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西进

国际资本西进

一、国际资本挥师西进(论文文献综述)

陶富源[1](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实现全人类解放、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特别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同时革命""输出革命"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种构想。其中,想象的"同时革命"并未发生,尝试的"输出革命"也遭失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站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高度,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普遍愿望,并且正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赞赏和拥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历史征程中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第一步",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大有希望。

蔡恩泽[2](2018)在《中概股沽空魅影不散:下一个谁中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市场掀起新一轮沽空潮,来无影去无踪的沽空机构在沉寂一阵子后,似乎嗅到了新的狙击机遇2017全年,港股迎来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恒生指数从22000点一直升到29919.15点,以36%的升幅冠盖全球主要股票指数。蓝筹股当中,吉利汽车大幅升逾2.6倍,挟盈利增长憧憬的新经济股亦跑赢大市,腾讯升近1.2倍,市值超3.8万亿港元。而内房股绝对

彭莹[3](2017)在《沽空魅影》文中指出2011年,中国概念股在境外沽空机构恶意做空之下几乎全军覆灭。6年来,沽空机构贼心不死,甚至变本加厉,不断变换手法,像一只只蛰伏的狼,伺机而动。但这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并非完全的坏事,上市公司可视其为狼群效应,变被动为"激励"。疯狂的嗜血动物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有一群凶残的狼,这就是令人心惊肉跳的沽空机构,上市公司对它们既

张文木[4](2017)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质变“临界点”的出现——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分析(之三)》文中研究指明当代资本主义已进入金融帝国主义时代,它是资本主义最腐朽、因而也是最脆弱和最疯狂的阶段。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国际金融资本重新布局。如果中国不出现苏联似的坍塌,目前依托于美国的国际资本将向欧洲推移,欧洲统一进程将出现大幅逆转,中东伊斯兰政治板块将再次向欧洲推进。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因此有了不同于20世纪的特点:它的第一阶段不是一般地反对资产阶级,而是联合工业资本家阶级集中地反对金融资本家阶级;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联合所有实体经济劳动者阶层和管理者阶层集中地反对金融帝国主义及其买办阶级;不是要消灭金融资本,而是要使金融资本服务并服从和服务于工业(实体)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有益补充。在此阶段,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目标并不是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有利于实体经济生长、因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目标才是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者需要建立可以涵盖工业资本的国际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新高潮的来临提前做好准备。

苏炜锋[5](2016)在《云南省利用FDI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得到了高速、可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吸引利用外资方面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在2013年,首次赶超美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国。但是由于政策、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方,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相比于中东部地区还比较落后,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也是如此,虽有所发展,但是在规模仍有很大不足。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下,研究云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利用外商的建议,对云南省在新的机遇下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从已有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为下文实证部分奠定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云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定性分析云南省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引力模型,选取市场规模、距离、劳动力成本、双边贸易量、基础设施水平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其影响云南省利用FDI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结合面板校正标准误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检验了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显着性。实证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双边贸易量、基础设施水平和距离是影响云南利用FDI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水平对云南利用FDI的影响不显着,其中市场规模、双边贸易量、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有助于云南省利用外资规模的提升,而劳动力成本和距离则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云南。最后,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从保持劳动力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来源、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等五个方面,为云南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提出政策建议,以挖掘云南省吸引利用FDI潜力,以实现云南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黄飞[6](2014)在《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文中指出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湖北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来,湖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将湖北青年运动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全景式地再现了广大湖北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足迹。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回顾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过程,深入总结其特点、作用和历史经验,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为湖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绪论:主要对选题做详细说明,分析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界定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再加上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进步青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湖北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湖北青年运动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革命阶段。第二章: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为积极贯彻党的“三大”精神,广大湖北青年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到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之中,并与各种反共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仅全面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在湖北的建立,更提高了青年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湖北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区域,青年运动随之全面高涨,形成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湖北青年运动陷入低潮。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八七会议后,湖北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积极参加党领导的秋收暴动,与人民群众一道创建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政权等建设,不断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为党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广大青年英勇地走在时代前列,将湖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建立最广泛的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北共青团被改造成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参加了波澜壮阔的武汉保卫战。武汉沦陷后,广大湖北青年按照党的工作方针的指引,在坚持鄂西后方国统区合法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全面走上抗日战场,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国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促进了敌后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湖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五章: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后,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要地。广大湖北青年组成湖北的“第二条战线”,举行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搬迁、反破坏”等一系列爱国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为解放大武汉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湖北开始试建共青团组织,经过试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湖北青年运动由此在党、团组织领导下,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结束语: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光辉历史,从理论上深刻阐明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努力为党做好新时期的湖北青年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使广大青年按照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努力续写当代湖北青年运动新篇章。

孙长斌[7](2014)在《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在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等社会主要方面都经历了连续不断的震撼和改造。这种震撼和改造增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在因素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集中生成于1914-1924年这十年时间,在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是最具能量的事物。它的能量不仅表现于战争使世界出现的有利于中国发生革命的种种变化,还表现于对战后世界的持续作用。这种变化的累积成就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因素的成长,直至大革命的发生,最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升级提供了充分条件,社会矛盾激化之后必然朝着矛盾的解决方向前进,这就是革命的方向。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最为重要的历史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有着辩证的矛盾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的世界格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思潮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事件。如十月革命的发生;民族国家的稳固;战胜者对战败者的企图受到前所未有的抑制;理性主义的再思考和思维的发散式倾向给人类个体思想空间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拓展。世界格局的最新发展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身从总体上提供了必要的外因条件。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因战争而发生的变化,中国对战争的介入,还是战争催生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来说,国际因素作为外因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国际因素通过作用于国内因素而使国内社会事物发生变化。在本文中,国际因素并不总是处于外因地位,理由是:其一,由于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列强有时能够成为直接主宰中国的力量并发生直接的作用,即国际因素直接改变国内社会事物,即成为矛盾同一体的两个方面。其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有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却有着特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而无产阶级革命从来都是世界性的,它与国际因素相生相伴;其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形成和施行并不仅仅针对国内的封建军阀,而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国际因素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时可以作为外因,有时可以作为同一矛盾内的两个方面而存在。同样,国内因素也并非全部处于内因地位,当它作为外部因素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它就成为了外因。对于上述国内国际因素地位的理解应立足于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畴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而不是中国现代史纲。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中国社会整体都起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战的影响和作用这个中心努力作出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一,一战及战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战期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工业门类和工业品使用范围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比例实现了大幅的提升,资本的触角在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延伸,资本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大幅增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由于国际资本在华投资规模扩大,中国的工业由低水平的近代层面向现代层面转进,缩短了中国工业与西方工业的差距,以至于到二十年代前后,中国已能生产万吨级大轮。只有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才得以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主体,而它正是一次大战的衍生结果。没有一次大战,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将会迁延时日,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条件也将另待机遇。虽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其必然性,但一次大战所创造的机遇和条件是必然性到现实性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二,一战及战后对中国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战前的列强对中国实行合力控制政策,由于合力控制造成的竞争,常常不能顾及中国的国力底线进行掠夺。一战中,西方传统强国受到了削弱,美国、日本得到了增强。战后,美国与西欧联手共同限制日本扩张,与日本争霸,同时限制苏俄在东方的发展。这样,就使得中国从单纯的被掠夺的对象地位变成既被掠夺又被笼络的对象地位。在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下,北洋军阀政治也不断地向着愈加反动的方向演进。起先,一战初期,袁世凯逆流而动实行帝制复辟,造成国内外两方面的失败;后来,承接袁世凯假“共和”政治遗产的北洋军阀将国家推向军阀混战的深渊。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作用下,现代史上意义重大的五四运动得以发动,并引发了中国民主主义意识的高涨。高涨的民主主义意识与封建军阀政治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迹象日益显现。其三,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一战促成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而革命成功后的苏俄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是起始性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的范例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单纯的思想讨论向现实政治转化。它帮助中国适时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并促成了两党的合作。没有苏俄的直接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统一战线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都将大大推迟。其四,一战及战后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独特的地理关系使中国近现代革命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受日本的影响。仅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先后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留日学生眼界的拓展,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触动,日本对东北、山东、福建、台湾的侵略等,都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其五,一战及战后老牌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老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以及引入中国参战,增强了中国军阀势力,进一步加深了国内政治分裂,以及助长了日本独霸中国企图。战后的巴黎和会以及华盛顿会议,显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强和以经济侵略为主的策略改变,同时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的情绪。战后国际形势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还表现在:战后西方列强回潮东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图谋中国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北洋政府进一步被弱化,使得南方革命政府有了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被一战削弱了的西方列强必须对抗日本的霸权威胁和苏俄的革命威胁,此时中国实际上迎来了少有的威胁减缓时期。西方由于执行严重的私利原则,在中国很难确定可靠有力的代理人,而苏俄在革命的目标下,很自然地确定了具有革命潜质的南方革命政府,造成中国民主革命派弃美投俄。在这些影响和变化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便顺理成章了。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言,无论政治、经济或外交条件的形成,还是对西方价值观念迷信的打破,对民主、科学、进步的现代意识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都得益于一战及战后国内国际因素的推动。总之,没有战争的洗礼和塑造,以及大战形成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人民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吴宇博[8](2012)在《民国青海建省及其对青海教育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民国时期青海建省是我国行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实现青海地区的建省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清末首次提出青海建省的议案,到1929年正式建省,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里,都在为实现建省而铺垫。青海地区由于所处民族地区,蒙、藏、回、土、汉在历史上就在这一地区长期杂居,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差异,使得青海地区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单位,自清雍正后,还形成了三权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期间,但同时青海东部地区的县治自清以来也在不断发展,为最终实现行政区划的统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衰弱,西方列强势力不断侵入,并逐步蚕食我国的领土,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日趋加重,致使之前的行政建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实现青海建省的最大动因。同时,由于青海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历代都在此推行移民垦荒政策,促进了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上述条件都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有效应对西部边疆危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控制,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遂于1929年1月1日决定青海地区建省。青海地区建省后,不仅有效地遏制住了西藏亲英政权势力向青海的渗透,也稳住了西藏分离倾向,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通过建省对青海自身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青海省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嵘[9](2011)在《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论文研究的主题是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的观点是,解读这一时期的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不能“画地为牢”,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而言,忽略了“国家”的因素而理解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无疑是隔靴搔痒,因为少数族群的历史脉络完全内嵌在“国家”制度与“话语”之中。因此,理解近代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仅仅局限于回族社会内部的分析则无法窥见其历史本真,必须把它放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宏观语境下来解读。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前期,整个中国社会处在“周期性大循环”与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新陈代谢”的历史流程中,从师夷长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改良到革命建国,救亡图强成为中国人跨世纪的主题和理想,也成为推动历史转型的巨大动力。同时,在强势的西方民族主义语境下,在从“天朝大国”到“万国边缘”的沦陷中,在王朝的废墟上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正是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展开的,同时又与清代回族遭遇的血腥历史境遇这一微观背景息息相关。所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天崩地裂”的大变局为回族社会文化变迁准备了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历史的动力。同时,近代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世界有了亲密的接触。特别是中国的回族与早先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东、南亚穆斯林社会有了更多更广的交流,而此时的中东、南亚穆斯林社会正澎湃着强劲的救亡图强的伊斯兰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这种“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历史境遇和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理解,使这一来自伊斯兰“文化中心区”的宗教维新思想资源直接为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思想武库和启蒙。因此,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既是中国大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又是我们透视大社会变迁的一扇橱窗。论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组织结构、教育五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回族社会文化变迁。

范玮,王树华,孙克强[10](2009)在《沿海开发与江苏经济发展》文中提出江苏沿海含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共涉及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如皋、如东、通州、启东、海门14个县(市)。2009年6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二、国际资本挥师西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资本挥师西进(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想象的“同时革命”为何没有发生
二、尝试的“输出革命”为何遭遇失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可期可行
    1. 坚持世界多样性与共同性的关联是前提。
    2. 坚持“友好合作、平等协商”是基础。
    3. 坚持“共谋发展,合作共赢”是根本。
    4. 坚持“做好自我,久久为功”是关键。

(2)中概股沽空魅影不散:下一个谁中招?(论文提纲范文)

疯狂的嗜血动物
诡异的沽空套路
亡我之心不死

(3)沽空魅影(论文提纲范文)

疯狂的嗜血动物
诡异的沽空套路
亡我之心不死

(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质变“临界点”的出现——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分析(之三)(论文提纲范文)

六、温故知新:预判未来二三十年的世界
    (一) 资本主义进入“最不合乎自然”的腐朽阶段
        1. 世界进入以金融霸权为主导的金融帝国主义时代
        2. 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最不合乎自然”的腐朽阶段
    (二) 国际金融资本将重新布局
    (三) 欧洲统一进程逆转, 伊斯兰政治板块将向欧洲推进
        1. 英国脱欧, 欧洲统一“行百里者半九十”
        2. 中东伊斯兰政治板块将再次向欧洲推进
结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5)云南省利用FDI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
        1.3.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实证研究综述
    2.3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云南省FDI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云南省利用FDI的现状
        3.1.1 云南省利用FDI的发展阶段分析
        3.1.2 云南省FDI的地区来源及区位分布
        3.1.3 云南省FDI的投资方式及产业分布
    3.2 云南省FDI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本因素
        3.2.2 市场因素
        3.2.3 集聚因素
    3.3 云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云南省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引力模型的构建
        4.1.1 提出假设
        4.1.2 构建模型
        4.1.3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4.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引力模型的回归过程
        4.2.1 面板模型的选择
        4.2.2 模型的估计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提升云南省利用外资水平的建议
        5.2.1 提升劳动力素质,保证劳动力优势
        5.2.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外资质量
        5.2.3 扩大投资来源,增强抗风险能力
        5.2.4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5.2.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活动,促进经贸往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1915年—1923年)
    一、五四运动中的湖北青年
        (一) 湖北新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的早期活动
        (二) 新文化运动的涌动和新文化团体的诞生
        (三) 五四运动在湖北的展开
        (四) 五四爱国运动在湖北的持续和发展
        (五) 五四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一) 各种新思潮在湖北地区的传播
        (二)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条件
        (三)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四) 从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到团湖北区委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1923年—1927年)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一) 团湖北区委的恢复和全省青年团体的建立
        (二) 大力协助党实现国共合作方针
        (三) 湖北青年踊跃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四) 汉口“六·——”惨案掀起湖北青年运动高潮
        (五) 湖北青年支援和参加北伐战争
    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年运动
        (一) 湖北青年参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二) 劳动童子团的成立及其活动
        (三) 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斗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1927年—1937年)
    一、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一) 白色恐怖下的共青团湖北省委
        (二) 八七会议与武汉暴动
    二、湖北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 在反“围剿”中英勇斗争的鄂豫皖苏区青年
        (二) 湘鄂西苏区青年参加革命政权建设
        (三) 湘鄂赣苏区青年投身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
        (四) 鄂豫边根据地青年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三、湖北青年运动在曲折的革命斗争中艰难发展
    四、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初步展开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湖北青年运动
        (二) 湖北青年积极响应一二·九运动
        (三) 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的重建和湖北青年运动走向复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1937年—1945年)
    一、湖北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 在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广大青年
        (三) 保卫大武汉和“青救团”、“民先队”、“蚁社”等团体的解散
    二、湖北抗日根据地的青年运动
        (一) 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根据地建设
        (二) 动员青年站在保家卫国的前列
        (三) 帮助青年提高革命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四) 领导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开展工作
        (五) 党的自身建设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三、鄂西后方国统区的青年运动
        (一) 国民党加强对湖北青年运动的管制
        (二) 党在国统区青年工作方针的转变和湖北青年运动的新特点
        (三) 国统区鄂西地下党领导下的青年进步团体及其斗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1949年)
    一、第二条战线在湖北境内的开辟
        (一) 湖北青年对国民党幻想的破灭
        (二) 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的湖北青年
        (三) 湖北青年运动向纵深发展
    二、湖北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一) 关于重建青年团的讨论与准备
        (二) 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建团工作
        (三) 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湖北试建青年团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委的成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全境的胜利
        (一) 湖北青年积极参加“反搬迁、反破坏”斗争
        (二) 党带领青年参与统战策反工作
        (三) 党领导湖北青年迎解放
    本章小结
结束语: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青年运动大事记(1919年一1949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研究的缘由和说明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变化与中国新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变化
        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由来
        (二) 传统经济行业现代化及引起的社会变化
        二、一战对中国经济的显着影响
        三、现代性经济因素的迅速成长
        (一) 工业资本的急剧增长
        (二) 工业体系初现端倪
        (三) 银行业的发展
        (四) 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五) 一战及战后在华殖民资本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现代经济因素的成长与军阀制度的对立
        一、民主与横征暴敛
        二、安定与穷兵黩武
        三、统一与军阀割据
    第三节 经济变化与社会各阶层的再塑造
        一、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成型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拓展和深入
        (二)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多元化
        (三) 资产阶级社团应时而兴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集中和特点
        三、城市化与新市民阶层和新知识阶层的形成
        (一) 城市化的发展
        (二) 现代市民阶层的形成
    第四节 新经济变化引起的民主革命观念
        一、现代经济捧起资产阶级的主体意识和自为意识
        二、新经济培育起无产阶级的劳农革命意识
        (一) 生活方式的进步与现代意识
        (二) 西方现代价值观念影响的扩大
        (三) 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技术的成长
        (四) 经济能力的成长
        (五) 现代政治观念的成长和工人组织团体的兴起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一战及战后北洋军阀政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一战期间袁世凯政府的政治表现
        一、一战时的袁世凯政府
        (一) 复辟思想与行为
        (二) 中立政策与一战
        二、一战与袁世凯政府的政治遗产
        (一) 封建到假共和的过渡
        (二) 军阀格局的形成是袁世凯最大的政治遗产
    第二节 战后的国际环境与北洋政府
        一、以参战为由军阀政府军事力量的扩张
        (一) 参战借款提升了北京政府力量,助长了军阀混战
        (二) 参战使实力派集团各有所得,分裂势力增强
        (三) 意欲利用列强,实质祸害国家
        二、战后帝国主义回潮东亚引发的军阀政治新格局
        (一) 战后国际格局与北洋三大军阀体系的形成
        (二) 直、皖交替
    第三节 战后军阀政治与民主主义的矛盾
        一、战后军阀政治的新变化
        (一) “民主共和”形式与实质上的专制制度
        (二) 军事系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地位
        (三) 形式上的“统一”与实质上的“分裂”
        二、战后五四运动引发民主主义意识高涨
        三、军阀专制政治与民主主义因素的成长形成尖锐矛盾
    本章结语
第三章 一战后的苏俄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一战与十月革命及苏俄的成立
        一、一战中的沙俄及其危机
        (一) 沙俄卷入帝国主义战争
        (二) 沙俄帝国主义的危机
        二、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一) 一战时期俄国革命因素的成长及二月革命
        (二)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与人类第一个劳农政府
    第二节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震动
        (一) 十月革命前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二)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的新变化
        二、苏俄劳农政府形态与中国“社会主义思潮”
        (一) 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早期认知
        (二) 苏俄劳农政府形态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示范作用
        (三) 以列宁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渐入主流
    第三节 一战后苏俄国际战略与中国革命
        一、战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围剿
        二、苏俄的抗争及其东方战略
        (一) 苏俄的反围剿措施
        (二) 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工作特征
        (三) 东方战略的出台
        三、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四、苏俄的支持与中国大规模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一) 苏俄对建党事业的支持
        (二) 苏俄联合国民党政策的确立
        (三) 苏俄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促成国共合作
        (四) 大革命的前夜——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涨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日本对华经济、军事、政治扩张
        一、日本对华经济政策及扩张
        (一) 一战及战后的日本经济
        (二) 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经济政策
        (三) 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经济扩张
        二、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一) 一战期间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二) 战后日本对华军事政策及扩张
        三、一战及战后日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一) 一战期间日本对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政治影响
        (二) 巴黎和会中国对日外交的失败
    第二节 一战及战后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及在中国的传播
        一、一战及战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二、一战及战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一) 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日本姻缘
        (二) 一战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 由日本向中国传输社会主义的杰出人物
    第三节 一战及战后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
        一、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因素的成长
        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一) 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流派和实践
        (二) 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欧美列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欧美忙于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欧美吸引中国参战政策及其影响
        (一) 袁世凯政府在一战初期的观望
        (二) 将中国引入一战
        (三) 欧美列强引入中国参战壮大了北洋军阀实力及其后果
        二、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对日本在华扩张行径的妥协及其后果
        (一) 欧美列强对日妥协
        (二) 欧美列强对日妥协造成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
    第二节 战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与中国政治
        一、战后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政策的新变化
        (一) 两次条约与中国问题
        (二) 欧美列强对华侵略的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三) 外交空间的拓展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国际地位
        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弃美投俄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直接引发中国反帝热情
        (二) 英、美对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态度
        (三) 孙中山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后的反帝意识
    第三节 一战前后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一、西方民主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一) 西方民主主义在中国的流行
        (二) 西方民主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联系
        二、五四后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新变化
        (一) 西方文化危机带来的民主主义危机
        (二)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民主主义中突围
        (三) 中国民主革命心理新变化
    第四节 老牌帝国主义与国民革命对象
        一、老牌帝国主义与不平等条约体系
        (一) 战后老牌帝国主义的新态势
        (二)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延续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反帝目标
        (一) 反帝目标的确立过程
        (二) 国共两党反帝政治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本章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民国青海建省及其对青海教育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及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以来关于经营青海及设为行省的呼声
    第一节 岑春煊、张德馨、张广建等人的建省主张
        一、清末重臣岑春煊首倡改青海为行省
        二、民国初期张德馨关于青海建省的设想
        三、民国时期丁耀奎、周希武、张广建关于经营青海的主张
    第二节 马麒、朱绣关于经营青海的主张
        一、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关于经营青海的主张
        二、朱绣关于经营青海的主张
第二章 青海建省的历史动因及时代背景
    第一节 青海建省是对民国时期“缩省运动”设想的实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在青海地区推行“屯垦殖边”政策及其影响
        一、明、清时期在青海地区推行“屯垦殖边”概况
        二、民国初至建省前这段时期青海地区推行“屯垦殖边”概况
    第三节 青海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立
    第四节 青海建省是应对西部边疆危机,解决西藏问题的一种尝试
    第五节 明清以来至民国建省前青海地区行政建制的设置及演变
        一、明朝在青海地区的行政设置及特点
        二、清朝在青海地区的行政设置及特点
        三、民国成立后至建省前青海地区的行政设置、调整
第三章 青海建省和建省后行政设置的逐步完善
    第一节 青海正式建省
        一、马麒就任西宁镇总兵,自立门户,扎根青海
        二、结束青海“三权并立”的局面,初步实现军政统一
        三、建军队,征果洛,设理事,实现县治向蒙藏民族地区延伸
        四、马麒积极经营,力求实现建省
        五、国民军势力进入甘肃、青海地区,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
        六、青海正式建省
    第二节 青海建省后行政设置的逐步完善
        一、青海建省后县治的增设情况
        二、青海建省后的“改土归流”
第四章 青海建省对于当地初、中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青海建省后对当地初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青海地区建省前的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青海建省后对初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青海建省后对中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普通中学教育
        二、师范教育
        三、职业教育
第五章 青海建省对于当地民族、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青海建省后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回族教育
        二、蒙藏教育
    第二节 青海建省后对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青海地区建省前的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二、青海建省后对当地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结语 对于青海建省促进青海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是"回族"还是"汉族之回教徒":近代历史语境下"正名"之争
    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风云突变的世纪: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宏观语境:内忧外患的中国与社会转型
    第二节 "他山之石"的激励:中东南亚现代伊斯兰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内部动力:精英群体的合力互动
第三章 回族社会的经济变迁:重建、发展与近代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节 西北西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东中部地区回族传统经济行业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大城市回族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个案
第四章 回族社会的政治变迁:从边缘到中心的与时俱进
    第一节 西北回族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兴衰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回族人的政治参与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的政治参与:爱国爱教 与国休戚
第五章 回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变迁:维新与实践
    第一节 传统知识分子阿訇的宗教维新与实践
    第二节 新型回族知识分子的改良思想与文化运动
    第三节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翻译与传播
第六章 回族社会的组织结构与传媒变迁:整合与凝聚
    第一节 回族社会传统寺坊组织与现代社团组织
    第二节 个案研究:上海清真董事会和中国回教俱进会
    第三节 回族的现代传媒:近代报刊的创办与发展
第七章 回族社会的教育变迁:从经堂教育到近代新式教育
    第一节 传统经堂教育与近代回族新式教育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个案研究:成达师范学校的兴衰沉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国际资本挥师西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J]. 陶富源. 江淮论坛, 2020(01)
  • [2]中概股沽空魅影不散:下一个谁中招?[J]. 蔡恩泽. 董事会, 2018(Z1)
  • [3]沽空魅影[J]. 彭莹. 产权导刊, 2017(09)
  • [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质变“临界点”的出现——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分析(之三)[J]. 张文木.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7(03)
  • [5]云南省利用FDI的影响因素研究[D]. 苏炜锋.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6]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D]. 黄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7]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D]. 孙长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8]民国青海建省及其对青海教育发展的影响[D]. 吴宇博.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9]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张嵘. 兰州大学, 2011(10)
  • [10]沿海开发与江苏经济发展[J]. 范玮,王树华,孙克强. 江苏纺织, 2009(10)

标签:;  ;  ;  ;  ;  

国际资本西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