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义[1](2021)在《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群体是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的质量。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乐商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且两者受个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认识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的基本状况,正确把握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的提升路径,对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水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积极青少年发展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采用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体育锻炼行为量表和快乐能力问卷等测评工具,共发放问卷1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3份,使用Excel2010、Spss26.0、Amos23.0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1、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总体较好,位于中等偏上水平。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多进行中等强度较激烈持久的运动,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多集中在21至30分钟。乐商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乐观能力。2、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支持维度、体育锻炼行为以及强度和时间维度、积极应对能力和品味能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总体水平以及快乐感受力、快乐感染力和品味能力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三者之间两两相关,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体育锻炼行为正向预测乐商。4、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乐商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体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如下:1、构建“家-校-社-人”社会支持体系,增强青少年领悟支持能力。2、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锻炼,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3、重视培养青少年乐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陆雨[2](2021)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奉献、合作、助人等行为及趋向,实施这一行为有利于促进行为双方心理健康,甚至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个体的成长就是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压力环境,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促进个体人际交往,也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个体逐步习得与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与他人期待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因此,体育参与可能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是个体心理状态的反映,对行为变量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个体积极社会行为获得持续动力,体育参与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心理资本含量。所以,在考虑体育参与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值得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个体差异变量引入进来。梳理以往体育参与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在竞技体育领域,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相对较少,以心理资本为中介探究三者之间关系的成果相对空白。因此,了解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丰富体育教育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相互关系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作用机制,心理资本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体育参与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的应用与作用范围,为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健康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1)体育参与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2)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之间也成显着相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对心理资本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3)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显着影响,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均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显着正相关。(4)心理资本在体育参与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有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顾子逸[3](2020)在《无锡市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及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游戏自产生以来,就随人类社会一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体育游戏由游戏延伸而来,以身体活动作为游戏的早期表现形式,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的特点。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小学体育游戏化观念的提出,体育游戏的课堂教学运用备受关注。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及运用为研究对象,以无锡市9所小学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游戏的认知及其课堂教学的运用两方面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程度较好,但中年教师相对偏低。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和老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概念的认知为83.3%和88.9%。但随着问卷对体育游戏知识不断深入提问,中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概念、特点、分类的了解程度百分比呈现逐步降低趋势,分别为:66.7%、58.4%、50.0%。2.不同年龄段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课堂教学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青年体育教师倾向于妥善处理体育教学中的深层矛盾,频数百分比为83.3%;中年体育教师倾向于简化复杂技能和丰富教学内容,频数百分比均为83.3%;老年体育教师倾向于提高教师综合能力,频数百分比均为88.9%。3.小学体育教师获取体育游戏知识途径相对单一。小学体育教师获取体育游戏途径主要是传统路径下的相关书籍与教研活动获取相关知识,但获取知识的专业性不足,专业期刊比例仅为39.4%。4.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运用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各年龄段间存在着认知差异。在课的类型上,都倾向在公开课与新授课中运用游戏,频数百分比分别为:90.9%、81.8%。综合课的体育游戏运用频数百分比有较大差异,青年体育教师仅为33.3%,中年体育教师83.3%,老年体育教师88.9%。项目选择上,各年龄段体育教师选择相近。5.通过关联分析发现,小学体育教师学历与游戏储备,职称与游戏创编频率呈正相关,学历与游戏运用存在着较大的选择差异。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越高,体育游戏的储备量的数量越多;职称越高,创编体育游戏的频率越高;高级以上职称的体育教师“3次”运用频率占比达到33.3%,其他职称教师的0.0%、8.3%、8.3%。

徐正旭[4](2020)在《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吴非格[5](2020)在《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文中指出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健康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是当代社会应重视的问题;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速加深,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年人是即将过渡到老年阶段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人到中年,身体素质在不知不觉中下降,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重担的同时,又长期存在着精神上的紧张和心理上高强度的压力,这种状况严重地威胁着中年人的身心健康。他们迫切需要采取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健身方式,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相对于老年人来说,中年人更适合进行多样化方式的锻炼,体育舞蹈是体育和艺术的融合,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之一的标准舞,是一种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的舞蹈,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中年人的喜爱。本文选取了60名河北省唐山市的中年人(45-59周岁)作为实验对象(男性30名,女性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人,其中对照组成员保持原有生活作息不变,实验组成员以标准舞的基础练习和华尔兹、探戈的一些基础动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锻炼,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相关指标的测量,在实验前后对测量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变化,探究标准舞对唐山市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参考国民体质监测标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相关指标的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本次实验研究,用实际数据直观的阐述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推广标准舞这一锻炼方式,为标准舞这一健身项目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理论依据,使中年人能够更科学合理的进行标准舞锻炼,改善体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标准舞锻炼使中年人握力水平的数值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在实验周期中变化不明显,表明基础力量方面的影响并不显着。2.标准舞锻炼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选择反应时发展具有相对明显的显着性差异,表明标准舞的锻炼使中年人的选择反应时有一定程度的缩减,随着实验中的标准舞锻炼进行,中年人的灵敏素质有所提高。3.两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的坐位体前屈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中年人提高柔韧素质有益。实验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的柔韧素质水平有所提高。4.数据表明,标准舞的锻炼干预使得实验组的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变长,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的闭目单足站立水平发展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标准舞锻炼对改善中年人的平衡能力有益。5.心理健康方面,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的数据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中的恐怖因子和偏执因子的变化没有呈现显着性差异,总体来说,适当的标准舞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减少消极反应,对中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刘晶[6](2020)在《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游戏教学法将体育知识和技能寓于游戏形式之中,通过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游戏,培养其体育参与的兴趣,提高体育知识技能水平。而游戏教学法在增加学生快乐体验的同时,也会让学生领悟到体育参与的乐趣,从而端正其体育锻炼动机,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因此,本研究在结合已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探究游戏教学法在小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通过游戏教学法改善小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进一步挖掘体育课程在小学生正确体育锻炼动机和大五人格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观察法与现场访谈法,并结合了一定的数理统计学知识与略记分析学知识,就体育课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被试锻炼动机、大五人格总体及各维度处于较好水平。(2)游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其中在内部动机和无动机两个方面有了显着性的提高。(3)体育课程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小学生神经质与外部动机之间呈现出显着性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其余四种人格特征与小学生锻炼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外向性与开放性人格特征与外部动机呈现出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无动机之间存显着性的负相关关系。

郭一淳[7](2020)在《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技巧研究 ——以赣州市部分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首先,本文从体育游戏起源与发展、概念、定义、特点、分类等方面对体育游戏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然后,从体育教学领域下的游戏、体育游戏的教学运用、体育游戏对健康教育的影响、体育游戏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影响4方面,对国内对体育游戏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梳理了美、日、英3国体育游戏研究现状。最后,本文以赣县第二中学、白鹭中学、田村中学、社富中学、兴国县第六中学、潋江中学、章源中学、文英中学、埠头中学9所赣州市初中学校为对象,对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作用发挥和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影响体育游戏开展的因素和体育游戏运用的基本准则,并提出体育游戏的运用技巧和促进体育游戏运用的意见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游戏具备有效辅助体育课堂教学、简化复杂技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等积极性作用。数据分析可知,体育游戏可较好推进教学目的践行,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有较为显着的提高与促进作用,尤其对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有着突出的促进作用。2)所有受访教师都会在中学体育课中使用体育游戏,并且运用频次能够得到基本保证。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学生主要喜欢趣味益智类、团队对抗类的体育游戏内容,对团体和分组形式组织的体育游戏表现出较高兴趣,对投掷类和跳跃类游戏更为偏爱;赣州地区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的时间大多低于20分钟,而学生希望增加体育游戏时间,86%的学生对体育游戏有较高参与度,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目的主要是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促进交友。3)赣州市大部份学校对体育游戏不够重视,50%以上的学校因经费问题,导致场地与器材缺乏,受访9所中学均没有室内运动场馆,相关教学和体育游戏开展受限;受访教师中80.4%缺乏体育游戏方面的交流活动与培训学习,导致体育游戏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受访学生中,仅有4%对体育游戏表现排斥,绝大部分中学生对中学体育课中的体育游戏兴趣较高,并且体育游戏大大促进了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自我表达。4)在体育游戏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体育游戏运用准则上,应当严格遵循教育性、针对性、创新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五大准则;二是体育游戏运用时机把握上,应在设施受限时用游戏方式进行弥补、学生参与度低时使用游戏激发兴趣、课堂气氛单调乏味时运用游戏进行活跃、课程结束时运用游戏缓解疲劳;三是体育游戏选择上,需要根据课程不同阶段、学生对象特点及现实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发挥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优势;四是体育游戏创编上,需要根据时机在游戏内容选择、体育游戏情境设置和自然资源利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保证游戏内容实用性和学生的安全。五是体育游戏组织上,要选择合适的游戏组织方式,做好讲解与示范工作,适时的提供引导,做好游戏的总结,切实发挥体育游戏作用。

马丹阳[8](2020)在《蔡元培体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蔡元培是民国时期我国着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他的体育思想为我国体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中的一颗明珠。本研究深入探析蔡元培的体育思想希望能对我国的体育思想研究进行补充,为我国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整理和分析关于蔡元培的着作和文献资料,整理出蔡元培的主要观点;认真研究蔡元培的思想和背景资料,理清其中的逻辑。本论文正文共分为五大部分:蔡元培体育思想的背景、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举措以及评价。第一部分,蔡元培体育思想的背景。蔡元培的家世、教养、科举经历、国外教育经历,以及他的政治和教育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蔡元培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蔡元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历史观,使得他重视身体与精神的联系,以及重视个体身体、生命在社会中的意义,这也导致他后来重视体育,并将体育与军国民教育、劳动教育等相结合。第三部分,蔡元培的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蔡元培将体育与完全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相结合,强调了体育不仅对于个人身心发展十分重要,也对当时中国的国防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蔡元培的体育的基本举措。蔡元培一方面通过编纂教科书的方式在学校中推广体育,以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他还提出终生体育、全民体育和女子体育的理念,以便真正实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标。另外,蔡元培还提倡通过举办运动会的方式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但他只提倡合作运动,反对竞技体育,这是因为其认为竞技运动违背了体育要调和的宗旨。第五部分,对蔡元培体育思想的评价与启示。研究指出,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蔡元培体育思想有着偏向国防和轻视竞技性等缺陷,但其依然起了提升体育地位和促进国防发展等重要作用。当代教育者也应重视体育对人身心成长以及对国防发展的重要作用,普及体育,推广全民体育。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对蔡元培的体育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蔡元培的体育思想中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部分,促进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马思思[9](2019)在《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观念,提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这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展现我国体育大国的国际形象。当下,我国集中于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使其快速发展,而体育素养水平无形之中成为了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增强青少年体质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有关键作用。因此,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水平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基础性事业。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及归纳等方法,对青少年及体育素养的概念进行剖析,根据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七项指标分析当下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现状,探究其不足之处,并且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构建体育素养提升指标模型,得出杭州市青少年在体育认知和体育意识层面还些许薄弱、体育行为较单一、体质水平较差、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娴熟、体育品德的提升以及体育个性的培养还需进一步提升。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现状问题,并对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提出相应的措施。

史梦瑶[10](2019)在《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冲突不断,处在人生重要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挑战,加之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缺失,许多青少年并不清楚生命的意义与死亡意味着什么,青少年漠视生命、挥霍青春、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学界对于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生死教育起步较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与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区地缘相近,在文化、思想等方面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因此,系统研究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于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厘清了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共性经验,从教育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政府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和学界研讨为青少年生死教育推进提供支持;教育内容以珍爱生命为主旨,“以生观生”作为取向;采取渗入已有课程、强化生死体验和实施自我教育三种教育方式。而后,对于日本、韩国、港台和内地的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进行梳理。日本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观教育,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并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教育链条。韩国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死教育中,并充分发挥了教会的作用。我国港台地区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死教育,并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和加强师资培育来提升生死教育。我国内地,政府对于生死教育指导作用尤为突出,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根本特征。最后,结合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现状,为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第二,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结;第三,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包括充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结合本地本校的特色,强化生死实践教育;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和教师队伍进修,努力提升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师资水平。

二、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领悟社会支持概述
        2.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结构与测量
        2.2.3 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2.2.4 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2.3 体育锻炼行为概述
        2.3.1 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
        2.3.2 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
        2.3.3 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2.3.4 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心理效益
    2.4 乐商概述
        2.4.1 乐商的概念
        2.4.2 乐商的结构与测量
        2.4.3 乐商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2 理论模型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5.1 研究被试与程序
    5.2 研究工具
    5.3 信效度检验
    5.4 共同方法偏差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现状
        6.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2 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3 乐商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相关分析
    6.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6.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4 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7 讨论
    7.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基本情况
        7.1.1 领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
        7.1.2 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
        7.1.3 乐商的基本情况
    7.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1 领悟社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2 体育锻炼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3 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关系
        7.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7.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的中介效应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相关文献回顾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亲社会行为理论
        2.1.2 符号互动理论
        2.1.3 社会认知理论
    2.2 亲社会行为相关研究
        2.2.1 亲社会行为概念界定与发展
        2.2.2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3 体育参与相关研究
        2.3.1 体育参与概念界定与发展
        2.3.2 体育参与文献回顾
    2.4 心理资本相关研究
        2.4.1 心理资本概念界定与发展
        2.4.2 心理资本的文献回顾
    2.5 体育参与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相关文献回顾
    2.6 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回顾
    2.7 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回顾
    2.8 文献小结
3.研究设计
    3.1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3.1.1 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3.1.2 体育参与量表
        3.1.3 心理资本量表
    3.2 研究假设
        3.2.1 体育参与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假设
        3.2.2 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的关系假设
        3.2.3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假设
        3.2.4 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关系假设
    3.3 变量测量
        3.3.1 体育参与的测量
        3.3.2 心理资本的测量
        3.3.3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3.4 研究设计
    3.5 预调研
4.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调查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访谈法
5.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5.1.2 观测指标描述性分析
    5.2 信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小结
    5.3 控制变量的T检验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5.5.2 体育参与对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5.5.3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5.6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5.7 结果分析与讨论
        5.7.1 各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7.2 结果讨论与分析
6.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对实践的启示
7.研究贡献、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无锡市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专家访谈法
        1.6.4 案例研究法
        1.6.5 对比分析法
        1.6.6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游戏
        2.1.2 体育游戏
        2.1.3 体育游戏认知
    2.2 体育游戏理论阐释
        2.2.1 体育游戏的起源
        2.2.2 体育游戏的特点
        2.2.3 体育游戏的分类
        2.2.4 体育游戏的功能
        2.2.5 体育游戏的原则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
        2.3.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研究
    2.4 国外文献综述
        2.4.1 美国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2.4.2 日本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2.4.3 丹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2.5 简要评述
3 案例分析
    3.1 青年教师教案分析
        3.1.1 案例描述
        3.1.2 具体游戏分析
    3.2 中年教师教案分析
        3.2.1 案例描述
        3.2.2 具体游戏分析
    3.3 老年教师案例分析
        3.3.1 案例描述
        3.3.2 具体案例分析
    3.4 案例特点归纳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年龄分析
        4.1.2 学历分析
        4.1.3 专业分析
        4.1.4 职称分析
    4.2 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
        4.2.1 知识方面
        4.2.2 价值方面
        4.2.3 影响因素
    4.3 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3.1 运用频率
        4.3.2 教学目的
        4.3.3 课的类型
        4.3.4 项目选择
        4.3.5 组织形式
        4.3.6 时间次数
        4.3.7 运动负荷
        4.3.8 练习密度
        4.3.9 教学安全
        4.3.10 评价反思
    4.4 相关变量分析
        4.4.1 学历与游戏储备
        4.4.2 学历与游戏运用
        4.4.3 职称与游戏创编
        4.4.4 职称与运用频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4)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限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研究视角说明
    1.6 中外研究现状
        1.6.1 中西“学以成人”的研究综述
        1.6.2 中西“体育成人”的研究综述
        1.6.3 中西“规则成人”的研究综述
2.法与成人:体育成人基本原理分析
    2.1 体育成人目标:健全人格
        2.1.1 法与成人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2.1.2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3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4 殊途同归:中西体育成人比照
    2.2 体育成人机制与特殊性
        2.2.1 体育成人机制:为承认而斗争
        2.2.2 体育成人特征:在实践中成人
    2.3 规则推理:静态体育成人分析
        2.3.1 实践理性奠基问题
        2.3.2 实践理性情景诠释
        2.3.3 实践理性动机促成
        2.3.4 规则推理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2.4 人格生成:动态体育成人分析
        2.4.1 从法哲学到道德心理学
        2.4.2 从道德心理学到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2.4.3 人格生成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3.法的证成:体育成人的依据
    3.1 体育之法的概述
        3.1.1 体育之法的解析
        3.1.2 体育之法的意义
        3.1.3 体育之法的嬗变
        3.1.4 体育之法的分类
    3.2 体育之法的外在主义
        3.2.1 外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2.2 外在主义不足之处
    3.3 体育之法的内在主义
        3.3.1 习俗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3.2 建构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4 体育之法的诠释主义
        3.4.1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理基础
        3.4.2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术观点
    3.5 四种体育规范理论比较分析
4.法的实现:体育成人的现实化
    4.1 体育成人的序阶
        4.1.1 从行动规则到体育规则
        4.1.2 从体育规则到成人序阶
    4.2 体育成人的实现
        4.2.1 教化思想与体育成人
        4.2.2 体育成物:抽象法与体育成人
        4.2.3 体育成己:道德法与体育成人
        4.2.4 体育成人:伦理法与体育成人
    4.3 “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与化解
        4.3.1 悖论的回应:从体育道德到体育美德
        4.3.2 悖论的化解:从体育启蒙到体育正义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标准舞
        2.中年人
        3.身体素质
        4.心理健康
    (二)研究现状
        1.标准舞发展现状
        2.中年人身心健康研究现状
        3.体育舞蹈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4.体育舞蹈对中年人身心健康实施干预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验法
        4.数据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标准舞锻炼前后中年人身体素质相关数据分析
        1.力量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2.灵敏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3.柔韧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4.平衡能力数据对比分析
    (二)SCL-90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数据分析
        1.标准舞锻炼后SCL-90 量表测试结果
        2.SCL-90 测试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2.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政府高度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重视“立德树人”
        1.1.2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1.1.3 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有待改善
        1.1.4 学校体育课程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有所忽视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游戏教学法
        2.1.2 锻炼动机
        2.1.3 大五人格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与本文研究框架
        2.3.1 小结
        2.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实验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人格发展的描述性分析
        4.1.1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发展的总体情况
        4.1.2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情况的组间比较
    4.2 足球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4.2.2 实验前后对照班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锻炼动机的差异性比较
    4.3 足球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大五人格发展的影响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小学生人格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小学生人格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大五人格的差异性比较
    4.4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4.1 相关分析
        4.4.2 回归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7)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技巧研究 ——以赣州市部分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体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
        2.1.2 体育游戏相关概念
        2.1.3 体育游戏的定义
        2.1.4 体育游戏的特点
        2.1.5 体育游戏的分类
        2.1.6 体育游戏的内容与发展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学领域下的体育游戏
        2.2.2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2.3 体育游戏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
        2.2.4 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影响
    2.3 国外相关研究
        2.3.1 美国体育游戏研究现状
        2.3.2 日本体育游戏研究现状
        2.3.3 英国体育游戏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发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观察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作用
        4.1.1 体育游戏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4.1.2 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4.2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情况
        4.2.1 体育游戏的普及
        4.2.2 体育游戏的形式
        4.2.3 体育游戏的种类
        4.2.4 体育游戏的时间
        4.2.5 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现状
    4.3 影响中学体育课中开展体育游戏的因素
        4.3.1 学校因素
        4.3.2 教师因素
        4.3.3 学生因素
    4.4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技巧
        4.4.1 中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运用的基本准则
        4.4.2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时机
        4.4.3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选择依据
        4.4.4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创编技巧
        4.4.5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8)蔡元培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
        二、体育教育
        三、完全人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蔡元培“五育并举”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近代尚武与军国民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蔡元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
        五、关于蔡元培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
        六、关于蔡元培教学与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
        七、关于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其他研究
        八、关于身体观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蔡元培的传统教育经历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一、蔡元培的家世与教养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蔡元培的科举经历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蔡元培的西方教育经历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一、蔡元培接触的社会思潮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蔡元培的留学经历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蔡元培的社会实践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一、蔡元培的政治实践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及其对体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背后的世界观
        一、在“现象”和“实体”两个世界之间
        二、追求“绝对自由”的实体世界
        三、体育作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的桥梁
    第二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背后的人生观
        一、追求灵肉的合一:关于精神与体魄的人生观
        二、为义务而生存:关于群伦与小己的人生观
        三、体育训练:履行基于身体的责任与义务
    第三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背后的社会历史观
        一、蔡元培的社会进化观
        二、蔡元培的人类社会互助观
        三、蔡元培的大同社会理想
        四、体育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四章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体育作为完全人格教育
        一、体育涵养精神
        二、体育强身健体
        三、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第二节 军国民教育作为体育的核心内容
        一、蔡元培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变迁
        二、军国民教育救亡图存
        三、军国民教育作为五育之基础
    第三节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劳作教育
        一、体育打破劳心与劳力的壁垒
        二、体育创造经济效益
第五章 蔡元培体育实践的基本举措
    第一节 编撰修身教科书进行体育知识教育
    第二节 宣扬全民体育和终生体育
        一、宣扬全民体育
        二、提倡终生体育
    第三节 重视女子体育
        一、民国时期女子状况
        二、提倡女子体育
    第四节 提倡合作运动反对竞胜性体育
        一、体育需要遵循调和的宗旨
        二、反对学校培养竞胜性体育生
    第五节 倡导并举办运动会
        一、倡导运动会
        二、运动会的好处
第六章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提升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二、促进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三、推动了民国时期尚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军国民体育过于理想化
        二、强调传统“尚武”思想而将体育简单化
        三、对竞技体育存在误解
    第三节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体育应引导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
        二、体育应培养具有国防素质的学生
        三、应普及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
        四、通过体育发展学生完整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良好的政策支持
        1.1.2 时代发展的需要
        1.1.3 健康成长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专家访谈法
        1.3.4 逻辑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身体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健康素养
        2.1.4 体育素养
    2.2 国内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现状
        2.2.1 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2.2.2 青少年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2.3 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2.3 国外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现状
        2.3.1 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理论研究
        2.3.2 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研究
    2.4 国内外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现状述评
    2.5 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5.1 体育认知
        2.5.2 体育意识
        2.5.3 体育行为
        2.5.4 体质水平
        2.5.5 体育技能
        2.5.6 体育品质
        2.5.7 体育个性
3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现状
    3.1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认知现状
    3.2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意识现状
    3.3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行为现状
    3.4 杭州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3.5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技能现状
    3.6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品质现状
    3.7 杭州市青少年体育个性现状
    3.8 小结
4 国外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经验及启示
    4.2 欧洲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经验及启示
    4.3 日本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经验及启示
5 提升杭州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对策
    5.1 教体结合、借势宣传丰富青少年体育知识的储备
    5.2 多主体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
    5.3 全方位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5.4 高效率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5.5 多举措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技能水平
    5.6 文体结合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道德修养
    5.7 塑造多样化的青少年体育个性
6 结语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10)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生死教育
        1.1.2 青少年
    1.2 研究背景
        1.2.1 开展青少年生死教育意义重大
        1.2.2 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屡屡出现
        1.2.3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及研究有待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外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共性经验
    2.1 教育施行
        2.1.1 政府多方重视
        2.1.2 学校为主要阵地
        2.1.3 开展教育研讨
    2.2 教育内容
        2.2.1 以珍爱生命为主旨
        2.2.2 以“以生观生”为取向
    2.3 教育方式
        2.3.1 融入原有课程
        2.3.2 强化体验教育
        2.3.3 实施自我教育
第3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
    3.1 日本的特色经验
        3.1.1 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融合
        3.1.2 教育目标和内容注重层次性
        3.1.3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链条
    3.2 韩国的特色经验
        3.2.1 推行手段因地制宜
        3.2.2 融入礼仪教育
    3.3 港台地区的特色经验
        3.3.1 教育内容因校制宜
        3.3.2 开设专门课程
        3.3.3 社会团体共同发挥作用
        3.3.4 广泛重视师资培育
    3.4 中国内地的特色经验
        3.4.1 政府指导作用突出
        3.4.2 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
第4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1.1 完善制度规定
        4.1.2 优化教材体系
        4.1.3 推动教育研究
        4.1.4 强化教育合作
    4.2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
        4.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4.2.2 以家庭教育为重要依托
        4.2.3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
    4.3 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
        4.3.1 依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4.3.2 因地因校开展特色教育
    4.4 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4.1 做好生死教育人才储备
        4.4.2 规范师资队伍进修培训
        4.4.3 着力强化生死实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D]. 张庆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 陆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无锡市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及运用研究[D]. 顾子逸.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4]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D]. 徐正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D]. 吴非格.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D]. 刘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7]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技巧研究 ——以赣州市部分中学为例[D]. 郭一淳. 南昌大学, 2020(01)
  • [8]蔡元培体育思想研究[D]. 马丹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杭州市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研究[D]. 马思思.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D]. 史梦瑶.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标签:;  ;  ;  ;  

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