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明[1](2020)在《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CCR6遗传易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肝内中小胆管的自身免疫损伤为主要特点。该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并且PBC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PB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发病的高一致性支持遗传因素在PBC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结果也进一步确认了PBC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人群之间PBC易感位点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同时也表明在中国汉族PBC人群中开展相关遗传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寻找中国汉族PBC人群特异的遗传易感位点,本课题组针对中国汉族PBC人群,利用Human Omni Zhong Hua-8芯片在1126例汉族PBC患者和4036例正常人对照中进行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GWAS结果,CCR6基因上的多个SNP的显着性较高,P值小于1×10-5,且这些位点分为易感性位点和保护性位点两类。本课题将针对易感性位点,扩大样本量确认这些SNP是否是PBC的遗传易感位点。目的:基于中国汉族人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验证CCR6基因上的易感性SNP位点是否与中国汉族PBC显着相关,分析与PBC显着相关的SNP位点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主要的遗传易感位点。方法:1、依据PBC诊断标准,本课题共收集1456例PBC患者和3316例健康对照基因组DNA样品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2、采用Taq Man-MGB探针实时PCR法和Sanger测序法对验证样品进行基因分型。3、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SNP的分型结果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使用Stata SE 12.0对GWAS阶段和验证阶段的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Haploview 4.1和PLINK 1.9对与PBC显着相关的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GWAS阶段的易感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两组独立信号,分别选择标签SNP,第一组选择rs12529876,第二组选择rs4710181和rs6905911。此外,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CCR6双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CR6DNP)中的第一个SNP rs968334在中汉族人群中与第一组信号中的rs2301436连锁,r2=0.70。将候选SNP位点在1456例PBC病人和3316例对照样品中进行基因分型。基于GWAS结果选择的3个SNP rs12529876(P=2.51×10-5,OR=1.22,95%CI=1.11-1.33)、rs4710181(P=4.41×10-3,OR=1.14,95%CI=1.04-1.25)、rs6905911(P=2.66×10-4,OR=1.18,95%CI=1.08-1.29)在验证阶段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间均具有显着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582例PBC病人和7352例对照中rs12529876(P=5.59×10-9,OR=1.22,95%CI=1.14-1.30)和rs6905911(P=2.68×10-9,OR=1.22,95%CI=1.14-1.30)达到GWAS显着水平。CCR6DNP及其包含的两个SNP rs968334和rs117912866的病例-对照关联分析显示,rs968334(P=4.80×10-4,OR=1.25,95%CI=1.10-1.42)病例和对照组间存在显着差异,与PBC显着相关,但rs117912866(P=0.93,OR=1.01,95%CI=0.79-1.29)在两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s4710181与rs6905911连锁程度与GWAS阶段结果一致,r2=0.76,位于同一个分组。rs12529876与rs968334有一定连锁性,r2=0.6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rs12529876和rs968334可以消除其他所有位点的显着性,是与PBC相关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结论:本研究验证了rs12529876、rs4710181、rs6905911和rs968334与中国汉族人群PBC显着相关,结合GWAS数据的Meta分析发现,rs12529876和rs6905911达到GWAS显着水平,确认CCR6基因是PBC的遗传易感基因。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CCR6基因区域位点与PBC的关联性,并通过条件回归分析显示rs12529876和rs968334可以消除其他位点的显着性。后续分析将进一步寻找rs12529876和rs968334的功能性连锁SNP,为进一步研究CCR6基因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支持。

高琪,张华[2](202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以大量抗线粒体抗体(AMA)的产生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为特征。PB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等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有关。PBC的家族聚集性、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及同卵双胞胎患病的高度一致性,均提示了遗传易感性在PB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以及病例对照研究已经鉴定出与PBC相关的各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非HLA等位基因,并证实了PBC的种族差异性。本文综述了可能与PBC相关的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

王婵[3](2019)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血清碱性磷酸酶异常升高、肝内中小胆管损伤和抗线粒体抗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产生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除了AMA,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是PBC的两个重要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血清标志物,特异性接近100%,出现在10%40%的患者血清中并且可能参与疾病进展。PBC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人种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多个PBC易感位点。目前PBC抗核抗体产生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揭示与这些抗体产生相关的遗传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深入理解发病机制。本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探究分别与PBC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产生关联的主要遗传决定因素。主要内容如下:1、AMA、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和对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定性检测。2、基于汉族人群PBC样本的Illumina中华芯片的SNP分型数据,使用PLINK软件对930例PBC患者中进行抗核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抗sp100和抗gp210抗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3、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和Sanger测序方法在1,252例PBC验证人群中进行SNP位点验证。4、采用汉族人群特异的Han-MHC参考数据库和SNP2HLA基因型填充(imputation)工具对PBC样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libity complex,MHC)区域SNP、HLA等位基因和氨基酸多态性进行填充,并对填充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条件回归分析,确定MHC区域内与不同抗核抗体关联的主要遗传决定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与抗sp100抗体显着关联的SNP均位于MHC区域。最显着的SNP位点是rs1794280(P=4.83×10-10,odds ratio[OR]=2.79,95%confidence interval[CI]=2.00-3.90),对该区域显着的SNP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发现两个独立LD组,分别以rs1794280和rs492899为tagSNP。进一步对234例抗sp100阳性和1,018例抗sp100阴性PBC患者进行上述两个SNP验证,我们证实了rs492899(P=6.88×10-13,OR=2.82,95%CI=2.13-3.75)和rs1794280(P=4.25×10-21,OR=4.85,95%CI=3.49-6.73)与抗sp100抗体显着关联。对两阶段445例抗sp100阳性和1,729例抗sp100阴性PBC患者进行Meta分析,rs492899的P值为3.27×10-22(OR=2.90,95%CI=2.34-3.66),rs1794280的P值为5.78×10-28(OR=3.89,95%CI=3.05-4.96)。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关联SNP验证没有确定与抗gp210抗体关联的SNP。对922例PBC(抗sp100阳性211例和阴性711例)的MHC区域进行基因型填充和关联分析,我们发现与抗sp100抗体关联最显着的HLA等位基因是DRB1*03:01(P=1.51×10-9,OR=2.97,95%CI=2.06-4.29),关联最显着的氨基酸位点是DRβ1-Asn77/Arg74,该位点与DRB1*03:01完全连锁,具有相同的关联信号。分别以等位基因和氨基酸位点进行逐步条件回归分析,等位基因DRB1*03:01、DRB1*15:01、DRB1*01和DPB1*03:01能解释几乎全部的MHC与抗sp100抗体的关联,HLA抗原DRβ1-Asn77/Arg74、DRβ1-Ser37和DPβ1-Lys65是与抗sp100抗体关联的主要抗原位点。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与抗sp100抗体产生相关联的主要遗传位点,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应的HLA等位基因和氨基酸改变,证实了在PBC患者中抗sp100抗体的产生具有显着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结果提示PBC患者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的产生可能基于不同的自身免疫应答机制。

邱方[4](2019)在《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易感基因,比较汉族人群与其他种群间PBC易感基因的异同点,了解PBC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Human Omni Zhong Hua-8 beadchip基因芯片对汉族人群1127例PBC患者和4074例对照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对验证阶段的907例PBC患者和2127例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最终的合并分析包括2029例PBC患者和6163例对照者。采用Leica全自动免疫组化系统对PBC患者的肝活检组织切片进行IL21/IL21R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初筛阶段,在HLA区域和8个非HLA区域的CD58、STAT4、CD28-CTLA4-ICOS、CD80、TNSF15、CXCR5、IL-21R、ARID3A分别有179个和39个SNP的P值达到GWAS显着性水平,从中选择HLA区域的2个SNP和24个非HLA位点的32个SNP进行验证分析,验证分析结果证实位于HLA区域的HLA-DRA基因的变异位点rs9268644与PBC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位于非HLA区域的TNFSF15、17q12、DDX6-CXCR5、CD80、STAT1/STAT4、IL12A、NF-κB、RPL3/SYNGR1的PBC易感位点曾在高加索人和日本人中被发现,其中TNFSF15-TNFSF8变异位点rs4979467与PBC关联性最强,位于非HLA区域的IL21R、IL21、CD58、ARID3A、CD28-CTLA4-ICOS、IL16是本研究新发现的PBC易感基因。IL21/IL21R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PBC患者的肝组织中IL21+和IL21R+的细胞明显增多,IL21+和IL21R+细胞数量与炎症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是首次在汉族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PBC GWAS分析,共发现6个新的PBC易感基因位点。本研究结果支持IL21信号通路和Tfh细胞参与了PBC的发病过程的假设,提示T细胞共刺激信号在PBC中的重要性,促进我们对PBC作为一种免疫失调性疾病的理解。

吴子燕[5](2019)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相关位点》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欧洲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了 IL12A是PBC的易感基因,但缺乏相应的基因功能分析。因此我们选择IL12A基因作为本研究的候选基因之一。另外,本研究还将 HELZ2、LYN、ARID3A、IL12RB2、MYC-PVT1、Has-miR-1206、TNFSF15作为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全方位的开展PBC的候选基因研究及相应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586例PBC患者和726例健康对照者。对IL12A、HELZ2、ARID3A、LYN、IL12RB2、MYC、PVT1、Has-miR-1206、TNFSF1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分型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统计分析使用PLINK软件进行分析。对IL12A基因相关的位点使用eQTL分析。同时,针对相关区域,使用HEK293细胞,我们进行了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整个基因组的范围内,我们对1例PB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染色体构象捕获测序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IL12A基因的22个标签SNP中有3个SNP位点和中国汉族人群PBC相关。最强关联的 SNP 为:rs4679868(p=6.59E-05)和 rs6441286(p=8.00E-05)。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这一区域可调节基因的表达,具有增强子活性。通过eQTL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IL12A的表达显着相关(p<0.01)。HELZ2基因和LYN的罕见的错义突变位点和PBC相关。在2例PBC患者中,ARID3A基因中发现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而IL12RB2、MYC-PVT1、Has-miR-1206、TNFSF15和中国汉族人群PBC并不相关。另外,我们发现在与PBC相关性最强的HLA区域存在染色质的互作关系,且在关联分析信号最强的SNP附近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密集。结论:IL12A与中国汉族人群PBC相关。与汉族人PBC相关的SNP位点是潜在的顺式eQTL元件。这些SNP的高危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淋巴母细胞系中IL12A的表达下降显着相关。HELZ2、LYN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和中国汉族人群 PBC 相关。IL12RB2,MYC-PVC1,Has-miR-1206 和 TNFSF15 基因并不是中国汉族人群PBC的易感基因。HLA-DRB1/HLA-DQA1的区域为超级增强子。

宁心强[6](2018)在《IFN-γ抗体介导的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HLA-DRB1/DQB1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广西地区是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主要流行区,与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相比,非HIV患者治疗效果更差,死亡率更高。深入地探讨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改善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管理和诊疗。通过收集广西地区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IFN-γ自身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并分析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同时,通过直接测序分型法,对研究对象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探讨HL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获得性IFN-γ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关联性。研究方法:运用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初步筛查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血浆的IFN-γ抗体,并结合IFN-γ干扰试验和功能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一步验证IFN-γ抗体的存在及其对免疫细胞表面HLA-DR分子表达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对36例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和107例健康人进行HLA-DRB1和DQB1位点的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比较IFN-γ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等位基因型的携带率,分析获得性IFN-γ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与HLA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结果:在36例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中,有33例(91.7%)患者血浆中是存在IFN-γ抗体的,并证实了该抗体可抑制免疫细胞表面IFN-γ依赖性HLA-DR分子的表达。在HLA基因分型结果中,共检测到DRB1位点等位基因25种,DQB1位点等位基因型16种。其中DRB1*16:02(OR=19.37,95%CI(6.75-55.59),P=8.72×10-11,Pc=2.18×10-9)和DQB1*05:02(OR=9.26,95%CI(3.04-28.17),P=9.0×10-6,Pc=1.4×10-4)与获得性IFN-γ自身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1)。结论:IFN-γ自身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广西地区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上,既往无明显免疫缺陷因素的健康人,发生严重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或者其他机会性感染者,有必要排查IFN-γ自身抗体。HLA-DRB1*16:02和DQB1*05:02与获得性IFN-γ自身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提示这些等位基因型可能作为疾病易感基因,在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地区既是马尔尼菲篮状菌流行区,又是IFN-γ抗体易感基因的高携带区,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促使了广西地区IFN-γ自身抗体介导的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高发。

苏兰[7](2016)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Th17/Th2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的变化,分析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其对PBC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预后、治疗的作用。方法:收集PBC组36例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1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IL-17、IL-22的含量,比较各组血清IL-17、IL-22的水平,并检测患者肝功能,分析IL-17、IL-22水平与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检测PBC组和HC组外周血Th17和Th22细胞在淋巴细胞亚群中所占百分率,分析Th17、Th22细胞水平与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清IL-17、IL-22水平在PBC组高于HC组(P<0.05)。PBC组IL-17与血清GGT、AK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74、0.873,P值分别为0.010、0.010)。IL-22与血清中GGT、AK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29、0.759,P值分别为0.010、0.010)。PBC组Th17细胞和Th22细胞百分率均高于HC组(P<0.05);PBC组Th17细胞百分率与血清中GGT、AK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9、0.581,P值分别为0.010、0.010)。Th22细胞百分率与血清中GGT、AK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78、0.338,P值分别为0.010、0.05)。结论:Th17、Th22细胞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PBC发病。Th17、Th22与肝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脏的免疫炎症程度。

赵丹彤,廖慧钰,张欣,刘燕敏,张海萍,黄春洋,孙丽梅,闫惠平[8](2014)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HLA-Ⅰ类基因的高分辨多态性及单体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等位基因的高分辨多态性及单体型特征。方法采用基于序列测定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SBT-PCR)对146例PBC患者和5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Ⅰ类基因高分辨分型,比较Ⅰ类基因及单体型在PB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对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基因频率进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PBC患者HLA-A、B、C座位分别检出26、51和21个等位基因,其分布频率在PB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0.05);PBC患者A*11:01-B*40:60和A*02:01-B*15:01单体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7.53%对比1.40%,P<0.01,OR=5.38;6.85%对比2.00%,P=0.003,OR=3.425)。结论 PBC患者有独特的HLA-A*-B*单体型,可能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相关。

于强,杨勇,彭伟明,张涵,席启辉[9](2014)在《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95例,健康人群203例,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与健康人群组,皆予以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析,对两组的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DRB71*07基因频率为36.84%,高于健康人群组13.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其他基因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B71*07 OR值是2.67,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DRB71*07阳性率与健康人群组相比较,是其2.67倍,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易感性与DRB71*0701高度相关。结论: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可能同DRB71*0701较易感染有密切关系,为其临床的治疗提供线索。

殷和,李军,王琼,刘彤[10](2014)在《青海高原汉族人群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海高原汉族人群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PBC患者95例(PBC组),健康体检且结果合格者203例(对照组)。以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析方法对两组的HLA-DRB71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BC组和对照组HLA-DRB71*07基因频率分别为36.84%和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其他HLA-DRB71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PBC组HLA-DRB71*07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OR值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携带有HLA-DRB71*07等位基因的PBC患者均有HLA-DRB71*0701表达,但HLA-DRB71*0703、HLA-DRB71*0704、HLA-DRB71*0705、HLA-DRB71*0706无表达。结论 HLA-DRB71*0701基因的表达与PBC的易患性有关,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CCR6遗传易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BC简介和历史背景
    1.2 PBC的流行病学
    1.3 PBC的遗传学研究
        1.3.1 GWAS与 PBC
        1.3.2 HLA与 PBC
        1.3.3 非HLA与 PBC
        1.3.4 PBC的表观遗传学
    1.4 PBC的特征
        1.4.1 血清学特征
        1.4.2 组织学特征
        1.4.3 常见并发疾病
        1.4.4 临床表现
    1.5 趋化因子受体6(Chemokine Receptor6 ,CCR6)概述
    1.6 小结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常用耗材和试剂
        2.1.3 实验常用数据库网站和及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促凝血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抗凝血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基因组DNA检测及上板
        2.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因分型
        2.2.5 双核苷酸多态性(DNP)位点基因分型
        2.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GWAS结果的CCR6 基因区域风险位点的验证
        3.1.1 rs12529876 验证及关联分析结果
        3.1.2 rs4710181 验证及关联分析结果
        3.1.3 rs6905911 验证及关联分析结果
        3.1.4 哈迪温伯格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
        3.1.5 荟萃分析
    3.2 CCR6DNP与中国汉族人群PBC
        3.2.1 CCR6DNP与 PBC的关联分析结果
        3.2.2 CCR6DNP包含的两个SNP单独与PBC的关联分析结果
    3.3 连锁不平衡分析
    3.4 条件回归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PBC的遗传易感性
2 PBC相关易感基因多态性
    2.1 HLA易感基因多态性
    2.2 非HLA易感基因多态性
        2.2.1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
        2.2.2 白细胞介素家族
        2.2.3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转录激活因子4
        2.2.4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2.2.5 蛋白质O-葡萄糖基转移酶1与CD80
        2.2.6 NFκB1/MANBA基因区域
3 小结与展望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PBC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1.1.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1.1.3 基因型填充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BC遗传学研究
        2.1.1 PBC家系研究
        2.1.2 PBC的 GWA研究
        2.1.3 PBC表观遗传学研究
    2.2 PBC血清标志物
        2.2.1 抗线粒体抗体
        2.2.2 抗核抗体
        2.2.3 新的PBC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和鉴定
        2.2.4 其他PBC血清标志物
    2.3 PBC的流行病学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和耗材
        3.2.4 常用溶液配制方法
        3.2.5 公共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PBC样本临床资料收集
        3.3.2 基因组DNA提取、浓度测定及标准化
        3.3.3 PBC自身抗原蛋白表达、纯化及检测
        3.3.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3.5 Illumina HumanOmniZhongHua-8 芯片全基因组基因分型
        3.3.6 数据质控
        3.3.7 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8 TaqMan基因分型
        3.3.9 HLA基因型填充
        3.3.10 初步关联分析和条件回归分析
        3.3.11 统计分析及作图
    3.4 实验结果
        3.4.1 sp100 抗原的表达、纯化及其抗体的ELISA检测
        3.4.2 抗gp210 抗体的ELISA检测
        3.4.3 BPO抗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抗体的ELISA检测
        3.4.4 患者临床特征
        3.4.5 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3.4.6 TaqMan基因分型的验证结果
        3.4.7 HLA基因型填充数据与抗sp100抗体的关联分析结果
        3.4.8 逐步回归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PBC流行病学调查进展
    2.PBC发病的环境因素
        2.1 PBC发病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
        2.2 PBC发病与外源性物质的关系
    3.PB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4.PBC的遗传学研究
        4.1 PBC的家系研究
        4.2 HLA区域PBC易感基因研究
        4.3 PBC非HLA区域候选基因研究
        4.4 PBC的GWAS研究
        4.5 PBC的GWAS研究结果的应用
        4.6 表观遗传学与PBC
    5.中国PBC遗传学研究现状
    6.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课题设计
        1.1 初筛阶段
        1.2 验证阶段
        1.3 功能学实验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基因组DNA提取
        2.3 3E-ELISA实验
        2.4 全基因组SNPs基因分型
        2.5 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基因分型
        2.6 肝组织切片免疫组化
        2.7 本研究所用主要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2.8 数据质控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基因组DNA鉴定结果
    3.初筛阶段样本质量和SNP分型数据分析结果
    4.汉族人群初筛阶段结果
    5.验证阶段的结果
    6.不同种群间PBC GWAS研究结果的比较
    7.PBC患者肝组织切片IL21和IL21R表达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HLA基因与PBC的关联性
    2.非HLA基因与PBC的关联性
    3.不同种群间的PBC易感性差异
    4.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相关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PBC概述
    1.2. PBC遗传机制的研究现状
    1.3. IL12A基因简介
    1.4. HELZ2基因简介
    1.5. ARID3A基因简介
    1.6. LYN、IL12RB2、MYC、PVT1、Has-miR-1206、TNFSF15基因简介
    1.7.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2.3. 主要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2.3. 实验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样本采集和保存
        2.3.3. DNA提取步骤
        2.3.4. DNA样本质量控制
        2.3.5. SNP位点的选择
        2.3.6. MALDI-TOF MS对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2.3.7. Sanger法测序
        2.3.8.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2.3.9. 染色体构象捕获(3C)实验
        2.3.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2.3.11. 统计分析
        2.3.12. eQTL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BC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3.2. DNA样本质量控制
    3.3. 各个SNP位点和PBC的关联分析
        3.3.1. IL12A基因和PBC的相关性分析
        3.3.2. 这两个SNP位点位于转录调控元件附近
        3.3.3. 这两个SNP位点可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3.4. HELZ2基因区域的结构变异简图
        3.3.5. Rs79267778(T1904M)和中国汉族人群PBC的相关性
        3.3.6. Rs79267778(T1904M)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性
        3.3.7. ARID3A基因和PBC的关联分析结果
        3.3.8. LYN基因和PBC的关联分析结果
        3.3.9. 其他基因和PBC的关联分析结果
        3.3.10. 其他自免病相关附近转录调控区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6)IFN-γ抗体介导的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HLA-DRB1/DQB1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循环血清中IL-17、IL-22水平检测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外周血TH17、TH22水平检测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一、TH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在PBC发病中的作用
    二、TH2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22在PBC发病中的作用
    三、总结及展望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1.3 基因分型的方法
        1.3.1 提取外周血基因组的DNA
        1.3.2 序列特异性引物的基因分型
        1.3.3 进行PCR-SSP检测
        1.3.4 结果的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HLA-DRB71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2.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HLA-DRB71*07亚型分析情况
    2.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及健康人PCR-SSP检测结果
3 讨论

(10)青海高原汉族人群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外周血基因组的DNA提取方法
        1.2.2 序列特异性引物的基因分型
        1.2.3 结果判断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HLA-DRB7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
    2.3 PBC组HLA-DRB71*07亚型分析情况
3 讨论

四、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CCR6遗传易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D]. 张明明. 东南大学, 2020(01)
  •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J]. 高琪,张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01)
  •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王婵. 东南大学, 2019
  • [4]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邱方. 东南大学, 2019
  •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易感基因相关位点[D]. 吴子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IFN-γ抗体介导的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HLA-DRB1/DQB1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宁心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 苏兰. 苏州大学, 2016(02)
  • [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HLA-Ⅰ类基因的高分辨多态性及单体型分析[J]. 赵丹彤,廖慧钰,张欣,刘燕敏,张海萍,黄春洋,孙丽梅,闫惠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12)
  • [9]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研究[J]. 于强,杨勇,彭伟明,张涵,席启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31)
  • [10]青海高原汉族人群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殷和,李军,王琼,刘彤.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17)

标签:;  ;  ;  ;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