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

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

一、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泽[1](2021)在《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在宋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类诗歌主要展现了宋代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本文通过对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宋代市井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在宋代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诗人在市井文化诗歌中展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市井文化的含义,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及其论题的价值与意义。市井文化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属于市民阶层的文化,它植根于城市,依托于市民,包含市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信仰习俗、审美价值等多方面内容。基于此,以《全宋诗》为对象,搜集反映市井文化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了解宋代市民生活的重要参考。第一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创作背景。宋代市井文化的繁盛是市井文化诗歌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宋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为市井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环境和物质载体;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井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动力;市民是发展市井文化的主体,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市井文化发展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宋代市井文化的发展,并推动了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创作的兴盛。第二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内容。在宋诗中有大量涉及市井文化的诗歌,有的展示节日民俗活动,有的描写市井百工与商业活动,还有的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市井文化诗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写,展现了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宋代市民生活。第三章主要论述通过市井文化诗歌反射出来的宋代诗人对市井文化的情感态度。宋代诗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在诗歌中展现出来,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对待市井文化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他们既欣赏市井文化带来的繁荣景象,又抵触因市井文化产生的浮躁气息。诗人对商业的态度,对市民阶层的认识,对市井民俗的认识,都通过诗歌展现出来,这些观念也值得人们去思考。第四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艺术特色。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给我们描摹出生动多样的市井形象,商人、百工和市民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宋代诗歌的表现内容。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尤其是市井中的俗词俗语、市井方言、民歌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节奏感,读来更加亲近自然。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场面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叙事性和真实感。第五章探讨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价值。以市井文化为题材的诗歌在宋诗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反映的民俗、市井生活也是我们了解宋代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民俗价值。

展子雯[2](2020)在《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收录的是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信息,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与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库等。*索引在前,摘要附后,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每个条目所列内容及格式为:序号.作者:《题目》(导师名),

喻燕真[3](2020)在《唐宋都市词研究》文中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坊墙的倒塌,商品经济的增强,促进了城市不断地发展,至宋朝,没有坊墙阻隔的市民社会完全形成。伴随都市的繁荣,词这一文体也应运而生。都市生活不仅为词提供了新的内容,也对创作主体的词人产生了影响。词人在城市中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热情地拥抱都市的日常生活,都市风光、节序风俗、日常歌舞宴饮以及社会交往都成为他们新生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充满市民气息的都市又始终让他们有着违和感,有着对自我身份认同困难,以及无法融入城市的孤独与不安。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是都市词繁荣发展的背景。唐宋时期城市数量扩大、城市格局自由灵活以及商业经济发展都为都市词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都市词的繁荣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上,唐宋时期公共娱乐场所的兴起、声色享乐的社会风气推动着都市词的繁荣,同时文体本身的娱乐特性和宴席歌舞的生产方式也使得都市词不断发展。作为创作主体的都市词人也将城市作为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舞台,同时城市的日常生活为词人新生活提供了重要内容。伴随着官场沉浮,词人也总是在城市的进入与离开之间辗转。面对相同都市景观下,都市词人创作的都市词与诗文有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都市风光、日常宴饮、节序风俗、社会交际都是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同样类型都市景观的描写下,都市词的表达呈现出通俗性、娱乐性、艳情性、功利性等特点。与文人在传统诗文中对都市生活的雅化或有意回避相比,都市词是文人对都市最热情的拥抱。社会的尚俗与文人本身心态的呼应对照之下,都市词的特性是词人现实都市生活下的选择。词人热情拥抱都市生活之外,在都市生活中也产生了焦虑。都市词人站在以现实都市环境为主的都市词与以历史乡村环境为主的传统诗文的区别之上,产生了普遍性都市生存焦虑:自我身份的认同焦虑、纵情后的焦虑、被隔离的“他者”焦虑。无论是定居于城市,还是游历于各个城市,词人对于城市始终是在接受与远离之间徘徊。

郑鑫[4](2020)在《宋南渡节序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南渡节序词是指宋南渡词人所创作的以节令时序、风物习俗为客观描写对象或感情触发媒介的词作。它诞生于宋室偏安的时局中,在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诡谲的政治斗争及词体本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南渡时期家国坎坷巨变、文人心路历程与社会民俗风情的特殊见证。就艺术手法而言,时空架构为南渡词人搭建起异乡节序、抚今思昔的词作框架,诗化技巧的运用强化了节序词的雅化趋势,而赋法为词则与节序词的写景抒情之要求相契合。最终,南渡节序词因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与多变的风格成为两宋节序词的典型代表,部分词作更是凭借历代词选、词论的多次收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及创作概况作一大致梳理。“靖康之变”后复杂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了南渡词人的人生路径与创作心理;而南宋定都临安后,都市经济的发展又为盛景欢庆主题的节序词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节序词的创作一方面与历久弥新的节序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遵循词体本身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这一传统题材在特殊时期新的书写与表达。总体而言,四十位南渡词人留下了不同主题的四百余首节序词作,刻画了包括上元、中秋、重阳等节序在内的节序风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自的节序感怀,体现了其对节序文化的接受及其对节序之庆的理解。第二章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南渡节序词的典型思想主题。南渡词人在继承节序词经典主题的同时,又将时代风云与一己悲欢纳于词中。具体而言,南渡词人对外关注兴亡国事,将家国残破的伤怀寄托于诸多回忆故都与往日繁华的节序词中,并借节序之机抒发报国豪情,实现了家国时事的写实化表达。对内则观照自我精神,一则将对岁月流逝的感受打磨为曲折幽微的光阴之叹,其中多有物是人非或人事俱非的苍凉感喟;一则将漂泊天涯的无奈淬炼成悲苦哀怆的羁旅之愁,其间多见天涯流离、乡音难解的顾影自怜。同时,南渡词人对当时的民俗风情也多有切身感受,并热衷于描摹热闹欢腾的宴游欢庆场面与异彩纷呈的节序风物、民间习俗,充分展现了两宋之际的节序文化。第三章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南渡节序词中的三种典型艺术手法。首先,经历了陵迁谷变的南渡词人,其节序词创作顺应了时空转换而节序周而复始的现实,通过顺应时空流转与抚今思昔的时空架构,使节序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亭阁限制,尽显磊落之气。其次,南渡节序词运用了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通过使事用典、化用诗句及对苏轼节序词的次韵唱和,强化了节序文化内涵与词人思古伤今情绪的表达。最后,南渡词人运用了赋法为词的手法,细致刻画节序景致、摹写节序情感,并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安排描绘出一幅情景兼胜的节序风情画卷。第四章总结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南渡节序词开拓了节序词的审美境界,拓展了节序词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两宋节序词的缩影。而通过对历代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情况、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情况及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情况可知,南渡节序词在后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宋南渡节序词是时代性、文学性、民俗性的综合体,记录了南渡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各具特色的文人集聚及民间游赏活动,反映了由动荡而渐趋稳定安逸的时代环境,对我们认识时空巨变后的南渡文人心态及南渡社会风情具有一定意义。

孙少康[5](2020)在《兴盛与变革 ——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宋代社会经济的发达成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舞蹈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更迭而形成了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宋代舞蹈的发展趋势是舞蹈艺术的中心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且形成了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民间舞蹈文化。宋代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以及市民阶级壮大,促成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繁荣兴盛。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而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的源头,总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就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变化而言,当属宋代时期,这也是笔者选择研究宋代民间舞蹈的重要原因。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宋代舞蹈发展背景的概述,主要透过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梳理,总结宋代民间舞蹈发展的概况;二是通过对宋代民间舞蹈的种类划分、演出场所研究、文化内涵探讨,进一步阐述宋代民间舞蹈的兴盛;三是总结宋代民间舞蹈的“程式化”、“情节化”、“以俗为雅”以及“多元化”的审美特征,以及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的学术成果及研究方法,将宋代民间舞蹈放入跨学科的视角中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展示出宋代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以及所映射出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

董琦[6](2019)在《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汴京八景”是自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对都城汴京地域景观的提炼,也是当时公共游览地的典型代表。北宋时期的园林普遍出现了公共性特征,城内外参与度较高的公共游览地也相继发展起来,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八景”文化影响下,“汴京八景”游览地的园林显示出很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公众园林活动的开展组织和对后世园林的影响方面作用突出。本文通过运用史料解读法、归纳总结法、遗存追溯法等方法对北宋汴京公共园林典例“汴京八景”的历史溯源、风景体系的营造以及游憩活动文化三方面进行了史料解读。在前人对汴京城市人口、经济、布局风貌及“汴京八景”景名演变研究的基础上,对“汴京八景”景观进行社会环境、体系营建特色、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从城市人文风俗活动方面对北宋汴京园林游憩活动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了“汴京八景”对城市的实际功能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园林以“景面文心”为特征,自然风景的欣赏与人工园林的营造都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支撑。本文首先对“汴京八景”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包括其城市历史的变迁、八景景名的变化及其空间位置的落位,从汴州城和“汴京八景”两者的历史演进过程得出“八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汴京八景”体系营造模式的总结,探索“八景”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控制以及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选取“汴京八景”中的典型游憩空间进行详细分析,从游憩空间、园林风貌及园林活动等方面尝试再现“汴京八景地”园林游览活动的景观风貌,即“景面”;第三,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汴京的城市风俗文化,并将“汴京八景”中的园林游览活动与城市风俗文化进行对接,阐述中国古代园林背后的“文心”特质;最后,总结研究所得成功经验与启发,从城市风景体系构建与人文空间规划的角度呈现“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对现实的意义与影响。

陈晶[7](2019)在《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民俗学中重俗轻物观念长期影响的波及,节日器物作为节日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更迭过程中,以其独有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节日器物转变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器物形态、制作材料等物理属性的变化,更关注于精神内核的嬗变。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通过器物实体、工艺技术、艺人三种层次综合交流的方式,促使临安的节日器物逐渐形成了地方特征,并促进了节日器物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四,从几个代表性岁时节日在临安城内活动的空间出发,观察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移动轨迹与特征,充分发挥了节日器物“见证者”“参与者”的历史作用。节日器物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空间相对稳定的节日市场与相关手工艺店铺分布。在这种动态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器物及相关手工艺在节日时间和常态化时间中对临安的城市格局起到了重要建构作用。最后,在解读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节日器物对于临安城市意象构建的重要补充作用。节日器物以自己丰富的物质形态,与城市意象的五要素结合,构建出临安城市的“西湖意象”和“繁华意象”。与此同时,节日器物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精致”“实用”的器物意象,对于临安乃至现今杭州城市品格的塑造,依然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

余敏芳[8](2018)在《宋代节日词的题材建构》文中研究表明节日以其特殊的时间意义凸显于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和极强的形式感。节日民俗与特定的节日意义相联系,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下蕴含着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本身具有文化的属性。因此节日民俗更易获得作者的审美关注,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节日民俗以节日场景、节俗活动、节日物象、节日情思四种样态参与宋词题材建构,显示出宋词对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关注。文学创作重心的下移,也从整体上拓展了宋词的文学视野,为宋词提供了一种关注人生的审美视角。

乔国恒[9](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杨羽婷[10](2018)在《宋代清明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宋代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流的历史现实为基础,以广义的清明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寻宋代清明节和清明词发展演变情况及原因,研究南北宋清明词中的民俗文化,挖掘宋代清明词的情感主题和深层意蕴,归纳宋代清明词的代表意象、常用手法,探索宋代清明词对唐代清明诗的继承和发展,进而考察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宋人特有的生命态度和精神风貌。文章主体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宋代清明节与清明词进行概述。从宏观角度追溯清明节的源头及宋前清明节的发展演变,介绍宋代清明节的独立及三节合流的情况,在对宋代清明词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宋代清明词繁盛的政治、经济及词体题材方面的原因。第二章从民俗文化角度入手,综合考察宋代清明词中所展现的多彩民俗。分别从信仰民俗和游戏娱乐民俗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宋代清明词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其中信仰民俗包括受火崇拜思想影响的禁火与新火、巫术崇拜影响的柳条插门、祖先崇拜思想影响下的上墓拜扫;游戏娱乐民俗包括踏青游宴、斗鸡斗草和曲水流觞。第三章探讨宋代清明词的情感主题和深层意蕴。清明词多表达游赏之乐和盛世之歌的欢情,离人之怀和乡国之思的思怀,春逝之伤和人生之悟的感悟。但是由于南北宋时空背景的差异,南北宋的清明词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北宋词人多表现游春之乐与伤春之悲,由北如南的南渡词人多抒发北人南渡的时空感悟,而南宋词人既有私人书写又有对于国破家亡的沉痛悲切。进一步探寻宋代清明词的深层意蕴,可以从中发现词人逃避死之世界、追求生之世界的贵生的生命意识,和心灵家园的回归意识。第四章观照了宋代清明词的艺术特色。首先归纳了清明词中的代表意象:风雨与落花、春莺与春燕、秋千佳人;其次分析了清明词中常用的今昔对比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最后探寻了宋代清明词对唐代清明诗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清明词延续了唐代清明诗中悲欢交织的艺术表达,但减少了唐代清明诗中对于悼亡伤死主题的反映、突破了“落花”意象的内涵、增加了伤春惜春、感时伤逝的心理情感,将唐代清明诗注重外在扩张的审美取向演变为了注重内在感悟的审美取向。结语全面总结宋代清明词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笔者今后对此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市井文化的内涵及本文研究对象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宋代市井文化的繁盛
    第一节 宋代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推动
    第三节 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二章 宋诗中展现的市井文化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
    第二节 市井百工与商业活动
    第三节 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
第三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第一节 不满俗世,追求出世
    第二节 对商业认同与鄙弃的矛盾态度
    第三节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四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市井形象的生动摹写
    第二节 语言上的雅俗共存
    第三节 场面描写灵活生动
第五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史料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唐宋都市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与意义
    2 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唐宋都市变化与词的发展
    1.1 唐宋都市发展概况
    1.2 都市词的创作背景
    1.3 唐宋词人都市轨迹
第二章 都市景观:词人创作的现实选择
    2.1 日常宴饮
    2.2 都市风光
    2.3 节序风俗
    2.4 社会交往
第三章 身份认同:词人创作的都市焦虑
    3.1 词人自我身份的认同
    3.2 纵情后的焦虑
    3.3 被隔离的“他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4)宋南渡节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与创作概况
    第一节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
        一、复杂动荡的偏安时局
        二、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
        三、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四、雅俗并存的词坛风尚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创作概况
        一、词人群体性构成
        二、词作的定量分析
第二章 南渡节序词深挚广博的思想主题
    第一节 慷慨沉郁的家国哀思
        一、故都情结
        二、忧国感怀
    第二节 深沉隽永的文人情怀
        一、光阴之叹
        二、羁旅之愁
    第三节 鲜活多元的民俗风情
        一、宴游欢庆
        二、风物习俗
第三章 南渡节序词丰雅有序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宏阔有序的时空架构
        一、时空流转下移步换景
        二、时空对望中抚今思昔
    第二节 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
        一、精巧蕴藉的使事用典
        二、清雅自如的诗句化用
        三、风流共赏的次韵追和
    第三节 自然鲜明的赋法特征
        一、丰富细腻的情景铺陈
        二、回环往复的结构层次
第四章 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两宋节序词发展的缩影
        一、开拓节序词的审美境界
        二、拓展节序词的广度深度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概览
        一、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
        二、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
        三、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南渡节序词统计表
附录二 :宋明清名家词选选录南渡节序词统计
附录三 :南渡节序词在宋明清名家词论中的品评次数统计
致谢

(5)兴盛与变革 ——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宋代舞蹈发展概述
    第一节 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宋代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宋代民间舞蹈的兴盛
    第一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种类
    第二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演出场所
    第三节 宋代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民俗文化
第三章 宋代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程式化”
    第二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情节化”
    第三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以俗为雅”
    第四节 宋代民间舞蹈的“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等

(6)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历史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重要古籍与资料搜集
        1.5.2 国内研究成果
        1.5.3 国外研究成果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汴京八景”历史与演进
    2.1 “八景文化”历史溯源
        2.1.1 “八景”起源与发展
        2.1.2 地方八景发展简述
        2.1.3 “八景”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2 “汴京八景”发展演进
        2.2.1 “汴京八景”地理位置变迁
        2.2.2 “汴京八景”发展演进特征
        2.2.3 “汴京八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3 小结
3 “汴京八景”体系营造研究
    3.1 汴京城市山水环境
        3.1.1 汴京山水环境辨析
        3.1.2 汴京城市水系变迁
        3.1.3 汴京城市空间环境
    3.2 山水游憩活动下的“汴京八景”
        3.2.1 与城市水系串联互动
        3.2.2 与山体环境远近互动
        3.2.3 与城市功能结合互动
    3.3 “汴京八景”空间分布特征
        3.3.1 城市辐射特征
        3.3.2 沿河发展趋势
        3.3.3 文化空间分布
    3.4 “汴京八景”体系营造理念
        3.4.1 环境观
        3.4.2 文化空间营造
    3.5 小结
4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与城市文化
    4.1 汴京城市风俗文化
        4.1.1 民风民俗
        4.1.2 节日庆典
        4.1.3 风俗对市民生活影响
    4.2 “汴京八景”中的文化活动
        4.2.1 踏青宴饮活动
        4.2.2 祭祀祈拜活动
        4.2.3 赏花垂钓活动
        4.2.4 节目观赏活动
        4.2.5 水嬉游玩活动
    4.3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
        4.3.1 “汴京八景”中的人文景观游憩活动
        4.3.2 “汴京八景”中的自然景观游憩活动
        4.3.3 “汴京八景”中不同阶层的游园活动
    4.4 小结
5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发
    5.1 城市风景体系构建下的“汴京八景”
        5.1.1 城市标志
        5.1.2 城市生态
        5.1.3 城市文化
        5.1.4 人居需求
    5.2 人文空间规划中的“汴京八景”
        5.2.1 人文空间格局的经营
        5.2.2 文化境界的升华
        5.2.3 文化认同感的塑造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图目录
附录 Ⅱ 表目录
附录 Ⅲ 相关史料

(7)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四、研究的内容、概念与范围
第一章 南宋岁时节日习俗仪式中的节日器物
    一、南宋岁时节日背景
        (一)岁时节日的时间基础
        (二)节俗活动的形成与稳定
        (三)岁时节日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春夏期活跃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迎春仪式与春牛制作
        (二)元宵闹夜与灯品饰物
        (三)清明踏青与湖中土宜
        (四)端午避恶与压胜物制作
    三、秋冬期稳定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七夕乞巧与供奉摩睺罗
        (二)辞旧迎新与驱傩器物
    四、小结
第二章 南宋节日器物呈现的历史继承与转变
    一、复制与模仿
        (一)规营宫室,历史延续
        (二)民俗事象的南方移植
    二、节日器物转变的时代契机
        (一)奢享之风的时代基础
        (二)工艺繁盛的社会阶层基础
    三、节日器物精神内核的时代转化
        (一)节日活动内容的大众化
        (二)节日内涵的娱乐化
        (三)节日器物的宗教信仰生活化
        (四)日常器物向节日器物转化
    四、小结
第三章 南宋临安节日器物的地域性流动与节俗扩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性流动
        (一)节日器物实物形式输入临安
        (二)节日器物的工艺技术传至临安
        (三)艺人及技艺在其他区域内的流动与传播
    二、材料、工艺技术等要素的地域性整合
        (一)“南料北工”
        (二)“南料南工”
        (三)器物名称的儿缀词现象
    三、节日习俗及器物的扩布
        (一)民俗的扩布性
        (二)临安与周边地区的扩布
        (三)在辽金的扩布
        (四)在域外的扩布
        (五)少数民族风俗在中原的扩布及造物影响
    四、时易俗移
        (一)节日习俗的稳定元素与变动元素
        (二)继承
        (三)消失
        (四)同形异质
    五、小结
第四章 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城的空间移动
    一、南宋临安岁时节日的空间结构状态
        (一)岁时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布
        (二)岁时节日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二、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状态
        (一)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
        (二)节日器物在空间移动中的特征
    三、节日市场的形成与相关手工艺店铺的分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化销售
        (二)手工艺店铺、行市的分布状态
        (三)手工艺店铺、行市分布的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五章 节日器物对于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建构
    一、城市意象理论解读下的南宋临安城
        (一)城市意象理论
        (二)南宋临安城市物质空间意象
    二、节日器物构建的“西湖意象”
        (一)“西湖意象”的内容与特征
        (二)“西湖意象”的器物性建构
    三、节日器物承载的“繁华意象”
        (一)临安城市意象五要素与节日器物
        (二)临安繁华行市的异地复刻
    四、节日器物衍生的记忆遗产与城市品格
        (一)物象空间向意象空间的转化
        (二)器物记忆与记忆遗产
        (三)器物意象与城市品格
    五、小结
结论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后记
附录

(8)宋代节日词的题材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节日场景入词
二、节俗活动入词
三、节日物象入词
四、节日情思入词

(9)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10)宋代清明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清明节与清明词概述
    第一节 宋代清明节
        一、清明节溯源及宋前的发展演变
        二、宋代清明节的独立及清明、寒食、上巳合流
    第二节 宋代清明词概述
        一、宋代清明词的界定
        二、宋代清明词繁盛的原因
第二章 宋代清明词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第一节 清明词中的信仰民俗
        一、禁火与新火——火崇拜
        二、柳条插门——巫术崇拜
        三、上墓拜扫——祖先崇拜
    第二节 清明词中游戏娱乐民俗
        一、踏青游宴
        二、斗草斗鸡
        三、曲水流觞
第三章 宋代清明词的情感主题与深层意蕴
    第一节 宋代清明词的情感主题
        一、欢情
        二、思怀
        三、感悟
        四、南北宋清明词的情感倾向
    第二节 宋代清明词的深层意蕴
        一、贵生的生命意识
        二、心灵家园的回归意识
第四章 宋代清明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宋代清明词中的代表意象
        一、风雨与落花
        二、春莺与春燕
        三、秋千与佳人
    第二节 宋代清明词的常用手法
        一、今昔对比
        二、情景交融
    第三节 宋代清明词对唐代清明诗的继承与发展
        一、悲欢交织: 从唐代悼亡伤死之悲到宋代感时伤逝之悲
        二、由唐代清明诗追求外在扩张到宋代清明词注重内在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宋代清明词创作概况一览表
致谢

四、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D]. 陈梦泽.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J]. 展子雯.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3]唐宋都市词研究[D]. 喻燕真.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宋南渡节序词研究[D]. 郑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5]兴盛与变革 ——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研究[D]. 孙少康.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8)
  • [6]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D]. 董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7]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D]. 陈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8]宋代节日词的题材建构[J]. 余敏芳.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10]宋代清明词研究[D]. 杨羽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