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

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

一、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铎[1](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邵海威[2](2020)在《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各高校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其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业性明显、专业性强的高校,财经类本科院校如何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实施,已经成为高教理论界和财经高校教学管理者高度关注的课题。本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四校本科培养方案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比分析四所财经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现状,剖析美国商科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江西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策略性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第二章阐述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就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三大概念以及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四个通识教育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介绍江西财经大学的基本特点及通识课程体系的现状。即总结江西财经大学的特色办学,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学科建设,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大师资力量,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与全球百所高校合作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及从通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对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第四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充分查阅相关数据之后,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三个维度对我国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介绍、比较,从中总结出江西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缺乏具体性,通识课程结构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和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薄弱等。第五章阐述美国商科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结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应用、课程考核的方式、师资队伍的组建、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国内进行比较,从中得到的启示有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加强基础课,通专融合,广开选修课,课程设置特色化。最后一章针对我国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吸收借鉴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现状,提出了从建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细化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制定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及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等五个方面来完善江西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以后财经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做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贺光明[3](2019)在《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努力提高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的关键工作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进行心理学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切与灵活选用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构建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是合规律性、知情意行统一性、民主平等性、情感互动性和自我内化性。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体现为: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立教育目标,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心理学选用教育方式方法,依据态度心理学优化教育过程,依据道德心理学以更好协调教育要素,依据差异心理学以更好把握教育对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9个维度。鉴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其中教师卷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8个维度,学生卷包括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7个维度。调研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有效,但未达到有效和非常有效水平。教师对其8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学生对其7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显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投入,也包括大学生的认同、配合、支持和投入;既包括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又包括学校组织领导体系、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调研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包括:在教育目标设立上,要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上,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内化、重视师生合作;在教育环境构建上,要营造心理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程欢,李爱雄[4](2019)在《基于创业生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创业激励难有效果等问题,以及创业认识、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院校"两课""三师""四训"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及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

王靖[5](2018)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格局中,旅游业正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拉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但在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素养良莠不齐,爆出了一系列旅游从业人员道德失范问题,导致旅游管理人员职业形象受损,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但从当前高职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其教育成效并不高,近年来旅游行业中各种职业道德问题的暴露正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现状的反映,不断探索和践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上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论文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及效果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上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二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概述,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四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探究了社会、学校、及家庭与学生方面的因素;五是对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进行探究,主要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多点化协作,通过课程、教学方法、自我提升全方位影响以及建立完整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进行了探讨;六是对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分析了其教育效果;七是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概括。

刘峰[6](2017)在《高职“两课”实践教学刍议》文中研究指明发挥实践教学优势作用是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入到"两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可以有效厘清"两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并为突破课程实效性的发展瓶颈提供借鉴意义。

李杰超[7](2017)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质量发展。然而,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只有培育一大批恪守职业道德的中国工匠,才能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发展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社会氛围和家庭教育影响,职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重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毕业生、在校生、教师、用人单位四个角度,归纳总结该校学生(含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现状,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点带面,分析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结合实际,从四个角度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提供现实参考。

许润[8](2017)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高职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等职业院校优秀人才的输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尽管如此,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相较于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而言仍是欠缺的,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了高等职业院校长久发展考虑,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齐备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深入调查研究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以此为突破点展开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工作。通过对学生问卷以及用人单位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高职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量少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评价体系不健全、单一片面,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足。针对以上问题,从几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从高职生自身出发提升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度、重视度,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努力追求“慎独”境界;第二,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入手,与时俱进对教材进行修订更新,引入案例教学等;第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以传统教学为辅结合新时代“互联网+”,引入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等;第四,关于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切实全面综合细致对高职生职业到教育进行评价;第五,全方面考虑众多因素对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呼吁诸多因素为职业道德教育顺利发展护航。

赵癸萍[9](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宋芬[10](2017)在《社会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由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对传统的职业精神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社会转型升级与矛盾不断突出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下,社会中涌现了不少追崇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职业精神价值观念迷失的负面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生当中也时有出现,由此社会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赋予了更高的诉求。国家在“十三五时期”期望能努力培育出一批既具有高技术与技能水平又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业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使这些兼具高技能与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够深度融入“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之中,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调整做出贡献。而通过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人才正是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所以培育高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素质与行为规范,改变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现状势在必行。社会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原因,对提高职业精神培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论思想以及教育方面影响因素的视角,分别从社会学宏观、教育中观与社会学微观视角对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原因进行论证。文章一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阐述;第三章为笔者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得出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第四章为笔者利用社会学重要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的原因;第五章是笔者力求在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实施效果的对策,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与良好职业精神素质的劳动者与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最后第六章是结束语部分,为笔者总结本研究的成果以及阐述后期需进行的研究工作。

二、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要求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1.1.2 大学生就业难呼唤课程体系加强改革
        1.1.3 财经院校改革亟需课程体系改革落到实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
        1.3.2 国内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财经类院校
        2.1.2 通识教育课程
        2.1.3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进步主义通识教育理论
        2.2.2 要素主义通识教育理论
        2.2.3 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论
        2.2.4 马克思全面发展观
第3章 江西财经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基本特点
    3.1 通识课程体系的现状
        3.1.1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1.2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2 基本特点
        3.2.1 特色办学,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3.2.2 学科建设,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3.2.3 强大师资力量,满足对知识的渴求
        3.2.4 与全球百所高校合作,建立出国深造机会
第4章 国内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4.1 财经类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比较
        4.1.1 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4.1.2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不够细化
    4.2 财经类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比较
        4.2.1 通识教育课程类别的比较
        4.2.2 通识教育的比例和模块比较
        4.2.3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学时的比较
    4.3 财经类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4.3.1 必修课程内容的比较
        4.3.2 选修课程内容的比较
    4.4 结论
        4.4.1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4.4.2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缺乏具体性
        4.4.3 通识课结构不合理
        4.4.4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
        4.4.5 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薄弱
第5章 美国商科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启示
    5.1 美国商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5.1.1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5.1.2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5.1.3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5.1.4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
    5.2 美国商科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2.1 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5.2.2 加强基础课
        5.2.3 通专融合
        5.2.4 广开选修课
第6章 完善江西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6.1 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6.2 细化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6.3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6.4 制定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6.5 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培养方案
附录2 :西南财经大学课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附录3 :中央财经大学课程设置基本结构
附录4 :江西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程
致谢

(3)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局限与展望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2.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2.2.1 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
        2.2.2 教育内容选择: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
        2.2.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
    2.3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
        2.3.1 合规律性
        2.3.2 知情意行统一性
        2.3.3 民主平等性
        2.3.4 情感互动性
        2.3.5 自我内化性
    2.4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2.4.1 教育目标设立的依据
        2.4.2 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2.4.3 方式方法选用的依据
        2.4.4 教育过程优化的依据
        2.4.5 教育要素协调的依据
        2.4.6 教育对象把握的依据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状
    3.1 调查目的、对象、信度与效度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描述性分析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回归分析
        3.2.3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4.1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者因素
        4.1.1 教育者知识有缺陷
        4.1.2 教育者能力不很强
        4.1.3 教育者素质不太高
        4.1.4 教育者教学投入不足
    4.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身因素
        4.2.1 大学生认同不高
        4.2.2 大学生配合不好
        4.2.3 大学生支持不够
        4.2.4 大学生投入不足
    4.3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环境因素
        4.3.1 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4.3.2 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4.3.3 家庭教育环境负面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效能
        4.3.4 网络文化环境消极效应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4.3.5 心理环境渗透隐性教育功能尚未高度重视
    4.4 心理学视域下学校组织因素
        4.4.1 学校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健全
        4.4.2 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很顺畅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1.1 正确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2.1 教育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5.2.2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5.2.3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3.1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兼顾个体差异
        5.3.2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重视自我教育
        5.3.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注重社会实践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4.1 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5.4.2 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内化
        5.4.3 教育过程重视师生合作
    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5.1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5.5.2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5.5.3 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4)基于创业生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创业生态概念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 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
    (二) 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
    (三) 创业激励难有效果。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 创业认识存在误区。
    (二) 教育方法上存在误区。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两课”教育立足专业。
    (二) “三师”“三生”重在结合。具体如下:
    (三) “四训”逐步推进。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一) 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
    (二) 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
    (三) 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四) 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

(5)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分析
    2.1 概念解析
        2.1.1 旅游管理专业
        2.1.2 职业道德教育
        2.1.3 旅游业职业道德教育
        2.1.4 教育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过程
        3.2.1 调查方法
        3.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2.3 调查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定位有偏差
        3.3.2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化
        3.3.3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单一且落后
        3.3.4 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尚亟待提高
4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成因
    4.1 社会成因
    4.2 学校成因
    4.3 家庭成因
    4.4 学生成因
5 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探究
    5.1 加强校-家-社多点化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5.1.1 营造校园文化,培养职业道德文化氛围
        5.1.2 密切企业联系,提高职业道德内容认知
        5.1.3 加强沟通联系,取得家长支持理解配合
    5.2 课程、教学方法、自我提升全方位并进
        5.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整合
        5.2.2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5.2.3 以教师为榜样提升学生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5.3 建立完整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保障成效
        5.3.1 改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核体系
        5.3.2 科学构建职业道德综合评价体系
6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效果
    6.1 实践对象选择
    6.2 教育方法比较
    6.3 教育效果比较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6)高职“两课”实践教学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创新教育:“两课”实践教学的“源头活水”
2 创业教育:“两课”实践教学的“实弹演练”
3“两课”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探索
4 结束语

(7)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2 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3 市场经济背景下公民职业道德现状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4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内涵、定义
    2.1 职业道德
    2.2 职业道德教育
    2.3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2.5 工匠精神
    2.6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第3章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原因解析
    3.1 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1.3 调查手段
    3.2 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3.2.1 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3.2.2 存在问题分析
        3.2.3 存在问题的原因
    3.3 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调查结果
        3.3.2 存在的问题
        3.3.3 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第4章 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路径构建
    4.1 学生应自觉主动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4.1.1 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4.1.2 要狠抓学习提高
        4.1.3 增强职业道德实践
        4.1.4 自省检验效果
    4.2 高职院校必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4.2.1 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4.2.2 明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4.2.3 加强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4.3 企业应发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3.1 积极参与职业道德教学
        4.3.2 加强职业道德继续教育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下一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在校生版)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毕业生版)
附录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四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用人单位)
附录五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在校生)
附录六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毕业生)
附录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教师)
附录八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用人单位)
致谢

(8)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职业道德概述
        1.2.1 职业道德内涵
        1.2.2 职业道德的特征
        1.2.3 旅游专业相关职业道德规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综括
        1.3.3 国内外综述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创新点
第2章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2.1 调研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
        2.1.2 问卷设计
    2.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2.2.2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2.3 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2.3.1 学生访谈结果及分析
        2.3.2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3章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高职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现状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
    3.2 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3.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缺乏专业针对性与吸引力
    3.4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4章 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审思
    4.1 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
        4.1.1 高职生自觉提升职业道德认知水平
        4.1.2 学会自我调整,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4.1.3 努力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
    4.2 调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结构
        4.2.1 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4.2.2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4.2.3 将行业职业道德标准纳入教学内容
    4.3 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4.4 建立更为全面的考评机制
    4.5 形成职业道德教育合力
        4.5.1 发挥家庭美德影响力
        4.5.2 引进优质资源进校园,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B 用人单位关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C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一) 学习与学风
        (二) 学风与教风
        (三) 学风与校风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一) 学习的本质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导向性
        (二) 建构性
        (三) 自主性
        (四) 互动性
        (五) 养成性
        (六) 潜隐性
        (七) 群体性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一) 自强不息
        (二) 勤勉治学
        (三) 学思结合
        (四) 诚信笃实
        (五) 学以致用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一)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坚持实事求是
        (三) 注重解放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进取之风教育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社会责任教育
        (三) 科学发展教育
        (四) 竞争态势教育
    二、诚信之风教育
        (一) 诚信价值教育
        (二) 诚信品质教育
        (三) 诚信法制教育
        (四) 诚信实践教育
    三、严谨之风教育
        (一) 求是精神教育
        (二) 科学态度教育
        (三) 严谨风格教育
    四、创新之风教育
        (一) 开拓意识教育
        (二) 创造精神教育
        (三) 质疑精神教育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 启迪法
        (二) 示范法
        (三) 规范法
        (四) 竞争法
        (五) 渗透法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 优化宿舍环境
        (二) 优化班级环境
        (三) 优化校园环境
        (四) 优化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10)社会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新意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职业精神
        2.1.2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功能主义视角
        2.2.2 冲突理论视角
        2.2.3 互动论视角
第3章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现状
    3.1 问卷设计及编制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过程与步骤
    3.2 调查内容及分析
        3.2.1 高职生的职业精神状况
        3.2.2 教师的职业精神素质水平
        3.2.3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3.2.4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
        3.2.5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效果
    3.3 调查结果
第4章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原因探析
    4.1 社会学宏观因素——基于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分析
        4.1.1 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4.1.2 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教育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4.1.3 利益与职责的分化
        4.1.4 社会分层对职业精神规范的冲击
        4.1.5 社会流动对职业精神规范的冲击
        4.1.6 传统职业精神规范与当今社会职业精神理念的冲突
    4.2 教育中观因素——基于教育现实的分析
        4.2.1 高职教师作为职业精神教育实施者的角色未称职
        4.2.2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4.2.3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单一化
    4.3 社会学微观因素——基于互动论的分析
        4.3.1 高职院校在校生与已毕业高职生的互动冲击
        4.3.2 高职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互动冲击
第5章 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现状的对策
    5.1 社会方面改进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对策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的职业精神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
        5.1.2 国家政策与制度对职业精神教育的支持
    5.2 教育方面改进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举措
        5.2.1 建立健全职业精神教育的师资力量
        5.2.2 完善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5.2.3 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健全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
        5.2.4 开展校园文化丰富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途径
    5.3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5.3.1 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精神情感与职业责任心
        5.3.2 加强高职生对职业精神伦理问题的判断与思考能力
第6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2]财经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D]. 邵海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贺光明. 湖南大学, 2019(08)
  • [4]基于创业生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 程欢,李爱雄. 广西教育, 2019(11)
  • [5]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D]. 王靖.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高职“两课”实践教学刍议[J]. 刘峰.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7]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D]. 李杰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为例[D]. 许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社会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低效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 宋芬.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浅谈高职“两课”教育中的创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