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籽上的应用技术

复方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籽上的应用技术

一、化合物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上的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琪[1](2021)在《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向日葵菌核病是危害向日葵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过,对向日葵产量有严重影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却逐年加重。本文监测了采自内蒙古、新疆和甘肃发病严重地区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氟吡菌酰胺、多菌灵的抗药性;室内筛选了向日葵菌核病菌高活性的单剂与复配增效剂,明确了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EC50分布在0.0331~0.9673μg/m 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9倍,其EC50平均值为0.1302±0.0617μg/m L;检测到赤峰地区两个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菌株频率为4.26%。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EC50范围0.0300~2.5338μg/m 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84倍;氟吡菌酰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敏感性基线为(0.1417±0.0775)μg/m L,以敏感性基线为标准,内蒙古赤峰地区已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抗性比例为6.3%;1株低抗菌株,抗药性比例达8.3%。区分剂量法检测到内蒙古通辽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甘肃六坝地区和新疆地区的病原菌对多菌灵以中抗菌株为主,占比分别为81%、59.6%、66.7%和58.3%,通辽地区和六坝地区未检测到高抗菌株;赤峰地区和新疆地区检测到高抗菌株,抗性比率分别为6.4%和8.3%;内蒙古五原地区以低抗菌株为主,占比75%,中、低抗菌株各占12.5%。2.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中咪鲜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EC50为0.0261μg/m L,其次为已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嘧菌酯活性最高,EC50为0.0230μg/m L,其次为氯啶菌酯、丁香菌酯和肟菌酯;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对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值为0.0278μg/m L。其它类型的杀菌剂中嘧霉胺、恶霉灵和腐霉利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活性高于百菌清。用EC95的药剂浓度处理菌丝,菌核产量抑制率达89%以上,其中嘧菌酯和百菌清的活性最高;单菌核重量抑制率在73.29%~100%之间,嘧菌酯的抑制率最强。各个药剂均不影响菌核萌发。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按照1∶9~9∶1的比例,各复配剂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对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以3∶7的复配药剂效果最为显着,增效系数SR为9。所筛选到的复配药剂可治理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啶酰菌胺、咯菌腈、多菌灵这四种杀菌剂之间不具有交互抗药性。

冯智慧[2](2020)在《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为寻找到具有商品化潜力的磺酰胺类杀菌剂,本文参照前人2-取代烷胺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烷基胺活性结构,以本实验多年研究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苯基-2-氧代乙磺酰胺为先导化合物,将羰基还原胺化,分别引入链状烷基、取代苄基以及取代苯乙基;并在苯乙基系列基础上,分别将磺酰胺胺基上苯基转化为三氟乙基、将2-位苯基转化为3,5-二氟苯基。全文设计合成了 5个系列(直链烷基系列、取代苯乙胺系列、取代苄胺系列、三氟乙胺系列、3,5-二氟苯基系列)共52个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进行结构鉴定,其中化合物FZH-11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确认(CDCC:1917473),并通过杀菌谱测定、离体杀菌活性测定试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及活体盆栽试验对其杀菌活性进行系统评价。化合物对病原真菌的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本系列化合物在50μg mL-1浓度下对六种病原真菌(番茄灰霉、油菜菌核、水稻稻瘟、辣椒疫霉、禾谷镰刀、玉米纹枯)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灰霉、油菜菌核、水稻稻瘟病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活性,其对三种病原真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1.60%、68.96%和50.57%。其中,在油菜菌核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结果中,FZH-10、FZH-17、FZH-18、FZH-20及FZH-52五个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超过了90%。基于杀菌谱研究结果,我们将番茄灰霉病菌以及油菜菌核病菌作为主要的防治对象,对其EC50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测定中,有20个化合物的EC50在10μg mL-1以下,其中化合物FZH-18对灰霉病菌的EC50最低,仅为2.11μg mL-1,超过了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及啶菌恶唑(EC50分别为:3.2μgmL-1和3.01μgmL-1)。在油菜菌核病菌中,本文有14个化合物的EC50值达到10μg mL-1以下,低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EC50为 11.04μg mL-1)。另外,FZH-10、FZH-17、FZH-18、FZH-48、FZH-51 及FZH-52六个化合物的EC50在5μg mL-1以下,且EC50分别为4.29μg mL-1、4.31μg mL-1、4.03μg mL-1、4.5μg mL-1、4.74μg mL-1 和 2.32μg mL-1。其中,FZH-52 的 EC50最低,仅为 2.32μgmL-1。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在10μg mL-1浓度下,有11个化合物对孢子萌发并无抑制效果。将药剂浓度提高到50μg mL-1时,几乎所有的药剂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而在其中部分活性较好的化合物的抑制率分布在400%~600%之间,其中FZH-37表现出最好的抑制效果,但其抑制效果也仅为63.88%。均低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的抑制活性。在活体盆栽试验中,大部分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两种病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50个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个化合物的防治效果超过了对照药剂腐霉利(防治效果为53.3 1)。其中FZH-51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 82.17%,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防治效果无显着性差异(81.02%)。在油菜活体盆栽试验中,49个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24个化合物的防治效果分布在400%~600%之间。FZH-26、FZH-36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91%和83.65%,超过了对照药剂腐霉利(防治效果79.87%),而相比于啶酰菌胺(防治效果100%),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杀菌活性测定的结果,总结了本系列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在直链烷基系列中,当直链达到或接近五个碳的长度时,化合物对所有病原真菌抑制效果均达到最高,而随着碳链的延长或缩短,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有所下降;在取代苯乙胺系列中,苯环上取代基为给电子或吸电子基团,对于番茄灰霉和油菜菌核两种病原菌的活性影响并不大,在取代基位置变化时,3-位取代的结构无论在离体还是活体上,其对两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均高于其他位置;在取代苄基系列中,4-取代的化合物对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而对于油菜菌核病菌,除在苄基苯环部分4-位取代基为氟原子的化合物FZH-26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外,其余化合物的结构与其防治效果并无明显关系;在三氟乙胺系列中,除先导化合物FZH-36具有良好的活性外,其余化合物对所有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均有下降;在3,5-二氟苯基系列中,氟原子的引入提升了该系列化合物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在离体菌丝生长抑制结果中,当苯乙基苯基上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杀菌活性提高,表现为取代基在2-位活性要优于其他位置,双取代活性优于单取代;在活体防治效果中,各化合物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

孙力[3](2020)在《贝莱斯芽孢杆菌CanL-30挥发性有机物活性研究及菌剂研制》文中指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土壤和植物根际的重要微生物成员,具有产生多种抗菌化合物、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及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本研究以芽孢杆菌Can L-30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菌株Can L-30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及诱导植物系统性抗性的活性及机制;制备了一种以芽孢为主要活性组分的Can L-30可湿性粉剂,测定其室内和田间防治油菜黑胫病和菌核病效果,以及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 明确芽孢杆菌Can L-30的分类属性,菌株Can L-30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2. 明确菌株Can L-30的基因组特征及包含的抗生物质合成基因簇。发现了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包括合成抗生素macrolactin、difficidin和fengycin等活性物质的基因簇。3. 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Can L-30VOCs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证实Can L-30 VOCs可显着促进拟南芥和油菜生长,显着增强拟南芥对灰葡萄孢侵染的抗性。鉴定出37种气体成分,包括十一烷和2-十二烷酮等诱导系统抗病性的成分、2-庚酮和2-壬酮等促进植物生长的成分。通过分析Can L-30 VOCs处理拟南芥的转录组数据,并验证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an L-30 VOCs通过多条激素合成(相应)相关途径调控植物生长及抵抗病菌侵染。4. 建立菌株Can L-30的发酵工艺,配制得到活芽孢含量为1×1011cfu/g的可湿性粉剂,并测定了其防病增产效果。管碟法试验中,可湿性粉剂对油菜黑胫病菌抑菌效果显着,抑菌圈平均直径为3.1 cm;活体接种中,可湿性粉剂抑制上述2种病菌在油菜上的扩展效果显着,抑菌圈平均直径大小分别为0.86 cm和2.6cm。Can L-30可湿性粉剂热贮稳定性为83.33%,悬浮率为98.22%,润湿时间为105s,常温贮存9个月活菌量为1.33×1011cfu/g,符合国家农药质量标准。5. 在湖北省天门市和赤壁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Can L-30可湿性粉剂的防值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效果,以及对油菜籽产量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可湿性粉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和核盘菌有显着田间防病效果和提高油菜籽产量的效果。天门市试验点,与对照相比,Can L-30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8.1%和50.8%,油菜籽产量平均增产14.4%,与咪鲜胺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没有显着差异。赤壁市试验点,Can L-30可湿性粉剂对油菜菌核病和黑胫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1.5%和33.1%,油菜籽产量平均增产11.8%,与咪鲜胺处理的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显着提高。

张俊[4](2019)在《丙环唑对核盘菌和指状青霉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指状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都属于危害极大的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引起油菜、花生、大豆等作物的菌核病,指状青霉菌引起柑橘绿霉病的发生。目前丙环唑在我国仅以混剂形式登记用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柑橘绿霉病的防治尚未登记。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丙环唑对核盘菌和指状青霉菌的生物活性和对生理方面的影响,对科学利用丙环唑防治这两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测定了丙环唑对采自安徽省的核盘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值,建立了核盘菌对丙环唑的相对敏感性基线。2008年(N=75)和2014年(N=75)菌株EC50值的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K-S正态检验P值分别为0.119和0.502。2008年和2014年菌株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338±0.174μg/mL(SD)和0.315±0.135μg/mL(SD),两年之间无显着差异(P=0.375)。40μg/mL丙环唑对盆栽油菜菌核病保护作用防效为82.4%,80μg/mL的丙环唑对盆栽油菜上菌核病的治疗作用防效为50.7%。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在含0.4μg/mL丙环唑的PDA上生长的菌丝与对照相比顶端分支增多,节间缩短。丙环唑可以显着(P<0.05)提高核盘菌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菌丝细胞内甘露聚糖的含量。丙环唑对118株指状青霉菌EC50自然对数值的频率分布表明18株菌株已对丙环唑产生抗药性,抗性频率为15.25%,抗性倍数为2.76.5倍。丙环唑相对敏感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0.104±0.039μg/mL(SD)。丙环唑和抑霉唑对指状青霉菌的EC50值之间相关性显着(R2=0.7537,P<0.001)。200和400μg/mL丙环唑浸果处理后的柑橘储存40 d对绿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3.1%和84.3%。40和100μg/mL丙环唑浸果处理显着(P<0.05)降低孢子产量和孢子的致病力。碘化丙啶对孢子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在含有0.1μg/mL丙环唑的PDA上形成的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率为25.6%。孢子萌发过程中丙环唑导致孢子细胞内活性氧累积。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丙环唑处理的菌丝细胞壁增厚。与敏感菌株HBWH-22(EC50=0.049μg/mL)和HBWH-26(EC50=0.051μg/mL)相比,抗性菌株JXGZ-2(EC50=0.429μg/mL)和JXGZ-179(EC50=0.675μg/mL)丙环唑作用靶标酶基因CYP51的序列没有发现突变或重复序列插入,但CYP5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敏感菌株的1.57倍(P=0.029)和1.63倍(P=0.007)。

李仲珂[5](2019)在《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uinofumelin(试验代号ARK-3010)是日本三井农业化学公司开发的喹啉类杀菌剂。作为一个全新的化合物,quinofumelin具有最新的作用模式和广谱杀菌活性。在进入市场之前研究其抗菌谱及靶标生物的敏感性,对科学制定该杀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 quinofumelin在离体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等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这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活体防效上,quinofumelin也表现出优于市面上正在使用的杀菌剂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活体药效和优异的疏导性。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7-0.043μg/mL,平均EC50值为0.019±0.001μg/mL,变异系数为6.14倍,且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Quinofumelin在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且约等于氰烯菌酯。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4株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为0.001-0.062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12±0.0014 μg/mL,变异系数为62倍;离体试验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多菌灵抗性菌株和多菌灵敏感菌株接种的效果相似,离体药效优于多菌灵、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处理的防效。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防治草莓灰霉病有较高的药效和渗透性,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1-0.006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2±0.017 μg/mL,变异系数为8.5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处理油菜叶片的活体实验显示: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均优于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83株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2-0.158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7±0.011 μg/mL,变异系数为79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39株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8-0.025μg/mL,平均EC50值为0.013±0.001μg/mL,变异系数为3.12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综上所述,quinofumelin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对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草莓灰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靶斑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

刘思[6](2019)在《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含肟类结构的化合物往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杀虫、杀菌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在农药创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杂环化合物是新世纪农药创制的主题,含氮杂环尤其引人关注,而吡啶作为苯的电子等排体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金刚烷是三环烷烃的一种,结构高度对称呈笼状,热稳定性强,具有抗氧化性,强脂溶性,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将金刚烷结构引至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中往往会增强其生物活性,然而,金刚烷结构却很少应用于农药分子的设计研发领域。为了寻找新型的农药杀菌剂,本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分子合理化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2种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并进行离体抑菌活性的测试研究,为新型农药的创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杀菌剂啶斑肟为先导化合物,以3-甲基吡啶、LDA、金刚烷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首先合成出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中间体与烷/苄氧基胺盐酸盐在吡啶作为溶剂的条件下发生肟化反应,合成了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醚(Ⅰ)。2.将(1)中的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经盐酸羟胺肟化反应生成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乙酮肟与取代苯甲酰氯发生酯化反应合成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Ⅱ)。3.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过IR、1H NMR、13C NMR、HRMS确认,并对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波谱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确定了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峰的归属。4.以番茄灰霉菌、茄子菌核菌、黄瓜炭疽菌和玉米纹枯菌四种真菌为测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系列Ⅰ与系列Ⅱ的室内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抑菌活性良好,在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活性测试中,Id、Ig的EC50值分别能达到9.66、8.90μg/m L低于对照药剂百菌清(14.11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对于茄子菌核菌的抑制活性测试,Id、Ie、If的EC50分别达到了11.25、14.04、12.87μg/m L,均小于百菌清(14.52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目标化合物Ⅱ表现出中等的抑菌活性,活性比目标化合物系列I整体较差。

毕秋艳,赵建江,韩秀英,王文桥,路粉,吴杰[7](2019)在《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菌毒力及防治流程应用》文中认为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50值均小于1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50值小于1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均小于1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小于1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杨永贵[8](2018)在《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磺酰胺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起初,在医药中应用比较广泛,后来,人们又逐渐发现了磺酰胺类化合物作为农业杀菌剂的潜力,从而逐渐受到关注,成为开发新型杀菌剂的一个热点。目前已有大量具有抑菌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被报道。另外,含杂环结构的化合物以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历来都备受关注,向先导化合物中引入杂环,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噻唑类化合物就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环己烷基磺酰胺作为先导化合物做进一步的先导优化研究。首先以环己磺菌胺(代号26)的还原胺化产物(代号374)为原料,与12个不同的2-芳基噻唑甲酸反应,制备得到了12个新型的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YYG-1YYG-12),然后通过抑菌活性测定,挑选出对化合物活性贡献最大的噻唑基团,将其作为活性基团(活性基团1)与新合成的10个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Ⅲ1Ⅲ10)进行了对接,合成得到了另一批10个新型的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YYG-13YYG-22)。此外,为了进一步探索噻唑甲酰胺基活性基团在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衍生中的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尝试将另一种成功开发上市的噻唑类杀菌剂中比较优秀的噻唑活性基团(活性基团2)与同样的10个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Ⅲ1Ⅲ10)以及374进行对接,又得到了11个新型的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YYG-23YYG-33)。并且通过1H NMR、13C NMR、MR以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目标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系列化合物(YYG-1YYG-33)的结构进行了确证。以番茄灰霉病菌为主要靶标,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番茄活体盆栽法等多种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评估。利用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对化合物的抑杀菌谱做了初步研究。此外,还依据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做了初步研究。通过研究化合物YYG-1YYG-12的抑菌活性发现,此系列化合物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但在孢子萌发以及活体条件下,化合物YYG-2,YYG-5以及YYG-10的抑制率均高于70%,表现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同时,初步研究发现,此系列化合物(如YYG-10)对其他三种病原菌也具有较为突出的抑菌活性,杀菌普相对较广。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取代基R1位于苯环间位或对位且为吸电子基团时,活性相对较高;其中,苯环上对位取代基为强吸电子基团时(如YYG-10),活性相对较好,抑菌普较广。于是本文在保持化合物YYG-10噻唑环上的结构(R1=4-CF3)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磺酰胺部分(R2)的结构,研究不同取代基R2对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构效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化合物YYG-13YYG-22的抑菌活性发现,化合物YYG-16,YYG-21以及YYG-22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YYG-21及YYG-22防效分别为95.69%及98.61%,均比对照药剂啶酰菌胺(81.99%)及腐霉利(44.17%)的防效高。初步研究表明,此系列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取代基R2为氯原子或溴原子时,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活性比R2为氟原子时高;取代基处于氨基的间位时,对灰霉病菌抑制活性相对较高。通过研究化合物YYG-23YYG-33的抑菌活性发现,此系列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YYG-24及YYG-27防效分别为82.97%及87.34%,均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81.99%)及腐霉利(44.17%)。化合物YYG-30,YYG-32及YYG-33的防效也都超过了70%,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取代基R2为溴原子或者氯原子且处于氨基的对位时,抑菌活性较好,杀菌谱较广;当氨基邻位存在三氟甲基时能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综合来说,本文在以上化合物的活性测定试验中,筛选得到了两种活性优异的噻唑基团,以及多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的杀菌谱做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噻唑甲酰胺基活性基团在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衍生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应用前景较好,为后续环烷基磺酰胺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奠定了基础。

程冰峰[9](2018)在《异菌脲环境行为及在油菜体系中的残留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每年因病虫害而对其造成巨大损失。异菌脲是拜耳作物公司所研发的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保护性杀菌剂,适用于防治油菜和多种瓜果类作物早期灰霉病和菌核病等病害,应用广泛,而广泛应用的农药势必会导致环境污染,最终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异菌脲的环境行为与调控途径的研究对我国农药的利用率及其潜在危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异菌脲在油菜体系的残留分布及其环境行为(水解、光解、土壤降解、土壤吸附-解吸附和移动性),探明了异菌脲在油菜各部位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空间分布情况,揭示了异菌脲在环境中的主要流失因子和迁移转化途径,为异菌脲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异菌脲在油菜叶片、茎秆、籽荚、花和土壤中气相色谱残留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异菌脲添加浓度为0.02-2 mg/kg时,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79.5%~105.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5%~8.5%之间。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2.基于异菌脲的推荐剂量设置765 g ai/ha为施药剂量,选用广泛使用的225 g/L异菌脲悬浮剂在江苏、湖南和青海三地油菜上进行残留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异菌脲在油菜叶片、茎秆、籽荚和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而在土壤中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异菌脲在油菜叶片、茎秆、籽荚和花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9~5.38 d、3.96~8.06 d、3.14~4.95 d和0.98-4.44 d,异菌脲在三地油菜各部位降解差异不明显。异菌脲在江苏、湖南和青海三地油菜叶片中的原始沉积量最高,三地油菜叶片上的原始沉积量占施药量的37.83%~58.56%;在花上的沉积量次之,占施药量的29.42%-33.28%;异菌脲在茎上的原始沉积量低,只占施药量的2.47%~9.75%。3.温度和pH对异菌脲的水解起关键性作用。温度越高,异菌脲水解越快,碱性条件下,异菌脲易分解;表面活性剂SDS对异菌脲水解起抑制作用,而CTAB对异菌脲的水解起促进作用,浓度越大,作用越强。4.在紫外灯照射下,不同溶剂中,异菌脲的光降解速率顺序为乙腈>正己烷>超纯水>甲醇;腐殖酸在一定浓度(0-10 mg/L)下,会对异菌脲光解有促进作用;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对异菌脲的光降解有促进作用;不同离子溶液中,Fe3+、Cu2+、Ca2+、Mg2+对异菌脲的光解均有促进作用,Mg2+对异菌脲的光降解促进作用最大,光解动态符合经典一级动力学模型。5.异菌脲在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7.2、8.6、12.7、16.9 d,属于易降解农药。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异菌脲降解速率加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加快异菌脲在土壤中的降解,微生物和有机质存在下,异菌脲降解分别加快1.8和3.7倍。6.异菌脲在四种土壤中的吸附规律能较好的拟合Freundich方程,其在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中的吸附常数Kf为172.76、160.79、125.63和83.34,四种土壤对异菌脲的吸附能力的大小为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异菌脲在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和南京黄棕壤三种土壤的吸附等温曲线属于L型等温线,在江西红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属于S型等温线;异菌脲在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属于较易土壤吸附,在青海草甸土中属于易土壤吸附。异菌脲在四种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均小于40 kJ/mol,属于物理吸附过程。7.土壤薄层层析研究表明,异菌脲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和青海草甸土中的Rf值分别为0.19、0.29、0.17、0.17。均属于不易移动。土柱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在四种土壤中均属于难淋溶,不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侯丽娜[10](2018)在《腐霉利的环境行为及在油菜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动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霉利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二甲酰亚胺类新型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常用来防治蔬果类作物中的灰霉病和菌核病,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本文建立了腐霉利在油菜各部位中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检测分析了腐霉利在江苏省南京市、青海省互助县、湖南省长沙市三地油菜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分布动态。此外,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系统的研究了腐霉利的光解、水解、土壤降解、土壤吸附及淋溶迁移等环境行为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腐霉利在油菜叶片、花、荚、茎及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在油菜各基质中添加浓度为0.05、0.2、2 mg/kg腐霉利标样时,回收率范围均在87.1%~105.2%,相对标准偏差为2.0%~5.6%,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满足残留检测要求。2.研究了腐霉利在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长沙市及青海省互助县油菜种植体系各基质花、荚、茎、叶、土壤中的残留分布及动态。结果表明,腐霉利在油菜花、荚、茎、叶4个基质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很小且规律性不强。忽略腐霉利在土壤中的残留,腐霉利在油菜各部位的原始沉积量分布为:叶>花>荚>茎,综合三地油菜基质分析结果,腐霉利在叶片中的原始沉积量占比为50~60%,在花中占比为30~45%,在荚中腐霉利含量占比为3~8%,茎中仅为1~2%。腐霉利在油菜各靶标部位的降解速率大小为:花>荚>茎>叶。3.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腐霉利在油菜叶面的光解行为,及不同初始浓度、不同pH缓冲液、不同浓度环境共存离子Fe2+、Fe3+和NO3-、NO2-对腐霉利水溶液光解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电子轰击电离源质谱仪(GC-EIMS)鉴定了其在甲醇、丙酮、乙腈溶液中的光解产物。结果表明:腐霉利在油菜叶片表面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外灯下降解半衰期为1.03 h。腐霉利水溶液的光解速率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光解。环境共存因子Fe2+、Fe3+和N03-、NO2-均抑制腐霉利水溶液的光解,是腐霉利的光猝灭剂。鉴定出两种腐霉利在甲醇、丙酮、乙腈溶液中的光解产物,分别为单脱氯产物C13H12CINO2和脱甲基化产物 C12H9C12NO2。4.研究了不同pH值缓冲液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腐霉利水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霉利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酸性条件下水解较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腐霉利的水解没有影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促进其降解。研究结果为腐霉利的合理使用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5.腐霉利在东北黑土、青海草句土、南京黄棕壤以及江西红壤四种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中的降解研究表明,腐霉利在土壤中属于易降解农药。腐霉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不同,降解速率常数大小依次为: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4.3、18.9、20.2和24.1 d。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微生物均影响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土壤含水量越高,腐霉利的降解越快。土壤中有机质和微生物是影响腐霉利在土壤中降解速率的关键因素。6.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以及江西红壤四种土壤对腐霉利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Freundich方程,四种土壤对腐霉利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青海草甸土>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解吸附能力相反。腐霉利在东北黑土、青海草甸土、南京黄棕壤3种土壤中均属于较易土壤吸附农药,在江西红壤中属于中等土壤吸附农药。腐霉利在四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曲线均属L型吸附等温线,土壤中腐霉利浓度越高,土壤对其吸附能力越弱。7.腐霉利在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青海草甸土和江西红壤中均为难淋溶、不易移动农药,腐霉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风险较小。腐霉利在四种供试土壤中迁移淋溶特性存在差异,淋溶大小顺序为江西红壤>南京黄棕壤>青海草甸土>东北黑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性越好,移动淋溶性越差。

二、化合物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上的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合物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上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向日葵菌核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 向日葵菌核病的概述
        1.1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
        1.2 向日葵菌核病症状
        1.3 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性状
        1.4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2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
        2.1 选用抗病品种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4.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研究的现状
        2.4.3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研究现状
        2.5 农药复配
        2.5.1 农药复配目的
        2.5.2 杀菌剂的复配原则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1.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
        2.1.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基线
        2.1.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田间抗性频率及抗性水平
        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2.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
        2.2.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田间抗性频率
        2.3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1.2.2 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和萌发的影响
        1.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1.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4.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菌株的确定
        1.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2.2 16种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及萌发的影响
        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2.4.1 抗药性菌株对氟吡菌酰胺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4种不同类型杀菌剂交互抗药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药性发展现状
    1.2 油菜菌核病发展现状及当前主要防治手段
    1.3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农药领域应用现状
        1.3.1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2 2-取代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1.2 N-(2-三氟甲基-4-氯苯胺)-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的合成方法
        2.1.3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 合成结果及化合物结构表征
        2.2.1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的合成结果
        2.2.2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的结构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测定及构效关系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剂
        3.1.3 杀菌活性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离体杀菌谱的测定结果
        3.2.2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及油菜菌核病菌离体杀菌活性测定结果
        3.2.3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
        3.2.4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活体番茄苗盆栽试验结果..
        3.2.5 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活体油菜苗盆栽试验结果
    3.3 构效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本文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贝莱斯芽孢杆菌CanL-30挥发性有机物活性研究及菌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分类地位
    2.抗生作用
    3.促进植物生长作用
    4.诱导植物抗性
    5.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6.挥发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7.贝莱斯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的生防潜力
    8.芽孢杆菌属全基因组及基因簇研究现状
    9.细菌可湿性粉剂的应用
    10.油菜上的主要真菌病害及其生物防治
    11.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芽孢杆菌CanL-30分类地位再认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供试试剂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gyrA序列测定
        1.4.2 CanL-30基因组测序组装
        1.4.3 CanL-30基因组分析
        1.4.4 CanL-30功能基因分析
        1.4.5 CanL-30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gyr A序列推定的Can L-30 分类地位
        2.2 基于gyr B基因及全基因组推定的Can L-30 分类地位
        2.3 平均核苷酸碱基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
        2.4 CanL-30的基因组
        2.4.1 GO数据库功能注释
        2.4.2 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
        2.4.3 COG数据库功能注释
        2.4.4 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
    3 讨论
第三章 菌株CanL-30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仪器
        1.3 供试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细菌种子液制备和液体发酵
        1.4.2 二分隔皿试验
        1.4.3 “双皿系统”试验
        1.4.4 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1.4.5 促生拟南芥野生型Col-0植株转录组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促生野生型拟南芥Col-0二分隔皿试验结果
        2.2 促生油菜“双皿系统”试验结果
        2.3 Can L-30 挥发性物质(VOCs)成分分析
        2.4 CanL-30促生拟南芥抗性上调表达验证结果
        2.5 CanL-30挥发性有机物诱导拟南芥基因表达
        2.5.1 转录组数据质控
        2.5.2 转录组样品相关性分析
        2.5.3 转录组样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5.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2.5.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5.6 差异基因Real-Time PCR验证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芽孢杆菌CanL-30可湿性粉剂制备及防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仪器
        1.3 供试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CanL-30液体发酵动态测定
        1.4.2 CanL-30小型(10L)发酵罐发酵
        1.4.3 CanL-30中型(1吨)发酵罐发酵
        1.4.4 CanL-30可湿性粉剂配方制备
        1.4.5 可湿性粉剂中CanL-30存活力测定
        1.4.6 CanL-30可湿性粉剂对黑胫病菌的抑菌作用
        1.4.7 CanL-30可湿性粉剂对核盘菌子囊孢子萌发的影响
        1.4.8 CanL-30可湿性粉剂田间防效试验
        1.4.9 CanL-30可湿性粉剂质量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CanL-30液体发酵生长动态曲线
        2.2 抑制黑胫病菌的效果
        2.3 抑制核盘菌子囊孢子萌发和侵染的效果
        2.4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2.5 CanL-30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丙环唑对核盘菌和指状青霉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
        1.1.1 三唑类杀菌剂
        1.1.2 丙环唑
    1.2 核盘菌及其对杀菌剂的抗性
        1.2.1 核盘菌
        1.2.2 核盘菌对杀菌剂的抗性
    1.3 指状青霉菌及其对杀菌剂的抗性
        1.3.1 指状青霉菌
        1.3.2 指状青霉菌对杀菌剂的抗性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2章 丙环唑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与寄主
        2.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1.4 培养基制备、杀菌剂母液配制和菌株活化
        2.1.5 核盘菌对丙环唑相对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1.6 丙环唑对盆栽油菜上菌核病的防效
        2.1.7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核产量的影响
        2.1.8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1.9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微观形态的影响
        2.1.10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盘菌对丙环唑的相对敏感性基线
        2.2.2 丙环唑对盆栽油菜上菌核病的防效
        2.2.3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核产量的影响
        2.2.4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2.5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微观形态的影响
        2.2.6 丙环唑对核盘菌菌丝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菌株与寄主
        3.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1.4 菌株分离、孢子悬浮液和接种菌饼的制备及母液配制
        3.1.5 指状青霉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测定
        3.1.6 丙环唑和抑霉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生长EC_(50) 值相关性分析
        3.1.7 丙环唑对柑橘果实上指状青霉菌的短期防效测定
        3.1.8 丙环唑对柑橘果实上采后病害的防效测定
        3.1.9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产孢量和致病力的影响
        3.1.10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在PDA上萌发的影响
        3.1.11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微观形态的影响
        3.1.12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1.13 丙环唑对孢子萌发过程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1.14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微观形态的影响
        3.1.15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1.16 丙环唑敏感与抗性指状青霉菌CYP51 基因序列比较
        3.1.17 丙环唑敏感与抗性指状青霉菌CYP51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1.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指状青霉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测定
        3.2.2 丙环唑和抑霉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生长EC_(50) 值相关性分析
        3.2.3 丙环唑对柑橘果实上指状青霉菌的短期防效
        3.2.4 丙环唑对柑橘果实上采后病害的防效
        3.2.5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产孢量和致病力的影响
        3.2.6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在PDA上萌发的影响
        3.2.7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微观形态的影响
        3.2.8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2.9 丙环唑对孢子萌发过程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2.10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微观形态的影响
        3.2.11 丙环唑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2.12 丙环唑敏感与抗性指状青霉菌CYP51 基因序列比较
        3.2.13 丙环唑敏感与抗性指状青霉菌CYP51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3 讨论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喹啉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研究现状
    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3.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3.2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措施
        3.3 抗病育种
        3.4 农业防治
        3.5 化学防治
        3.6 生物防治
    4 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4.1 防治现状
        4.2 农业防治
        4.3 化学防治
        4.4 生物防治
    5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5.1 防治现状
        5.2 农业防治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6 黄瓜靶斑病及其防治现状
        6.1 防治现状
        6.2 农业防治
        6.3 化学防治
    7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现状
        7.1 防治现状
        7.2 农业防治
        7.3 化学防治
        7.4 生物防治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试剂
        1.2 培养基
        1.3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4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2 结果和分析
        2.1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方法
        1.6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及跨层保护活性
    2 结果和分析
        2.1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试验材料品种
        1.5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6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建立方法
        1.7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2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保护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黄瓜靶斑病菌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试剂
        1.3 培养基
        1.4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5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1.6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 结果和分析
        2.1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2.2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含肟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1.1 肟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1.2 肟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1.3 肟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2 吡啶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2.2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2.3 吡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3.1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1.3.2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
        1.3.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炎活性
    1.4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的合成
        2.2.4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2.3.1 目标试剂悬浮剂的制备
        2.3.2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2.3.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的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1 中间体I_0 及目标化合物I_a?I_k的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2 中间体II_0 和目标化合物II_a?II_k的结构表征和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2.1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 的抑菌活性
        3.2.2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抑菌活性
4 讨论
    4.1 合成讨论
        4.1.1 中间体合成讨论
        4.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4.2 生物活性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菌毒力及防治流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液)
        1.1.4 仪器
    1.2 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1.2.2 离体防效测定
        1.2.3 田间试验
        1.2.4 田间流程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筛选出对梨褐斑病菌、黑斑病菌、轮纹病菌毒力较高的杀菌剂
    2.2 筛选出对梨黑星病菌毒力较高的杀菌剂
    2.3 筛选出对梨白粉病菌毒力较高的杀菌剂
    2.4 明确敏感药剂对梨褐斑病的田间药效
    2.5 明确了敏感药剂对梨黑星病和白粉病的田间药效
    2.6 按照不同药剂作用机制及病害发生时期制定梨园杀菌剂用药流程
3 讨论

(8)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进展及课题的提出(文献综述)
    1.1 酰胺类杀菌剂研究进展
    1.2 噻唑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 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1 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2 -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Ⅲ)的合成方法
        2.1.4 2 -芳基噻唑-5-甲酸类化合物(5)的合成
        2.1.5 目标化合物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方法
    2.2 合成结果与结构鉴定
        2.2.1 中间体原料(化合物Ⅰ,Ⅱ,Ⅲ及化合物2~5)的合成结果
        2.2.2 目标化合物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YYG-1~YYG-33)的合成结果
        2.2.3 目标化合物(YYG-1~YYG-33)的构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化合物YYG-1~YYG-12的抑菌活性
        3.2.2 化合物YYG-13~YYG-22抑菌活性
        3.2.3 化合物YYG-23~YYG-33的抑菌活性
    3.3 化合物构效关系
        3.3.1 化合物YYG-1~12的构效关系研究
        3.3.2 化合物YYG-13~YYG-22的构效关系
        3.3.3 化合物YYG-23~YYG-33的构效关系
        3.3.4 化合物YYG-13~YYG-22与YYG-23~YYG-33的构效关系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苯甲酰胺的合成方法
        4.2.2 硫代苯甲酰胺的合成方法
        4.2.3 合成2-氧代环烷基磺酸钾反应的后处理方法
        4.2.4 目标2-酰胺基环烷基磺酰胺的合成方法
        4.2.5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异菌脲环境行为及在油菜体系中的残留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 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
        1.2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2 农药环境行为
        2.1 农药的水解作用
        2.2 农药的光解作用
        2.3 农药的土壤降解作用
        2.4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
        2.5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淋溶特性
    3 异菌脲简介和研究进展
        3.1 异菌脲简介
        3.2 异菌脲残留检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异菌脲在油菜上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仪器条件优化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2.3 仪器检测线性范围和精密度
        2.4 方法的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测浓度
        2.5 添加回收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异菌脲在油菜体系上的沉积规律及残留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设计试验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检测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异菌脲空间分布
        2.2 消解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异菌脲环境行为研究
    第一节 异菌脲的水解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异菌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下的水解特性
        2.2 表面活性剂对异菌脲水解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异菌脲的光化学降解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分析条件
        1.4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溶剂对异菌脲光解影响
        2.2 腐殖酸对异菌脲光降解影响
        2.3 NO_3~-和NO_2~-对异菌脲光解的影响
        2.4 不同离子对异菌脲光解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节 异菌脲在土壤中的降解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分析条件
        1.3 样品中异菌脲的提取
        1.4 异菌脲土壤降解试验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类型对异菌脲降解的影响
        2.2 土壤含水量对异菌脲降解的影响
        2.3 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对异菌脲降解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节 异菌脲的吸附与解吸附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土比的优化
        2.2 异菌脲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动力学特性
        2.3 异菌脲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附特性
        3 小结
    第五节 异菌脲在土壤中的移动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薄层层析法
        2.2 土柱淋溶法
        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腐霉利的环境行为及在油菜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动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 气相色谱法(GC)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 色谱-质谱联用法
        1.4 其他检测技术
    2 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
        2.1 农药的光解作用
        2.2 农药的水解作用
        2.3 农药的土壤降解作用
        2.4 农药的吸附与解吸附
        2.5 农药的迁移淋溶性研究
    3 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研发趋势与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4 腐霉利简介及研究进展
        4.1 腐霉利简介
        4.2 我国油菜种植情况
        4.3 腐霉利的研究进展及在油菜上的使用情况
    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腐霉利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和精密度
        2.2 添加回收率试验
        2.3 方法的检测限
    3 小结
第三章 腐霉利在油菜各基质的残留分布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四章 腐霉利的环境行为研究
    第一节 腐霉利的光解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浓度对腐霉利光解速率的影响
        2.2 溶液pH对腐霉利光解速率的影响
        2.3 Fe~(2+)、Fe~(3+)、NO_3~-、NO_2~-对腐霉利光解速率的影响
        2.4 腐霉利溶液光解产物分析
        2.5 室内模拟油菜叶片表面光解
        3 小结
    第二节 腐霉利的水解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液pH对腐霉利水解的影响
        2.2 表面活性剂对腐霉利水解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节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降解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类型对腐霉利降解的影响
        2.2 土壤含水量对腐霉利降解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的南京土壤的降解
        3 小结
    第四节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2.2 吸附-解吸附动力学特性
        2.3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特性
        3 小结
    第五节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2.2 腐霉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
        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化合物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上的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D]. 李佳琪.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2-取代胺基-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D]. 冯智慧.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贝莱斯芽孢杆菌CanL-30挥发性有机物活性研究及菌剂研制[D]. 孙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丙环唑对核盘菌和指状青霉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 张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5]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仲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刘思.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菌毒力及防治流程应用[J]. 毕秋艳,赵建江,韩秀英,王文桥,路粉,吴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19(04)
  • [8]2-噻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D]. 杨永贵.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9]异菌脲环境行为及在油菜体系中的残留分布研究[D]. 程冰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腐霉利的环境行为及在油菜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动态分布研究[D]. 侯丽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复方多菌灵磺酸盐在油菜籽上的应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