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腹膜外清创治疗胸腰椎结核32例分析

经胸腹膜外清创治疗胸腰椎结核32例分析

一、经胸腔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平[1](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魏峰[2](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师政伟[3](2020)在《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单纯后路术式比较,探讨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6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25人(A组),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31人(B组)。术前常规行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一般待结核中毒症状减轻时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ESR、CRP值、后凸Cobb角、矫正角、丢失角、矫正率、丢失率以及VAS评分、ASIA分级、植骨融合时间与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5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2个月。两组在手术前后ESR、CRP值、后凸Cobb角、矫正度、矫正率、VAS评分、ASIA分级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丢失度与丢失率方面,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植骨融合时间稍早于B组。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疼痛症状、神经功能均获得显着改善,后凸Cobb角得到有效纠正。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ESR、CRP等化验指标恢复正常,两组都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都获得临床治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标准化治疗下,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可获得与单纯后路术式相同的临床疗效,单纯前路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单纯后路术式,但在后凸矫正角长期维持方面不如单纯后路术式。

黄锐[4](2020)在《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1999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确诊为脊柱结核并经外科治疗的5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9例,女性297例,平均43.7±17.0岁;其中病变累及单节段25例(4.4%),23节段416例(72.2%),4节段及以上135例(23.4%);37例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2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77例应用一期或分期后路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318个月,并定期复查。依据在治疗期间是否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110年,平均68.5±4.6个月。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66例,发生率11.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6个变量与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合并贫血(OR=3.343)、术前白蛋白<35g/L(OR=12.835)、存在耐药结核菌株(OR=2.800)、未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OR=2.230)、病变节段>2(OR=2.485)、术中出血量>800ml(OR=3.839)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结论:1.脊柱结核合并术前贫血、未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前白蛋白<35g/L、术中出血量>800ml、存在耐药结核菌株、病变节段多等因素均会增加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2.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被有效预防,对于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可针对并发症的种类及相关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樊程[5](2020)在《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及分析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在宁夏总医院脊柱骨科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47例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10.1岁(34~73岁),病变节段T7-S1(均≤2个节段)。所有患者术前/后严格口服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47行均行后路病椎间固定、后外侧融合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服药时间。观察以下指标并评价和分析疗效:术前/后的ESR、hs-CRP、SAT、VAS评分、ODI指数、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Cobb角。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依据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结合CT评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47例患者均完成2年及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38.0±18.1个月(24~100个月),术后服药时间7.5±3.1个月(3~14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脱落、断裂及松动病例,无病灶复发病例。手术时间112.0±41.0min(60~240min),术中出血量203.0±114.0ml(20~500ml),住院天数20.7±10.0天(7~47天)。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表现,术后1个月复查时切口均愈合,术前伴有神经症状及体征者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缓解,其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06±1.99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3.62±0.85分,末次随访为0.28±0.58分;平均ODI由术前76.33±18.97改善为术后3个月31.19±5.50,末次随访为5.72±8.13;平均ESR术前为39.72±25.85mm/h,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为4.66±2.51mm/h;平均hs-CRP术前为33.06±32.67mg/L,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为1.17±0.84mg/L;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分别为(20.91±12.55)°、(11.70±7.09)°和(13.54±9.64)°;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SAT滴度均小于1:100,临床疗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为95.74%(45/47),植骨融合率根据Bridwell及CT骨融合标准分别为89.36%(42/47)和93.62%(44/47)。结论1、在严格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后路病椎间固定、后外侧融合术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的优点。

赵晨[6](2019)在《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单纯后路手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结核已有很多年,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还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证据,并且争议也一直存在。目的回顾分析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评价其长期应用结果。对比观察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手术区域病原学结果及结核治愈情况,以及前后路手术治疗不同病变特点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评价单纯后路手术策略病灶清除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特点以及中长期应用结果。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8月,共65例接受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的成年胸腰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至少获得5年以上随访结果。根据病变部位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A组为胸椎组(T1-T10),共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6±11.1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7例,1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9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5例合并后凸畸形。B组为胸腰段组(T11-L2),共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9±12.5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2例,6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C组为腰椎组(L3-S1),共28例,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5±12.3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2例,9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15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4例合并后凸畸形。对比分析各组病例病变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2)2011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对105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A组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6.5±13.9岁,平均病变节段数1.3±0.7个,其中19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所有患者接受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4例,男性1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7.6±13.2岁,平均病变节段数1.2±0.6个,其中29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所有患者接受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结核病灶标本进行结核培养检测。术后48h,96h收集患者术区引流液进行PCR、抗酸染色、DNA菌种鉴定以及结核培养检测。对比观察单纯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病原学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与结核病灶部位相关性,以及结核治愈、植骨融合、结核复发、神经功能改善、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结果。3)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组,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共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其中16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20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34.38°。B组为前路组,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共36例,其中男13例,女23例,其中15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17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24.73°。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病变节段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4)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后路手术组,接受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33.9±13.0岁,平均病变累及节段数3.1±1.0个,平均后凸畸形37.0±17.5°。B组为单纯前路手术组,接受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共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7.6±11.1岁,平均病变累及节段数2.2±0.4个,平均后凸畸形25.0±6.7°。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结核治愈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脊柱畸形矫正、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VAS、ODI评分。结果1)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均顺利完成,并获得了至少5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8.7±17.8月随访(60-130m)。A组(35%)与B组(11.8%)多节段病例比例高于C组(7.1%),B组(35.3%)与C组(32.1%)合并腰大肌、髂窝脓肿病比例高于A组(5%),A组(75%)与B组(58.8%)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比例均明显高于C组(14.3%)。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81.3±101.3分钟、910.0±594.6ml,B组分别为310.2±149.1分钟、705.9±908.6ml,C组分别为277.0±160.0分钟、748.2±1146.2ml,3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组VAS、OID评分分别为3.3±1.2、28.3±20.6%,B组分别为3.9±1.1、23.0±12.8%,C组分别为3.6±0.8、21.1±11.5%。末次随访时候A、B、C三组VAS、ODI评分分别为0.7±0.7、5.2%±6.0%,0.8±0.6、7.5%±7.8%,0.7±0.9、4.9%±10.3%。术后3组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平均后凸角度28.2±11.9°,术后下降至8.0±5.4°,末次随访时9.2±6.1°。B组术前为30.5±16.9°,术后为5.0±4.1°,末次随访6.8±10.0°。C组术前为10.9±8.8°,术后为-4.4±1.6°,末次随访为-3.7±2.0°(-代表前凸)。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随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中有3例(4.6%)结核未愈合,分别为B组1例,C组2例。共有6例(9.2%)患者在结核治愈后复发,分别为A组1例,B组2例,C组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合并神经损害患者至少ASIA分级提高1级,其中A组各1例B、C级患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2)A、B两组术中结核病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7%、63.6%。25%以上的患者至少有一项引流液检测为阳性。所有病例抗酸染色结果均为阴性。PCR阳性率两组分别为27.5%,17.7%。DNA菌种鉴定阳性率分别为7.8%,7.4%。结核培养阳性率为7.8%,9.3%。A、B两组间比较术区引流液检测任意阳性率(APR)以及抗酸染色、PCR、DNA菌种鉴定、结核培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引流液结核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术中结核病灶培养阳性率(P<0.01)。两组引流液检测任意阳性率与结核病灶位置无明显关系(P>0.05)。所有患者获得了至少2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15.8月。95.2%(99例)的患者经过一次手术获得结核治愈,CT提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组有4例患者结核复发,B组中有2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间比较结核复发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为323.5±136.6分钟、770.7±505.3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为268.4±107.5分钟、650.0±408.8ml。A组有3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有6例。A、B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4.9±11.2月(12-61月)。A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病变节段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B组病变节段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矫正角度更大,与B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术前腰椎整体前凸为-21.65±21.55°,术后改善至-37.54±7.89°,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39.12±9.05°。B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术前腰椎整体前凸为-34.65±13.04°,术后改善至-37.28±12.18°,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44.05±8.8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无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A、B组无后凸畸形病例腰椎整体前凸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4)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455.0±104.3min,B组手术时间306.4±22.0min,A组手术时间大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出血量1845.5±868.8ml,B组出血量1360.0±532.0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获得了至少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8±12.4m(24-61m)。所有患者均获得结核治愈,无内固定松动,A组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6.4%),B组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0.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平均后凸、侧凸角度分别为37.0±17.5°、6.7±5.5°,术后分别矫正至3.2±13.8°、1.7±1.4°,末次随访5.3±11.8°、1.0±0.6°。B组术前平均后凸、侧凸角度分别为25.0±6.7°、2.4±1.0°,术后分别矫正至6.5±2.6°、3.1±3.2°,末次随访9.5±3.7°、3.8±2.7°。A、B两组后凸、侧凸角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后凸畸形平均矫正33.8±17.6°,B组为18.5±4.8°。A组后凸矫正大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后凸矫正丢失2.1±2.9°,B组为3.0±1.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平均VAS评分3.7±1.1分,B组3.8±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6±0.8分,1.4±0.9分。A组术前平均OID评分26.4±15.7%,B组32.0±19.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1±7.2%,9.8±5.1%。两组末次随访VAS、ODI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截止末次随访时A、B两组神经损害病例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在中长期随访时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胸椎和胸腰段病例内固定范围应固定至邻近一个正常节段。胸、腰椎结核愈合后仍有部分病例会复发,长期的随访观察是有必要的。2)单纯后路手术与传统前路手术具有相同的病灶清除效率,均能够有效清除结核病灶促进结核愈合,改善神经功能。两种手术方式通过自身技术均可实现环绕脊柱的病灶清除。3)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4)对于连续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胸腰椎结核,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策略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路手术在后凸畸形矫正方面优于前路手术,并且可以避免一些前路手术相关并发症,推荐采用后路手术,但由于操作较繁琐,手术时间更长。

何进文[7](2019)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前路手术切口的长度,分为小切口组(A组)和传统切口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前路手术一般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以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20个月(1229个月)。A组患者的前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B组(P<0.05)。A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A组术后VAS评分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ESR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ESR和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和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病变椎体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矫正率、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的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结核病灶均治愈,神经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在胸腰椎结核的前路手术中,小切口技术可以达到和传统切口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梁利川[8](2018)在《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全球约有1/3(约20亿)的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我国作为结核病感染的高负担国家,其中西南地区是国内结核的高发地区。在所有的结核病例中,约4%出现肌肉、骨骼感染,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1]。从发现抗结核药物后,脊柱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患者的神经损害及脊柱畸形等问题一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患者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害、脊柱畸形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抗结核药物化疗,缩短了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抗结核治疗6-9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与保守治疗18个月的疗效相当[2-4]。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单纯前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单纯后路手术[5-6]。经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多数可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再次出现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处出现包块、窦道等,影像学上可见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即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术后复发的患者与初发的患者相比,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方面均有许多的不同之处,这给复发结核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由于骨质破坏、畸形、耐药、既往手术等原因,复发结核再次治疗难度大。目前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病例特点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特点以及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复发胸腰椎结核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提出复发胸腰椎结核治疗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总结其共同的临床病例特点,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们在诊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经验,为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治疗策略。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其中36例初次在我院手术,33例初次在外院手术。初次行手术时的年龄为:567岁,平均为(36.1±14.2)岁;复发时的年龄为:769岁,平均为(37.5±14.5)岁。69例复发患者中,腰椎结核36例,胸椎结核13例,胸腰段结核20例。累及单个节段的患者41例,20例患者累及2个节段,8例患者累多个节段(3个节段6例,3个及以上节段2例,最多的1例患者累及11个节段,从胸6椎延续到腰5椎)。另外,统计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27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除外复发患者)初次行手术后,术后1、3、6个月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数值。2、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治疗的60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CT引流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5.5±8.5)岁,接受CT引导下穿刺引流+局部化疗治疗;B组为手术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38.5±12.5)岁,初次手术方式前路20例,后路10例,前后路联合30例,接受前路或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2例患者有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度:35.8°±12.6°,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3例)。分析复发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一般资料,首发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改变,耐药结核,复发时间等。并分析接受治疗的复发胸腰椎结核患者结核治愈情况,临床信息,影像学改变及并发症等。结果1、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中,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窦道形成(26例,37.7%),其次为术区疼痛(18例,26.1%),再次为局部脓肿包块形成(17例,24.6%)。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89.9%出现椎旁脓肿(62例),37.7%出现流注脓肿(26例),36.2%出现后凸畸形(25例)。53例患者结核细菌培养阳性,并进一步行药敏实验,22例为耐药结核,耐药结核的比例为41.5%。44.9%(31例)病例合并其他系统结核,其中最常见为合并肺结核占40.5%(28例)。复发的时间:6个月以内32例,612个月9例,1218个月8例,1824个月4例,2436个月3例,3648个月5例,4860个月3例,60个月以上5例,最长时间为84个月(7年)。43例患者复发了1次,26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复发的患者中37.7%的患者再次出现结核复发。2、所有患者获得了40.5±13.3月的随访。A组9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83.5±13.5天,无并发症。6例患者结核病灶无复发、脓肿形成、窦道形成,随访24月以上,患者痊愈;1例患者因引流效果较差,转行手术治疗(前路),随访36月,患者痊愈;2例患者初期引流结果较好,但1年后再次出现疼痛、脓肿及窦道形成,行手术治疗(1例为后路,1例为前后路联合),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B组接受单纯前路12例,前后路联合25例,后路手术14例,手术时间115-485min,平均:225±55min。出血量200-2500ml,平均:850±140ml。22例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畸形矫正后,角度为(8.3±3.5)o,末次随访时角度为(9.5±2.6)°,畸形矫正后的角度丢失(2.2±1.1)o。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1例B级患者恢复为D级;5例C级患者,1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13例D级患者,1例治疗后仍为D级,其余12例患者均恢复到E级。并发症:3例出现胸膜破裂,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切口感染。43例患者(84.3%)行手术治疗后随访24月以上,影像学提示无病灶、相邻椎体节段已经达到骨融合A级或B级,患者病灶愈合;2例患者(3.9%)因术后随访时发现,患者再次出现脓肿及骨质破坏,评估后行CT引导下穿刺+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化疗,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6例患者(11.8%)因再次复发,评估后行手术治疗,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结论胸腰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术后24月内是术后复发的危险期,复发的患者易再次复发。术后出现窦道流脓、术区疼痛和局部包块形成,可作为术后复发的预警指标,CRP、ESR是我们随访中发现患者复发最简便易行且敏感的指标,若术后3月及以上CRP、ESR超过正常值水平,警惕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出现预警指标或CRP、ESR高于正常值时尽早行MRI明确诊断,尽早治疗,这对于改善术后复发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引导下穿刺+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化疗和手术均为治疗术后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有效手段,且2种治疗方式并不是对立的,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复发患者中,耐药比例较高,患者应当按照药敏结果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结合药敏结果和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治疗策略,选择正确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邵斌,刘会文,欧阳宇轩,李怀强,黄忠[9](2016)在《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81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病例分为:A组29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7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25例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随访6-18个月,对比分析3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后凸畸形矫正率、术前术后红细胞沉降率、神经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后凸畸形矫正率,P>0.05。但术前术后红细胞沉降率、神经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无明显差异。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累计单个节段,破坏小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较佳的选择。胸腰段脊柱结核累计脊柱附件及1-2节段且后凸角偏大,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较佳的选择。胸腰段累计多个节段,单纯前路或后路无法解决,一期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为较佳的选择。

李建华[10](2016)在《CT引导置管局部强化治疗脊柱结核和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根据近几年的全球结核报告,我国每年约有130万人罹患结核病,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4%左右,是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三结核高发病国家。与全球结核疫情相似,我国肺外结核发病率也同样居高不下,尤其是骨关节结核,90%的骨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大约占肺外结核疾病的15%左右[1,2]。这其中最常见且发病最多的骨关节结核就是脊柱结核,约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2]。目前,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有很多创新和探索,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相关报道均不断出现,但是介于这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微创技术报道相对较少,另外,尽管对于普通部位的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已经拥有比较系统成熟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尚缺乏更多的积极探索[3]。本课题主要针对CT穿刺置管引流术这一微创技术和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展开临床研究。自抗结核药物出现至今,包括脊柱结核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结核疾病,治疗结果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尤其是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不仅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而且改善了无数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但是对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手术的治疗范围,不同的专家学者也出现了颇多争议,出现了过度依赖外科手术的现象。本课题第一部分针对这一现象,积极研究探索一种创伤更小患者更易耐受的介入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新方法——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脊柱结核,通过该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一条介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之间的治疗脊柱结核的新途径,给广大医道同仁提供借鉴和参考。普通部位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策略已经被广泛探索和研究,相关报道较为丰富,但是对于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如发病率仅为脊柱结核2%-3%的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4]。本课题第二部分针对这一特殊解剖位置的脊柱结核展开临床研究,对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进行有益探索,总结创新了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相关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脊柱外科研究领域的同仁提供借鉴。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T穿刺疗法治疗脊柱结核和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归纳和总结,探索脊柱结核治疗的新策略。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骨科共48例脊柱结核患者纳入了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30岁(18-74岁)。自2001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共有43例腰5骶1脊柱结核患者纳入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其中2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平均年龄40岁(20-69岁)。通过对治疗前后的临床功能、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并发症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归纳,评估临床疗效,得出研究结论。结果经过平均36个月的临床随访,48例接受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相关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未见明显后遗症,均获得了临床治愈。经过平均34个月的临床随访,纳入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43例患者,术后随访未见明显后遗症,所有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无一例复发,全部患者获得了临床治愈。结论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技术,在脊柱结核的治疗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虽然该治疗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脊柱结核患者,但是,可以作为开放手术和传统单纯药物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补充和替代疗法。一期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虽然在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治疗中存在少量不足,但是仍然是腰5骶1脊柱结核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健康收益,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经胸腔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胸腔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
    1.2 遗传易感性
    1.3 临床特点
    1.4 手术发展史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步骤
        2.2.3 术后处理
        2.2.4 评价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间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3.2 两组间影像学相关指标比较
    3.3 两组间化验指标及临床效果比较
    3.4 术后随访与并发症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术时机的选择
    4.2 病灶清除范围和植骨材料选择
    4.3 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
    4.4 单纯前路术式的优缺点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引文缩写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中长期随访结果---至少 5 年以上随访结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单纯后路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效率对比研究-术区微生物学与临床结果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对比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单纯前路与后路手术策略治疗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胸腰椎结核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结核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研究课题概述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术前准备
    4 手术方法
    5 术后观察与随访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两组疼痛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
    4 两组ESR和CRP比较
    5 两组畸形矫正情况比较
    6 两组前路植骨愈合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前路小切口手术是对减少手术创伤的有益探索
    2 前路小切口手术中使用的辅助暴露技术
    3 前路小切手术的适应证与技术要点
    4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微创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引文缩写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病例特点及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治疗策略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结核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CT引导置管局部强化治疗脊柱结核和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脊柱结核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典型病例
第三章 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3.5 典型病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微创介入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的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保守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研究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经胸腔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D]. 师政伟. 兰州大学, 2020(01)
  • [4]脊柱结核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D]. 黄锐.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程.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D]. 赵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D]. 何进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8]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D]. 梁利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9]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J]. 邵斌,刘会文,欧阳宇轩,李怀强,黄忠. 江西医药, 2016(11)
  • [10]CT引导置管局部强化治疗脊柱结核和前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研究[D]. 李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经胸腹膜外清创治疗胸腰椎结核3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