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名医务人员被袭击后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

36名医务人员被袭击后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

一、36例医护人员受攻击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曹萍[1](2021)在《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20年6月遭受患者暴力伤害的60例护士,对上述护士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护士内心体验的转变,并对比护理前后护士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水平、对比护士护理前后内心体验变化情况。结果通过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受暴力伤害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了有效改善,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护士SCL-90得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后,通过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转变护士内心体验,并帮助其改善不良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价值。

邱筱婷[2](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心症状群特征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心症状群内的症状评分,通过聚类分析探讨患者核心症状群的内部症状特征,辨析高症状特征患者的风险预测指标,明确症状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为精准护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2020年10月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呼吸内科的1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核心症状群(呼吸困难-疲劳-焦虑-抑郁)内各症状评分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采用系统聚类,以欧式平方根距离作为邻近矩阵,组间联接作为聚类方法,基于核心症状群内各症状评分,探讨症状群内部症状特征,识别症状群亚组;采用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组别间患者的症状水平、生活质量得分以及人口学资料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群亚组的影响因素,以确定组间区分指标;分层回归分析明确症状群亚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1.1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得分(2.35±1.25)分,其中6.63%的患者为轻度,22.45%的患者为中度,70.92%的患者为重度;92.9%的患者存在疲劳症状,得分为(7.47±4.05)分;31.6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焦虑得分为(6.06±5.06)分;36.22%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抑郁得分为(6.53±4.20)分;生活质量得分为(11.11±4.57)分,11.73%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0~5分),33.67%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一般(6~10分),37.76%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差(11~15分),16.84%的患者生活质量极差(16~20分)。2.本研究中核心症状群经系统聚类划分为两亚组:“低症状组”和“高症状组”,占比分别为66.33%和33.67%。“高症状组”患者各症状及生活质量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两亚组在年龄、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区、职业、每日运动时间、是否家庭氧疗、服药依从性、BMI分级、一年内急性加重次数、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诊断年限、肺功能分级方面存在差异(P<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示,年龄40~59岁、不运动、一年内急性加重次数≥2次以及肺功能分级更高,是“高症状组”的危险因素(P<0.05)。4.将生活质量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单一症状,症状群亚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显着,可独立解释生活质量7.2%的变异量。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疲劳、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其中呼吸困难症状最为严重;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症状的综合评估及生活质量评价;2.患者四种核心症状所组症状群表现为两种分类特征:“低症状组”和“高症状组”,此结果印证了将COPD患者核心症状作为亚组异质性指标时,亚组间存在差异;其中“高症状组”患者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该群体,并基于循证依据给予高剂量、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3.年龄、每日运动时间、一年内急性加重的次数以及肺功能分级可作为预测“高症状组”发生风险的指标,医护人员应预先识别风险患者并及早干预,提供个性化治护方案,减轻患者症状负担,降低患者症状加重的风险;4.症状群比单一症状更能预测生活质量的变化,医护人员应以症状群为目标进行症状评估及管理,利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协同作用,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整体症状感受,更大程度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吕君[3](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医患暴力冲突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综合医院急诊科这一高危场所,以科学方法编制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并根据评分实施分级预警,制定应对策略,达到标化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处理流程的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的识别率及预警率,减少冲突发生率,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改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为医院规培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冲突预防及处理培训材料。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头脑风暴、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典型事件分析等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急诊科、冲突、医患冲突、暴力冲突、医患纠纷、先兆行为、工作场所暴力、护患冲突”,英文检索词:“Emergency department,conflict,doctor-patient conflict,violent conflict,medica dispute,aura,workplace violence,conflict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检索2009年以来近10年急诊医患暴力冲突等的相关文献。通过中文关键词“医患冲突、暴力冲突、护患冲突、影响因素、预警、应对策略、对策进展”,英文关键词“Conflict of medical care,violent conflict,conflict of nurse and patient,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 measures,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 measure progress”检索近年来急诊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和应对方面的相关文献。2.现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近1年内医院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等。3.头脑风暴法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经历1年以上的医护及管理人员共20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将所有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汇总,形成初步条目。4.半结构式访谈法选择辅诊科室共1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急诊辅诊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及应对等。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遴选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和分级标准。6.典型事件分析重点选取2020年1月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的被害事件,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以及针对此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为针对性制定医患暴力冲突分级应对策略打下基础。7.统计学分析(1)量性研究资料双人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德尔菲专家咨询部分:专家重要性赋值按计量资料处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采用Kendall’s W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资料以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录、提取,并经2人核对,运用NVivoll软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现况调研急诊护士报告1年内经历冲突的频率为:55.8%护士1年内经历过1~3次的冲突,13.9%的护士1年内经历>10次的冲突;急诊护士经历医患冲突的类型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发生的地点多在输液室,其次是分诊台、抢救室;发生的时间段:39.3%的暴力冲突发生白天,33.9%发生在晚班,24.4%发生在夜班,2.4%发生后下班后;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属(或朋友),性别主要为男性;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辞辱骂、情绪激动、声调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方面: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突对急诊护士的影响:86.2%的护士感到委屈,75.5%表现出了工作热情下降,60.1%产生离职的想法;应对方式方面: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2.半结构式访谈辅诊科室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的先兆行为和应对提炼出3个主题: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频率较高,性质较恶劣,有时候会出现直接打人的现象;收费处、药房、检验、影像等部门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口头谩骂为主;夜间急诊工作场所发生暴力冲突的人群主要是醉酒。3.德尔菲专家咨询共两轮,第一轮有14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咨询,第二轮有13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9%和100%。第一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各级指标重要性均数赋值为3.71~4.79,变异系数为0~0.25,有10位专家提出19条意见;第二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为4.14~5.00,变异系数为0~0.14,有5位专家提出7条意见。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256、0.256、0.404;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431、0.200、0.505;2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分别为P<0.0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最终筛选的条目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53、0.245、0.249、0.253,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104-0.118,三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025-0.034。5.基于文献研究,专题会议等形成预警预控方案、实施分级应对策略、制定具体预案流程、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等的分级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冲突的发生率较高,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的识别,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减少冲突的发生。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结合指标筛选的结果,重要性赋值、权重计算等,从语言、情绪、行为及高危因素方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3.根据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中二级指标的条目对照程度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4.本研究制定的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条目少,内容精,方便实用,经过对急诊医护技人员的培训,能够很快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识别出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5.制定急诊医患暴力冲突行为分级预警和分级应对的策略,结合先兆行为评价表的使用,临床初步应用后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高。

杨明[4](2020)在《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问题和生活质量水平;2.通过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进行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探究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分组本研究属于类实验研究,通过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的102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1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主要通过采取口头宣教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重点介绍化疗相关注意事项、上肢功能锻炼方法,和指导患者预防并能及时辨别淋巴水肿的发生。干预组:在日常宣教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持续时间为12周,每2周1次。干预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识别,并初步引导其正向思维。第二阶段,为患者合理认知的重建和行为干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学会正向思考。第三阶段,首先复习每一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使其逐渐学会正向思考。耳穴贴压贯穿在三个阶段中。3.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结束后一周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予以评价。4.数据处理 收集到的数据录入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中,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2例研究对象,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51例。干预过程中,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干预组年龄为(50.08±4.48)岁,对照组年龄为(50.50±4.80)岁。纳入分析的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婚姻、收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SAS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SAS得分分别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0,P>0.0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S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得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AS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SDS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标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79,P>0.0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SD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得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DS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干预组(92.98±8.40)和对照组(91.76±8.57)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可以改善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该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可在化疗期癌症患者中推广。

陈娜[5](2019)在《某二甲公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及影响因素的典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医院医务工作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提出基础数据,推动将暴力防控纳入医院职业卫生防护体系建设之中。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编制的《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国家案例研究工具--调查问卷》,以我国中部某二甲公立医院全员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该院978名医务工作者开展横断面调查及现场重点人群访谈。分析该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和施暴者来源等;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结合质性研究软件MAXQDA 12,对问卷开放性题目结果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从医务工作者视角深入分析工作场所暴力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1187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78份,有效回收率为82.39%。有474名(48.47%)医务工作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86名(8.79%)医务工作者遭受工作场所身体暴力,其中有62人(72.09%)认为此次身体暴力事件可以预防;461名(47.14%)医务工作者遭受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其中以语言侮辱为主(45.71%);施暴者主要为患者家属(49.43%)和患者(41.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轮班是医务工作者遭受身体暴力的危险因素,男性医务工作者发生身体暴力的风险是女性医务工作者的1.96倍(OR=1.96,P<0.01)。轮班医务工作者发生身体暴力的风险是非轮班医务工作者3.37倍(OR=3.37,P<0.01)。性别、职称、科室、月收入是医务工作者遭受心理暴力的危险因素,男性医务工作者发生心理暴力的风险是女性医务工作者的1.48倍(OR=1.48,P=0.03);高级职称医务工作者发生心理暴力的风险是初级职称医务工作者的2.55倍(OR=2.55,P<0.01);门急诊医务工作者发生心理暴力的风险是内科的1.975倍(OR=1.85,P=0.01);月收入4000-6000的医务工作者发生心理暴力的风险是月收入小于2000的医务工作者的4.29倍(OR=4.29,P<0.01)。经三级编码,最终梳理出与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的4005个自由节点,478个树状节点,47个范畴、16个主范畴,有效率为85.71%。医务工作者对身体暴力原因的开放性回答主要以工作组织管理因素(39.78%,389/978)和工作场所管理因素(33.95%,332/978)为主。对心理暴力原因的开放性回答主要以工作组织管理因素(42.23%,413/978)为主。对策建议的开放性回答主要以组织措施(55.83%,546/978)和环境关于措施(54.50%,533/978)为主。结论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施暴人群、发生原因、应对措施各有特点,亟待构建医院职业卫生防护体系,并将暴力防控纳入其中。

姚恩凤[6](2019)在《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应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胎龄<34周的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探讨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NICU出院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数据库收集院内感染相关临床数据。将基线数据收集期即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定义为第1年,加强手卫生、呼吸机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等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措施实施期,即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和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定义为第2年和第3年;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患儿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根据研究年份对纳入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疾病类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临床转归、抗生素使用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三年间共纳入胎龄<34周早产儿1 193例,其中第1年387例,第2年372例,第3年434例;院感组185例,非院感组1008例。185例患儿发生208例次院内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44%(208/1 193),日医院感染率为7.30‰(208/28 518)。三年研究期间,每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24.29%比18.28%比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每月院内感染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比较三年间每月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组患儿之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研究期间最常见的三种院感类型是临床败血症(28.8%,60/208)、肺炎(27.4%,57/208)和确诊败血症(22.1%,46/208)。年间比较,各院感类型占院感总例次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75/1 000机械通气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每1 000个中心静脉置管日0.82。共检测出98株院感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4.28%,革兰阳性菌31株,占31.63%,真菌4株,占4.08%。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是新生儿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48.98%,48/98)。三年间检出Kp菌株数占同年病原菌菌株数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Kp药敏结果显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95%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4%,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超过50%,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完全敏感。3.院感组患儿的治愈或好转率为79.5%(147/185),总预后不良率为16.2%(20/185)。院感组患儿的预后不良率高于非院感组患儿预后不良率(16.2%比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非院感组[37(27,51)d比18(1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感组患儿中治愈或好转患儿构成比逐年增加,死亡患儿构成比逐年减低,各类转归情况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感组患儿男性、胎龄≤31W、出生体重≤1 500g、小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史、孕母患妊高症、感染前机械通气史、感染前应用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感染前抗生素暴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院感组患儿,以上因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43,95%CI 1.2812.653),胎龄≤31W(OR=1.923,95%CI 1.2422.976),出生体重≤1500g(OR=2.477,95%CI1.5204.037),小于胎龄儿(OR=1.597,95%CI 1.0182.506),出生窒息史(OR=1.965,95%CI 1.3552.850)和孕母妊高症(OR=1.596,95%CI 1.0462.433)是胎龄<34周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研究期间每月抗生素使用率(DOT/1 000PD)整体呈下降趋势,比较三年间每月DOT/1000P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NICU中胎龄<34W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和更新改进,以提高早产儿救治质量。男性、胎龄≤31W、出生体重≤1 500g、小于胎龄儿、出生窒息史以及孕母患妊高症是胎龄<34W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婧[7](2019)在《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伴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症状的住院患者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患者CRF症状、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绪、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效果,为缓解肺癌化疗患者CRF症状提供临床思路,并进一步推广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发展和弘扬中医护理。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选择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症状的8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RF一般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疗法,从化疗第1日开始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21d。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化疗消化道症状量表(Chemotherapy 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wentory,CGISI)、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lung,FACT-L)在干预前、干预第3d、10d、21d分别评价患者的CRF症状、焦虑抑郁情绪、消化道症状、生活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在干预前、干预第21d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8例(剔除2例,脱落1例),对照组39例(剔除1例,脱落1例)。1.PFS-R评分:试验组在干预第3d、10d、21d的PFS-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第3d的PFS-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 d(P<0.05)。2.PSQI评分:除催眠药物使用情况部分外,试验组干预第21dPSQI总分及其余部分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第21dPSQI总分及其余部分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3.HADS评分:试验组干预第10d、21d焦虑得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干预第3d、10d、21d抑郁得分、HADS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焦虑得分、抑郁得分、HADS总分在干预第3d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d(P<0.05)。4.CGISI评分:试验组干预第3d、10d、21dCGI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GI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第3d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 d(P<0.05)。5.FACT-L评分:试验组干预第3d、10d、21d FACT-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ACT-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第3d均低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升高,干预第10d以上指标均高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d以上指标均高于干预第10d(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的CRF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消化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使用。

张帮峰[8](2018)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目前临床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从人际沟通的角度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其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沟通能力的关系,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取地域分层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5家精神疾病医院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精神科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研究对象共453例,其中男103例(22.74%),女350例(77.26%);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之间,占61.59%;已婚319人,占70.42%;非独生子女286人,占63.13%;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共282人,占62.25%;职称以护师为主,占45.03%;工作年限以1~10年为主,共319人,占70.42%;聘用形式在编与非在编比例相当;封闭病房护士 345人,占76.16%;参加暴力培训者 389 人,占 83.66%。2.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比较从遭受暴力的频度分级来看,本研究中精神科护士遭受零频度暴力者29人,占6.40%;低频度者共131人,占28.92%;中频度者共224人,占49.45%;高频度者共69人,占15.23%;从遭受暴力的得分及类型上来看,工作场所暴力均分为(6.64±3.56)分,精神科护士在临床中遭受最少的暴力类型是言语性骚扰和躯体性骚扰,分别占32.23%和15.45%;遭受较多的暴力类型是情感虐待、威胁恐吓和躯体攻击,分别占89.19%、80.35%和79.47%。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频度在年龄、性别、职称、医院等级、工作年限、所在病房、聘用形式和是否参加暴力培训上存在差异(P<0.05);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在年龄、性别、职称、医院等级、工作年限、所在病房、职务及是否参加暴力培训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沟通能力的相关性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 =-0.241~-0.586,P<0.01)。精神科护士的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 =-0.214~-0.496,P<0.01);精神科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0.116~-0.500,P<0.01)。4.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总分及各类型暴力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在a入 =0.05,α出=0.10的条件下,以躯体攻击为因变量时,自变量观点采择、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情感支持、是否参加暴力培训和性别进入方程,6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躯体攻击30.9%的变异(R2=0.309,F=33.217,P=0.000),其中以自我情绪管理影响作用最大;以情感虐待为因变量时,情感感知、所在病房、医院等级、换位思考、观点采择、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暴力培训进入回归方程,7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情感虐待28.3%的变异(R2=0.283,F=25.130,P=0.000),其中以情感感知的影响作用最大;以威胁恐吓为因变量时,自变量困难情景沟通能力、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所在病房和医院等级进入方程,可联合解释遭受威胁恐吓39.6%的变异(R2=0.396,F=58.539,P=0.000),其中以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以言语性骚扰为因变量时,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他人情绪管理、所在病房、聘用形式进入方程,5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言语性骚扰35.0%的变异(R2=0.350,F=48.117,P=0.000),其中以情感护理的影响作用最大;以躯体性骚扰为因变量时,换位思考、情感护理、情绪利用和性别进入回归方程,4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躯体性骚扰26.0%的变异(R2=0.260,F=39.262,P=0.000),其中以换位思考的影响作用最大;以工作场所暴力总分为因变量时,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困难情景沟通能力、所在病房、观点采择、是否参加暴力培训和情感护理进入回归方程,7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55.5%的变异(R2=0.555,F=79.420 P=0.000),其中以换位思考的影响作用最大。结论:1.精神科护士 1年中遭受暴力的频率和风险较高,从暴力频度来看,以中频度最多,从暴力类型来看,遭受躯体攻击、情感虐待和威胁恐吓的比例最多,遭受性骚扰的比例相对较少。2.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得分处于中度偏上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3.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各类型暴力与其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均呈负相关。4.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临床沟通能力中的分维度(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感感知能力、困难情景沟通能力)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刘俐芬,马莹,王向林,许金龙,谭露露[9](2017)在《香港暴力风险评估表和防暴力技能对暴力事件发生和护士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香港暴力风险评估表和防暴力技能对暴力事件发生和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由参加香港精神科防暴力培训的职员对全院70名护士进行防暴力技能培训, 结合香港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对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预测, 调查使用暴力风险评估表和防暴力技能前后一年的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护士防暴力技能使用前后进行测评, 分析比较暴力事件发生率和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结果使用防暴技能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显着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暴力风险评估和防暴力技能联合使用对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管理十分有效, 可有效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 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安全和患者的人身安全,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医患纠纷, 值得推广应用。

韩鹏[10](2016)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患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针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暴力攻击愈演愈烈,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时见诸于媒体,医患关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是以人为本,重视人们的心理变化,全面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国家如此,社会如此,每个行业也应如此,尤其是医疗这个行业,更应全心全意的关心病人,为病人遵守个人隐私,与病人经常接触,了解病人真正的心理需要。研究表明,在我国现今的医疗服务中缺乏医学人文关怀,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根据2012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及2014年中日友好医院院级课题的具体要求,针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焦点问题,从医学人文关怀的角度,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初步构建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同时将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以更好的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相互理解与支持,为患者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主要工作及创新性。第2章医学人文关怀理论概述。阐述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领域、原则、作用等。重点论述了在医学模式变迁形势下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应加强的几个方面。第3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访谈各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专家;以扎根理论作为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指导理论,归纳整理各专家访谈资料,形成医学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应用的框架理论。第4章基于德尔菲法(Delphi)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研究。运用Delphi法开展专家咨询,应用Excel表和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门诊和住院分别包含55和5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具有层次性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第5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在前期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门诊及住院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第6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的应用。根据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门诊及住院病房的具体手段,门诊选择某年投诉量排在前三位且门诊量相当的科室,病房选取某年医患纠纷发生率排在前十位且病床数相当的三个科室病房进行应用,兼顾内科与外科,评价医学人文关怀措施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第7章结论与建议。总结讨论研究结论,对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出相关建议,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有:通过对医患关系及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对医患关系及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发展历史,涉及的领域,发展现状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为下一步指标体系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比较全面系统收集了近十年来医学人文关怀及医患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国内外搜索到的文献总量来看,医患关系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关注程度不断上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提炼形成共性的研究结论。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专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法,有效收集、整理和归纳大量主观、无法量化的资料。定性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提炼出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论框架。研究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Delphi法确定医学人文关怀各层次指标是可行的。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入指标体系四个维度的一、二、三级指标均为专家所共识,初步构建了一套较全面、适用性较强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每项指标内涵明确,易于理解,并且经层层筛选,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代表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医学人文关怀的几个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医学人文关怀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及排序,为医学人文关怀措施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可实施程度逐步开展。指标体系也可为医院建立医学人文关怀制度,进行医学人文关怀考核提供依据。在具体应用上,选取的权重相对较高的医学人文关怀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认知总体来说有影响,初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在应用时应分步实施,需要从最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个表情,一次关心做起,使得医护人员在这些方面逐步形成工作习惯,不可一蹴而就。且在执行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具体措施逐步纳入工作制度,形成规范,最终形成医院文化。

二、36例医护人员受攻击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例医护人员受攻击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士内心体验变化情况
    2.2 护士护理前后SCL-90得分对比
3 讨论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心症状群特征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2 症状
        3.3 症状群
        3.4 生活质量
    4 研究理论基础
        4.1 理论介绍
        4.2 模型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估计
    2 调查工具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 Charlson合并症指数
        2.3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改良版
        2.4 疲劳量表-14
        2.5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6 呼吸道疾病问卷
    3 资料收集步骤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学原则
    6 统计学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对象的疾病特征
    2 COPD患者各症状及生活质量情况
        2.1 COPD患者躯体症状发生情况
        2.2 COPD患者心理症状发生情况
        2.3 COPD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3 COPD患者症状群聚类结果分析及亚组生活质量情况
        3.1 COPD患者症状群聚类分析过程
        3.2 症状群亚组特征分析及其生活质量比较
    4 “高症状组”危险因素分析
        4.1 “高症状组”的单因素分析
        4.2 “高症状组”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 COPD患者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分析
讨论
    1 COPD患者的症状体验及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2 COPD患者核心症状群特征存在差异,“高症状组”生活质量更差
    3 COPD患者“高症状组”风险预测指标
        3.1 年龄
        3.2 每日运动时间
        3.3 一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3.4 肺功能分级
    4 以症状群为目标的症状评估更为精确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二、头脑风暴情况
    三、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四、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表制定
    五、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分级应对策略
    一、形成预警预控方案
    二、实施分级应对策略
    三、制定具体预案及流程
    四、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
    五、应用并初步评价
    六、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
附件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附件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综述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和应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流行现状
    1.2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
    1.3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干预现状
    1.4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
    1.5 耳穴贴压在患者负性情绪中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干预方案的构建
        1.1 乳腺癌患者常规护理
        1.2 干预组干预方案
    2 干预方案的应用
        2.1 研究设计
        2.2 对象与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样本流失情况
        3.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
        4.2 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中年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某二甲公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及影响因素的典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
        1.1.2 工作场所暴力是最重要的职业健康问题之
        1.1.3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更加严重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工作场所暴力定义
        1.2.2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严重程度
        1.2.3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指南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
        1.3.2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2.1 研究内容
        3.2.2 概念及定义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现场访谈法
        3.3.4 统计分析法
    3.4 技术路线
    3.5 质量控制
        3.5.1 预调查
        3.5.2 数据收集和整理
4 研究结果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工作场所暴力基本情况及特征
        4.2.1 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
        4.2.2 工作场所暴力施暴人群
    4.3 身体暴力基本情况及特征
        4.3.1 身体暴力发生率
        4.3.2 身体暴力发生时间、地点
        4.3.3 身体暴力施暴人群
        4.3.4 身体暴力的应激问题和症状
        4.3.5 身体暴力的相关调查和处理
        4.3.6 未向他人提起身体暴力的原因
    4.4 心理暴力基本情况及特征
        4.4.1 心理暴力发生率
        4.4.2 心理暴力施暴人群
        4.4.3 语言侮辱基本情况
        4.4.4 欺凌/团伙欺负基本情况
        4.4.5 性骚扰基本情况
        4.4.6 种族歧视基本情况
    4.5 工作场所暴力影响因素分析
        4.5.1 身体暴力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4.5.2 心理暴力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4.5.3 工作场所暴力多因素分析
    4.6 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措施
        4.6.1 身体暴力应对措施
        4.6.2 心理暴力应对措施
        4.6.3 工作场所暴力担心程度
        4.6.4 最终处理方式及满意度
    4.7 医院应对工作场所暴力行为的规定及举措
        4.7.1 医院应对工作场所暴力行为的相关规定
        4.7.2 医院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现有措施
        4.7.3 医务工作者认为现有措施对工作的帮助程度
        4.7.4 医院工作场所资源变化及其影响
    4.8 工作场所暴力原因及对策的质性分析
        4.8.1 身体暴力原因的质性分析
        4.8.2 心理暴力原因的质性分析
        4.8.3 工作场所暴力对策建议的质性分析
5 讨论和建议
    5.1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严重
    5.2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因素
    5.3 工作场所暴力的施暴人群
        5.3.1 患者和患者家属是主要的施暴人群
        5.3.2 来自管理者、同事的暴力行为不容被忽视
    5.4 工作场所暴力的担心程度及处理方式
        5.4.1 医务工作者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担忧程度高
        5.4.2 工作场所暴力的处理方式难以令医务工作者满意
    5.5 需要对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问题和症状加强重视
    5.6 医院层面优先措施建议
6 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国家案例研究工具-调查问卷
    附录3 开放式编码中的树状节点
    附录4 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场所暴力行为调查研究-现场访谈转录文本汇总(节选)
致谢
个人简历

(6)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变化
    3.3 院内感染疾病分类
    3.4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3.5 院内感染患儿的转归
    3.6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7 抗生素使用率(DOT/1000PD)监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癌因性疲乏(CRF)的概述
    二、穴位贴敷疗法及其研究现状
    三、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肺癌诊断标准
        (三)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干预方案
        (五)观察指标和测评工具
        (六)资料收集方法
        (七)不良反应的处理、记录、报告
        (八)质量控制
        (九)科研伦理
        (十)统计学处理
        (十一)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一)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相关资料比较
        (二)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观察指标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观察指标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PFS-R得分比较
        (二)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PSQI得分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HADS得分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CGISI得分比较
        (五)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FACT-L得分比较
        (六)安全性指标评价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一)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二)穴位贴敷治疗肺癌化疗伴患者CRF症状的理论依据
        (三)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CRF症状
        (四)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睡眠质量
        (五)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负性情绪
        (六)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七)穴位贴敷可有效提高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安全性指标
    二、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8)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和分类
    2.2 暴力攻击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
    2.3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
    2.4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
    2.5 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现状
    2.6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趋势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选取
        3.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1.3 样本含量
        3.1.4 伦理学考虑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资料问卷
        3.2.2 JL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置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Scale, WvS)
        3.2.3 杰弗逊共情置表(Jefferson Empathy Scale, JSPE)
        3.2.4 情绪智力JI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
        3.2.5 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4.2.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力酿的现状
        4.2.2 精神科护士遭受各类型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4.2.3精神科护士认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时的情况
    4.3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4.3.1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度分级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4.3.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各型暴力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4.4 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情绪智力马沟通能力的一般情况
        4.4.1 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的一般情况
        4.4.2 精神科护士情绪智力的一般情况
        4.4.3 精神W 士沟通能力的一般情况
    4.5 工作场所暴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沟通能力的相关分析
    4.6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多因素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与分析
    5.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5.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基本人口学资料的关系
    5.3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的关系
    5.4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5.5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II力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医患关系与医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初步评阅
        1.2.2 国内文献初步评阅
    1.3 研究对象与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质量控制
    1.6 主要工作及创新性
        1.6.1 主要工作
        1.6.2 创新性
第2章 医学人文关怀理论概述
    2.1 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
        2.1.1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关怀
        2.1.2 医学人文的兴起
    2.2 医学人文的领域
        2.2.1 医学人文学科
        2.2.2 医学人文关怀的原则
    2.3 医学人文关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2.3.1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3.2 医学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3.3 医学人文关怀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形式
        2.3.4 医学人文关怀是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合理需求
        2.3.5 医学人文关怀还要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
    2.4 当今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
        2.4.1 医学人文关怀:急切的呼唤
        2.4.2 医学人文关怀:科学的回应
        2.4.3 医学人文教育:知难,行亦不易
    2.5 医学人文关怀的几个重点方面
        2.5.1 医学伦理学
        2.5.2 医学模式的变迁对医疗的新要求
        2.5.3 医患价值观
        2.5.4 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2.5.5 信访接待
第3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1 研究内容
        3.1.1 梳理国内外人文关怀相关研究成果
        3.1.2 定性研究制定医学人文关怀措施
    3.2 研究结果
        3.2.1 国内外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相关问题综述
        3.2.2 定性访谈结果
    3.3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第4章 基于Delphi法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研究
    4.1 评价要素筛选
    4.2 前期工作
    4.3 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
        4.3.1Delphi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评分结果分析
        4.3.3 两轮Delphi专家评价要素修改情况
    4.4 医学人文关怀的指标体系
    4.5 要素体系检验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检验
第5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
    5.1 要素权重确定
    5.2 层次分析法
        5.2.1 层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5.2.2 分级层次的建立
        5.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5.3 层次分析结果
        5.3.1 门诊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结果
        5.3.2 住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结果
第6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的应用
    6.1 医院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应用
    6.2 门诊干预结果分析
    6.3 住院病房干预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文献研究归纳出医学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
        7.1.1 梳理医患关系相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7.1.2 医患关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7.1.3 文献研究归纳出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应用措施
    7.2 定性研究结果讨论
        7.2.1 定性研究方法在医学人文关怀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应用
        7.2.2 定性研究的局限性
    7.3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
        7.3.1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
        7.3.2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结果可靠
        7.3.3 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医院开展医学人文关怀评价考核有了参考依据
        7.3.4 各维度评价指标更关注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7.4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
        7.4.1 层次分析法怎样体现在医学人文关怀的实际应用中
        7.4.2 医学人文关怀门诊指标体系具有科学合理性
        7.4.3 医学人文关怀门诊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7.4.4 医学人文关怀住院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7.4.5 指标体系权重可以反映医学人文关怀各措施的重要性
        7.4.6 三级指标体系组合权重总排序分析
        7.4.7 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的局限性
    7.5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住院病房应用结果分析
        7.5.1 医学人文关怀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认知总体来说有影响
        7.5.2 通过对医患关系调查表结果分析,表明我们选取住院病房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
        7.5.3 住院患者满意度结果分析
        7.5.4 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应分步实施,由简入繁,纳入制度,最终形成医院自己的文化
        7.5.5 研究的局限性
    7.6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门诊应用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文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36例医护人员受攻击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J]. 曹萍. 心理月刊, 2021(15)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心症状群特征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邱筱婷. 青岛大学, 2021
  • [3]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D]. 吕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4]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杨明. 郑州大学, 2020(02)
  • [5]某二甲公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及影响因素的典型调查研究[D]. 陈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D]. 姚恩凤.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D]. 王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张帮峰. 山东大学, 2018(11)
  • [9]香港暴力风险评估表和防暴力技能对暴力事件发生和护士自我效能的影响[J]. 刘俐芬,马莹,王向林,许金龙,谭露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24)
  • [10]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韩鹏.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36名医务人员被袭击后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