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奈:法国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

魁奈:法国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

一、魁奈:政治算术学派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王天蛟[1](2020)在《魁奈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观照》文中研究指明被誉为"欧洲的孔子"的魁奈,其思想的形成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并且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续的亚当·斯密、马克思等经济学家。魁奈身处中、西、马三种思想体系的交汇点,对其经济思想进行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就极为重要。同时,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时,必须确立科学坐标,不能用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和范式来解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不仅要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在理论层面上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思想史的发展传播与中国现实的历史方位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李蔚然[2](2020)在《论《资本论》中的财富》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资本论》开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1)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存在的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资本论》中的财富即是商品这种形式的财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资本论》文本,阐释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的原旨、属性,为其价值增殖而进行其使用价值生产的特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导致其最终灭亡的过程。本文研究共包括6章,以下是本文每一章研究内容的概述。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本文的研究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研究意义是通过对《资本论》文本的研究,试图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提供当代价值。本文以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划分标准,总结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以关于财富概念、财富创造、财富增殖、财富分配、财富毁灭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划分标准,总结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财富使用价值为核心探究《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创造、增殖、分配、毁灭等逻辑发展过程,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创造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当代价值;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以及规范分析法。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财富使用价值为核心认为商品本身就是财富,《资本论》中对商品的研究即是对财富的研究;不足之处是缺乏对精神层面、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等财富内涵的理解。第2章《资本论》中财富的概述。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源泉、表现形式及其价值量的度量尺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有两种,一种是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自然属性,一种是满足人类交换需要的社会属性;《资本论》中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界直接赐予,一个是人类劳动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而获得,并指出《资本论》中重点研究的是后一种来源的财富(商品);《资本论》中财富(商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是财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衡量尺度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个是外在尺度货币。第3章《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特性、增殖的过程以及增殖的实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特性,是对象化劳动的增殖、是区别于价值变大的增殖、是处于运动状态下不断变换物质外壳的增殖;《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过程,是不让渡价值、是遵守价值规律、是以不变资本为客观条件的可变资本的增殖过程;《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实质,是工人劳动无偿创造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第4章《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程度。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一般增殖程度的下降趋势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表现为增殖价值异化为利润以及价值增殖程度异化为利润率,异化的原因是增殖价值的实质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遮蔽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形成源于资本家阶级内部的竞争,分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社会范围的对立;《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一般增殖程度下降趋势,其外在原因是资本家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内在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5章《资本论》中财富的毁灭。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矛盾导致财富的毁灭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其较高水平的原因是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科技应用,这三方面的作用导致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呈现无限扩大的可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性质是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其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商品)以价值为核心的分配方,工人被分配到的价值只有劳动力的价值,进而决定工人对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过剩,过剩的实质是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超过对其价值的支付能力。第6章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启示。本章主要研究了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生产力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生产力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不断提高和解放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赵欢[3](2020)在《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农业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演进。法国重农主义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是对西方农业思想系统研究的起点。该学派促进了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作为古典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是其农业思想对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英法两国,其农业思想为早期两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后来随着美、德等其他西方国家的纷纷崛起,有些国家的农业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农业思想也受到了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影响。西方农业思想发展的进程并未停止,德国的经济学家杜能开创了农业地理学的先河。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重新“复活”,开创了现代农业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依据相关的着作与文献资料,对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了较全面和清晰的阐述。首先,分别对古典经济学与重农主义进行阐述,再对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主要从产生、学说特点、农业思想、政策主张进行阐述,并解释了为什么重农主义被称为古典经济学;其次,阐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演进,并对其农业思想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与人口的关系、农业的生产要素、农业的耕种方式、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地租理论、农产品自由贸易理论;再次,农业发展思想使得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50年代重新复活,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最后,结合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提出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伊馨[4](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徐文斌[5](2020)在《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文中指出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平衡是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性问题,不平衡现象的产生,对国家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都造成影响。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不平衡现象在生产领域会直接导致生产与再生产效率的降低,阻碍经济良性发展。因此,研究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通过对产业生产部门的调整,为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延长经济繁荣、规避经济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对社会生产部门的两大部类划分,进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建立。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生产领域对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到解决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原因,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现有文献整理,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对两大部类结构平衡条件来进行研究;二是运用再生产模型从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角度对政策进行解析;三是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现象,学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进行了一定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其中对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研究,找到两大部类进行再生产交换的一些特征和规律;对政策解读方面,通过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解读现有关于结构性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不平衡问题的解决途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关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空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提出了满足人民需求成为解决当下我国经济生产的重要内容,但并没有在理论中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二是对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研究中,鲜少出现在两大部类可以实现交换的条件下,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来进行宏观调节的分析。为此,本文尝试从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开始,对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进行研究,以给出两大部类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长期稳定进行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研究的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来进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交换并不是认为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优于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并且在对这一假定前提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为使经济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调节使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因此,从第Ⅱ部类着手,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寻找两大部类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调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为依据,以从满足人们需要来进行再生产规模的确定,进而得到两大部类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隐藏的规律。并通过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规律进行现实分析,以得到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两大部类之间不平衡问题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途径。围绕这一研究思路,本研究共分为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部分主要进行对本文所要研究内容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说明,并对本文所应用到的一些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交代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在整个研究框架中具有总括性和纲要性。第二章为国内外理论基础。首先从魁奈和亚当·斯密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建立的溯源进行整理;其次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形成逻辑进行梳理;最后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并对其中重点学者的主要观点、核心结论等内容进行系统性介绍。整理得到相对完整的关于马克思不平衡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理论体系和研究脉络。第三章是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的理论探讨和模型分析。在这一章节中,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图式,并在这一理论下,对再生产模型进行扩展性研究:在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第Ⅰ部类的积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中得到,在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基础上,依然会出现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的再生产过程。其中,在利润平均化的条件下,若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水平高于第Ⅰ部类积累率水平,则存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虽然能够进行,但长期过程中,会出现第Ⅰ部类积累率随再生产不断进行而持续下降的现象。因此,通过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两大部类之间,再生产过程中的协调约束条件,以调整部类生产,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通过运用现实经济数据说明理论分析中所得到的结论。在这一章中,利用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用两大部类积累率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运用VAR模型对GDP增长率与两大部类积累率差来进行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两者之间显示出反向运动的结果。通过现实数据描述进一步佐证理论分析中得到的结论: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若高于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则会出现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倾向。第五章是为进一步的对本文所提出的规律进行现实研究,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部类扩展和现实应用做出现有研究的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评述,以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做出理论基础。在现有研究中,存在很多对马克思两大部类拓展性的研究,包括将两大部类扩展为三部类、四部类甚至五部类,以使再生产理论更接近现实生产活动。本章对此类研究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得到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存在创新成果,同时也具有其现实意义,为今后基于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以及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于部类之间经济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第六章是依照本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的政策建议。在这一章中,结合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对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现有扩展性分析,总结出一些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针对我国现实发展情况给出使经济可以健康、平稳发展可能性的政策建议。认为为实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需要从生产消费品部门开始对生产失衡问题进行调节,进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本研究在跳脱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以第Ⅰ部类为积累基础的研究方式下,结合经济发展追求的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目标,在对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交换的过程中,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结构的不平衡问题进行再研究,进而找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可能原因。总结而言,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再生产模型进行再研究。通过引入利润率平均化的假定,在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再生产模型进行从数字到一般化的拓展研究。并且得到两大部类的增长率差额(第Ⅱ部类减去第Ⅰ部类)在非均衡状态下会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而不断加剧。在对马克思两部类的再生产模型进行扩展分析时,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情况下,假定第Ⅱ部类积累率不变,即增长率也不发生变化,若两大部类积累率不同,会出现两大部类间增长率之差不断扩大的情况。其中一种情况为,在第Ⅰ部类的增长率小于第Ⅱ部类增长率时,会出现从第二年(第二期)开始,第Ⅰ部类的增长率持续降低,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放缓。这一研究同其它研究不同在于在对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进行模型化的分析中,是建立在给定第Ⅱ部类的积累率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找到两大部类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到第Ⅰ部类增长率不应低于第Ⅱ部类增长率的结论。二是对现实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在对所有企业进行初步的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上,重复剔除,进而对两大部类企业的积累率做差值,找到第Ⅱ部类积累率的相对不变基础,并找到两大部类积累率的差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一系列检验下,得到与本文再生产模型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在这一实证结果的支持下,为以第Ⅱ部类积累率给定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给出现实基础,并以此可以为政策调控给出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三是对现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对再生产理论中的模型研究进行重点梳理,试图通过找到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研究中的空缺,寻求符合现今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研究空间。为今后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基础,也为今后对再生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空间。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从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的分析、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讨论、现实政策分析的讨论、危机理论的讨论等方面展开。而在对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的讨论中,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为假定条件进行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关系的研究并没有细致的讨论,因此,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调节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或增长率为政策对象,会挖掘出可能的研究空间。

徐雅[6](2020)在《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在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全球,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发起针对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破坏了国际贸易关系和经济秩序,形成了与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现象。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实质,以及不平衡发展规律,认清西方“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和本质,对于深刻理解和解释经济全球化本质和规律,加快中国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缓解贸易摩擦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解决这些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需要学界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目前,一方面,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占据主流地位,该理论体系代表了当前发达国家基本立场,脱离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实践;另一方面,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思想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停留在对马克思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缺乏创新,对于应对当前国际贸易挑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深化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是国际贸易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乃至全球国际贸易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其关于国际贸易思想的观点散见于不同时期的着述之中。本文立足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进行系统梳理,对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在论文逻辑架构上,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纵向梳理其发展脉络,横向阐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本文主要从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后的国际贸易思想开始研究。既包括了马克思深入研究的古典国际贸易思想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想。还包括了马克思论述相对较少的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重农主义国际贸易思想。前者直接影响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形成,因此,前者属于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前者又受后者的影响,故后者属于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间接理论来源。第二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批判性继承发展西方古典国际贸易思想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国际贸易思想理论基础的概括、总结,得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基本观点,即关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规律、地位和作用以及政策演变等,并运用相关理论和基本观点分析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的二重性。可见,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是一个涵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基本观点、政策措施在内的完整的思想结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基本观点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批判,得出应该怎么扬弃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及对未来社会国际贸易的预期。第三部分,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与西方主流国际贸易思想进行比较,主要从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基本观点和政策措施展开比较。由于两种思想阶级立场不同,则其思想内容必然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有助于全面充分认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理解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基本观点和政策的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并不排斥西方国际贸易思想在某方面的科学性,其也借鉴了西方国际贸易思想的合理成分,加以发展运用。西方国际贸易思想也不能推翻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科学结论。不论是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还是西方国际贸易思想,都将会相互借鉴,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但不是合并。第四部分,通过第三部分比较发现,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即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其更具有包容性,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史中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并且,比较发现,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立场、观点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但是其国际贸易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发展、运用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为加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美中贸易摩擦;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下资本“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度;缓解和阻止贫富差距提供新思路。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作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综上所述,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内涵深刻,覆盖范围广,吸收借鉴西方国际贸易思想的科学观点,并且全面概括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主要内容,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实践,尤其是针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实践问题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经过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之后,本文得出三个创新性的观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较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内容的结构框架,即涵盖了其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以及政策措施。第二,本文认为,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是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阶级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阶级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并且阶级性、科学性、人文性又是以实践性为基础,四者有机统一。第三,本文认为,美中贸易摩擦的实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价值链走向高端化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

杨志勇[7](2017)在《现代税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文中认为现代税收思想的最初发展涉及面广,本文主要考察关税、租税关系、税收与资本保护、经济分析工具的发展与税收思想的深化四个方面。在现代税收思想发展的初期,关税的性质与征管以及关税目标是讨论较多的主题。现代国家的运行需要经费,地租收入是国家最初的最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税收在国家收入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早期税收思想关注租金和税收两种不同形式的收入对国家运行的不同影响。租税之间的联系也持续得到关注。税收不应该损害资本,但在现实中又很难做到,如何征税才能尽量少损害资本就成为税收理论关注的重点。税收与经济有着密切关系,经济理论的发展推动着税收思想的演变,税收思想的演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这些对于当下中国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税收学也有一定启示。

周福坤[8](2016)在《威廉·配第统计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威廉·配第不仅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也是一位统计学家,他活跃于古典统计学的初期,运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广泛地应用统计数字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配第与同时代的约翰·格朗特一起被誉为“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这一学派在统计学上的研究方法与同时期的以文字记述为主要特征的国势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处于古典统计学初期的统计学还是萌芽状态,配第以简单、粗略的算术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算和比较,即便如此,配第在统计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他在统计目的、统计的研究对象以及统计方法方面有许多属于自己的贡献。研究配第的统计思想,对于我们理清统计学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本文基于笔者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基于对配第统计学着作的解读和分析,如《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政治算术论文集》等,系统阐述他的统计思想。文章的写作思路:首先,回顾配第统计思想产生的统计大背景---17世纪统计学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配第统计思想的根源,分为社会背景以及所受到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对数、重量和测量进行阐述;最后,阐述其统计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统计研究对象和统计方法两个方面,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共分为5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简单回顾了配第的生平以及着作,研究配第统计思想的意义以及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章,介绍十七世纪统计学的发展现状,包括十七世纪古典统计学时期的两个重要统计派别: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在本章中,分别列出了当时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并对两个学派进行简单的比较。第3章,介绍配第统计思想的根源。在本章节中,选取了三次英荷战争以及克伦威尔征讨爱尔兰作为分析配第统计思想的社会背景,可分别理解为配第最初统计的目的根源与数据根源。因为其分别促成了配第两本重要的统计着作《政治算术》和《爱尔兰的政治解剖》的完成。在论述思想根源中,文章考察了对配第具有直接影响的哲学、数学思想,以及参与学术活动对其统计思想的影响,并且还对他在《政治算术》确立的研究方法---数、重量和测量进行了论述。第4章,论述了配第的统计研究对象以及统计方法。首先,第1小节阐述了“政治算术”的内涵。第2小节论述了他的统计研究对象。在第3小节中,详细论述了配第的统计方法:平均数、数据推算、数据分组与图表等,并对每种方法进行事例说明。第5章,论述了配第统计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并对其统计学进行了评述。

蒲德祥[9](2015)在《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 ——财富、对外贸易及制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社会以来,构筑幸福便永恒地存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社会结构之中。近年来,“幸福”成为人们热议的主导话题,构建幸福社会,建设幸福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幸福理论,因为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是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亘古永新的探讨主题,己深深根植于各种思想史、学说史中。因此,本论文以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幸福为主线,研究探讨古典经济学的幸福内核思想。为此,本论文系统梳理和挖掘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的幸福思想特别是斯密在1790最终修订《道德情操论》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这一100年间经济学的幸福历程。并在反思古典经济学的幸福历程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幸福内核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了经验验证以为建设幸福中国提供借鉴和启示,是本文的研究意旨。首先,对于理论部分。本论文以财富与幸福为主线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思想渊源、最高代表以及多棱折射。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探讨了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思想渊源,阐述了古希腊以来到斯密以前的幸福理论,主要涉及色诺芬、曼德维尔、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和主观价值论的幸福理论;二是探讨了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最高代表斯密的观点并分析了斯密的幸福思想来源,提出并阐明了幸福革命的到来,从人性视角、制度或政府视角、财富视角和道德视角讨论通往人类幸福的可行之道。基于此,本论文认为斯密在其两部传世之作中所阐述的思想是试图建立一个富裕和自由的幸福社会。因此,本论文认为,斯密是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最高代表。其后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都是在斯密所构建的幸福社会框架内添砖加瓦以使他所构建的幸福社会实现之;三是探讨了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多棱折射。本论文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尝试基于斯密所构建的幸福社会模型建立了一个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体系,即从斯密的幸福大厦到马歇尔的幸福大厦的100年里,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和社会背景所描绘的幸福蓝图。在对待斯密所构建的幸福社会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悲观者,巴斯夏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乐观者,边沁、西斯蒙第和边际学派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支持者,西尼尔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反对者,汤普逊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冲突者,穆勒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折中者,马歇尔是古典经济学幸福思想的综合者。他们所阐述的幸福思想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斯密的幸福社会模型,为增进人类幸福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动力。其次,对于实证部分。本论文在系统梳理和挖掘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基础上对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核心因子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发现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可归纳为财富、人性、美德、人口、对外贸易和制度六个核心因子。为此,我们以财富、人性、美德、人口、对外贸易和制度为自变量,以幸福为因变量设定模型为:幸福=f(财富,人性,美德,人口,对外贸易,制度),但由于人性、道德这二个变量进行衡量存在一定困难以及一般把人口变量当作特征变量在模型中加以考察。最终,我们设定的模型为:幸福=f(财富,对外贸易,制度)。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应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2005对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进行了经验检验。实证研究表明:(1)从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回归结果来看。总体上,收入对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的影响。从其分项指标来看,绝对收入呈倒U型关系,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影响,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负而影响,收入支出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影响;(2)从制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回归结果来看。制度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正效应。从分项指标来看,政府效率、财产权保护和公共品供给对居民幸福感均有显着的正效应;(3)从对外贸易对居民幸福感的回归结果来看。对外贸易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正效应。从分项指标来看,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对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正效用;(4)从分群回归结果看。不管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东部居民还是中西部居民,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均有显着的正效应。制度和对外贸易对高收入者、城镇居民和东部居民不存在显着性,但其对低收入者、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居民有显着的正效应。从收入分项指标对其分群来看,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收入支出对不同群体均有显着影响,而收入差距对高收入者、城镇居民和东部居民不存在显着性,但对低收入者、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居民有显着的正效应。从贸易分项指标对其分群来看,进出口对高收入者、城镇居民和东部居民不存在显着性,但对其低收入者、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居民有显着的正效应。从制度分项指标对其分群来看,政府效率、财产权保护和公共品供给对高收入者、城镇居民和东部居民不存在显着性,但对低收入者、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居民有显着的正效应。总之,改革开放所推行的对外贸易和制度建设带来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表明,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所包含的思想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通过本文的理论诠释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启示。中国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场以民生幸福为目标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在建设“幸福中国”、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决定了政策必须围绕以幸福为中心作为其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效率经济转向幸福经济;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幸福“鸿沟”,切实改善民生幸福;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各阶层居民幸福感;加快制度建设,构筑幸福政治,为民生幸福保驾护航。

陈德刚[10](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二、魁奈:政治算术学派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魁奈:政治算术学派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魁奈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魁奈重农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的中国渊源及呈现的二重性
    1.魁奈将“无为而治”诠释为“自由放任”是思想史翻译的“互译性”问题
    2.魁奈将“自然秩序”明确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从魁耐思想透析如何把握中华文化经济思想的实质
二、马克思对魁奈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评析以及批判性地继承
    1.马克思对魁奈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评析
    2.马克思对魁奈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批判性地继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价值

(2)论《资本论》中的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论》中财富的概述
    2.1 《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
        2.1.1 财富的自然属性是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有用物
        2.1.2 财富的社会属性是满足人类交换需要的有用物
    2.2 《资本论》中财富的来源
        2.2.1 自然界直接赐予
        2.2.2 人类劳动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获得
    2.3 《资本论》中财富的表现形式
        2.3.1 财富的特殊表现形式
        2.3.2 财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2.4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量的度量尺度
        2.4.1 财富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2.4.2 财富价值量的外在尺度
第3章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
    3.1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的特性
        3.1.1 对象化劳动的增殖
        3.1.2 区别于价值变大的增殖
        3.1.3 运动状态下的增殖
        3.1.4 不断变换物质外壳的增殖
    3.2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过程
        3.2.1 不让渡价值的增殖过程
        3.2.2 遵守价值规律的增殖过程
        3.2.3 以不变资本为客观条件的可变资本的增殖过程
    3.3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的实质
        3.3.1 增殖的价值是工人无偿创造的价值
        3.3.2 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3.3.3 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第4章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程度
    4.1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
        4.1.1 财富增殖价值异化为利润
        4.1.2 财富价值增殖程度异化为利润率
    4.2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
        4.2.1 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动因和过程
        4.2.2 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下的社会分配
    4.3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呈下降趋势
        4.3.1 短期利益的诱使是下降趋势的外在原因
        4.3.2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下降趋势的内在原因
第5章 《资本论》中财富的毁灭
    5.1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力分析
        5.1.1 社会化生产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5.1.2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5.1.3 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5.1.4 财富生产存在着无限扩大的可能
    5.2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关系分析
        5.2.1 财富生产要素私人占有
        5.2.2 财富分配以价值为核心
        5.2.3 财富需求限制在既定范围内
    5.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财富的毁灭
        5.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
        5.3.2 生产过剩导致财富转换不成货币
        5.3.3 生产过剩通过毁灭财富恢复
第6章 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启示
    6.1 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
        6.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
        6.1.2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
    6.2 财富创造的生产力方面的启示
        6.2.1 坚持不断提高和解放发展生产力
        6.2.2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6.3 财富创造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
        6.3.1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
        6.3.2 坚持按劳动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6.4 财富创造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
        6.4.1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4.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研究
        二、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在法国以重农主义呈现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二、古典经济学的界定
        三、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重农主义
        一、重农主义的产生
        二、重农主义的学说特点
        三、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
        四、重农主义的政策主张
        五、重农主义简评
    第三节 重农主义为什么被称为古典经济学
第三章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演进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农业与人口的关系
        三、农业的生产要素
        四、农业的耕种方式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六、地租理论
        七、农产品的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复活”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一、舒尔茨的农业思想
        二、库兹涅茨的农业思想
        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的农业思想
        四、乔根森模型中的农业思想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关于现代农业思想概述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二、均衡理论
        三、需求理论
        四、技术创新理论
        五、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一、测度原理
        二、变量选取
        三、测算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二、测算方法选择
        三、数据说明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评价方法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权重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三、案例设计要素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第四节 案例启示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不平衡、结构不平衡
        二、马克思的再生产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内容框架安排
第二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理论溯源
        一、重农学派中的思想渊源
        二、古典经济学中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形成逻辑
        一、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提出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再生产不平衡问题的思想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列宁、卢森堡等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
        二、中国领导人有关两大部类再生产问题的思想
        三、近年来对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基于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积累与增长
    第一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
        一、简单再生产
        二、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两大部类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及积累原则
        一、基于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对平衡概念的说明
        二、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原因
    第三节 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
        一、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数字模型分析
        二、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一般化分析
第四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结构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定性描述
        一、变量选取
        二、两大部类积累率差(第Ⅱ部类-第Ⅰ部类)
        三、两大部类积累率差与GDP增长率关系的定性描述
    第二节 定量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检验
第五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对商品细分化的拓展
        一、奢侈品的三部类拓展
        二、军工品的三部类扩展
        三、服务业的三部类拓展
        四、其他划分方式
    第二节 引入非商品因素的拓展
        一、引入资源环境的拓展
        二、引入政府、贸易的拓展
        三、其他划分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应用拓展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应用
        二、在结构调节、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 尾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2.1.1 古典国际贸易思想
        2.1.2 贸易保护主义思想
    2.2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间接理论来源
        2.2.1 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
        2.2.2 重农主义国际贸易思想
3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3.1.1 世界市场理论
        3.1.2 国际分工理论
        3.1.3 国际价值理论
        3.1.4 国际金融理论
        3.1.5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3.1.6 理论基础、基本观点与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
    3.2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基本观点
        3.2.1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3.2.2 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
        3.2.3 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3.2.4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3.2.5 对未来社会国际贸易的预期
    3.3 马克思国际贸易政策的二重性
        3.3.1 自由贸易政策
        3.3.2 保护贸易政策
4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与西方国际贸易思想的比较及特征
    4.1 相关理论比较
        4.1.1 对世界市场的现实表现形式的比较
        4.1.2 对国际分工的贸易利益认识的比较
        4.1.3 对国际价值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范畴比较
        4.1.4 对国际金融理论中资本国际流动的比较
        4.1.5 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解读的比较
    4.2 基本观点比较
        4.2.1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原因的比较
        4.2.2 国际贸易研究侧重的比较
        4.2.3 国际贸易作用的比较
        4.2.4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比较
    4.3 对国际贸易政策态度的比较
        4.3.1 对自由贸易政策态度的比较
        4.3.2 对保护贸易政策态度的比较
    4.4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特征
        4.4.1 实践性
        4.4.2 阶级性
        4.4.3 科学性
        4.4.4 人文性
5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史中的历史地位
    5.1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列宁和斯大林国际贸易思想的影响
        5.1.1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列宁对外贸易垄断制的影响
        5.1.2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斯大林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5.2 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
        5.2.1 毛泽东对外经济交流思想对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继承发展
        5.2.2 邓小平对外经济开放思想对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继承发展
        5.2.3 习近平开放型贸易观对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继承发展
    5.3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的影响
        5.3.1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巴兰和斯威齐经济剩余依附型贸易的影响
        5.3.2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阿明、伊曼纽尔“中心—外围”国际分工理论的影响
        5.3.3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对安沃·塞克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
        5.3.4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之间的逻辑联系
6 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6.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当代实践价值
        6.1.1 世界市场理论是建立公平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依据
        6.1.2 国际分工理论是从“生产端”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泉
        6.1.3 国际价值理论是解释美中贸易摩擦本质原因的理论武器
        6.1.4 国际金融理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下“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指路明灯
        6.1.5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是推动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理论指南
    6.2 马克思国际贸易政策的当代实践价值
        6.2.1 自由贸易政策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度的行动纲领
        6.2.2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引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智慧源泉
7 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现代税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关税问题的讨论
    (一)关税的性质与征管
    (二)保护关税与国内生产力
    (三)小评
二、租税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税收比租金更可靠
    (二)租比税更好
    (三)租金规模与土地制度的变化
    (四)小评
三、税收与资本保护关系的讨论
    (一)对土地所有者课税最有利
    (二)课税不能损及资本
    (三)税收不能侵蚀资本与课税方式的选择
    (四)小评
四、经济分析工具的发展与税收思想的深化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税收思想
    (二)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视角下的税收思想
    (三)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与税收思想
    (四)小评
五、现代税收思想的发展对现实的启示
    (一)税收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实践可以为中国税收思想和税收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
    (二)土地公有制国家的政府收入体系的优化可以从税收思想演变中找到启示
    (三)建立现代税收制度需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税收理论探索应该是多学科并进的结果

(8)威廉·配第统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统计学词汇的诞生
        1.1.2 配第的生平
        1.1.3 配第的着作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所做工作
第2章 十七世纪统计学的发展现状
    2.1 国势学派
    2.2 政治算术学派
    2.3 小结
第3章 配第统计思想的根源
    3.1 社会背景
        3.1.1 三次英荷战争
        3.1.2 克伦威尔征讨爱尔兰
    3.2 哲学思想背景
    3.3 数、重量和测量
    3.4 小结
第4章 配第的统计思想
    4.1 何为“政治算术”
    4.2 统计的研究对象
    4.3 统计方法
        4.3.1 平均数
        4.3.2 数据推算
        4.3.3 数据分组与图表
        4.3.4 其他
    4.4 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配第统计思想对其他人的影响
    5.2 配第的统计学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 ——财富、对外贸易及制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幸福的概念
        1.2.2 幸福的测量
        1.2.3 幸福的影响因素
        1.2.4 幸福的渊源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2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思想渊源
    2.1 色诺芬
        2.1.1 家庭经济管理即财富管理实现幸福
        2.1.2 农业生产管理与幸福即农业是最幸福的行业
    2.2 曼德维尔
        2.2.1 幸福的动力:私人“恶德”
        2.2.2 幸福的保证:制度结构
    2.3 重商主义
        2.3.1 配第视贸易为幸福源泉
        2.3.2 范德林特视贸易为人类幸福的基础
        2.3.3 尤斯蒂视财政政策应以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
    2.4 重农学派
        2.4.1 布阿吉尔贝尔:财富与幸福
        2.4.2 魁奈:农业生产与幸福
    2.5 主观价值论
    2.6 贡献与不足
3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最高代表:斯密
    3.1 幸福思想来源
    3.2 幸福革命
    3.3 财富与幸福
        3.3.1 分工与幸福
        3.3.2 资本与幸福
    3.4 制度与幸福
    3.5 本章小结
4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多棱折射(1)
    4.1 悲观者:马尔萨斯和李嘉图
        4.1.1 《人口原理》的思想主旨:幸福
        4.1.2 马尔萨斯的财富生产与幸福
        4.1.3 李嘉图的财富分配与幸福
        4.1.4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政策思想
    4.2 乐观者:巴斯夏
        4.2.1 和谐幸福观
        4.2.2 交换价值论
        4.2.3 和谐分配论
5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多棱折射(2)
    5.1 支持者:边沁、西斯蒙第和边际学派
        5.1.1 功利主义者:边沁
        5.1.2 人本主义者:西斯蒙第
        5.1.3 效用主义者:边际学派
    5.2 反对者:西尼尔
    5.3 冲突者:汤普逊
        5.3.1 冲突幸福观
        5.3.2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则
        5.3.3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保障手段
        5.3.4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目标:平等保障制度
6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多棱折射(3)
    6.1 折衷者:穆勒
        6.1.1 幸福思想来源
        6.1.2 劳动阶级的幸福观
        6.1.3 财富增长与人类幸福即静止状态的幸福观
        6.1.4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人类幸福
    6.2 综合者:马歇尔
        6.2.1 幸福思想来源
        6.2.2 幸福的理解
        6.2.3 均衡水平:幸福最大化
        6.2.4 财富分配论:和谐幸福
7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实证检验
    7.1 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核心因子诠释
    7.2 问题提出
    7.3 现代经济学幸福内核的核心变量诠释
        7.3.1 财富与幸福感
        7.3.2 贸易与幸福感
        7.3.3 制度与幸福感
    7.4 模型、数据与变量
        7.4.1 计量模型
        7.4.2 数据来源
        7.4.3 变量说明
    7.5 实证分析
        7.5.1 全样本对居民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7.5.2 分项回归结果
        7.5.3 分群回归结果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理论总结
        8.1.2 实证总结
    8.2 政策建议
        8.2.1 转变思想观念,从效率经济转向幸福经济
        8.2.2 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幸福“鸿沟”,切实改善民生幸福
        8.2.3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各阶层居民幸福感
        8.2.4 加快制度建设,构筑幸福政治,为民生幸福保驾护航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2.2.1 非理论路径
        2.2.2 演绎路径
        2.2.3 归纳路径
        2.2.4 伦理路径
        2.2.5 社会学路径
        2.2.6 宏观经济路径
        2.2.7 事项路径
        2.2.8 行为路径
        2.2.9 预测路径
        2.2.10 实证路径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2.6 小结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3.6 结论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魁奈:政治算术学派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魁奈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观照[J]. 张旭,王天蛟. 当代经济研究, 2020(11)
  • [2]论《资本论》中的财富[D]. 李蔚然. 吉林大学, 2020(08)
  • [3]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D]. 赵欢.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D]. 徐文斌.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研究[D]. 徐雅. 东北财经大学, 2020(06)
  • [7]现代税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J]. 杨志勇. 税务研究, 2017(05)
  • [8]威廉·配第统计思想研究[D]. 周福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古典经济学幸福内核的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 ——财富、对外贸易及制度视角[D]. 蒲德祥.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1)
  • [10]“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魁奈:法国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