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林通[1](2020)在《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繁荣研究 ——以宜城市为例》文中认为“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对人的精神思维、社会能力培养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行这种战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的复兴,必当先于乡村。乡土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基于村民需求支持和引导村民开展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乡土文化活动的质量,使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是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难题。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怎样为村民提供文化服务供给,忽视了为村民提供怎样的文化服务。政府在实践中的“政绩冲动”导致乡村文化的话语权却一直被政府所把持。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乡村文化活动发展能不能基于村民需求这一“惑然之提”。之后本研究查阅资料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于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发展的“应然之义”,再通过调研乡村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的“实然之路”,综合对比理论和实践之后得出了在构建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关键时刻,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应该如何基于村民需求发展乡村文化活动。由于需求从学理上就有着广泛性、差异性、易变性、扩张性、多元性、模糊性。实践中需求的复杂性更是显而易见。如何了解村民需求并分析提炼出村民的需求离不开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需求对于村民动机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正是因为这两大经典理论的存在,基于村民需求发展乡村文化活动才成为现实。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从需求侧研究乡村文化活动是本研究最大的特色,也可能是目前国内研究的创新视角。目前国内研究一般都是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乡村文化活动,忽视了村民在乡村文化活动中的话语表达。村民是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了解并考虑村民的需求有助于在日后的实践中增强村民对村务和乡村发展的关注度以及积极性。

王超,曹莹莹,周昕怡[2](2019)在《大学生对健身软件的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民健身热潮袭来,移动健身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十分受欢迎,探究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现状,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开展健身活动。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时间、频率、类型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具备健身意识,但是由于主观感受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坚持长期使用健身软件的人不多。

蔡广[3](2019)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既是社会演进的逻辑,又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更是足球革新的源泉。当下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足球的节点,参透真义,顺势实现校园足球平衡充分地发展,进而促成中国校园足球优秀发展模式的愿景,最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中国步入新时代,但校园足球的文化制约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文化分层理论考察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揭示制约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治理,继而促进青少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以上海市足球特色小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田野观察五角场小学,从文化分层的视角展开辨析:一是剖析五角场小学,探索现状,归纳特征,凝炼文化层级的内在关系;二是探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公共因子、存在问题、解析原因、消解路径;三是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治理,论及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式、过程、运行机制、保障及评估。通过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及实证分析,得出下列结果与结论:(1)五角场小学校园足球,依靠能人治理,高规格、高关心地领导,利用个体成熟的人格品质推动;教练员有一般、权威、先进三类;家长为学习、专业、随意三种;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模式,校领导亲历支持校园足球;推演出文化四个层级的内部逻辑。(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互联网+、物质流动、足球场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公共因子的认识没有显着性差异;供给侧未能及时调整供给,需求侧对供给结果被动接受,双方信息不畅;新中国以来上海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消费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足球场地的配套设计和建设。(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制度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评估制度;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形成呼应;制度合法但不合情理而滋生懒政,导致资源浪费;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多有不足,信息不对称。(4)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行为环境、参与情境、行为方式、组织行为、发展理念;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断裂;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行为越轨。(5)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偏态、教育宗旨、自我实现;精神取向断裂抑或融合;伦理趋向为两极化;价值偏向急功近利。(6)树立“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目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多元治理主体,履职各异,政府引导协调、社会共建共享、学校协同育人、家庭参与支持;治理方式有合作、协作、协商、协同等;运行过程有规划、决策、投资、操作、评估和反馈六个环节,运行机制包括协商、竞争平衡、监督评估等机制;治理保障为主体健全、常态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评估以体育院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为主。合而言之,校园足球既受制于文化,又反哺现代文化。研究建议: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社会自我孵化、自觉反思、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多元并存、组织动员、营造文化、协同教育;家庭正确认识、全程参与、在场支持、亲身陪伴。

邢海洋,张瑜[4](2018)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新发展理念思维审视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命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观指导下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一些观点、看法和建议。

王祥全[5](2018)在《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三方面中,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身体素质是民族强盛、国家繁荣的体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低、征兵体检合格率低等问题常见于媒体评论,并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大学生的体质竟不如中学生。”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水平,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为主线,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这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部分:理论研究(第二章)。第二章包括本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分别对人口、大学生人口、人口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与身体素质相关的体格、体能、体质、健康等概念进行界定,辨析人口学与医学、体育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对身体素质定义的异同。主要理论分别对人力资本理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理论、行为改变的场动力理论、健康信念模型、阶段变化理论,以及身体素质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型和组织优化模型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章,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状况。身体素质包含多项指标,有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等。本研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度体质测试”2016年数据,对大学生人口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1985年2014年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数据,对近三十年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研究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超重比例较高;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及格和不及格比例较高,优秀和良好比例较低;在运动能力方面,速度、力量、耐力等测试内容不及格比例较高。通过对近三十年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变化回顾发现:大学生身高持续增长,肥胖比例持续增加;肺活量不断降低;运动能力的多项指标,如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成绩持续下降。第四章,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利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设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子(直接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处理,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各种因素及其权重。结果显示: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行为实现条件因素中多项内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锻炼的质量、健康行为的意志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项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而长期熬夜、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电脑、过多摄入高热食品、吸烟等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五章,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问题的社会成因。通过整合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间接影响因素),总结归纳认为,我国的人口政策、互联网快速发展、应试教育惯性、学校体育理念、健康公共服务不足、健康公共管理不协同等是影响我国大学人口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第四部分:对策研究(第六章)。第六章,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建议。以健康行为理论、行为改变理论及身体素质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和改善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外部环境分别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个体健康行为促进,应对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心理、行为、行为实现条件三方面因素整体化改进;对处于不同健康行为阶段的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对于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外部环境,建议加强政策的实效性与执行力;完善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多元化管理;强化学校服务机制,发挥体育教学功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本论文从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考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将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整合宏观与微观要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第二,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首先,本论文根据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建立大学生健康行为促进的心理、行为、环境的关系系统,再依据行为阶段变化理论,建立针对不同行为阶段大学生人口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从而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其次,本论文通过建立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归纳出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从整体的视角考察各种因素的层级关系,量化分析直接影响因素的权重,为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提高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数据局限性。由于相关研究数据受到保密政策等规定的影响,只能得到7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数据各项测试指标的均值,而无法得到测试信息的原始数据。数据的局限性,限制了分析的深入程度,希望以后有机会掌握更详实的资料,继续深入该问题的研究。第二,没有对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进行实证研究。从人口学角度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展开研究是针对人口整体,而不是个体或小范围群体。其优势是能够综合宏观与微观的所有因素,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问题,这样也就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希望在未来通过示范区、定点实验基地等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进行实证研究。

徐明明[6](2017)在《大学生健身参与的收获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进而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强身健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健身成为当下大学生热衷的生活方式。强健的体魄不仅是大学生的学业之本,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健身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大学生健身也不再是心理学、体育学主要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教育学也逐步把其纳为学科研究范畴。对大学生健身者而言,健身收获对个体成长所具有的自我教育功能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主要探析大学生健身参与的收获,首先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厘清大学生在健身中的具体收获;其次通过大学生在健身中的收获来分析其对个体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分析法,选取12名大学生健身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健身过程中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体的收获,具体包含于身心素质、时间管理和学习迁移能力;第二是社会交往的收获,主要反应在交往话题、交往类型和交往地位;最后对健身收获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进行了探讨、反思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王迎迎[7](2017)在《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善良道德意愿是人们向往崇高道德境界、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力量之源。处于特殊的道德转型时期,新的道德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道德缺位、道德冷漠、道德焦虑等问题相继凸显;致使社会善意期待逐渐弱化,人们内心的道德意愿也不自觉地被遮蔽起来。道德意愿使道德的人和道德的社会成为可能,关注道德意愿及其培育问题,探寻个体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与规律,剖析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既是优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也是完善社会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举。论文围绕“道德意愿是什么”、“道德意愿如何生成”等问题,对道德意愿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系统化研究;同时聚焦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努力剖析问题成因、探寻解决之策。论文共分五部分,依次探讨了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生成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道德意愿培育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可能对策。第一部分为“道德意愿的内涵”,主要探讨道德意愿的概念、特征及作用。论文指出,道德意愿就是人的“善念”,包括修善之念和行善之念,心之所存的“道德愿望”和心之所发的“道德意向”象征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意愿”;论文还区分了“道德意愿”与“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等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道德意愿与相关范畴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另外,论文概括了道德意愿的特征,论证了道德意愿的作用。第二部分为“道德意愿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了道德意愿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与规律、影响因素等问题。首先,论文从道德的个体生成与历史生成两个视角,反思当前有关道德生成问题的研究。论文归纳了道德意愿的生成条件,如道德共识、道德交往、道德实践、道德冲突等客观条件,以及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共情能力、道德感知能力、道德自控能力等主观条件。论文指出,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分为萌发“道德愿望”、激发“道德意向”、达成“道德意愿”三个主要阶段;其中“道德愿望”的萌发包括认知内化、情感内化、行为内化和交互内化等方式,“道德意向”的激发要经历情境感知、情境反应、情境判断等阶段,“道德意愿”的达成又区分为道德意愿的实现与升华两个阶段。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通常遵循“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制约性的对立”、“强化与弱化的交替”、“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同步”等规律。道德意愿的生成在宏观方面受风俗习惯的熏染和社会舆论的催化,在微观方面受道德榜样的激励和道德情境的制约。第三部分为“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重点审视当前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的突出问题。论文指出,当前个体道德意愿呈现出意愿遮蔽、意愿弱化、意愿冲突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道德缺位与公德意识淡化、道德冷漠与道德责任落寞、道德焦虑与道德抉择茫然。关于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剖析,论文认为,自觉性的参与力量不足、科学化的内容考究不足、全局性的整体关注不足、持续性的理性驱动不足,是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突出问题;原因可能在于,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关系尚未完整构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网络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尚未有效实现、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第四部分为“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应坚持的主要原则,以及在自我修养和教育引导方面可采纳的具体方法。论文提出,道德意愿培育要在目标上坚持“知行转化”、在内容上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方式上坚持“言传与身教同步”、在途径上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并举”。关于道德意愿培育的方法,论文提出,要在“自我修养”上树立崇德向善的理想追求、强化正心诚意的道德自省、重视少私寡欲的意志磨炼、养成与人为善的行为习惯、躬行慈爱扬善的公益实践;要在“教育引导”上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激发内隐性道德需要、培育基础性道德情感、建构远距离道德想象、增强道德失范免疫力。第五部分为“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着力点”,从凝聚道德共识、引领道德追求、夯实道德力量和营造道德风尚等方面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提升对策。首先,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崇德向善的道德共识;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意愿的共识性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意愿培育的全过程,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提升道德意愿。其次,以道德榜样引领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通过认识道德榜样的精神特质以增进榜样引领作用,推动榜样选树的现代转型以化解榜样疏离困境,发掘特定群体的榜样示范以激发榜样学习意愿。再次,以制度育人夯实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制度育人要做到立制彰显公正价值、立制系于人心人伦、立制固化善良意愿。最后,以环境育人营造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引导道德舆论传播、净化社会道德风气,加强道德舆论监督、规范媒体伦理责任,及时回应道德事件、合理引导道德舆情。

岳付灿[8](2016)在《90后校园招聘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 ——以前程无忧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招聘是企业宣传雇主品牌,构建人才储备、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举措。不论是跨国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都把校园招聘作为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招聘人才抢夺愈演愈烈。自2012年开始,大批90后开始步入职场。给企业校园招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企业发现,校园招聘越来越难做。优秀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招聘。企业的校园招聘面临着如下的难题:1)收取简历量不足。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简历不够,申请学生少。2)拒绝入职的情况很多。3)入职后的流失率高。前程无忧公司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校园招聘对前程无忧公司来讲,也是招聘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样的,前程无忧公司也面临着和其他企业一样的难题。本文通过对90后的了解,参考市场研究报告来总结发现90后的特点。后通过对90后大学生做问卷调研,总结发现90后大学生对校园招聘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角度来加以分析。探究背后的原因、动机。再通过对前程无忧企业管理人员访谈做对比分析。进而找到针对90后大学生校园招聘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法。从完善校园招聘展示推广方案,完善offer发放后续管理方案和完善大学生入职后管理方案三个方面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豆洪斌[9](2016)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云南高校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具有多面性,一方面是表现在地理位置不同,再则是历史与时代继承与变更性。本论文立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国地域文化差异比较大的是南方和北方,这两个区域人们对体育的认知、情感不同。本文研究的是地域文化,选取了来云南读书的东北人群,以及在云南读书的西南地区人群的体育意识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以及体育意识各维度在文化差异作用下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这种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前提,来研究体育意识与体质健康关系的文章目前在国内体育界是不多见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云南省高校学生分为东北和西南两个部分进行研究,针对这两个地域部分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并进行结果的研究和看各地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体质健康的异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西南地区男女学生和东北地区男女学生在认知体育方面男生比女生强,西南地区学生体育认知比东北地区学生的体育认知差。西南地区男女学生和东北地区男女学生在对体育的态度方面男生比女生强,西南地区学生体育态度比东北地区学生的体育态度差。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几个地方学生体育动机比西南地区好。东北地区学生的体育情感要比西南地区学生的体育情感好。东北地区的学生有更强的体育行为,两地区体质健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总的来说,除了西南地区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比东北学生好,剩下的指标项东北地区大学生要好。

左雄伟[10](2015)在《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以及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通过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可有效调节大学生心理情绪,培养大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繁荣研究 ——以宜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2.2 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的研究
        1.2.4 关于村民需求的研究
        1.2.5 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及解决的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
        2.1.1 需求
        2.1.2 文化活动
    2.2 相关理论分析工具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2.2.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繁荣乡村文化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繁荣乡村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2.3.2 繁荣乡村文化活动的可行性
    2.4 需求复杂性的学理性分析
        2.4.1 需求复杂性的理论基础
        2.4.2 需求复杂性的具体表现
    2.5 需求的作用机理
        2.5.1 需求与动机
        2.5.2 动机与行为
        2.5.3 村民需求对乡村文化活动的作用机理
第三章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3.1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描述
        3.1.1 乡村文化活动调研总体情况
        3.1.2 乡村文化活动的类型和数量
        3.1.3 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
        3.1.4 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3.2 符合需求的广场舞“自然”繁荣
        3.2.1 广场舞在某地群众参与度较高
        3.2.2 某地广场舞的发展速度势头迅猛
        3.2.3 广场舞发展与村民需求的关系
    3.3 忽略需求的“送书下乡”反响平平
        3.3.1 送书下乡活动的起源
        3.3.2 读书活动在当地开展情况
        3.3.3 送书下乡活动的数据分析
        3.3.4 送书下乡活动与村民需求的关系
    3.4 需求的复杂性致使棋牌活动良莠不齐
        3.4.1 乡村棋牌娱乐的数据及分析
        3.4.2 乡村棋牌娱乐与村民需求的关系
    3.5 研究发现
        3.5.1 尊重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发展迅速
        3.5.2 忽视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无法发展
        3.5.3 对村民文化活动需求必须做具体分析
第四章 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的现实需求分析
    4.1 不同性别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
        4.1.1 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偏好
        4.1.2 不同性别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发展的期望
        4.1.3 启示
    4.2 不同年龄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
        4.2.1 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偏好
        4.2.2 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发展的期望
        4.2.3 启示
    4.3 不同文化程度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
        4.3.1 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偏好
        4.3.2 不同文化程度村民对乡村文化活动发展的期望
        4.3.3 启示
第五章 基于村民需求繁荣乡村文化活动的对策
    5.1 政府基于村民需求为乡村文化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5.2 村支两委基于村民需求对乡村文化活动加以规范引导
    5.3 社会力量基于村民需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
    5.4 村民基于自身需求确定乡村文化活动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研方案及问卷

(2)大学生对健身软件的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访谈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人数
    3.2 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频率
    3.3 大学生每次使用健身软件的时长
    3.4 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类型
4 分析
    4.1 使用健身软件的人数分析
    4.2 使用健身软件的频率分析
    4.3 使用健身软件的时长分析
    4.4 使用健身软件类型分析
5 结论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1.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1.1.3 青少儿足球事业的内外动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的现状
        1.4.2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3 上海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
    2.2 概念界定
        2.2.1 校园足球
        2.2.2 文化
        2.2.3 文化结构
        2.2.4 制约
        2.2.5 文化制约
        2.2.6 治理
    2.3 需求理论
    2.4 制约理论
    2.5 治理理论
    2.6 共生理论
    2.7 小结
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制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3.1 问卷的理论框架
    3.2 确定问卷内容
    3.3 效度检验
    3.4 条目分析
    3.5 重测信度检验
    3.6 小结
4 个案:五角场小学
    4.1 研究法
        4.1.1 参与观察
        4.1.2 个案访谈
        4.1.3 个案资料的整理
    4.2 五角场小学的概况
    4.3 足球演进历程
    4.4 校园足球的文化结构
        4.4.1 物质文化
        4.4.2 制度文化
        4.4.3 行为文化
        4.4.4 精神文化
    4.5 校园足球发展的特征
        4.5.1 需求趋同
        4.5.2 能人治理
        4.5.3 教练员和家长多元
        4.5.4 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关系发展模式
    4.6 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4.6.1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6.2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4.6.3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4.6.4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4.7 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4.8 小结
5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5.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文化因素探微
        5.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互联网+”
        5.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流动”
        5.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足球场地”
    5.3 物质文化制约的原因解析
        5.3.1 物质文化制约的供需问题
        5.3.2 物质文化制约的历史追问
    5.4 消解物质文化供给平衡的新思路
        5.4.1 保障物质文化供给侧高效供给
        5.4.2 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侧充分需求
        5.4.3 解放思想,创建物质文化自信
    5.5 小结
6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6.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文化因素
    6.2 制度文化制约因素的描述
        6.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制度”
        6.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制度”
        6.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制度”
        6.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评估制度”
    6.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原因剖析
        6.3.1 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达成相互呼应
        6.3.2 制度造成的情理法彼此冲突,导致资源浪费
        6.3.3 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不足,未形成上下共鸣
    6.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度文化弥合的思考
        6.4.1 顶层与基层之间纵横贯通,形成制度互动社会网
        6.4.2 培育社会主体参与能力,充分实现多元协商治理
        6.4.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培育人的制度自觉
    6.5 小结
7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7.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7.2 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解析
        7.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环境”
        7.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参与情境”
        7.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方式”
        7.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行为”
        7.2.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发展理念”
    7.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因由探赜
        7.3.1 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或断裂
        7.3.2 责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
        7.3.3 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人文异化、物理污染、行为越轨
    7.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认同的路径
        7.4.1 面向上海未来,重塑人文精神,净化生态足球
        7.4.2 正视球场暴力,塑造校园明星,建立诚信机制
        7.4.3 多阶有机衔接,各层角色明确,横向资本共享
    7.5 小结
8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8.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8.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子厘清
        8.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立德树人”
        8.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偏态”
        8.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宗旨”
        8.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自我实现”
    8.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探骊
        8.3.1 社会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取向或断或合
        8.3.2 现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伦理趋向为两极化
        8.3.3 时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价值偏向急功近利
    8.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精神文化养成的进路
        8.4.1 文质文化精神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实现
        8.4.2 和合文化伦理塑造小学生的立德树人
        8.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上海小学生的价值观
    8.5 小结
9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主体治理
    9.1 “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利益目标厘定
        9.1.1 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目标
        9.1.2 “海派足球文化”公共利益目标的解析
    9.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的主体廓清
        9.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构成的实然
        9.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主体
        9.2.3 上海市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分工
    9.3 构建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
    9.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9.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及评估
        9.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
        9.5.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评估
        9.5.3 创建上海校园足球多元主体治理的保障与评估模式
    9.6 小结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介绍信
附件二:家长访谈提纲
附件三: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四:问卷
附件五:上教育部公示海市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附件六:个案调查部分记录
附件七: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成果

(4)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展理念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本涵义
    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1.2 终身体育的内涵
2 新发展理念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意义
3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1 创新发展观的指导
        3.1.1 重塑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
        3.1.2 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1.3 重视学生练法体系建设
    3.2 协调发展观的指导
        3.2.1 摸清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规律
        3.2.2 处理好与其他工作任务的关系
        3.2.3 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各项工作
    3.3 绿色发展观的指导
        3.3.1 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3.3.2 体育教师是关键环节
        3.3.3 学生是主体
    3.4 开放发展观的指导
        3.4.1 群策群力制定教学文件
        3.4.2 开放教学和指导
        3.4.3 重建体育评价体系
    3.5 共享发展观的指导
        3.5.1 提高站位, 学校和社会要资源共享
        3.5.2 加强交流, 提高效率
4 结论与建议

(5)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1.2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1.1.3 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总体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及主要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和大学生人口
        2.1.2 人口素质和身体素质
        2.1.3 身体素质相关概念界定
    2.2 主要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健康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理论
        2.2.3 行为改变理论
        2.2.4 身体素质优化模型
第3章 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状况
    3.1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3.1.1 大学生人口身体形态现状
        3.1.2 大学生人口身体机能现状
        3.1.3 大学生人口运动能力现状
    3.2 近三十年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变化回顾
        3.2.1 大学生人口身体形态的变化
        3.2.2 大学生人口身体机能的变化
        3.2.3 大学生人口运动能力的变化
    3.3 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主要问题
        3.3.1 身体形态方面的问题
        3.3.2 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
        3.3.3 运动能力方面的问题
第4章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1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初步设定
        4.1.1 问卷调查的实施
        4.1.2 调查问卷的解释
        4.1.3 被调查学生体测成绩的量化处理
    4.2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4.2.1 模型设定
        4.2.2 结果输出
    4.3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分析
        4.3.1 行为因素
        4.3.2 心理认知因素
        4.3.3 健康行为实现条件因素
第5章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主要问题的社会成因
    5.1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
    5.2 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
    5.3 影响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社会发展因素
        5.3.2 教育主导因素
        5.3.3 健康公共管理因素
第6章 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建议
    6.1 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行为
        6.1.1 大学生健康行为促进的综合要素
        6.1.2 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分层促进
    6.2 完善有利于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外部环境
        6.2.1 加强政策的实效性与执行力
        6.2.2 完善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多元化管理
        6.2.3 强化学校服务机制,发挥体育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6)大学生健身参与的收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探讨
    一、健身的研究综述
        (一)研究学科概述
        1. 体育学
        2. 心理学
        (二)研究视角归纳
        1. 身体社会学
        2. 青年亚文化
        3. 符号消费理论
        (三)研究内容总结
        1. 健身现状调查研究
        2. 教育功能相关研究
    二、已有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大学生
        2. 健身
        3. 教育功能
        4. 社会化
        5. 自我价值感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实施
第四章 个体的收获
    第一节 身心素质
        一、身体健康
        二、心理品质
    第二节 时间管理
        一、自我需要的确定
        二、时间价值的感知
    第三节 学习迁移能力
        一、健身路径的转换
        二、健身引发的学习迁移
第五章 社会交往的收获
    第一节 交往话题
        一、个人信息
        二、社会环境
        三、中外差异
    第二节 交往类型
        一、引领型人际交往
        二、资源型人际交往
        三、合作型人际交往
        四、粉丝型人际交往
    第三节 交往地位
        一、个体间的交往
        二、个体与群体的交往
第六章 总结
    一、大学生健身收获的综合讨论
    二、研究反思
        1.避免对健身产生依赖心理
        2.合理评估健身过程中的困难
        3.学校应搭建制度化健身平台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访谈提纲
致谢

(7)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
    第一节 道德意愿的内涵
        一、道德意愿的概念界定
        二、道德意愿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道德意愿的特征
        一、内存性与交往性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
        五、坚韧性与脆弱性
    第三节 道德意愿的作用
        一、确认道德主体存在的根据
        二、生成道德自觉的基本前提
        三、发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
        四、遵循道德规范的内生根源
        五、承担道德责任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道德意愿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关于道德生成问题的反思
        一、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生成问题研究
        二、道德的历史生成问题研究
        三、道德的个体生成问题研究
    第二节 道德意愿的生成条件
        一、道德共识与道德认知能力
        二、道德交往与道德共情能力
        三、道德实践与道德感知能力
        四、道德冲突与道德自控能力
    第三节 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及规律
        一、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
        二、道德意愿的生成规律
    第四节 道德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风俗习惯的熏染
        二、社会舆论的催化
        三、榜样示范的激励
        四、道德情境的制约
第三章 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节 当前道德意愿问题的现实状况
        一、意愿遮蔽:道德缺位与公德意识淡化
        二、意愿弱化:道德冷漠与道德责任落寞
        三、意愿冲突:道德焦虑与道德抉择茫然
    第二节 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自觉性的参与力量不足
        二、科学化的内容考究不足
        三、全局性的整体关注不足
        四、持续性的理性驱动不足
    第三节 道德意愿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关系尚未完整构建
        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网络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尚未有效实现
        四、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第四章 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
        一、在目标上坚持“知行转化”
        二、在内容上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在方式上坚持“言传与身教同步”
        四、在途径上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并举”
    第二节 道德意愿培育的方法
        一、道德意愿的自我修养
        二、道德意愿的教育引导
第五章 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着力点
    第一节 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崇德向善的道德共识
        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意愿的共识性发展
        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意愿培育的全过程
        三、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提升道德意愿
    第二节 以道德榜样引领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
        一、认识道德榜样的精神特质以增进榜样引领作用
        二、推动榜样选树的现代转型以化解榜样疏离困境
        三、发掘特定群体的榜样示范以激发榜样学习意愿
    第三节 以制度育人夯实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
        一、制度育人需立制彰显公正价值
        二、制度育人需立制系于人心人伦
        三、制度育人需立制固化善良意愿
    第四节 以环境育人营造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
        一、引导道德舆论传播,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二、加强道德舆论监督,规范媒体伦理责任
        三、及时回应道德事件,合理引导道德舆情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90后校园招聘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 ——以前程无忧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行为学经典理论回顾
        2.1.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1.2 ERG需要理论
        2.1.3 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2.2 90后的特点
        2.2.1 渴望存在感,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2.2.2 既关注物质激励,也关注精神激励
        2.2.3 注重个人奋斗,强调平等
    2.3 校园招聘的发展论述
        2.3.1 校园招聘发展的三个阶段
        2.3.2 校园招聘面临的困难
第3章 前程无忧公司介绍和其校园招聘现状分析
    3.1 前程无忧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3.2 当前校园招聘情况
        3.2.1 校园招聘概览
        3.2.2 校园招聘流程
    3.3 校园招聘主要面临的问题
        3.3.1 收取简历量不足
        3.3.2 拒绝入职的情况多
        3.3.3 入职后的流失率高
第4章 调研和分析
    4.1 问卷调研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研对象及数据收集
        4.1.3 样本概况
        4.1.4 调研数据分析
    4.2 访谈调研
        4.2.1 访谈问卷设计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分析
    4.3 调研小结
第5章 前程无忧公司90后校园招聘解决方案
    5.1 解决方案思路
    5.2 解决方案实施建议
        5.2.1 完善展示推广方案
        5.2.2 完善offer发放后续管理方案
        5.2.3 完善入职后管理方案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未来进一步努力方向
        6.2.1 针对90后大学生做深入研究,就学生角度提出建设性方案
        6.2.2 研究前程无忧公司校园招聘各种影响因素带来的效果
        6.2.3 前程无忧公司校园招聘需要做进一步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1 90后校园招聘问卷调研(学生版)
附录2 90后校园招聘访谈调研(企业管理人员版)
附录3 企业路演
附录4 企业EVP展示
附录5 企业校园招聘网页
附录6 企业宣讲会时装秀
附录7 企业offer发放仪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不同文化背景下云南高校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不同文化背景是探索、创新体育意识的现实需要
        1.1.2 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1.3 加强大学生体质的研究是促进我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体育意识
        1.3.3 体质、健康及其关系
        1.3.4 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量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推理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对比分析
        3.1.1 西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3.1.2 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3.1.3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意识对比分析
    3.2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对比分析
        3.2.1 西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分析
        3.2.2 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分析
        3.2.3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3.3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比分析
        3.3.1 西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3.3.2 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3.4 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源地学生体质健康的对比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10)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素质
    1.2 体育素质
    1.3 体育心理素质
2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2.2 通过体育集体活动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2.3 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
    2.4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4 结语

四、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文化活动繁荣研究 ——以宜城市为例[D]. 林通.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大学生对健身软件的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 王超,曹莹莹,周昕怡. 四川体育科学, 2019(06)
  •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D]. 蔡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邢海洋,张瑜. 运动精品, 2018(08)
  • [5]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D]. 王祥全. 吉林大学, 2018(12)
  • [6]大学生健身参与的收获探析[D]. 徐明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04)
  • [7]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研究[D]. 王迎迎. 武汉大学, 2017(06)
  • [8]90后校园招聘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 ——以前程无忧公司为例[D]. 岳付灿.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9]不同文化背景下云南高校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D]. 豆洪斌.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 左雄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09)

标签:;  ;  ;  ;  ;  

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