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佩瑶[1](2021)在《地震与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抗多灾分析与设防水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繁多,影响范围广泛。我国地域辽阔,部分地区地质构造活跃,雨季降水丰富,是地震与洪水灾害的双重多发区,工程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可能遭受地震与洪水的联合作用。传统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法中,往往仅针对地震或洪水作用进行独立验算,极少考虑地震与洪水在短期内相继发生的情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多灾害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开展了丰富研究,本文从多灾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地震与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抗多灾性能及设防水准,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总结单一灾害及多灾害的概率模型。单一灾害的概率模型包括:对数正态分布、Gumbel分布、Frechet分布、Weilbull分布,多灾害的概率模型包括:条件联合分布、多维极值分布、Copula函数,并详细介绍每种概率模型的表达形式及适用范围。(2)提出地震-洪水灾害的危险率评估方法。根据洪水成因将地震-洪水灾害划分为地震伴随暴雨洪水、地震引发溃决洪水两类,明确地震-洪水灾害的联合成灾机制。分析结构全寿命过程的地震-洪水灾害特性,基于云南地区近50年间95次地震-暴雨洪水灾害事件,分别采用多维极值理论和Copula理论建立联合分布模型,并依据RMSE和AIC准则对比评价拟合优度。(3)研究地震-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抗多灾性能及设防水准。归纳地震-洪水灾害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地震-洪水冲击联合作用、洪水冲刷-地震联合作用,洪水浸泡-地震联合作用。建立结构在地震-洪水联合作用下的需求模型和易损性函数,结合地震-洪水灾害的联合分布模型,基于结构的全寿命失效概率确定抗多灾设防参数及洪水作用的组合系数。(4)以遭受洪水冲刷-地震联合作用的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结构的抗多灾性能,并确定结构的抗多灾设防水准,结果表明:洪水冲刷作用导致结构的联合易损性及全寿命失效概率显着增大,须考虑洪水冲刷-小震联合作用效应进行结构抗多灾设计,中震、大震作用下可不考虑洪水冲刷的影响进行结构验算,若忽略结构全寿命过程中地震与洪水灾害之间的相关性,会导致对结构抗多灾设防水准的低估。

陈兰生[2](2021)在《考虑场地效应的全国地震动区划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局部场地条件近些年来是一个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在大部分地区对地震动存在放大作用,局部地区也可能出现缩小作用,并对地震灾害的分布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工程在进行抗震设计选用地震动参数时,必须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我国的第五代区划图是以I类基岩场地的计算结果为基准,通过统一场地放大系数调整得到II类场地的地震危险分布图,没有直接给出实际场地的地震危险分布图。因此,本文利用地形坡度法得到的全国30m剪切波速(VS30)分布图,并在CPSHA计算过程中引入NGA-West2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得到考虑场地放大效应的全国地震危险性分布图。其主要的工作如下:(1)研究了全球地震模型(GEM)中用于计算地震危险性的Open Quake软件的关键技术,并且分析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各个关键性参数对危险性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针对于不同的衰减关系,网格划分精度对计算结果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趋势基本相同;地震活动性参数对危险性结果影响很大,且影响趋势基本相同;破裂面参数对危险性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而影响趋势有所不同。基于Open Quake平台,将中国CPSHA计算过程中的三级潜源划分,地震活动性空间分布不均匀,长短轴衰减关系等特色技术环节实现了融入。(2)基于Open Quake软件,利用我国五代区划图三级潜源划分得到的震源参数,分别使用2013年俞言祥的衰减关系和2014年NGA-West2的衰减关系进行全国基岩场地的CPSHA,分别得到全国50年超越概率为63%、10%、2%的地震危险分布图。将基于俞言祥的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基岩场地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CPSHA结果进行II类场地调整系数放大后,全国34个城市的PGA值基本均介于第五代区划图给出的PGA区间内,验证了计算流程的可靠性。使用NGA-West2的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基岩场地的CPSHA结果比俞言祥的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稍微偏大。(3)基于Open Quake软件和地形坡度法插值得到的全国30m钻孔剪切波速(VS30)分布图,利用NGA-West2的衰减关系进行计算得到考虑场地效应的全国地震危险分布图。对比我国五代区划图的场地调整系数发现,局部地区较软场地的场地放大系数已超出了目前区划图的场地调整系数范围。基于本文计算结果分别统计了我国四类工程场地的放大系数,除I类场地外,II、III、IV类场地的放大系数分布要整体略大于区划图的场地调整系数范围。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五代区划图进一步考虑场地放大效应提供依据,并为下一代区划图的编制提供参考思路。

张博文[3](2021)在《极罕遇地震下PC隔震结构倒塌可靠度研究》文中认为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施工周期短、构件质量高、噪音污染低、节能环保等优点,但由于其节点部位连接强度低,整体性差导致在高烈度地区的应用与推广受到了限制,而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却可以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倒塌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极罕遇地震的引入,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结构是否具有抗极罕遇地震的能力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隔震结构来说,现有研究表明,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按规范设计的基础隔震结构可能因隔震层位移超限而发生倒塌现象,但并未给出倒塌概率的具体数值,相关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基于此,本文以PC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对其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可靠度及抗震鲁棒性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利用盈建科软件设计了一个全现浇框架结构,之后将设计好的全现浇模型导入Etabs中进行隔震设计,确定隔震支座的最优布置方案,最后在Midas/Gen中建立了PC隔震结构与现浇隔震结构的随机有限元模型。(2)分别考虑结构参数的随机性、地震动的随机性及同时考虑结构参数—地震动的随机性,对比分析PC隔震结构与现浇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指数,并以损伤指数为性能指标,利用二次四阶矩法对两类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遭遇极罕遇地震时的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双随机性对结构的损伤指数具有放大效应;极罕遇地震作用下PC隔震结构的损伤指数整体上大于现浇隔震结构,设计基准期内的抗倒塌可靠度指标相对现浇隔震结构较小,说明其抗侧向倒塌能力弱于现浇隔震结构。(3)将偶然荷载假设为极罕遇地震,根据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全概率公式,对比分析PC隔震结构与现浇隔震结构在不同位置隔震支座失效后的条件倒塌可靠度指标与全概率倒塌可靠度指标,并采用Tornado图形法对所选随机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PC隔震结构的条件倒塌可靠度指标与全概率倒塌可靠度指标均小于现浇隔震结构,其抗竖向倒塌能力相对较弱;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可知,对损伤结构剩余承载力影响程度较大的参数有纵筋的屈服强度、混凝土的容重等,而隔震支座的水平力学参数影响较小。(4)采用基于可靠度的鲁棒性指标对两类结构的条件鲁棒性与抗震鲁棒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由于PC隔震结构整体性较差,其条件鲁棒性指标与抗震鲁棒性指标均小于现浇隔震结构;在进行结构的抗震鲁棒性分析时,由于将场地危险性与结构局部损伤考虑在内,从而导致两类结构的抗震鲁棒性指标大于自身的条件鲁棒性指标。

龙立[4](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程钰翔[5](2021)在《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力压裂已经成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也称干热岩)地热增产的标准技术,裂缝产生过程中会释放地震能量,这种人工地震活动,通常称为诱发地震活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日本,新西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地的EGS工程水力压裂过程中均有发现。这些地震震级大多小于3级,因此没有伤亡和经济损失。然而,这种储层刺激方法在部分EGS项目中也造成了大地震,超过了公众的接受程度,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建筑破坏。例如,美国Geysers水热型地热田,在1997年、2003年两次注水过程中,每年监测到ML=1.5级以上微震近1000次,ML=4.0级以上地震1-2次。在瑞士Basel的EGS项目水力压裂过程中,2006-2007年发生了3500次诱发地震事件,其中4次3级左右的地震,最大地震震级达ML=3.4,此事件的发生和随后的地震风险分析导致这一EGS项目永久关闭,并对居民进行了灾害补偿。2009年8月,在德国兰道,地热循环过程中发生了ML=2.7事件。2007年11月,韩国Pohang的EGS项目也经历了类似的问题,一个压裂井底部接近断层,另一个井穿过断层平面,虽然注入的压裂液体积较小,但仍造成ML=5.5的灾难性地震。这是韩国自1978年建立地震监测系统以来的第二大地震,造成近80人受伤,1100多所房屋受损,1800多人无家可归。诱发地震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地EGS工程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文围绕EGS开发过程中引起的诱发地震开展研究,分析诱发地震因素、特征、风险评价及预测方法等关键问题,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EGS工程诱发地震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影响诱发地震关键参数及特征研究,结合EGS诱发地震数据,进行最大震级预测,风险评价,以期实现EGS开发诱发地震管控,并进行实际场地应用。首先开展室内高温压大尺寸流体注入物理模型4D声发射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分析不同条件下水力压裂特征参数,裂缝分布形式,并记录了压裂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位置、能量和压力曲线,测试不同温压条件、注入流量、注入周期的声发射事件演化特征,研究声发射的时空分布序列、累积声发射能量和最大声发射能量。之后利用离散元水-力耦合模型研究了水力压裂和声发射活动,构建具有花岗岩数值储层模型,结合室内实验条件,测试了各种注入方案、温度和围压等条件下裂缝的产生、发生及结束,分析了水力压裂特征;比较了声发射事件(诱发地震)与流体压力分布的时空演变关系。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震能量释放,并结合其他流体注入参数的震级综合分析方法,评估诱发地震震级,使用了收集到的多个工程诱发地震数据汇编,进行多种参数诱发地震震级相关性、敏感性分析,建立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预测公式。并基于震级预测两个最优参数,注入能量和断层长度,建立了基于非齐次泊松过程统计模型,分析水力压裂诱发地震震级的超越概率,该模型可用于评估与水力压裂工程作业的地震危险性。最后,通过地震地质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理清工程场区及其附近断层地表行迹和活动,判断注入诱发地震潜在诱因及主控因素,根据野外花岗岩露头天然裂隙和节理调查结果,依据前述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场地级EGS储层模型,将水力压裂实验结果参数输入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诱发地震,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国内外典型注水诱发地震案例,根据前述震级回归预测及风险评估方法,对青海共和EGS场地开展诱发地震风险评价,估算其产生的地震动和可能形成的工程潜在影响。

于天洋[6](2021)在《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区域广、地震强度大,发震频率高,大地震对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影响,急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来识别风险程度并控制风险。所以,研究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和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以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基础数据和震害资料为基础,将研究对象分为具有宏观数据的区域供水系统和具有精细化数据的城市供水系统,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建模思路,围绕供水系统抗震能力评估模型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我国720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多源化基础资料数据库和震害资料数据库,分析了BP神经网络场地分类方法确定场地类别的可行性,利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率密度函数和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绘制了每个城市的地震危险性曲线。(2)针对区域供水管网管材的占比差异性,分析了管网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基于管网、设防烈度、场地类别、人口、GDP等多源化的宏观数据,提出并建立了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模型和评估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基础抗震能力因子、自身抗震能力因子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建立了区域综合抗震能力模型和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利用ArcGIS计算并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管网基础抗震能力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分类图。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与四川典型城市的实际地震震害进行对比,验证了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模型的合理性,突破了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差异难以评估的技术瓶颈。(3)分析了基于熵值法进行区域供水管网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指出了原有风险熵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区域供水管网风险熵评估模型和综合风险熵指数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供水管网的风险熵指数,利用ArcGIS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指数分类图。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与四川和陕西典型城市的实际地震震害进行对比,验证了风险熵评估模型的合理性。解决了区域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地震灾害风险图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4)研究了各类供水系统设施的地震易损性,基于震害资料给出了不同供水系统设施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基于损失率期望指数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计算了我国720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建立了分级评估标准,并与风险熵指数和评估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供水管网地震损失率期望和地震灾害风险熵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评估单元的风险级别基本一致,利用ArcGIS分别计算并绘制了中国大陆供水系统和供水管网不同时间尺度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分类图。根据地震危险性曲线,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损失超越概率模型,以德阳市为例计算了汶川地震时地震灾害损失,通过与实际地震损失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5)针对供水管网精细化数据和水力分析需要,提出了改进的全局收敛算法对供水管网进行低压水力模拟,解决了牛顿迭代在管网渗漏分析中收敛性差的问题,使管网节点水压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提出了基于水力分析的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及评估分级标准,以意大利Apulian供水管网为例,编制Monte Carlo流分析程序,对给定不同烈度的供水管网进行仿真模拟,给出了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并通过供水管网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合理性。(6)针对城市供水系统精细化数据和各子系统组成特点,进行了供水系统风险传播路径分析,提出了供水系统风险传播模型,以克拉玛依市供水系统为例,对该市供水系统进行总体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本文提出的各种风险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熵模型、损失率期望模型、损失超越概率模型适合区域和城市风险评估,精细化的城市管网数据支持水力分析模型、风险传播模型和经济损失预测模型,适合城市风险评估,且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满足政府部门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多元化需求。

任乐平[7](2020)在《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并逐步引入到各国相关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作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易损性分析,其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考虑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对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然而,对于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学者们大多集中在随机性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损伤状态模糊性的影响。事实上,相邻两个损伤状态的界限并不是清晰明确的,考虑模糊性更能符合真实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一座三跨V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模糊失效准则建立了一套能够同时考虑地震随机性、结构自身不确定性以及损伤状态模糊性的桥梁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风险评估流程。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了条件边缘乘积法,即新改进的PCM法。利用新改进的PCM法建立了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流程。该分析流程能够在考虑多种构件失效模式相关性的基础上简便快速地建立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以某三跨V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利用OpenSee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桥梁动力分析模型。在考虑地震随机性与桥梁自身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利用“云图法”形成了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2)考虑桥梁构件失效准则的模糊性,引入模糊数学理论来描述结构的损伤过程。采用隶属函数来描述失效边界的模糊性,推导出基于模糊失效准则下的构件失效概率,同时研究了隶属函数分布类型和隶属区间的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影响规律(3)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了PCM法,即新改进的PCM法。将新改进的PCM法从失效模式数量、可靠度指标及相关性系数三个维度进行计算精度的验证。基于新的改进PCM法,建立了一套能够同时考虑地震随机性、桥梁自身不确定性以及损伤模糊性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分析流程,给出了依托工程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4)提出了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了隶属函数分布类型和隶属区间的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风险概率的影响,实现了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风险评估。(5)针对V腿连续梁桥的结构特点,研究了V腿叉角角度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易损性及风险的影响,揭示了V腿夹角对此类桥梁抗震性能及地震风险概率的影响规律,其研究成果可为设计同类桥梁提供参考。

靳聪聪[8](2020)在《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与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能源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一批以高土石坝为代表的高坝大库在国家水电战略开发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是当今世界上高土石坝数量最多的国家,并在水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一批200m、300m级的高土石坝。这些大坝位于我国地震地质环境复杂的西部地区,加之该地区强震频发且抗震设防烈度相对其它地区要高。因此,开展高土石坝抗震安全研究关乎国家水资源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地分析高土石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地震风险,是确保高坝抗震安全的关键。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是大坝抗震安全的基础,采用弹塑性模型对高土石坝动力分析是发展的趋势。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能够全面、有效地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态水平。因此,有必要将基于性能的抗震理念引入到高土石坝的抗震安全评价中。基于性能的混凝土高坝抗震安全评价在国内已经起步,而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分析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高土石坝动力弹塑性分析、地震动记录选取、性能水准和性能参数指标量化方法、考虑地震动和筑坝料参数不确定性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高土石坝地震损失估计以及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因此,结合筑坝料弹塑性模型和高土石坝动力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深入研究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与地震风险评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框架,结合筑坝土石料试验成果,引入反映筑坝土石料非线性弹性关系的模量公式和能够反映循环硬化和滞回特性的塑性模量因子,并对PZC模型的弹性和塑性模量表达式改进,提出了一个可以统一考虑循环硬化、滞回特性以及塑性应变积累特性的改进PZC弹塑性模型。采用人工蜂群算法(ABC)和土体模型参数标定程序SM2D对改进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通过对糯扎渡堆石料与心墙掺砾土料的静动力三轴试验模拟,改进PZC弹塑性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筑坝料的主要静动力特性,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将改进PZC弹塑性模型编入到SWANDYNE Ⅱ有限元程序中,并对糯扎渡高土石坝进行动力弹塑性反应分析。该方法能够较全面分析高土石坝加速度反应规律分析和频域特性。通过对坝体内典型点的变形时程分析和大坝震害网格变形研究,能够深入分析高土石坝变形特性。结合动力固结理论得到高土石坝的超静孔压分布,计算结果能较好反映高土石坝震动响应规律。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PZC弹塑性模型参数对高土石坝动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得出Mg、Mf、γD、γden、γu、Hu0、H0等7个模型参数对大坝动力计算结果影响敏感度较高。(2)建立了一种基于场地谱和坝址区地震参数的高土石坝地震动记录选择方法,设定选取地震动记录筛选条件和地震动数量,通过PEER选取60条符合场地条件地震波,所选取的地震动记录的均值谱与场地谱的吻合较好,体现选取地震动的不确定性。结合有限元程序SWANDYNE Ⅱ对糯扎渡高土石坝进行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以及统计国内外土石坝变形震害结果,提出了高土石坝的可定量化性能指标和多级性能水准的确定方法。采用基于多条带分法(MSA)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方法分析坝体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产生各个等级破坏的概率。通过讨论两个性能参数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变异系数随着随着地震波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地震波数量大于30条,地震动数量对于性能参数影响基本不再变化。通过引入了幂指数的地震危险性模型,结合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建立了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估方法,并对高土石坝在设计基准期期内达到不同性能等级的概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坝处于基本完好概率达到98%以上,说明糯扎渡高土石坝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抗震性能良好。(3)选取改进PZC模型中的7个敏感性较大的模型参数作为高土石坝的随机变量来考虑筑坝料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并采用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LHS)建立60个随机生成的高土石坝地震-结构样本对。计算结果表明,仅考虑地震动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高土石坝各级性能水准对应的超越概率。引入具有强大映射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以高土石坝动力弹塑性分析的计算结果进行训练和仿真,建立ANN模型代替有限元分析计算,并与MSA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ANN-MSA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根据糯扎渡高土石坝地震危险性资料,推导坝址处地震加速度概率密度函数,采用蒙特卡罗(MC)方法对高土石坝震害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发生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不确定性,对设计基准期内的糯扎渡高土石坝在10、50和100年的震害风险概率进行评估。通过对蒙特卡罗和数值积分方法计算高土石坝震害风险值的对比发现,蒙特卡罗法计算结果略小于数值积分方法的结果,造成对高土石坝震害风险的低估。最后,结合高土石坝地震损失和震害风险分析结果,建立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并分析在设计准期内的糯扎渡高土石坝地震风险值。结果表明:高土石坝在100年设计基准期内坝顶相对震陷率和坝顶水平位移最大值对应的严重破坏的地震风险评估值为1.2049和1.5674亿元,处于高土石坝地震损失灾难状态。

郑晓伟[9](2020)在《高层建筑在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与荷载系数修正》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空前的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对高层建筑等高性能结构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震、强风和爆炸等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且疆域辽阔、海岸线绵长,这造就了我国地震和强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地震发生前后,震中区的大气压和大气温度等发生显着变化,进而诱发风的形成。高层建筑等高性能结构服役周期长、建设投资大,其在全寿命周期内不可避免会遭受地震和强风的单独或同时作用。而传统设计方法,通常只考虑单种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单次作用,并基于最不利荷载对结构进行设计,而忽略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对结构全寿命周期抗灾性能的影响,且缺乏地震和强风的联合概率模型。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的地震和强风联合概率模型、高层建筑在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和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多灾荷载系数修正方法。以云南大理地区作为灾害数据来源地以及某42层钢框架-RC核心筒建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中国地震局强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大理地区1970-2017年间面波震级超过4级的实测地震动记录和地震目录,确定了 Frechet分布是描述PGA概率分布的最优模型,并通过逻辑树的方法考虑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后绘制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另外,依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中心提供的1971-2017年间10米高处仪器记录的日值最大风数据,确定三参数Weibull分布可以更好地描述大理地区的风速概率分布。(2)本文基于统计工具和实测数据,提出了地震和强风的联合概率模型,该概率模型可用于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结构的风险分析。首先,根据从大理地区获取的76对既有地震又有强风记录的数据对,通过Copula函数建立了 PGA和强风风速的联合累积概率分布函数。结果表明,基于Joe阿基米德Copula函数确定的地震和强风联合概率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实测联合概率分布。接下来,又将该方法应用于风速风向联合概率模型研究,通过与传统分析方法,即基于乘法定理和角度-线性(Angular-linear,AL)模型的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不仅能够较好地描述实测风速风向的联合概率分布,更能高效简便地预估任意风向给定重现期的风速值。(3)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的高层建筑在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中,多种灾害包含三种类型:地震和强风单独作用以及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开展了风致高层建筑风险评估的研究,分析中综合考虑了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风攻角和结构朝向以及随机变量不确定性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层建筑的风致易损性对风攻角敏感,且总破坏概率对结构朝向表现出显着的依赖性。其次,文中通过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分别研究了高层建筑在地震单独作用以及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下的风险状况,分析过程中考虑了随机变量和输入荷载的不确定性及多种加载工况和材料弹塑性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结构破坏概率对加载工况反应敏感,且随着极限状态的增强而减小。(4)基于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结构风险分析结果,将三种灾害类型下高层建筑的破坏概率之和定义为总破坏概率,通过分析各灾害类型对总破坏概率的贡献程度可以发现,在考虑灾害的发生概率时,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对总概率的贡献在多数极限状态下均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多灾害研究领域,通常忽略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对高层建筑风险评估的影响,且常假定地震和强风属于完全相互独立的极端事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被广泛采纳的假设是不合理的,相反,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抗多灾耦合作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多种灾害的耦合效应。(5)最后,以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结构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的高层建筑抗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的荷载修正系数计算方法。选定合理的目标可靠度指标后,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极限状态下地震强度指标和风荷载强度指标的修正系数及其相应的荷载组合系数。结果表明,由基于可靠度方法确定的荷载组合系数均不小于规范值,即需要对现行规范中地震和风荷载的设计强度进行适当修正。当然,文中确定的荷载组合系数在工程应用前,仍需补充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但本文提出的荷载修正系数计算方法,为指导规范中相关条文的修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且可以很好地扩展至其它多种灾害耦合作用的设计方法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甄萃贤[10](2020)在《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产生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网壳结构作为大跨空间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火车站、飞机候机厅等大型公共建筑物以及商场、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旦发生破坏,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对网壳结构开展抗震理论研究和地震风险评估分析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对大跨度钢网壳结构的抗震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对应用也较为广泛的铝合金网壳结构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与传统的钢材相比,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可模性好、延展性好、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此,铝合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与此同时,由于网壳结构建设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破坏后修复成本高,对网壳结构开展地震概率风险评估,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成为空间结构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本论文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开展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及地震概率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如下:(1)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开展研究,探讨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利用模糊数学模糊综合判定原理,定量地判定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失效模式,建立基于该方法的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失效模式的判别准则;结合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计算算例,对失效模式进行传统经验失效判别和模糊数学综合判定,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失效模式判别准则的准确性。(2)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本文基于对大规模参数分析中结构特征响应的统计,提出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探讨了适合于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震害等级划分的标准,给出了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凯威特型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获得了铝合金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及地震易损性曲线,为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依据。(3)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本文系统总结了结构地震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利用该理论对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构易损性分析、地震概率损伤分析、人员伤亡以及地震经济损失估计。以某体育馆的铝合金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得到适用于体育馆全生命周期中总费用最少的结构设计方案,体现了结构地震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工程意义,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与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抗多灾分析与设防水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1.2.2 多灾害的荷载效应组合
        1.2.3 多灾害的联合概率分布
        1.2.4 地震-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性能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单一灾害与多灾害概率模型
    2.1 单一灾害概率模型
    2.2 多灾害概率模型
        2.2.1 变量间相关性度量
        2.2.2 条件联合分布模型
        2.2.3 多维极值分布模型
        2.2.4 Copula函数模型
    2.3 灾害超越概率及重现期
    2.4 小结
3 地震与洪水灾害危险率评估
    3.1 地震与洪水联合致灾机理
        3.1.1 地震与暴雨洪水
        3.1.2 地震与溃坝洪水
    3.2 数据收集和处理
    3.3 地震与洪水边缘分布模型
        3.3.1 地震边缘分布模型
        3.3.2 洪水边缘分布模型
    3.4 地震与洪水联合分布模型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参数估计及拟合优度评价
        3.4.3 联合超越概率及同现重现期
    3.5 小结
4 结构抗多灾分析与设防水准研究
    4.1 灾害作用机理
        4.1.1 地震作用
        4.1.2 洪水作用
        4.1.3 地震-洪水联合作用
    4.2 灾害易损性分析
        4.2.1 地震易损性分析
        4.2.2 洪灾易损性分析
        4.2.3 地震-洪水灾害易损性分析
    4.3 结构失效概率分析
    4.4 结构抗多灾设防水准
        4.4.1 目标可靠指标
        4.4.2 风险一致原则
    4.5 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数值模型
        5.1.1 模型基本信息
        5.1.2 砌体结构建模
        5.1.3 材料参数取值
        5.1.4 洪水冲刷模拟
        5.1.5 结构模态分析
    5.2 结构抗多灾分析
        5.2.1 联合需求模型
        5.2.2 联合易损性
        5.2.3 全寿命失效概率
    5.3 结构抗多灾设防水准
        5.3.1 目标可靠指标
        5.3.2 风险一致原则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云南破坏性地震
附录 B 云南气象台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考虑场地效应的全国地震动区划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1.2.2 震级-频度关系
        1.2.3 时间模型
        1.2.4 衰减关系
        1.2.5 计算程序
        1.2.6 地震区划图及存在的问题
        1.2.7 震级转换与场地分类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GEM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1 基于Open Quake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1.1 PSHA的计算原理
        2.1.2 Open Quake的计算流程及其特点
        2.1.3 震源模型的构建
        2.1.4 Open Quake的可靠性分析
    2.2 基本参数的对比研究
        2.2.1 基本参数选取
        2.2.2 构建标准震源模型
        2.2.3 计算结果
    2.3 考虑场地放大效应的CPSHA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岩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3.1 我国的震源模型
        3.1.1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式
        3.1.2 统计区、带的划分以及参数的确定
        3.1.3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以及参数的确定
        3.1.4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以及参数的确定
    3.2 地震活动性模型与M_w震源模型
        3.2.1 CPSHA方法的基本假定
        3.2.2 CPSHA地震活动性模型
        3.2.3 M_w震源模型
    3.3 衰减关系
    3.4 两个工程场地安评资料的方法验证
        3.4.1 工程场地一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3.4.2 工程场地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3.5 基岩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3.5.1 YLX13 的计算结果
        3.5.2 与五代区划图结果的比较
        3.5.3 NGA-West2 的计算结果
        3.5.4 NGA-West2 结果与YLX13 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4.1 场地条件
    4.2 我国考虑场地条件的方法
        4.2.1 调整方法及调整系数
        4.2.2 调整后的结果
    4.3 考虑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4.3.1 计算原理
        4.3.2 两个工程场地的计算结果
        4.3.3 全国的计算结果
    4.4 放大系数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内容及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极罕遇地震下PC隔震结构倒塌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式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1.2.3 极罕遇地震研究现状
        1.2.4 地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研究现状
        1.2.5 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倒塌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结构两类倒塌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2.2.1 侧向增量倒塌的定义
        2.2.2 竖向连续倒塌的定义
    2.3 侧向增量倒塌的分析方法
        2.3.1 静力弹塑性分析
        2.3.2 动力弹塑性分析
    2.4 竖向连续倒塌的分析方法
        2.4.1 概念设计法
        2.4.2 拉结强度法
        2.4.3 构件拆除法
        2.4.4 局部加强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罕遇地震下PC隔震结构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分析
    3.1 引言
    3.2 PC隔震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3.2.1 基本设计资料
        3.2.2 随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随机样本的形成
        3.3.1 拉丁超立方抽样原理
        3.3.2 生成随机变量
        3.3.3 生成样本空间
    3.4 结构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分析
        3.4.1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3.4.2 结构侧向增量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3.4.3 结构参数的随机性
        3.4.4 地震动的随机性
        3.4.5 结构参数-地震动的随机性
        3.4.6 设计基准期内倒塌可靠度分析
    3.5 随机变量灵敏度分析
        3.5.1 灵敏度分析方法
        3.5.2 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罕遇地震下PC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4.1 引言
    4.2 最可能失效隔震支座识别
    4.3 非线性pushdown分析
        4.3.1 分析方法
        4.3.2 分析结果
    4.4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4.4.1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概率基础
        4.4.2 场地危险性分析
        4.4.3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4.4.4 完好结构竖向倒塌可靠度分析
        4.4.5 损伤结构条件倒塌可靠度分析
        4.4.6 结构连续倒塌全概率可靠度分析
    4.5 损伤结构易损性分析
        4.5.1 易损性相关理论
        4.5.2 分析结果
    4.6 随机变量灵敏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PC隔震结构抗震鲁棒性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鲁棒性及评价指标
        5.2.1 基于结构属性的鲁棒性指标
        5.2.2 基于可靠度的鲁棒性指标
        5.2.3 基于风险的鲁棒性指标
        5.2.4 基于确定性结构性能的鲁棒性指标
    5.3 PC隔震结构鲁棒性评定
        5.3.1 PC隔震结构条件鲁棒性分析
        5.3.2 PC隔震结构抗震鲁棒性分析
        5.3.3 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课题及项目

(4)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5)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外EGS现场工程诱发地震现状
        1.2.2 EGS诱发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3 EGS诱发地震发震机理研究现状
        1.2.4 EGS诱发地震实验研究现状
        1.2.5 EGS诱发地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6 EGS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7 EGS诱发地震减震方法研究现状
        1.2.8 目前EGS诱发地震研究遇到的主要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室内模型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水力压裂实验
    2.2 水力压裂设备
    2.3 水力压裂实验
        2.3.1 实验步骤
        2.3.2 岩石样品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注入流速对压裂特征影响
        2.4.2 温度对压裂特征影响
        2.4.3 围压对压裂特征影响
        2.4.4 注入方式对压裂特征影响
    2.5 压裂后渗透率的估计
    2.6 压裂后储层改造体积的估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水力压裂过程及诱发裂缝模拟
        3.2.1 模型简介
        3.2.2 裂缝模拟控制方程
        3.2.3 模型验证
        3.2.4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3 声发射过程模拟
        3.3.1 模型简介及控制方程
        3.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GS开发诱发地震机制分析及危险性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研究
        4.2.1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预测分析
        4.2.2 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回归公式理论基础
    4.3 诱发地震风险性评估
        4.3.1 概率模型选取
        4.3.2 震级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共和盆地EGS开发诱发地震预测评价
    5.1 引言
    5.2 研究区地震地质环境
        5.2.1 研究区构造地质背景
        5.2.2 研究区产生断层的构造运动
        5.2.3 研究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
    5.3 研究区野外调查结果
        5.3.1 研究区历史地震、断层与场地关系
        5.3.2 野外调查研究区附件断层
        5.3.3 野外断层调查结论
    5.4 诱发地震模拟
        5.4.1 储层诱发地震模型建立
        5.4.2 不同储层参数条件下诱发地震模拟结果
        5.4.3 不同工程参数条件下诱发地震模拟结果
    5.5 诱发地震危险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灾害系统
    1.3 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3.1 风险与灾害风险
        1.3.2 灾害风险评估
    1.4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类与研究进展
        1.4.1 评估模型分类
        1.4.2 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1.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亟待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技术思路和研究内容
        1.6.1 技术思路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数据和地震危险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础数据
        2.2.1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2.2.2 供水系统震害资料数据库
        2.2.3 有关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说明
    2.3 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确定场地类别的可行性分析
    2.4 地震危险性分析
        2.4.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率密度函数
        2.4.2 地震烈度发生概率
        2.4.3 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3.1 引言
    3.2 突变级数法应用于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评估的可行性
    3.3 供水管网脆弱性分析
        3.3.1 脆弱性及影响因素
        3.3.2 管道材质区域差异性
    3.4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3.4.1 供水管网自身抗震能力评价因子
        3.4.2 城市基础抗震能力评价因子
        3.4.3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指数
        3.4.4 评估指标体系
    3.5 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5.1 突变理论
        3.5.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6 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模型
    3.7 抗震能力分级分类标准
        3.7.1 基础抗震能力分级标准
        3.7.2 综合抗震能力分类等级标准
    3.8 模型验证和区域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
        3.8.1 模型验证
        3.8.2 区域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评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1 引言
    4.2 熵值法应用于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4.3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评估模型
        4.3.1 熵的基本理论模型
        4.3.2 地震灾害风险熵评估模型
        4.3.3 供水管网严重性程度指标
        4.3.4 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熵的特性
        4.3.5 与原有供水管网风险熵模型的比较
        4.3.6 区域供水管网风险熵计算步骤
    4.4 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等级分类标准
    4.5 模型验证和区域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4.5.1 模型验证
        4.5.2 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损失率期望的区域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5.1 引言
    5.2 基于损失率期望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5.2.1 地震灾害损失(率)期望评估模型
        5.2.2 地震灾害损失超越概率模型
    5.3 基于损失率期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分级标准
    5.4 供水设施地震易损性分析
        5.4.1 供水系统设施和地震易损性分类
        5.4.2 震害矩阵模拟
        5.4.3 地震易损性函数模型
    5.5 供水系统暴露性分析
        5.5.1 供水系统设施固定资产构成
        5.5.2 区域供水系统设施固定资产分布
    5.6 地震灾害风险的时空区段特征分析
    5.7 算例
        5.7.1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期望指数风险分布
        5.7.2 地震损失(率)期望和风险熵比较分析
        5.7.3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预测和超越概率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力分析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水力分析参数用于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6.3 供水管网震后水力分析
        6.3.1 管线震害率模型的选取
        6.3.2 管道漏点形式与漏点确定
        6.3.3 供水管网震后水力分析
        6.3.4 震后水力分析模拟算法
        6.3.5 改进的震后水力分析模拟算法
    6.4 基于供水管网水力分析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6.4.1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
        6.4.2 震后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
        6.4.3 供水管网地震暴露性分析
        6.4.4 供水管网地震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分析
        6.4.5 震后供水管网评估等级标准
    6.5 算例
        6.5.1 震后管网供水率风险评估分析结果
        6.5.2 震后用户节点可靠度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考虑风险传播的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实例研究
    7.1 引言
    7.2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
        7.2.1 供水系统组成分析
        7.2.2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路径
        7.2.3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传播基本模式和数学模型
    7.3 供水子系统抗震能力评估指标
    7.4 基于震害率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7.5 实例研究
        7.5.1 克拉玛依市供水系统概况
        7.5.2 各子系统脆弱性评估结果
        7.5.3 各子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7.5.4 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7.5.5 基于震害率和易损性地震损失评估模型比较
        7.5.6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超越概率评估结果
        7.5.7 供水系统地震灾害总体风险评估
    7.6 各种风险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7.6.1 区域风险评估
        7.6.2 城市风险评估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2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3 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4 桥梁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4 V型腿桥梁发展概述及结构特点
        1.4.1 国内外发展概况
        1.4.2 V型腿桥梁结构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理论及易损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2.2.1 云图法(Cloud Approach)
        2.2.2 增量动力分析法
        2.2.3 需求能力比对数回归法
        2.2.4 极大似然估计法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工程概况
        2.3.2 有限元建模
        2.3.3 模态验证
    2.4 地震动输入
        2.4.1 地震波选择原则
        2.4.2 地震动参数选择
        2.4.3 地震波选取
    2.5 结构的不确定性
    2.6 桥梁地震损伤指标的确定
        2.6.1 破坏准则
        2.6.2 损伤状态描述及指标量化
    2.7 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2.8 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3.2.1 模糊集合
        3.2.2 隶属函数
        3.2.3 模糊随机事件概率
    3.3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易损性分析
        3.3.1 模糊失效准则
        3.3.2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3.3 隶属函数的选择
        3.3.4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失效概率模型
        3.3.5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构件易损性曲线
        3.3.6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构件易损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新改进PCM法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桥梁系统可靠度理论及体系分类
        4.2.1 桥梁系统可靠度理论
        4.2.2 桥梁体系分类
    4.3 基于界限估计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3.1 一阶界限估计法
        4.3.2 二阶界限估计法
    4.4 基于PCM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4.1 PCM法计算原理
        4.4.2 PCM法误差分析与IPCM法计算原理
        4.4.3 基于IPCM法的系统易损性分析
    4.5 新改进的PCM法
        4.5.1 新改进的PCM法提出
        4.5.2 方法验证
    4.6 基于新改进的PCM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6.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6.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地震危险性分析
        5.2.1 确定性方法
        5.2.2 概率性方法
        5.2.3 地震危险性函数
    5.3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5.3.1 概率风险函数解析表达式
        5.3.2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的提出
        5.3.3 分析步骤
    5.4 桥梁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4.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4.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5 桥梁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5.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5.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6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6.1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构件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6.2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系统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叉角角度对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V腿混凝土连续梁桥总体设计特点
    6.3 V腿叉角角度对桥梁地震易损性影响分析
        6.3.1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6.3.2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
        6.3.3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
    6.4 V腿叉角角度对桥梁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4.1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6.4.2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6.5 V腿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5.1 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构件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5.2 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系统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选自PEER的100条地震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与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土石坝震害综述
    1.3 土石坝抗震的研究进展
        1.3.1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
        1.3.2 高土石坝动力分析方法
        1.3.3 基于性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1.3.4 基于性能的大坝地震风险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筑坝土石料改进PZC弹塑性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PZC弹塑性模型
        2.2.1 广义塑性理论
        2.2.2 PZC模型的弹性部分
        2.2.3 PZC模型的加载和塑性流动方向
        2.2.4 PZC模型的塑性模量
    2.3 改进的土石料PZC弹塑性模型
        2.3.1 弹性部分的改进
        2.3.2 塑性部分的改进
        2.3.3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2.4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
        2.4.1 糯扎渡高土石坝堆石料试验模拟
        2.4.2 糯扎渡高土石坝掺砾土试验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高土石坝地震动力弹塑性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固结理论
        3.2.1 动力固结理论
        3.2.2 动力固结方程有限元格式
    3.3 糯扎渡高土石坝有限元计算模型
        3.3.1 工程概况
        3.3.2 有限元模型和地震动输入
    3.4 糯扎渡高土石坝弹塑性分析
        3.4.1 静力结果
        3.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3.4.3 永久变形分析
        3.4.4 孔压分析
        3.4.5 地震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估
    4.1 引言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4.2.1 易损性函数
        4.2.2 地震易损性方法
    4.3 高土石坝地震动选取方法
        4.3.1 地震动记录选取
        4.3.2 高土石坝地震动选取方法
    4.4 基于变形的高土石坝性能参数和性能水准
        4.4.1 基于坝顶相对震陷率的性能水准
        4.4.2 基于坝顶水平位移的性能水准
    4.5 基于地震变形易损性的糯扎渡高土石坝抗震安全分析
        4.5.1 基于多条带分法的高土石坝地震变形易损性分析
        4.5.2 基于地震变形易损性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分析
    4.6 本章小节
5. 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服役期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5.2.1 区域地震区带
        5.2.2 地震活动性参数
        5.2.3 地震危险性评价
    5.3 考虑不确定性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5.3.1 地震动-结构样本对
        5.3.2 考虑不确定性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5.4 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震害风险分析
        5.4.1 基于ANN-MSA的高土石坝易损性分析
        5.4.2 基于性能的糯扎渡高土石坝震害风险分析
        5.4.3 糯扎渡高土石坝不同使用期内震害风险分析
    5.5 基于性能的糯扎渡高土石坝地震风险分析
        5.5.1 高土石坝地震损失评估方法
        5.5.2 基于性能的糯扎渡高土石坝地震风险评估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1 区域范围内M5级以上历史地震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层建筑在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与荷载系数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多种灾害的概率模型
        1.2.2 基于Copula函数的联合概率模型
        1.2.3 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结构风险分析
        1.2.4 结构抗多种灾害设计方法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基于概率的地震和风事件危险性分析
    2.1 引言
    2.2 多灾联合概率模型分析方法
    2.3 地震和风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2.3.1 地震数据统计分析
        2.3.2 风数据统计分析
    2.4 基于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1 地震数据描述
        2.4.2 地震危险性
    2.5 基于Copula函数的地震和强风联合危险性分析
        2.5.1 强风事件危险性分析
        2.5.2 PGA和强风风速的联合概率模型
        2.5.3 联合事件的条件概率分析
        2.5.4 地震和强风联合危险性分析
    2.6 基于Copula函数的风速风向联合概率模型
        2.6.1 风速的概率分布
        2.6.2 风向的概率分布
        2.6.3 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
        2.6.4 极值风速预测
    2.7 本章小结
3 地震单独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基于破坏概率的高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
    3.3 高层建筑模型介绍及地震动记录
        3.3.1 算例概况
        3.3.2 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
        3.3.3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3.4 地震单独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险评估
        3.4.1 高层建筑的易损性分析
        3.4.2 高层建筑的破坏概率估算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风向及结构朝向影响的风致高层建筑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考虑风向影响的风致结构风险评估
    4.3 风致高层建筑风险评估
        4.3.1 风荷载时程模拟
        4.3.2 风致易损性分析
        4.3.3 风致破坏概率估算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结构风险评估
    5.3 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分析
        5.3.1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3.2 结构易损性曲面分析
    5.4 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下的破坏概率估算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可靠度的高层建筑抗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的荷载修正
    6.1 引言
    6.2 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荷载修正方法
    6.3 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破坏概率分析
    6.4 荷载强度指标修正系数计算
        6.4.1 风荷载强度系数修正
        6.4.2 地震强度系数修正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地震和强风同时作用下的结构易损性曲面
附录B 地震动记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1.2.2 铝合金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1.2.3 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1.2.4 网壳结构地震概率风险评估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
    2.1 引言
    2.2 结构模型与分析方法
        2.2.1 分析模型
        2.2.2 参数分析方案
        2.2.3 分析方法
        2.2.4 地震动的选取
    2.3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模式
        2.3.1 动力强度破坏
        2.3.2 动力失稳破坏
    2.4 铝合金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4.1 基于特征响应的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4.2 基于模糊综合判定的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
    3.1 引言
    3.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1 结构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3.2.2 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
    3.3 损伤模型及破坏状态
        3.3.1 损伤模型
        3.3.2 破坏状态
    3.4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算例
        3.4.1 典型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4.2.1 地震风险评估方法
        4.2.2 地震风险评估分析主要内容
    4.3 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4.3.1 地震危险性分析
        4.3.2 地震易损性分析
        4.3.3 概率损伤分析
        4.3.4 地震损失估计
    4.4 地震风险评估算例分析
        4.4.1 结构初期施工建造估价
        4.4.2 结构使用过程的保护维修费用估计
        4.4.3 网壳结构地震经济损失估计
        4.4.4 全生命周期的总投资费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模糊数学MATLAB程序
附录 B 结构易损性曲线程序
附录 C 结构破坏状态概率曲线程序
致谢

四、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与洪水联合作用下结构抗多灾分析与设防水准研究[D]. 秦佩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考虑场地效应的全国地震动区划图[D]. 陈兰生.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3]极罕遇地震下PC隔震结构倒塌可靠度研究[D]. 张博文.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EGS诱发地震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D]. 程钰翔. 吉林大学, 2021
  • [6]区域和城市供水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于天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7]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D]. 任乐平.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与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靳聪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9]高层建筑在地震和强风耦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与荷载系数修正[D]. 郑晓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10]单层球面铝合金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和概率风险评估[D]. 甄萃贤. 广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