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

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

一、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仰玲玲[1](2021)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融入小学啦啦操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肖单[2](2021)在《需求分析视角下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刘志鹏[3](2021)在《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学习观念不断革新,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是保障学生高效学习并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满足教学教育改革的分层教学法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在当前的体育运动技能中,跆拳道品势因其动作简单易学,对于学生增强运动自信、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有重要的价值,从而深受青少年的青睐。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存在着运动能力的参差不齐等教学难题,学生的素质差异问题难以解决,而当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层级和不同素质学生的需要。本文在参考分层教学法与其他体育项目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跆拳道品势进行了教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主要探究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可行性如何,以期为跆拳道品势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爱尚跆拳道俱乐部中40名跆拳道学员为实验对象,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跆拳道的品势教学中,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品势准确度和表现力、成绩水平、学生动机、兴趣、态度和交往、合作、竞争意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分层教学法适用于跆拳道品势教学,可以提升跆拳道品势教学的准确度和表现力,能够有效提高跆拳道品势成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提升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且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韩文娜[4](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覃宇德[5](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季永光[7](2020)在《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教学方法也随其发展而不断拓新。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育人任务具有关键性。24式简化太极拳是在我国高校已经普及,然而在传统“示范-讲解-领做”的单一授课方法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学习氛围等不尽人意,其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元反馈教学法依托反馈原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根据不同练习阶段、技能难度等合理设置多种反馈,以保证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多元和及时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方法。多元反馈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信息通道狭隘的特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同伴反馈)、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多元反馈。本研究以多元反馈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宝贵研究成果,结合太极拳技术及教学特点,依据现代教学思想,将多元反馈教学法引入太极拳教学课堂。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研究。通过为期16个课时的教学实验得出结果:多元反馈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太极拳技术技能成绩、教学效果上存在差异,在体育学习兴趣的课下参与和课余关注上不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结果,得出研究结论:(1)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测评结果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育学习兴趣的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课堂学习积极性高于传统教学班。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降低消极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3)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育学习兴趣的课下参与和课下关注上与传统教学法不存在差异。即多元反馈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生的课下关注和自主锻炼行为。(4)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班级学生的技术技能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班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太极拳技能学习。(5)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优于传统教学班。多元反馈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6)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高于传统教学班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教学更受到学生的喜爱。

丁光耀[8](2020)在《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比较研究 ——以国际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以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比较为研究对象,总结现有相关历史与研究文献,探讨影响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外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和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研究目的旨在:(1)调查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现状。(2)分析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3)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中外武术发展提供一定建议。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练习武术的中外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其练习武术的动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专家访谈以及借鉴前人运动动机量表的资料基础上编写《运动情境动机量表》、《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比较研究》学生问卷和《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比较研究》监护人问卷。论文调查对象来自于5个俱乐部,分别有9个国家国籍的小学生和家长,9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到六年级,年龄段集中为5-12岁。通过问卷星和纸质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586份。研究结论:(1)中国和外国小学生最喜欢的武术内容是搏击类;参加武术课程目的首先是学习武术文化知识,以及掌握武术技术;中国家长最关注武术技能的学习,外国家长最关注排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2)中国小学生习武动机高于外国小学生的习武动机;女生习武动机比男生习武动机更高;中国男性小学生的习武动机比外国男性小学生习武动机整体性偏高。(3)中国女性小学生的习武动机比外国女性小学生习武动机整体性偏高。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习武动机呈现下降趋势,而在四年级学生习武动机却有较为明显的浮动变化。

贾秀章[9](2019)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体育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如何更好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更好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观察者和练习者,利用老师设计的标准表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以中学体育排球课应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随机选取的镇江市伯先中学水平四七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为探究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身体素质、学习排球运动兴趣以及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将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中学排球教学过程中的效用,为提高中学排球课教学质量、丰富中学排球教学方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说明:1、在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技评方面,采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均能使学生在技评成绩上得到显着提高,实验后测技评成绩差异具有显着性,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规范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2、在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达标方面,采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均能使学生在达标成绩上得到显着提高,实验后测达标成绩差异具有显着性,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3、在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运用方面,采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在实验后测垫球和传球准确性测试成绩上存在差异性,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流畅稳定运用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4、在身体素质方面,采用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在速度与力量素质指标测试成绩上虽有所提升,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在实验后测灵敏素质指标测试成绩上存在差异性,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5、在学习排球兴趣和课堂拓展方面,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一方面有利用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摆脱教师的束缚、感受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排球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排球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精心设计课堂。6、在能力发展方面,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完成观察与自我观察双重任务,观察中,同伴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相互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敏[10](2019)在《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给教育行业带来新鲜血液。学校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使得计算机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在全国啦啦操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啦啦操已经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的教学仍以传统的实践教学为主,采用挂图图解、录像视频、动作示范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而具有多功能适用于啦啦操基本教学的辅助软件却如凤毛麟角。因此,研究一项适用于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教学的辅助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软件开发法等研究方法,以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基本手位动作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实践为调查对象,对基本手位动作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以动画资源作为系统切入点,深入探索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基本手位动作教学的优势及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步骤,并较详细的阐述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旨在给予教师及学生一个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丰富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结果如下:1.本课题从数字化教学需求、学生特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体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教学应用设计,旨在为系统内容结构、功能、界面设计环节奠定基础。2.该系统通过Maya动画软件制作人物模型,模拟啦啦操37个基本手位动作及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连接运动形式做为系统亮点,通过模块化内容结构的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带有啦啦操项目特征的系统界面。3.将三维人物模型、动画内容导入Unity3D引擎中实现通过鼠标可以对人物模型旋转、缩放、切换不同示范面等操作,运用于对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模拟全面展示,弥补教学示范存在盲点、细节无法厘清、示范面显示效果等不足,丰富教师示范讲解手段。4.运用动画模拟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运动形式,能够慢放呈现暂停动作过程,详细观察动作手臂移动路线、方位、手型大小拳眼的位置形成的动作表象,构建动作的画面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啦啦操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录制国内外优秀赛事集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5.系统由以下四个模块组成:图文并茂的相关理论知识模块、三维人物模型辅助基本手位动作分类教学模块、动画模拟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运动形式教学模块、内容丰富多样的啦啦操作品欣赏模块。6.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实现,技术实现环节,本研究从系统平台的选择、系统人物模型动画的实现、Unity3D在系统关键功能实现及系统运用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分层教学法概念
        2.1.2 跆拳道品势概念
    2.2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2.1 因材施教理论
        2.2.2 掌握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5 建构主义理论
    2.3 分层教学法教学的原则
        2.3.1 区别对待原则
        2.3.2 个体差异原则
        2.3.3 全面统筹原则
        2.3.4 动机激励原则
    2.4 国内外分层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分层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分层教学法的现状
        2.4.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
    4.2 教学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4.3 实验测试内容
        4.3.1 实验前测
        4.3.2 实验后测
    4.4 实验变量与控制
        4.4.1 自变量
        4.4.2 因变量
        4.4.3 实验的控制
    4.5 传统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4.5.1 传统教学法的实施
        4.5.2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4.5.3 教学评价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对比分析
    5.2 跆拳道品势演练动作准确度得分对比分析
    5.3 跆拳道品势演练动作表现力得分对比分析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跆拳道品势成绩情况对比分析
    5.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况对比分析
    5.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交往、合作、竞争意识情况对比分析
    5.7 教学效果认可度反馈情况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分层教学法适用跆拳道品势教学
        6.1.2 分层教学法可以提升跆拳道品势动作的准确度和表现力
        6.1.3 分层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跆拳道品势成绩
        6.1.4 分层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
        6.1.5 分层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6.1.6 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得到认可
    6.2 建议
        6.2.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6.2.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6.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2.4 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A 跆拳道学员学习动机、兴趣、态度问卷表
    附录B 跆拳道学员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意识、问卷表
    附录C 教学效果认可度评价问卷
    附录D 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附录E 分层教学法测试指标与教学考核指标问卷调查表
    附录F 《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第一轮
    附录G 《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第二轮
    附录H 传统教学法教案
    附录J 分层教学法教案
致谢

(4)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5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1 健体修身养性
        2.2.2 思想道德濡化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3.2.2 传承路径单一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4.4.1 统筹与合力
        4.4.2 创造与创新
        4.4.3 信任与沟通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5.3.1 搭建传承平台
        5.3.2 拓展传承面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6.2.1 社团教学
        6.2.2 社团活动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综述
    2.1 反馈原理及其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
        2.1.1 反馈时机对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2.1.2 反馈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1.3 反馈频率对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2.1.4 反馈主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
        2.2.1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概念内涵
        2.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2.3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2.2.4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结构
        2.2.5 多元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2.3 太极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关于反馈教学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关于多元反馈教学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教学实验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实验应用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时间、地点、器材
    4.4 实验假设
    4.5 实验设计
        4.5.1 实验步骤
        4.5.2 实验教学进度
        4.5.3 实验变量控制
        4.5.4 太极拳技能测试指标
        4.5.5 多元反馈课堂教学的过程模式及实施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5.2 学习动机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5.2.3 实验组前后测组内对比分析
        5.2.4 对照组前后测组内对比分析
        5.2.5 学习动机结果分析
    5.3 学生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5.3.3 实验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5.3.4 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5.3.5 体育学习兴趣结果分析
    5.4 学生太极拳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比较研究 ——以国际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2.2 小学生习武动机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小结
3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专家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逻辑分析法
4 调查结果
    4.1 中外小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结果
        4.1.1 中外小学生对武术课程兴趣和态度的调查结果
        4.1.2 中外小学生对武术授课内容喜爱程度的调查结果
        4.1.3 中外小学生参加武术俱乐部目的性的调查结果
        4.1.4 中外家长对武术课程重视内容的调查结果
    4.2 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1 小学生习武动机各维度得分的调查结果
        4.2.2 不同国籍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2.1 不同国籍小学生习武动机总分的调查结果
        4.2.2.2 不同国籍小学生内部动机的调查结果
        4.2.2.3 不同国籍小学生鉴别原则的调查结果
        4.2.2.4 不同国籍小学生外化原则的调查结果
        4.2.2.5 不同国籍小学生缺乏动机的调查结果
        4.2.3 中外不同性别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3.1 中外男生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3.2 中外女生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 中外不同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1 中外一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差异分析
        4.2.4.2 中外二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3 中外三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4 中外四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5 中外五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4.2.4.6 中外六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中外小学生武术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5.2 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5.3 中外不同性别小学生习武动机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5.4 中外不同年级小学生习武动机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调查相关图片
致谢

(9)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学方法
        2.1.2 体育教学方法
        2.1.3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测结果对比
        4.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测试
        4.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原有排球技术测试
    4.2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的影响
        4.2.1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技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2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达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运用情况测试对比分析
    4.3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4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排球运动兴趣的影响
    4.5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影响
    4.6 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概述
        二、啦啦操相关研究
        三、数字化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研法
        二、调查法
        三、数理统计法
        四、软件开发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花球舞蹈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相关特征分析
        一、分类依据
        二、手位动作技术特征
        三、手位动作规格
        四、手位连接运动形式
    第二节 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基本手位动作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二、辅助教师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广度
        三、丰富教学示范,增强动作视觉识别度
        四、呈现动作过程,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五、有利自学自练,增强创新思维深度
        六、快速掌握动作,提升课堂教学满意度
    第三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教学辅助手段应用现状分析
        一、师资专业素质
        二、教学计划
        三、教学手段选用情况
        四、教学素材来源情况
        五、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
        六、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七、学生对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的态度调查
        八、专家对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态度及意见
    第四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应用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需求分析
        二、学生特征分析
        三、数字化教学内容设计
        四、数字化教学模式设计
        五、数字化资源体系设计
    第五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结构设计
        一、系统设计原则
        二、系统内容结构设计
        三、系统素材设计
        四、系统功能设计
        五、系统界面UI设计
    第六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实现
        一、系统技术平台的选择
        二、系统人物造型的实现
        三、啦啦操37个基本手位动作制作
        四、系统人物动画的实现
        五、Unity3D在系统关键功能应用的实现
    第七节 系统发布
    第八节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运用效果
        一、系统运用效果
        二、运用测试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RCS动机设计模式融入小学啦啦操教学实验研究[D]. 仰玲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需求分析视角下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 肖单.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分层教学法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志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季永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中外小学生习武动机的比较研究 ——以国际学校为例[D]. 丁光耀.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莫斯顿互惠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贾秀章.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 李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武术教学中运用动机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