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数学之路

中医药发展的数学之路

一、中医发展的数学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肖[1](2021)在《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药复方具有组方复杂(君、臣、佐、使)和作用规律多样(相须、相使、相恶)的特点,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副作用,体现了中药的治疗优势。但是怎样阐释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界的通用语言表征清楚中药配伍的合理性,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药对,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固定的两味或三味药物组合。相比于大复方,药对药味简化,易于阐明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药对本身即为小复方,可反映复方配伍的特殊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常作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对象。柴胡-白芍系多个疏肝解郁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的基础药物。柴胡辛散,疏肝解郁;白芍酸收,养血柔肝,二者散收相合,构成调畅情志复方的核心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对抗抑郁作用确切。然而,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是否具有增效抗抑郁作用?其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是什么?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有哪些?其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其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清楚。目的:(1)明确柴胡-白芍药对是否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2)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明确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揭示柴胡、白芍共同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另外,通过成分贡献指数分析,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以大鼠体重和行为学(糖水偏好、旷场穿越格数、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评价并比较柴胡、白芍与柴胡-白芍药对分别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对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明确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以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海马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柴胡、白芍及柴胡-白芍药对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柴胡、白芍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柴胡-白芍药对发挥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采用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网络药理学所预测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采用Chou-Talalay,Loewe和HAS三种协同作用评价数学模型,明确关键成分配伍的协同抗抑郁作用。以PC12细胞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单用成分及配伍成分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两成分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柴胡抗抑郁成分有19种,调节抑郁靶点179个、通路20条;白芍抗抑郁成分有11种,调节抑郁靶点155个、通路20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柴胡和白芍共同调节靶点135个、通路17条;柴胡独立调节靶点44个、通路3条;白芍独立调节靶点20个、通路3条,体现了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特点。另外,成分贡献指数筛选结果显示:柴胡关键抗抑郁成分3种(柴胡皂苷A、槲皮素、异鼠李素)、白芍关键抗抑郁成分2种(芍药苷、芍药内酯苷)。(2)抑郁大鼠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7.5g/kg、15 g/kg柴胡-白芍药对均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血浆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4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4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4个、代谢通路5条;PBMCs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8个、代谢通路条6,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1个、代谢通路8条;海马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6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9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6个、代谢通路11条。在三个样本中,药对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为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是柴胡-白芍药对发挥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细胞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分别为柴胡、白芍关键抗抑郁活性成分。协同作用评价结果显示:2.5μmol/L柴胡皂苷A、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最佳协同抗抑郁作用;1.25-2.5μmol/L柴胡皂苷A、12.5-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是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剂量范围。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3条,芍药内酯苷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个16、代谢通路7条。成分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MAPK/NF-κB/NLRP3号通路是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论:(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确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其关键协同机制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

王秀芳[2](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赵树义[3](2020)在《和者曦星(长篇纪实选载)》文中提出第四章一脉流长,照拂众生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篇·金匮真言论》山西中医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或与山西、河北、河南三地人口流动频繁有关。萧通吾祖籍河北武安,1929年"废弃中医案"发生那一年,他39岁,在山西太谷县任村坐堂,虽地居偏远,名声却响亮。其时,离开山西去北京发展的施今墨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声援上海,萧通吾在遥远的太谷组织当地中医药人士参加请愿运动,

包巨太[4](2020)在《中医阴阳球理论讲座(连载四)》文中研究指明4经验特征中医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认识方法的形成源于历代中医学家临床经验的积累,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中医学强调实践性和个性化诊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中医理论和学术思想,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其经验医学的属性不言而喻。4.1中医学的经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王冰清[5](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指出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王哲[6](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王超[7](2020)在《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对人体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进行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观察,比较其差异性,探索其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以及胃肠道阻滞程度在其相关血流图上的反映。并以辟谷状态下的人群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理检测仪器和脉诊仪,观察胃肠道虚实状态下人体相关生理指标、主观感觉与脉象的关系,从而探索中医脉诊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历史文献论述,明确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研究一: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分别测试正常人群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和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三处多普勒血流图指标的特征,分析其差异。研究二:对正常组、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同一部脉的血流图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正常人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三部脉多普勒血流图指标间的差异性。研究三:借助研究二能够反映出正常组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不同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程度的诊断意义。研究四:统计分析辟谷者在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三次检测的数据,包括体重、骨量等身体成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量等生理指标数据及睡眠状况、精力评价、疲劳感等人体主观感觉状态,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研究五:采用Matlab软件对辟谷前,辟谷中,辟谷后三次检测分别筛选其中两期数据的特征性参数进行分析,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结果研究一: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正常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的搏动指数(PI)、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循环血流周期(ET)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除ET无显着差异,PI、Vd、Vm、Vp、RI、D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二:正常组与患者组人迎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m值有差异(P<0.05),Vd、Vp、D、E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d、Vm、Vp、D、ET 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d、Vm、Vp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5),D、E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非严重性便秘患者组与严重性便秘患者组在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p、Vd、Vm均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四: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身体水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五: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差异极其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64%,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72%;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中的脉诊信息差异较为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48%,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67.57%;辟谷者在辟谷中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有差异但并不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75.99%,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58.33%。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人体研究发现: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有着显着性差异性;相比较于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图,作为足阳明胃经原穴的趺阳脉的血流图数据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情况有着更加明确的反映;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胃肠道内阻滞程度越高内容物越充盈时,代表脉力的多普勒血流图搏动指数(PI)越高,表示趺阳脉脉力越有强。利用现代客观化生理检测仪器以及脉诊仪,通过人体研究发现: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主观感觉状态以及脉象有着不同的反映,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充盈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偏高一些,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充盛,疲劳感觉状态偏低,寸口脉象偏于赢实有力的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明显偏低,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低下,疲劳感觉状态升高,寸口脉象偏于虚羸无力的状态。结合文献研究及现代客观化检测仪器,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释了传统的:“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即当胃肠道内容物充盈时,会出现脉象偏赢实的“阳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亢奋的“阳明”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虚羸时,会出现脉象偏虚弱的“阴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虚弱的“太阴”状态。综上所述,中医学脉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研究价值;趺阳脉、寸口脉与人迎脉三者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趺阳脉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胃肠道虚实状态,对于阳明胃肠壅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壅实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阳脉”,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阴脉”。

张志彬[8](2020)在《基于数学演绎法的《伤寒论》厥阴病篇症机考》文中认为目的:《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中医经典着作。然而,历代注家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却多有不同,在《伤寒论版本大全》中记载的注解着作就达1604种之多。从注家的观点来看,历代医家大多以脏腑经络理论来注解《伤寒论》条文,而对同一条文,不同医家在脏腑经络的病位、病机的认识方面差别较大,很难融合统一。如何融合不同注家的观点,阐明仲景《伤寒论》经文的本意,这对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具有现实的意义。课题以《伤寒论》厥阴病篇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元统计的方法,把20位有代表性伤寒注家对条文症机观点的认识进行分类汇总,全面了解不同注家对条文症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借助演绎推理的方法,从八纲层面构建脏腑经络病位与表里病位、病机与虚实、寒热病性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在八纲层面融合不同注家的观点,试图阐明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的真实含义。方法:1.文献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部注解《伤寒论》着作,摘录其厥阴病篇相关条文的注解文本,以宋版《伤寒论》条文为轴心,分类汇总不同注家的注解,并逐条校勘后进行统一编码,形成研究文本。2.知识元分析法:构建病证要素知识元编码系统,对研究文本进行知识元标记,知识元类型包括症状、病机、病邪、病因、病位、预后、治法、医论等。知识元为一段连续的文本,是最小的、完整的知识单元。知识元标记采用XML语言,文本标记工具为Oxygen XML editor 17.0软件。3.数据库方法:知识元标记后的文本,通过数据转换工具,转换为关系型数据库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库管理工具为Microsoft Access 2010。4.数据分析法:在数据库中对知识元文本进行人工切词,采用SAS软件对人工切词后的文本进行术语提取,并进行语义消歧处理。然后采用SQL查询语句编程,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采用SAS软件的Proc Report功能直接输出为Word文档。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还要进一步输出为Excel数据表,并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5.演绎推理法:对数据分析后的汇评结果进行演绎推理分析,总结出每条条文可能的八纲病机,演绎推理的规则为:(1)构建病位要素与表里和半表半里的对应关系;(2)构建病机与虚实、寒热病性的对应关系;(3)根据虚实、寒热病性对应阴阳总纲;(4)对无法对应的症机关系进行个别讨论分析,可结合方证进行反推。结果:1.对厥阴病篇条文的归纳认识:从20位注家中提取出的厥阴病篇条文共62条,厥阴病篇有56条条文,另外涉及霍乱病篇有4条条文,太阳病篇有2条条文。不同医家对厥阴病篇的总条数认识有区别。其中,成无己57条,方有执54条,张遂辰57条,喻昌47条,张璐54条,柯琴27条,程知51条,张锡驹55条,张志聪55条,吴谦41条,邵成平55条,黄元御50条,舒驰远48条,陈修园56条,尤在泾55条,高学山47条,郑钦安48条,汪莲石55条,祝味菊56条,彭子益54条。2.注家对条文症机观点的汇评与展示:按照症状分别对20位注家注解的症机要素进行了汇评,并采用可视化的关联图进行了整体症机特点的展示,可方便查看不同医家对条文的症机认识。3.构建了脏腑经络的病位、病机与八纲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注家的症机观点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了对应,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推理过程的展示。4.厥阴病篇条文八纲分类结果可概括为:第一,326条提纲证,是反映厥阴病阴、虚、寒,兼有热的主要病机特点。第二,病机、治法、治禁、转归四大类条文;其中,病机的条文是337条和340条,病机分为虚实两种,表现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和冷结膀胱。治法的条文是335条、349条、381条,病机特点是阴、虚、寒和阳、实、寒(寒热并见)。治禁的条文是330条、333条、347条、364条、376条,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376条是阳、实、热的痈脓症。转归的条文是89条、327条、328条、331条、332条、334条、336条、339条、341条、342条、343条、344条、345条、346条、348条、358条、360条、361条、362条、363条、365条、366条、367条、368条、369条、380条。这些条文的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329条、363条、365条、367条表现为在里的阳、实、热,主症表现为脉数、口渴、便脓血等。从八纲分类总体看,这四大类症状以阴、虚、寒居多,伴有阳、实、热;病位以在里为主,或有表,或半表半里。因此,四大类反映了厥阴病虚实寒热错杂,病位主里的特点。5.厥阴病篇症状的八纲病机特点:主症以寒、热、下利为主。涉及的症状分类有:痈脓症类的病机特点为在里的阳、实、热;汗症类主要有阴、虚、微热和真寒假热;饮食、烦躁症类的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其中,痈脓、饮食症类的病位以半表半里为主;汗以先寒后热、真寒假热的半表半里为主,和病位在表的郁冒汗出。渴症类的病机特点分为2种,一是阳、实、热,如360条、367条;二是阴、虚、寒,如329条;腹症、面、呕吐、咽喉、郁冒、喘、蛔虫、四肢、小便、胸胁等症类的病机主要是阴、虚、寒为主。6.厥阴病篇23条方证条文的八纲分类特点:(1)病位特点:以“里”为多,其次是病位在半表半里、表里兼有和表。第385条无病邪作用,故无病位。326条、338条、357条、375条、379条的病位和焦膜(胸腔、腹腔、膈膜)关系密切,病位定义在半表半里。病位在表的条文是351、352条,其余的病位均以里为主。(2)病机特点:从阴阳、虚实寒热对方证条文进行病机分析,方证条文的病机以阴、虚、寒为主,兼有阳、实、热。7.厥阴病篇主症的方证分类:(1)下利:1)阳、实、热:半表半里的热,用栀子豉汤;里实热证,用白头翁汤;里实热兼有积滞,用小承气汤。2)阴、虚、寒:病位在半表半里兼有饮,用茯苓甘草汤,半表半里兼有热用麻黄升麻汤、乌梅丸;病位表里兼有用四逆汤、桂枝汤,先里后表;病位在里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2)厥冷(寒):1)阳、实、热,病位在里的白虎汤;2)阴、实、寒:病位在里的瓜蒂散;3)阴、虚、寒: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茯苓甘草汤、乌梅丸;病位在表的当归四逆汤;病位在里的四逆汤类。(3)发热:1)阳、实、热: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病位在里用白头翁汤;2)阴、虚、寒:真寒假热用四逆汤类。(4)其他类:呕吐、痛、烦躁、汗、饮食、蛔虫、四肢、心下(心)、腹、渴、小便、误下、咽喉、痈脓、燥屎、谵语,其病机特点基本不出八纲范围,是寒(厥冷)、热、下利、脉象等主症的伴随症状,病机多呈现寒热错杂特点。结论:1.对20部《伤寒论》注家提到的厥阴病篇条文共62条,按照症机单元要素进行了分类提取、术语规范、汇总分析,并采用表格、关联图的形式进行了客观展现。2.所选20部注家对厥阴病篇的观点,均从脏腑经络病机的角度对仲景条文进行了分析,从汇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注家对病位、病机的认识差距较大,难以在脏腑经络层面对不同注家的观点进行融合,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症机结论。3.从八纲层面,构建了不同注家对条文病位、病机的观点与八纲对应的关系,从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与八纲的关系来看,似乎能融合不同医家的观点。由此推测,仲景对厥阴病篇条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八纲分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半表半里病位,基于胡希恕、汤本求真和姚荷生半表半里(焦膜)的观点,包括了焦膜包被的各脏器的症状,如咽喉、膈、心包、心下、肝、胃、厥阴经等部位的症状。4.根据条文八纲分类的结果,认为厥阴病的症机特点为:厥阴病属阴证、虚证,在虚寒的基础上兼有热,外邪以在半表半里为主,兼有在表和在里不同。根据上述厥阴病机特点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归属于厥阴病的条文主要有326条、327条、328条、329条、331条、332条、333条、334条、336条、338条、339条、341条、342条、344条、345条、346条、348条、353条、357条、359条、366条、370条、389条,而厥阴病篇其他的条文具有鉴别诊断等意义。

陆登宇[9](2020)在《气动柔性按摩机械手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中医按摩机器人是一款以中医推拿理论与先进机器人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机器人,能够智能模仿技师的手法动作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按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的按摩机器人动作单一、形体较大、刚性较高,过高的刚性虽然位置控制精确,但是会让消费者无法信任机器的安全性。随着软体机器人的发展,柔性材料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此材料柔顺性好,但是自由度高,难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本文以五种中医按摩手法参数为基础,研制一款由柔性驱动器驱动,刚性关节构成,柔性材料包裹,刚柔结合的气动按摩机械手爪,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按摩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按、振、揉、推、捏拿五种按摩手法参数和人手标准尺寸为基础,利用气动肌肉柔性驱动器,结合高分子硅胶材料,设计一款具有变刚度功能的气动按摩手爪,并制定出机械和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案,对按摩手爪的三个关节进行结构设计、建模与装配,完成虚拟样机建立,并对零部件进行了静应力分析。选择硬度适中的硅胶作为手掌气囊和硅胶手指的制作材料,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材料的Yeoh二阶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掌、指模型的变形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气囊的壁厚参数,且验证了手指的结构强度。根据真空阻塞原理实现手掌气囊的变刚度,在柔软特性基础上提高了手掌承载力,同时利用模具浇筑的方式对掌、指部件进行制作,完成了样机的装配。再次,利用D-H坐标法完成了捏拿手指结构的运动学分析,得到连杆参数与末端执行装置空间位姿之间关系,并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验证了结构的可行性。通过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完成捏拿手指结构的动力学建模,得到了关节力矩与位置、速度、加速度之间关系,为机械系统的运动控制编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完成按摩手爪控制系统中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对整体进行样机组装和功能调试,通过压缩刚度和手法力度测量实验,测试了手掌气囊的变刚度性能,得到了手法力度与气压的关系,并确定合理的气压范围,为实际运用提供参照。

秦洁[10](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二、中医发展的数学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发展的数学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研究进展
        2.1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机制研究
        2.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机制研究
        2.3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理机制研究
        2.3.1 柴胡、白芍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2.3.2 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2.4 小结
    3 抑郁症研究概况
        3.1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3.2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3.2.1 抗抑郁西药
        3.2.2 抗抑郁中药及天然药物
        3.3 抑郁动物及细胞模型
        3.3.1 抑郁动物模型
        3.3.2 抑郁细胞模型
        3.4 小结
    4 药物协同作用研究概述
        4.1 药物协同作用定义
        4.2 药物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4.2.1 Loewe Additivity模型法
        4.2.2 Bliss Independence模型法
        4.2.3 Chou-Talalay模型法
        4.3 小结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柴胡、白芍化学成分收集及抗抑郁成分筛选
        2.2 抑郁症靶点收集
        2.3 抗抑郁成分靶点预测及其抗抑郁靶点获取
        2.4 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网络构建
        2.5 KEGG抗抑郁通路富集分析
        2.6 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网络构建
        2.7 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及抗抑郁靶点
        3.2 柴胡-白芍抗抑郁通路
        3.3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CUMS大鼠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改善抑郁行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饮片提取物色谱分析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旷场穿越格数的影响
        3.5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1.1 血液和海马为药理研究中常用样本
        1.2 PBMCs是一种用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样本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PBMCs代谢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PBMCs、海马代谢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嘌呤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柴胡-白芍药对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活性成分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皮质酮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成分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成分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基于数学模型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的影响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物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通路的影响
        3.3 细胞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关联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基于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TCA循环的影响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嘌呤代谢的影响
        3.4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医阴阳球理论讲座(连载四)(论文提纲范文)

4 经验特征
    4.1 中医学的经验特征
    4.2 经验的重要性
        4.2.1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4.2.2 定量与半定量体系中介
        4.2.3 历代医案的评价
        4.2.4 医案的研究方法
5 小结

(5)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一、图画
        二、图像
        三、图解
        四、图式
        五、图示
        六、图谱
        七、图形
        八、图案
        九、图法
        十、图像化
        十一、视觉化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二、插图的说明性
        三、插图的技术性
        四、插图的实用性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一、技术性的图示
        二、说明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一、看图识字
        二、看图说话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脉诊的传承与现代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脉诊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脉诊现代客观数据化发展历程
        3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总结
    综述二 对于《黄帝内经》“大小肠皆属于胃”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关于胃与肠在解剖结构上的认识
        2 胃、大肠、小肠三者生理功能特点
        3 胃与肠的中医理论论述与临床实践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
    1 胃肠道虚实状态研究的古代论述
    2 脉诊的古代认识
    3 胃肠道虚实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的差异性分析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研究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的指导意义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四 通过现代客观化仪器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五 通过现代客观化脉诊仪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基于数学演绎法的《伤寒论》厥阴病篇症机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厥阴病篇研究的重要性
        1.2 历代研究厥阴病篇的方法
        1.3 对厥阴病篇病证要素考证的意义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流程和方法
        3.1 研究流程
        3.2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1 历代对厥阴病的研究概述
        1.1 厥、厥阴、厥阴病的含义
        1.2 厥阴病篇病证要素的认识
    2 历代对厥阴病本质的概述
        2.1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说
        2.2 肝风内动说
        2.3 主寒说
        2.4 主热说
        2.5 主虚说
        2.6 其他论说
    3 历代对厥阴病提纲和主方概述
    4 厥阴病篇条文归属与厥利呕哕
        4.1 厥阴病条文归属
        4.2 厥利呕哕的研究
    5 厥阴病篇其他的研究现状概述
    6 厥阴病篇“症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厥阴病篇注解条文症机汇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提纲条文汇评
        2.2 病机条文汇评
        2.3 治法条文汇评
        2.4 治禁条文汇评
        2.5 转归条文汇评
        2.6 方证条文汇评
    3 讨论
        3.1 厥阴病篇解读方法分类
        3.2 从脏腑经络病机角度论厥阴病篇症机特点
        3.3 厥阴病篇条文八纲分类
        3.4 厥阴病篇症状的八纲病机特点
第二部分 厥阴病篇原文的八纲分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厥阴病篇条文出现的症状与频率
        2.2 厥阴病篇条文机法禁归八纲分类
        2.3 厥阴病方证症状八纲与病机分类
    3 讨论
        3.1 八纲分类与汇评病机的关系
        3.2 条文八纲分类的结果讨论
        3.3 主症的八纲病机分类讨论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 课题的不足
    2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伤寒论》厥阴病篇注疏原文引用情况表
    附录2 20部注解《伤寒论》厥阴病篇疏注文本(另附)
个人简历

(9)气动柔性按摩机械手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按摩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按摩手法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中医推拿常用手法分析
        2.1.1 推拿疗法作用机理
        2.1.2 常用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分析
    2.2 按摩手爪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2.2.1 按摩手爪结构设计要求
        2.2.2 按摩手爪的工作原理
        2.2.3 驱动方式的选择
        2.2.4 执行器件的选择
        2.2.5 手掌变刚度方案
    2.3 按摩手爪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2.3.2 控制系统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按摩手爪结构设计及样机制备
    3.1 按摩手爪结构设计与建模
        3.1.1 振动腕关节设计与建模
        3.1.2 伸缩手指关节设计与建模
        3.1.3 柔性手掌关节设计与建模
        3.1.4 捏拿手指关节设计与建模
    3.2 零件应力分析及虚拟样机建立
        3.2.1 关键零部件应力分析
        3.2.2 按摩手爪装配体模型
    3.3 手掌气囊及硅胶手指的制作
        3.3.1 制作材料的选择
        3.3.2 掌、指模型的仿真分析
        3.3.3 掌、指模具的设计
        3.3.4 掌、指实物的制作
    3.4 按摩手爪样机装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按摩手爪运动学和动力力学分析
    4.1 捏拿手指结构运动学分析
        4.1.1 关节坐标系建立
        4.1.2 正运动学分析
        4.1.3 逆运动学分析
    4.2 捏拿手指结构运动学仿真
    4.3 捏拿手指结构动力学分析
        4.3.1 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
        4.3.2 捏拿手指结构动力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按摩手爪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控制平台总体设计框架
    5.2 气动执行系统设计
        5.2.1 气动回路及工作原理
        5.2.2 气路元件选型
    5.3 电路控制系统实现
        5.3.1 硬件控制原理
        5.3.2 电路硬件选型
        5.3.3 系统硬件的接线
    5.4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4.1 控制器主程序设计
        5.4.2 传感器数据检测
        5.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按摩手爪调试及实验研究
    6.1 按摩手爪样机的组装及调试
    6.2 按摩手爪的实验研究
        6.2.1 手掌变刚度功能的验证
        6.2.2 按、振手法输出力测量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医发展的数学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D]. 李肖. 山西大学, 2021(01)
  •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3]和者曦星(长篇纪实选载)[J]. 赵树义. 黄河, 2020(06)
  • [4]中医阴阳球理论讲座(连载四)[J]. 包巨太. 现代养生, 2020(Z4)
  • [5]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7]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D]. 王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数学演绎法的《伤寒论》厥阴病篇症机考[D]. 张志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气动柔性按摩机械手爪的研究与实现[D]. 陆登宇.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中医药发展的数学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