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与利用

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与利用

一、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西萍[1](2021)在《乡村民俗旅游的互动研究 ——基于秀山民族村的“四月八”个案》文中指出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当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关注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在参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于民俗文化的呈现以及其中的人群互动现象,主要基于民俗学学科应用性和村落旅游发展现状的思考。为全面了解民族村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田野调研、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民族村民俗文化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首先,从旅游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民族村所处的区位特征,分析民族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背景和开发条件优势,并对村落内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分类阐述,分析村落民俗文化在当下的存续状态。其次,在对村落民俗文化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民族村参与乡村旅游打造的“四月八苗王节”为重点,分析以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旅游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其中的人群互动现象。在阐明“四月八”节日起源的基础上,对旅游语境下民众的节日实践及其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进行探讨,分别阐述作为节日举办主体的村委会和作为节日参与主体的村民在节日当天的行为实践,并由此发现旅游语境下的节日变迁与民众认知。最后,对村落选取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打造旅游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基于社会背景原因和对文化的认同与建构。阐述旅游发展对村落造成的影响,如宣传有余建设不足造成的名过其实、民俗文化“貌合神离”的走向以及缺乏沟通的利益分配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秉承文化精神内核、加强村落社区参与和完善社会制度性支持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选择与展现,以及其中的人群互动关系,寻求村落文化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保护村落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完善区域社会乡村治理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周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袁尧清,胡芬,文红[3](2020)在《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民俗体育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古朴而神秘。随着文旅融合进程加速,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旅游产业已进入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期,民俗体育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它存在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诸多制约因素,这严重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为此,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应强化政府主导,优化产品体系,加强营销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而促进民俗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彭思婷[4](2020)在《游客感知视角下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连接的纽带,它见证了不同地方民族文化个性化传承。2006年开始,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传承意识,进一步加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对非遗进行活化,提高游客的参与体验感也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芙蓉镇为研究对象,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游客感知、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以及旅游活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以芙蓉镇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本研究主要在体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询问专家意见明确了对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的指标要素后,从游客感知视角,建立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效果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和检验活化效果体系,对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效果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了确定指标体系能应用于实际,本文对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进行实例研究,得出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三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验和学习、心理、认知,活化效果评价得分为69.47分,对应的评价等级为“非遗活化效果一般”。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增强游客非遗旅游体验、提高非遗活化创新度、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范围和着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四条有利于芙蓉镇景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建议。

李博[5](2020)在《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针对该省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不多见。湖南作为我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省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已开发出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旅游资源亟待挖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其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亟需对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素及旅游开发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以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平衡指数、网格维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探究了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助熵权法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文章最后提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地区;市州尺度上,主要集中在湘西、怀化、郴州、永州、邵阳等5个市州;在区县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在全省75个县市区,其中11个县市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不少于20个;传统村落分形特征明显,且分形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湘南山区,分布带的走向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态势。(2)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地貌、植被盖度、河流水系、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等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客源市场、交通区位、高级景区等是重要的外部推手,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影响较为显着。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布面积较广,全省79个县市区内明显分布着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二级潜力区位于一级潜力区的外围。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45个县市区内,即湖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都有分布,且一级潜力区主要位于湘西、湘南和湘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沿路”、“沿河”等空间分布规律。(3)为保护和发展湖南省传统村落,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提出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等建议。

黄栗[6](2020)在《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留土家民俗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体系,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惯例。然而当前湘西地区的土家民俗文化现状令人担忧:传统土家村落呈“空心化”和“分散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土家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作用。面对眼下的生存困局,如何找出切实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寻找到新的机遇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此,本文选择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教育是如何在湘西土家地区多个“文化场”中建构起特有的传承机制,通过教育来构建不同“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教育对于土家民俗文化在当前传承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通过运用技术资源,运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民俗文化传承走出现实泥淖。第一章“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当前现状作研究概述,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考据。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的实地走访考察,并与多位当地土家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后,重新梳理了湘西土家民俗的文化起源。另外,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角度,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研究框架,试图将土家民俗按照“物质生产民俗”“节庆仪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进行分类。第二章“‘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内容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家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特点。对于土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问题而言,“家庭场”中的教育内涵机制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论文中试图明晰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家庭的文化空间里遵循着怎样的特殊规律,为制定土家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提供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参考。第三章“‘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家庭场”教育的逐渐退场导致文化传承陷入危机之后,当地中小学校部门构成的“学校场”开始了新的传承接力。本章以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情况为研究主线,一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如何帮助民俗文化向下传承,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来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从中小学校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新的思路。本章主要以分析土家民俗文化作为打造湘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如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又将如何能够让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朝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推进,为民俗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新生动力,成为了实现文化长久保护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哪些重要优势。作为文化教育的“第四系统”,从社交媒体平台到移动自媒体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文化传承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场”间的边界,让土家民俗文化进入到了更大、更自由、更包容的教育空间里。因此,“媒介场”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土家民俗文化新的传承教育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能否拥有更多可能性。第六章“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本章试图将文化传承教育的“家庭场”“学校场”“职训场”“媒介场”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教育场”之间如何形成集体合力,包括制定文化教育目标、建构文化教育体系、思考文化教育路径,以此来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进行全局统整,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够走向全民化、终生化学习教育方向。论文以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规律、传承机制和教育发展问题。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个面向展示了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教育逻辑,贯穿了“家庭场——学校场——职教场——媒介场”的整体研究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曾征[7](2020)在《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科技革命震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也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格局,包括面具文化在内的大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要化解古老神秘的湘西傩面具发展的这一危机,并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而出新,从中架设出健康的、持续的、放眼于未来的新的发展构架,是本论文选题的立意。基于这一立意,本论文以史籍记载、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就、媒界资料等诸多文本为基础,对湘西的傩面具艺术的源流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萃取其中的重要成就与论点并化为论文的背景基础;以二十多次田野实地调研和校级、部级(《关于湘西“咚咚推”傩面具的调研报告》推荐为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等项目研究成果,生成对湘西傩面具发展史料不足的补缺;形成对创新发展机遇的发现、新的经验总结与发展途径的确立;提出立足当下、放眼于未来发展的创建性构架。为此本论文以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简要陈述了由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①的自然生态环境、上古神话传说、社会人文环境,构成人们争生存、求发展的生命观,交融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其中,原始宗教与楚韵巫风成为面具文化天然的深厚土壤;奇异诡谲的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民众对自身生活时空的玄想心理;靠山吃山、沿河而居的狩猎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五溪蛮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中争霸战争、胜扩疆土带来的民族与人口失栖迁徙所形成的“文化板块漂移”①效应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面具发展、变迁至今。它们已经融入到湘西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中,共同孕育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神灵、先祖的敬畏,生成了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其次,以“文化板块漂移”典型区域作为考察湘西面具文化特色的第一范式与研究视角,结合田野搜集到的材料,从傩面具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确定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各县为典型区域,重点针对傩面具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形成的湘西傩面具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再将傩面具放置在其生存的乡土社会和傩戏的文化生态之中,由此所呈现出“人神合一”的内在文化特质交错于面具制作者、面具使用者和面具观者人与天(神)同在时空场域之中,神人以和的戏剧形式,通过神的名义和神的面容彰显着人性的风采,从而凸显出湘西人依附在傩面具上投射出“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质。湘西人将崇生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投向面具,从而呈现出湘西人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复杂关系。再则,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田野实践,以傩面具娱神娱人的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湘西傩面具艺术民族特色的第二范式。一是“辰州傩”、“咚咚推”、“杠菩萨”,以及“阳戏”、“高腔”等各类民间戏曲形式中傩面具或脸谱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二是从“形式”“功能”“内涵”三个层面对湘西傩戏面具进行逐一剖析,构建出湘西傩面具“生生”观念下以“戏”为特色的表现形式。三是以承载着人们关于“繁衍”“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而从以下两点展开。1、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生孕出他们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生成神秘、怪诞、质朴的重要文化基因、面具形象,从中释放出湘西少数民族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审美意识;生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繁衍”,“送旧迎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等美好的生活与生存的内涵,从中传递出由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出傩面具艺术的“生生”观念与意蕴。2、由湘西人在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关系图谱中释放出傩面具艺术在层层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中,呈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如此构成了这一“生生”的观念与意蕴的永恒性,焕发出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历久弥新的傩面具强大艺术生命魅力。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下傩面具的发展场域建构与多样性文化创意发展状态,它表现在以下三点。1、基于笔者在专题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为前提,论述了在科技造就的现代文明进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将承传统与求生存、谋发展中所进行的傩面具艺术发展的场域建构;论述了通过傩面具的独特文化基因、艺术魅力,在当下湘西民族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文化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场域中,进行创意经济的时代魅力重构。2、提出围绕傩面具的文化基因、生命魅力、表现形式与要素特点,推动傩面具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来化解当下所存在的“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的深刻危机”。3、通过“重混·创新”所产生出来的“三式”艺术生命魅力的永恒性,来分析它为古代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来阐述它使得面具变为新的文化存在样式,新的社会内容,最终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甚至融化于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即能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中促进区域的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又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赋予了傩面具艺术以深刻的隽永性与永恒的新姿,从而又诠释了新时代人们乃至未来人们对精神与物用的需求。本文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及其中的五个要点,力图将根植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中的傩面具作为能够加以保护、挖掘、利用和活态传承的宝贵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以重视“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视角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最终形成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的整体研究。由此,形成将赋予湘西面具文化以新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等,放置于既可以深入开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经济时代语境下的“面具文化再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又可以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和中国美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更能够以此来推进以民间艺术“本土化”与“民族化”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延展,进而助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接轨,甚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黄玉玲[8](2019)在《游客凝视下民俗在旅游品牌中的创意研究 ——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例》文中指出民俗创意对旅游资源的规划、传统民俗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作用日益凸显,以经济学新增长理论、旅游学理论、以及消费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相关学科都在民俗创意旅游进行了最新探索,民俗创意旅游演艺因其业态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行为的准确定位,成为广泛关注和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类型的旅游项目。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开演以来,民俗旅游演艺产品已成为文旅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民俗旅游演艺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巨大的提升作用,局部地区出现过度竞争的现状,盲目投资导致同质化模式日益严重,未来单一的民俗旅游演艺项目早已无法满足当前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内容创新和创意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才能塑造经久不衰的旅游品牌。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民俗面临传承困境并寄望转型之时,民俗创意为核心的包装成为其关键选择。因此,寻求将民俗以创意旅游方式展现出来的路径迫在眉睫。文章以2009年展演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研究点,迄今为止,该剧目已成为张家界旅游支柱性和引领性文化品牌,也是我国民俗创意最具代表性制作。文章在综述旅游演艺、民俗文化等相关研究的成果上提炼本研究的核心,在表演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游客满意度理论、游客凝视理论的指导下丰富文化创意旅游理论,通过对张家界天门山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从而获取实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检测、回归分析等,运用AHP层次法衡量民俗因素在创意旅游演艺中所占权重,运用IPA分析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处理。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游客对《天门狐仙》消费中各变量的体验感知评价较高,在整体满意度、忠诚度、支持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正向认可度;(2)《天门狐仙》民俗旅游演艺地形象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显着正相关,且游客在《天门狐仙》民俗旅游演艺旅游体验前期望与旅游体验后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3)综合因素层中资源条件下的四个影响因子对游客满意度贡献大小不一,其中,改编的“刘海砍樵”故事情节及湘西民俗元素在该旅游演艺要素中受欢迎程度所占权重最高;(4)游客凝视下满意度对创意民俗旅游支持度有显着的影响,并且游客满意度沿着期望、体验、评价、反馈渐步形成,反之,民俗创意设计对旅游满意度及支持度的影响效应更大;(5)本土民俗为创意因子的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对启发旅游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创意旅游演艺活动已成为旅游景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旅游品牌塑造的有效途径。鉴于以上结论,探讨在游客凝视推动下旅游演艺不同发展阶段,民俗创意对旅游演艺发挥的作用大小、影响效应及可行性分析,为后继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指出民俗创意理念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同时探寻我国传统民俗继承和发扬的有效途径。

宋宗仁[9](2018)在《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以花垣县边城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物资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与之而来的精神消费项目也与日俱增,旅游消费已成为普通民众消费的重要方式。本文所指的民族集镇即多民族杂居,极具少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边界小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纷纷涌现,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也得到了不断的催生和高速的发展。湘西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秀美的自然资源,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如何依托民族文化旅游,加快边界集镇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出发,采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为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对田野点进行描述,对区域概况、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几方面的文化旅游现状进行了逐次梳理。然后在总结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边城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几大主要难点:发展环境不佳;文化旅游参与度不高、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规划不科学、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最后结合之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实例法,提出了关于如何发展边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一是提炼旅游文化内核;二是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三是集成发展全域旅游;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推动发展机制深度转型。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运用田野调查与理论思考相结合的模式对边城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分析该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如何加快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郭腾杰[10](2014)在《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摆手舞、高脚马、毛古斯、抢贡鸡、倒挂金钩等是我国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健身、娱乐,以及历史价值。它以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炎黄子孙英勇气概以及民族特色的无穷魅力。目前,随着民间体育活动的日益频繁,民俗体育正走向更广阔的道路,对处在社会整合中的中国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进行分析,从区域、国家、历史传承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多民族杂居地区研究出发,对湘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功能特点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过程,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较好的成长。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高速发展,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人们已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使得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瓶颈。在实地调查湘西地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后,对其结果深入展开研究,以寻求一个繁荣的湘西土家族体育文化生涯的发展路径,使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走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在对保护模式、发展趋势与战略的研究同时,也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解决湘西土家族及国内其他民族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湘西土家族有两项民俗体育项目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团结,繁荣了文化事业,发挥了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希望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土家族民俗体育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民俗旅游的互动研究 ——基于秀山民族村的“四月八”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1.2.2 人群互动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调研点的选择及田野经历
        1.4.1 调研点的选择
        1.4.2 田野经历
第2章 民族村概况
    2.1 民族村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生态环境
    2.2 民族村人文环境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口与民族分布
        2.2.3 区域与民族文化
第3章 民族村民俗文化与民俗资源
    3.1 民族村民俗文化
        3.1.1 外显于形:物质民俗
        3.1.2 内化于心:精神民俗
        3.1.3 集体表象:社会民俗
        3.1.4 身份表达:语言民俗
    3.2 从民俗文化到民俗资源:“文化资源化”
第4章 个案解析:鲜活的“四月八”
    4.1 “四月八”起源
        4.1.1 纪念英雄人物
        4.1.2 祭祀牛王
        4.1.3 集会与择偶
    4.2 “四月八”民俗主体及其活动
        4.2.1 村委会的筹备与组织
        4.2.2 村民的演出、经营与游览
    4.3 旅游语境下的节日变迁与民众认知
        4.3.1 节日名称:从四月八到苗王节
        4.3.2 举办主体: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
        4.3.3 节日形式:从民间叙事到文化展演
        4.3.4 节日内容:从单一活动到多元复合
第5章 乡村旅游视域下村落民俗传衍阻隔及时代路径
    5.1 发展四月八的原因分析
        5.1.1 社会背景原因
        5.1.2 文化的认同与建构
    5.2 发展旅游对村落的影响分析
        5.2.1 宣传有余建设不足造成的名过其实
        5.2.2 民俗文化“貌合神离”的走向
        5.2.3 缺乏沟通的利益分配冲突
    5.3 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5.3.1 秉承文化精神内核
        5.3.2 加强村落社区参与
        5.3.3 完善社会制度性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民俗体育旅游类型
3 湘西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政策因素
    3.2 社会文化因素
    3.3 民俗体育旅游人才因素
    3.4 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因素
4 湘西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4.1 强化政府主导
    4.2 优化产品体系
    4.3 进一步加强营销力度
    4.4 加大民俗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4)游客感知视角下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游客感知相关研究进展
        1.3.2 历史文化名镇相关研究进展
        1.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展
        1.3.4 遗产旅游活化相关研究进展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专家咨询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遗产活化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1 芙蓉镇区位及历史沿革
    3.2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赋存状况
        3.2.1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3.2.2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3.3 芙蓉镇非遗旅游活化开发现状
第4章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选取的思路
        4.1.3 指标选取的流程
        4.1.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 问卷分析
        4.3.1 问卷有效性分析
        4.3.2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3.3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感知分析
    4.4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存在的问题
        4.4.1 供游客体验的非遗旅游产品品质和趣味不足
        4.4.2 非遗活化创新方式不够
        4.4.3 非遗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4.4.4 非遗传承人才匮乏
第5章 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提升建议
    5.1 增强游客非遗旅游体验
        5.1.1 设计五感体验项目
        5.1.2 娱乐活动中增加趣味
    5.2 提高非遗活化创新度
        5.2.1 加强创意研发力度,使非遗产品增值
        5.2.2 深度开发非遗主题产品,突出地域特色
    5.3 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
        5.3.1 利用多种媒体,扩大线上宣传范围
        5.3.2 完善非遗解说系统,提高解说服务质量
    5.4 着重培养非遗传承人
        5.4.1 改善传承环境,提高传承人的地位
        5.4.2 发挥校园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优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5)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1.2.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地理
    2.3 社会经济
    2.4 交通网络
    2.5 旅游发展
        2.5.1 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概况
        2.5.2 旅游业发展概况
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3.1 传统村落概况
    3.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
        3.2.1 最邻近指数分析
        3.2.2 变异系数分析
    3.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3.3.1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3.3.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3.3.3 网格维数分析
    3.4 湖南省传统村落市县分布特征
        3.4.1 市州分布特征
        3.4.2 县域分布特征
    3.5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密度特征
    3.6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关联特征
        3.6.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6.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
        4.1.1 湖南省旅游传统村落概况
        4.1.2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4.1.3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构建与结果
        4.2.1 评价指标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评价指标分级
        4.2.4 模型构建与结果验证
    4.3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3.1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析
        4.3.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
    5.1 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
    5.2 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
    5.3 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
    5.4 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
    5.5 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审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当前现状
        (二)探索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
        (三)挖掘土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优势
    二、研究目的
        (一)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哪些不同“教育场”中发生
        (二)分析各“教育场”如何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三)推动“教育场”之间寻求合作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四、概念厘清
        (一)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传承教育
    五、文献综述
        (一)梳理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已有论着
        (二)分析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三)研究小结
    六、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文献分析法
    七、研究创新
        (一)研究范式
        (二)研究视角
    八、研究难点
第一章 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
    一、湘西州土家族地区文化现状考察
        (一)区域分布总览
        (二)族源、族称考据
        (三)族群分布调查
    二、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构成解析
        (一)土家民俗中的物质生产描述
        (二)土家民俗中的节庆仪式内涵
        (三)土家民俗中的人生礼仪价值
        (四)土家民俗中的社会关系建立
    小结
第二章 “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信念·场域·秩序: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功能
        (一)“信念”建构下的家庭文化空间
        (二)“场域”空间下的家庭权力分配
        (三)“秩序”规训下的家庭契约形态
    二、模仿·想象·认知: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方式
        (一)“身体影像”中的模仿学习教育
        (二)“游戏经验”中的行为感知教育
        (三)“集体认知”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三、现实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一)“差异性”思维:家庭文化价值认同式微
        (二)“市场化”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迅速消失
        (三)“打工潮”现状:家庭代际传承脱节严重
    小结
第三章 “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学生的需求: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
        (二)文化接触的信息途径
        (三)学校教学的课程侧重
        (四)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
    二、学校的探求: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思路
        (一)阶段式教学:不同学校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规划
        (二)系统化教学:土家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培养方向
    三、改革与创新: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突破
        (一)尝试课堂教改,鼓励教学创新
        (二)开发校本教材,鼓励设计创新
        (三)建设校园数据库,鼓励技术创新
    四、短板与不足: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
        (一)经费不够,课程教改难以推进
        (二)学时不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定位不够,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四)奖励不够,个人评价缺乏标准
    小结
第四章 “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职业化生存:探讨民俗文化职业教育价值功能
        (一)拉动民俗文化产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彰显职业教育功能
    二、精准化推进:实践民俗文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一)扩大传统工艺职教规模,增强企业人才综合实力
        (二)发挥职业部门社教功能,加大职业群体培训力度
        (三)扶持文化竞技专业项目,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人才
    三、困难与瓶颈:反思民俗文化职业教育面临问题
        (一)培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培训推动难度大
        (二)招生人数不增加:职业院校办学难度大
        (三)产品销售不乐观:企业商品外销难度大
    小结
第五章 “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技术的偏向:媒介属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文化传输的偏向:价值输出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感官效果的偏向:情绪体验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新媒体1.0:社交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更新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微博、微信平台运营情况
        (二)裂变式推广:社交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三)有序化改进:社交媒体传承教育的分析思考和建议
    三、新媒体2.0:自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升级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运营情况
        (二)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自媒体技术优势分析
    四、新媒体3.0:VR技术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思考
        (一)创新设想:VR虚拟现实技术属性
        (二)创新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
        (三)创新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目标
        (一)在人的发展中追求文化烙印的葆有
        (二)在和谐社会中突显文化标识的自信
        (三)在未来发展中探照文化教育的方向
    二、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结构体系
        (一)“家、校、职、媒”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二)各个“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协调机制
    三、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策略
        (一)“家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二)“学校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三)“职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四)“媒介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一)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着
        (三)工具书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政策文件,研究报告
附录
    附录一:实地走访考察报告
    附录二:各地区、各部门实地考察访谈问题汇总
    附录三:湘西地区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汇总
    附录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课教案
    附录五:《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申报
    附录六:湘西州土家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实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7)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分析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聚焦拓展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 展望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一) 关于面具史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面具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面具功能、内涵方面的研究
        (四) 关于面具非遗保护、转化与发展方面研究
    三、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湘西地域概念界定
        (二) 傩与傩面具概念界定
        (三) 研究对象“湘西傩面具”与“湘西傩戏”的界定
    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模式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湘西傩面具的生成土壤与条件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原始宗教的遗留
        (一) 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
        (二) 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
        (三) 积淀丰厚的古史传说
        二、楚巫文化的浸染
        (一) 巫文化及其特征
        (二) 楚巫文化
        (三) 湘西的楚韵巫风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成长的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生产方式
        三、人文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湘西的傩面具艺术区域分布与特色
        一、湘西傩面具的区域分布
        二、湘西傩面具的区域特色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色
        一、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特色
        (一) 正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 凶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三) 世俗人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傩面具的多重审美特色
        (一) 神秘之美
        (二) 尚力之美
        (三) 狞厉之美
        (四) 稚拙之美
        (五) 繁复之美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崇生观念与文化特色
        一、乡土社会的崇生观念
        (一) 阴阳交合万物化生
        (二) 共存三元生命世界
        (三) 奇特纹样与生命观念
        (四) 绮丽色彩与生命表达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一) 心物合一
        (二) 人神合一
    小结
第三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内涵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戏”说面具与脸谱艺术
        (一) 同源异流的面具文化
        (二) 共存互渗的面具艺术
        二、傩面具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 色彩表现形式
        (二) 材质表现形式
        (三) 工艺表现形式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趋利避害
        二、道德教化
        三、宣泄情感
        四、传承文化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送旧迎新秩序的构建
        二、现实世界中自我发展
        三、观念世界中自我壮大
        四、生命世界中自我繁衍
    小结
第四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傩面具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日渐式微
        二、非遗保护
        (一) 模式
        (二) 实践
        (三) 问题
        三、新兴趋势
        (一) 艺术性
        (二) 商业性
        (三) 创新性
    第二节 傩面具艺术的转化机遇
        一、从反思传统文化之中寻找转化的机遇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找准转化的机遇
        三、新兴群体与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一) 新兴群体激活转化的机遇
        (二) 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第三节 创意经济时代孕育出新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经济时代下湘西面具的创新之路
        二、“资源转化”与“重混·创新”呈现的“三式”生命魅力及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游客凝视下民俗在旅游品牌中的创意研究 ——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动机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游客凝视研究综述
        二、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三、民俗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四、《天门狐仙》旅游演艺研究综述
        五、研究评述
    第四节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游客凝视理论
        (三)游客满意度理论
        (四)体验经济理论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整体分析与重点研究相结合
        (二)文献收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三)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相结合
        (四)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第六节 创新与难点
第二章 凝视对象:《天门狐仙》民俗旅游演艺创意体现
    第一节 《天门狐仙》民俗创意因子
        一、“刘海砍樵”传说
        二、湘西特色生活习俗
        三、桑植民歌与比古调
        四、毛古斯舞与傩舞
    第二节 《天门狐仙》旅游品牌塑造及品牌效应
        一、民俗旅游演艺开发现状
        二、本土俗文化的品牌塑造
        三、“人狐之恋”的口碑效应
    第三节 《天门狐仙》民俗创意对旅游演艺市场影响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层次单排序与评价得分
        三、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天门狐仙》创意发展的驱动因素
        二、《天门狐仙》旅游市场发展瓶颈
第三章 凝视主体对《天门狐仙》旅游体验调研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与结构
        二、问卷发放和数据整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样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旅游地形象和满意度、重游意愿的回归分析
        四、游客体验期望和满意度差异评价分析
        五、配对样本T检验与IPA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一、实证调研结论
        二、总结开发问题
第四章 凝视未来:民俗创意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研究启示
    第一节 立足本土根民俗的现代性
        一、立足本土
        二、面向现代
    第二节 提升服务体验和演艺创意性
        一、完善服务体验
        二、突出创意性和趣味性
    第三节 精准定位市场和合理定价
        一、精准定位,细分市场
        二、丰俭由客,定价透明
    第四节 宣传广度和力度的平衡
        一、注意扩张宣传广度
        二、避免过度宣传力度
    第五节 创意主体和体验的广泛性
        一、创意主体广泛性
        二、创意体验广泛性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以花垣县边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
    第二节 历史文化
        一、历史沿革
        二、民族文化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人口
        二、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章 边城地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一、地域饮食文化
        二、码头建筑文化
        三、民俗文化
    第二节 旅游开发的有力条件
        一、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二、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四、区位条件好,交通较便利
第三章 边城民族集镇旅游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发展环境欠优化
        一、外来文化冲击较大
        二、环境资源的破坏
    第二节 旅游参与度不高,发展程度低
        一、小镇居民发展文化旅游意识单薄,参与度不高
        二、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游客的参与性不高
        三、发展程度较低
    第三节 基础设施欠发达
        一、交通通达性不够,软硬件条件需优化
        二、城镇建设落后
        三、卫生状况较差
    第四节 发展规划不科学,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一、发展规划不科学
        二、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第四章 加快边城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第一节 提炼文化旅游内核
        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二、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精神财富
        三、赋予传统民俗新价值
    第二节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一、整体规划景区建设
        二、打造重点龙头项目
        三、丰富文化旅游项目
        四、强化品牌宣传效应
    第三节 集成发展全域旅游
        一、加强大湘西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二、依托项目建设带动发展
        三、推进大湘西精品文化旅游共同体
        四、深化产业融合打造文旅产业链
    第四节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二、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三、完善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
    第五节 推动发展机制深度转型
        一、优化旅游开发机制
        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三、积极创新运作机制
        四、拓宽旅游投资渠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茶峒镇基本信息调查统计表

(10)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的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1.1 文化的概念
        1.4.1.2 体育文化的概念
        1.4.1.3 民俗体育的概念
        1.4.1.4 湘西简介
        1.4.1.5 土家族简介
        1.4.1.6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汇总
        1.4.1.7 国外研究现状
        1.4.1.8 国内研究的动态和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2.2.4 逻辑推理法
        2.2.5 案例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起源
        3.1.1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源于猎狩和征战
        3.1.2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源于生产劳动
        3.1.3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源于宗教习俗
        3.1.4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源于婚恋和民俗
        3.1.5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源于纪念英雄人物
    3.2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特性
        3.2.1 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性
        3.2.2 轻松愉悦的综合娱乐性
        3.2.3 寓教于乐的体育竞技性
        3.2.4 内涵深刻的文化审美性
        3.2.5 饶有趣味的群众健身性
        3.2.6 意蕴丰富的现代教育性
        3.2.7 前景广阔的地区经济性
        3.2.8 古朴而厚重的神秘性
        3.2.9 质朴而刚健的实用性
    3.3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
        3.3.1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项目
        3.3.1.1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体育项目
        3.3.1.2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3.2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教育学评价
        3.3.3 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内涵
        3.3.3.1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物质技术内容
        3.3.3.2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制度内容
        3.3.3.3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精神内容
    3.4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
        3.4.1 学校体育中的传承状况
        3.4.2 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传承状况
        3.4.3 大众健身与文化生活中的传承状况
        3.4.4 竞技体育赛事中的传承状况
    3.5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向
        3.5.1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在学校中的发展趋向
        3.5.2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发展趋向
        3.5.3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在大众健身与文化生活中的发展趋向
        3.5.4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趋向
        3.5.5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向
    3.6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3.6.1 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冲击带来的生存空间压缩的困境
        3.6.2 民俗体育活动方式过于古朴难以吸引人们的困境
        3.6.3 传承人老化带来的传承断裂的困境
        3.6.4 原生民俗体育生存环境的逐步丧失
        3.6.5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传承群体减少带来的困境
        3.6.5.1 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3.6.5.2 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3.6.6 政府的支持力度和资金的缺乏
    3.7 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3.7.1 在大众健身活动中实现最广泛的活态保护
        3.7.2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实现最有力的市场保护
        3.7.3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现最活跃的活态保护
        3.7.4 建立博物馆、民族村,以最丰富和直观的方式确保民俗环境的静态保护.
        3.7.5 培养人才,树立杰出人物
        3.7.6 创新管理方式,突破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瓶颈
        3.7.7 政府资助民俗节日和竞赛活动确保基本活态保护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调研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民俗旅游的互动研究 ——基于秀山民族村的“四月八”个案[D]. 西萍.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例[J]. 袁尧清,胡芬,文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8)
  • [4]游客感知视角下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效果评价研究[D]. 彭思婷. 湘潭大学, 2020(02)
  • [5]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李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 黄栗. 西南大学, 2020(01)
  • [7]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D]. 曾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游客凝视下民俗在旅游品牌中的创意研究 ——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例[D]. 黄玉玲.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以花垣县边城镇为例[D]. 宋宗仁. 吉首大学, 2018(02)
  • [10]湘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D]. 郭腾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系统开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