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创历史新高

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创历史新高

一、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武慧峰[1](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新冠疫情快速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经济面临供给中断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民营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大,在解决就业、提供税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营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依存度较高,尤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民营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危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多项金融支持政策为民营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然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困扰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如何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充分释放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仍是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新冠疫情为研究背景,将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协同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及市场失灵理论,剖析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执行现状,指出金融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中小企业政策存在政策实施不够细致、政策传导不够顺畅、政策协同不够紧密、政策跟踪反馈不够到位等核心问题,从相关方认识因素、供给机制因素、绩效考核因素、风险水平因素、技术手段因素等五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比照其他省区相关政策和经验,总结出提高相关方认识程度、完善供给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技术手段支撑等五方面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有效应对问题建言献策。

张咏絮[2](2021)在《山东省各地市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三大经济圈”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金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深化,最终定会出现金融集聚这一现象。由于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各个区域之间的金融资源快速流动,金融集聚也随之产生。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而金融集聚现象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有力的拉动作用。随着金融集聚的出现和不断深化,我国也针对金融集聚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政策以促进我国金融集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自2020年1月以来,山东省先后针对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出台了多项实施方案和意见,如《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在这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建设省内经济,努力形成“一群两心三圈”的格局,将青岛和济南建设成为我国的中心城市,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在省内青岛、济南等地金融相对优势的地区,金融活动更为活跃,而在菏泽等地区金融业发展较缓。这种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制约着山东省经济进一步有序发展。本文通过梳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对山东省不同地市同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比较“三大经济圈”金融集聚现状,与山东省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借鉴国际和国内成功的金融集聚城市群的经验,通过构建“一群两心三圈”拉动全省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实证和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山东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文章首先明确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在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归纳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其次利用山东省“三大经济圈”16个城市2007-2018年的金融集聚数据,运用区位熵、F检验、Hausmann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以山东省16个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和这些地市的金融集聚之间的关系,用实证分析法对其进行验证。通过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的金融集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各个地市的金融集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而言,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和银行业产生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见,“三大经济圈”的划分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最后,结合山东省各地市与各经济圈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赵晓蛟[3](2021)在《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银行历史上是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扮演着为国家引进外资、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市场的角色。中国银行在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始终领先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比如1997年4月首家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2011年12月1日首家获批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和产品更新迭代,已经搭建了覆盖公司客户、金融机构客户等产品体系。同时,坚持科技引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实现机构转型,目前已经形成线上+线下、网点和系统等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类的全方位的代客金融衍生品产品服务体系。但随着代客金融衍生品领域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能力偏弱、人力资源仍不健全、存量贷款质量有较大压力、产品缺乏竞争力、业务效率仍有欠缺等劣势明显暴露,影响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背景,以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结合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状态,对银行内外部的环境、资源、能力和影响因素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保障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对促进中国银行SD分行提升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能力,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为其提供竞争战略建议:(1)利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概念界定、理论阐述、分析工具介绍等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使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竞争情况,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3)使用SWOT分析模型,对中国银行SD分行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做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竞争战略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针对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同业转型加速,竞争压力凸显,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大型城商银行都在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领域抢滩登入,尤其是科技和软件系统的介入,使得竞争加剧。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传统上就有外汇外贸优势,更需要固本强基,提升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构建中国相关业务市场领先的代客金融衍生品银行机构,力争做到“市场数得着、行内靠得上、客户可信赖、监管有口碑”,持续推进中国银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壮大,努力把中国银行打造成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领域的领军银行。基于以上情况,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和客户群体应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竞争战略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竞争优势。本文以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市场端要强化联动拓展,提升客户挖掘能力;区域端要聚焦区域战略,提升重点地区竞争力;风控端要防范化解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施战略,从人员保障、科技保障、考核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8条主要保障措施,进一步充实了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研究对象,丰富了发展方法,对中国银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国有大行乃至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青云[4](2020)在《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之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并遇到了转型升级困难等多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滋生出很多金融风险,而其中信用风险问题最为引人注目,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信用风险的防控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控制,更要不断深化政府监管。但从实践来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领域的政府监管还存在较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控制。本文选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领域展开研究,同时,将政府监管作为切入点以及研究主要视角。为了使论述更加具体更加清晰,本文选择以乌海市乌海银行作为案例,通过对当前乌海市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的分析,进而找到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政府对信用风险的相关政策滞后。文章最后通过对国外、国内有关商业银行信用监管的理论研究,结合乌海市经济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探索出适合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力争为实现乌海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提供参考指导。

王毅[5](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卢金娇[6](2020)在《《美国制商银行2018年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官方网站上指出,年报是上市公司向股东披露信息的文件。通常来说,公司年报向外界提供关于公司业务和财务表现的信息,具体可包括董事长致辞、财务数据、运营成果、市场细分信息、新产品计划、子公司活动、未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年度报告对股东、投资者、学者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选自美国制造商与贸易商银行于2018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年度报告。在该年报中,致股东函和公司概况为读者提供了银行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公司未来走向等方面的信息。译者从自己的兴趣以及致股东函和公司概况的重要参考意义出发,选择翻译该部分的内容。经过对银行年报特征以及原文的分析,译者发现原文含有大量专业术语、新出现的专有名词和长难句,而且被动句、后置定语的使用极其频繁。因此,基于原文分析,译者决定以目的论为指导,以逐字翻译、代词指明、增译、拆分等为主要翻译技巧。通过这些努力,译者试图为目标语读者呈现准确、流畅、地道的译文。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也希望总结出银行年报翻译的可行方法和技巧。同时,译者也希望本报告能给有兴趣从目的论视角研究银行年报翻译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文芳[7](2020)在《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文中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和高杠杆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但次贷危机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和高杠杆作用机理更加复杂;现代金融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等不但空转套利推高金融杠杆,而且让问题复杂化;内嵌于银行体系的表外业务严重期限错配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期结构中存在的各种扭曲现象,使得金融杠杆过度膨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有传统理论都无法较好解释经济中的资产价格泡沫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关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是金融杠杆仍在不断攀升,金融杠杆增长与经济发展错配现象严重,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引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膨胀和累积。金融危机后上述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首先,通过阅读和归纳国内外关于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经典着作和前沿文献,厘清选题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争论焦点和研究盲点等,为后期研究顺利展开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基础。其次,准确定义资产价格泡沫是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三种主流观点,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涵义进行明确界定并分析了其一般特征;从理论角度和影响因素角度剖析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运用ADF、SADF、GSADF和RADF等资产价格泡沫识别方法,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存在周期、出现频率和程度大小等进行了识别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期内显着存在周期性资产价格泡沫;并且运用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提取了资产价格泡沫。第三,以金融杠杆经济本质研究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定义和度量了金融杠杆,揭示微观金融杠杆与宏观金融杠杆背离的原因和实质;采用债务收入比法和即时拆分法(TD)测算了我国的金融杠杆;重点揭示和研究了金融加杠杆的根源、实质、动力、渠道、特点和成因等;不但构建了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把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Bootstrap统计检验结合,从实证上验证了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相互动态影响机制的程度、频率与方向以及与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第四,高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仅是表象,隐藏其背后的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因此加入经济增长因素,从表象分析上升到实质研究,进一步揭示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影响效应。具体内容包括:(1)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GMM)和门限效应,对国内16家上市银行从两个阶段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杠杆机制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杠杆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着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双重杠杆率门限效应;(2)运用傅里叶变换和频谱分析法研究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周期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关系较复杂,并且两者在周期联动上更多的存在背离现象;(3)基于R&D模型,加入金融杠杆因素,研究了不存在和引入资产价格泡沫时经济增长的均衡结果,并推断出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共容的条件。(4)运用MCMC算法和SV-TVP-SVAR模型从时期与时点两个角度对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变量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时变特征。最后,高杠杆下去杠杆是必然选择,准确定义去杠杆的涵义并对目前去杠杆存在的误区做了澄清;分别探索了实体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路径;运用合成控制法(SCM)检验了限贷政策能否抑制房地产泡沫?实证结果表明:在4个研究样本中,限贷政策对3个样本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无法起到降低的作用;囿于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方法与模型的缺陷,尝试运用人工智能中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技术构建了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逼近与诠释样本历史数据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有效实现监控功能。根据上述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拓展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范围,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决策信息集,构建货币和信贷流动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2)减少或消除刚性兑付和不必要的政府隐性担保,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行为市场化,政府职能回归公共管理本质;(3)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货币流动性,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和对金融体系资产实施穿透管理,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管理;(4)精准掌控“结构性去杠杆”的节奏、力度、时间、主体,有条不紊降低杠杆率。

刘金婵[8](2020)在《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银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而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已成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不仅制约了新时代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自Wind数据库及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2019年末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不良率达1.86%,创近十年新高。如何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乃至金融市场稳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的贷款管理从业经验,结合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以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为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简要阐述不良贷款的含义、分类,侧重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贷款竞争理论等不良贷款形成理论,以及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不良贷款管理理论,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基础。其次,介绍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银行业发展情况,并以MC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金额、不良率、行业分布、不良贷款结构、处置方式等基本业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着重从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科技支撑不足、处置方式不合理、管理队伍薄弱等方面对不良贷款管理作深入分析。再次,从国外不良贷款管理实践中,总结凝练成功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前述问题,从银行自身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为该银行优化提升不良贷款管理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重点阐述了设立专职专岗不良贷款管理部门、严格落实不良贷款精准管理和分类施策制度要求、强化5G技术等金融高科技应用、依托“互联网+”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等策略。

谢芳[9](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正在高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宏观经济转型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曾经主要依靠的盈利方法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处于时代浪潮冲击之下的H市农业银行在外部营商环境和内部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转型发展,改变中介地位弱化、客户流失严重,利润空间紧缩的现状,力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谋求一席之地。本文在总结了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转型理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商业银行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形式,着眼于对H市农业银行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分析。在对江苏省以及H市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分析时,重点比较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发展情况。内部环境分析涉及H市农业银行背景介绍、经营理念和经营现状,并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进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对H市农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对H市农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的行业竞争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H市农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明确H市农业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存贷款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经营转型、风控管理困难等瓶颈,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出H市农业银行转型制度模式、改革组织管理、创新业务产品、优化渠道模式、提升技术水平和改进风控模式六个方面的战略转型新路径,以及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和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的战略转型新策略以供相关决策参考。本文最后归纳总结了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董璐[10](2020)在《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行业,稳定的资金来源直接关系到对房地产项目的实施,随着我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以抑制房价增长速度,以银行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房地产行业,在此背景下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在银行基准利率提升、信贷监管加强等不利条件下完成房地产项目融资,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如何构建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设计房地产项目融资方案,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新金融市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宏观调控去杠杆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融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对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及融资、房地产行业融资方式以及房地产行业融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财务杠杆效应、权衡理论、MM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来源、发展与应用角度进行分析,基于现有理论对当前大环境下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对融资方式与融资困境进行追本溯源,明确我国房地产企业现阶段融资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及风险。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建设H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进行融资现状分析,从该项目所在集团基本情况、财务分析以及项目执行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对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了该项目融资方案设计中可能存在对信托依赖性强、股权融资及债权融资不稳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回款慢、资产负债率高、流动负债率高、股权集中程度高等问题,为该项目融资方案设计提供了风险指向,明确了方案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房地产项目融资基本理论,明确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原则,对融资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从交易结构、融资要素、收益预测、基金收益情况以及风险控制安排等角度对H项目融资方案进行设计,提出H项目融资方案实施和保障措施,明确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方案预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最后基于全文研究,针对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与实施进行总结,并提出若干研究展望建议,为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项目融资提供了典型案例与决策支持,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科研价值与社会效益。

二、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背景下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
        2.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营企业
        2.中小企业
        3.民营中小企业
        4.金融支持政策
    (二)理论基础
        1.协同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3.市场失灵理论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一)新冠疫情以来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
        1.强化信贷支持政策
        2.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策
        3.强化融资担保支持政策
        4.加大创业贷款贴息支持政策
        5.拓宽融资渠道政策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政策实施不够细致
        2.政策传导不够顺畅
        3.政策协同不够紧密
        4.政策跟踪反馈不够到位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方认识因素
    (二)供给机制因素
    (三)绩效考核因素
    (四)风险水平因素
    (五)技术手段因素
四、其他省区的政策经验及相关启示
    (一)浙江省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1.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2.建立监管评价机制
    (二)湖北省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1.主动对接信贷需求
        2.积极支持复工复产
        3.创新金融信贷产品
    (三)江苏省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1.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2.畅通绿色融资通道
        3.加强金融创新
    (四)相关启示
五、内蒙古加强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相关方的认识程度
        1.强化协同配合
        2.拓宽政企沟通服务渠道
        3.增强政策的引导作用
    (二)完善供给机制
        1.加大融资担保支持
        2.提高信贷支持力度
        3.提高业务运转质效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1.完善政府激励约束
        2.加强金融机构绩效考核
    (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完善监测评价
        2.加强风险管控
        3.建立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
    (五)强化技术手段支撑
        1.搭建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大数据中心
        2.强化金融支持政策直通车APP服务
        3.加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山东省各地市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三大经济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2.2 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3.1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3.1.1 金融集聚的内涵
        3.1.2 金融集聚的形成动因
        3.1.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2 金融集聚的测度方法
    3.3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4.1.1 山东省经济增长总量分析
        4.1.2 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4.1.3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状况比较
    4.2 山东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山东省金融业发展概况
        4.2.2 山东省各地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区位熵系数分析
        5.1.1 金融集聚区位熵的分析
    5.2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模型设定与说明
        5.2.3 描述性分析
        5.2.4 相关性分析与共线性诊断
        5.2.5 F检验与Hausman检验
        5.2.6 基准回归分析
        5.2.7 稳健性检验
        5.2.8 拓展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省会经济圈
        6.2.2 胶东经济圈
        6.2.3 鲁南经济圈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简要回顾
        2.1.2 竞争战略理论进展
        2.1.3 战略管理研究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2.2 国内外代客衍生品业务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PEST分析小结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品提供者的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第4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中国银行SD分行概况及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经营情况
        4.1.1 中国银行SD分行概况
        4.1.2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经营情况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人力资源分析
        4.2.2 产品资源分析
        4.2.3 品牌资源分析
        4.2.4 客户资源分析
        4.2.5 渠道资源分析
        4.2.6 科技资源分析
    4.3 企业能力分析
        4.3.1 营销能力分析
        4.3.2 组织能力分析
        4.3.3 财务能力分析
第5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5.1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1.5 SWOT矩阵分析
    5.2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目标及竞争战略选择
        5.2.1 战略目标
        5.2.2 备选战略
        5.2.3 战略选择
第6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
        6.1.1 产品端: 厘清产品定位,提升交易和产品竞争力
        6.1.2 市场端: 强化联动拓展,提升客户挖掘能力
        6.1.3 区域端: 聚焦区域战略,提升重点地区竞争力
        6.1.4 风控端: 防范化解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6.2 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人员保障: 打造专业队伍,提升服务能力
        6.2.2 科技保障: 强化科技引领,推动科技业务融合
        6.2.3 考核保障: 深化激励约束,做实考核运用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
        (1)关于银行信贷的研究
        (2)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
        2.国内研究
        (1)关于银行信贷的研究
        (2)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
        3.总体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论文的创新性
        2.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商业银行
        2.信用风险
        3.政府监管
    (二)理论依据
        1.信用风险监管理论
        2.政府规制理论
    (三)小结
二、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以乌海银行为例
    (一)乌海银行及监管背景概述
        1.乌海银行概述
        2.乌海市监管背景概述
    (二)乌海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1.信贷集中度偏高
        2.不良贷款额创历史新高
        3.金融包容性差
        4.监管制度不完善
    (三)乌海市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现状
        1.监管目标和原则
        2.监管主体
        3.监管方式
        4.监管内容
        (1)银行方面的市场准入监管
        (2)银行营运活动监管
        (3)银行应急监管与退出的监管
    (四)小结
三、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监管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
        1.多部门权利覆盖限制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
        2.银保监会与政府部门的职能权利界定不明确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
        1.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2.信用保障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三)政府对信用风险的相关政策滞后
        1.信息披露及信息公开效果滞后
        2.信用风险的衡量技术落后
    (四)小结
四、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案例分析
    (一)乌海银行信用风险点之—信用风险职责不到位
        1.相关案例陈述
        2.案例分析
    (二)乌海信用风险点之—市场行业风险
        1.相关案例陈述
        2.案例分析
    (三)小结
五、加强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府综合监管能力,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二)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以及监管方式
    (三)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风险监管能力
    (四)完善信用风险测量体系,提高监管制度的稳定性
    (五)小结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6)《美国制商银行2018年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inciples
    2.1 Skopos Theory
        2.1.1 The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2.1.2 Main Content of Skopos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inciples
    2.3 Skopo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4 The Feasibility of Skopos Theory in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paratory Work
        3.1.1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3.1.2 Parallel Texts
        3.1.3 Glossary
        3.1.4 Translation Tools
        3.1.5 Translation Plan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2.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2.1.1 Highly Specialized Terminology
        3.2.1.2 Highly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
        3.2.1.3 Deficiency in Background Knowledge
        3.2.2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3.3 Proof-reading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Conventionality
        4.1.2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4.1.3 Addition
        4.1.4 Concretization
        4.1.5 Diction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Conversion
        4.2.2 Amplification
        4.2.3 Division
        4.2.4 Affirmation
        4.2.5 Imit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7)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变量的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2.1.1 理性预期理论
        2.1.2 行为金融理论
        2.1.3 以分形和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
        2.1.4 信贷理论
        2.1.5 金融发展理论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及测度研究综述
        2.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
        2.2.2 资产价格泡沫存在性的检验方法
        2.2.3 资产价格泡沫的测度方法
    2.3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研究综述
        2.3.1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
        2.3.2 金融杠杆与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关系
    2.4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综述
        2.4.1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4.2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不利作用
        2.4.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
    2.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综述
        2.5.1 主张从市场层面入手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2 从货币政策角度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3 利用托宾税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及其检验研究
    3.1 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界定
        3.1.1 资产
        3.1.2 资产价格泡沫的载体类型
        3.1.3 资产价格泡沫涵义界定
    3.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
        3.2.1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影响因素
    3.3 资产价格泡沫的检验
        3.3.1 检验方法
        3.3.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3.3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3.4 资产价格泡沫的提取
        3.4.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3.4.2 资产价格泡沫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及度量
        4.1.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
        4.1.2 金融杠杆的度量
    4.2 金融加杠杆的机理分析
        4.2.1 金融加杠杆的根源
        4.2.2 金融加杠杆的实质
        4.2.3 金融加杠杆的内在驱动力
        4.2.4 金融加杠杆的实现路径
        4.2.5 金融加杠杆的特征与成因
    4.3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构建
        4.3.1 理论分析
        4.3.2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
    4.4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4.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检验
        4.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研究
    5.1 金融杠杆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研究
        5.1.1 理论分析
        5.1.2 研究假设与变量定义
        5.1.3 动态面板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
        5.1.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研究
        5.2.1 频谱分析方法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效应研究
        5.3.1 模型基本假设
        5.3.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条件
    5.4 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研究
        5.4.1 SV-TVP-SVAR模型
        5.4.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去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及认知
        6.1.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
        6.1.2 去杠杆的正确认知
    6.2 实体去杠杆路径研究
        6.2.1 “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困境
        6.2.2 实体去杠杆的路径
    6.3 金融去杠杆路径研究
        6.3.1 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和政策
        6.3.2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
    6.4 限贷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效应研究
        6.4.1 合成控制法
        6.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6.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1 SVR模型与股市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2 BP神经网络与房地产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分析
        1.2.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1.2.3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分析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含义与分类
        2.1.1 不良贷款的含义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相关理论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2.2.2 不良贷款管理的相关理论
    2.3 相关理论述评
第三章 MC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现状分析
    3.1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3.1.1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3.1.2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3.2 M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MC银行不良贷款概况
        3.2.2 MC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分析
    3.3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
        3.3.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3.3.2 MC银行防范不良贷款新增的主要措施
        3.3.3 MC银行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主要措施
    3.4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3.4.2 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3.4.3 不良贷款管理科技支撑不足
        3.4.4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不合理、效益低
        3.4.5 不良贷款管理队伍薄弱
第四章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4.1.1 美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4.1.2 波兰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4.1.3 韩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4.1.4 日本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4.2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启示
第五章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5.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
        5.1.1 构建合理完善的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5.1.2 严格执行落实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
        5.1.3 强化金融高科技在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5.1.4 丰富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5.1.5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
    5.2 改善不良贷款管理社会环境的建议
        5.2.1 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管理法律、政策体系
        5.2.2 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审慎监管
        5.2.3 进一步健全规范统一的不良贷款市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战略转型理论
        2.1.3 核心能力理论
        2.1.4 核心能力的特征
    2.2 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与理论综述
        2.2.1 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2.2.2 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2.3 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3.1 国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3.2 国内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市农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3.1.1 H市农业银行的背景介绍
        3.1.2 H市农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1.3 H市农业银行经营现状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3.2.1 互联网金融技术革新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3.2.2 PEST分析
        3.2.3 五力模型下的行业竞争分析
    3.3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江苏省银行业发展现状
        3.3.2 H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3.3.3 H市四大国有银行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及SWOT分析
    4.1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
        4.1.1 H市农业银行外部原因分析
        4.1.2 H市农业银行内部原因分析
    4.2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4.2.1 农业银行拥有的优势分析
        4.2.2 农业银行存在的劣势分析
        4.2.3 农业银行具备的机遇分析
        4.2.4 农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分析
        4.2.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转型选择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
    5.1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背景
    5.2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方向
    5.3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思路
    5.4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路径
        5.4.1 转型制度模式
        5.4.2 改革组织管理
        5.4.3 创新业务产品
        5.4.4 优化渠道模式
        5.4.5 提升技术水平
        5.4.6 改进风控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转型应对策略
    6.1 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
        6.1.1 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6.1.2 积极推进县域发展
        6.1.3 积极建设重大项目
        6.1.4 积极提升个人消费
    6.2 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
        6.2.1 以量价平衡优存
        6.2.2 以扩户提质引存
        6.2.3 以公私联动增存
        6.2.4 以流量经营稳存
    6.3 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
        6.3.1 加快惠农系列品牌建设
        6.3.2 加快推进移动金融发展
        6.3.3 加快线上融资业务发展
        6.3.4 加快智慧场景平台建设
        6.3.5 加快推进银客链接系统
    6.4 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
        6.4.1 重视新兴ETC营销
        6.4.2 抢抓ETC发展机遇
        6.4.3 切实加强业务督导
    6.5 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
        6.5.1 巩固传统业务
        6.5.2 发力新兴业务
        6.5.3 加大成本管控
        6.5.4 加快干部培养
        6.5.5 完善内部考核
    6.6 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
        6.6.1 强化信用风险防控
        6.6.2 强化案件风险防控
        6.6.3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6.6.4 强化内外权益管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房地产项目融资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房地产开发及项目融资
    2.2 房地产项目融资方式及特征
    2.3 房地产项目融资的理论基础
        2.3.1 财务杠杆效应
        2.3.2 权衡理论
        2.3.3 MM理论
        2.3.4 优序融资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3.1.1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1.2 南京栖霞建设财务状况分析
        3.1.3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执行现状
    3.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问题分析
        3.2.1 传统信托依赖性强
        3.2.2 股权融资及债券融资不稳定
        3.2.3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回款慢
        3.2.4 资产负债率过高
        3.2.5 流动负债率高的风险
        3.2.6 股权集中程度相对较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
    4.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目标
        4.1.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原则
    4.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的设计内容
        4.2.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基本指标设计
        4.2.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交易结构
        4.2.3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融资要素
        4.2.4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收益预测
    4.3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的关键点分析
        4.3.1 实施多元化融资策略
        4.3.2 充分发挥融资的财务效应
        4.3.3 明确项目融资的关键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5.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的实施步骤
        5.1.1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交易实施
        5.1.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底层资产状况
        5.1.3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现金流预测
        5.1.4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增信措施
        5.1.5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税务优惠设计
    5.2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实施风险
        5.2.1 资金供应风险
        5.2.2 金融风险
        5.2.3 项目运营风险
    5.3 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的保障措施
        5.3.1 资本管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5.3.2 业绩改善促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5.3.3 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力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背景下内蒙古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 武慧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山东省各地市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三大经济圈”的比较[D]. 张咏絮.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中国银行SD分行代客金融衍生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赵晓蛟. 山东大学, 2021(02)
  • [4]乌海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研究[D]. 董青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5]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6]《美国制商银行2018年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卢金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D]. 冯文芳. 东南大学, 2020(02)
  • [8]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D]. 刘金婵. 广西大学, 2020(07)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D]. 谢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南京栖霞建设H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研究[D]. 董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创历史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