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117例临床护理总结

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117例临床护理总结

一、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迪瑶[1](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护理技术辅助辨证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指出,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是国家对护理事业发展的要求。辨证施护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的中医护理基本法则。然而,中医护理技术虽然开展广泛,临床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却较为缺乏,且受个人主观条件影响,导致辨证的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以中医护理技术为切入点,旨在探索中医护理技术的辨证需求和特点,得出现阶段适合中医护理技术的辨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中医护理技术辅助辨证工具,验证各模型准确率,得出最优模型。方法本研究借鉴朱文锋《证素辨证学》理念,基于证素信息收集表采集2018年至2019年某三甲中医院的297名中医门诊患者症状体征及八纲辨证分型共计173,151条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全连接网络(Fully Connected Networks)和自编码器+全连接网络(Autoencoder+FCNs)这三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辅助辨证工具,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测试运用十折交叉验证,比较其结果的准确率。结果(1)本课题共收集297例患者,其中男性133例(44.8%),女性164例(55.2%),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为48.14±10.67岁。(2)通过t-SNE进行收集数据的可视化,发现在较低维度下,不同辨证分型的数据分布高度重合,辨证结果区分不明显。(3)收集的数据中,最频繁出现的证候依次是以下几类:舌淡胖、舌苔腻、舌苔黄、新产流产手术史、失眠、舌边齿印。(4)在相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下,全连接网络在三个模型中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其中表里、寒热以及虚实这三种证候准确率分别达到95.86%、97.58%和96.55%,支持向量机、自编码器+全连接网络、全连接网络建模最高耗时分别为0.82s、6.27s、23.59s,其中支持向量机耗时最短。结论全连接网络在八纲辨证上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辅助临床护士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的辨证,做到“辨证施术”,在开展临床应用时应进一步思考其操作性。

韩佳寅[2](2017)在《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两种代表性注射剂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探讨其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机理,阐明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反应的主要成分。方法1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6.25、25或10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1次),14天后,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伊文思蓝(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青霉素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青霉素钠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2.5、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30min后处死动物,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同时取耳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2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300mg·kg-1双黄连(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 1次),14天后,致敏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双黄连注射液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300或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并取耳、肺、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3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成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5、15、30、6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 GTP-RhoA(GTP-RhoA/RhoA%)、p-MYPT1(p-MYPT1/MYPT1%)和p-MLC2(p-MLC2/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和肺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青霉素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后15min和30min分别取耳和肺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和肺组织病理学等检查。4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5、30、60、12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注射液,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肺和肠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 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双黄连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给药后30min分别取耳、肺和肠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肺和肠组织病理学等检查。5连翘酯苷类成分的类过敏反应及其致类过敏机制研究(1)类过敏反应研究: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分别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上述浓度的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连翘酯苷A、B或E,给药30min后观察耳廓蓝染面积,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以评价体内类过敏反应。(2)类过敏机制研究: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连翘酯苷A或B,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结果1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青霉素钠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青霉素剂量成正相关,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青霉素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青霉素钠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和肺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提示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2 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双黄连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双黄连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此外,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耳蓝染反应与给药剂量正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双黄连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肺和肠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3 RhoA/ROC K信号通路参与青霉素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明显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着增加,反应与浓度相关。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会导致耳和肺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3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青霉素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4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反应与浓度有一定相关性。0.15mg·mL-1 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 HUVECs GTP-RhoA、p-MYPT1 和 p-MLC2的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改善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600mg·kg-1双黄连会导致耳、肺、肠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6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双黄连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5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单层通透性明显增加,而连翘酯苷E对细胞单层通透性影响较小。与通透性结果一致,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诱导HUVECs细胞骨架变化,而连翘酯苷E的作用相对较弱。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呈浓度相关性增加,其中连翘酯苷A的作用强于连翘酯苷B,而连翘酯苷E则对蛋白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明显抑制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通过体内试验验证发现,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引起小鼠血管渗出增加,而连翘酯苷E则未见该作用。结果提示,连翘酯苷通过激活RhoA/ROCK信号通路诱发动物类过敏反应的作用与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关。结论1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均可诱发小鼠出现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未诱导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二者所致的类过敏反应均具有剂量相关性,提示临床上控制剂量可能降低该不良反应。2 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从而产生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调整,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是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3 连翘酯苷类成分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致类过敏成分之一,但不同的连翘酯苷引起的反应强度差别较大。其中,连翘酯苷A诱发的反应最强,其次为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E未见明显反应。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也与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易艳[3](2014)在《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及其炎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双黄连注射液(SHLI)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疗效很好,然而由于时有过敏样反应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本研究的目的是对SHLI的急性过敏样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主要特点,找出致敏物质,探讨其致敏机制,从而为SHLI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基础。本论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包括SHLI过敏样反应特点、SHLI类过敏物质研究和SHLI类过敏反应炎性机制研究。1.文献综述:包括①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②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总结提炼,从而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相关指导。2.实验研究2.1SHLI过敏样反应特点研究本研究采用豚鼠主动过敏试验(ASA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试验)对SHLI进行致敏性评价研究,并以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小鼠类过敏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对SHLI进行致类过敏作用研究。ASA试验中,用不同剂量SHLI(加佐剂和不加佐剂)对豚鼠进行腹腔致敏,隔日一次,共致敏三次,末次致敏后14天,静脉注射致敏剂量两倍的SHLI进行激发,结果致敏豚鼠出现明显的过敏症状。为了区分类过敏反应,直接给未致敏豚鼠静脉注射与激发剂量相同的SHLI,豚鼠出现与致敏反应中相似的过敏症状。豚鼠耳和肺组织病理结构都显示以炎症改变为主。PCA试验中,采用与ASA试验相同的致敏方式对BN大鼠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0天、14天、17天和21天取致敏大鼠血清,稀释不同滴度后皮内注射到正常Wistar大鼠背部皮肤,24h后给Wistar大鼠静脉注射与致敏剂量相同的SHLI和伊文思蓝(EB)混合溶液进行激发,结果注射SHLI致敏血清局部未出现明显蓝斑。小鼠类过敏反应中,在SHLI受试物中加入EB生理盐水溶液给ICR小鼠静脉注射,然后通过耳廓蓝染发生率和蓝染面积评分及耳廓中EB含量判断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程度从而了解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程度。由结果可知,小鼠耳廓发生明显蓝染,并具有剂量相关性。另外小鼠耳和肺组织病理改变与豚鼠相似,以炎症改变为主,耳组织超微结构显示类过敏反应的病理基础是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本研究采用改良的Miles分析方法,即采用静脉注射0.6%伊文思蓝作为血管渗出的指示剂,观察了皮内注射不同浓度SHLI后局部血管渗出表现。结果显示,随着SHLI浓度增大,注射SHLI局部皮肤的蓝斑也逐渐增大。Beagle犬类过敏试验中,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临床2倍和4倍浓度的SHLI后,Beagle犬出现了明显的过敏样反应症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症状明显加重,而且4倍浓度时,血压出现了即刻下降,在给药后2小时才缓慢恢复到正常。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分析,SHLI主要诱发类过敏反应,其组织病理变化以炎症反应为主,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其发生的病理基础,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程度与浓度和剂量过高具有明显正相关。由于ASA和PCA试验的敏感性和局限性,所以SHLI的过敏试验结果仅供参考。2.2SHLI类过敏反应物质研究本研究借助小鼠类过敏评价模型对SHLI致类过敏物质进行筛选。首先将与SHLI中含量相同的SHLI三种主要药效成分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EB混合溶液分别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结果各组小鼠耳廓均未见明显蓝染。下一步又对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和连翘提取物三种中间体进行了致类过敏反应研究,方法与前相似,结果显示连翘提取物可使小鼠发生明显类过敏反应,所以连翘提取物中可能存在致类过敏物质。接下来用化学萃取手段对连翘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了萃取,将四个部分的萃取物包括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提取物分别注射入小鼠体内,按照类过敏评价方法对其致类过敏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类过敏反应最强部位为正丁醇部分。然后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正丁醇部位的活性成分进一步分离和鉴定,共分离出11个酚类化合物,最后选择了连翘苷、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牛蒡苷进行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连翘酯苷A可导致小鼠发生明显的类过敏反应,并且进一步研究表明,连翘酯苷A的致致类过敏作用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2.3SHLI类过敏反应炎性机制研究将致敏剂量的SHLI给予ICR小鼠静脉注射,5min后取小鼠血浆和肺组织,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和肺匀浆液中的组胺含量,30min后再取类过敏小鼠血清和肺,ELISA方法检测其中的VEGF、TNF-α和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血浆和肺组织组胺含量都明显升高。运用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对小鼠进行预防给药,再静脉注射SHLI,小鼠类过敏反应明显减轻。另外检测了SHLI对肥大细胞系RBL-2H3细胞的脱颗粒刺激作用,显示SHLI可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血清内的VEGF含量也有升高趋势,其它细胞因子未见明显改变。另外将致敏剂量的SHLI作用于白细胞减少模型(注射环磷酰胺)、T淋巴细胞缺失小鼠(Balb/c和SCID小鼠)及不同T细胞亚群移植(免疫磁珠细胞分选)免疫重建SCID小鼠模型,结果显示白细胞减少的ICR小鼠比未减少小鼠类过敏反应轻,T淋巴细胞缺失小鼠则不发生类过敏反应,不同亚群T细胞移植SCID小鼠对SHLI的类过敏反应不一样,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移植小鼠发生明显的类过敏反应,并且小鼠体内炎性细胞因子也明显升高。CD4+CD25+Treg细胞移植小鼠则没有发生明显类过敏反应。以上试验结果证实SHLI可通过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类过敏反应,组胺受体拮抗剂可以缓解这种反应。SHLI还能激活T细胞从而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包括IL-5、IL-6等)发挥致类过敏作用,CD4+CD25+Treg能抑制CD4和CD8细胞功能从而抑制SHLI的类过敏反应。以上均说明炎性机制在SHLI的类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3.结论(1)初步证明SHLI的过敏样反应特点主要为类过敏反应,炎性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升高是其主要组织病理学机制。(2)连翘酯苷A可能是SHLI主要致敏物质,其致敏特点具有剂量效应关系。(3)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可能是SHLI类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另外,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也部分介导了SHLI的类过敏反应。SHLI还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包括TNF-α、IL-5、IL-6等)来发挥致类过敏作用,CD4+CD25+Treg细胞可能能抑制SHLI的类过敏反应。

杨亚南[4](2014)在《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选取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重点监测品种中的全部八种中药注射剂(喜炎平、双黄连、清开灵、参麦、生脉、香丹、丹参和脉络宁注射液),通过检索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相关文献报道及对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引发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用药监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尽量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的措施,有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规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具体了解,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1)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分析:①检索1992-2012年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的期刊文献报道;②阅读并筛选文献报道,将数据较完整、可明确关联性的ADR病例报道、信息通报、药物安全性研究的文献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文献报道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文献报道中的ADR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2)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①收集2010-2012年天津地区上报的ADR自发报告,将怀疑药品涉及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②对ADR报告进行关联性评价,将可确定与八种中药注射剂的关联性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ADR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⑤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后的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①喜炎平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因素;②双黄连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③清开灵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④参麦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⑤生脉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⑥香丹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⑦丹参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⑧脉络宁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⑨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出现一般较快,多数在用药后1h内出现,部分可能在用药后24h内出现;其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⑩经卡方检验,在1h时间水平上,发生ADR后未给药组与对症药物治疗组的ADR持续时间存在显着差异。结论:①筛选出了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引发ADR;③中药注射剂引发ADR时,对症药物治疗对缩短ADR的持续时间有效;④提高ADR报告的规范程度,有利于提高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水平,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马彬[5](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叶丽萍[6](2013)在《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独创的一类剂型,但诸多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其中鞣质被认定为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之一。目前关于中药注射剂中鞣质的检测主要限于鸡蛋清法和氯化钠明胶法,不仅检测限和灵敏度达不到理想要求,可能还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因此建立检测限和灵敏度优于目前中药注射剂中鞣质检测的方法,并且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论文以清开灵注射液为对象,通过采用理化反应、薄层检识及以HPLC和LC-MS为主的仪器分析方法对其组方药金银花、栀子和板蓝根进行鞣质检测,其中重点以金银花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建立灵敏度高和检测限低的鞣质检测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清开灵注射液中,明确鞣质的存在情况,对清开灵注射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理化反应和薄层检识初步分析清开灵注射液原药材中鞣质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金银花和栀子存在鞣质,板蓝根可能存在鞣质。(2)仪器分析结果:①经HPLC检测,金银花酸水解液中含有没食子酸,证明金银花中含可水解鞣质。②经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酸水解液中含有没食子酸,金银花硫解液中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以及苄硫化合物,比较水解和硫解前后产物的变化情况,快速识别金银花中含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本研究首次明确金银花中鞣质类型。但清开灵注射液的酸水解液中并未检测到可水解鞣质的水解产物,硫解液中未检测到缩合鞣质的硫解产物,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含及其微量鞣质或是不存在鞣质。③经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50%甲醇水溶液中存在缩合鞣质的二聚体。④考虑采用柱层析前处理方式以达到纯化富集目标痕量成分。实验考察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填料,但吸附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考察固相萃取小柱的纯化富集效果,结果表明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对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痕量成分有较好的纯化效果,初步测定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667ug.g-1,由于金银花酸水解过程较复杂,较难建立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含量测定方法,但SPE-HPLC为中药复杂体系中痕量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一种借鉴。(3)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建立:通过选定含可水解鞣质老鹳草作为阳性药材,对其进行提取方法和酸水解方法考察,建立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该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够用于判断中药复杂体系是否存在可水解鞣质。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到清开灵注射液,未检测可水解鞣质酸水解产物,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存在及其微量鞣质或是未存在鞣质。

林道艳,潘慧,高慧,纪元,蒋娜,华艳[7](2012)在《压疮的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针对压疮的形成因素,根据压疮不同分期表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结合近几年相关实践研究,从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治疗等方面阐述压疮的护理进展,探讨压疮预防和治疗方法。综述了压疮有关的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等各种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周冠月[8](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文中研究说明清开灵注射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现代中药制剂,,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的典范。其主要成分为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栀子、板兰根、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管等病症,在治疗急重热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报道数量也明显增多,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复杂,产品本身存在蛋白质等杂质或有效成分氧化降解等是重要原因之一本论文围绕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展开研究,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多肽类有效成分建立了快速的含量测定方法,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建立了系统的分离方法,并对大分子物质中的杂质蛋白部分建立了限量检查的方法,完善了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提高清开灵注射液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起到了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样品,首先采用超滤离心法将注射剂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分离并浓缩,紧接着采用考马斯亮蓝显色法对浓缩所得样品中的蛋白及多肽类物质进行定量测定,并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实验中根据分子量的不同选取不同分子截留量的超滤离心管对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分子量的分布范围-并进行了研究。将建立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用于参麦、刺五加、茵栀黄、红花、丹参等十五种注射液中蛋白成分的限量检查,探索该方法在中药注射液中的适用性。2、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在第一章实验中制得的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样品的基础上,采用AsahipakODP 504E色谱柱对样品进一步分析,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类有效成分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的指纹图谱。3、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在第二章实验内容证实超滤离心法所得的大分子样品中残留有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基础上,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除去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以得到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样品。实验中分别对色谱柱、洗脱液、流速以及葡聚糖凝胶型号进行考察,建立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的最佳分离条件。4、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类杂质的限量检查在第三章实验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SK凝胶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进行再一次的分析,实验对各标准蛋白的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进行线性考察,得到五种标准蛋白在TSK凝胶柱上的分子量标准曲线;并考察标准蛋白含量的线性关系,得到标准蛋白的质量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分子量以及含量建立限量检查标准。以上实验内容的研究结果表明:(1)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用于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检查具有其实用性,但在具体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限制条件,需要对其适用范围展开进一步的研究。(2)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结合TSK凝胶色谱法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限量标准要求注射液中分子量大于10KD的杂质蛋白含量不得超过10ppm。将该方法运用于十批清开灵注射液的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高,不受人员以及仪器变动的影响,结果可靠,限量标准的确定亦非常合理,可以作为药典中有关中药注射液相关物质检查的参考。

张琼[9](2011)在《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药足浴在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对退热的效果和对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与冰力降温贴组进行对照;分析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患儿退热效果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化病例标准,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体现中医特色护理。研究方法将2009.7-2010.9入住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课题开始前,对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分工,统一指导语言和治疗方法。腋温超过37.5℃时,观察组予2000ml中药煎剂足浴30min,药液温度37-40℃,体温复升亦可重复足浴1-2次;对照组予冰力降温贴敷于患儿额头,如体温不降可隔4小时再用一次。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遵医嘱酌情予支持疗法。观察记录治疗后0.5h、1h、1.5h、2h、4h、6h、24h、48h、72h体温,连续观察四天患儿相关症状体征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0.5h、1h、1.5h、2h、4h、6h、24h、48h、72h体温情况,两组在<24h、24-48h、48-72h、>72h退热病例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及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内37.5-38.0℃组、38.1-39.0℃组、39-40℃组三组患儿治疗后6h内平均体温和体温下降幅度。研究结果治疗后0.5h、1h观察组平均体温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1.5h、2h、4h、6h观察组平均体温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24h、48h观察组平均体温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72h观察组体温显着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退热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33%,两组间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对于单项症状、体征的疗效比较,对恶寒、咳嗽的疗效,两组间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鼻塞、流涕的疗效,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口渴、头痛、咽红肿的疗效,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37.5-38.0℃组、38.1-39.0℃组、39-40℃组在治疗后6h内平均体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0.01),37.5-38.0℃组在各时间点体温最低;三组在治疗后6h内体温平均下降幅度方面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39-40℃组体温下降幅度最大。研究结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组在退热效果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能明显改善小儿外感发热相关的症状、体征;可主要适用于中低体温患儿,对高热患儿可视情况配合使用退热药物,减少家长对退热药物的过度依赖;方法经济、方便,对患儿无疼痛刺激,无副作用,患儿依从性好,符合儿科临床实际,体现了中医护理特色。

王丽文[10](2000)在《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护理技术辅助辨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中医护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 中医护理技术起源于中医外治法
        (二) 中医护理技术发展道阻且长
        (三) 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需求
        1. 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的需求
        2. 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与临床研究的需求
    二、八纲辨证于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作用认识
        (一) 八纲辨证的内涵
        (二) 八纲辨证切合中医护理技术实施需要
        1.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具有广泛性
        2.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具有灵活性
        3. 中医护理技术的可评价性
        (三) 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应用体现
        (四) 小结
    三、机器学习在中医证候辨证中的应用
        (一) 机器学习概述
        (二) 机器学习在中医智能辨证中的应用
        1. 中医智能辨证
        2. 机器学习不同算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方案设计
        (二) 研究对象
        1. 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三) 研究方法
        1. 信息收集表的设计
        2. 调查方法
        3. 实验环境
        4. 机器学习算法
    二、结果
        (一) 一般情况分析
        1. 辨证结果分布
        2. 性别、年龄构成
        (二) 辨证分型与症状统计
        1. 症状出现频率
        2. 症状与辨证结果的分布
        3. 辨证结果t-SNE分析
        (三) 模型准确率与建模耗时
分析与讨论
    (一) 一般情况讨论
        1. 辨证结果分布分析
        2. 性别年龄分布分析
    (二) 证素及证候分布分析
        1. 证素分布分析
        2. 证型分布分析
        3. 数据降维分析
    (三) 模型效果评价
    (四) 八纲辨证适合作为中医护理技术的辨证思路
    (五) 机器学习在护理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1.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证素内容
    2. 实验代码GitHub地址
致谢
文献综述 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2)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语
文献综述
    Rho/ROC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
    一、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青霉素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青霉素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双黄连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双黄连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连翘酯苷致类过敏反应机制
    (一) 连翘酯苷细胞毒性试验
    (二)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连翘酯苷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研究
    (七)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着作情况
附件

(3)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及其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一、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研究
        (一) 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二) SHLI致敏IgE抗体水平动态研究及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三) SHLI致小鼠类过敏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四) SHLI致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五) SHLI致Begeal犬类过敏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六) 讨论
        参考文献
    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物质研究
        (一) SHLI主要指标成分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小鼠类过敏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二) SHLI其它主要成分的类过敏反应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三) 连翘酯苷A和牛蒡苷致小鼠类过敏反应量效关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四) SHLI中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五) 讨论
        参考文献
    三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炎症机制研究
        (一) 组胺及炎性因子在SHLI诱发ICR小鼠类过敏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二) 白细胞及T细胞在SHLI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实验照片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文献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喜炎平注射液
        1.2.2 双黄连注射液
        1.2.3 清开灵注射液
        1.2.4 参麦注射液
        1.2.5 生脉注射液
        1.2.6 香丹注射液
        1.2.7 丹参注射液
        1.2.8 脉络宁注射液
    1.3 讨论
        1.3.1 喜炎平注射液
        1.3.2 双黄连注射液
        1.3.3 清开灵注射液
        1.3.4 参麦注射液
        1.3.5 生脉注射液
        1.3.6 香丹注射液
        1.3.7 丹参注射液
        1.3.8 脉络宁注射液
    1.4 小结
二、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喜炎平注射液
        2.2.2 双黄连注射液
        2.2.3 清开灵注射液
        2.2.4 参麦注射液
        2.2.5 生脉注射液
        2.2.6 香丹注射液
        2.2.7 丹参注射液
        2.2.8 脉络宁注射液
        2.2.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喜炎平注射液
        2.3.2 双黄连注射液
        2.3.3 清开灵注射液
        2.3.4 参麦注射液
        2.3.5 生脉注射液
        2.3.6 香丹注射液
        2.3.7 丹参注射液
        2.3.8 脉络宁注射液
        2.3.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10 对ADR报告改进的建议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浅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综述
        1 清开灵注射液组分的研究概况
        1.1 金银花
        1.2 栀子
        1.3 板蓝根
        1.4 其他组分
        2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2.1 药物成分因素
        2.2 制剂工艺及辅料因素
        2.3 配伍用药因素
        2.4 患者体质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鞣质成分的研究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意义
    第二章 鞣质成分的研究进展
        1 鞣质的性质
        2 鞣质结构分类
        3 提取分离
        4 鞣质的鉴别方法
        4.1 理化检识
        4.2 光谱法
        4.3 色谱法
        5 含量测定
        6 鞣质的去除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原药材中鞣质检测方法初探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金银花中鞣质成分检测方法的探索
        第一节 HPLC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LC-MS分析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HPLC-ESI-MS/MS直接检测金银花中缩合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柱层析法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SPE-HPLC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7)压疮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疮的危险因素
    1.1 形成因素
        1.1.1 压力
        1.1.2 剪切力
        1.1.3 摩擦力
    1.2 促成因素
        1.2.1 浸渍
        1.2.2 活动度和移动度
        1.2.3 营养
        1.2.4 感觉
        1.2.5 温度
    1.3 相关因素
        1.3.1 年龄
        1.3.2 吸烟
        1.3.3 应激
2 压疮的预防
    2.1 减轻压迫
    2.2 避免按摩
    2.3 全身营养支持
    2.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5 使用水垫预防骶尾部压疮
    2.6 应用充气式气垫床
    2.7 应用康惠尔透明贴
3 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3.1 物理治疗方法
        3.1.1 红外线照射
        3.1.2 微波照射
    3.2 中药治疗
        3.2.1 龙珠软膏外敷及艾条灸加艾灰外敷治疗压疮
        3.2.2 双黄连粉针剂及脐带粉治疗压疮
    3.3 西药治疗
        3.3.1 对老年压疮患者应用聚维酮碘敷料
        3.3.2甲壳胺治疗溃疡期压疮
    3.4 中西药联合治疗
        3.4.1 冰片加诺氟沙星湿敷治疗Ⅳ期压疮
        3.4.2 5%碘酊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压疮
        3.4.3 湿性疗法配合龙血竭药物治疗压疮
    3.5 心理护理
    3.6 健康教育
4 小结

(8)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综述
        1 清开灵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2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1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2.2 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3 清开灵注射的不良反应
        3.1 药物成分因素
        3.2 制剂工艺及辅料因素
        3.3 配伍用药因素
        3.4 给药方案因素
        3.5 患者体质因素
        4 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章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以及检测方法的综述
        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1.1 蛋白质的提取
        1.2 蛋白质的浓缩
        1.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2 蛋白质的分析及检测方法
        2.1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方法
        2.2 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方法
        3 蛋白质分离与检测的联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
        1 实验设计
        1.1 研究内容
        1.2 技术路线
        1.3 仪器与试剂
        1.3.1 仪器
        1.3.2 样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溶液的配制
        2.1.2 方法学考察
        2.1.3 小结与讨论
        2.2 其他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测定
        2.2.1 磺基水杨酸沉淀比浊法检测限的测定
        2.2.2 样品含量测定
        2.2.3 小结与讨论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色谱条件
        3 样品处理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内容
        1.2 技术路线
        1.3 仪器与试剂
        1.3.1 仪器
        1.3.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凝胶柱操作
        2.2 大分子物质分离预实验
        2.2.1 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分离条件的优化
        2.3.1 Bradford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2.3.2 洗脱液的选择
        2.3.3 标准溶液对照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2.3.4 流速的选择
        2.4 样品分离方法的建立
        2.4.1 样品分离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3 方法学考察试验
        3.1 标准蛋白分子量线性关系的考察
        3.2 专属性试验
        3.3 质量标准曲线
        3.4 重复性试验
        3.5 葡聚糖凝胶c层析柱的回收率试验
        3.5.1 对照品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3.5.2 方法与结果
        3.6 检测限和定量限
        3.7 样品分析
        3.7.1 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3.7.2 方法与结果
        3.7.3 小结与讨论
        3.8 高分子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1.1 小儿外感发热的概念、病因、病机
        1.2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2.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病因
        2.2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现状
    3 患儿家长对小儿外感发热的家庭认知、态度、行为
    4 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
        4.1 临床护士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知、态度、信念
        4.2 外感发热患儿的护理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选择
        2.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药物来源
        3.3 仪器设备
        3.4 人员培训与分工
        3.5 操作方法
        3.6 研究工具
        3.7 观察指标
        3.8 统计学处理
        3.9 研究路线
    4 结果
        4.1 两组治疗后6h各时段体温比较
        4.2 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情况
        4.3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4.4 两组治疗综合疗效比较
        4.5 两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情况比较
        4.6 观察组不同发热程度患儿6h内平均体温情况
        4.7 观察组不同发热程度患儿治疗6h内体温下降情况
    5 讨论
        5.1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起效慢于冰力降温贴,但1.5h后效果明显,作用持续时间长,退热后体温不易复升
        5.2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高,且对相关症状、体征的控制有明显优势.
        5.3 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外感发热患儿的疗效分析
        5.4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优点
    6 课题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住院患儿病情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护理技术辅助辨证模型研究[D]. 李迪瑶.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 韩佳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3]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及其炎症机制研究[D]. 易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4]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D]. 杨亚南.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6]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D]. 叶丽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压疮的护理进展[J]. 林道艳,潘慧,高慧,纪元,蒋娜,华艳. 中国临床护理, 2012(03)
  • [8]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D]. 周冠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研究[D]. 张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117例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临床护理小结[J]. 王丽文. 医学文选, 2000(S1)

标签:;  ;  ;  ;  ;  

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117例临床护理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