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苦参碱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一、苦参碱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余登香,王淑娜,傅月朦,杨丽雅,邓中平[1](2022)在《山豆根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毒性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豆根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近年来,有关服用山豆根出现中毒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加,急性发作多以神经损伤和肝脏损伤为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者会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山豆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该被重视起来。山豆根中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多糖类,还有少量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山豆根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物质。山豆根及其生物碱类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神经损伤、肝脏损伤、心血管损伤、肾脏损伤、生殖损伤和胃肠道反应,其不良反应物质基础主要是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槐胺碱和莱曼碱等。国内外对山豆根不同提取物和生物碱成分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有关山豆根生物碱类成分的不良反应机制未见全面详细的报道,山豆根作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明确其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如何减轻不良反应以更好地投入临床应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有关山豆根生物碱的组成成分、山豆根提取物及生物碱类成分的不良反应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豆根的深入研究开发和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刘群,张学顺[2](2021)在《苦参碱注射液临床应用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从文献评析的角度分析苦参碱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和动态,为苦参碱注射液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分别从发表年份、期刊、病例数量、涉及疾病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有效文献87篇,病例6 367例,分别分布在60余种期刊杂志上,涉及慢性肝炎等多种肝功能不全、肿瘤、肾病、皮肤、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结论关于苦参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多,但设计存在不足,文献质量有待提高。

张明发,沈雅琴[3](2021)在《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骨骼及关节疾病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关节炎症,可用于防治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能阻滞巨噬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不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减轻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失衡引起的骨质丢失,提高骨密度,可防治骨质疏松和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还有抗肿瘤作用和镇痛作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骨癌疼痛。该文综述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骨骼和关节疾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张明发,沈雅琴[4](2021)在《氧化苦参碱防治胰腺炎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氧化苦参碱具有防治急慢性胰腺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11-5p的表达阻断TLR4/TNF-α、JAK2/STAT信号通路,抑制TGF-β1及其II受体的表达,从而下调NLRP3、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减轻胰腺细胞受损和纤维化;也可通过上调肠黏膜组织的闭合蛋白-1,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胰腺细胞。临床试验发现氧化苦参碱po、灌肠、iv和im都能治疗急性胰腺炎,也能增强奥曲肽或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综述氧化苦参碱防治胰腺炎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峥蕊[5](2021)在《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是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材之一。山豆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哮喘、黄疸、过敏性皮炎等。此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山豆根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山豆根总生物碱制备的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山豆根注射剂),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癌的辅助性药物。然而,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关于山豆根毒性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其中,报道最多的是神经毒性,其临床表现称为山豆根中毒性脑病,长期使用可造成脑损害,尤其以青少年较多。因此,山豆根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中药山豆根为研究对象,以初步阐明山豆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对山豆根抗炎活性和神经毒性为目标,利用体外细胞毒和小鼠动物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生物碱部位、黄酮部位等)和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潜在的神经毒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以代表性的生物碱类和黄酮类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对不同产地山豆根药材的特征性指纹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山豆根的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别制备了山豆根的水提物和70%乙醇提取物,并通过小孔树脂(MCI)将70%乙醇提取物分为极性不同的4个组份(SDG-Fr.1-SDG-Fr.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不同组份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组份SDG-Fr.2(40%甲醇洗脱部位)为生物碱部位,组份SDG-Fr.4(1 00%甲醇洗脱部位)为黄酮部位。通过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的细胞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山豆根中的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此外,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体内抗炎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部位的抗炎活性较强,进一步确定了山豆根的主要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毒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进行了神经细胞毒性研究,发现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均具有神经细胞毒性。通过急性毒性动物模型实验,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毒性比较,发现其生物碱部位的毒性较强,进一步确认了山豆根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山豆根的指纹图谱与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定量指纹图谱研究新方法。通过考察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探索流动相的组成、色谱柱的类型、柱温、流速、检测波长、洗脱梯度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了山豆根的“定量指纹图谱法”。此外,对该方法的线性、定量限、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24 h内稳定。通过该定量指纹图谱法,对不同产地山豆根的指纹图谱和10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产地的山豆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使用SPSS软件对10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5批药材的相似度符合药典要求,为中药山豆根,有3批药材的相似度小于0.9,并非中药山豆根,同时说明了此方法可作为山豆根药材真伪鉴别法;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山豆根药材分为两类。本论文取得的实验数据可为山豆根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吴富鑫[6](2021)在《苦参碱对牛源无乳链球菌毒力及其毒力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ctiae,S.agalactiae)又称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当前中国奶牛养殖场诱发乳腺炎症发生广泛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因为GBS多不引起乳腺炎临床症状,许多养殖者无法察觉到其感染,因此给奶牛养殖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奶牛的乳质量、奶产量与乳腺的健康密切直接相关,因此保障奶牛乳腺健康是生产高品质牛奶的必要保障。天然植物提取物因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对乳腺炎的治疗和预防应用中独树一帜。近年来研究发现,苦参碱(Matrine)不仅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对心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可通过影响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调节细胞凋亡相关通路,抑制心肌纤维化等方式,对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保护,并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等作用。因此,在全面禁用抗生素的背景下苦参碱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具有广阔的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毒力的影响。试验于2020年9月从北京市商业奶牛场应用加州乳腺炎快速检测试剂(CMT)对奶牛进行初筛,CMT结果为“+”以上以及体细胞(SCC)测定结果为20万/m L以上的隐性乳腺炎奶牛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将乳汁中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应用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细菌的16S r RNA基因测序和克隆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分别与牛源标准菌株(ATCC 13813)和临床分离型菌株GBS共培养,分别测定其MIC和生长曲线的变化。并通过全血杀伤试验、粘附试验和q RT-PCR等方法,探究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600余头泌乳期奶牛结合CMT检测、SCC分析以及16S测序结果对所分离菌株鉴定后,选择3株临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GBS1、2和3),且呈革兰氏阳性菌,单个菌体呈球状、多个菌体呈现链状排列,生化试验结果表明无乳链球菌接触酶试验阴性,CAMP试验阳性。苦参碱在与标准菌株共培养24 h后,2 mg/m L时与未加药组产生极显着的差异(P<0.01),且当浓度高于4 mg/m L时完全抑制细菌生长(P<0.01)。由生长曲线结果可知,无乳链球菌在6 h开始进入对数期;苦参碱在2 mg/m L时,从6 h开始影响标准菌株的生长,12 h进入平台期;在4 mg/m L完全抑制了标准菌株的生长。对临床分离型菌株的结果表明,临床分离型菌株的MIC为(12、10和8 mg/m L)与标准菌株(2 mg/m L)的MIC差距较大。全血杀伤试验结果表明,4 mg/m L的苦参碱可有效地促进血液对无乳链球菌的杀伤能力,降低无乳链球菌的免疫防御能力,使无乳链球菌在血液中的存活率降低为70.40%(P<0.05);当苦参碱浓度为6 mg/m L时,其在血液中的存活率降低为41.40%(P<0.05);当药物浓度为8 mg/m L时其在血液中的存活率降为17.98%(P<0.05)。生物膜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苦参碱在2 mg/m L时可有效抑制无乳链球菌ATCC13813生物膜的形成,在8 mg/m L时显着抑制强生物膜形成的临床分离型菌株GBS1生物膜的生成。粘附试验结果表明,当苦参碱浓度为2 mg/m L时,标准菌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率降低为63.2%(P<0.05),而苦参碱浓度为6 mg/m L时,临床分离型菌株对乳腺上皮细胞粘附率降低为14.6%(P<0.05)。此外,转录组学的结果表明苦参碱使无乳链球标准菌株共调节了650个基因,上调469个基因,下调181个基因。在临床分离型菌株调节1046个基因,其中上调645个基因,下调401个基因,他们富集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三个生物过程,在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后,与细菌毒力相关且在临床分离型菌株和标准菌株中均显着的变化的通路为:糖胺聚糖降解、肽聚糖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双组分系统、群体感应、生物膜的形成、细菌趋化性、蛋白质的分泌和细菌分泌系统。这些通路分别与荚膜生成、外毒素分泌、毒力因子分泌和调控以及生物膜形成相关。q RT-PCR的结果表明,标准菌株2 mg/m L,GBS1 10 mg/m L浓度的苦参碱与无乳链球菌共培养24 h后GBS1和ATCC13813与粘附相关的C蛋白的β亚基(Bac)、C蛋白的α亚基(Bca)、层粘连蛋白结合蛋白(Lmb)、菌毛蛋白(PI-2b)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的Fbs A基因的表达在显着下降(P<0.05);与侵袭和免疫逃避相关的溶血色素(CylE)、CAMP因子(CAMP)、透明质酸酶(HylB)和荚膜多糖的(CpsA)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5)。综上结果表明,苦参碱可有效抑制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中的侵袭粘附能力和免疫逃避能力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减少对乳腺组织的损伤,维护乳腺健康。综上所述,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毒力调节具有显着影响,为苦参碱可作为一种有效预防与治疗乳腺炎备选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文泰[7](2021)在《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从苦参等中草药植物中提取分离出的苦参碱具有抗肿瘤、解热、镇痛、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防止肝纤维化及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低毒的天然植物杀虫剂。苦参碱作为生物碱的代表化合物,具有广谱的药理学作用和多样的生物学作用,已成为药理学家和合成化学家研究天然药物的热门对象。但苦参碱活性不高,限制了苦参碱的应用。因此,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对苦参碱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结构衍生化和结构转化,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比较等研究,经过优化后降低毒性,提高活性和生物利用度,使苦参碱的利用更加安全、有效。本文运用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出两种路线,路线一是以苦参碱为原料通过维尔斯迈尔反应得到氯代甲酰基苦参碱,再与盐酸胍反应得到氨基嘧啶并苦参碱,最后与不同取代的芳甲酰氯缩合得到29种酰胺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路线二以苦参碱为原料,在LDA的催化下与苯甲腈类化合物反应生成得到6种二苯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鉴定。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JWT-03、JWT-08、JWT-13、JWT-18、JWT-20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与He La(人宫颈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JWT-02和JWT-15对单一细胞系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顺铂相当,显着优于先导化合物苦参碱。

刘钱[8](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按照“组分中药”研究的思路,采用网络药理学对临床经验方肺毒清(以下简称FDQ)的有效组分进行筛选,组成新处方(以下简称ND)后进行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主要研究思路有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成分探索、药效验证、ND颗粒处方研究、ND片剂成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利用TCMSP等数据库通过Cytoscape 3.7.0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其核心成分理论有效性;2.采用“成分还原”的方法确定FDQ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根据占比配制活性成分组合物(以下简称AIC);3.采用LPS致大鼠发热进行解热研究、氨水致小鼠咳嗽研究药物止咳作用、酚红排泌法进行化痰试验验证FDQ及AIC在体内的药理活性;4.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研究确定ND颗粒制备工艺及参数;按照综合评分筛选润滑剂与崩解剂的种类和用量;5.对ND颗粒含量测定、紫外(UV)指纹图谱和物理指纹图谱等进行研究,采用HPLC“一测多评”法对相关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ND颗粒与ND片质量标准。6.以HPLC为测定方法考察大鼠灌胃AIC后苦参碱入血浓度,并通过模拟得到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网络药理学筛选出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构象稳定;2.通过“成分还原”法最终确定槲皮素、山奈酚、刺芒柄花素、芦荟大黄素与苦参碱按照比列3.6:1.0:5.7:2.3:87.4组合成AIC处方;3.药效实验结果表明AIC具有解热、止咳、化痰的活性;4.ND片处方工艺为:原料药(AIC):乳糖:糊精=1:1.25:2,混合10 min,20%的70%乙醇制软材,14目制粒,60℃干燥20 min,16目筛整粒,分别加入0.5%的硬脂酸镁,3%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匀后压片即得ND片;5.建立了HPLC“一测多评”法;ND颗粒紫外指纹图谱A值应相似度在0.942~0.974,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45~0.996,每片ND片中槲皮素含量不低于4.98 mg,山奈酚1.42 mg,刺芒柄花素6.06 mg,芦荟大黄素2.31 mg,苦参碱92.26 mg。6.苦参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准确可行,大鼠体内苦参碱达峰时间在1.0 h。结论:经体内药效验证表明ND片有解热、止咳、化痰的作用,经过筛选得到ND片最佳制备工艺,制定了较为完善的ND片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建立较为可行的苦参碱入血含量测定方法,为后续ND片研制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薛茜[9](2019)在《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说明肺纤维化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肺部疾病。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也称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致死率高,诊断后平均寿命2-3年,被称为类肿瘤性疾病。传统的西药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不良反应大,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各国研发的新药物繁多,但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应用时增加患者风险且治疗费用昂贵。中药复方制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为肺纤维化患者提供了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新药物。本论文在研究古代名方苦参甘草汤及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贝母苦参汤基础上,优化出以甘草苦参为君药的中药方剂,在治疗哮喘的药理研究中发现,该方剂同时具有显着的抗肺纤维化作用,对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优于吡非尼酮,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本课题将优化后的复方甘草方剂的原料进行提取、分离、浓缩、冷冻干燥,得到复方甘草浸膏,建立测定浸膏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测定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设计胶囊的成型工艺路线,同时测定制成胶囊后各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研究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复方甘草浸膏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甘草浸膏中组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方法: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NH2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 V/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甘草苷、甘草酸色谱条件:色谱柱Venusil AS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复方甘草浸膏含量测定中苦参碱在10.28μg/mL308.4μg/mL(r=0.999 5),氧化苦参碱在10.192μg/mL305.76μg/mL(r=0.999 5)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平均回收率100.28%,RSD为0.85%(n=6),氧化苦参碱平均回收率99.53%,RSD为0.98%(n=6)。甘草苷在10.026μg/mL302.88μg/mL,甘草酸在100.44μg/mL602.64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甘草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5%(n=6),甘草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5%(n=6)。结论:复方甘草浸膏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性好、重复性高,能够用于复方甘草浸膏的质量控制。第二部分复方甘草胶囊制备工艺研究目的:确定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吸湿率、休止角、堆密度、临界相对湿度等为考察指标,筛选出合适的辅料,优化辅料加入的比例,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胶囊制备工艺研究发现复方甘草浸膏冻干粉与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挥发油包和物按3:(0.5+0.5):0.9的比例混匀,加入90%乙醇制软材,20目药筛制粒,40℃低温干燥,制得颗粒休止角28.28°,平均堆密度0.412g/ml,以1号胶囊填充,临界相对湿度58%。结论: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可应用于工业化。第三部分复方甘草胶囊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目的:建立初步的复方甘草胶囊有效组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制订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NH2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 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30℃。甘草苷、甘草酸色谱条件:色谱柱Venusil AS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为30℃。结果:苦参碱在10.28308.4μg/mL,氧化苦参碱在10.192305.76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9.73%,RSD为1.0(n=6),氧化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9.73%,RSD为1.29%(n=6)。甘草苷在10.026302.88μg/mL,甘草酸在100.44602.64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甘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1.04%(n=6),甘草酸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为0.83%(n=6)。结论: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性好、重复性高,可用于复方甘草胶囊的质量控制。

孙盼盼[10](2019)在《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间质性肺炎,并导致免疫抑制,常与其他病毒和细菌性猪病混合感染,给养猪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苦参碱具有抗PRRSV的作用,对PRRSV/PCV2共感染昆明小鼠诱导的间质性肺炎有显着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炎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而IL-1β是最主要的多效性炎症因子之一。因此,为阐明苦参碱的抗炎作用机理,本试验通过转染4μg PRRSV 5’UTR RNA和1μg/mL LPS共刺激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建立炎症模型,针对IL-1β前体和成熟IL-1β的产生过程,研究苦参碱的抗炎机制;并以IL-1β为检测指标,在PAMs炎症模型上筛选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生素,评价苦参碱与相关抗生素的联合抗炎效果,为苦参碱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1.苦参碱可直接作用PRRSV Nsp9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不可用PRRSV作为致炎因子来评价苦参碱的抗炎作用。2.PAMs中转染不同剂量(1、2、4μg)的PRRSV 5’UTR RNA 12 h,qRT-PCR检测各组IL-1β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转染组相比,4μg RNA显着升高IL-1β的表达(p<0.05)。当转染不同剂量RNA的同时加入1μg/mL的LPS共刺激,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RNA单独转染组和LPS单独作用组相比,所有共刺激组均显着升高IL-1β的表达,且4μg RNA与LPS共刺激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组(p<0.05)。此外,当4μg RNA与LPS共刺激PAMs 12 h时,与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RNA单独转染组和LPS单独作用组相比,IL-6、IL-8和TNF-α的表达在共刺激组中也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4μg PRRSV 5’UTR RNA和1μg/mL LPS共刺激PAMs诱导炎症因子的分泌,可用于评价苦参碱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3.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抑制IL-1β、IL-6、IL-8和TNF-α的表达。与空白转染组相比,PRRSV 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诱导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显着升高DHX36和NOD2 mRNA的表达以及MyD88、RIP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DHX36蛋白的表达(p<0.05),但对NOD2蛋白、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p>0.05)。而苦参碱干预可抑制NOD2、MyD88、NLRP3、Caspase-1、p-IκBα以及细胞核中p65蛋白的表达(p<0.05),升高胞浆蛋白中p65蛋白的表达(p<0.05),但是对TLR4、DHX36和RIPK2的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影响(p>0.05),免疫荧光显示苦参碱可抑制ASC斑点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苦参碱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干扰IL-1β的分泌。4.在PRRSV 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炎症模型上,筛选养殖生产中常用抗生素对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共刺激组相比,阿莫西林、金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均能显着抑制IL-1βmRNA的表达(p<0.05),替米考星对IL-1βmRNA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p>0.05)。与苦参碱组相比,阿莫西林和金霉素对IL-1βmRNA的抑制作用与苦参碱相似(p>0.05)。当苦参碱与阿莫西林或金霉素联合使用时,苦参碱与阿莫西林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2.89-8),而苦参碱与金霉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p=0.12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1 mg/mL单独阿莫西林加药组相比,苦参碱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组(0.4 mg/mL+1 mg/mL、0.2 mg/mL+1 mg/mL、0.4 mg/mL+0.5mg/mL)显着降低IL-1β蛋白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在抗炎作用上,苦参碱和阿莫西林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用量,减少阿莫西林的使用量。本研究证实:苦参碱可直接作用于PRRSV Nsp9来抑制病毒的复制。以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为炎症模型,苦参碱可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抑制IL-1β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苦参碱与阿莫西林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用量。这些结果提示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为苦参碱作为抗PRRSV药物的研发补充新的数据,同时为苦参碱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二、苦参碱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碱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山豆根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毒性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豆根生物碱的组成
2 山豆根生物碱的毒性
    2.1 神经损伤
    2.2 肝脏损伤
    2.3 心血管损伤
    2.4 肾脏损伤
    2.5 生殖和发育毒性
    2.6 其他毒性
3 山豆根生物碱的不良反应机制
    3.1 诱导氧化应激
    3.2 诱导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3.3 影响离子通道功能
    3.4 诱导肝脏代谢酶的表达和提高酶活性
    3.5 抑制神经系统相关酶活性
    3.6 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4 结语与展望

(2)苦参碱注射液临床应用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外部特征
        2.1.1 文献总量:
        2.1.2 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2.2 文献内容特征87篇文献涉及病例共6 367例。
        2.2.1 治疗肝炎等多种肝功能不全的疾病:
        2.2.2 治疗肿瘤等多种疾病:
        2.2.3治疗其他疾病:
        2.2.4 苦参碱注射液的安全性:
3 讨论
    3.1 苦参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热度持续
    3.2苦参碱注射液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3.3 苦参碱注射液的临床观察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3)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骨骼及关节疾病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关节炎
    1.1 苦参碱
    1.2 氧化苦参碱
    1.3 临床使用
2 防治骨质疏松
3 治疗骨癌疼痛
    3.1 大鼠骨癌疼痛的治疗
    3.2 患者骨癌疼痛的治疗

(4)氧化苦参碱防治胰腺炎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实验性急性胰腺炎
2 防治实验性慢性胰腺炎
3 治疗急性胰腺炎
    3.1 单用
    3.2 联合用药
4 结语

(5)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中药山豆根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山豆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山豆根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3 山豆根毒性研究进展
        1.2.4 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2 山豆根毒效物质基础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2.3.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的表征
        2.3.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2.3.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2.4.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指纹图谱
        2.4.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2.4.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3 山豆根定量指纹图谱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3.4 方法学考察
        3.3.5 山豆根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3.3.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3.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4.3 供试品溶液以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4 方法学考察
        3.4.5 山豆根指纹图谱的建立
        3.4.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3.4.7 聚类分析
4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苦参碱对牛源无乳链球菌毒力及其毒力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奶牛乳腺炎概况
        1.1.2 无乳链球菌
        1.1.3 毒力因子
        1.1.4 苦参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
        2.1.3 菌株
        2.1.4 溶液配置
        2.1.5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临床无乳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2.2.2 苦参碱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试剂
        3.1.3 细胞
        3.1.4 菌株
        3.1.5 溶液配置
        3.1.6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粘附能力的影响
        3.2.2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全血杀伤的影响
        3.2.3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多糖荚膜生成能力的影响
        3.2.4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形成生物膜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的粘附能力的影响
        3.3.2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全血杀伤的影响
        3.3.3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荚膜生成的影响
        3.3.4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形成生物膜能力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试剂
        4.1.3 菌株
        4.1.4 溶液配置
        4.1.5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转录组学分析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影响
        4.2.2 苦参碱对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参碱概述
    1.2 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
        1.2.1 对A、B环的结构修饰
        1.2.2 去氧苦参碱
        1.2.3 D环的结构修饰
        1.2.4 苦参碱开环化合物
        1.2.5 苦参碱配合物
    1.3 苦参碱药理研究概况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菌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杀虫作用
    1.4 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概况
第二章 立题依据及苦参碱衍生物的设计
    2.1 立题依据
    2.2 苦参碱衍生物的设计
    2.3 反应机理
        2.3.1 苦参碱Vismeier-Haack反应机理
        2.3.2 二苯基嘧啶类衍生物反应机理
    2.4 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
        2.4.1 酰胺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
        2.4.2 二苯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
第三章 实验及讨论
    3.1 药品与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
        3.3.1 酰胺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
        3.3.2 二苯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合成
    3.4 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讨论及条件优化
        3.4.1 14-甲酰基-15-氯苦参碱的合成反应讨论
        3.4.2 19-氨基嘧啶并苦参碱的合成反应讨论
        3.4.3 酰胺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反应讨论
        3.4.4 19-氨基嘧啶并苦参碱的正交试验设计
    3.5 酰胺基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波谱对照分析
        3.5.1 JWT-01与JWT-02~1H NMR及 ~(13)C NMR对照分析
        3.5.2 JWT-02 与 JWT-09 ~1H NMR 及 ~(13)C NMR 对照分析
        3.5.3 目标化合物JWT-09与JWT-10 红外光谱对照分析
        3.5.4 目标化合物JWT-09与JWT-10 质谱对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系
        4.1.2 药品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原理
        4.2.2 细胞培养
        4.2.3 MTT检测
    4.3 实验结果
    4.4 构效关系初步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4.2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4.3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4.4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4.5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4.6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5 技术路线图
    6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FDQ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索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FDQ有效成分的筛选与分子数据库的构建
        2.2 疾病相关靶标的筛选
        2.3 潜在作用靶标的获取
        2.4 交集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2.5 “成分-疾病靶标”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6 GO(基因功能)分析
        2.7 通路富集分析
        2.8 肺毒清活性成分群的聚焦
        2.9 成分-靶点分子对接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成分还原”对FDQ活性成分群组合物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潜在活性成分组合物(AIC)药效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解热实验
        2.2 止咳
        2.3 化痰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ND片剂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片剂中间体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2.1.1 AIC相关指标测定预实验
        2.1.2 ND颗粒制备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2.1.3 制剂吸湿剂与填充剂筛选
        2.1.4 黏合剂种类筛选
        2.1.5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ND颗粒成型工艺
        2.2 ND片剂成型研究
        2.2.1 润滑剂种类筛选
        2.2.2 润滑剂用量筛选
        2.2.3 崩解剂的种类考察
        2.2.4 崩解剂的用量考察
        2.2.5 片剂工艺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ND片剂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D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1 ND颗粒的制备
        2.1.2 ND颗粒性状
        2.1.3 粒度
        2.1.4 水分
        2.1.5 干燥失重
        2.1.6 验证
        2.1.7 基于HPLC的 ND颗粒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1.8 ND颗粒的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2.1.9 ND颗粒的紫外指纹图谱研究
        2.1.1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ND颗粒中五种成分的含量
        2.1.11 ND颗粒的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2.2 ND片剂质量标准研究
        2.2.1 检查
        2.2.2 含量测定
        2.2.3 溶出度方法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苦参碱的AIC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及对照品溶液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血浆样品处理
        2.4 大鼠给药及血液样品采集
        2.5 方法学验证
        2.5.1 专属性考察
        2.5.2 线性及定量限考察
        2.5.3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2.5.4 提取回收率与机制效应
        2.5.5 稳定性考察
        2.5.6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ND片中间体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B ND片质量标准(草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9)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复方甘草浸膏中有效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 复方甘草浸膏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药与试剂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1.3.1 供试品的选择
        1.3.2 确定检测波长
        1.3.3 流动相的选择
        1.3.4 供试品的处理
        1.4 小结
    2 复方甘草浸膏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浸膏含量影响
        2.3.2 供试品的选择
        2.3.3 确定检测波长
        2.3.4 流动相的选择
        2.3.5 供试品的处理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辅料的选择
        1.2.2 颗粒制备工艺
        1.2.3 颗粒物理特性的考察
    1.3 讨论
        1.3.1 浸膏处理
        1.3.2 辅料对比
        1.3.3 润湿剂选择
        1.3.4 制粒处理
    1.4 小结
第三部分 复方甘草胶囊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 复方甘草胶囊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药与试剂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1.3.1 供试品加入量
        1.3.2 辅料的干扰
        1.3.3 供试品的处理
        1.4 小结
    2 复方甘草胶囊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供试品加入量
        2.3.2 辅料的干扰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炎症反应
        1.1 PRRs与炎症
        1.2 细胞因子与炎症
        1.3 PRRS与炎症
    2 炎症的药物治疗
        2.1 非甾体类和甾体类抗炎药
        2.2 抗生素
        2.3 天然药物
    3 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AMs炎症模型的建立
    1 试验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PAMs的分离
        2.2 重组质粒的制备
        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苦参碱对PRRSV Nsp9 活性的影响
        2.4 PRRSV5'UTR RNA的制备
        2.5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诱导PAMs炎症模型的建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PAMs的鉴定结果
        3.2 PRRSV5'UTR RNA的制备与鉴定
        3.3 苦参碱抑制PRRSV Nsp9的活性
        3.4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分泌IL-1β
        3.5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分泌IL-6、IL-8和TNF-α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制
    1 试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细胞毒性试验
        2.2 PAMs分泌炎症因子的检测
        2.3 调控IL-1β产生过程相关蛋白的检测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地塞米松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3.2 苦参碱对IL-1β表达的影响
        3.3 苦参碱对PAMs炎症模型分泌IL-6、IL-8和TNF-α的影响
        3.4 苦参碱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苦参碱对TLR4、DHX36/MyD88和NOD2/RIPK2的影响
        3.6 苦参碱对NLRP3 炎症小体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苦参碱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4.2 苦参碱通过影响MyD88 抑制NF-κB信号通路
        4.3 苦参碱抑制NLRP3 炎症小体的激活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苦参碱与抗生素联合抗炎作用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细胞毒性试验
        2.2 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1β的表达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五种抗生素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3.2 苦参碱联合阿莫西林/金霉素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3.3 IL-1β表达的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苦参碱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豆根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毒性及机制研究进展[J]. 余登香,王淑娜,傅月朦,杨丽雅,邓中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06)
  • [2]苦参碱注射液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 刘群,张学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4)
  • [3]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骨骼及关节疾病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21(10)
  • [4]氧化苦参碱防治胰腺炎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09)
  • [5]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黄峥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苦参碱对牛源无乳链球菌毒力及其毒力基因的影响[D]. 吴富鑫.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7]嘧啶并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姜文泰. 广西大学, 2021(12)
  • [8]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临床经验方(FDQ)的ND片剂临床前药学探索性研究[D]. 刘钱. 成都大学, 2021(07)
  • [9]复方甘草胶囊的制备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D]. 薛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D]. 孙盼盼.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苦参碱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