被动辅助安全装置——安全气囊

被动辅助安全装置——安全气囊

一、被动辅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娟,刘富佳,许书权[1](2021)在《营运客车安全部件典型故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营运客车开展主要安全部件典型故障研究。具体基于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国家及行业政策标准要求和新时代车载智能装备的技术发展现状,对营运客车安全运行相关电子控制系统和机械部件进行整体梳理,以汽车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驾驶辅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为分类,提出营运客车主要安全部件的主要功能、结构原理及典型故障,从而分析确定其对汽车运行安全的影响,为科学开展营运客车主要安全部件的性能评价和故障诊断,提高客车结构部件的使用质量和可靠性,保障道路运输车辆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孟祥志[2](2021)在《典型切入事故场景重建与乘员一体化防护仿真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车辆切入临近车道是驾驶过程中尤为常见的驾驶行为之一,驾驶员的不当切入行为极易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人员对切入事故场景进行研究,且相应的研究更侧重于从驾驶行为的角度出发。因此,开展典型切入事故场景的乘员一体化防护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本文通过仿真的手段开展典型切入事故场景重建与乘员一体化防护仿真分析的相关研究。首先,基于真实的危险切入事故案例使用移动标尺时间插值法以及结合Pre Scan软件重建事故案例场景,并验证其有效性。搭建全工况控制策略模块与切入事故案例的动态仿真场景并进行预碰撞阶段的联合仿真。其次,依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公布的有限元模型完成整车仿真模型的搭建,并根据试验数据和动画验证有限元模型的精度;基于志愿者实车试验数据和碰撞试验数据,搭建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分别验证Pre-crash与In-crash阶段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分析乘员的动态响应和碰撞损伤情况。然后,依据主动安全带的点爆试验搭建主动控制卷收器模块,用于分析主动安全带对乘员姿态响应和碰撞损伤防护的影响。最后,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并结合加权损伤准则(Weighted Injury Criteria,WIC)针对RTA18°仿真工况下的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获得最佳的防护效果。本文的仿真结果表明:当雷达探测角为18°(Radar Test Angle 18°,RTA18°)时,自动紧急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EB)系统的介入时刻提前145ms左右,且案例1和2主车碰撞时车速降低的最多分别为15.6km/h和24km/h。在预碰撞阶段,适配了原有约束系统案例1和2乘员的姿态发生了改变,其中头部最大的离位量分别为96.23mm和130.13mm;碰撞中乘员各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在RTA18°工况下的损伤要低些。匹配主动控制卷收器后,乘员在预碰撞阶段的离位明显得到了改善,其中案例1和2胸部离位量分别降低了14.62mm和24.34mm,且碰撞中乘员大多数部位的损伤都有所降低,但左大腿力有所增加。通过优化结果可知,适当增大主动安全带预紧力、爆炸预紧力与安全带限力,提前爆炸预紧时刻以及气囊点爆时刻,能改善约束系统的防护效果。其中案例1和2的左大腿力分别降低了9.09%和17.42%,且乘员其它部位的伤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案例1乘员的HIC36和C3ms分别降低了12.19%和12.61%;案例2乘员的HIC36和C3ms分别降低了17.10%和6.51%。因此,AEB系统的搭配与乘员约束系统的匹配优化相结合获得了最佳的一体化防护效果。

胥林立[3](2020)在《基于自动刹车与主动转向工况的约束系统一体化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主动避撞技术已成为了汽车安全领域的焦点。然而,主动避撞阶段乘员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离位将会破坏原有约束系统和乘员之间的匹配关系,导致乘员受到更大的碰撞损伤。目前针对制动和转向协同工况下离位乘员的保护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研究制动和转向过程中的碰撞对乘员造成的损伤风险以及约束系统的防护效能对主被动一体化安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典型的预碰撞事故类型和主动安全测试场景并结合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搭建了适用于本课题的事故场景;进而引入自动刹车和主动转向相结合的避撞决策机制并完成了碰撞前的联合仿真。本文以丰田Yaris作为研究对象,完成整车和约束系统的模型搭建与验证,同时针对普通假人不能较好再现碰前乘员肌肉响应的问题,本课题基于志愿者实车试验,采用主动人体模型(Active Human Model,AHM)假人来模拟乘员在预碰撞阶段的肌肉响应。最后根据建立的事故场景,获得两车碰撞的边界条件并基于LS-DYNA仿真提取车体碰撞加速度,从而以此来分析乘员在整个事故过程的离位响应和碰撞损伤。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主动避撞阶段,适配原有约束系统的假人头部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最大离位达到了143.3mm和254.6mm,导致碰撞过程中肩带脱落且发生了击穿气囊的现象。匹配3点式主动控制卷收器(Active Control Retractor,ACR)后,假人各部位的最大离位量平均减少了40%左右,在碰撞过程中使假人的胸部和大腿损伤分别减小了23.6%和44.4%,并消除了肩带脱落和击穿气囊的现象。自动调节座椅的适配对假人的约束效果较为有限,仅在纵向上将假人的离位位移减小了20.9%,而对假人的横向离位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在碰撞阶段虽然没有击穿气囊,但肩带仍然出现了脱落现象,然而座椅的抬升给予假人下肢更多的约束,使假人的左右大腿力分别减小了47.4%和65.1%。3+2点式ACR的适配使假人在整个预碰撞阶段离位较小,并使假人的胸部压缩量减小了35%。3+2点式ACR和主动调节座椅相结合对预碰撞阶段离位改善效果较小,但能较大改善碰撞阶段假人伤害指标,其中假人胸部压缩量减小了35%左右,左右大腿力分别减少了68.4%和99%。本文研究表明:在充分利用预触发约束系统后,不仅能保证乘员在预碰撞阶段处于正常坐姿,维持乘员和原有约束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避免头部硬接触等状况,同时座椅的抬升在碰撞阶段增加了座椅和假人之间的约束,显着降低了乘员的下肢损伤,并避免乘员发生“下潜”的现象。该研究为主被动一体化安全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并为预触发约束系统的适配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旷世杰[4](2019)在《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的验证及其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响应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全球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然而世界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导致一个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驾乘人员中老年人群的占比将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体骨骼中矿物质含量逐年降低,导致其在汽车碰撞时的损伤耐受度会低于一般青年人,故老年人体乘员将成为在汽车碰撞中较难保护对象。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了现代汽车上,因此,汽车的自动控制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动驾驶车辆的出现,对于老年人体乘员来说,将会是最便利的交通出行工具,可以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汽车碰撞事故。在自动驾驶车辆中,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规避较多的交通事故,但也存在无法避免的汽车碰撞情况,且座位朝向分布种类较多。因此,本文开发了老年人体乘员的有限元模型,以研究老年人体乘员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并将其应用到主动旋转座椅安全策略研究中。具体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参与国外生物工程中心对老年人体乘员模型的开发过程。先对人体整体解剖结构、人体组织损伤机理和耐受极限进行相关文献和书籍的查阅,综合得出人体各项性能指标。首先建立老年人体整体框架的基础几何模型,然后对老年人体乘员几何模型进行调整,使其整体几何模型完全配合。在CAE软件中对老年人体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以及材料属性定义,并对整体模型进行调试使其满足计算的基本要求。最后根据模型检验结果修改和优化该有限元模型的几何、网格、材料模型等,提高其生物逼真度。2、通过与尸体碰撞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其老年人体乘员模型的有效性。对老年人体乘员进行了不同角度正面碰撞以及不同加速度远端侧面碰撞验证工作,得出其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与尸体实验保持一致。3、将经过验证的老年人体乘员有限元模型应用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响应研究。选取0°、45°、90°、135°和180°五种不同的座椅初始朝向,利用仿真实验研究老年人体乘员在正面碰撞中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找到损伤风险最低的座椅朝向。提出减少人体损伤的座椅增强策略,分析乘员在安全座椅上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验证其保护措施可行性。4、提出关于主动旋转策略,自动驾驶通过传感器可提前1.5秒感知碰撞的发生,在此期间,通过有策略地主动旋转座椅将乘员旋转至损伤风险最低的座椅朝向,从而降低老年人体在自动驾驶车辆碰撞中损伤。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老年人体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逼真度。利用老年人体乘员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正面碰撞,其座椅朝向与碰撞方向呈180°时损伤风险最低。通过对座椅进行增强安全策略设置,在损伤风险较高的座椅朝向验证了其安全座椅的保护措施可行性。为了使老年人体乘员在车辆碰撞中损伤最低,提出主动旋转座椅策略,该策略有效的降低了损伤风险,验证了其安全策略上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老年人体乘员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的生物力学和损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评价工具,为未来智能化汽车安全设计提供了参考。

黄云超[5](2019)在《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国内C-NCAP和C-IASI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如何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已成为各个主机厂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利用计算机仿真优化方法对国内某自主品牌车型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安全气囊建模和标定,包括气囊静态展开试验仿真模型建立标定及动态冲击试验仿真模型建立与标定;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标定,模型建立包含转向系统模型简化、座椅坐垫预压、假人静态位置调整、安全带缠绕、车体边界加载等,标定包含假人动态响应曲线和假人运动姿态;(2)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设计变量,使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极差分析法对约束系统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结果,将该优化结果搭载进行实车碰撞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为国内车企约束系统性能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缩放折叠气囊方法不考虑气囊折叠工艺和展开过程,适用于正面碰撞在位乘员和使用控制体积法模拟气囊展开,通过气囊动态冲击试验对标验证了缩放折叠法的有效性;对于正面碰撞试验中头部击穿气囊的现象,减小气囊排气孔大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但减小排气孔大小又会导致胸部压缩量上升,可以通过仿真优化方法来提升约束系统性能。

文箫[6](2019)在《紧急制动工况下主动安全带对乘员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现危急情况时,紧急制动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有效的避撞方式。然而,在紧急制动不能避免碰撞的情况下,制动加速度造成的乘员坐姿变化会影响约束系统的作用效率,造成乘员损伤风险相对增加。针对乘员碰前坐姿的管理,主动安全带装置得以提出。基于此背景,本文分别建立了传统约束系统模型和配备了主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模型。对乘员在制动阶段和碰撞阶段全过程的动态响应进行一体化仿真,研究紧急制动工况下主动安全带对乘员碰前姿态和碰撞中损伤风险的影响,并对约束系统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对主动安全带技术的发展和可逆约束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归纳如下:首先,建立基于有限元人体模型(Total Human Model for Safety,THUMS)、主动人体模型(Active Human Model,AHM)和Hybrid III假人模型的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并利用碰撞试验数据对约束系统模型的仿真精度进行验证。其次,以紧急制动实车试验数据为边界条件,引入主动安全带,建立集成式约束系统。对比分析了三种乘员模型在制动阶段的动态响应和有/无主动安全带对乘员离位的约束效果。然后,搭建碰前制动过程和碰撞过程的一体化仿真模型,对主动安全带关键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其对乘员损伤的影响趋势。随后建立了12个仿真工况,分析低速、中速和高速正面碰撞下,有/无紧急制动、有/无主动安全带和碰撞前乘员坐姿状态对乘员安全影响。最后,建立多目标优化软件modeFRONTIER与多体动力学软件MADYMO的耦合优化平台,对集成式约束系统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主动人体模型在制动过程中的运动响应与紧急制动实车试验中志愿者响应较为一致。相同初速度下,紧急制动虽然造成了乘员头胸部前倾位移量,但由于降低了碰撞发生时的速度,使乘员各部分损伤值有所下降。相同碰撞速度下,碰撞前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使乘员胸部加速度和颈部损伤值变大。紧急制动工况下,引入主动安全带,可以有效减小乘员在制动阶段的前向位移,从而降低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损伤。通过对集成式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加权综合损伤指标(Weighted-Injury Criteria,WIC)降低了14.6%。

程海东[7](2018)在《驾驶员侧膝部安全气囊的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正面碰撞作为汽车碰撞的一种重要形式,正面气囊和安全带等被动安全装置可以降低正面碰撞中乘员头部及胸部的伤害,但这些装置对乘员的腿部保护效果有限。在美国和欧洲,经过大量试验验证,由于膝部气囊的缓冲作用,膝部气囊的发明和应用不仅能够降低乘员腿部受伤情况,且能够降低乘员腹部及上肢的伤害。本课题在深入学习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方法之后,利用MADYMO仿真软件对安装膝部气囊的正碰约束系统和未安装膝部气囊的正碰约束系统进行碰撞仿真,通过两个约束系统中假人身体各部位的伤害指标和时间历程曲线的对比,验证了膝部安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对乘员腿部保护的优良性能,并且对安装膝部安全气囊的正面碰撞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进行全面分析。首先,根据C-NCAP评价规程的要求,利用CATIA、Hyperworks和MADYMO等计算机软件建立固定壁障100%重叠率正面碰撞约束系统,约束系统包括正碰车体、假人、膝部气囊和安全带等。通过约束系统输出的试验结果和实车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约束系统的有效性,并简要分析了试验结果的对比差异。其次,对安装膝部气囊和未安装膝部气囊两个约束系统施加相同的激励,通过两个约束系统的仿真输出,验证膝部气囊的保护效果。同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膝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对驾驶员保护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其缺点确定约束系统的优化方向。最后,针对安装膝部气囊的正碰约束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确定约束系统的优化方案,通过约束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确定最终优化参数,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约束系统进行优化。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膝部气囊的最优参数组合,将最优参数输入约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优化工作的有效性。

李湘沪[8](2018)在《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执行机构设计及伤害仿真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安全带和汽车座椅作为乘员约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与座椅的约束防护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程度。针对现如今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中火药式安全带预紧在碰撞发生后织带快速收紧以及座椅坐垫倾角不变的被动防护方式不能有效保护乘员的问题。提出了一款基于毫米波雷达探测危险目标、ECU判定危险级别并控制安全带预紧和座椅坐垫倾角调整的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主、被动安全的结合,将主动安全技术中的事故碰撞预警技术与被动安全中的安全带和座椅通过控制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事故发生前便将乘员约束在最合适的位置以降低伤害。系统分为三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运算控制模块和执行机构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通过毫米波雷达采集危险目标数据,运算控制模块的作用是将采集过来的数据进行有效性识别和碰撞预判,并发出执行命令。执行机构模块负责危险报警、安全带预紧与座椅坐垫倾角的调整。根据系统功能要求,本文设计了安全带预紧装置、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和灯光语音警报器。安全带预紧装置和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都采用电机驱动,既能达到系统功能要求又能实现循环使用。采用MADYMO软件建立驾驶员侧的正面碰撞模型,对比分析了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约束方式与传统火药式安全带预紧和座椅坐垫倾角固定不动的约束方式下乘员的动态响应特性,得出的结果表明: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约束方式下乘员颈部弯矩峰值、胸部加速度、胸部压缩量分别减小了20.6%、14.6%、15.6%。在系统控制部分的研究中,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和控制策略设计,本文通过MCS快速原型开发平台建立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控制系统模型并实现控制程序的编译,然后通过Mototune软件刷写进ECU控制器中。最后,对所设计的安全带预紧装置和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进行了机械性能和响应时间方面的静态试验,安全带的预紧装置与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的试验结果都基本满足设计时的要求。设计了危险目标正面驶来的模拟试验台,通过不同速度的小车向雷达驶来的方式进行整个系统动态工作性能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危险目标并触发正确的执行机构工作。

朱海芸[9](2018)在《基于肌肉主动力的主动刹车对下肢的损伤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汽车的普及,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其中正面碰撞的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碰撞。人体下肢是正面碰撞中最易损伤的部位,下肢损伤给受害者的家庭及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致力于乘员保护的主动制动系统在最近十年内发展迅速,主动刹车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伤亡率,但是其制动过程对下肢损伤的影响仍然未知。明确制动过程对下肢损伤的影响不仅能指导主动刹车系统的参数设计,也为主动安全系统的下肢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肌肉主动力对下肢损伤的影响往往也容易被忽视。本文建立了一个可以模拟肌肉激活的下肢模型,该模型基于湖南大学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改进获得,改进内容包含:网格重新划分;老旧材料参数更换;增加关节囊、关节韧带、关节软骨等,同时建立了能够模拟肌肉主动力的有限元Hill本构模型。将经过全面验证后可以模拟肌肉主动力的下肢模型与Hybrid III 50th假人有限元模型结合,建立50th百分位混合假人模型。本文选取凯美瑞作为碰撞试验车,建立并验证驾驶员约束系统,提取整车的加速度曲线作为人体下肢损伤仿真子系统的输入条件。构建真实的主动刹车仿真环境,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本文设置了28组仿真对照组:仿真的设计变量包括碰撞速度(40km/h和50km/h),制动持续时间(包括有无制动),制动减速度(包含5m/s2、8m/s2和10m/s2),肌肉是否激活。主要探究问题为:(1)在不同的碰撞速度以及制动减速度下,制动过程对下肢损伤的影响;(2)28组仿真之间相邻两组进行对照,探究肌肉主动力对下肢损伤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动过程包括制动持续时间长短对假人头部X向加速度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随着制动时间增加,头部X向加速度降低,对胸部、髋部影响无明显规律性。针对下肢损伤,碰撞速度为50km/h时,制动过程会减轻大腿部位损伤,而碰撞速度为40km/h时,制动过程会增大大腿部位损伤;两种速度工况下,制动过程均增大了膝盖以下部位下肢的损伤,且有随制动时间延长而增大的趋势。两种碰撞速度下,肌肉主动力虽然均使下肢的股骨轴向力、胫骨指数增大,但下肢各部位损伤应力值降低,肌肉的激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下肢的损伤。根据下肢防护研究结果:适当选取低的膝垫刚度和合理地选择仪表板设计参数,有助于减轻大腿和小腿部位的损伤程度;研究能够应用于主动刹车系统的更加灵敏的传感器来替代制动踏板,有助于降低脚部损伤。

李君明[10](2018)在《面向汽车主被动集成安全的乘员碰撞损伤研究及约束系统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的集成安全技术已成为汽车安全技术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被动安全碰撞试验和仿真不同,主被动集成情况下乘员碰撞损伤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主动安全装置以及被动乘员约束系统的作用,而在面向主被动集成安全的碰撞过程中,主动安全装置的作用很可能会影响预碰撞环境,如汽车动能以及乘员坐姿等因素,这些都会对乘员碰撞损伤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面向主被动集成安全的乘员碰撞损伤研究并不是对主、被动安全装置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叠加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面向主被动集成安全下的影响主被动安全的耦合因素,并运用MADYMO软件进行相应的正面碰撞仿真模拟来研究乘员碰撞损伤情况,进而根据乘员损伤结果对相关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对碰撞过程中主被动耦合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碰撞速度变化绝对值delta V、乘员坐姿、主动肌肉。在MADYMO软件中建立乘员正面碰撞仿真模型,并结合志愿者实车试验数据以及某车C-NCAP碰撞试验数据分别对AEB制动阶段以及碰撞阶段的乘员动态响应进行模型确认。然后将乘员坐姿划分为五种,以无AEB情况代表普通情况、仅AEB作用代表仅主动安全装置作用、AEB与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共同作用代表主被动集成作用,分别研究五种坐姿三种情况下乘员碰撞损伤风险。最后针对乘员右倾坐姿情况,定义6个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以头部、胸部、颈部、腿部损伤值为优化目标,结合WIC加权损伤准则、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近似模型响应面及NSGA-II优化算法,对主动预紧式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乘员碰撞损伤研究结果表明,乘员在SP01正常坐姿下的总体损伤风险最小,SP05右倾坐姿下总体损伤风险最大,仅AEB作用增加了乘员的总体碰撞损伤风险;在SP01-SP04坐姿下,AEB与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同时作用明显的降低了乘员总体损伤风险,在SP05坐姿下,AEB与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同时作用车内乘员仍然有着很大的损伤风险,达到了25.9%。针对右倾坐姿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相比于优化前,优化后的乘员头部、颈部、腿部损伤值有明显的下降,WIC加权损伤值下降了11.29%,右倾坐姿下乘员总体损伤风险降幅较大,同时其它坐姿下的乘员总体损伤风险也有所降低。

二、被动辅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被动辅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论文提纲范文)

(1)营运客车安全部件典型故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营运客车主要安全部件研究
2 营运客车安全部件典型故障研究
    2.1 制动系统
    2.2 转向系统
    2.3 行驶系统
    2.4 驾驶辅助装置
    2.5 安全防护装置
3 结论

(2)典型切入事故场景重建与乘员一体化防护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研究现状
        1.2.1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运动轨迹研究现状
        1.2.2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计算的研究现状
    1.3 主被动防护研究现状
        1.3.1 切入事故场景相关研究
        1.3.2 主被动安全一体化防护研究现状
        1.3.3 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因素
        1.3.4 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事故场景重建及AEB动态场景仿真分析
    2.1 事故视频碰前车速计算方法
        2.1.1 距离插值法车速计算数学模型
        2.1.2 网格法车速计算数学模型
        2.1.3 移动标尺时间插值法车速计算数学模型
    2.2 典型切入事故场景重建
        2.2.1 事故案列描述
        2.2.2 事故案例车辆运动信息计算
        2.2.3 事故案例重建模型的搭建
        2.2.4 车辆基础运动信息的加载
    2.3 重建的事故场景有效性验证
        2.3.1 典型动画时刻相对位置验证
        2.3.2 事故车辆车速验证
    2.4 典型切入事故AEB动态场景联合仿真分析
        2.4.1 AEB控制策略及传感器模块配置
        2.4.2 切入事故AEB动态场景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碰撞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引言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构建及有效性验证
        3.2.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3.2.2 整车有限元模型验证
    3.3 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搭建及验证
        3.3.1 碰撞阶段约束系统模型搭建
        3.3.2 碰撞阶段约束系统有效性的验证
        3.3.3 预碰撞阶段仿真模型搭建
        3.3.4 预碰撞阶段仿真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制动和碰撞过程乘员一体化防护仿真分析
    4.1 预碰撞阶段AEB系统对车辆运动的影响
    4.2 预碰撞阶段乘员运动响应分析
        4.2.1 预碰撞阶段边界条件加载
        4.2.2 乘员运动响应分析
    4.3 乘员碰撞损伤分析
        4.3.1 切入事故场景整车碰撞仿真分析
        4.3.2 碰撞过程运动脉冲的加载
        4.3.3 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分析
    4.4 主动安全带对乘员损伤防护影响分析
        4.4.1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参数选取及建模
        4.4.2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对乘员预碰撞阶段姿态响应影响分析
        4.4.3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优化分析
    5.1 优化平台概述
    5.2 切入事故案例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优化分析
        5.2.1 优化流程
        5.2.2 优化参数的选择及取值范围的确定
        5.2.3 优化目标及决策机制
        5.2.4 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代理模型构建
    5.3 优化结果分析
        5.3.1 最优参数组的选取
        5.3.2 优化前后乘员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自动刹车与主动转向工况的约束系统一体化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1.2.1 主动避撞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约束系统及一体化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被动一体化安全研究方法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刹车与主动转向安全场景搭建
    2.1 主动转向控制系统建立
        2.1.1 换道路径规划及轨迹跟踪
        2.1.2 基于模型预测的轨迹跟踪及车辆动力学建模
        2.1.2.1 模型预测控制
        2.1.2.2 车辆动力学建模
        2.1.3 换道可行性分析
    2.2 避撞决策机制研究
        2.2.1 制动算法分析
        2.2.2 自动紧急避撞控制策略
    2.3 基于真实案例的安全场景搭建
        2.3.1 基于真实案例的事故场景选择
        2.3.2 事故场景搭建
        2.3.2.1 基于Car Sim的车辆动力学建模
        2.3.2.2 基于PreScan的安全场景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整车碰撞模型及乘员约束系统建模与验证
    3.1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3.1.1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3.1.2 整车有限元模型验证
        3.1.3 整车碰撞模型建立
    3.2 乘员约束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3.2.1 碰撞约束系统建立
        3.2.2 碰撞约束系统验证
        3.2.3 预碰撞约束系统建立与验证
    3.3 本章小节
4 预触发约束系统对乘员离位影响分析
    4.1 主动避撞阶段乘员动态响应分析
    4.2 3+2 点式主动卷收器对乘员离位影响
        4.2.1 3点式主动卷收器对乘员离位影响
        4.2.2 3+2 点式主动卷收器对乘员离位影响
    4.3 主动调节座椅对乘员离位影响
    4.4 本章小节
5 触发约束系统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分析
    5.1 主动避撞阶段乘员运动响应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
    5.2 3+2 点式主动安全带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
        5.2.1 3点式主动控制卷收器对乘员的碰撞损伤影响
        5.2.2 3+2 点式主动控制卷收器对乘员的碰撞损伤影响
    5.3 主动调节座椅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
        5.3.1 主动调节座椅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
        5.3.2 3+2 点式安全带与主动调节座椅结合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的验证及其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本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损伤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组件验证
    2.1 人体整体解剖学结构
    2.2 人体组织损伤机理和耐受极限
    2.3 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老年人体乘员几何模型建立及调整
        2.3.2 老年人体乘员模型网格划分及材料定义
    2.4 老年人体生物力学组织模型仿真可靠性验证
        2.4.1 上肢模型验证
        2.4.2 下肢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正面碰撞、远端侧面碰撞验证
    3.1 引言
    3.2 老年人体整体正面碰撞验证
        3.2.1 乘员在汽车正面碰撞中的损伤特性及仿真设置
        3.2.2 老年人体乘员正面碰撞与尸体实验对比验证
    3.3 老年人体乘员远端侧面碰撞验证
        3.3.1 乘员在汽车远端侧面碰撞中的损伤特性及仿真设置
        3.3.2 老年人体乘员远端侧面碰撞与尸体实验对比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人体乘员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损伤研究
    4.1 引言
    4.2 老年人体乘员在传统座椅不同朝向下的碰撞损伤特性分析
        4.2.1 传统座椅不同朝向老年人体碰撞仿真设置
        4.2.2 传统座椅不同朝向老年人体碰撞运动学响应
        4.2.3 传统座椅不同朝向老年人体碰撞损伤预测
    4.3 老年人体乘员在安全座椅不同朝向碰撞损伤特性分析
        4.3.1 安全座椅仿真设置
        4.3.2 安全座椅不同朝向老年人体碰撞运动学响应
        4.3.3 安全座椅与传统座椅不同朝向乘员碰撞损伤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体乘员在自动驾驶车辆碰撞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老年人体乘员在自动驾驶车辆中旋转座椅实验
        5.2.1 自动驾驶车辆碰撞应急措施策略
        5.2.2 自动驾驶车辆主动旋转座椅模型的建立
        5.2.3 座椅旋转过程中老年人体乘员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
    5.3 老年人体乘员在自动驾驶车辆中先旋转后碰撞实验
        5.3.1 自动驾驶车辆先旋转后碰撞模型建立
        5.3.2 旋转策略下乘员碰撞运动学响应和损伤预测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5)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碰撞安全背景
    1.2 汽车碰撞安全内容
    1.3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方法
    1.4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乘员约束系统介绍
    2.1 乘员约束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2.1.1 安全气囊
        2.1.2 安全带
        2.1.3 正面碰撞假人
    2.2 乘员约束系统评价方法
        2.2.1 正面碰撞试验介绍
        2.2.2 评价指标
    2.3 乘员约束系统力学分析
        2.3.1 安全带力学分析
        2.3.2 安全气囊力学分析
        2.3.3 假人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约束系统仿真建模与模型验证
    3.1 仿真模型建立
        3.1.1 安全气囊
        3.1.2 转向系统
        3.1.3 座椅
        3.1.4 假人坐姿调整
        3.1.5 安全带
        3.1.6 模型加载
    3.2 仿真模型验证
        3.2.1 仿真计算可靠性确认
        3.2.2 假人得分对比
        3.2.3 假人伤害曲线对比
        3.2.4 假人运动姿态对比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4.1 试验分析和参数优化
        4.1.1 车体加速度分析
        4.1.2 假人伤害分析
        4.1.3 确定优化参数
        4.1.4 参数优化
        4.1.5 优化结果分析
    4.2 试验验证
    4.3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紧急制动工况下主动安全带对乘员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主动安全带装置的研究现状
        1.2.1 主动安全带技术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驾驶员侧约束系统建模及验证
    2.1 三种乘员模型介绍
    2.2 有限元约束系统建模
        2.2.1 驾驶舱建模
        2.2.2 座椅建模
        2.2.3 乘员模型
        2.2.4 安全带建模
        2.2.5 安全气囊建模
        2.2.6 模型接触设置
    2.3 多刚体约束系统建模
        2.3.1 带Hybrid III多刚体假人的约束系统模型
        2.3.2 带主动人体模型的约束系统模型
    2.4 碰撞阶段模型验证
    2.5 正面碰撞损伤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紧急制动阶段不同乘员模型响应对比
    3.1 实车紧急制动试验
    3.2 制动阶段建模及验证
        3.2.1 主动安全带模型
        3.2.2 制动阶段建模
        3.2.3 制动阶段模型验证
    3.3 紧急制动阶段三种乘员模型对比分析
        3.3.1 普通安全带下乘员运动响应对比
        3.3.2 主动安全带下乘员运动响应对比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制动和碰撞过程一体化仿真分析
    4.1 制动和碰撞过程一体化仿真模型建立
    4.2 主动安全带关键参数分析
    4.3 不同碰撞速度下乘员损伤分析
        4.3.1 初始工况设置
        4.3.2 碰撞前乘员坐姿对乘员安全影响
        4.3.3 紧急制动对乘员安全影响
        4.3.4 主动安全带对乘员安全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全过程约束系统参数优化匹配分析
    5.1 优化平台介绍和优化模型建立
    5.2 约束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5.2.1 优化变量及变化范围
        5.2.2 设定优化目标及综合评价指标
        5.2.3 优化模型及优化流程
    5.3 约束系统多目标优化
        5.3.1 试验设计
        5.3.2 构建代理模型
        5.3.3 多目标优化算法
    5.4 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驾驶员侧膝部安全气囊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汽车被动安全概述
    1.2 汽车正面碰撞
        1.2.1 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意义
        1.2.2 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
        1.2.3 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方法
    1.3 汽车膝部气囊
        1.3.1 膝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1.3.2 膝部气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安全气囊仿真理论基础及正面碰撞法规
    2.1 MADYMO软件介绍
    2.2 安全气囊建模理论
    2.3 安全气囊计算机仿真理论
    2.4 乘员伤害评价
    2.5 正面碰撞试验法规
    2.6 本章小结
3 驾驶员侧正碰约束系统的建模及验证
    3.1 膝部安全气囊模型
        3.1.1 气袋CAD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网格划分
        3.1.2 气囊折叠
        3.1.3 IMM(InitialMetricMethod)松弛
        3.1.4 气囊充气模型的建立
        3.1.5 气囊可靠性验证
    3.2 正碰车体模型建立
    3.3 假人模型
    3.4 假人定位
    3.5 安全带模型
    3.6 接触的添加
        3.6.1 假人和车体的接触
        3.6.2 假人和安全带的接触
        3.6.3 其他接触
    3.7 碰撞波形的加载
    3.8 模型的输入及输出
    3.9 正碰约束系统的有效性验证
    3.10 本章小结
4 正碰约束系统研究及膝部气囊的参数优化
    4.1 约束系统假人运动特性研究
        4.1.1 假人身体各部位伤害值分析
        4.1.2 假人腿部分析
        4.1.3 假人骨盆分析
        4.1.4 假人上肢分析
    4.2 安装膝部气囊约束系统的优化
        4.2.1 安装膝部气囊正碰约束系统的优化方案及优化内容
        4.2.2 安装膝部气囊正碰约束灵敏度分析
        4.2.3 安装膝部气囊正碰约束系统参数优化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执行机构设计及伤害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安全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2.1 毫米波雷达预警研究现状
        1.2.2 主动预紧安全带研究现状
        1.2.3 主动安全座椅研究现状
    1.3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
        1.3.1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
        1.3.2 新车评价规程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总体方案
    2.1 系统简介
        2.1.1 概念
        2.1.2 功能
    2.2 系统组成
        2.2.1 数据采集模块
        2.2.2 运算与控制模块
        2.2.3 执行机构模块
    2.3 系统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约束系统执行机构的结构设计
    3.1 安全带预紧装置的结构设计
        3.1.1 预紧装置内部结构
        3.1.2 预紧电机的选择
        3.1.3 预紧装置的试制
        3.1.4 预紧装置的优点
    3.2 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的结构设计
        3.2.1 倾角调整装置设计思路
        3.2.2 坐垫倾角调整装置内部结构
        3.2.3 坐垫倾角检测
        3.2.4 倾角调整装置的优点
    3.3 灯光语音警报器的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约束系统执行机构仿真研究
    4.1 碰撞理论简介
    4.2 正面碰撞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车辆驾驶室模型
        4.2.2 乘员模型
        4.2.3 气囊模型
        4.2.4 安全带模型
        4.2.5 接触定义与模型输入
    4.3 仿真模型验证
        4.3.1 碰撞动画对比
        4.3.2 假人动力学响应参数对比
    4.4 .不同约束方式下乘员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执行机构控制实现
    5.1 CAN网络的搭建
    5.2 雷达数据采集与显示
    5.3 MCS快速原型开发建模
        5.3.1 主程序的设计
        5.3.2 控制策略的实现
        5.3.3 程序编译与刷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执行机构性能验证试验
    6.1 执行机构静态验证试验
        6.1.1 试验目的
        6.1.2 试验装置安装与测试
        6.1.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6.2 执行机构动态验证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运动小车加速装置设计
        6.2.3 试验装置安装与准备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肌肉主动力的主动刹车对下肢的损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乘员保护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1.1.2 下肢损伤的研究意义
    1.2 制动过程对人体损伤影响的研究
    1.3 乘员下肢损伤研究现状
        1.3.1 损伤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1.3.2 乘员下肢模型
        1.3.3 乘员下肢损伤机理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第2章 解剖学介绍和损伤生物力学
    2.1 人体下肢解剖学
        2.1.1 下肢骨骼
        2.1.2 下肢肌肉解剖学结构
        2.1.3 下肢关节
    2.2 骨骼肌特性
        2.2.1 骨骼肌解剖学结构
        2.2.2 Hill本构模型
    2.3 乘员下肢损伤生物力学
        2.3.1 损伤准则及耐受限度
        2.3.2 下肢损伤定级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主动力的下肢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3.1 主动下肢建模
        3.1.1 主动肌肉建模
        3.1.2 下肢骨骼模型
        3.1.3 关节建模
        3.1.4 具有肌肉主动力的下肢有限元模型
    3.2 具有主动力的下肢有限元模型验证
        3.2.1 下肢长骨生物力学实验
        3.2.2 腿部动态三点弯曲实验
        3.2.3 小腿-足部冲击验证
        3.2.4 膝部-大腿-髋部冲击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碰撞驾驶员-约束系统-乘员舱模型建立及验证
    4.1 Hybrid Ⅲ假人模型
    4.2 Hybrid Ⅲ-主动下肢混合模型
    4.3 前碰撞模型建立及验证
        4.3.1 整车有限元模型
        4.3.2 整车正面碰撞模型建立
        4.3.3 整车正面碰撞模型验证
    4.4 驾驶员-约束系统-乘员舱模型建立及验证
        4.4.1 简化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4.4.2 简化系统有限元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刹车的制动过程对下肢损伤影响
    5.1 主动刹车技术介绍
    5.2 主动刹车真实仿真环境建立
    5.3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5.4 主动刹车对假人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5.4.1 主动刹车对假人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5.4.2 肌肉激活对下肢损伤的影响
    5.5 主动刹车对假人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
        5.5.1 制动过程的影响
        5.5.2 肌肉主动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刹车的下肢防护
    6.1 膝垫刚度的选择
    6.2 制动踏板的改进
    6.3 仪表板设计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面向汽车主被动集成安全的乘员碰撞损伤研究及约束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被动集成安全
        1.2.2 乘员碰撞影响因素
        1.2.3 乘员损伤评价工具
        1.2.4 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主被动安全耦合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DeltaV分布估计
    2.3 车内乘员坐姿分析
    2.4 主动人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正面碰撞仿真模型建立及确认
    3.1 引言
    3.2 汽车正面碰撞仿真模型建立
        3.2.1 车体模型建立及主动人体模型定位
        3.2.2 安全带安全气囊建模
        3.2.3 接触及模型输入输出定义
    3.3 乘员正面碰撞仿真模型确认
        3.3.1 AEB制动阶段模型确认
        3.3.2 碰撞阶段模型确认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主被动集成安全的乘员碰撞损伤研究
    4.1 引言
    4.2 乘员碰撞损伤风险准则
    4.3 仿真变量输入及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设置
    4.4 乘员碰撞损伤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优化设计理论
        5.2.1 优化设计概念
        5.2.2 试验设计及近似模型方法
        5.2.3 智能优化算法
    5.3 针对右倾坐姿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5.3.1 优化流程
        5.3.2 设计变量及优化目标定义
        5.3.3 试验设计及响应面近似模型建立
        5.3.4 优化结果分析及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被动辅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论文参考文献)

  • [1]营运客车安全部件典型故障研究[J]. 杨小娟,刘富佳,许书权.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1(03)
  • [2]典型切入事故场景重建与乘员一体化防护仿真分析[D]. 孟祥志.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自动刹车与主动转向工况的约束系统一体化仿真分析[D]. 胥林立.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4]老年人体有限元模型的验证及其在不同座椅朝向下的碰撞响应研究[D]. 旷世杰.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D]. 黄云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紧急制动工况下主动安全带对乘员安全的影响研究[D]. 文箫. 重庆理工大学, 2019(08)
  • [7]驾驶员侧膝部安全气囊的仿真研究[D]. 程海东. 辽宁工业大学, 2018(01)
  • [8]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执行机构设计及伤害仿真研究[D]. 李湘沪. 南昌大学, 2018(12)
  • [9]基于肌肉主动力的主动刹车对下肢的损伤影响研究[D]. 朱海芸. 湖南大学, 2018(01)
  • [10]面向汽车主被动集成安全的乘员碰撞损伤研究及约束系统优化设计[D]. 李君明.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被动辅助安全装置——安全气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