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椎动脉血流减慢的病因分析

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椎动脉血流减慢的病因分析

一、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段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冰[1](2021)在《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测量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情况,提高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并确定诊断的有效率,从而为临床开展新的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1年01月来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为本次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动脉血管信息,分别检测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以及椎动脉颅内段(VAi)等部位血流频谱信号,在频谱形态清晰、信号稳定的情况下记录血流方向、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以及频谱形态信息;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超声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椎动脉椎骨段、颈段顺序进行检测,在多普勒超声图像上观察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走向,观察内膜情况,是否有硬化斑块以及内膜-中膜的厚度等,并在最佳的图像上测量血管的内径;观察整个血管腔的血流方向,血流充盈情况以及狭窄阻塞、变形等情况,调整脉冲多普勒取样框宽度,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将120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别采用CDFI联合TCD与DS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单独使用CDFI检测病变率为80.6%,敏感为82.6%,特异性为84.7%,单独使用TCD检测病变率为83.4%,敏感为84.9%,特异性为82.7%,CDFI联合TCD检测病变检出率为95.6%,敏感为94.3%,特异性为95.4%。(2)血管狭窄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血管狭窄的数量共40例,其中颅内前循环狭窄10例,占比8.3%,颅外颈内动脉狭窄14例,占比11.7%,椎基底动脉狭窄16例,占比13.3%;对照组患者中分别出现颅内前循环狭窄和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各1例,占比0.83%,两组动脉血管狭窄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颈内动脉系统处于轻度狭窄时,椎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平均流速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动脉系统处于中重度狭窄时,椎基底动脉及两侧椎动脉血流变化明显,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椎动脉一侧出现狭窄时,椎动脉狭窄远端处血流降低,健侧椎动脉血流出现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与平均流速差异不明显,P>0.05。(4)分析两组椎动脉内径显示,左侧椎动脉均显着高于右侧椎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两侧内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计算椎动脉不对称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椎动脉不对称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患侧椎动脉血流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RI)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VA/BA FVR)存在显着性差异,患侧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不对称指数反映两侧椎动脉血流差异,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析椎动脉走行异常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椎动脉穿入异常,其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平均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椎动脉走形异常<90度(弯曲程度严重)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平均速度,椎动脉走形异常>90度(弯曲程度较轻)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平均速度无明显差异。(7)超声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CDFI联合TCD检测VBI患者椎动脉狭窄、走形异常以及发育不良等检测结果具有明显的相符性。结论:(1)CDFI联合TCD检测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能够有效的反映椎动脉和颈动脉狭窄、行走异常以及血管病变的结果,且与DSA结果总体一致;(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能与椎基底动脉病变和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尤其是双侧动脉狭窄)密切相关;(3)当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时,健侧的椎动脉往往会代偿性增加血流速度,当健侧代偿不完全时,可能诱发椎基底动脉功能不足眩晕症状的出现。

周盼妍,谢培凯,张恒,何景雄[2](2021)在《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住院的50例患者的资料设为研究组,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成椎动脉发育不良组(n=28)与颅内段闭塞组(n=22)。并选取同期30例脑血管DSA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color code sonography,TCCS)联合检查方法,分析椎动脉椎间隙段及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三组椎动脉椎间隙段健侧Vs及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椎动脉椎间隙段健侧RI和患侧Vs、Vd、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闭塞组患侧Vs及Vd最低,RI最高。三组颅内段椎动脉健侧及患侧的Vs、Vd、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以颅内段闭塞组患侧Vs及Vd最低,健侧Vs及Vd最高。脑颈血管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8.6%,假阳性率为21.4%,假阴性率为9.1%,准确度为84.0%,阳性预测值为0.769,阴性预测值为0.917,阳性似然比为4.248,阴性似然比为0.116,约登指数为0.695。结论: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可以完整观察椎动脉全程血流信号,系统分析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倪洪波[3](2021)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后循环梗死的患者9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后循环梗死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收集经颈部血管超声测得的颅外段椎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收集经TCD测得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根据头颈部CTA三维重建,测量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通过计算公式计算相对应血管的每分钟血流量,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病例组患者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直径较对照组细、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减慢、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2.病例组患者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减慢、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3.病例组患者右侧颈总动脉的舒张期流速和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减慢。4.ROC曲线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内段部分血流量的减低对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和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利用TCD、头颈部CTA测算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对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李向南,陈晓虹,郭蓉[4](2020)在《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有关椎动脉优势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6%~26.5%[1]。两侧椎动脉变异较大,直径不等,当一侧椎动脉直径明显大于对侧椎动脉,整个非优势侧椎动脉全程均匀纤细或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当,而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连接更加直接,这种现象被称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冯宁[5](2020)在《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与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动脉夹层、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常见疾病均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既是疾病作用的结果,又可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以及病程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现有关于正常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考值的研究对象多为成年人,尚未见对青少年人群血流动力学的明确报道,而青少年处于发育阶段,各系统异于成人,现有参考标准并不适用于青少年。此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众多,以往研究提示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管径、年龄、侧别等在内的多种个体差异均可影响其正常值的判定;有待寻求新的能够减少个体差异的参数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正常青少年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及正常人群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与阻力指数差异的相关性,以期获得青少年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并建立正常人群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异的预测模型,减少血流动学评价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及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间来我院体检无心脑血管疾病者286例,男140例,女146例,年龄4-80岁。收集被检查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同期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上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且均由同一位医师于同一台机器完成。计算双侧颈部动脉内径差(△DL-R=DL-DR)与内径比(DL/R=DL/DR)、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差(△RIVA-ICA=RIVA-RIICA)、双侧颈部动脉阻力指数差(△RIR-L=RIR-RIL)、阻力指数比(RIR/L=RIR/RIL)。结果1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因素分析1.1 一般资料与血流动力学参数颈部动脉内径与性别相关;血流动力学与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内径相关。男性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径大于女性,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PSV及双侧颈内动脉EDV、左侧椎动脉EDV低于女性(P<0.05);血压、血脂、血糖均为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因素(P<0.05);血压、血脂为颈内动脉RI的影响因素(P<0.05);血压、血脂、内径为椎动脉RI的影响因素(P<0.05)。1.2不同年龄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20-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三组间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20岁组(P<0.05);40-60岁组、≥60岁组双侧颈内动脉EDV及左侧椎动脉EDV均小于<20岁组、20-40岁组(P<0.05);<20岁组、≥60岁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RI高于20-40岁组与40-60岁组(P<0.05)。2青少年组(<20岁年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2.1青春期前组(≤10岁)与青春期组(10-20岁)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青春期组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青春前期组增大(P<0.05);双侧颈内动脉PSV、EDV及双侧椎动脉PSV、EDV、RI较青春期前组减低(P<0.05);两组间双侧颈内动脉RI、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身高、BMI与青少年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矮小组,正常组及超高组三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PSV、EDV、RI呈负相关性(P<0.05)。2.3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RI 比较青春期前组、青春期组双侧椎动脉RI均大于同侧颈内动脉RI(P<0.05)。青春期组左侧△RIVA-ICA低于青春期前组(P<0.05);两组间右侧△RIVA-I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颈部动脉阻力指数相关参数差异分析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DL-R、DL/R、△RIR-L及RIR/L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受血压、血糖、血脂影响(P>0.05)。双侧椎动脉△DL-R不仅与△RIR.L、RIR/L显着相关,且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显示△DL-R为△RIR-L、RIR/L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以△DL-R为自变量,△RIR-L、RIR/既作为因变量,回归方程如下:△RIR-L=0.058×△DL-R-0.01003、RIR/L=0.093×△DL-R+0.987。结论与成年人相比,正常青少年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快、阻力指数较高且变化不完全同步,对青少年进行颈部血管超声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生长发育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双侧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受多种因素影响,椎动脉为着,依据固定的参考值对其血流状态进行评价存在一定误差。在本研究中,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RIR-L)、阻力指数比(RIR/L)仅与双侧椎动脉内径差(△DL-R)相关,且内径差(△DL-R)为两者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内径差(△DL-R)预测阻力指数差异的方法有助于对双侧椎动脉血流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周婉[6](2020)在《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的可行性;(2)颅外段VAD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第一部分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可行性目的: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or ultrasonography,CDU)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1.临床资料:连续纳入2016年1 1月至2018年1 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因头颈部疼痛、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的患者23例。纳入标准:首先接受CDU检查,然后48小时内完善头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排除标准:(1)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2)烟雾病或脑动脉炎。2.CDU诊断VAD类型:(1)双腔型:可见真腔及假腔,真腔内可见血流信号,假腔内无血流信号;(2)壁内血肿型:低回声且边缘规则的均质物质充填管腔,导致真腔狭窄或闭塞;(3)内膜漂浮型:受损的管腔内见内膜漂浮;(4)夹层动脉瘤型: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可导致真腔狭窄或闭塞。3.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DU与HRMRI评估VAD的一致性,并计算CDU诊断VA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CDU检查结果:23例患者共29支(双侧6例)椎动脉夹层,其中壁内血肿型占93.2%(27/29),双腔型3.4%(1/29),夹层动脉瘤型3.4%(1/29),未见内膜漂浮型。2.以HRMRI诊断为标准:CDU诊断VAD的灵敏度96.4%,特异度88.9%,阳性预测值93.1%,阴性预测值94.1%。3.Kappa检验结果:CDU与HRMRI诊断VAD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62,P=0.000)结论:1.颅外段VAD以壁内血肿型最多见。2.CDU评估颅外段VAD准确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筛查方法。第二部分颅外段椎动脉夹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目的:探讨颅外段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连续纳入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颈脑血管科通过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or ultrasonography,CDU)诊断的颅外段VAD患者46例,分析其夹层类型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纳入标准:(1)CDU诊断为VAD且48小时内完善头颅CT/MRI检查;(2)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2)既往有脑梗病史患者。2.研究分组:颅外段VAD根据壁内血肿是否导致管腔闭塞分为闭塞组和非闭塞组,若两侧均发生夹层,则以狭窄程度严重侧为主入组,评估两组VAD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经规范化内科药物治疗后CDU对46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评估管腔再通情况;根据壁内血肿吸收情况,分为完全再通、不全再通、无改善。3.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如果样本量不足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D与脑梗死的相关性:46例颅外段VAD患者中壁内血肿型占95.6%(44/46),双腔型2.2%(1/46),夹层动脉瘤型2.2%(1/46),未见内膜漂浮型。其中,壁内血肿型闭塞组占20.5%(9/44),脑梗死的发生率77.8%(7/9);非闭塞组79.5%(35/44),脑梗死发生率31.4%(11/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2)。2.随访:CDU对46例颅外段VAD患者均随访12个月,共随访到37例,9例未复查。壁内血肿型闭塞组共随访到8例,管腔完全再通率为12.5%(1/8),不全再通率37.5%(3/8),50.0%(4/8)管腔无改善仍然闭塞;非闭塞组共随访到29例,管腔完全再通率62.1%(18/29),不全再通率34.5%(10/29),3.4%(1/29)壁内血肿无改善。两组管腔的完全再通率、无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为0.019、0.005)。结论:1.椎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型闭塞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闭塞组。2.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经药物治疗后闭塞组管腔再通率明显低于非闭塞组。

金裕宇[7](2020)在《转颈试验对椎动脉椎间隙段及弯曲段频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转颈试验对于椎动脉椎间隙段及弯曲段频谱形态及参数的影响,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旋转闭塞(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RVA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脑卒中超声颈动脉筛查后未发现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并经过其他影像学方法如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证实颈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共180例。对患者进行椎动脉全程探查,排除椎动脉病变,排除椎动脉发育不良,走行变异,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转颈试验前后对侧椎动脉C4-C5节段椎动脉(椎间隙段)及C1-C2节段椎动脉(弯曲段)血流频谱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加速时间(Acceleration Time,AT)。按照转颈试验后椎动脉椎间隙段频谱形态与中立位差距大小(PSV减低幅度是否超过20%),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转颈试验前后的椎动脉频谱形态及多普勒参数。结果:(1)转颈后椎间隙段阳性组患者共48例(26.7%),共累及55条椎动脉。其中有11例(6.0%),共15条椎动脉转颈后出现“低速单峰”样频谱,同时有4例累及双侧椎动脉。阴性组患者132例(73.3%)。(2)椎动脉弯曲段的结果,根据PSV变化可可分为PSV升高组22例(25条)和PSV降低组26例(28条),同时椎动脉弯曲段异常频谱主要分为“低速单峰”样(10条)和“高速单峰”样(3条),并有两例患者的2条椎动脉在椎间隙段出现“低速单峰”样频谱后无法探及椎动脉弯曲段血流信号。(3)椎间隙段结果:阳性组转颈后PSV从56.84±13.17cm/s降低到36.19±16.17cm/s(p<0.05)、EDV从18.77±4.95cm/s降低到10.38±7.62cm/s(p<0.05),RI从0.66±0.07升高到0.76±0.17(p<0.05),AT从39.73±14.07ms降低到33.00±12.00ms(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转颈前后PSV、EDV、RI和AT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弯曲段结果:PSV升高组转颈后PSV从58.24±17.83cm/s升高到87.65±27.20cm/s(p<0.05)、EDV从21.46±6.52升高到25.73±12.98cm/s(p<0.05),RI从0.62±0.62升高到0.70±0.14(p<0.05),升高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T从40.32±11.00ms降低到36.50±16.45ms(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SV降低组转颈后PSV从63.77±18.27降低到39.96±12.43cm/s(p<0.05),EDV从22.45±6.52降低到10.6±10.21cm/s(p<0.05),RI从0.65±0.09升高到0.77±0.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T从42.56±10.07ms降低到33.60±14.51ms(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转颈前后PSV、EDV、RI、AT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阳性组转颈后眩晕发生率12.5%(6/48)较阴性组(6.1%,8/132)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001)。结论:转颈试验可以影响一部分人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及弯曲段的频谱,主要表现为转颈后出现提示椎动脉远端阻力增加甚至完全闭塞的异常频谱,有一部分人的狭窄靠近椎动脉弯曲段,导致转颈后椎动脉闭塞(RVAO)。RVAO患者在人群中有一定几率出现,并不是所有RVAO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症状,故RVAO不能等同于Bow-hunter综合征。转颈试后检测椎动脉频谱及血流参数对于评估过度转颈引起后循环缺血的风险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观察转颈后椎动脉的异常频谱可以帮助诊断RVAO,超声检查发现有转颈后椎动脉受压表现时应提示患者避免过度转颈。

韩昕妍[8](2020)在《椎动脉发育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患者,观察其内径差异及颅内、外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后总结其较对照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研究此类患者内径差异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troke,PCIS)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神经内科160例患者,根据超声椎动脉发育不全诊断标准,分为椎动脉发育不全组80例(观察组),无椎动脉发育不全组80例(对照组)。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包含年龄、性别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光氨酸、高血脂症以及冠心病。采用血管高频超声探头及经颅多普勒联合探查其椎间段及颅内段椎动脉,获取研究所需相关检测指标:双侧椎动脉椎间段内径(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VAD)、双侧椎动脉椎间段及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双侧椎间段及颅内段椎动脉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MV)、双侧椎动脉椎间段及颅内段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以及相关计算后所得观察参数: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值、双侧椎动脉内径不对称比值、双侧椎动脉椎间段及颅内段峰值流速差值、双侧椎动脉椎间段及颅内段阻力指数差值、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并收集患者其他相关影像资料。比较两组间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并研究椎动脉发育不全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椎动脉发育不全对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椎动脉发育不全80例,其中发生在右侧者为46例占57.5%,左侧者为26例占32.5%,双侧者为8例占10%。(3)椎动脉发育不全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值、双侧内径不对称比值均明显高于无椎动脉发育不全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椎动脉发育不全组患者颅内、外段的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差、血流阻力指数值及双侧RI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H组患者双侧颅内段血流不对称指数(A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椎动脉发育不全组其后循环脑缺血性脑卒中38例,发生率47.5%;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6例,发生率20.0%;椎动脉发育不全组中患者后循环缺血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动脉发育不全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间双侧椎动脉内径(VAD)差值、双侧内径不对称比值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观察指标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并呈现正相关。(7)分析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R)和相对危险度(RR),椎动脉发育不全的危险明显增高。结论(1)可以明确椎动脉发育不全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椎动脉发育不全会对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改变。(3)椎动脉发育不全患者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越显着其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相关性越高。(4)因而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角度考虑,临床中应对患者加强椎动脉发育不全的早期筛查,更应尽早积极控制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给予临床干预,以减少脑缺血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

樊露[9](2020)在《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后循环其他血管病变比较,基底动脉病变所致的后循环脑梗死预后更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的患者。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基底动脉狭窄、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是否伴发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有无颅内段椎动脉发育不良以及后循环侧支循环状态。根据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常规磁共振上评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的人口数据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化验检查。根据有无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将纳入患者分为梗死组和无梗死组。比较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组与非梗死组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基底动脉血流信号中断或未显影的患者采用BATMAN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评估后循环侧支循环。比较基底动脉未显影患者脑梗死组与非梗死组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纳入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75例,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组122例(69.7%),无脑梗死组53例(30.3%),年龄71.00(63.00,79.00)岁,其中男性106例(60.6%),女性69例(39.4%)。2.与无脑梗死组比较,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组入院收缩压(160mm Hg vs149mm Hg,P=0.002)和入院舒张压(87 mm Hg vs 79 mm Hg,P=0.006)较高;伴发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比例较低(43.4%vs.66.0%,P=0.006)。脑梗死组的腔隙性脑梗死评分2分(病灶数目≥4个)的比例(49.2%vs.18.9%,P=0.001)和中重度WMHs(3~6分)的比例(64.8%vs.37.7%,P=0.001)明显高于无梗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的入院舒张压较高(OR=2.438,95%CI 1.094-5.435,P=0.029);伴发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比例较低(OR=0.378,95%CI 0.179-0.801,P=0.011);腔隙性脑梗死评分为2分(OR=2.563,95%CI 1.094-6.003,P=0.030)及中重度WMHs(OR=2.473,95%CI1.144-5.345,P=0.021)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3.MRA上基底动脉血流信号中断或者未显影的患者64例,平均年龄(68.91±11.52)岁,其中男性42例(65.6%),女性22例(34.4%);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组48例(75%),无脑梗死组16例(25%),BATMAN评分的中位数为6.00(5.00,7.00)。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组BATMAN评分<7分的比例(68.8%vs.25.0%,P=0.002)、腔隙性脑梗死评分2分(病灶数目≥4个)的比例(43.8%vs.12.5%,P=0.024)和重度WMHs(3~6分)比例(54.2%vs.25.0%,P=0.043)均明显高于无梗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TMAN评分<7分是基底动脉血流信号中断或未显影患者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34,95%CI 0.030-0.604,P=0.009)。结论: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组伴发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比例低于非脑梗死组。2.腔隙性脑梗死评分2分(病灶数目≥4个)、中重度WMHs(3~6分)和侧支循环不良(BATMAN评分<7)是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蓉,陈新,李向南,张思艺,殷丽丽,蔺慕会,任占秀[10](2019)在《神经血管超声对伴有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支架治疗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评估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女性,50岁,2018年3月1日以"头晕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工作时不慎被棒子击中下颌出现意识不清摔倒在地上,自行清醒后发现下颌和左膝部肿胀,此后2~3 d开始出现反复头晕,每天发作2~3次,每次10~30 min,有时伴有呕吐、复视。当地医院诊治不明确,头晕逐渐加重来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口服阿司匹林、硝苯地平、替米沙坦、辛伐他汀等药物,未监测血压、血脂。

二、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段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段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体征
    1.3 检查方法
    1.4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CDFI联合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DSA检出率的比较
    2.3 超声检测血管狭窄率的比较
    2.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及不对称之间的关系
    2.5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2.6 椎动脉血流供血不足与椎动脉走行异常的关系
    2.7 超声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VBI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CDFI联合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检出率分析
    3.3 CDFI联合TCD检测VBI眩晕患者不同位置动脉血管狭窄后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3.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及不对称之间的关系
    3.5 椎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走形异常之间的关系
    3.6 CDFI联合TCD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
第四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写词表
致谢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医学伦理申请审批表

(2)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DFI
        1.2.2 TCCS
        1.2.3 DSA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椎动脉椎间隙段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2.3 三组颅内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2.4 脑颈血管超声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
3 讨论

(3)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VAD的流行病学
2 VAD的的放放射射影影像像学学评评价价方方法法
3 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无创性评价
    3.1 经颅多普勒超声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
4 后循环血流灌注(血流量)的评价
    4.1 MR在脑血流灌注(血流量)评价中的应用
    4.2 TCD与CDU联合评估后循环血流量
5 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5.1 生理和病理因素
    5.2 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解剖因素)
6 VAD和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
    6.1 VAD和基底动脉弯曲引起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
    6.2 动脉粥样硬化与基底动脉弯曲
    6.3 VAD和基底动脉弯曲促进后循环梗死发生的机制

(5)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外段椎动脉夹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工作
致谢

(7)转颈试验对椎动脉椎间隙段及弯曲段频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中英文对照及部分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研究背景
    1.1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
    1.2 后循环缺血与后循环卒中的危害性
    1.3 转颈后椎动脉闭塞,一种特殊的后循环缺血
    1.4 转颈试验的历史及操作方法
    1.5 超声转颈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前期基础及目的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频谱多普勒频谱形态变化结果
    3.3 转颈前后椎动脉频谱多普勒参数差异结果
    3.4 典型病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4.2 超声联合转颈试验的意义分析
    4.3 频谱形态结果分析
    4.4 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结果分析
    4.5 舒张期流速EDV与阻力指数RI结果讨论
    4.6 加速时间AT结果分析
    4.7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下一步计划
    4.8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附录:综述 超声评价转颈后椎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成果

(8)椎动脉发育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采集
    3.影像学资料采集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2.基底动脉血流信号中断或未显影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血压水平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关系
    2.腔隙性脑梗死分级与脑白质脱髓鞘程度对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影响
    3.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对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影响
    4.侧支循环对基底动脉未显影患者脑梗死及预后的影响
    5.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影响分析
    6.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神经血管超声对伴有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支架治疗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评估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1.1 病例1
    1.2 病例2
2 讨论
专家点评:

四、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段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D]. 韩冰. 青岛大学, 2021
  • [2]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J]. 周盼妍,谢培凯,张恒,何景雄.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7)
  • [3]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D]. 倪洪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4]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 李向南,陈晓虹,郭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12)
  • [5]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D]. 冯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6]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D]. 周婉. 苏州大学, 2020(02)
  • [7]转颈试验对椎动脉椎间隙段及弯曲段频谱的影响[D]. 金裕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8]椎动脉发育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 韩昕妍.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9]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D]. 樊露.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神经血管超声对伴有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支架治疗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评估2例[J]. 郭蓉,陈新,李向南,张思艺,殷丽丽,蔺慕会,任占秀. 中国卒中杂志, 2019(10)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对颅内椎动脉血流减慢的病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