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万元柳州微车厂技术开发

2500万元柳州微车厂技术开发

一、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康[1](2015)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用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是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2006年4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地位。2012年8月,又进一步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升级和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南昌、襄阳、九江、株洲、湘潭、景德镇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汽车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安全新产品,构建配套协作、体系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的特点。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300万辆,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经测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约为4.22%,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是1:7,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超过2000万。晋、湘、徽、鄂、豫、赣六省在各自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新常态下的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迫在眉睫。论文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三个层面探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首先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产业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优势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等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研究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论文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空间分布、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征:从消费需求看,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汽车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汽车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的汽车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情况看,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以小规模、低水平走出去为主,新常态下要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已经从供不应求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汽车产业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产业加速集聚和集群化发展,产业间的跨界与融合,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等趋势将不可逆转;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要素禀赋丰裕度较高,部分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现在的发展要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创新所推动的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壁垒和产业进入门槛将进一步破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剧;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资源环境回旋余地相对较大,现在随着民众诉求的倒逼和国家政策的收紧,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产能过剩、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产业安全等过去较少考虑的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市场将成为各种要素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上将更多依靠法治手段。这九大特征是新常态的理论分析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适用于中部地区。论文对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以及中部六省的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GIS方法对中部、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空间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在对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作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新驱动力不足,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产业宏观调控手段,中部地区地方壁垒,重“整”轻“零”思想观念和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论文在研究新常态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比较优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六个维度的目标:合理化、高度化、国际化、低碳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要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合理化,要使产业内关系合理化,要使产业间关系合理化。在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要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实现技术结构高度化,要实现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国际化方面,要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要优化国际产业要素的引进结构。在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改造传统能源汽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要恰当作为,出台合理的政策法规;做好消费观念的引导,树立民众低碳化意识。在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方面,要加快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鼓励服务类新业态的创新。在实现产业结构智能化方面,要加快中部地区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推进汽车产业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推动实施智能汽车试点示范运行项目。这六维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提出,不仅契合经济学理论,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符合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论文最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就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要完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管理办法;要在汽车产业领域更严格地执行《反垄断法》;要通过完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来激活汽车市场。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政府的“减法”换市场的“加法”,这也是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把该管好的管好,恰当作为。要制定合理的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业;着力改进重点国企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体系。就产业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驱动力,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改造传统能源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要在充分认识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的急迫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整合,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集聚。第三,要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建立紧密的双赢战略联盟理顺零整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第四,要站上互联网+、大数据等“风口”,促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制定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国家专项规划和政策,积极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推动通信、互联网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五,要发挥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要重视汽车产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校企合作培养的力度;要大力倡导汽车产业的创新教育。就区域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国际化。要抓紧机遇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要加大对海外先进技术的收购力度。第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加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大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上这些对策建议是一个措施链,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综合施策、统筹兼顾的办法。只有这样,方能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助力实现中部地区的战略性崛起。

谢忠强[2](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张诗雪[3](2010)在《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进入高潮期,而我国由于受到工业化推行滞后的自然约束,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循着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路径开展本国的企业文化研究。但是,我国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所以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的高地。我国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转型过程中,对企业文化重建的冲击。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对职工的约束内化成其本能,变成群体心理的一种共识,这较之于用制度来管控效果要显着,也避免了制度管制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过高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首要指标。本研究依据特定地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对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梳理该地域国有企业的演化发展历程,总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素的分析,构建适合这一地域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框架。由此,本研究一共涉及以下五部分:第一章:导言。在分析背景的基础上,提炼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通过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确定与研究主旨相适应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构成研究方案。第二章: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首先解析了“文化”这一使用广泛但各家含义并不一致的关键术语,确定在本研究中的文化的性质、国有企业文化的特征及我国国有企业建设的进程等等,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历史视角。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对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第四章:案例分析。在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中企业改制对于文化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国企文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尚待解决。第五章:要素与路径。以企业结构层次理论作为基点对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模型建构,并确定各个阶段的目标与建设措施,力求为国企文化寻求一个有最大普适性的建设方案。

张刚铭[4](2008)在《广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文章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有关原理,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广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的有机结合,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广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策略。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上,既要尊重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广西的区情。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然后在比较分析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发展与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所存在的差距,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低端,科技贡献率低、缺乏研发经费,技术创新绩效差、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缺乏行业人才和对技术引进缺乏正确的认识等。在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的条件下,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剧烈竞争的情况下,通过实施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建立策略性技术开发联盟,实行汽车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技术等技术发展战略,以提高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汽车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文章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不追求纯粹的哲学理论研究,而努力做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统一,面与点的有机结合,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有关图表,力求通俗易懂和深度论证的有效融合。

陈利丹[5](2004)在《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城镇化的狂飙。这股狂飙将城镇化的推进与区域经济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了布局、完善了功能、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社会承载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一个如何发展和经营城镇的命题,吹响了21世纪高速度、高标准、高层次推进城镇化步伐的进军号。 广西的城镇化发展问题,不仅是广西4800万人民关心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推进广西的城镇化,必将缩小广西与发达省区市之间的差距,使广西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之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广西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这是由广西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广西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又面临着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的多重任务。因此,广西城镇化的整体推进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城镇化的基本理论阐述和广西城镇化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论析了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种种条件,包括环境、政策、市场、契机、优势等等,摆明了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若干因素。同时分析广西城镇化的布局,论述五大片区的城镇化特色,主要是根据各片区的经济特色、民族习惯、区位特点、结合广西城镇化的布局,发展城镇群和做大做强各自的中心城市,使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以提供给有关部门在研究和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起一种警示作用。 本论文以广西的城镇化发展背景为研究基础,以成熟的国际、国内城镇化理论为指导,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区域特点和个案,力求把宏观视角与微观研究紧密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广西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析,对基础条件、结构因素、制度环境的深入研究,揭示广西城镇化推进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途径。特别是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广西的必然选择。

张立夫[6](2004)在《东安公司新建缸体线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那么企业在经营中要想持续地取得发展,就要在经营好现有产品的同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从而不断的占领新市场是企业向前发展地不竭动力。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新的生产线建设问题,而且经常是投资巨大,因此如何在新产品开发的新生产线建设中正确的评价项目,合理的进行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出发,研究了企业新建生产线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制定了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东安公司新建生产线项目进行了经济评价。

宋体[7](2001)在《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文中研究表明 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连续五年跨入中国5O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在全国汽车生产企业实力排序中位居前列。 该厂坚持走科技兴企、内涵扩大再生产发展之路。通过投资近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该厂年产能力已突破6万辆,形成了以冲压、焊装、涂装、

二、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论文提纲范文)

(1)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发展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优势理论
        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五、低碳经济理论
第三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四节 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现状和特征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现状
    第三节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渐成主流
        二、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三、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
        四、产能过剩和产业集聚并存
        五、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引擎
        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
        八、各种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
        九、资源配置模式更多依靠市场和法治
第五章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分析
        一、产业集群发展
        二、区域合作发展
        三、龙头企业发展
    第二节 中部六省汽车产业结构的具体分析
        一、湖北省汽车产业结构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结构
        三、湖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四、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五、江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六、山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第三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度比较分析
        一、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计量结果的分区域分析
    第四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
        二、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产业集聚度偏低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五、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
        七、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第五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创新驱动力不足
        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原因
        三、产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原因
        四、中部地区地方壁垒
        五、重“整”轻“零”思想观念
        六、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六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第一节 新常态的基本理论
        一、新常态理论的提出
        二、新常态理论的内涵
        三、新常态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一、合理化
        二、高度化
        三、国际化
        四、低碳化
        五、服务化
        六、智能化
    第三节 各区域汽车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测度
        一、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二、多目标优化模型的量化分析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 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
        三、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五、发挥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节 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促进产业结构国际化
        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3)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化、企业文化、国有企业文化及其变革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与文化的特性
        2.1.2 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特性
    2.2 国有企业及其文化建设
        2.2.1 国有企业发展变革进程
        2.2.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第三章 中国社会转型与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发展历程(1956 年-1978 年)与特征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发展历程
        3.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3.2 社会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宝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1978 年-1993 年)
        3.2.1 改革开放中的宝鸡市国企改革
        3.2.2 改革开放后宝鸡国有企业文化的新格局
    3.3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宝鸡国有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1994 年至今)
        3.3.1 宝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变化
        3.3.2 宝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历史性高潮
第四章 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4.1 案例调查资料分析
    4.2 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第五章 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模式构建
    5.1 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5.2 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模式构建的环境分析
        5.2.1 文化建设的环境因素分析
        5.2.2 宝鸡市国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5.3 地区性企业文化模式构造
        5.3.1 企业文化结构层次理论
        5.3.2 宝鸡市企业文化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广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理论
        2、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三、文章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技术创新理论
    1.1 技术创新概念的基本含义
    1.2 技术创新特点与分类
        1.2.1 技术创新的特点
        1.2.2 技术创新的类型
    1.3 自主创新的提出、内涵和主要类型
        1.3.1 自主创新的提出
        1.3.2 自主创新的内涵
        1.3.3 自主创新的主要类型
    1.4 制约技术创新因素分析
        1.4.1 六因素论、八因素论和十一因素论
        1.4.2 技术、人才和经济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外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概况
    2.1 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1.1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2.1.3 技术研发的全球化
        2.1.4 节能、环保成为现代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旋律
    2.2 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2.2.1 自主研发模式和引进研发模式
        2.2.2 自主研发模式和引进研发模式的共同特点
    2.3 我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差距的分析
        2.3.1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概况
        2.3.2 我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差距的具体分析
    2.4 韩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广西的启示
        2.4.1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2.4.2 韩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广西的启示
第三章 广西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3.1 广西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果
        3.2.1 产品创新
        3.2.2 科技队伍与科研机构
        3.2.3 技术装备水平
        3.2.4 信息化建设
    3.3 广西汽车工业面临的机遇
        3.3.1 汽车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合资自主品牌的兴起
        3.3.2 经济和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3.3.3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3.3.4 东盟推动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
        3.3.5 广西汽车产业的区位优势
        3.3.6 广西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和集群优势
    3.4 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3.4.1 技术低端,科技贡献率低
        3.4.2 缺乏研发经费,技术创新绩效差
        3.4.3 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
        3.4.4 缺乏行业人才
        3.4.5 缺乏技术引进的正确认识
第四章 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
    4.1 以自主研发为主
        4.1.1 正确处理股权与产权的辩证关系
        4.1.2 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1.3 选择合适的自主开发模式
        4.1.4 通过联合开发的途径,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4.1.5 培育自主品牌
    4.2 实施人才兴汽战略
        4.2.2 实施人才兴汽战略的思路
        4.2.2 建立和健全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4.3 创新研发投入体制
        4.3.1 创新研发投入体制的原因
        4.3.2 创新研发投入体制的举措
    4.4 建立策略性技术联盟
        4.4.1 加强与跨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联盟
        4.4.2 有效实施国内技术联盟
        4.4.3 联合攻关关键性技术
    4.5 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是广西汽车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突破口
        4.5.1 广西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可行性
        4.5.2 广西发展新能源清洁汽车技术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前言
第一章 城镇与城镇化发展
    1.1 城镇
        1.1.1 什么是城镇
        1.1.2 城镇的基本布局
    1.2 城镇化
        1.2.1 什么是城镇化
        1.2.2 城镇化的基本标准
    1.3 城镇化的要素支持
        1.3.1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支持
        1.3.2 工业的发展支持
        1.3.3 制度的创新支持
    1.4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1.4.1 以发达的农业为基本前提
        1.4.2 以科学技术为直接动力
        1.4.3 以工业化为重要支撑
    1.5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
        1.5.1 中国的城镇化始端
        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镇化建设
第二章 广西的城镇化沿革
    2.1 广西的区位特色
        2.1.1 地理位置
        2.1.2 人口与民族
        2.1.3 沿边、沿海、沿河的特色
    2.2 经济现状
        2.2.1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2.2.2 工业建设快速发展
        2.2.3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 城镇化进程
        2.3.1 政区沿革
        2.3.2 城镇的历史演进
        2.3.3 城镇化特征
        2.3.4 广西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三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3.1 新的区位环境优势
        3.1.1 从内陆省区到出海门户
        3.1.2 出海、出境双通道
        3.1.3 广西枢纽位置的新价值
    3.2 珠江三角洲城镇带对广西的辐射力
        3.2.1 珠江三角洲城镇带对广西的影响和拉动
        3.2.2 广西桂东南城镇带融入珠江三角洲城镇带的必然性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4.1 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布局影响
        4.1.1 国家城镇化战略思想的形成
        4.1.2 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出台
    4.2 国家所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促动
        4.2.1 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2.2 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
    4.3 广西正在享有的西部优惠条件
        4.3.1 西部大开发使广西享有优惠的政策
        4.3.2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市场体系
    5.1 城镇化体系的培育
    5.2 广西城镇化发展机制的特征
        5.2.1 特大城市缺位,大城市偏少,经济实力偏弱
        5.2.2 中等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
        5.2.3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明显
        5.2.4 积极推进广西城镇化发展机制的建设
    5.3 广西城镇化的市场调节手段
第六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新契机
    6.1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
        6.1.1 东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6.1.2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6.1.3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
    6.2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
        6.2.1 交通网络的贯通
        6.2.2 广西与云南、广东通往东南亚交通线的比较
        6.2.3 把广西的通道和门户建设好
    6.3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城镇化的推动
        6.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把南宁推向国际城市的位置
        6.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沿海城镇化的推动
        6.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沿边地区城镇化的推动
第七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7.1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总体优势
        7.1.1 城镇发展方案基本设定
        7.1.2 城乡人口比例日趋合理
        7.1.3 人力资源配置初见端倪
        7.1.4 城乡土地供给矛盾缓解
        7.1.5 经济、环境发展渐趋和谐
    7.2 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五大片区”独显经济优势
        7.2.1 桂南--南宁市及环北部湾的港口型城镇带
        7.2.2 桂东--泛珠江三角洲的西江中游外向加工型城镇带
        7.2.3 桂中工业、旅游城镇带
        7.2.4 桂北旅游商贸与高新技术工业城镇带
        7.2.5 桂西有色矿产工业城镇带
第八章 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8.1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回落缓慢
        8.1.1 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
        8.1.2 解决劳动力供给刚性与城镇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
    8.2 多种自然资源短缺
        8.2.1 耕地短缺
        8.2.2 矿产资源经济潜力不大
    8.3 城镇财政收入低与市政建设的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8.3.1 合理举债建设城镇
        8.3.2 控制城镇一级土地市场,筹措城镇建设资金
        8.3.3 有效经营城镇市政设施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后记
附: 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6)东安公司新建缸体线项目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1.2 国际汽车及国内微车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及现状
        1.2.2 我国微型汽车发展及现状
        1.2.3 加入WTO及其它因素对我国微型汽车发展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1.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1.3 不确定性分析
        2.1.4 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
    2.2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3 其它有关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及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项目
    3.1 工艺流程的确定
        3.1.1 产品选型
        3.1.2 设计原则
        3.1.3 流程确定
    3.2 主要工艺设备
    3.3 配套项目工程管理
        3.3.1 给排水工程管理
        3.3.2 采暖通风工程管理
        3.3.3 动力工程管理
        3.3.4 电气工程管理
        3.3.5 安全工程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缸体线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
    4.1 东安发动机的市场预测与分析
        4.1.1 国内外微型汽车市场现状
        4.1.2 我国微型车市场预测分析
        4.1.3 东安发动机市场现状及预测
    4.2 新建生产线生产规模与产品方案
    4.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3.1 投资估算
        4.3.2 资金筹措
    4.4 缸体线项目实施的财务分析及评价
        4.4.1 成本估算
        4.4.2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的计算
        4.4.3 财务评价基本报表
        4.4.4 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4.4.5 指标汇总及评价
    4.5 项目实施对东安公司相关效益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附表

四、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李永康. 武汉大学, 2015(01)
  •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3]宝鸡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张诗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4]广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 张刚铭. 广西大学, 2008(01)
  • [5]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 陈利丹.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6]东安公司新建缸体线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张立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7]二千五百万元 柳州微型汽车厂科技兴企[J]. 宋体.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1(02)

标签:;  ;  ;  ;  ;  

2500万元柳州微车厂技术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