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

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

一、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贻泽,王春楠,龚文颖[1](2021)在《风华百年 壮美广西》文中认为1921—2021,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一百年。回望百年,意味深长。——1921年7月,上海市兴业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如平地惊雷,为苦难辉煌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从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迎着朝阳出发,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

石璐[2](2020)在《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从一个旅游短缺的国家发展为一个旅游大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经历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更是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广西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发展迅速,但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研究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以促进区域间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改善区域间旅游经济环境。本文以广西区域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其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10-2018年,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现状分析,分别从全区和市域两个角度分析了广西旅游经济的数量特征,并通过绘制分级色彩图直观分析广西各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Stata软件构建嵌套空间权重矩阵,并从全局和局域两个角度分析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再通过单位根检验、混合OLS回归估计、LM检验和LR检验确定空间杜宾模型为本文的最适空间计量模型;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类型为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通过联合非显着性检验和LR检验确定使用时空双固定效应模型;接着,运行Stata得到时空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并验证模型稳健性,根据实证结果分析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旅游资源、城镇化水平、旅游接待设施规模以及交通设施密度七个要素对本地区的直接效应和对邻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结合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分析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可知,广西旅游经济总体上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区域间的旅游经济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空间上广西旅游经济分布不均衡,呈现“南宁-桂林”双核心分布态势。(2)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可知,广西旅游经济在全区呈空间负相关;局域分析中,大多数市域在莫兰散点图上为“高值-低值”和“低值-高值”分布类型。(3)通过空间计量实证分析可知,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着;旅游资源禀赋和城镇化水平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显着,且城镇化水平的负向溢出效应大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劳动力投入、技术水平以及交通设施密度的溢出效应不显着。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实证结果提出政策性建议。

苏友赛[3](2018)在《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项目阶段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1年开始,广西园博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本文将广西园博会的举办视为一个大项目,本论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相应评估体系,系统评估广西园博会阶段性的成绩和问题。评估内容包括对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群众文化生活、房地产带动、旅游经济等的综合影响,分析广西园博会阶段性存在问题,提出了园博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推动广西园博会的持续发展。通过阶段性评估,发现项目取得的成效有提高全区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等;同时,项目存在建设质量不高、展会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展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促进项目未来的发展,提出了重视项目选址、采取多样化建设模式、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等对策。

孟宗民,古洋波[4](2017)在《税收视角下的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文中指出从税收收入角度看,柳州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动能不足、区域不均衡和差距扩增等问题,在新时期改革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政策和历史机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经济特征,通过分析县域税收特点,从税收角度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为柳州市县域经济的结构化、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一、柳州市县域国税税收收入发展情况(一)税收收入总体呈指数型增长。2007年以来,柳州市县域国税税收收入总体呈指数

张勇[5](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朱麟奇[6](2016)在《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任务也日显紧迫。就吉林省旅游业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进而探索相应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对策。这一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其他地区同类问题的探讨提供分析样本。优化结构是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当务之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运行的重大结构问题,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时代性诉求,从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论文采取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分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和前提自觉—问题反思—对策探讨—结论归纳的路向进行研究。本文将旅游产业结构界定为两个层级的统一,即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技术联系的统一。并对产业关联理论、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行概述和提炼,从而为本文的思维范式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的完善日益成为吉林旅游发展的主要杠杆,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等。从行业维度看,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业、旅游商品业具有各自的矛盾症结;从空间布局看,中部城市、东部森林、西部草原湿地的旅游开发协调尚待加强。与此同时,优化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赋存方面,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卓着,尽管长白山脉等自然资源和伪满旧址等人文资源蕴藏深厚,但相对知名度和开发率尚低。旅游人力资源方面,从业人员的数量增长与质量停滞又形成一组对立,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等痼疾依然存在。旅游资本供给方面,传统项目的开工续建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而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和带有旅游属性的文化产业则尚显滞后。旅游科技水平方面,传统旅游项目科技含量提升速度较慢,动漫、3D等新型旅游项目科技应用模式的人本化程度亟待提高。旅游投资结构方面,“全国百强”旅行社与五星级饭店等硬件投资发展较快,而旅游文化研究、人文价值开发、地域民俗保护等软实力发展底气虚弱。因此,应广泛拓展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从优化动力方面看,要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企业驱动相结合的效用,立足混合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固本培元。从优化内容方面看,一是要进行产品优化,强化再加工与附加值生产,走突出关东风情、注重信誉质量的产品开发道路。二是要进行产业优化,在升级既有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重点发掘吉林广电网络集团、长影集团、刘老根剧场等文化企业的旅游潜质,在“大旅游”的视野中整合企业资源。三是要进行空间优化,重点建设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以延吉为主的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组团;以通化为主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组团;以白城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组团。强化区域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吸引旅游客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即以规划先导、市场运作、投资拉动、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树立起开发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旅游航线网络、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景区高速铁路建设等发展目标。其次,研究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措施。从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来看,重点做好旅游资源产权明晰化,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产业差别化定价,加大旅游业导向性投入;旅游产业规模化,加速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化,整体包装和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弥补旅游要素的薄弱环节,做好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吉林省旅游知名品牌等等。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来看,立足全省城镇化格局,开发城市旅游;彰显民族聚居地风情,强化区域特色;连接优势自然资源,形成生态体验专线;完善点轴圈一双三角的空间布局。再次,积极构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优化旅游人才供给结构,等等。

王新越[7](2014)在《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组织等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呈现出“旅游化”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景观在空间上的拓展,城镇生活方式的普及等等,都为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物质、文化等基础,也为旅游化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伴随着“十二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目前工业化对我国城镇化的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它们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可以以旅游化为引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加速旅游化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旅游学、产业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函数法、聚类分析与灰色预测等定量方法,按照“内涵—机理-测度-协调关系—类型”的思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根据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功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旅游化的产生与形成,并在现代旅游产业概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旅游化的内涵。旅游化就是指通过旅游活动与旅游文化的普及、旅游空间与领域的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成为国家或区域支柱产业,并广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过程。因此,“旅游化”不仅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通过分析旅游化与旅游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阐释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解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根据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弱将二者相互作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型。然后,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对城镇化的要求,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从旅游化内涵出发,统筹考虑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功能,构建旅游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遴选影响城镇化系统和旅游化系统的评价因子;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1年城镇化和旅游化评价体系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根据建立的旅游化、城镇化评价体系,测算我国31省市城镇化、旅游化发展水平,重点分析2000年以来各地区城镇化、旅游化差异的时空演变轨迹和结构性动因。研究表明,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与旅游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因子。最后,根据2000-2011年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定量分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确定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采用耦合函数法和协调发展度的方法,建立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模型,评价2000-2011年各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二者正在逐渐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东部地区已经形成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隆起带,北京、上海和浙江是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再对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类型的研究,将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现状,划分为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初步协调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低度协调型3个基本类型,并选择典型地区对该种类型的发展模式运行效果进行预测与检验;再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方向与主要动力,为国家和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唐丽霞[8](2013)在《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观念的增强以及农产品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健康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郴州市地处湖南“南大门”,其生态资源禀赋在湖南省内外亦具有一定的优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郴州市已发展成为香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尚不高,市场营销竞争力仍不强,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极大削弱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制约着郴州市绿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有基于此,本文拟以郴州市绿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提出立足郴州市自然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实施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期望能为郴州市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在研究中,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简要概述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郴州市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概况、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战略环境进行认真剖析,进而提出了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和措施,期望提升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健康发展。本文在评价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时,仅用定性分析加以阐释和推断外,缺乏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也缺乏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农产品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另外,由于农特产品营销数据难以收集,本文对郴州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的分析未能采用案例或实证来检验论文的有关研究结论和建议,这些无疑都是今后进一步扩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时永春[9](2012)在《法律视角下旅游饭店星级标志的市场功效》文中研究表明旅游饭店是独立设置的企业法人。与市场上的其他工商企业一样享有自己的权利,承担法律赋予的义务。因此旅游饭店有正确行使其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资质。更能够在法律所赋予的范围之内,正确使用证明商标授予机构的旅游饭店星级标志,为饭店创造经济利益,为社会创造公共效益。实现证明商标知识产权所带给企业的市场功效。

刘健[10](2010)在《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苏州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已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酒店市场的竞争,酒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论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依托,对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对苏州酒店业及高职旅游院校的实证研究,以及苏州市区酒店人才需求的调查,从企业的角度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分析目前苏州酒店所需人才的标准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外洛桑学院及康奈尔大学先进的酒店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苏州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苏州酒店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最后本文在宏观方面提出了完善以上策略的配套措施,希望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也建议企业方面加强对院校酒店教育的指导,并从长远着眼建立人才机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培训机会与上升空间,高校自身更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畅通的职业信息平台,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保持苏州酒店企业人才教育质量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一些结论为发展苏州传统旅游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提高苏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苏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风华百年 壮美广西(论文提纲范文)

百年风雷写新篇
创造广西新奇迹
改革开放逐浪高
生态文明耀南疆
初心写满红土地
守望相助结同心

(2)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区域旅游经济的研究
        2.关于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
        3.关于区域旅游经济与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
        4.关于指标选取
        5.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技术路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
        3.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法
    (六)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旅游经济
        2.空间溢出效应
    (二)相关经济学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核心边缘理论
三、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量特征
        1.区域旅游资源
        2.区域旅游经济规模
        3.区域旅游经济结构
    (二)空间分布特征
        1.基于空间地理距离
        2.基于空间经济距离
四、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空间计量相关理论与模型
        1.空间权重矩阵
        2.空间自相关检验
        3.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
        4.最优模型选择原则
    (二)指标选取和计量模型的设定
        1.指标选取
        2.数据来源及处理
        3.计量模型的设定
    (三)空间相关性分析
        1.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四)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3.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4.模型系数的效应分解
        5.模型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
五、促进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旅游发达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1.构建旅游交通网络
        2.培育新旅游增长极
        3.打通双核旅游结构
    (二)旅游欠发达区域要规避虹吸效应
        1.提高欠发达市区经济社会地位
        2.挖掘特色文化,提高地区软实力
        3.三大产业联动,化虹吸为反哺
    (三)促进全区旅游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1.区域协同综合开发旅游资源
        2.消除地区间行政和市场壁垒
        3.推进全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西14个市的嵌套空间权重矩阵
附录2 城市编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项目阶段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园博会发展历程
    2.1 国际园博会发展历程
    2.2 中国园博会发展历程
        2.2.1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国家级)
        2.2.2 城市地区级园博会(省市级)
    2.3 广西园博会发展历程
第三章 广西园博会项目阶段性评估体系构建
    3.1 园博会项目特点
    3.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 建立广西园博会发展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
    3.4 建立广西园博会存在问题的评估指标体系
    3.5 评估步骤
第四章 广西园博会发展成效评估
    4.1 园博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4.1.1 属全国为数不多举办省级园林类博览会的省(区)
        4.1.2 虽办会基础弱、起步晚,但进展迅速、成效显着
        4.1.3 园博会品牌效应与知名度不断提升
        4.1.4 促进广西民族团结
    4.2 加快全区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和园林园艺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4.2.1 促进园林绿化产业体系跨越式发展
        4.2.2 打造了园林园艺展示与技术文化交流进步的平台
        4.2.3 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园林园艺管理队伍
    4.3 提高全区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水平
        4.3.1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升
        4.3.2 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4.3.3 推动了城市公园体系的建设
        4.3.4 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3.5 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质量
    4.4 带动承办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4.4.1 加快了城市新区的建设
        4.4.2 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4.4.3 推动招商引资与新区业态体系发展
        4.4.4 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4.4.5 提升了城市形象与知名度
        4.4.6 传承和丰富了城市地域文化内涵
    4.5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5.1 提供了优质的公共休闲与娱乐空间
        4.5.2 提供了科普教育与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
        4.5.3 作为文体活动和节庆赛事的重要阵地
        4.5.4 作为城市重要的会展平台
第五章 广西园博会存在的问题评估
    5.1 展会筹办
        5.1.1 展会组织流程机制不完善,制约展会活动安排有效实施
        5.1.2 展会平台契机挖掘不足,导致展会影响效应不够显着
        5.1.3 展会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容易给市民造成审美疲劳
    5.2 展园规划设计
        5.2.1 展园选址与周边片区联动发展的考虑不足,不利于展园后续利用
        5.2.2 设计方案多样性与主题不够突出,导致景观特色不够鲜明
        5.2.3 展园选址距离主城区较远,降低了游客来园的便利性
    5.3 展园建设
        5.3.1 建设组织与监管机制不完善,建设进度与品质无法有效保障
        5.3.2 建设实施由承办城市统一负责,导致协办城市参与度不高
        5.3.3 建设融资渠道单一,严重依赖地方财政和政府融资平台
    5.4 展园运营管理
        5.4.1 展园功能定位不明晰,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
        5.4.2 会后游客人数锐减,展园运营服务难以维系
        5.4.3 展园管理维护成本巨大,严重依赖地方财政补贴
        5.4.4 展园功能配套与服务不完善,游客体验感不佳
第六章 广西园博会项目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6.1 展会筹办的建议
        6.1.1 开展园博会展会前试运行
        6.1.2 与区外建立办会合作机制
        6.1.3 创新和丰富展会活动内容
        6.1.4 开展县级园博会举办工作
    6.2 展园规划设计的建议
        6.2.1 根据园博园发展定位需要确定园区选址
        6.2.2 与周边片区统一规划,提升发展联动性
        6.2.3 宜按带状形态布局园区,扩大辐射范围
        6.2.4 拓宽方案征集渠道,深入挖掘地域元素
    6.3 展园建设的建议
        6.3.1 建立奖惩戒结合的进度保障机制
        6.3.2 采取多样化的园博园建设模式
        6.3.3 探索创新园博园建设融资模式
        6.3.4 建立园博园建设质量监管机制
    6.4 展园运营管理的建议
        6.4.1 构建“城市公园+”功能定位发展模式
        6.4.2 加快制定《广西园博园运营管理办法》
        6.4.3 实行分期分区发展策略,兼顾多重效益
        6.4.4 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增强便利性和娱乐性
        6.4.5 积极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提升园区人气
        6.4.6 开展运营管理交流学习,推广成功经验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4)税收视角下的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柳州市县域国税税收收入发展情况
    (一) 税收收入总体呈指数型增长。
    (二) “十二五”期间, 县域税源动力不足与城区差距逐渐拉大。
    (三) 相邻带相似, 相似促发展。
    (四) 重点行业, 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1. 柳江县依托地理优势领跑六县。
        2. 柳城县的制造业优势与鹿寨县的第三产业优势。
        3. 融水县与融安县产业相似度较高, 且产业结构整体优于融安县。
        4. 三江县旅游业带动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
二、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一) “十五”时期的县域经济。
    (二) “十一五”时期的县域经济。
    (三) “十二五”时期的县域经济。
三、促进柳州市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 注重招商引资的效益。
    (二) 用好财税激励机制吸引优质企业。
    (三) “三区”统筹, 两两协同。
    (四)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旅游产业结构普遍升级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三、吉林省“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要求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基础理论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结构的含义
        二、旅游产业结构的分类
        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点—轴开发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一、基本资源
        二、发展历程
        三、内部结构
        四、空间格局
    第二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行业现状
        一、旅行社业
        二、饭店业
        三、景区业
        四、旅游商品业
        五、各行业关系的计量分析
    第三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现状
        一、中部城市
        二、东部森林、生态、民俗与边境
        三、西部草原、湿地
        四、空间布局的计量分析
    第四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第四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旅游资源赋存
    第二节 旅游人力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本供给
    第四节 旅游科技水平
    第五节 旅游投资结构
第五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优化动力
        一、政府的驱动
        二、市场的驱动
        三、企业的驱动
    第二节 优化内容
        一、产品优化
        二、产业优化
        三、空间优化
    第三节 优化方式
        一、目标优化
        二、过程优化
第六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二、优化目标
    第二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措施
        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措施
        二、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
    第三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
        三、人才保障——优化旅游人才供给结构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7)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所用研究方法
        1.3.3 研究逻辑框架
        1.3.4 主要创新点
2 旅游化与城镇化基础理论
    2.1 旅游化的内涵解析
        2.1.1 旅游化的内涵
        2.1.2 旅游化与城镇化
        2.1.3 旅游化与工业化
        2.1.4 旅游化与信息化
        2.1.5 旅游化与农业现代化
    2.2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2.1 城市化与城镇化
        2.2.2 我国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3 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理论依据
        2.3.1 城镇化动力机制理论
        2.3.2 消费结构演变理论
        2.3.3 精神与心理需求理论
        2.3.4 协调发展理论
3 旅游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影响旅游化与城镇化形成发展的共同因素
        3.1.1 国家政策
        3.1.2 区位条件
        3.1.3 经济基础
        3.1.4 社会基础
        3.1.5 历史基础
        3.1.6 文化基础
        3.1.7 全球化与区域化
    3.2 旅游化对城镇化的作用
        3.2.1 旅游产业规模与城镇化
        3.2.2 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与城镇化
        3.2.3 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与城镇化
        3.2.4 旅游产业的文化功能与城镇化
        3.2.5 旅游产业的教育功能与城镇化
        3.2.6 旅游产业的生态功能与城镇化
        3.2.7 旅游产业的组织功能与城镇化
    3.3 城镇化对旅游化的作用
        3.3.1 人口城镇化与旅游化
        3.3.2 经济城镇化与旅游化
        3.3.3 社会城镇化与旅游化
        3.3.4 空间城镇化与旅游化
        3.3.5 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化
        3.3.6 生活方式城镇化与旅游化
        3.3.7 城乡一体化与旅游化
        3.3.8 城镇创新研发能力与旅游化
    3.4 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类型
        3.4.1 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型
        3.4.2 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型
        3.4.3 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型
4 城镇化的界定与测度
    4.1 城镇化评价指标及方法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权重及各省市综合得分的确定
    4.2 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4.2.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4.2.2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评价指标
        4.2.3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各子系统
    4.3 城镇化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
        4.3.1 全国城镇化构成要素
        4.3.2 31 省市城镇化构成要素
    4.4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4.4.1 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4.4.2 31 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
        4.4.3 31 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5.旅游化的界定与测度
    5.1 旅游化评价指标与方法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1.3 指标权重及各省市综合得分的确定
    5.2 旅游化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5.2.1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评价指标
        5.2.3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各子系统
        5.2.4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其他指标
    5.3 旅游化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
        5.3.1 全国旅游化构成要素
        5.3.2 31 省市旅游化构成要素
    5.4 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5.4.1 全国旅游化发展水平
        5.4.2 31 省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
        5.4.3 31 省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6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动力机制与协调发展关系
    6.1 旅游化与城镇化的关联度分析
        6.1.1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
        6.1.2 旅游化各子系统与城镇化各子系统
    6.2 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与定量模型
        6.2.1 面板数据检验
        6.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6.2.3 模型选择
        6.2.4 结果分析
    6.3 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6.3.1 耦合度模型
        6.3.2 协调发展模型与等级划分
    6.4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
        6.4.1 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
        6.4.2 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变化
        6.4.3 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变化
7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类型与发展方向
    7.1 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型
        7.1.1 发展方向与理念
        7.1.2 运行条件
        7.1.3 运行效果预测与检验
    7.2 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初步协调型
        7.2.1 以旅游化为主动力模式
        7.2.2 以城镇化为主动力模式
    7.4 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低度协调型
        7.4.1 发展方向与理念
        7.4.2 运行条件
        7.4.3 模式细分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绿色农产品研究综述
        1.2.2 国内绿色农产品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农产品的涵义
        2.1.2 绿色农产品相关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营销理论
        2.2.2 营销战略理论
3.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概述
    3.1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背景
    3.2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3.2.1 绿色基地建设情况
        3.2.2 绿色食品认证开发情况
        3.2.3 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3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现状
        3.3.1 产品策略方面
        3.3.2 价格策略方面
        3.3.3 分销策略方面
        3.3.4 促销策略方面
4.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SWOT分析
    4.1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的优势(STRENGS)分析
        4.1.1 自然气候条件优势
        4.1.2 农业资源优势
        4.1.3 地理区位优势
        4.1.4 交通服务优势
        4.1.5 产业规模优势
    4.2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4.2.1 农村绿色营销观念淡薄
        4.2.2 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定价策略亟待完善
        4.2.3 绿色农产品开发营销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依托
        4.2.4 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营销手段滞后
        4.2.5 绿色促销力度不够,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薄弱
    4.3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4.3.1 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4.3.2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4.3.3 “湖南省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的建立
    4.4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威胁(THREATS)分析
        4.4.1 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4.4.2 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存在
        4.4.3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4.4.4 绿色消费有效需求的不足
        4.4.5 绿色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
    4.5 小结
5.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
        5.1.1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目标
        5.1.2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生成
    5.2 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选择
        5.2.1 WO战略
        5.2.2 SO战略
        5.2.3 ST战略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框架及逻辑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国内外酒店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世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三、苏州职业教育及国内酒店管理教育研究
第二章 苏州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
    第一节 酒店业环境分析
        一、区位优势分析
        二、旅游资源现状
        三、苏州酒店行业发展情况
    第二节 酒店行业高职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背景的调研与论证
        二、苏州酒店行业高职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第三节 苏州酒店人才需求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观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对等
        二、校企合作关系脆弱
        三、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的滞后
        五、酒店企业管理中的不合理性
第三章 国外高职酒店人才培养先进理念的启迪
    第一节 瑞士洛桑学院人才培养机制
        一、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宗旨
        二、教师与行业接轨,课程与国际接轨
        三、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节 国外酒店人才培养的启迪
        一、人才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人才
        二、师资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四、广泛联络校友,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第四章 苏州酒店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第二节 酒店课程改革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趋势
        三、教学模式创新是核
    第三节 校友资源网的建立
    第四节 校企合作的深入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苏州酒店企业解决后备人才危机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三、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四、改变“2+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第五节 企业人才岗位培训的加强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为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
        三、酒店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第五章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延续性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一、资料收集分析
        二、个人能力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延续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华百年 壮美广西[N]. 陈贻泽,王春楠,龚文颖. 广西日报, 2021
  • [2]广西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石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项目阶段性评估研究[D]. 苏友赛. 广西大学, 2018(06)
  • [4]税收视角下的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 孟宗民,古洋波. 经济研究参考, 2017(59)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朱麟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新越.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8]郴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 唐丽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9]法律视角下旅游饭店星级标志的市场功效[J]. 时永春. 饭店现代化, 2012(05)
  • [10]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D]. 刘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柳州饭店改革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