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内镜微波治疗及疗效随访

大肠息肉内镜微波治疗及疗效随访

一、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及疗效随访(论文文献综述)

陶莹[1](2021)在《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分析青年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加强对青年大肠息肉的认识,为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2021年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大肠息肉的18-44岁青年患者120例,同期配对选取45岁以上中老年大肠息肉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对符合纳排标准的360例内镜下诊断为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信息收集表(见附录四),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情况,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与年龄:青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39-44岁,男女比例2.24∶1;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59-66岁,男女比例1.35∶1。2.BMI情况:青年组BMI以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最多(46.7%),其次为正常(42.5%),偏瘦者例数最少(10.8%);中老年组BMI以正常者最多(50.8%),其次为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41.3%),偏瘦者例数最少(7.9%)。3.息肉数量: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稍多(50.8%),而中老年大肠息肉以多发为主(67.5%)。4.息肉部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息肉部位均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其中262枚青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32.4%)>升结肠(17.6%)>直肠(14.5%)>横结肠(13.0%)>降结肠(10.7%)>回盲部(8.0%)>肝曲(3.8%);859枚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27.8%)>升结肠(17.1%)>降结肠(16.3%)>直肠(15.0%)>横结肠(14.0%)>肝曲(5.4%)>回盲部(4.4%)。5.息肉大小: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直径在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其中120例青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7.5%)、<0.5cm(20.8%)、≥1.0cm(11.7%);240例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4.6%)、≥1.0cm(23.7%)、<0.5cm(11.7%)。6.息肉形态: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广基形态息肉为主,亚蒂型次之,带蒂型息肉最少。青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2.5%)>亚蒂(15.0%)>带蒂(2.5%);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0.4%)>亚蒂(14.2%)>带蒂(5.4%)。7.息肉病理类型:120例青年组检出的262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171枚,青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3.2%)>管状腺瘤(25.1%)>增生性息肉(17.5%)>管状绒毛状腺瘤(1.8%)>绒毛状腺瘤(1.2%)>锯齿状腺瘤(0.6%)=错构瘤性息肉(0.6%),其中非肿瘤性息肉(71.3%)>肿瘤性息肉(28.7%);240例中老年组检出859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477枚。中老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2.6%)>管状腺瘤(33.1%)>增生性息肉(8.6%)>管状绒毛状腺瘤(3.6%)>绒毛状腺瘤(1.7%)>锯齿状腺瘤(0.4%),其中非肿瘤性息肉(61.2%)>肿瘤性息肉(38.8%)。8.临床症状:青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腹泻(36.7%)>腹痛(33.3%)>无症状(12.5%)>便秘(11.7%)>便血(5.8%);中老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症状(29.2%)>腹痛(27.9%)>便秘(22.1%)>腹泻(18.3%)>便血(2.5%)。9.中医证型:青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6.7%)>湿热内蕴证(25%)>脾肾阳虚证(23.3%)>肝郁气滞证(19.2%)>气滞血瘀证(5.8%);中老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8.7%)>湿热内蕴证(21.7%)>肝郁气滞证(21.2%)>脾肾阳虚证(14.2%)=气滞血瘀证(14.2%)。结论:1.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39-44岁为青年人群大肠息肉好发年龄,59-66岁为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BMI偏瘦者为患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2.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较多,中老年息肉以多发为主,大肠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息肉部位两组均以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升结肠。两组均以广基、直径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管状腺瘤,青年组肿瘤性息肉比例低于中老年组,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临床症状上青年组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中老年组以无症状、腹痛及便秘为主。5.中医证型上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脾虚湿蕴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内蕴证。

张晓彬[2](2021)在《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2.探讨大肠息肉患者不同体质类型与息肉性质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识高风险体质类型、预测患者疾病危险程度提供参考依据。3.探讨大肠息肉患者不同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BMI、血脂水平、不良生活习惯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改善易感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息肉患者380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表、基本资料、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生化指标等信息,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或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探索其相关性。结果:1.大肠息肉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如下:(1)主要偏颇体质(70.26%)>复合体质(28.16%)>单纯平和质(1.32%)>单纯特禀质(0.26%);(2)主要偏颇体质中,痰湿质(27.34%)>湿热质(25.84%)>阳虚质(19.85%)>气虚质(12.36%)>阴虚质(5.99%)>气郁质(3.75%)>瘀血质(2.62%)>平和质(1.50%)>特禀质(0.75%)。2.本研究中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一般特点如下:(1)男性患者多见湿热质,女性患者多见阳虚质;(2)青年组患者多见痰湿质,中年组患者多见湿热质,老年组患者多见气虚质;(3)体重过低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及气虚质,体重超重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及湿热质;(4)有饮酒史或吸烟史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湿热质,无饮酒史及吸烟史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5)有饮食偏嗜的患者多见湿热质;(6)无运动习惯的患者多见痰湿质、湿热质及阳虚质。3.本研究中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与息肉关系如下:(1)息肉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及乙状结肠;(2)单发性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多发性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及湿热质;(3)腺瘤性息肉患者多见于痰湿质及湿热质。4.本研究中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与血脂水平关系如下:(1)TG<1.7mmol/L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及气虚质,TG≥1.7mmol/L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及湿热质;(2)TC<5.2mmol/L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TC≥5.2mmol/L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及湿热质;(3)LDL-C<3.4mmol/L大肠息肉患者多见阳虚质及气虚质;LDL-C≥3.4mmol/L的大肠息肉患者多见痰湿质及湿热质。5.本研究中痰湿质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如下:性别、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及年龄均为痰湿质的危险因素(P<0.05)。影响因素最大的为年龄(Wald=29.513),其次为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水平(Wald=7.797、7.667),最后为性别(Wald=6.930)。其中,女性痰湿质体质风险约为男性患者的1.8倍(OR=1.840),TG≥1.7mmol/L患者痰湿体质风险较高,约为TG<1.7mmol/L患者的1.7倍(OR=1.740);中年患者、TC≥5.2mmol/L患者痰湿体质风险较高(OR=0.053、OR=0.185)。6.本研究中湿热质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如下:性别、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饮食偏嗜及饮酒或吸烟史为湿热质的危险因素(P<0.05),影响因素最大的为饮酒史或吸烟史及性别(Wald=13.928、13.923),其次为饮食偏嗜(Wald=9.799),最后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Wald=7.939)。其中,有饮酒史或吸烟史患者、男性患者、LDL-C≥3.4mmol/L患者、有饮食偏嗜患者湿热体质风险更高(OR=0.017、0.016、0.020、0.319)。7.本研究中阳虚质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如下:年龄为阳虚质的危险因素(P<0.05,Wald=2.038),中年患者阳虚质风险是青年患者的1.5倍(OR=1.497)。结论:1.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占多数,气虚质、阴虚质较少,气郁质、瘀血质、平和质及特禀质最少。2.受到年龄、性别、饮食偏嗜、饮酒或吸烟史及血脂水平影响,大肠息肉疾病的易感体质为痰湿质及湿热质,临床调理可以从以上几个主要危险因素入手,以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率、复发率,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陈珊珊[3](2021)在《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与福州市鼓楼区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以期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能够给我市居民普及防癌知识,并通过早期发现以及干预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段下使居民减少关于大肠息肉方面的困扰。方法:选取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被确诊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湖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镜下表现、病理诊断、中医证型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初步总结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79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为1.93:1。青年24例,中年44例,老年52例,中老年发病率高于青年。青、老年组患者以男性多见。2.肠镜下表现:病变大小以直径≤1cm的为主,数目以多发为主;病变形态:无蒂息肉>亚蒂息肉>有蒂息肉;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瘀阻滞证。四个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之间分布接近,不存在差异。肠道湿热证在中年组分布多见,脾虚夹瘀证在老年组分布多见。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以及气滞血瘀证以管状腺瘤多见。肠道湿热证以及脾虚夹瘀证以初发多见。4.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饮食偏嗜习惯存在差异,以清淡饮食、肥甘厚腻者多见。大肠癌家族史、BMI、排便情况也存在差异。吸烟分布情况在中医证型上无明显差异。饮酒的患者以肠道湿热证多见。5.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偏嗜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大肠癌家族史、BMI。结论:1.大肠腺瘤性息肉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大肠腺瘤性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直肠。大小以≤1cm多见,病变数目以多发为主,病变形态以无蒂息肉为主,发病情况多为初发。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瘀阻滞证。肠道湿热证以中年组、管状腺瘤、初发多见;脾虚夹瘀证以老年组、管状腺瘤、初发多见;气滞血瘀证以管状腺瘤多见;湿瘀阻滞证和气滞血瘀证年龄分布、发病情况分布差异不明显。4.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发病情况、饮食偏嗜习惯以及饮酒有一定相关性。5.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偏嗜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大肠癌家族史、BMI。

张平[4](2021)在《肠息肉的证候调查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体质的分布规律,以及该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防止大肠息肉的发生,以及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及咨询专家意见制定出中医证候调查表、中医体质调查表和生活方式调查表。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大肠息肉患者70例(大肠息肉组)和非大肠息肉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中医证候调查表和中医体质调查表对大肠息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体质进行调查,生活方式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Graph Pad Prism 8.0软件作图。结果:1.大肠息肉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男女比例约为1.26:1,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08:1。大肠息肉组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6.39±13.01岁,对照组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0.16±12.03岁。2.7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初发者55例,复发者15例,单发者19例,多发者51例。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占32.56%)。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息肉最多(占62.3%)。3.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虚湿滞证(52.86%)>肠道湿热证(21.43%)>气滞血瘀证(17.14%)>阳虚寒凝证(8.57%)。不同性别、年龄段与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罹患气滞血瘀证,与老年人(≥60岁)相比,中青年人更容易罹患肠道湿热证,与中青年人群相比,老年人更容易罹患阳虚寒凝证。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同的BMI类型之间无差异(P>0.05)。4.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阳虚质(27.14%)>痰湿质(24.29%)>气虚质(17.14%)>湿热质(15.71%)>气郁质(8.57%)>阴虚质(2.86%)=血瘀质(2.86%)。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和BMI类型之间分布无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锻炼情况、熬夜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与性别、BMI类型和血脂水平无明显关联(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OR:5.1,95%CI:1.049~24.779)、熬夜(OR:6.386,95%CI:1.411~28.904)和年龄(OR:1.15,95%CI:1.073~1.233)会增加大肠息肉患病的风险。经常吃蔬菜(OR:0.185,95%CI:0.039~0.877)、经常吃水果(OR:0.088,95%CI:0.015~0.53)、按时就餐(OR:0.05,95%CI:0.006~0.427)、每周锻炼3-5天(OR:0.035,95%CI:0.005~0.256)和5-7天(OR:0.009,95%CI:0.001~0.124)能降低大肠息肉患病的风险。结论:1.大肠息肉男女患病比例为1.26:1,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45岁)居多。2.大肠息肉患者发病情况以初发为主,息肉数量以多发性息肉多见,息肉的具体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居多。3.大肠息肉中医证型以脾虚湿滞证为主,大肠息肉的发生与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不化密切相关,本病以脾虚为本,以湿、热、寒、瘀为标,气滞是中间环节。4.大肠息肉中医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为多见。5.不同性别、BMI类型和血脂水平与大肠息肉的发病可能无明显关联。6.大肠息肉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吸烟和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更容易发生大肠息肉,经常吃蔬菜、经常吃水果、按时就餐和每周保持3天以上的锻炼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使大肠息肉发生的概率降低。

龙思丹[5](2021)在《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患者的舌象特征、LTB4/BLT1表达差异及联系,为中医舌诊在肠道癌前病变中的运用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LTB4/BLT1轴参与肠腺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来连续招募CRA患者,并参照《息肉切除术后结肠镜检查的指导原则:美国结直肠癌多社会工作组和美国癌症学会的共识》将肠腺瘤患者分为低风险腺瘤(Low-risk adenoma,LRA)和高风险腺瘤(High-risk adenoma,HRA)两组,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查报告,收集志愿者的一般情况、结肠内镜及病理报告以筛选入组对象。通过智能健康镜采集舌象照片,同时收集入组者的血清标本和肠粘膜组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完成炎症因子及其受体(LTB4/BLT1)的检测。运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比较不同风险组别之间的舌象特征及LTB4/BLT1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资料①年龄和性别舌象研究纳入150例,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50例。LTB4/BLT1研究纳入75例,均来自于舌象研究参与者,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25例。三组间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②肥胖相关指标 体重指数及腰臀比在三组间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肠腺瘤检出史 初发者占比90%,复发者10%,其中高风险组复发4例,低风险组复发1例。2.内镜下特征①息肉数量50例腺瘤患者共检出165枚息肉,低风险组25例检出40枚、高风险组25例检出125枚。其中单发息肉占26%,2-3枚息肉占44%,3枚以上息肉占30%。②息肉大小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小息肉(48%)>中等息肉(32%)>大息肉(12%)>微小息肉(8%)。低风险组微小息肉3例(12%),小息肉22例(88%);高风险组微小息肉1例(4%),小息肉2例(8%),中等大小息肉16例(64%),大息肉6例(24%)。③息肉形态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山田Ⅰ型14例(28%),山田Ⅱ型17例(34%),山田Ⅲ型8例(16%),山田Ⅳ型11例(22%)。其中,低风险组Ⅰ型8例(32%),Ⅱ型9例(36%),Ⅲ型4例(16%),Ⅳ型4例(16%);高风险组Ⅰ型6例(24%),Ⅱ型8例(32%),Ⅲ型4例(16%),Ⅳ型7例(28%)。组间山田分型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息肉位置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不同风险组息肉的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92>0.05),但乙状结肠部位检出高风险肠腺瘤的概率更高(60%VS 48%)。3.病理结果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Shinya分级方面,管状腺瘤39例占78%,绒毛管状10例占比20%,绒毛状1例占2%;Morson分级方面,轻度不典型增生17例占34%,中度不典型增生30例占60%,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占6%。4.中医舌象相关结果①舌色比较:腺瘤组红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0%VS 22%,P<0.05);②舌形比较:腺瘤组瘦薄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5%VS 20%,P<0.05);③特殊舌象:腺瘤组点刺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21%VS 8%,P<0.05);④苔色比较:腺瘤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6%VS 26%,P<0.01),且高风险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80%VS52%,P<0.01)。但三组间黄苔深浅程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异。⑤厚薄苔比较:腺瘤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8%VS 18%,P<0.01),且高风险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72%VS 44%,P<0.01)。5.LTB4/BLT1的表达水平①血清LTB4浓度:高风险组患者血清LTB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②肠粘膜BLT1表达水平:随着腺瘤风险的增加,肠粘膜组织中BLT1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随之升高,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受体主要表达在肠黏膜上皮、腺体及间质组织。③血清LTB4与肠粘膜BLT1表达的相关性:LTB4与BLT1之间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ρ=0.28,P<0.05)。6.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厚苔人群的血清LTB4及肠黏膜BLT1表达水平均高于薄苔人群,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红舌、胖大舌、点刺舌、黄厚苔与CRA相关,其中黄厚苔与HRA关系密切。2.LTB4/BLT1轴可能参与了 CRA的发病,血清LTB4可能具有预测意义。3.厚苔与CRA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相关,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单永改[6](2021)在《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及息肉复发率,初步探讨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中药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对照组仅随访观察,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大肠息肉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大肠息肉复发情况。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EGF、VIP、SP水平的变化。半年、一年后随访内镜下息肉复发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在大便不成形或粘液便、腹胀腹痛、肠鸣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息肉复发率方面,治疗后复查肠镜,两组的息肉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半年及一年后复查肠镜,试验组的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一年后的腺瘤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3.血清指标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EGF、VIP、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大便不成形或粘液便、腹胀腹痛、肠鸣方面疗效显着,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率,尤其对防治腺瘤性息肉的复发有一定疗效。健脾利湿解毒方可以降低大肠息肉患者血清EGF、VIP、SP的水平,调节胃肠激素紊乱可能是其治疗大肠息肉的潜在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方面,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郭丽[7](2021)在《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特点及相关性,从祖国医学角度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一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患者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78例病例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病例一般资料、四诊信息、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观察表,将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男女比为2.42: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年龄跨度区间在26-83岁,平均年龄为58.99±11.23岁,发病年龄以老年多见。共86例病例有吸烟史,其中76例吸烟史大于20年;共48例病例有饮酒史,其中41例饮酒史大于20年。BMI值分布以体重正常、超重多见,其次为肥胖、体重过低。每日运动量分布以2千-5千步、5千-1万步为主,其次为每日运动量小于2千步、大于1万步。统计血脂水平异常病例共99例,其中以HDL-C水平较低为主。2.发病次数、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初发病例多于复发病例;内镜下息肉数量多发病例多于单发病例;息肉大小<0.5cm最多见,其次分别是0.5cm-1.0cm、1.0cm-2.0cm、>2.0cm;息肉形态以山田Ⅰ型最多见,其次分别是山田Ⅲ型、Ⅱ型、Ⅳ型;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直肠息肉多见,其次分别是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病理分型中管状腺瘤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吸烟、饮酒、血脂指标与病理分型相关性分析:吸烟、饮酒、HDL-C降低与病理分型比较存在相关性,会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年龄与发病次数相关性分析:年龄与发病次数比较存在相关性,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最多见,其次分别为脾胃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6.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性别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男性病例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多见,其次为脾胃阳虚证;女性病例中以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BMI值、运动量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肥胖、运动量少病例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为主。发病次数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复发病例较初发病例多见脾胃阳虚证。肠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比较无明显相关性。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非腺瘤性息肉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气滞血瘀证;腺瘤性息肉多见脾虚湿滞证、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结论: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老年多见,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息肉数量以多发为主,大小以<0.5cm为主,形态以山田Ⅰ型多见,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与直肠多见,病理检查中管状腺瘤占比最高。肥胖、运动量少、吸烟、饮酒、血脂水平异常与息肉发病相关,吸烟、饮酒、HDL-C水平降低会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最多见。男性病例中医证型较女性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女性病例较男性多发气滞血瘀证。肥胖、运动量少病例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为主。复发病例较初发多见脾胃阳虚证。非腺瘤性息肉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气滞血瘀证;腺瘤性息肉多见脾虚湿滞证、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肠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比较无明显相关性。

陈玉[8](2020)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于2011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内接收的12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百分百缓解;没有产生大出血现象,也没有出现肠穿孔、息肉电切术后综合征等现象;110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时长最少半年,最长1年;电切息肉位置没有复发状况。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患者治疗效果较佳,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状和复发情况,值得大力推广。

冯泽华[9](2020)在《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清肠消息颗粒经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可降低息肉复发率,但未进行规范的临床观察,因此设计该方案旨在通过观察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此方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内镜室、脾胃病科、肛肠科、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2018.12-2019.12期间就诊的92例大肠腺瘤证属肠道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在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及术后常规治疗1-3天后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在术后从恢复饮食起加服清肠消息颗粒治疗12周,生姜3片煎水冲服,每次1袋,2次/日。观察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息肉复发率、中医证候变化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第6个月复查肠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复发率为11.63%,治疗组复发率为9.1%,合计总体复发率为10.34%,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针对腺瘤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与息肉复发的关系,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2.术后第6个月复查表明,就单项症状而言,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口苦、舌苔黄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便血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综合疗效判定,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者药物使用安全性评价方面,患者在口服中药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且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1.连续3个月服用清肠消息颗粒于术后第6个月复查,可见无明显降低腺瘤息肉复发作用;且腺瘤息肉的复发率与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2.说明清肠消息颗粒在就改善单项症状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口苦、舌苔黄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清肠消息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综合症状,表明清肠消息颗粒就改善症状方面疗效可。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腺瘤息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田开放[10](2020)在《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临床常见的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摘除术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为临床制定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提供简便有效的中医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及脾胃病科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结直肠腺瘤患者共72例,均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完全摘除术,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CRA)的患者,随机分为二藤散结防治组(n=36)和观察对照组(n=36)。观察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补液营养支持3天治疗后不予药物干预,二藤散结防治组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术后支持治疗,可以进食后开始用二藤散结胶囊进行预防复发和临床治疗,具体服药方法为每日三餐后2粒,服药6个月,服药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价,复查肠镜结果及安全性指标。本试验期间有2例患者脱落,对完成试验的患者运用统计学软件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结果:(1)二藤散结防治组息肉复发率为14.28%,观察对照组息肉复发率为25.71%,经过统计学检验,P=0.232>0.05,表明无显着差异。(2)性别、有无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BMI)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性别、是否有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无明显关系。腺瘤病理类型、腺瘤个数、腺瘤部位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病理、腺瘤个数、腺瘤部位无明显关系。腺瘤大小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检验,P<0.01,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大小明显有关。(3)二藤散结防治组、观察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7%、71.43%,经秩和检验得P值为0.007(<0.01),根据统计学结果显示二藤散结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4)二藤散结防治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3.71±0.54,观察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6.05±0.61,经统计学比较P值<0.05,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比对照组可显着改善中医症候总体积分。(5)治疗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对照组在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积分比较中,其P值<0.05,统计学显示有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的改善优于观察对照组。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乏力症状比较中,其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改善结直肠腺瘤术后的乏力症状更显着。两组患者的腹痛积分、大便性状积分经秩和检验得出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治疗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的腹痛、大便性状方面无显着差别。(6)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的肝肾功在治疗前后均未见异常,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在治疗前后比较中,各项P值均>0.05,说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发现其各项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每位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现象。结论:(1)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后的复发受息肉直径的影响。(2)结直肠腺瘤术后的患者口服二藤散结胶囊后临床症状有效率可显着提高。(3)二藤散结治疗组的所有临床症状均出现好转,腹痛症状、乏力程度、大便次数、肛门灼热、大便性状出现显着的疗效,腹胀、食欲情况得到明显好转,术后单纯观察患者的乏力情况、腹胀程度仍然存在,其余症状得到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二藤散结防治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复发,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剂型方便,安全性可靠。

二、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及疗效随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及疗效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调查问卷设计
    1.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肠镜下表现
    2.3 临床症状
    2.4 中医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息肉发病性别、年龄及BMI情况
    3.2 息肉数量、大小及形态
    3.3 息肉部位
    3.4 息肉病理
    3.5 临床表现
    3.6 中医证型
    3.7 本研究对临床上大肠息肉防治的意义
    3.8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年人群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四
致谢

(2)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选择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资料采集
        1.1 基本资料
        1.2 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
        1.3 生化指标
        1.4 中医体质
    2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研究样本
    2 大肠息肉患者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及分布情况
    3 性别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4 年龄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5 体重指数(BMI)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6 个人史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7 生活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7.1 饮食偏嗜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7.2 运动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8 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8.1 息肉位置及数量
        8.2 息肉数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8.3 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9 血脂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9.1 甘油三酯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9.2 总胆固醇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9.3 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关系
    10 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10.1 痰湿质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10.2 湿热质与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10.3 阳虚质与代谢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与代谢危险因素相关性的认识
    2 中医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一般情况
    4 大肠息肉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4.1 地域环境对痰湿质、湿热质形成的影响
        4.2 阳虚质形成影响因素
        4.3 性别的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5 主要体质类型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5.1 与年龄的相关性
        5.2 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5.3 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5.4 与BMI的相关性
    6 主要体质类型与息肉诊断结果的相关性
    7 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及干预意见
        7.1 调和情志
        7.2 中医药调理
        7.3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大肠息肉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制定问卷调查表
        4.2 调查人员培训
        4.3 调查方法
        4.4 相关因素调查指标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年龄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 肠镜下表现
        2.1 病变大小
        2.2 病变数目
        2.3 病变形态
        2.4 发病情况
        2.5 病变部位
    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2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3.3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3.5 中医证型与发病情况的关系
    4 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4.1 饮食偏嗜习惯
        4.2 吸烟史
        4.3 饮酒史
        4.4 其他危险因素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2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1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2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饮食偏嗜习惯的关系
        2.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肠镜下表现的关系
        2.4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吸烟史、饮酒史的关系
        2.5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6 西医对大肠腺瘤的调护
    3 中医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3.1 中医对大肠腺瘤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3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分布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3.5 中医对大肠腺瘤的调护
    4 其他社区大肠癌筛查结果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情况问卷调査记录表
    附录 C 中医证型筛查表
    附录 D 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
文献综述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肠息肉的证候调查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于大肠息肉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筛查与诊断方法
        1.3 治疗
    2.中医学对大肠息肉的研究
        2.1 大肠息肉的中医范畴
        2.2 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候研究
        2.3 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研究
        2.4 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统计结果
    2.3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统计结果
    2.4 相关性分析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分析
    3.2 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3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3.4 大肠息肉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3.5 大肠息肉与血脂的关系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大肠息肉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3. 舌诊与大肠息肉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腺瘤性肠息肉与LTB4/BLT1轴
        1. 炎症微环境与腺瘤性肠息肉
        2. LTB4/BLT1轴与腺瘤性肠息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研究二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研究三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1.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血清LTB4表达水平
        2.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肠黏膜BLT1阳性表达
讨论
    研究结果分析
        1、患者的性别
        2、患者的年龄
        3、患者的体脂特点
        4、镜下及病理组织特点
        5、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肠镜一肠道准备
    附录三 技术路线图
    附录四 实验图片(IHC)
致谢
个人简历

(6)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的研究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及治疗
        1.5 随访
    2 祖国医学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4.2 次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4 复发率
        4.5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6 试验结果
        6.1 可比性分析
        6.2 疗效评价
        6.3 血清学指标
        6.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脾虚失运,湿毒内结是大肠息肉的基本病机
    2 健脾助运,解毒除湿是大肠息肉的主要治法
    3 健脾利湿解毒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组方分析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健脾利湿解毒方的临床疗效分析
    5 健脾利湿解毒方对息肉复发率的影响
    6 基于胃肠激素的作用机制初探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样本量估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 发病相关因素概述
        1.2 病理分型
        1.3 大肠息肉与癌变
        1.4 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2、中医药研究现状
        2.1 中医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浅析
        2.3 中医辨证论治
        2.4 中医药防治术后复发的探索
        2.5 中医体质与大肠息肉关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3、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资料搜集方法
    4、统计方法
    5、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发病次数
        5.3 肠镜下表现
        5.4 病理分型
        5.5 中医证型
        5.6 性别、年龄与发病次数
        5.7 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
        5.8 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
        5.9 相关因素与病理分型
第三章 讨论
    1、大肠息肉发病因素分布规律
        1.1. 一般情况
        1.2 发病次数、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型
    2、大肠息肉发病因素与病理分型相关性分析
    3、性别、年龄与发病次数相关性分析
    4、 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5.1 性别、年龄
        5.2 BMI值、运动量
        5.3 发病次数
        5.4 肠镜下表现
        5.5 病理分型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9)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临床样本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及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4.1 病例排除标准
        2.4.2 病例中止标准
        2.4.3 病例脱落标准
        2.4.4 病例剔除标准
3.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法
        3.1.1 实验分组
        3.1.2 实验方案
        3.1.3 药物及设备来源
        3.1.4 合并用药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性评价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3.2 复发率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可比性分析
        4.1.1 性别、年龄比较
        4.1.2 腺瘤数目、大小、病理类型比较
        4.1.3 中医症状比较
    4.2 治疗效果
        4.2.1 复发情况比较
        4.2.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4.2.3 综合疗效评定
    4.3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结果分析
        5.1.1 大肠腺瘤发病情况分析
        5.1.2 复发率结果分析
        5.1.3 中医证候单项症状及综合疗效分析
    5.2 大肠息肉研究进展
        5.2.1 大肠息肉中医研究进展
        5.2.2 大肠息肉术后随访时间探讨
    5.3 关于临床所用清肠消息颗粒的研究
        5.3.1 清肠消息颗粒的渊源
        5.3.2 清肠消息颗粒的组方辨析
        5.3.3 清肠消息颗粒单味药研究及现代药理分析
        5.3.4 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可能的作用机制
    5.4 临证体会
        5.4.1 “上工治未病”之谋
        5.4.2 “法相类比”之因
        5.4.3 “标本兼治”之法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样本来源
2.诊断标准
    2.1 结直肠腺瘤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终止标准
3.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药物的选择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安全性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
    3.7 质量控制
4.研究结果
    4.1 可行性分析
        4.1.1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4.1.2 中医症候积分基线比较
        4.1.3 腺瘤特征基线比较
    4.2 复发率分析
        4.2.1 复发情况
        4.2.2 复发率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4.2.3 腺瘤复发与腺瘤特征的关系
    4.3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4.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4.3.2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4.3.3 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
    4.4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5.1.1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因素
        5.1.2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机制
        5.1.3 结直肠腺瘤术后的复发影响因素
    5.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5.2.1 结直肠腺瘤的病因病机
        5.2.2 结直肠腺瘤的证型分布
        5.2.3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的治疗及预防
    5.3 二藤散结胶囊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5.3.1 二藤散结胶囊的组方来源及方解
        5.3.2 二藤散结胶囊中药物的作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肠镜复查结果分析
        5.4.2 症候改善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结直肠腺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及疗效随访(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陶莹.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2]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晓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陈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肠息肉的证候调查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D]. 张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D]. 龙思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D]. 单永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郭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 陈玉. 世界复合医学, 2020(09)
  • [9]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D]. 冯泽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D]. 田开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大肠息肉内镜微波治疗及疗效随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