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生长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

黄花菜生长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

一、黄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锦连,张哲,马雅敏[1](2021)在《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黄花菜是缙云县的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蟠龙种是当地的主栽品种,具有耐瘠、早熟、分蘖力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肉质厚、味甜而糯等特点。本文介绍了缙云黄花菜蟠龙种的品种特性,并从整地施肥、种苗处理、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罗松平[2](2021)在《喀斯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文中提出喀斯特黄壤土层薄、肥力低,且分布广泛,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黄壤分布地区人口稠密集中、人地矛盾突出。为维持土地生产力,黄壤地区普遍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热裂解转化得到的固态的高度芳香化产物。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土壤固碳、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土壤碳氮循环和养分固持的研究得到了系统的开展,在推行农药化肥“双减”、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生物炭添加对农业土壤的改良效应受到了极大关注。但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特征以及土壤生态系统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成为生物炭应用的关键制约。同时,作为喀斯特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响应过程和特征对提升喀斯特黄壤肥力、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黄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与野外小区观测试验,系统研究黄壤养分含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在不同作物类型(黑麦草、黄花菜和玉米)、生物炭添加量(0%、1%、3%、5%、7%和9%质量比,0%为对照)和添加时间(120天、240天和360天)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关系,揭示生物炭对黄壤养分化学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炭添加显着提高了黄壤有机质(SOM)、全氮(N)、全磷(P)、全钾(K)、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和p H值,但显着降低了碱解氮(AN)含量。生物炭添加量在7%~9%处理时,黄壤SOM、N、P、K、AP和AK含量最高,p H值最大,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可提高黄壤p H和养分含量。在生物炭添加120天、240天和360天时,黄壤SOM、N、P、K、AP和AK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黄壤p H显着提升(4.72~8.53),其中在生物炭添加量为7%~9%处理的黄壤p H、SOM、N、P、K、AP和AK显着高于在生物炭添加量为1%、3%、5%和对照处理,而对照处理的AN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表明生物炭添加会降低土壤AN含量。不同作物类型下黄壤p H、SOM、N、P、K、AP和AK在生物炭添加量为9%处理时最大,对照处理最小。同时,不同作物类型下黄壤各养分含量随着添加时间的变长而增加。不同生物炭添加时间条件下,黄壤p H、SOM、N、P、K、AP、AK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AN与上述指标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和添加时间,生物炭添加量与黄壤p H、SOM、N、P、K、AN、AP、AK间总体存在显着线性关系(R2为0.748~0.994,P<0.05)。(2)生物炭添加显着影响了黄壤的C、N、P、K化学计量特征,且添加时间显着影响了C:K、N:P、N:K和P:K,而不同作物显着影响了C:N、C:P、C:K和N:P。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调节了黄壤碳素和其他养分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调控黄壤养分循环和固碳具有重要意义。黄壤C:N、C:P、C:K、N:P、N:K、P:K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C:N、C:P、C:K、P:K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生物炭添加量为9%处理,而N:P与N:K的最大值则出现在生物炭添加量为7%处理。相比而言,AN:AP、AN:AK、AP:AK则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减少(P<0.05)。生物炭添加时间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也有显着影响,C:K、N:P、N:K、P:K随生物炭添加时间的增长而显着增加(P<0.05),且C:K、N:P、N:K、P:K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生物炭添加360天时,但生物炭添加时间的变化对C:N、C:P、AN:AP、AN:AK、AP:AK没有显着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处理显着影响了C:N、C:P、C:K和N:P(P<0.05),其中黑麦草和黄花菜处理的C:N、C:P、C:K和N:P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生物炭添加量、添加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有显着影响(P<0.05),但考虑作物因素时,不同作物与生物炭添加量、添加时间之间对AN:AK无显着交互影响。在不同作物类型和添加时间条件下,生物炭添加量与黄壤N、P、K元素化学计量比总体上呈显着线性关系(R2为0.725~0.979,P<0.05)。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生物炭添加量(7%和9%)和较长的添加时间(360天)对黄壤养分元素平衡的优化效果最佳。(3)生物炭添加增加了黄壤微生物群落丰度,改善了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生物防治和对作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繁殖,且抑制了作物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同时,生物炭添加后提高了黑麦草和黄花菜处理的黄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生物炭添加量增加了黄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在添加量为5%~7%处理时,黄壤微生物群落丰度最高。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后黑麦草和黄花菜的黄壤微生物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0.92%~8.77%和1.27%~6.26%,且生物炭添加量与黑麦草和黄花菜处理的黄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呈显着的二次项关系(R2为0.891~0.927,P<0.05)。生物炭添加改变了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为优势真菌门,且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炭添加量显着影响了黄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P<0.05),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生物炭添加量为7%处理,黄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作物类型在低生物炭添加量(1%和3%)和高添加量(7%和9%)处理时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具有生物防治、促进作物生长功能的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和木霉属(Trichoderma)、毛壳菌属(Chaetomium)真菌;同时生物炭添加还减少了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的相对丰度,表明生物炭添加具有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并抑制作物病原菌繁殖的作用。黑麦草和黄花菜处理的黄壤碳代谢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总体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物炭添加总体上减少了无作物对照处理的碳代谢功能基因丰度。表明有作物参与时,生物炭添加对黄壤碳代谢功能基因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并且在生物炭添加量为5%~9%处理时,黑麦草和黄花菜处理的黄壤碳代谢功能基因丰度最高。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显着影响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表现为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黄壤p H、C、N、P、AK、C:K、C:N、N:K、P:K呈正相关关系,与AP:AK、AN、AN:AP、AN:AK呈负相关关系。黄壤微生物功能代谢基因与黄壤P:K、P、C:N呈正相关关系,与N、K、C:P、N:P呈负相关关系。说明P:K、P、C:N对黄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基因影响较大。(4)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试验表明,生物炭(C)、生物炭配施复合肥(CF)、复合肥处理(F)显着提高了玉米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性状指标。同时,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对提高黄壤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等综合效应最佳。与对照(CK)比较,野外观测小区生物炭(C)、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CF)、复合肥(F)施肥处理总体上显着提高了黄壤p H值和SOC、N、P、K、AN、AP、AK含量(P<0.05),总体上显着减少了C:P、C:K、N:P、N:K、AN:AP、AN:AK和AP:AK(P<0.05)。C、CF、F处理显着增加了作物株高、地径、叶面积指数等作物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叶片SPAD值、叶片羧化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CO2饱和点和光呼吸速率等作物的生理指标(P<0.05)。与对照相比,C、CF、F处理显着增加了作物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果实干重以及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及单位产量等产量指标(P<0.05)。结果表明,黄壤p H、C、N、P、K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作物的生长、生理和产量指标之间总体呈显着相关(P<0.05)。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对黄壤养分含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作物生长、生理及产量等指标的改善效果排序为:CF(0.7498)>F(0.7064)>C(0.6163)>CK(0.4088)。说明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对提高黄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等综合效应最佳。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解析了生物炭对黄壤p H、C、N、P、K等变化特征的影响,探讨了生物炭与黄壤C、N、P、K元素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探究了生物炭添加对黄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多样性、功能微生物和基因的影响,并揭示了生物炭添加对功能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的影响,基于室内试验的基础,本研究还结合野外试验揭示了生物炭添加对黄壤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变化规律,阐明了5%~7%生物炭添加量对喀斯特黄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具有一定改良效果,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对提高黄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等综合效应最显着,研究结果将为生物炭在喀斯特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程良[3](2021)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花菜水肥一体滴灌灌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大乌嘴”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水肥一体化滴灌试验的方法,以农户自行滴灌施肥为CK(对照),灌溉定额(3150m3/hm2)、施肥定额(750kg/hm2),为找出最适宜的滴灌溉肥定额,设置3个逐次递增的灌溉定额(2500m3/hm2、3000m3/hm2、3750m3/hm2)及施肥定额(450kg/hm2、675kg/hm2、900kg/hm2)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通过定期测定试验区黄花菜的土壤含水率及其生理生长情况(株高、叶片数、花薹数等指标),最终通过产量确定3年龄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花菜最适宜的水肥一体滴灌灌溉制度。并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及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出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的生长指标。本试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栽植密度下,黄花菜植株成活率、叶片数、花薹数、产量有明显差异。随栽植密度增大,黄花菜植株成活率和花薹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片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黄花菜产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落蕾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栽植密度过大,会抑制植株花薹数、叶片数、产量的增加。2.与CK相比,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前含水率较低,灌后含水率逐渐增大并在灌后数天内逐渐降至较低水平。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各层土壤含水率增大,。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土壤含水率从表层到深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不同水肥组合处理滴灌条件下,黄花菜的茎粗、叶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花薹数、花长、单花重、产量有显着差异,过高和过低的水肥组合均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CK(对照)相比,除W1F1(低水低肥)、W1F2(低水中肥)外,其余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产效果,其中W2F2处理(灌溉定额为3000m2/hm2,施肥定额为675kg/hm2)花蕾产量增幅达27.95%,增产效果最显着。4.相关性分析表明,花薹数与产量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花薹数、花粗、单花重)、主成分2(茎粗),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22%,已经可以代表影响产量的主要生长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花蕾产量与花薹数、单花重、花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排序依次为:花薹数>花长>单花重。

李东炎[4](2021)在《濮阳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黄花菜的生长特点,结合濮阳县生产实际和多年栽培经验,介绍了黄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黄宗安[5](2020)在《龙眼茶林下套种黄花菜的效益分析》文中认为对龙眼茶林下种植黄花菜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平均产鲜蕾7 608 kg/hm2,第2年平均产鲜蕾14 648 kg/hm2,第3年平均产鲜蕾22 656 kg/hm2。种植黄花菜1.1 a即可全部收回造林抚育投资并开始获得纯利润; 3 a可获得产品总盈利147 464元/hm2。种植后前3 a,每投资1元平均每年可产生0.71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龙眼茶林下套种黄花菜比未套种林分当年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分别提高10.7%、5.9%、22.1%,明显促进龙眼茶的生长,同时还能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减轻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综合经营效益显着。

王静[6](2020)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受纳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但因其排放时间及频率的不确定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以及模拟与控制的困难性等特征,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应用问题。巢湖是我国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其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已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巢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并筛选出适域性的控制技术,是当前最现实和最迫切的任务。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综合运用野外区域调研、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δ15N和δ18O)、室内化验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系中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识别并定量评价了各污染源对硝酸盐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污染源在源头-沟渠-河道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同时,依托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基地,系统研究了巢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下农田(坡耕地及水旱轮作田)的水土及不同形态的氮磷迁移特征,明确了其迁移转化规律,深入探讨了不同农艺措施(植物篱、秸秆还田、等高垄作和优化施肥等)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控制效应,并评价了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稳定氮氧同位素(δ15N和δ18O)的定性识别结合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的定量计算表明,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化肥以及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不同水期河流氮的主要来源具有差异性。丰水期时,上游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的施用(贡献率30%)和粪肥污水的排放(贡献率28%),而中下游则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的排放(36%)和土壤有机氮的矿化(27%);枯水期时,粪肥污水的排放是整个店埠河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源(上游贡献率38%,中下游则为48%)。综合而言,4类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大气沉降源7%~18%,土壤源24%~29%,化肥源18%~30%,粪肥污水源28%~48%。(2)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上游区域水体总氮(TN)、硝态氮(NO3--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4.87 mg/L和2.73 mg/L)显着高于枯水期(3.09 mg/L和1.17 mg/L),铵态氮(NH4+-N)平均浓度则是枯水期(1.10 mg/L)较丰水期高(0.52 mg/L);中下游区域水体TN、NO3--N和NH4+-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6.62 mg/L、3.23 mg/L和1.57 mg/L)显着低于枯水期(10.52 mg/L、4.26 mg/L和3.66 mg/L)。水体无机氮主要以NO3--N形态存在,而污水则以NH4+-N为主。δ15N-NO3-值丰水期(平均值5.02‰)较枯水期(平均值6.38‰)低,而δ18O-NO3-值则是丰水期(平均值9.17‰)高于枯水期(平均值4.50‰)。(3)植物篱(PH)、植物篱+秸秆覆盖(PHS)和等高垄作(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巢湖流域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在当地常规顺坡耕作条件下(CK),年地表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分别为76.55 mm/a和767.10kg/(hm2.a)。与CK相比,PH、PHS和CR可分别减少24.5%、36.5%和19.7%的径流流失和31.0%、45.6%和25.4%的土壤流失,表现出显着的水土保持作用,且减沙效果大于减流效果。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坡耕地TN、PN(颗粒态氮)和NH4+-N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N浓度范围是0.73~22.82 mg/L,其中PN和溶解态总氮(DTN)所占TN的比例基本相当,在DTN中,以NO3--N为主,约占DTN的54.0%~63.7%,DON约占DTN的22.6%~31.3%,NH4+-N仅占12.2%~18.7%。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显着地降低径流PN的浓度,但却提高了DTN、NO3--N、DON(可溶态有机氮)的浓度,而对TN、NH4+-N的浓度无显着影响。CK条件下,氮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9.35 kg/(hm2.a),占当年作物施氮量的2.83%,其中PN、DTN、NO3--N、NH4+-N和DON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N的50.3%、49.7%、28.6%、8.6%和12.5%。与CK相比,PH、PHS和CR的TN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28.3%、40.7%和21.2%(P<0.05),P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58.4%、71.1%和44.5%(P<0.05),NH4+-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32.8%、48.6%和28.3%(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氮的浓度来实现的。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也显着减少了坡耕地TP(总磷)和PP(颗粒态磷)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P的浓度范围是0.61~1.22 mg/L,其中PP约占TP的71.5%~81.7%,PP是磷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态。在DTP(溶解态总磷)中,D-Ortho-P(溶解态正磷酸盐)所占比例较大,为87.4%~90.7%,DOP所占比例较小,仅占9.3%~12.6%。与CK相比,PHS、PH、CR3种农艺措施显着降低了径流PP和TP的浓度(P<0.05),但与此同时却不同程度的提高了DTP和D-Ortho-P的浓度,而对DOP(溶解态有机磷)的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CK条件下,磷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706.29 g/(hm2.a),占当年作物施磷量的0.98%。PP、DTP、D-Ortho-P和DOP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P的75.0%、25.0%、22.3%和2.8%。与CK相比,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TP的径流流失负荷分别降低了38.4%、53.8%和33.4%(P<0.05),PP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49.0%、67.6%和41.0%(P<0.05),同时也不同程度降低了DTP、D-Ortho-P和DOP的径流损失量。与氮相似,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磷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磷的浓度来实现的。(4)肥料施用后8-10 d内是控制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水稻季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连续两年的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试验研究表明,稻田施肥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至8~10 d后趋于稳定,其中TN、DTN和TP浓度随时间下降的最优拟合回归方程为:Y=C0×e-kt。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这一时期田面水较高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有利于消减整个生育期的氮磷损失,从而能够降低氮磷流失的风险。(5)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损失在水稻季和旱作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连续7季(3季水稻,2季小麦和2季油菜)的农田氮磷流失监测试验表明,水稻季氮磷径流损失风险远高于旱作季。当地常规耕作条件下(CK),水稻季径流TN和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73~15.33 mg/L和0.07~0.50 mg/L,旱作季则分别为2.12~4.01 mg/L和0.11~0.30 mg/L,几次高浓度的氮磷损失均发生在水稻季。氮主要以DTN的形式进行迁移,PP却是磷迁移的主要方式。NH4+-N和NO3--N所占DTN比例在水稻季的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径流-施肥时间间隔以及水稻的生育期有关,而在旱作季DTN则以NO3--N为主,NH4+-N所占比例则较小。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TN和TP径流损失量分别为3.07~7.29 kg/hm2和238.08~376.48 g/hm2,分别占施氮量的0.9%~2.2%和施磷量的0.36%~0.57%,氮磷的径流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由于降雨事件的偶然性以及追肥采用表施的方式,优化施肥对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径流流失风险难以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磷的损失。秸秆还田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均可有效降低氮素流失负荷,使得氮素流失潜能大大减小。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尽管可以减少旱作季磷的流失,但却显着增加了稻季磷的流失风险。因此,从控制水旱轮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角度来看,在巢湖流域,秸秆还田与翻耕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的损失风险。整体而言,本研究利用稳定氮氧同位素的定性识别结合SIAR模型的定量计算,较为精确地解析了河道氮素的来源。农田氮素面源污染是河流氮素的主要污染源,从源头上采取不同的农艺措施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巢湖流域的坡耕地采取植物篱结合秸秆还田,水旱轮作田采取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农艺措施对农田面源污染物具有显着地控制效应,可在研究区域及类似流域进行推广利用。

凌强[7](2020)在《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间作复合系统具有改变土壤微环境、保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蒸发和改变系统小气候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过度水分消耗和水分竞争的问题,然而在旱地果园实行间作复合经营的可行性研究较为薄弱。在黄土丘陵区,降水是农业和植被生长的唯一来源,雨养枣园的长期清耕管理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枣园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因此本研究将经济农作物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引入到黄土丘陵区雨养枣园,构建两种农林复合系统,通过连续4年土壤水分、果园蒸散、果树生长的定位监测、以及土壤理化特性和细根分布等测定,系统研究红枣林行间作物间作对果园土壤理化特征、根系分布、剖面土壤水分和果园蒸腾动态过程影响,评价两种间作复合系统枣园水分利用状况和生态效益。(1)厘清了作物间作对红枣林复合系统土壤质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枣树冠层下,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3.4%和2.3%;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31.7%和33.4%;土壤阳离子交换分别提高28.6%和17.0%。在行间,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5%和2.9%;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11.9%和9.4%;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29.1%和27.2%;土壤速效氮分别增加167.0%和78.7%;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53.4%和36.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12.3%和降低了3.9%。(2)探明了红枣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调控效应与种间水分竞争协同关系。在枣树冠层下,两种间作复合系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要显着高(p<0.05)于对照处理。在枣树行间,两种间作系统与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在研究期间均显着高(p<0.05)于对照处理;但黄花菜间作复合系统6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着低(p<0.05)于对照处理,饲料油菜间作复合系统则在2015-2017年显着低于(p<0.05)对照。构建了土壤水分相对差分指标(SWDR),判断土壤水分竞争发生与否及其强弱,研究期内枣树与饲料油菜之间不存在显着土壤水分竞争,而枣树与黄花菜之间存在严重的水分竞争:其中,0-60 cm土层平均SWDR在-5.0%以内变化,竞争较弱,60-120 cm土层平均SWDR超过-5.0%,竞争强烈。四年内,土壤储水量变化量(?W)在树冠层下为-23.9%低于行间的-8.8%;干旱年后的两年中,各处理土壤储水量有所恢复,两种间作系统土壤储水量恢复速率(5.8%)快于对照处理(4.8%)。(3)阐明了作物间作对红枣林根系分布和土层干燥层影响。与对照相比,枣树冠层下,两种间作系统枣树细根根长密度在0-60 cm土层均显着增加;在行间,饲料油菜处理中枣树细根根长密度在0-60 cm土层显着增加,而黄花菜处理中,0-60 cm土层枣树根细根长密度显着减少,但是120-300 cm土层枣树细根根长密度显着增加。饲料油菜处理枣树冠层下和行间土壤干燥层相比对照分别降低50 cm和62.5 cm深度;黄花菜处理仅降低了行间土壤干燥层,其深度为65 cm,但相应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处理差异较小。(4)明晰了作物间作对枣树耗水的影响。四年内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枣树蒸腾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22.0%和20.9%。在干旱年,各处理中枣树蒸腾速率在6-7月份受到明显抑制,但间作系统平均蒸腾速率(1.2 mm d-1)高于对照处理(0.9 mm d-1)。饱和水气压亏缺(VPD)、蒸腾变量(VT)和总辐射(RS)是枣树蒸腾速率重要的气象驱动因子,相比对照,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下枣树蒸腾速率对气象因子反应的临界值更高。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着影响了枣树蒸腾量,间作系统为平水年和干旱年枣树蒸腾提供了更多的可用水分资源。(5)从模型角度,揭示间作复合系统对枣树蒸腾耗水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三年内拟合结果均能满足模型精度要求,随验证年份增加,均方根误差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呈线性增加和降低趋势。平水年,两种间作系统枣树均表现为轻度水分胁迫,对照处理中枣树仍有中度水分胁迫状况;干旱年和干旱年之后的平水年,对照处理中枣树出现重度和中度水分胁迫状况,间作系统显着改善了枣树水分胁迫环境,增加了枣树蒸腾速率和蒸腾量,这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在间作系统中,枣树水分环境的改善,减轻了枣树受到的水分胁迫程度,最终增加枣树蒸腾量。以上研究表明,间复合系统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果园管理措施,对半干旱雨养果园改善枣树土壤水分状况,增加枣树蒸腾量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作用。相比黄花菜,饲料油菜对土壤微环境改善程度更高,与枣树土壤水分竞争更弱,同时更明显的降低了果园土壤干燥层,因此,在黄土丘陵区雨养果园,枣树/饲料油菜间作复合系统能够实现水分资源利用最大化(养水)和竞争最小化(争水),有利于实现枣园可持续发展目标。

李进,韩志平,李艳清,张海霞[8](2019)在《大同黄花菜生物学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大同是中国黄花菜之乡,大同黄花菜是山西省名优农产品,也是大同市首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大同黄花菜的产量、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等落后于湖南祁东、甘肃庆阳等产区。为此,该文介绍了大同黄花菜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管理技术,为挖掘大同黄花菜的品种优势、促进大同黄花菜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刘小英,江华波,铁曼曼,邱亨池,涂建,杨峰[9](2015)在《黄花菜组织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综述》文中指出在综合分析黄花菜种苗繁育方式及栽培管理的基础上,对组织培养中各个技术环节及黄花菜栽培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花菜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贾月平[10](2014)在《大同黄花菜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文中提出大同黄花菜以蕾长肉厚、色泽金黄、味道清香、脆嫩可口而畅销市场。从选地、整地、定植、中耕、肥水管理,以及保蕾、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黄花菜栽培技术。

二、黄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蟠龙种品种特性
2 栽培技术
    2.1 整地施基肥
    2.2 种苗处理
    2.3 合理栽植
    2.4 田间管理
        2.4.1 春季管理。
        2.4.2 夏季管理。
        2.4.3 秋季管理。
        2.4.4 冬季管理。
    2.5 病虫害综合治理
    2.6 适时采收

(2)喀斯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喀斯特黄壤及其主要问题
        1.2.2 生物炭及其土壤改良效应
        1.2.3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微生物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土壤
        2.2.2 生物炭属性
    2.3 试验设计
        2.3.1 室内盆栽控制试验
        2.3.2 野外小区观测试验
    2.4 试验方法
        2.4.1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
        2.4.2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2.4.3 作物生长及产量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生物炭添加对黄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炭添加量和添加时间对黄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2 生物炭添加对不同作物黄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3 黄壤养分元素间的相关关系
        3.2.4 生物炭添加量与黄壤养分的函数关系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炭添加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炭添加量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2.2 生物炭添加时间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2.3 不同作物类型下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2.4 生物炭添加对黄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的影响
        4.2.5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添加时间和作物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炭添加对黄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炭添加对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
        5.2.2 生物炭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2.3 生物炭添加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2.4 生物炭添加对群落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5.2.5 生物炭添加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的影响
        5.2.6 黄壤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添加量的响应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炭添加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对黄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6.2.2 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6.2.3 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6.2.4 不同生物炭和复合肥组合对作物产量性状的影响
        6.2.5 作物生长、生理及产量与黄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6.2.6 黄壤养分、作物生长、生理及产量指标的关联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3)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花菜水肥一体滴灌灌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不同栽植密度对黄花菜生长及产量影响
    3.1 不同栽植密度下黄花菜成活率
    3.2 不同栽植密度对黄花菜生理生长影响
    3.3 栽植密度对黄花菜产量及外观指标的影响
第四章 滴灌黄花菜土壤水分变化及灌溉制度的研究
    4.1 滴灌黄花菜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4.2 水肥一体滴灌对黄花菜生理生长的影响
    4.3 水肥一体滴灌对黄花菜产量及外观指标的影响
    4.4 不同灌溉定额对黄花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定额下肥料偏生产力
    4.6 田间灌水均匀度
    4.7 不同水肥组合下经济效益
第五章 黄花菜生长指标及产量的相关性、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5.1 黄花菜主要生长指标变异性分析
    5.2 黄花菜生长指标及产量相关性分析
    5.3 黄花菜生长指标及产量间的主成分分析
    5.4 黄花菜生长指标及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濮阳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苗繁育
2 选地、整地、施肥
3 栽植
    3.1 栽植季节
    3.2 栽植密度
    3.3 栽植深度
4 日常管理
5 病虫害防治
6 采收
7 更新复壮

(5)龙眼茶林下套种黄花菜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实施
    2.2 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花菜产量分析
    3.2 经济效益分析
        3.2.1 投资成本分析
        3.2.2 销售收入分析
        3.2.3 现金流量分析
        3.2.4 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
        3.2.5 年平均效益系数计算
    3.3 社会效益分析
    3.4 生态效益分析
        3.4.1 有利于水土保持
        3.4.2 提高土地利用率
        3.4.3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4.4 促进油茶林的林木生长
4 小结

(6)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1.2.2 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1.2.3 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1.2.4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1.3 巢湖水环境研究现状
        1.3.1 巢湖流域概况
        1.3.2 巢湖水环境现状
        1.3.3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样品分析
        3.2.5 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
        3.3.2 店埠河潜在硝酸盐污染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
        3.3.3 店埠河水体的水化学特征
        3.3.4 店埠河硝酸盐来源的定性解析
        3.3.5 店埠河水体硝酸盐来源的定量解析
        3.3.6 不同污染源不同形态氮及氮氧同位素特征值沿沟渠的迁移转化特征
    3.4 讨论
        3.4.1 店埠河水体氮素的时空特征
        3.4.2 利用SIAR模型定量解析面源氮素各污染源贡献率
    3.5 小结
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巢湖流域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
        4.2.4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4.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径流的防控效果
        4.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防控效果
        4.3.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氮浓度的影响
        4.3.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4.3.5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磷流失的防控效果
        4.3.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作物产量分析
    4.4 讨论
        4.4.1 巢湖流域坡耕地氮磷径流流失现状
        4.4.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
        4.4.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氮磷径流损失的调控作用
    4.5 小结
5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
        5.2.4 样品采集
        5.2.5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5.2.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监测期间的降雨产流情况
        5.3.2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
        5.3.3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氮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5.3.4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磷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5.3.5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氮素径流损失负荷
        5.3.6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磷径流损失负荷
        5.3.7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关键期
        5.4.2 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5.4.3 优化施肥对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6.1.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6.1.3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6.2 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7)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林复合系统发展与现状
        1.2.2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1.2.3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1.2.4 农林复合系统根系分布研究进展
        1.2.5 农林复合系统蒸腾规律研究进展
        1.2.6 农林复合系统中水分模型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方案
    2.4 试验指标观测和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时空特征
    3.1 枣树冠层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3.1.1 枣树冠下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变化
        3.1.2 枣树冠下土壤孔隙率变化
        3.1.3 枣树冠下土壤全量和速率氮磷钾变化
        3.1.4 枣树冠下土壤有机碳、土壤酸碱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
    3.2 行间作物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3.2.1 行间作物下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变化
        3.2.2 行间作物下土壤孔隙率变化
        3.2.3 行间作物下土壤全量和速率氮磷钾变化
        3.2.4 行间作物下土壤有机碳、土壤酸碱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
    3.3 间作系统中土壤径流和土壤溅蚀特征
        3.3.1 间作系统径流和泥沙量变化
        3.3.2 间作系统土壤溅蚀能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土壤水分格局和水分竞争关系
    4.1 试验区降雨量气温变化
    4.2 不同处理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2.1 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枣树冠层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4.2.2 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作物行间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4.3 间作系统中不同位置土壤水分年际变化特征
        4.3.1 枣树冠层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规律
        4.3.2 作物行间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4.3.3 间作系统枣树与作物的水分竞争探讨
    4.4 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特征
        4.4.1 枣树冠层下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的规律
        4.4.2 作物行间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的规律
        4.4.3 不同处理中可提取土壤储水量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根系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两种经济作物根系分布特征
    5.2 果园0-180cm土层细根根系、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5.2.1 枣树0-180cm土层根系分布特征
        5.2.2 行间0-180cm土层根系分布特征
        5.2.3 0-180cm细根根系、土壤水分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5.3 果园枣树0-500cm土层细根根系和水分分布规律
        5.3.1 枣树剖面细根根系分布特征
        5.3.2 行间树木细根分布规律
        5.3.3 果园剖面土壤水分、DSLT和 SWSL的变化
        5.3.4 果园剖面枣树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水分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枣树蒸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6.1 不同年份各处理中枣树蒸腾量变化特征
        6.1.1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4年)枣树蒸腾变化规律
        6.1.2 不同处理干旱年(2015年)枣树蒸腾变化规律
        6.1.3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6年)枣树蒸腾变化特征
        6.1.4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7年)枣树蒸腾变化特征
    6.2 不同处理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1 降雨集中期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2 非降雨集中期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3 不同处理下枣树蒸腾量与土壤储水量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红枣林间作系统水分动态模拟
    7.1 红枣林间作系统水分动态模拟方案的构建
    7.2 模型结果评估
        7.2.1 不同年份累计降雨量特征
        7.2.2 率定年和验证年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7.2.3 率定年和验证年枣树蒸腾实测和模拟值变化规律
        7.2.4 模拟情境下平水年和干旱年枣树土壤水分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同黄花菜生物学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同黄花菜的植物学特征
    1.1 根
    1.2 茎
    1.3 叶
    1.4 花
    1.5 果实和种子
2 大同黄花菜的生物学特征
    2.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1 温度。
        2.1.2 光照。
        2.1.3 水分。
        2.1.4 土壤。
        2.1.5 养分。
    2.2 生长发育过程
        2.2.1 一年中生长发育过程。
        2.2.2 一生中生长发育过程。
3 大同黄花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3.1 整地和施肥
        3.1.1 选地。
        3.1.2 深翻整地。
        3.1.3 施足底肥。
    3.2 定植
        3.2.1 品种选择。
        3.2.2 选用壮苗。
        3.2.3 定植时间。
        3.2.4 定植方法。
    3.3 田间管理
        3.3.1 中耕培土。
        3.3.2 科学追肥。
        3.3.3 合理排灌。
        3.3.4 合理间作。
        3.3.5 客土培根。
    3.4 适时采收
        3.4.1 采收时间。
        3.4.2 采收标准。
        3.4.3 采收方法。
4 大同黄花菜的病虫害防治
    4.1 主要病害防治
        4.1.1 锈病。
        4.1.2 叶枯病。
        4.1.3 炭疽病。
        4.1.4 根腐病。
        4.1.5 黄叶病。
    4.2 主要虫害防治
        4.2.1 红蜘蛛。
        4.2.2 蚜虫。
        4.2.3 蓟马。
        4.2.3 地下害虫。

(9)黄花菜组织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快速繁殖技术
    1.1 外植体准备
        1.1.1 外植体选择。
        1.1.2 外植体灭菌。
    1.2 诱导与增殖
    1.3 培养基选择
        1.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1.3.2 培养基激素组合及浓度。
    1.4 移栽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种苗培育
    2.2 选地施肥
    2.3 种苗处理
    2.4 适期定植
    2.5 田间管理
        2.5.1 中耕除草。
        2.5.2 肥水管理。
    2.6 病虫害防治
    2.7 及时采摘

(10)大同黄花菜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特性
2 选地
3 整地
4 定植
5 适时中耕
6 肥水管理
    6.1 区别苗龄, 分期施肥
    6.2 科学配方, 平衡施肥
    6.3 中耕疏土, 以水调肥
7 保蕾措施
8 病虫害防治
    8.1 合理密植
    8.2 适时更新复壮
    8.3 做好平衡施肥
    8.4 药剂防治技术
9 采收与加工
    9.1 适时采摘
    9.2 装筛蒸制
    9.3 休汗晒干

四、黄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J]. 周锦连,张哲,马雅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1)
  • [2]喀斯特黄壤养分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D]. 罗松平. 西南大学, 2021
  • [3]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花菜水肥一体滴灌灌溉制度研究[D]. 程良. 宁夏大学, 2021
  • [4]濮阳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J]. 李东炎. 现代化农业, 2021(03)
  • [5]龙眼茶林下套种黄花菜的效益分析[J]. 黄宗安. 林业勘察设计, 2020(03)
  • [6]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D]. 王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7]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D]. 凌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大同黄花菜生物学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李进,韩志平,李艳清,张海霞. 园艺与种苗, 2019(05)
  • [9]黄花菜组织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综述[J]. 刘小英,江华波,铁曼曼,邱亨池,涂建,杨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4)
  • [10]大同黄花菜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 贾月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06)

标签:;  ;  ;  ;  ;  

黄花菜生长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