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核潜艇在大西洋失事

苏联核潜艇在大西洋失事

一、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论文文献综述)

徐锦庚[1](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认为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李馨馨[2](2015)在《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南极模式是管理南极洲事务的顶层制度设计,包括1959年签订,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为主体的南极条约体系(ATS-Antarctic Treaty System),及据之进行的机构设置。南极条约体系包括:1959年的《南极条约》,1964年的《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的《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1988年的《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和1991年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在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南极事务处理的决议措施。其中,《南极条约》因其首发之功,对南极事务的整体性规划,成为了南极事务处理的法律基础,是南极洲的“根本法”,被称为南极政治的宪法。南极事务的主要协商与决策机构是根据《南极条约》而设置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ve Meeting),是由南极条约协商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现今,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南极利益相关国纵横捭阖的主要场所。因南极洲的制度设计以国际法和国际机制的形式正式开始了对南极政治和法律的建设,同时促进了南极的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发展了极地科学,维护了南极的和平,对于世界和平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总结为南极模式。南极模式,之所以成功、为人称道,是因为其作为科学外交的典范,倡导“搁置主权争议,和平发展科考”的精神。这也使得南极模式成为解决有争议地区问题的典范。本文会通过考察《南极条约》的产生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元素来认识南极模式。同时结合国际政治学科知识来理解南极政治与科学。从18世纪起,人类就开始涉足南极的旅程。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早期的人类南极探险史,分为四个阶段:帆船时代、英雄时代、机械化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南极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科考价值与地缘政治价值。1908年,英国首先宣布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之后各国或提出“扇形原则”、或提“大陆架原则”、或提“先占原则”以为本国在南极占地提供合理依据。但是作为20世纪的两大绝对主角,美国与苏联的态度却耐人寻味,美苏两国都不对南极提出特定的领土要求,但也不承认他国对南极土地的权力。本文所指南极模式的政治因素:首先是《南极条约》出台的时代背景---冷战。它包括美苏争霸、恐怖平衡的国际格局、猜忌和对立的冷战思维、渴求和平的舆论情绪。这一政治元素的分析,本文会集中于美国的南极政策剖析之上,因为它是冷战的绝对主角和南极体系的主导设计师。再是南极问题(Question of Antarctica)包含的主要矛盾有:美苏、南北半球、主权国与非主权国(ATS协约国与非协约国);包含的主要利益争端集中在:资源控制、地缘政治及地区安全、战略价值。其中,资源控制可说是世界各国集中关注的焦点;战略价值则主要是美苏等世界性大国的关注点;领土主权、无核化、地区安全环保是南极周边国的第一要点,这一点也是南北半球国家对于南极问题态度的不同的原因所在。本文选取南半球阿根廷与智利为《南极条约》产生前的中间权力(Middle power)的代表,分析其南极政策对于《南极条约》的设计、推进、出台的贡献。第三,选取亦是属于中间权力的印度对于南极条约体系发起的挑战为例,分析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海洋权益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海洋政治的民主化,兼之评析南极条约体系之下的南极政治是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的。保守性在于协约国与非协约国的资格审核之严格、南极利益之差别;开放性则是南极条约体系并非顽固不变,实则制度灵活,吸取新兴国家入约,扩大且巩固了南极条约体系之下的南极政治的基础。同时以印度为代表的南极条约体系的挑战者所持理由---人类共同遗产论,也就此引出最后一个政治元素---海洋政治。南极问题本质上属于海洋政治范畴,南极的争夺可看作是南极海洋政治的海洋权利的争夺。在海洋政治史上,海洋的属性是“公共”还是“私有”历来是论辩之焦点。长久以来,海洋是不受任何个别国家管辖的全球公有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扩展了海洋的用途,世界各国也正在将公有的海洋私有化。而南极作为无主之地,也深陷纷争,到底是南极条约协约国之南极,还是全人类共有之南极呢?本文在此将引述海洋史上两大原则--公海自由与领海制度的由来,与印度入南极条约体系的事实,互为印证。近现代以来海洋法愈加详密,权利主体日益增多,表明海洋政治的民主化。而南极,只因其发现之晚,也正在进行着这一过程。加上对于南极条约体系下的国际机制的稳定性的分析,以此完成对南极政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观。对超级大国与中间权力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南极政治的本质。本文所指南极模式的科学因素是:1957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此次活动是为了促进各国在南极的科研合作,它为《南极条约》签订的主要契机,为《南极条约》贡献了为人称道的“科学”精神;各国在南极洲所设置的科考站与科研活动,是各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是各利益相关国在南极事务上取得话语权的最坚实的基础;南极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洲政治中最闪亮的科学元素是科学外交。南极模式是科学与国际政治的结合,国家间的“妥协与合作、科学与共同发展”精神是南极模式最不同于其他国际政治的特征,它们常常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利益与政治考量,而南极模式却是始终与科学密不可分。通过科研探险,人类揭开了南极神秘的面纱;通过极地物理年的科研活动,各国搁置主权争议,发扬“无国界”的科学精神,签订《南极条约》,南极模式由此发端;通过建立极地科考站,各国加深了对南极的认识,增强了本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在南极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话语权。表面上,科学是南极模式中的主导因素,但实际上权力政治一直都与科学如影随形。南极模式的成功使之成为了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解决得典范。在能源紧张的现代,同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藏的北极成为了国际争端热点。于是,将南极模式应用于北极以解决争端的呼声甚嚣尘上。但简单地、流于表面地将南极与北极进行类比,则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冷战时代,南极问题之所以能得到暂时的较为成功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在于南极还不具备像北极一样的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只要对比一下,南极周边极少大国,而北极却被美苏围绕。在现代,北极因其地处北半球,且开发比南极早,因此会在现在和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际纷争的焦点。本文中,我将对比南极与北极在冷战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政治景况。就北极与南极的关系,以北极当前之现状,复制南极模式是不现实的,无论是自然地理、历史条件、地缘政治等情况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尽管南极与北极都属于极地自然地理,但是两者的极地政治是大异其趣的。因此,将南极模式照抄到北极是行不通的。当然南极模式中的国家间的妥协合作精神,南极国际组织的协调各国利益的行为,还是值得学习的。

杜朝平[3](2005)在《拯救K-19——前苏联海军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灾难史》文中研究表明由着名影星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美国好莱坞大片《K-19号:寡妇制造者》讲述了冷战时期前苏联海军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旅馆”级(HOTEL,简称H 级)核潜艇K-19号首次出航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时发生的灾难性事故。事实上,该片所描述的这次事故只是K-19号核潜艇一生中众多灾难的缩影,在其30年的服役生涯中,K-19号弹道导弹核潜艇3次大洋蒙难,多次发生小事故,尽管紧急抢救后都死里逃生,但数十名艇员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两次还差点引起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大战!

陆均[4](2004)在《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文中研究表明 自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许多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苏联官方掩盖了。现在,随着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曝光。如1961年6月的“K-19事件”,1986年10月的Y级核潜艇在百慕大沉落事件,1989年4月M级核潜艇“共青团员”号在挪威附近海域沉落事

冰骏[5](2004)在《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文中认为

邵俊武[6](1998)在《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揭秘》文中研究表明 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先后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故,但许多事故都被苏联官方掩盖了。苏联解体后,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曝光。1961年6月的"K-19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金秀,武生[7](1998)在《前苏联核潜艇大西洋蒙难记》文中研究指明 自50年代末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前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许多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前苏联官方掩盖了。现在,随着前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K-19事件”。 50、60年代东西方严重对立,“冷战”正酷。美苏两方都在积极扩充军备,争夺世界霸权地位。1955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问世后,美苏又在世界海洋上层开了一场新的高科技核潜艇的军备竞赛。前苏联从1956年开始发展海基战略核力量,1958年前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开始

海马[8](1998)在《前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文中指出 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前苏联官方掩盖了。随着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暴光,其中

二、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论文提纲范文)

(2)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态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资料来源
第一章 净土不净
    第一节 无主的净土
    第二节 逐鹿南极
第二章 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探析
    第一节 《南极条约》签署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南极条约》下的南极政治
    第三节 科学在南极
第三章 南极模式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2]南极模式中的政治与科学初探[D]. 李馨馨. 南京大学, 2015(03)
  • [3]拯救K-19——前苏联海军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灾难史[J]. 杜朝平. 现代兵器, 2005(04)
  • [4]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J]. 陆均. 中学生百科, 2004(08)
  • [5]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J]. 冰骏. 国防科技, 2004(01)
  • [6]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揭秘[J]. 邵俊武. 当代世界, 1998(08)
  • [7]前苏联核潜艇大西洋蒙难记[J]. 金秀,武生. 航海, 1998(02)
  • [8]前苏联核潜艇蒙难大西洋[J]. 海马. 现代舰船, 1998(03)

标签:;  ;  ;  ;  ;  

苏联核潜艇在大西洋失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