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一、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彤[1](2021)在《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生长与生殖分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世界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耕地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盐胁迫影响和制约了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土壤盐渍化问题引起我国重视以及人类社会忧虑。氮素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氮化合物(磷脂、蛋白质、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植物的生长生殖发育全过程营养积累。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受到胁迫时,人为施加氮素可以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种子的多型性是指在同一棵植株上生长着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两种或多种种子。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苋科滨藜属的泌盐型盐生植物,可通过盐囊泡将体内多余的盐排出体外。氮素和盐分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而且日益增加的氮沉降和土壤盐渍化对植物个体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都产生重大影响。氮素对具有多型性种子的盐生植物的生理生化、光合作用及结实方面的影响少见报道。本论文主要系统探讨了盐胁迫下不同水平氮素(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植株生理生化、光合能力差异、结实和生殖分配等指标,重点探讨了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差异以及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生长与生殖分配的影响。本文结果如下:1.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不同形态特征分析中亚滨藜棕色种子种皮颜色为棕黄褐色,黑色种子种皮颜色为黑褐色,黑色种子的粒长、粒宽、粒二维面积、千粒重都显着小于棕色种子。2.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1 mmol/L Na Cl、8 mmol/L氮处理时,200 mmol/L Na Cl、4 mmol/L氮处理时,中亚滨藜株高、干鲜重等显着升高,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片K+含量和K+/Na+升高、Na+和Cl-含量降低(“保K+排Na+和Cl-”保证渗透平衡),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膜系统损伤程度减小),脯氨酸含量升高(植物抵抗渗透胁迫能力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清除活性氧能力变强),叶片NO3-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升高(吸收并利用更多的“氮源”),盐囊泡密度及盐囊泡破裂程度增加(更有利排盐)。表明200 mmol/L Na Cl处理时,氮素太高会抑制中亚滨藜生长。中亚滨藜棕色种子实生幼苗生长情况、抵御盐胁迫能力都显着好于黑色种子实生幼苗,可能原因是棕色种子大,胚大且胚乳中营养物质含量高,为植物前期萌发提供更多营养物质。通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氮光合效率(PNUE)等结果发现氮盐处理下中亚滨藜光合能力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1 mmol/L Na Cl处理时,中亚滨藜表观光合速率、光能的利用效率、氮光合效率在8 mmol/L氮处理时最高,200 mmol/L Na Cl处理时,在4mmol/L氮处理达到最大值,而8 mmol/L氮处理时则有一定的抑制,这表明植物吸收的光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1 mmol/L Na Cl、8 mmol/L氮处理时及200 mmol/L Na Cl、4mmol/L氮处理时幼苗光合速率均能维持较高水平,可能原因是对放氧复合体抑制作用减小、增加了反应中心的数量和PQ库的大小从而增加了对光能的吸收、降低了失活反应中心数量、提升了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增加了用于电子传递中的能量(用在热耗散中的能量减少)、提高了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参数和推动力。实验发现中亚滨藜棕色种子实生幼苗光合性能显着好于黑色种子实生幼苗,这也是棕色种子实生幼苗生长情况更好的原因。3.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植株结实及生殖分配的影响不同盐氮处理会改变种子苞片大小和厚度,黑色种子实生植株抗逆性差,200 mmol/L Na Cl处理时其后代种子苞片变厚。1 mmol/L Na Cl处理时,随着氮浓度升高,中亚滨藜种子数量、生殖分配、分枝数、枝条长度等均呈上升趋势,说明1 mmol/L Na Cl处理时,随着氮浓度升高可促进中亚滨藜植株生殖生长。200 mmol/L Na Cl处理时,以上指标大都在4 mmol/L氮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说明盐处理下中亚滨藜氮利用效率提高,使其生殖过程不需要太高浓度的氮素。0.3 mmol/L氮处理时,中亚滨藜不能产生二级分枝,说明氮浓度太低会抑制其营养生长,低氮又进一步使得果实(种子)的数量减少影响生殖生长。

杨新宇[2](2020)在《黑麦草生长初期对盐碱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和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Na Cl(A)、Na HCO3(B)、Na Cl和Na HCO3(C)混合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中性盐、碱性盐和盐碱混合对黑麦草种子萌发指标、幼苗的生理指标以及同工酶表达的影响,分析了黑麦草的耐盐碱特性,为后续开发利用黑麦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不同程度降低。A组中浓度为400 m M时,发芽率只有对照的47.7%;B组到达最高浓度时(120 m M),黑麦草种子完全不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为0,相对盐害率达到100%;C组在100 m M胁迫下,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浓度达到400 m M时,严重抑制种子萌发。(2)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黑麦草幼苗中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随之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随之降低;A、B、C三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200 m M、60 m M、90 m M时达到最大后下降;C组的丙二醛含量高于A、B两组;A组中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B、C两组。(3)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黑麦草幼苗中SOD、POD、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A、B、C三组分别在300 m M、60 m M、200 m M时SOD活性达到最大值、在400 m M、60 m M和200 m M时POD活性达到最高,A、B两组中分别为200 m M和60 m M时,CAT活性最高。PAGE分析发现,盐碱胁迫可诱导SOD、POD、CAT同工酶出现新的条带,主带区以及特有带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别。SOD共11条谱带,迁移率范围为0.08~0.82,对照组分离出8条带,SOD1是B组中60 m M~120 m M和C组100 m M时的共有带;POD共17条谱带,迁移率范围为0.07~0.74,对照组分离出15条谱带,POD1是A4特有谱带,POD10是对照组特有谱带,其余为共有带。CAT共7条谱带,迁移率范围为0.10~0.40,对照组分离出2条带,CAT1和CAT4是C组特有带,其余为共有带。

王菊[3](2020)在《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及苗期抗盐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上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仍在不断增加,我国也有大面积的盐碱地,约为9913×104 hm2,而利用栽种盐生植物逐渐缓解盐碱地成为一种很好的生物学方式。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苋科(原为藜科,现归类到苋科)藜亚科滨藜属的泌盐型植物,属于I类盐生植物,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年生草本经济盐生植物之一。种子多型性是许多一年生植物面对不良环境而发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繁殖策略,中亚滨藜根据其分散单位类型和种皮颜色分为4种多型性种子,我们把它们称为平棕、平黑、刺棕、刺黑。本文以中亚滨藜为材料,研究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在NaCl处理下的萌发特性及其影响萌发因素、幼苗阶段抗盐性、光合能力的差异及生理机制、结实特征和生殖分配等方面,深层次的了解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抗盐性的差异,也为深入探究中亚滨藜对盐生生境的适应对策及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大小、比例及形态特征差异分析中亚滨藜种子的小苞片有平刺2种类型,种皮颜色有棕黑2种颜色,即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分为平棕、平黑、刺棕、刺黑4种类型。同种颜色种子的大小、重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种皮为棕色和种皮为黑色的种子的形态结构有些差异:棕种子的种皮相对较薄一些,柔软,没有光泽,而且比黑种子大;黑种子的种皮较坚硬,比棕种子的厚,有光泽。从种子的数量比例来看,扁平苞片里大多是棕种子,而带刺苞片里大部分是黑种子。中亚滨藜棕种子的百粒重比黑种子的大,可能是棕种子较大的缘故。2.萌发期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通过结果可得,随着处理的NaCl浓度的不断增加,中亚滨藜4种类型种子的发芽状况都越来越差,对照处理下即没有NaCl处理时种子的萌发状况最好,几乎都萌发,这说明了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的萌发受NaCl胁迫的影响较大。去苞片处理的种子萌发状况明显比不去苞片处理好,说明除了NaCl胁迫能遏制种子的萌发外,中亚滨藜的不同分散单位即两种类型的苞片也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尤其是内含黑种子的苞片抑制作用更强,但是小苞片内究竟有什么抑制萌发的物质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中亚滨藜4种类型的种子在萌发期,同种颜色种子的发芽状况没有显着差异,棕种子与黑种子相比,棕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都比黑种子好,如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且棕种子比黑种子早萌发。3.苗期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本部分实验主要研究了NaCl对中亚滨藜4种植株苗期生长情况的影响,同种颜色种子长成植株的生长情况以及各方面指标无显着差异。4种植株都是在200 mM NaCl处理时长势最好,400 mM NaCl处理时长势最差,说明低盐处理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而高盐则会抑制。中亚滨藜幼苗的株高和干鲜重都是随处理NaCl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种浓度NaCl处理下棕种子幼苗的生物量要比黑种子幼苗大,这与棕种子大且萌发快也有关。中亚滨藜叶片上盐囊泡的数量和体积都与处理的NaCl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有关光合能力方面的指标都是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向,棕色种子生长幼苗的光合能力比黑色种子生长的幼苗略高一些。中亚滨藜4种幼苗叶片的K+/Na+比都与处理的NaCl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棕色种子生长幼苗叶片的K+含量比黑种子生长的幼苗高,而Na+含量则低于黑色种子幼苗。4种类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OD酶活、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是在200 mM NaCl处理时得到的值最大,400 mM NaCl处理时明显减小,细胞膜透性和叶片MDA含量都是随NaCl浓度升高而增大,膜受伤害程度也随盐胁迫增大而增加。结果表明,棕色种子生长的幼苗耐盐性稍高于黑色种子生长的幼苗,4种幼苗生长的最适NaCl浓度均为200 mM,400 mM NaCl处理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生殖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中亚滨藜4种植株的生殖分配、整株的种子数、分枝数和节点数以及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上的平刺苞片种子数、果实和种子的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能够使中亚滨藜的生殖分配显着增加,并且提高整株的种子数量和各级分枝每个节点上的种子数。随着处理的NaCl浓度的升高中亚滨藜二级分枝的数目会明显减少,一级分枝数目没有明显变化,由此把更多的资源调配给一级分枝,使其产生更多的果实和种子繁殖后代,植株的各级分枝、各个节点上的平刺苞片种子数、棕黑种子数目也明显增加。实验中植株的扁平苞片种子数显着高于带刺苞片种子数,棕色种子数也明显高于黑色种子数。这种结实格局和生殖分配策略有利于中亚滨藜更好的在各种不良生境中成功定居,可以提高中亚滨藜在盐渍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李辛,赵文智[4](2019)在《一年生盐生植物耐盐碱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一年生盐生植物是盐生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已经成为许多植物生态环境关键问题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盐碱胁迫对一年生盐生植物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种子萌发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生理和外形特征对盐碱胁迫的响应,以及相应的耐盐碱机理.目前对一年生盐生植物的盐碱适应性研究虽然开展的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工作,仍然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着重探索的方向.本文也对未来一年生盐生植物的研究,从盐碱地植物功能性状、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的相关研究及在作物改良中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李辛[5](2018)在《一年生植物雾冰藜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盐碱化是影响全球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一年生植物是盐碱地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盐碱地主要的先锋植物类群,对盐碱地生态系统构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生植物对盐碱地生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机理是盐碱地治理与恢复的重要前提,但目前以盐碱地原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环境适应机理的研究依旧空白。本试验以典型盐碱地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为试验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盐碱胁迫条件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O2-·离子产生速率、H2O2含量、细胞膜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表型可塑性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雾冰藜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机理,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和发芽速率指数在对照组(CK)下最高,且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CK)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幼胚的胚芽长、初生根长和鲜质量也受到显着抑制(P<0.05)。雾冰藜在种子萌发阶段比幼胚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更敏感,盐度是雾冰藜种子萌发的主要胁迫因素,pH值则是幼胚生长的主要胁迫因素。2.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的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o)、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摩尔分数(Ci)、蒸腾速率(Tr)、PSII的潜在活性(Fv/F0)、PSII原初反应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指标均在对照组(CK)下最高,且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稳态荧光(Fs)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先降低,后呈“M”型变化趋势,即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改变未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说明盐碱胁迫导致的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使雾冰藜的光合速率显着下降,制约了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使PSII受到了损伤,非光化学能量耗散增加,降低了光合电子传递效率。3.盐碱胁迫下,雾冰藜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甜菜碱、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升高,各处理组与对照组(CK)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SOD、POD、APX酶活性先升后降,CAT酶活性则持续升高。说明盐碱胁迫提高了雾冰藜细胞内的渗透压并诱导其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雾冰藜则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维持了其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和吸水保水能力;通过增加自身抗氧化酶的活性消耗了体内过度积累的活性氧,保护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缓解了盐碱胁迫对雾冰藜正常生理活动带来的损害。4.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的株高、主根根长、茎粗、分枝数、侧根数及根、茎、叶各部分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在生物量分配上则表现为根生物量比所占比例增大,而茎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所占比例减小。说明盐碱胁迫使雾冰藜的表型可塑性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形态指标的抑制上,雾冰藜通过调整根、茎、叶各部分所占生物量的比例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5.盐碱胁迫抑制了雾冰藜的正常生长,不同性质的盐分组成对雾冰藜整体抑制作用的排序为Na2CO3>NaHCO3>NaCl>Na2SO4,说明碱性盐胁迫对雾冰藜的影响大于中性盐胁迫。6.在模拟的盐碱胁迫条件下,雾冰藜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说明其在不同盐碱类型及程度的自然盐碱地生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利用其对盐碱地进行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并可作为模式植物深入挖掘其耐盐碱机理和潜力,为农作物改良提供了可选途径。

李倩[6](2017)在《四翅滨藜在NaCl和Na2SO4处理下的生长生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盐碱化土地日趋扩大的背景下,耐盐植物的培育和种植变得愈发重要,本文选取藜科(Chenopodiaceae)滨藜属的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柴达木盐碱地为研究区,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对四翅滨藜施加NaCl和Na2SO42种不同的盐分处理,设置0,100,200,300,400 mmol·L-1的浓度梯度,以测定在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浓度的盐渍环境中四翅滨藜的生长状况、渗透能力及光合特性对盐胁迫的反映机理,系统研究盐分胁迫对四翅滨藜生长及生理差异影响的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拟采用在四翅滨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水分含量作为四翅滨藜生长的最适水分,通过净光合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拟合,再进行计算得到四翅滨藜幼苗正常生长的最适水分条件为18%的土壤含水量;(2)四翅滨藜是一种具有极强耐盐能力的盐生树种,随着盐分浓度的升高,四翅滨藜幼苗的株高、地径及生物量增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盐浓度为100-300 mmol·L-1的NaCl和Na2SO4盐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对幼苗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当盐浓度达到400mmol·L-1时,四翅滨藜幼苗的生长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为NaCl大于Na2SO4;(3)在NaCl和Na2SO4 2种盐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四翅滨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即在100-400mmol·L-1的浓度范围内盐浓度越高对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促进程度越强,且促进效果表现为Na2SO4大于NaCl。而四翅滨藜幼苗的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在盐处理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00-200 mmol·L-1处理时均显着高于对照,且增大幅度为NaCl<Na2SO4;当浓度达到300或400 mmol·L-1又低于对照,降低幅度为NaCl大于Na2SO4;(4)与对照相比,四翅滨藜幼苗的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SOD、POD2种酶活性在NaCl和Na2SO42种盐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在100-300mmol·L-1范围内的增大幅度总体表现为NaCl>Na2SO4,这表明四翅滨藜幼苗在NaCl环境下遭受的伤害更大;(5)应用回归分析,计算出NaCl处理下四翅滨藜幼苗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范围是0-272.6 mmol·L-1,Na2SO4处理下四翅滨藜幼苗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范围为0-321.9 mmol·L-1,可以得到以硫酸盐为主的盐碱地四翅滨藜能够正常生长的适宜浓度范围更大。

寇江涛[7](2016)在《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文中指出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普遍特征,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甾醇类新型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BRs作为植物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生长调节剂,在提高植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BRs调控苜蓿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为试验材料,利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种子和幼苗,研究Na Cl胁迫下外源EBR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离子代谢及碳、氮代谢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苜蓿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0 mmol·L?1 Na Cl胁迫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生长,降低了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明显促进了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的生长,且低浓度外源EBR处理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随着外源EBR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明显下降甚至存在抑制效应。0.1μmol·L?1 EBR明显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根长、胚芽长,提高了苜蓿幼苗的株高、主根长、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促进了苜蓿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和Na Cl处理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分别提高了50.85%、98.70%,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23%、17.50%、25.87%。(2)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根系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叶片和根系中的GSH、As A含量,降低了GSH/GSSG、As A/DHA比值,诱导苜蓿幼苗体内ROS水平升高,质膜相对透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SOD、APX、GPX、CAT、GR活性和As A、GSH含量,提高了As A/DHA、GSH/GSSG比值和DHAR、MDHAR活性,降低了AAO活性,促进了As A-GSH循环,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降低了MDA、H2O2含量、OFR产生速率、OH·浓度和质膜相对透性,有效缓解了Na Cl胁迫诱导产生的氧化损伤。(3)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和Pn,降低了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导致叶绿体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部分减少,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耗散增加,降低了苜蓿幼苗的光合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叶片的Chla、Chlb、Chla+b、Chlx·c含量及Chla/Chlb比值,降低了Chl/Car比值,提高了Pn、Tr、Gs、WUE;通过对Pn-SPR和Pn-CO2响应曲线的分析表明,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的Lsp、AQY、Pnmax和Cisat、α、Pmax,显着降低了Γ和Rp,同时降低了苜蓿幼苗叶片的F0、NPQ,提高了Fm、Fv/F0、Fv/Fm、ФPSⅡ、Fv′/Fm′、q P和ETR,增加了光化学反应部分的光能,降低了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过剩光能,提高了PSⅡ光化学活性,并有效调节激发能在PSⅠ、PSⅡ之间的分配平衡,提高Na Cl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4)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降低了K+、Ca2+、Mg2+、Fe2+、Mn2+、Zn2+含量和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导致苜蓿幼苗体内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等代谢过程失调,细胞中的离子平衡被打破。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提高K+、Ca2+、Mg2+、Fe2+、Mn2+、Zn2+含量及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降低了Na+和K+、Ca2+、Mg2+、Fe2+、Mn2+、Cu2+、Zn2+等阳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促进了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有效调控无机离子的在苜蓿幼苗体内的运输和分配,维持细胞中的离子平衡。(5)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的蛋白水解酶活性,促进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NR、GS和GOGAT活性,提高了GDH活性,导致NH4+-N大量积累,同时抑制了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转运,降低苜蓿幼苗体内的总氮含量,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体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抑制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同时显着提高了NR、GS和GOGAT活性,显着降低了GDH活性,说明外源EBR能够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促进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利用,加快氨的同化作用,降低苜蓿幼苗体内NH4+-N含量,提高植株中总氮含量,有效调控苜蓿幼苗的氮代谢,缓解Na Cl胁迫所产生的氨毒害对苜蓿幼苗的伤害程度。(6)Na Cl胁迫显着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蔗糖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显着提高了叶片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了根系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并抑制了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被打破,碳水化合物代谢发生紊乱。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促进了苜蓿幼苗体内光合同化产物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降低了叶片中淀粉含量,提高了根系中淀粉含量,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SS、SPS活性,并调节AI和NI、S和SP活性的变化,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降低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负反馈抑制,保持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维持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正常进行。总之,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苜蓿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促进As A-GSH循环,降低ROS水平,提高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有效调控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并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来提高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正常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从而提高苜蓿幼苗的耐盐性。

张爱琴,庞秋颖,阎秀峰[8](2013)在《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碱蓬属(Suaeda)植物是一类典型的真盐生植物,属于重要的盐生植物资源,全球广泛分布。人们已经对20种碱蓬属植物进行了观察和盐胁迫实验,研究了不同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对盐胁迫的反应,并基于这些研究分析了盐胁迫的应答机制。叶片肉质化、细胞内离子区域化、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和抗氧化系统能力增强是碱蓬属植物响应和适应盐胁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上部分,而对植物地下部分的研究较少;多是少数生物学指标或生理学现象的单独观察,而缺乏对生理代谢过程的整体和综合分析;针对某种碱蓬的独立分析较多,而与近缘种的比较研究较少;植物对中性盐胁迫的反应研究较多,而对碱性盐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系统阐明碱蓬属植物的耐盐机制,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碱蓬属植物响应和适应盐胁迫的信号网络和调控机制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采用现代组学技术探索该属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由复杂信号网络调控的特殊生理特征和特异代谢途径。

努尔古丽·阿木提[9](2013)在《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科(Chenopodiaceae)是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分布很广,在全球的温带、亚热带及寒温带都可以看到藜科植物的踪迹。该科多数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有38属185种。新疆有36属,占我国藜科植物总属数的95%,约有160余种,占我国藜科植物种类的86%,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半荒漠和盐碱地上,在平原地区容易形成各种群落。由于藜科植物有耐盐、耐旱、耐碱、耐寒等特征,盐角草属(Salicornia L.)、碱蓬属(Suaeda Forsk.)等盐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L.)等耐碱植物,梭梭(Haloxylon Bge.)等固沙植物在新疆盐碱地改良、防风固沙、荒漠植被景观的构建中和荒漠利用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我国学者对十字花科、龙胆科,大戟属,寥族等植物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新疆藜科植物分布广,分类系统不明确、混乱。猪毛菜属的分类问题上存在颇多争议,例如,对于climacoptera的归属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本研究旨在首次采用形态学与数量分类结合的方法对新疆藜科植物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澄清藜科在分类系统上的混乱之处,并判断传统分类与数量分类的结果是否吻合,探索其起源,演化途径。本论文通过对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现存的藜科植物标本的鉴定和整理,野外调查、采集标本、文献查阅等方法,试图查明新疆藜科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特征和系统分类位置。采用形态学、数量分类学、数量生态学方法,对新疆藜科植物的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新疆藜科植物的演化规律,并基于几个主要植物分类学派提出的系统分类资料,确认藜科系统分类地位,解释科下个属的亲缘关系,对猪毛菜属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并分析种间亲缘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确认新疆有藜科植物36属、50种、2个亚种10个变种,根据变种的形态学特征、生境、地理分布在原有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新疆藜科植物分属检索表;2.由于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地位不清楚,分族混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个别种的形态特征,确认系统分类地位,并进行分族;3.对新疆藜科植物进行数量分类研究,解释了科下各属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系统演化提供了依据;4.对猪毛菜属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分析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Climacoptera在形态特征上与其他种类不同,聚类图上明显聚在一起,因此,建议将Climacoptera归入梯翅蓬属(Climacoptera Botsch.)。5.新疆藜科植物资源丰富,大多数为防风固沙的建群种,在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论文中讲述了藜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和保护问题。依据藜科植物的形态学形状,以36属和所选取的26个形状为分类单位,分别进行Q型聚类和R型聚类。结构表明,聚类结果与藜科植物的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形状的R型聚类结果表明,花期、果期等8个形状在分类中的作用很明显,而子房形状等几个形状在中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分类中形状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形状越多分类结果的可信度越高,这对进一步研究藜科植物分类、确认种间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谷文英[10](2013)在《外源一氧化氮调控菊苣盐适应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信号分子或效应分子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理过程而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将军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 cv. Commander)为试验材料,考察不同浓度的NaCl (0~280mmol/L)对菊苣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响应的影响,评估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NP)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营养生长期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及SNP对NaCl胁迫下萌发期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抗应激蛋白基因表达及其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0mmol/L盐胁迫明显降低了菊苣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180mmol/L可使种子萌发率降低50%;而280mmol/L则完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盐胁迫对胚芽、株高、初生根和次生根的抑制作用也具有明显的浓度(剂量)-效应,在种子萌发期对初生根的抑制作用强于胚芽,在营养生长期对株高的抑制作用强于次生根。盐胁迫对萌发期和营养生长期幼苗新生叶的长、宽和面积都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盐浓度升高均呈显着性降低(P<0.05),但对幼苗根的鲜重、干重表现为低浓度(50,70mmol/L)促进而高浓度(>100mmol/L)抑制。2.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菊苣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质膜透性(MP)和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而根系活力则逐渐下降,其中MDA和脯氨酸含量在70mmol/L时即显着高于对照组,MP则在140mmol/L处理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盐胁迫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与代谢,菊苣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组菊苣根和叶中的Na+含量均明显升高而K+含量降低,其中根部显着降低(P<0.05);Ca2+含量变化不明显;根和叶的K+/Na+以及叶的Ca2+/Na+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3.不同浓度的SNP (0.10~0.30mmol/L)预处理均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0.2mmol/L SNP处理组达到最佳效果,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其相应的单盐处理组(P<0.05)。此外,0.2mmol/L SNP预处理也使盐胁迫(140mmol/L NaCl胁迫15d)对幼苗生长的抑制降到最低。4.对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6-15d),菊苣相对含水量(RWC)明显降低,但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HPLC分析表明,根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和1-蔗果三糖含量均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蔗果四糖的含量则升高。SNP预处理不仅缓解了盐胁迫对菊苣叶RWC的抑制,而且使脯氨酸含量和蔗果四糖含量急剧增加(P<0.05),同时降低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5.抗氧化酶系统参与了植物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和适应性。盐胁迫使菊苣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弱,而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MDA含量升高。SNP预处理可缓解盐胁迫对菊苣幼苗根长、鲜重的抑制作用,并促进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 SOD和POD同工酶谱带增多,且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 CAT活性也有增强趋势。过氧化氢(H2O2,0.5mmol/L)预处理也有上述效应。6.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分析表明,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热激蛋白(HSP90)和脱水素(CiDHN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后者在胁迫2h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2~48h), HSP90含量无明显变化,但CiDHN1的含量则逐渐升高,并在24h和48h后分别在0.001和0.01水平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SNP预处理使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内HSP90和CiDHN1的mRNA表达进一步增多,其中HSP90和CiDHN1的mRNA含量分别在盐胁迫8h和24h明显高于其对应的单盐处理组(P<0.05)。盐胁迫期间(2~48h), SNP预处理菊苣幼苗中HSP90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iDHN1蛋白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过氧化氢(0.5mmol/L)预处理后,菊苣幼苗中HSP90和CiDH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含量也表现出与SNP处理后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效应不及SNP明显。以上结果表明,70mmol/L的NaCl是将军菊苣种子萌发期和营养生长期幼苗的耐受浓度;0.2mmol/L SNP不但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菊苣种子萌发的抑制,而且还能明显提高盐胁迫下幼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增强菊苣的盐适应;这种缓解效应可能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的:1.SNP预处理增强了菊苣幼苗的保水能力,促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合成与积累,同时促进小分子糖类向果聚糖特别是蔗果四糖转化,使果聚糖含量增加;2.SNP增强了菊苣幼苗中POD同工酶的活性,并使其同工酶谱带增加,同时促使SOD和CAT活性增加,而减少MDA含量;3.SNP促进了菊苣幼苗中抗应激蛋白HSP90和CiDHN1mRNA的表达,并提高了幼苗中CiDHN1的含量。由此可见,SNP预处理可以通过菊苣幼苗内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系统与抗应激蛋白等途径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菊苣幼苗的盐适应能力。

二、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生长与生殖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土壤盐渍化概述
    2.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盐胁迫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3.盐生植物
    4.氮素对植物的影响
    5.中亚滨藜
    6.种子多型性
    7.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简介
        7.1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定义及测定
        7.2 JIP-test分析
    8.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不同形态特征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种子颜色、形态特征观察
        1.3 种子粒长、粒宽及粒二维面积
        1.4 种子千粒重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种子颜色、形态特征
        3.2 种子粒长、粒宽及粒二维面积
        3.3 种子千粒重
    4.讨论
第三部分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
    1.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植物幼苗培养
        1.3 幼苗生理指标的测定
        1.3.1 株高的测定
        1.3.2 干鲜重的测定
        1.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4 盐囊泡的观察
        1.3.5 叶片Na~+、K~+含量的测定
        1.3.6 叶片Cl~-含量的测定
        1.3.7 叶片NO_3~-离子含量的测定
        1.3.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1.3.9 Pro含量的测定
        1.3.10 MDA含量的测定
        1.3.11 SOD活性的测定
        1.3.12 叶片全氮含量的测定
        1.3.13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1.4 幼苗光合指标的测定
        1.4.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4.2 光化学效率及光化学猝灭系数的测定
        1.4.3 快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4.4 氮光合效率的测定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3.2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株高的影响
        3.2.2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干鲜重的影响
        3.2.3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盐囊泡的影响
        3.2.5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叶片Na~+、K~+含量的影响
        3.2.6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叶片Cl~-含量的影响
        3.2.7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叶片NO_3~-含量的影响
        3.2.8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2.9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3.2.10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2.11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2.12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3.2.13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3.3.1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2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ΦPSⅡ、Fv/Fm、qP的影响
        3.3.3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PSⅡ光化学特性的影响
        3.3.4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幼苗氮光合效率的影响
    4.讨论
第四部分 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二型性种子实生植株结实及生殖分配的影响
    1.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植物材料培养
        1.3 单株植物收获种子干重、苞片干重及生殖分配
        1.4 盐氮互作收获种子百粒重
        1.5 分枝数和节点数
        1.6 植株中间一级分枝间距
        1.7 一级分枝长度
        1.8 枝条总长度及结实枝条总长度
        1.9 单株植物结实数量(棕色种子数及平刺种子数)
        1.10 各级分枝结实数量(棕色种子数及平刺种子数)
        1.11 结实格局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盐氮互作下收获果实及种子的形态
        3.2 盐氮互作下单株植物收获种子干重、苞片干重及生殖分配
        3.3 盐氮互作下收获种子百粒重
        3.4 盐氮互作下植株分枝数和节点数
        3.5 盐氮互作下植株中间位置的一级分枝间距
        3.6 盐氮互作下植株一级分枝长度
        3.7 盐氮互作下植株枝条总长度及结实枝条总长度
        3.8 盐氮互作下单株植物结实数量(棕色种子数及平刺种子数)
        3.8.1 盐氮互作下单株植物棕色种子数
        3.8.2 盐氮互作下单株植物平刺种子数
        3.9 盐氮互作下各级分枝结实数量(棕色种子数及平刺种子数)
        3.9.1 盐氮互作下各级分枝棕色种子数
        3.9.2 盐氮互作下各级分枝平刺种子数
        3.10 结实格局
        3.10.1 盐氮互作下各级分枝果实分布
        3.10.2 盐氮互作下各级分枝种子分布
    4.讨论
第五部分 总结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2)黑麦草生长初期对盐碱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碱地的研究现状及分布
    1.2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1 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2.2 盐碱胁迫对叶绿素的影响
        1.2.3 盐碱胁迫对丙二醛(MDA)的影响
        1.2.4 盐碱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2.5 盐碱胁迫对渗透调节的影响
    1.3 黑麦草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同工酶的研究进展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2.2 胁迫液浓度及营养液制备
    2.3 种子萌发阶段
    2.4 幼苗生长阶段
        2.4.1 黑麦草幼苗的培养
        2.4.2 胁迫处理
    2.5 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5.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5.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5.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5.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5 超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5.6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5.7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5.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6 组织酶液的制备、同工酶电泳及染色方法
        2.6.1 粗酶液的制备
        2.6.2 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相关药品的制备
        2.6.3 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体系的制备
        2.6.4 同工酶电泳
        2.6.5 染色
        2.6.6 包胶保存
    2.7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分布的影响
        3.5.1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超氧化物酶的影响
        3.5.2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5.3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1.2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1.4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5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黑麦草幼苗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及苗期抗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土壤盐渍化
        1.1 土壤盐渍化现状
        1.2 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的影响
    2.盐生植物
    3.种子异型性
    4.中亚滨藜
    5.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大小、比例及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1.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种子大小及形态观察
        1.3 种子比例
        1.4 种子百粒重
    2.数据分析
    3.试验结果
        3.1 种子形态
        3.2 种子比例
        3.3 种子百粒重
    4.讨论
第三部分 :萌发期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的影响
    1.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测定
        1.4 鲜重的测定
        1.5 根长、芽长的测定
    2.数据分析
    3.试验结果
        3.1 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发芽后鲜重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发芽后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4.讨论
第四部分 :苗期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1.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1.3 株高的测定
        1.4 干鲜重的测定
        1.5 盐囊泡的观察
        1.6 Pn的测定
        1.7 Fv/Fm、φPSII的测定
        1.8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9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1.10 叶片Na~+、K~+含量的测定
        1.11 MDA含量的测定
        1.12 SOD活性的测定
        1.13 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测定
    2.数据分析
    3.试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形态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株高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干鲜重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盐囊泡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Pn的影响
        3.6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Fv/Fm、φPSII的影响
        3.7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9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Na~+、K~+含量的影响
        3.10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MDA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SOD活性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讨论
第五部分 :不同浓度Na 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生殖生长的影响
    1.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生殖分配
        1.4 植株上的平刺种子数
        1.5 植株上的棕黑种子数
        1.6 分枝数和节点数
        1.7 各级分枝上的平刺种子数
        1.8 结实格局
    2.数据分析
    3.试验结果
        3.1 生殖分配
        3.2 整株的平刺种子数
        3.3 整株的棕黑种子数
        3.4 分枝数以及分枝上的节点数
        3.5 各级分枝上的平刺种子数
        3.6 果实和种子的分布
    4.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4)一年生盐生植物耐盐碱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萌发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2 植物生理及外形特征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2.1 细胞内水分及膜脂透性
    2.2 植物光合系统
    2.3 植物体内离子水平
    2.4 植物体内有机酸代谢
    2.5 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
    2.6 植物形态及生物量
3 一年生植物的耐盐碱机制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机理
        3.2.1 渗透调节
        3.2.2 光合作用途径
        3.2.3 离子区域化
        3.2.4 信号转导机制
4 展望

(5)一年生植物雾冰藜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盐碱化概述
    1.2 一年生植物对盐碱地生境的响应
        1.2.1 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1.2.2 一年生植物生理特征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1.3 一年生植物的耐盐碱机制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生理机理
    1.4 雾冰藜的研究现状
    1.5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种子萌发和幼胚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2.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种子萌发参数的影响
        2.4.2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幼胚生长指标的影响
        2.4.3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种子萌发参数间的相关性
        2.4.4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幼胚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2.4.5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种子萌发参数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2.4.6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幼胚生长指标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3.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4.2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4.3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4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性
        3.4.5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气体交换参数的相关性
        3.4.6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3.4.7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光合色素含量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3.4.8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气体交换参数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3.4.9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叶绿素荧光参数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4.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4.2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4.4.3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及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研究方法
        5.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5.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及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5.4.2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及过氧化程度的相关性
        5.4.3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及过氧化程度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研究方法
        6.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6.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4.2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6.4.3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抗氧化酶活性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盐碱胁迫处理对雾冰藜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
    7.2 研究方法
        7.2.1 盐碱胁迫的模拟
        7.2.2 盐碱胁迫处理方法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3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形态指标的影响
        7.4.2 盐碱胁迫对雾冰藜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7.4.3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7.4.4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相关性
        7.4.5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形态指标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7.4.6 盐碱胁迫因素与雾冰藜生物量及其分配的逐步回归分析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特色与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四翅滨藜在NaCl和Na2SO4处理下的生长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1.2.2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4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1.2.5 四翅滨藜耐盐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气象条件
    2.3 水文状况
    2.4 土壤和植被
    2.5 经济社会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指标测定
        3.2.3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NaCl和Na_2SO_4盐胁迫对四翅滨藜生长状况的影响
    4.1 对株高的影响
    4.2 对地径的影响
    4.3 对生物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NaCl和Na_2SO_4盐胁迫对四翅滨藜光合能力的影响
    5.1 对净光合速率(Pn)日过程的影响
    5.2 对蒸腾速率(Tr)日过程的影响
    5.3 对气孔导度(Gs)日过程的影响
    5.4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4.1 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5.4.2 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NaCl和Na_2SO_4盐胁迫对四翅滨藜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1 对游离脯氨酸(Pro)的影响
    6.2 对丙二醛(MDA)的影响
    6.3 对可溶性糖(SS)的影响
    6.4 对可溶性蛋白(SP)的影响
    6.5 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5.1 对SOD的影响
        6.5.2 对POD的影响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7 适宜四翅滨藜生长盐浓度范围的确定
    7.1 NaCl处理适宜四翅滨藜生长的盐浓度范围
        7.1.1 适宜四翅滨藜生长的盐浓度范围
        7.1.2 适宜四翅滨藜光合的盐浓度范围
    7.2 Na_2SO_4处理下适宜四翅滨藜生长的盐浓度范围
        7.2.1 适宜四翅滨藜生长的盐浓度范围
        7.2.2 适宜四翅滨藜光合的盐浓度范围
    7.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种子萌发
        1.1.2 生长
        1.1.3 光合作用
        1.1.4 水分代谢
        1.1.5 离子毒害
        1.1.6 营养平衡
        1.1.7 氧化胁迫
        1.1.8 产量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1.2.1 渗透调节
        1.2.2 离子稳态
        1.2.3 抗氧化系统调节
    2 植物体油菜素内酯研究进展
        2.1 油菜素内酯概述
        2.1.1 在植物体内的发现
        2.1.2 在植物体各组织中的分布
        2.2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2.2.1 种子萌发
        2.2.2 生长发育
        2.2.3 生殖发育
        2.2.4 光形态建成
        2.2.5 向性生长
        2.2.6 逆境胁迫
        2.3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2.3.1 盐胁迫
        2.3.2 干旱胁迫
        2.3.3 温度胁迫
        2.3.4 重金属胁迫
        2.3.5 低氧胁迫
        2.3.6 植物衰老
        2.3.7 药剂污染
        2.3.8 病原菌危害
    3 立题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3.1 立题背景
        3.2 目的意义
        3.3 研究目标
        3.4 研究内容
        3.4.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4.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3.4.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3.4.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3.4.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发芽试验
        1.2.2 幼苗生长试验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发芽指标
        1.3.2 幼苗生长指标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质膜透性及活性氧水平
        1.3.2 抗氧化酶
        1.3.3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1.3.4 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s A、DHA含量及As A/DHA的影响
        2.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PX和GR活性的影响
        2.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AO、DHAR和MDHAR活性的影响
        2.7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1.3.2 光响应曲线测定
        1.3.3 光响应参数的计算
        1.3.4 CO_2响应曲线测定
        1.3.5 CO_2响应参数的计算
        1.3.6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吸收光能分配情况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离子含量测定
        1.3.2 离子运输比计算
        1.3.3 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计算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分布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比值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比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氮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1.3.2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N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七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碳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1.3.2 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的影响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酶(S)和蔗糖磷酸化酶(SP)活性的影响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碱蓬属植物耐盐性研究概述
2 叶片肉质化
3 离子区域化
4 渗透调节
5 抗氧化系统
    5.1 超氧化物歧化作用
    5.2 过氧化氢酶途径 (CAT pathway)
    5.3 过氧化物还原酶/硫氧还蛋白途径 (PrxR/TRx pathway)
    5.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途径 (GPX pathway)
    5.5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GSH-As A cycle)
6 问题与展望

(9)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藜科植物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1.4 数量分类学研究进展
    1.5 猪毛菜属的分组历史和分歧
    1.6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藜科植物分类系统的研究
    2.1 藜科植物的特征
    2.2 藜科的研究历史
    2.3 藜科的系统发育及分类系统
        2.3.1 藜科的系统发育
        2.3.2 藜科的分类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藜科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形状的选取及编码
        3.2.2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3.2.3 聚类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聚类结果分析
        3.3.2 主成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藜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4.1 藜科植物资源
        4.1.1 新疆藜科植物的分布特征
        4.1.2 新疆藜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4.2 藜科植物资源的保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确定族的系统位置
        5.1.2 编制分属检索表
        5.1.3 数量分类学研究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新疆藜科植物名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外源一氧化氮调控菊苣盐适应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语表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及外源一氧化氮参与胁迫适应的机制
        2.1.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参数变化
        2.1.2.1 MDA的合成与生物膜透性的改变
        2.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激活
        2.1.2.3 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
        2.1.2.4 激素的合成
        2.1.2.5 逆境蛋白的合成
        2.1.3 植物的耐盐机制
        2.1.4 外源一氧化氮参与植物盐胁迫适应的机制
        2.1.4.1 植物体内一氧化氮的产生
        2.1.4.2 一氧化氮参与植物生理作用的双重性
        2.1.4.3 一氧化氮与盐胁迫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1.4.4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的缓解效应
        2.1.5 小结
    2.2 菊苣的饲用优势及其盐适应性研究进展
        2.2.1 菊苣的植物学生物学特性
        2.2.2 菊苣的饲用优势
        2.2.2.1 适应性强、易栽培管理
        2.2.2.2 营养价值较高
        2.2.2.3 生产性能好
        2.2.2.4 饲用价值高
        2.2.3 国内外主要的饲用菊苣品种
    2.3 菊苣的盐适应性研究
    2.4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盐胁迫对菊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种子处理和幼苗培养
        3.1.2.2 种子的萌发和相对盐害率
        3.1.2.3 菊苣营养生长期幼苗形态的观察
        3.1.2.4 菊苣幼苗生物量的测定
        3.1.2.5 菊苣新生叶参数的测定
        3.1.2.6 幼苗长度的测定
        3.1.2.7 菊苣生长速率的测定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aCl浓度与菊苣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3.2.2 NaCl浓度与菊苣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3.2.3 NaCl胁迫下菊苣种子萌发的相对盐害率
        3.2.4 盐胁迫下菊苣营养期幼苗的形态变化
        3.2.5 盐浓度与菊苣幼苗的生物量
        3.2.5.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萌发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5.2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营养生长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6 盐胁迫下菊苣新生叶的变化
        3.2.7 盐浓度与菊苣幼苗的长度
        3.2.7.1 盐浓度对萌发期幼苗胚芽和初生根的影响
        3.2.7.2 盐浓度对营养生长期幼苗株高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3.2.8 盐浓度与菊苣的生长速率
    3.3 讨论
4 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生理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胁迫处理
        4.1.2 菊苣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4.1.2.1 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的测定
        4.1.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4.1.2.3 根系活力的测定
        4.1.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1.2.5 离子含量的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胁迫下菊苣丙二醛和质膜透性的变化
        4.2.2 盐浓度对菊苣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3 盐胁迫下菊苣根系活力的变化
        4.2.4 盐胁迫下菊苣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4.2.5 盐胁迫下菊苣叶和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积累
        4.2.5.1 盐胁迫下菊苣对Na~+的吸收和积累
        4.2.5.2 盐胁迫下菊苣对K~+和Ca~(2+)的吸收和积累
        4.2.5.3 盐胁迫对K~+/Na+和Ca~(2+)/Na~+比值的影响
    4.3 讨论
5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和药品
        5.1.2 方法
        5.1.2.1 溶液配制和种子处理
        5.1.2.2 营养期幼苗准备和处理
        5.1.2.3 种子萌发
        5.1.2.4 幼苗形态的观察和叶生长参数的测定
        5.1.2.5 菊苣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测定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菊苣种子的萌发
        5.2.2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形态的变化
        5.2.3 外源NO处理对盐胁迫下菊苣株高和根长的促进
        5.2.4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叶的影响
        5.2.5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生物量的促进
    5.3 讨论
6 脯氨酸和果聚糖参与外源一氧化氮调节菊苣盐胁迫适应性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6.1.2 研究方法
        6.1.2.1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6.1.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6.1.2.3 果聚糖等可溶性糖的测定
        6.1.3 主要仪器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和分析
        6.2.1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保水能力的增强
        6.2.2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脯氨酸含量积累的促进
        6.2.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果聚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3.1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6.2.3.2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菊苣果糖含量的降低
        6.2.3.3 盐胁迫菊苣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与外源NO的作用
        6.2.3.4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蔗糖含量的影响
        6.2.3.5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1-蔗果三糖积累的促进
        6.2.3.6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蔗果四糖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7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与处理
        7.1.2 化学药品和试剂
        7.1.3 样品前处理
        7.1.4 幼苗生长的测定
        7.1.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7.1.7 抗氧化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1.7.1 浓缩胶和分离胶的准备
        7.1.7.2 缓冲液及电泳条件
        7.1.7.3 凝胶染色
        7.1.8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外源NO对菊苣幼苗盐伤害的缓解
        7.2.1.1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初生根和胚芽生长抑制的缓解
        7.2.1.2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7.2.2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质膜的保护
        7.2.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抗氧化酶的影响
        7.2.3.1 外源NO处理增强了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SOD活性
        7.2.3.2 外源NO增强了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POD活性
        7.2.3.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7.3 讨论
8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中热激蛋白和脱水蛋白表达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材料准备
        8.1.2 总RNA提取
        8.1.2.1 总RNA提取
        8.1.2.2 电泳
        8.1.2.3 反转录
        8.1.3 引物设计、合成和筛选
        8.1.4 荧光定量PCR检测
        8.1.4.1 实验样本
        8.1.4.2 实时定量PCR试验材料及仪器
        8.1.4.3 PCR反应步骤
        8.1.5 Hsp90和CiDHN1含量测定
        8.1.6 统计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的qPCR
        8.2.1.1 总RNA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8.2.1.2 引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
        8.2.1.3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的qPCR
        8.2.2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幼苗HSP90表达的影响
        8.2.3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幼苗CiDHN1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9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四、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氮互作对中亚滨藜生长与生殖分配的影响[D]. 张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黑麦草生长初期对盐碱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D]. 杨新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及苗期抗盐性分析[D]. 王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一年生盐生植物耐盐碱机理研究进展[J]. 李辛,赵文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 [5]一年生植物雾冰藜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研究[D]. 李辛.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6]四翅滨藜在NaCl和Na2SO4处理下的生长生理特性研究[D]. 李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D]. 寇江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8]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J]. 张爱琴,庞秋颖,阎秀峰. 生态学报, 2013(12)
  • [9]新疆藜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D]. 努尔古丽·阿木提. 新疆大学, 2013(10)
  • [10]外源一氧化氮调控菊苣盐适应性机制研究[D]. 谷文英.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