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雷[1](2021)在《健身健美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内定的理想标准评判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现实状态,而产生情感体验及对自我、对生活评价的心理状态。在现今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下,健身健美运动专业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日常的训练状态,因而了解幸福感水平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了《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并用编制的问卷对我国高校中的体育院系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编制的《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经检验拥有良好的信、效度,包含生活满意度、自我认知、专业运动情感体验三个维度;2.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普遍较高,均值为74.38;3.性别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三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生源地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三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是否参加比赛在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专业运动情感体验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自我认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6.参加比赛是否获奖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三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7.院校类别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三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8.年级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专业运动情感体验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我认知上个别年级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适用于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健身健美运动能提高大学主观幸福感水平;3.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受性别、生源地、参加比赛是否获奖、院校类别的影响;4.参加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5.年级对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专业运动情感体验水平没有影响;在个别年级之间,对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认知水平有影响。

邵丽丽[2](2021)在《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心健康是创造一切的前提,体育锻炼以及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改善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35名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具体方法:第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第二、根据方差分析,了解到在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同阶段,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上的差异。第三、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上与心理韧性变量存在的相关关系,同时与幸福感变量存在着的相关关系。结论:(1)吉林省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维持阶段和意向阶段在性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维持阶段在不同的年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心理韧性变量中的人际协助、家庭支持在性别上存在差异,而且这两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差异。(2)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在体育锻炼的行为阶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维持阶段、行动阶段、准备阶段、意向阶段都高于无意向阶段。在心理韧性中的人际协助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行动阶段高于无意向阶段;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幸福感的各维度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3)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中的无意向阶段与心理韧性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而维持阶段和行动阶段与心理韧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中的意向阶段和无意向阶段与幸福感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维持阶段、行动阶段与幸福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通过探究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同阶段与心理韧性、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三个变量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刘辉[3](2021)在《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为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探讨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书写表达的干预方法降低手机依赖的效果。采取手机依赖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和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使用方便性抽样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共902人进行调查。在了解状态的基础上,干预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28名手机依赖大学生为干预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14人)和干预组(14人)。对于干预组,要求成员以积极的主题进行书写;对于对照组则要求其依照自身的意愿进行书写,不作额外的干预。干预组每周安排两次时长为一小时的实验,一共开展四周。实验内容为在实验者给出的指导下完成书写任务。在实验开展之前、实验结束的时间节点以及实验结束后一个月,分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受试者进行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大学生总体上手机依赖得分较高,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处在平均水平;2.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均能够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其中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性。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影响机制中,主观幸福感能够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通过书写表达的方式能够提升受试者的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同时也能够降低对手机的依赖度。干预活动能够发挥效用。

罗小红[4](2020)在《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探讨医美者在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呈现策略情况,阐释影响呈现的因素与呈现的影响,尝试挖掘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在移动传播时代下的新特征。研究发现: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与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对接。个体特征、目标观众、经济等因素相辅相成,使其网络自我呈现更具复杂性。在记录生活、晒心情、求支持等动机驱使下,医美者最常扮演分享体验型、表达价值型、获取支持型、追忆往昔型四类社会角色,由此塑造出追求身体自主权的自我、认同变美后的自我、渴望他人肯定的自我等人设。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策略、角色扮演类型随医美恢复时间发生转换。医美者前期多用真实呈现策略,采用更主动且突破禁忌式的技巧,将个体的医美信息从私密领域放置线上公共领域;后期多用积极呈现策略,重点突出身体、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正向改变。通过前后对比,医美者呈现的人物形象特征从自卑变为自信、甚至自恋。在角色扮演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医美者寻求自我认同、提升幸福感的目的得以实现。推及社会,一方面,呈现的积极内容有助于消解大众对医美者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同时,从自卑到自恋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固化大众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神话医美容易传播“颜值即资源”的错误观念,加重大众的“颜值焦虑感”。

兰晶[5](2020)在《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是亿万中国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师工作状态和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且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幸福。“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好。教师幸福感对学生幸福感、家长幸福感和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幸福感是关系学生发展、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运用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与方法。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以及核心概念的内涵,理清了研究思路;其次,对通过“中国知网”、“独秀”、“万方”、“超星”和“Springer”等中外数据库搜索到的关于教师幸福感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使本研究建立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第三,系统梳理了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较详细地论述了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和PERMA幸福模型,还将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进行了比较。第四,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问卷》,在14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出教师在积极情绪、意义、投入、人际关系、成就和总体幸福感六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深入分析了引发这些问题的6个主要原因,即:1.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3.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4.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5.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6.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有效措施:一是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二是在学校建立乐观性解释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三是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五是发现意义,高境界生存与奋斗;六是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七是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各不相同的幸福心理问题。

彭润田[6](2020)在《藏族牧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牧民定居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尕秀村牧民也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实现牧民定居。集中定居生活,显着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牧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相应地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幸福指数随之提升,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弘扬。如今尕秀牧民定居点已打造成了“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藏寨,成为了甘南州的“样板村”。尕秀村牧民对现阶段最满意的是居住环境和宗教生活。这得益于尕秀村整体规划、卫生整洁以及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尕秀村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要提升牧民幸福感指数,首要的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满意度;同时要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赵媛[7](2020)在《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从归因方式和宽恕的角度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使用了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Hearland宽恕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高中生更倾向于进行外归因,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进行内归因;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倾向于进行努力归因。2.高中生宽恕水平较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宽恕倾向,同时也更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3.高中生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男生比女生对学业的满意度更高;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着高于高三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主观幸福感越高。4.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宽恕呈负相关,即倾向于外归因的学生宽恕水平较低,倾向于内归因的学生宽恕水平较高。5.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即倾向于外归因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弱,倾向于内归因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强。6.高中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宽恕他人与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呈正相关,宽恕自己与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呈正相关。7.宽恕在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牛祥宇[8](2020)在《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对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问题,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更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对他们的发展状况给予重视。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中选用《亲子亲合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黑龙江省某地区321名留守初中生和216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如下:(1)留守初中生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在性别、父母是否离异、与父母联系频率上存在差异。(2)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于非留守初中生,非留守初中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显着高于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学生是否为班级干部、父母是否离异、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3)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留守初中生,非留守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正性情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少的负性情感。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学生是否为班级干部、父母是否离异、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联系频率上存在差异。(4)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维度呈正相关,与负性情感维度呈负相关。亲子亲合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正性相关关系。(5)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均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6)亲子亲合不仅可以直接对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也可以借助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徐一钞[9](2020)在《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黑暗三联征(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提升中学生幸福感,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H与G地选取1200名左右中学生(初中和高中)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黑暗三联征中文修订版(SD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GWB)进行施测。剔除无效数据79份,得到有效数据1136份,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线性回归、调节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男女性别差异:男生在负性生活事件总分(t=-2.90,p<0.01)上显着低于女生,在黑暗三联征总分(t=5.22,p<0.001)上显着高于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男生和女生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2)初高中年级差异:初中生在负性生活事件总分(t=-12.19,p<0.001)和黑暗三联征总分(t=-6.35,p<0.001)上显着低于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初中生得分显着高于高中生(t=6.49,p<0.001);(3)留守状况差异:留守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学生(t=5.02,p<0.001),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着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3.02,p<0.001);(4)黑暗三联征(DT)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341,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227,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34,p<0.01);负性生活事件及各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分别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黑暗三联征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r=-0.213,p<0.01)和精神病态(r=-0.271,p<0.01)呈负相关;(5)黑暗三联征中的自恋因子(β=0.125,p<0.001)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精神病态(β=-0.21,p<0.001)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黑暗三联征中的精神病态因子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75,?R2=0.026,p<0.001)。结论(1)女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以及健康适应方面负性生活事件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在黑暗三联征水平显着高于女生。这些表明了男生更喜欢操纵他人,追求刺激,个性比较冲动。女生可能更容易受到同学关系和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困扰;(2)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在初高中年级差异显着,体现了高中生有着更高水平的负性生活事件和黑暗人格特质水平以及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留守状况影响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水平;(3)负性生活事件和黑暗三联征都能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等因子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黑暗三联征中的自恋因子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精神病态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4)黑暗三联征中的精神病态因子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能加剧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增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几点建议: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多渠道、全方位地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青少年人格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中小学应转变心理咨询观念,创新心理辅导方式等等。

方文珊[10](2020)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着,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在诸多老龄化问题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引发政府和学术界关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心理指标之一,研究主观幸福感和相关影响因素是从理论层面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手段。本文立足P-E Fit模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结合“心理韧性框架”理论,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心理韧性量表》,对南京市和上海市等地区50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居住类型、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有无兴趣爱好、居住地区上存在显着差异;2)老年人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类型、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有无兴趣爱好、居住地区上存在显着差异;3)老年人乐观水平在子女数量、居住类型、健康状况、有无兴趣爱好、居住地区上存在显着差异;4)老年人心理韧性水平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有无兴趣爱好上存在显着差异;5)相关分析中,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两两存在显着正相关;分维度中,除支持利用度与消极情感、客观支持与乐观之间相关不显着之外,其他均呈现显着相关关系;6)回归分析中,社会支持可以显着正向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乐观、心理韧性均能单独显着正向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社会支持能显着正向预测老年人乐观、心理韧性的得分;7)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乐观、心理韧性分别可以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乐观和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乐观和心理韧性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高老年人社会支持程度,有助于提高其乐观和心理韧性水平,进而帮助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二、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健美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健身健美运动
        1.1 健身、健美的历史来源
        1.2 健身、健美运动的内涵
        1.3 本文所引用的健身健美含义
        1.4 健身健美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 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起源
        2.1.1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起源发展
        2.1.2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起源发展
        2.2 国内外体育运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2.3 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
    3 国内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预测问卷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被试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信、效度分析法
        2.3.2 数理统计法
        3 预测问卷的信、效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预测问卷项目分析
        3.2 预测问卷的效度检验
        3.2.1 预测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
        3.2.2 预测问卷各维度题总效度分析
        3.2.3 预测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预测问卷各维度与校标问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预测问卷的信度检验
        3.3.1 预测问卷的整体信度分析
        3.3.2 预测问卷的3 维度信度分析
        3.4 校标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二: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被试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信、效度分析法
        2.3.2 数理统计法
        3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结果与分析
        3.1 正式问卷项目分析
        3.2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
        3.2.1 预测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
        3.2.2 正式问卷的项目区分度结果
        3.2.3 正式问卷各维度与校标问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3.3.1 正式问卷整体信度分析
        3.3.2 正式问卷整体信度分析
    研究三:正式问卷运用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问卷调查法
        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描述统计
        3.1.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
        3.1.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源地差异
        3.1.4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参加比赛差异
        3.1.5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类别院校差异
        3.1.6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年级差异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
        3.2.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分析
        3.2.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源地差异分析
        3.2.4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参加比赛及获奖的差异分析
        3.2.5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类别院校差异分析
        3.2.6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年级差异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健身健美运动专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附录2
致谢

(2)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5 相关概念
        1.5.1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相关概念
        1.5.2 心理韧性相关概念
        1.5.3 幸福感相关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
        2.1.2 心理韧性
        2.1.3 幸福感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
        2.2.2 心理韧性
        2.2.3 幸福感
    2.3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3 测量工具
        3.3.1 心理韧性量表
        3.3.2 幸福感量表
        3.3.3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量表
    3.4 研究程序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心理韧性、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4.1.1 吉林省大学生心理韧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4.1.2 吉林省大学生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4.1.3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4.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上的差异分析
        4.2.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4.2.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4.3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4.3.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4.3.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4.3.3 吉林省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1.1 吉林省大学生心理韧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1.2 吉林省大学生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1.3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变量上的差异
        5.2.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
        5.2.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5.3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5.3.1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
        5.3.2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5.3.3 吉林省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手机依赖的研究
    1.2 生命意义感研究
    1.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1.4 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现状
    1.5 书写表达的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方案思路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及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二书写表达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三书写表达干预的个案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总体讨论
    6.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6.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关系
    6.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6.4 大学生手机依赖、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6.5 书写表达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的实证效果
7 建议
    7.1 对学校的建议
    7.2 对老师的建议
    7.3 对家长的建议
    7.4 对学生的建议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测量工具
    附录二 手机依赖症的判断标准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及书写表达干预方案
    附录四 书写表达干预活动图片及部分书写内容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医疗美容研究
    第二节 网络自我呈现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受访者基本情况
    第一节 个体特征
    第二节 医美信息接触
    第三节 医美经验
第四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动机与平台
    第一节 呈现动机多元化
    第二节 在弱关系平台主动披露
第五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过程
    第一节 舞台场景
    第二节 角色扮演的类型与策略
    第三节 与观众的互动
第六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个体特征对自我呈现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目标观众决定自我呈现的整体趋向
    第三节 经济成为影响自我呈现的新诱因
第七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影响
    第一节 对受访者的影响
    第二节 对互动观众的影响
    第三节 对社会的影响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幸福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幸福
        (二)幸福感
        (三)教师幸福感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辨析与理论梳理阶段
        (二)现状分析阶段
        (三)发现问题与策略提出阶段
第一章 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习得性无助理论的提出
        (二)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乐观
        (三)创建积极心理学
        (四)把幸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提出与完善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1.0理论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2.0理论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基本原理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积极教育运动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相比的优势与价值
        (一)塞利格曼幸福理论适应新时代中国人的幸福需求
        (二)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以往西方幸福思想的超越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传统幸福观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整合性和持续性
        (五)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和研究价值
        (六)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在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性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设计
    一、中小教师幸福感问卷的项目编制
        (一)积极情绪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二)投入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三)关系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四)意义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五)成就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初始问卷形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被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正式问卷的确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过程与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
        (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对象
        (二)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访谈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一)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问卷
        (二)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三、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一)数据处理与方法
        (二)资料整理方法
    四、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差异分析
        (三)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六)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婚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七)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职称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八)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工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九)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行政职务变量差异分析
        (十)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班主任变量上差异分析
        (十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十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科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十三)中小学教师教授学生数量对幸福感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十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十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比较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一)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感到不幸福
        (二)婚姻和家庭经济收入会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幸福感
        (三)教师缺少对幸福感的科学认识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年工资收入3-5万元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最低
        (二)教龄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影响呈“U”型趋势
        (三)婚姻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影响比较复杂
        (四)高中教师积极情绪得分最低
        (五)中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
    三、中小学教师投入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老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思想与技术
        (二)较低的工资收入制约着教师的工作投入
    四、中小学教师关系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教龄增加对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呈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紧张
        (三)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的矛盾较多
    五、中小学教师意义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境界有待提高
        (二)初高中教师的意义感较低
    六、中小学教师成就维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感到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二)部分教师职业成就体验较少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在政府关于教师的文件中对幸福感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学校关注学生的快乐,没有予以教师幸福同等的重视
        (三)家长只关心自家孩子的幸福,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四)社会在谈及教育时,只关心教育质量,却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二、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
        (一)中小学教师缺乏情绪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中小学教师看待问题过于消极
        (三)消极的工作环境加深中小学教师消极认知的形成
    三、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
        (一)重复性的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造成教师投入较低
        (二)教师普遍体力投入多、智力和情感投入相对不足
    四、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
        (一)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师人际关系紧张
    五、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
        (一)职业认知冲突导致教师对职业感到茫然
        (二)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低
    六、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
        (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成就绝对化地联系起来
        (二)部分中小学教师缺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第六章 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
        (一)重视教师幸福是德政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为教师的幸福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
        (三)为教师幸福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在学校建立乐观解释性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
        (一)教师要学习和掌握ABCDE情绪调节技术,增进积极情绪
        (二)教师要学会运用突出优势练习增进积极情绪管理
        (三)教师要运用“美好的一天”技术,增进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三、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
    四、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
        (一)教师要掌握感恩拜访
        (二)校长和教师需要学习并经常使用有效赞美策略
        (三)以开放思维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
    五、发现意义,高境界生活与奋斗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人生境界
        (二)教师要加强三件好事练习
        (三)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情意,在“每天更好一点”的修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境界
    六、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七、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幸福问题,促进其蓬勃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初测问卷
附录二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正式问卷
附录三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附录四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藏族牧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一)民族学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三)人格理论
    四、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文献研究法
        (五)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第一章 “脱胎换骨”的标杆村
    一、尕秀村概况
        (一)地理区位
        (二)人口构成
    二、尕秀村牧民的经济和生活
        (一)经济状况
        (二)生活现状
    三、尕秀村发展历程
        (一)起初阶段
        (二)成长阶段
        (三)突破阶段
第二章 尕秀村牧民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一、尕秀牧民幸福感调查分析
    二、尕秀牧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一)整体生活满意度分析
        (二)具体生活满意度分析
    三、尕秀村的现代化变迁
        (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
        (三)时代变迁与文化适应
第三章 牧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福祉
    二、心理感知
    三、精神信仰
        (一)宗教习得与公民教育
        (二)信仰建构和幸福解读
第四章 提升牧民幸福感的途径
    一、民族幸福感的现代生成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生活满意度
    二、感受在精神和物质之间
        (一)社会信心:政府政策的外部保障
        (二)目标价值:群体凝聚的深层原因
    三、提升牧民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校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7)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归因方式
        1.2.2 宽恕
        1.2.3 主观幸福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归因方式的研究综述
        2.1.1 归因方式的概念
        2.1.2 归因的理论研究
        2.1.3 归因方式的测量
        2.1.4 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
    2.2 宽恕的研究综述
        2.2.1 宽恕的概念
        2.2.2 宽恕的研究方法
        2.2.3 宽恕的研究现状
    2.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2.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3.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3.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3.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2.4 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4.1 归因方式与宽恕的关系研究
        2.4.2 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4.3 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人口学变量问卷
        3.2.2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人际关系分量表
        3.2.3 Hearland宽恕量表
        3.2.4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3 施测过程
    3.4 数据处理的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4.1.1 高中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
        4.1.2 高中生宽恕的总体情况
        4.1.3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4.2 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4.2.1 高中生归因方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4.2.2 高中生宽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4.2.3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4.3 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
        4.3.1 归因方式与宽恕呈负相关
        4.3.2 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4.3.3 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4.4 宽恕在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效应
    4.5 研究工具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5.1.1 高中生归因方式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2 高中生宽恕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3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2.1 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宽恕的关系分析
        5.2.2 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2.3 高中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3 宽恕在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创新与展望
        5.4.1 创新
        5.4.2 展望
6 建议
    6.1 家庭层面
    6.2 学校层面
    6.3 社会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留守初中生研究综述
        2.1.1 留守初中生的概念
        2.1.2 留守初中生的研究现状
    2.2 亲子亲合的研究综述
        2.2.1 亲子亲合的概念
        2.2.2 亲子亲合的理论基础
        2.2.3 亲子亲合的测量
        2.2.4 亲子亲合的相关研究
    2.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2.3.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3.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2.3.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2.4.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4.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2.4.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4.4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5 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5.1 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5.2 亲子亲合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工具
        3.3.1 亲子亲合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研究结果
        4.1.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的差异比较
        4.1.2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
        4.2.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4.2.2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3 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
        4.3.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4.3.2 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4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
        4.4.1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4.4.2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4.4.3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4.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第5章 讨论
    5.1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的研究结果分析
        5.1.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的差异分析
        5.1.2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2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分析
        5.2.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5.2.2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3 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分析
        5.3.1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5.3.2 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4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1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5.4.2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3 留守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4 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5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5.5.1 研究创新
        5.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增加家庭温暖及父母情感支持
    6.2 留守初中生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6.3 充分发挥学校的心理教育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负性生活事件
        二 黑暗三联征
        三 主观幸福感
        四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过程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效应检验
        一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二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各变量总体状况分析
    第二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一 性别差异
        二 初高中年级差异
        三 留守状况差异
    第三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一 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二 负性生活事件与黑暗三联征的关系
        三 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第四节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从负性生活事件的角度影响幸福感
    第二节 从人格引导的角度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 自恋与主观幸福感
        二 精神病态与主观幸福感
    第三节 从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角度影响主观幸福感
第六章 研究特色和不足以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黑暗三联征量表中文修订版(SD3)
    附录 B: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附录 C:青少年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附录 D: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历
致谢

(10)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内涵
        2.1.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2.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1.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2 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类型
        2.2.2 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
        2.2.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2.4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3 乐观研究综述
        2.3.1 乐观的概念
        2.3.2 乐观的测量
        2.3.3 社会支持与乐观的关系
        2.3.4 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4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2.4.1 心理韧性的概念
        2.4.2 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
        2.4.3 心理韧性的测量
        2.4.4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2.4.5 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5 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5.1 社会支持、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5.2 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5.3 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的关系
    2.6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主观幸福感量表
        4.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4.2.3 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
        4.2.4 心理韧性量表
    4.3 统计方法
    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 研究结果
    5.1 老年人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5.1.1 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及其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2 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及其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3 乐观总体状况及其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4 心理韧性总体状况及其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乐观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5.2.1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X-Y)
        5.2.2 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M1-Y)
        5.2.3 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M2-Y)
        5.2.4 社会支持与乐观的相关分析(X-M1)
        5.2.5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X-M2)
    5.3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乐观和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5.3.1 主观幸福感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Y-X)
        5.3.2 主观幸福感对乐观的回归分析(Y-M1)
        5.3.3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Y-M2)
        5.3.4 乐观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M1-X)
        5.3.5 心理韧性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M2-X)
        5.3.6 心理韧性对乐观的回归分析(M2-M1)
    5.4 基于P-EFit模型的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研究
        5.4.1 乐观在老年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5.4.2 心理韧性在老年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5.4.3 乐观在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5.4.4 乐观和心理韧性在老年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5.4.5 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
6 讨论与分析
    6.1 老年人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6.1.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6.1.2 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6.1.3 老年人乐观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6.1.4 老年人心理韧性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6.2 老年人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6.2.1 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简单关系分析
        6.2.2 社会支持、乐观、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7 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健美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 董雷.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D]. 邵丽丽.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基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书写表达干预研究[D]. 刘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D]. 罗小红. 暨南大学, 2020(04)
  • [5]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D]. 兰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藏族牧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为例[D]. 彭润田.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高中生归因方式、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赵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牛祥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D]. 徐一钞. 郑州大学, 2020(03)
  • [10]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D]. 方文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