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仙益肝胶囊联合胸腺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抗原转阴的疗效观察

草仙益肝胶囊联合胸腺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抗原转阴的疗效观察

一、草仙乙肝胶囊并用胸腺肽对慢性乙肝患者HBV抗原阴转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娟[1](2019)在《新型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作用机制及大鼠血浆中代谢物初步鉴定》文中认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并且HBV感染传播途径多,发病过程长,发病机制复杂,对人类健康早已产生了严重威胁[1]。目前,抗HBV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ecleoside(acid)analogues,Nas]。这两类药物虽能抑制HBV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核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且长期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2]。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治疗药是目前相关科研者的共同目标,我们课题组设计了新型核苷类化合物GY001-GY005。本课题旨在对GY001-GY005这五个化合物进行抗HBV活性筛选,针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对其抗HBV机制进行探索,并进行了大鼠血浆中代谢物鉴定实验,为化合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野生型转染HBV基因的HepG2.2.15细胞和对拉米夫定耐药HBV基因的HepGRL1细胞为筛选模型,选用浓度为20μM的拉米夫定(3TC)作为阳性药[3]。以HBsAg和HBeAg为指标对这5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BV活性比较,并检测其对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选出活性最好的化合物探讨其抗HBV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活性最好的化合物GY005进行大鼠血浆中代谢物鉴定实验,为此类化合物后期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奠定基础。本研究共分三部分,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化合物GY001-GY005体外抗HBV活性研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毒性,计算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药物作用于细胞6天后上清中的HBsAg、HBeAg的变化,比较5个化合物对HBV抗原表达量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FQ-PCR)检测化合物作用于细胞6天后,化合物对细胞内及细胞上清中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计算出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和HepGRL1细胞上清中及细胞内HBV DNA拷贝数的抑制率,再与阳性药物抑制率比较,判断其体外抗HBV效果。第二部分GY005抗HBV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GY005对HepG2.2.15细胞HBV聚合酶(Polymerase,P)基因mRNA表达活性的影响。HepG2.2.15细胞培养于6孔细胞板,设定给药组、阳性组和空白组,6天后收集细胞并提取RNA,反转录后进行RT-PCR,最后对PCR产物进行图像采集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第三部分GY005大鼠血浆中代谢物初步鉴定选取SD大鼠,GY005用CMC-Na匀浆,灌胃给药后眼眶采血,分离血浆,通过LC-MS/MS检测其代谢物,对数据分析并与标准品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确定代谢物。结果:1.通过MTT法检测,GY001-GY005体外对HepG2细胞的毒性均较小,其CC50均大于500μM。2.ELISA法检测同浓度(1μM)的GY001-GY005对HepG2.2.15和HepGRL1细胞抗原的抑制率,结果显示GY001-GY005对HBV抗原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GY005活性稍好。3.FQ-PCR法结果显示,GY001-GY005均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液和细胞内HBV DNA水平,且对其拷贝数的抑制率均呈浓度依赖性。对HepG2.2.15细胞给药6天,GY005活性较为突出,1μM的GY005对HepG2.2.15细胞上清和胞内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81.07%(p<0.01)、71.85%(p<0.01),3TC组对其抑制率约为75%;对HepGRL1细胞给药6天,作用最突出的依然是GY005,1μM的GY005对HepGRL1细胞上清和胞内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2.97%(p<0.01)、80.05%(p<0.01),3TC组对其抑制率约为20%。4.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经GY005作用之后的细胞内HBV P基因mRNA条带亮度显着降低。说明GY005可抑制HBV-P基因mRNA的表达。5.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药GY005 2h后体内代谢物有GY001、GY002以及GY003,含量都比较少,而原型(GY005)基本完全水解。结论:1.GY001-GY005化合物毒性均较小。2.GY001-GY005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HBV的作用,其中活性最好的是GY005,其作用机制为转录水平抑制HBV P基因mRNA的表达。3.GY005在大鼠体内易水解,水解代谢物有GY001、GY002和GY003。

韩礼月[2](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搜集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章,采用IBM SPSS20.0数据挖掘软件作为挖掘工具,探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设定好的关键词为检索条件收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公开发表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对方剂中的中药规范化处理后,建立中药原始数据库,运用IBM 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用药频次的规律,方剂涉及的证候分布规律,聚类分析得到新的高频药物组合。结果:四性统计中居于第一位的是“寒”,五味统计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苦”,归经统计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肝经”,方剂证候统计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肝郁脾虚证”,高频药物的归类中前两位是清热类与补虚类中药,聚类分析挖掘药物组合(2味中药)10个、高频药物组合(>2味中药)6个。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用药的基本规律:现代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的使用四性与五味以苦寒、甘温类中药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为主,说明慢乙肝的治疗主要以三脏为主,可以反推出慢乙肝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脏;涉及中药方剂的证候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等虚实夹杂病证为主;药物的使用频次归类,以清热类与补虚类为多;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若干,这些高频药物组合能够针对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子“湿、热、毒、痰、虚、瘀”等起到特定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治疗提供辨证思路及组方思维,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和欢,尚新悦,宋少江[3](2016)在《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主流的苦参碱制剂类型包括注射剂、栓剂、胶囊剂和片剂,处于研发状态的剂型有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对临床常用的苦参碱制剂进行科学的优化和新剂型的研发,可以显着性提高苦参碱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扩大苦参碱制剂的临床应用,从而增强苦参碱制剂的临床疗效。这些对中药单体化合物苦参碱的研究及其制剂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苦参碱药理活性、制备方法和制剂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以期为今后苦参碱的开发到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管庆霞[4](2014)在《中药多成分嵌段共聚物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Ⅱ)》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对乙型肝炎有确切疗效的丁香叶中的有效成分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醉为模型药物,制备同时包载两种中药成分的mPEG-PLG A纳米粒,构建长效和靶向融为一体的纳米递药系统。探讨以mPEG-PLG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的中药多成分纳米递药系统包封和释放规律,通过体内、体外研究以期达到肝细胞内递药目的。1. S H双载药纳米粒的工艺与处方优化以纳米粒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相结合进行工艺与处方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以mPEG-PLG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F68为稳定剂,采用沉淀法制备的SH双载药纳米粒溶液外观呈现淡蓝色乳光,总包封率及总载药量分别为(32.3 8±1.21 ) %和(12.01±0.32) %。采用比较实验法进行冻干工艺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5%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的SH-NPs冻干粉外观呈疏松的白色粉末,复溶性良好。三批验证产品显示,重现性较好,工艺可行。2.SH双载药纳米粒特性研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 H双载药纳米粒的形态,Zetasizer Nano-ZS9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PDI及Zeta电位。结果显示,SH双载药纳米粒形态圆整,分布均匀,粒径及PDI值分别为91.70±2.1 1 nm和0.22±0.01 , Zeta电位为-24.9±1.16mV。采用动态透析法,以pH7.4的PBS为释药介质,3 7℃恒温避光恒速(100rpm)搅拌下进行SH双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实验。结果显示,SH双载药纳米粒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7 9和0.9 84,证明,S H双载药纳米粒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数据表明,分子量小、体积小的HT包封率和释放速率大于SYR。3.SH双载药纳米粒药动学研究以SH生理盐水溶液为对照组,研究SH双载药纳米粒的药动学参数,在设计的时间点大鼠眼眶取血,UPLC法测定S YR和HT的血药浓度,用DAS2.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对照组与纳米粒组的药时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动力学特征。在给药剂量相同时,纳米粒组与对照组相比,纳米粒组中SYR和HT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是对照组的3.17倍和2.32倍,AUC分别是对照组的3.70倍与5.55倍。T1/2β显着延长,AUC明显增高,说明将SYR和HT制成纳米粒后,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具有一定的长循环效果。4.SH双载药纳米粒靶向性研究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靶向性研究。小鼠尾静脉注射SH双载药纳米粒溶液和SH生理盐水溶液,UPLC法检测全血及各组织中S YR和HT的浓度,以药物的相对靶向率(RT E)和相对摄取率(R U E)评价载药纳米粒给药后小鼠体内分布情况。实验表明,与S H生理盐水组比较, S H双载药纳米粒组能显着增加给药后小鼠肝组织内SYR和HT的药物含量,从药物的RTE和RUE来看,SH双载药纳米粒能明显提高SYR和HT在肝脏中的分布,显示S H双载药纳米粒具备一定的肝靶向特性。小鼠尾静脉注射FITC标记的SH双载药纳米粒溶液和FITC溶液,采用荧光内窥式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对小鼠活体内实时细胞尺寸水平观测,探讨纳米粒能否进入肝细胞内。结果表明,FITC溶液组没有荧光,排除FITC的干扰。对于FITC标记的SH-NPs组,随着时间的延长,纳米粒由细胞外逐渐进入到细胞内部,数量亦逐渐增加,具有正相关性。因此,SH双载药纳米粒是可以靶向肝细胞内的。5. SH双载药纳米粒细胞毒性研究采用MTT法考察SH双载药纳米粒对HepG2.2.1 5细胞的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游离药物组与SH-NPs对HepG2.2.15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大;相同浓度时,各组药物的抑制率随时间延长而上升;SH-NPs组随孵育时间延长,抑制率逐渐升高并达到游离药物的抑制水平,表明SH-NPs组有明显的缓释效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G 1和G2期无明显变化,S期的DNA含量明显增高,提示SH-NPs能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6. SH双载药纳米粒细胞摄取的研究(1)细胞摄取研究采用荧光显微镜对HepG2.2.1 5细胞摄取定性分析,流式细胞仪对HepG2.2.15细胞摄取定量分析。荧光显微镜考察结果显示,未用FITC标记的空白NPs和FITC溶液共孵育的细胞没有荧光,排除了载体和游离FITC的干扰。FITC-SH-NPs与细胞作用后可以观察到荧光,亮点密度和荧光强度随着NP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HepG2.2.15细胞孵育后,空白NPs组、FITC溶液组没有荧光,排除了空白NPs和FITC分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孵育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增大,表明细胞摄取量与药物浓度、孵育时间成正相关;37℃时细胞对FITC-SH-NPs的摄取量明显高于4℃时,说明细胞摄取存在主动转运的过程。(2)内吞抑制剂对细胞摄取取抑制作用的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秋水仙索与氯喹对细胞摄取的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素与氯喹对细胞摄取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与HepG2.2.15细胞孵育时间的延长,两种抑制剂对细胞摄取的抑制作用减弱,且氯喹对细胞摄取抑制作用弱于秋水仙素。随着FITC-SH-NPs浓度增加,阳性细胞百分率增加不明显,表明FITC-SH-NPs浓度对两种抑制剂对细胞摄取的抑制作用影响较小。7.SH双载药纳米粒药效学研究建立D-GalN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中ALT、AST活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肝匀浆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病理切片,探讨SH双载药纳米粒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各药物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提高其肝匀浆SOD活性,降低肝匀浆MDA含量,亦能降低肝脏系数,能明显改善肝组织损伤的程度。SH-NPs组与SH组能明显减轻肝组织变性和坏死程度,并减轻炎症反应,且SH-NPs作用更为明显,说明,SH双载药纳米粒对D-GalN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ELISA法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阳性对照药组和SH-NPs组均可抑制HepG2.2.1 5细胞上清液中HBsAg与HBeAg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 < 0.05,P <0.01)。SH-NPs组在作用144 h,质量浓度为3.2μg/mL时,对HBsAg的抑制率最高,达44.6%,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SH-NPs对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呈现较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SH双载药纳米粒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综上,本文成功制备SH双载药纳米粒,并构建了适合于水溶性药物的高包封率、高载药量的多成分纳米递药系统。初步探索了以mPEG-PLGA为纳米载体制备水溶性多成分纳米粒中药物的包封及释药规律,数据表明,分子量小、体积小的HTL比分子量大、体积大的SYRSYR包封率高,释药速率的快。SH双载药纳米粒有长循环性和肝靶向性,可实现细胞内靶向,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急性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HepG2. 2. 15细胞增殖、HBsAg、HBeAg有抑制作用。本文为水溶性的中药多成分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蒋菁蓉,张天洪,钟森[5](2013)在《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叶下珠是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乙肝的植物药,无论单用/复方还是与其他药物合用均可使HBV-DNA阴转、HBeAg阴转、抗HBe阳转,延缓或阻止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进展;并且有停抗病毒药后病毒反弹率、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的优点;对化学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及免疫性肝损伤均有作用;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分化和促进其凋亡。作用机理可能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调节免疫、保肝、抑制HBX表达、抗肝纤维化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叶下珠是一种安全、有效、很有发展前景的抗HBV植物药,是值得深入开发的天然药物。

朱明添[6](2012)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反复筛选、不断优化,本研究采用叶下珠、黄芪、三七、甘草等数种中药组成了叶下珠复方,并拟将其开发为新一代的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在进行叶下珠复方的临床研究前,我们完成体外抗乙肝病毒(HBV),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病理模型的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实验治疗的有效性。在体外抗HBV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2.15细胞作为体外模型,HBsAg、HBeAg作为药物效果的筛选靶标,通过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浓度,并相应计算出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显示,叶下珠复方在2.2.15细胞中对HBsAg分泌抑制的治疗指数为8.4.因此,叶下珠复方在体外能高效、低毒的抑制HBV的分泌HbsAg和HBeAg。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及ADV在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在给药后第10天、第21天、停药后3天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ADV具有减少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但停药3天有反跳。叶下珠复方大、中剂量组均有降低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虽然没有减少到ADV组水平,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且在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说明叶下珠复方作用持久、平稳。模型组Tg鼠肝脏病理改变类似于临床轻度肝炎表现,随着叶下珠复方剂量的增大,炎症得以缓解。大剂量组的肝板排列整齐,无纤维组织增生,但中央静脉周围轻度围管浸润。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和ADV均能减少肝组织中HbcAg表达,尤其大剂量组明显。叶下珠复方能够上调CD3+、CD4+、CD4+/CD8+,下调CD8+T细胞比值水平,具有正向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ADV也具有提高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如CD3+百分比),但作用相对叶下珠复方弱。运用大、中、小剂量叶下珠复方和ADV均能提高HBV转基因小鼠血清IL-2、TNF-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的差异。且运用大、中剂量叶下珠复方治疗后IL-2、TNF-Y水平已高于正常对照组。叶下珠中剂量组CD3+、TNF-γ与给药前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CD4+、CD8+、CD4+/CD8+的变化与给药前后HBV-DNA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肝炎(LRHB)52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着优于单纯使用ADV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治疗52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完全应答率(CR)为25%,显着高于ADV组(10%),X2=9.07,P<0.01。叶下珠复方联合ADV组治疗52周,患者CD4+百分比和NK细胞均增加,CD3+百分比增加,而两组CD8+百分比减少,并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HBV特异型CD8+T细胞用于破坏感染肝细胞,能清除肝内HBV、从而减少细胞内HBV数目,说明叶下珠复方联合ADV能更好改善LRHB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及提高NK细胞的活性,提高抗病毒的疗效。同时能调节免疫功能,使免疫低下或免疫紊乱的调整到正常,显示出较好的抗HBV效果。

郑阿乾[7](2012)在《叶下珠复方体内、外抗HBV和保护肝损伤的作用以及治疗CHB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反复筛选、不断优化,本研究选用叶下珠、黄芪、三七、甘草等数种药物组成叶下珠复方,并拟将其开发为新一代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在进行叶下珠复方的临床研究之前,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的抗乙肝病毒(HBV)及保护肝损伤的实验研究,验证其实验治疗的有效性。在体内、外抗HBV作用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2.15细胞作为体外模型,HBsAg. HbeAg作为药物效果的初步筛选靶标,通过MM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浓度,并相应计算出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显示叶下珠复方在2.21.5细胞中对HBsAg分泌物抑制的治疗指数为3.8,对HBeAg分泌抑制的治疗指数为8.4。因此,叶下珠复方在体外能高效低毒抑制HBV的分泌HBsAg和HBeAg.在体外鸭乙肝模型中,在给药第14天时,叶下珠复方各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血清病毒载量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即使在停药后第3天,叶下珠复方组各剂量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仍有显着差异。其中大、中剂量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1;小剂量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且停药后3天与停药后14天比较,血清病毒载量在大、中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叶下珠复方大、中剂量组在停药后,DHBV反跳不明显。阳性对照ACV组在给药第7天时病毒载量即明显下降(P<0.01)。但在停药第3天时,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血清病毒载量无明显差异。因此,ACV组抑制病毒复制起效较快,但也较容易导致停药后反跳;而叶下珠复方的体内抗DHBV作用起效缓慢,但停药后能继续维持至少一段时间。在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中,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降酶效果与联苯双酯相当,而中、小剂量组效果不如联苯双酯组;叶下珠复方的降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且从各组肝脏病理改变也可以看出,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均较模型组病理改变轻微,以叶下珠复方大剂量和联苯双酯组病理改变最轻。在采用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中我们也获得类似的结果。叶下珠复方组的降酶效果也呈剂量依赖性,且大剂量组的降酶效果与联苯双酯相当。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的肝脏病理改变也最为轻微。为了解叶下珠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我们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叶下珠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拉米夫定治疗60例和复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60例进行随机比较,疗程为52周。结果显示,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叶下珠复方ALT、AST、A/G、SB复常率分别为73.3%、80.0%、83.3%和76.7%,均与叶下珠复方加拉米夫定组相近,而显着高于拉米夫定组。在HbeAg转阴方面,叶下珠复方组HbeAg转阴率(22.4%)与叶下珠复方加拉米夫定组(23.7%)相近,而非常高于拉米夫定(10.5%)。叶下珠复方组HBV-DNA阴转率(40.0%)显着低于拉米夫定(66.7%)。而叶下珠复方加拉米夫定组HBV-DNA阴转率(86.7%)高于叶下珠组,但与拉米夫定组相近。综上所述,叶下珠复方在体内、外的实验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抗乙肝病毒功效:抗病毒作用持久,不易反跳;能较好地保护急、慢性肝损伤,护肝降酶作用较好。在临床研究中,叶下珠复方显示出较好的抑制HBV复制和改善肝功能的疗效。特别是与拉米夫定联用可提高HBV-DNA阴转率以弥补中药抗病毒之不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芳[8](2011)在《银杏叶提取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分泌抗原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分泌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中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价值。方法:第一部分:1.用MTT法检测银杏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2.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期间分不同的时间段(4d和6d)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EGb761对HepG2.2.15细胞分泌抗原的作用。第二部分:用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血清和银杏叶提取物作用于HL-7702细胞株和树鼩原代肝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4d和6d)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DNA,用TRFI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细胞内的HBV DNA。结果:第一部分. 1. MTT实验显示:分别在细胞培养的第4天和第6天进行MTT实验,检测实验组吸光度值A(OD)与对照组吸光度值A(O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epG2.2.15细胞经不同浓度的EGb761干预后,第4天和第6天的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吸光度A值及HBeAg吸光度A值,明显少于未加药作用过的阳性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乙肝病毒抗原吸光度A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3. HepG2.2.15细胞经不同浓度的EGb761干预后,EGb761的浓度在55μg/ml~1750μg/ml的剂量范围内,4d时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吸光度A值小于6d时对应药物浓度的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吸光度A值,4d时EGb761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大于6d时对应药物浓度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而EGb761的浓度在14μg/ml~1750μg/ml的剂量范围内,4d时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eAg吸光度A值大于6d时对应药物浓度的细胞培养上清中HBeAg吸光度A值,但是4d时EGb761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的抑制率大于6d时对应药物浓度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的抑制率。4. HepG2.2.15细胞经不同浓度的EGb761作用4d和6d后,27μg /ml及以上的浓度范围时测得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吸光度A值与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19μg/ml及以上的浓度范围时测得的细胞上清中的HBeAg吸光度A值与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银杏叶提取物干预过的感染了人HBV的HL-7702细胞株和树鼩原代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呈阳性,HL-7702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的HBsAg的吸光度A值在一倍稀释浓度4d时与相应的阳性对照组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内的HBV DNA经PCR后灰度值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趋势。结论:1.本实验应用EGb761的剂量在14μg/ml~1750μg/ml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2.经EGb761干预过4d和6d的HepG2.2.15细胞,EGb761的剂量浓度范围在27μg/ml~1750μg/ml时对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中的HBsAg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而在219μg/ml~1750μg/ml的剂量范围内时对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中的HBeAg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3. HepG2.2.15细胞经不同浓度的EGb761作用4d和6d后,EGb761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就可以抑制HepG2.2.15细胞向培养上清中分泌HBsAg;而抑制细胞分泌HBeAg到培养上清中却需要较高的药物浓度,并且EGb761对HBsAg的抑制率有强于对HBeAg的抑制率的趋势。4.经EGb761干预过的HepG2.2.15细胞,4d时对乙肝抗原的抑制率有强于6d时抑制率的趋势。5. EGb761的浓度在27μg/ml时可能是抑制HBsAg分泌的最低有效剂量浓度,同样EGb761的浓度在219μg/ml时可能是抑制HBeAg分泌的最低有效剂量浓度。6. HL-7702细胞株能够被人HBV感染,但是不能用其作为研究自然状态下感染HBV的细胞模型。7.树鼩原代肝细胞可以感染人HBV病毒。

王言[9](201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干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讨未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初步评价中医药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初步构建适宜社区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评价体系。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引用以慢性肝病量表为主的生存质量量表对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对采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1年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横断面调查。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卡方分析、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患者的基本特征未治疗组男性63例,女性72例,男女性别比为:3.2:1,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7.29±14.37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4年,平均14.59±6.87年;中医治疗组男性64例,女性46例,男女性别比为:1.39:1,年龄最大69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6.68±13.26岁,病程最长36年,最短1年,平均13.86±6.9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性66例,女性60例,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最大57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6.21±12.75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4年,平均17.36±8.56年: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2.三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本研究中医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6.88±2.97°、11.17±1.002,困乏(FA)23.73±5.18、14.9±1.78,系统症状(SS)26.6±4.27、15.55±2.18,活动能力(AC)16.67±3.51、10.93±1.28,情感(EF)41.85±7.07、34.38±4.92,焦虑(WO)26.27±5.66、20.55±3.78,总分维度平均分152.02±23.0、107.48±8.33,结果各维度及总分平均分中医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明中医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8.93±2.10、11.17±1.002,困乏(FA)25.29±3.79、14.9±1.78,系统症状(SS)30.43±1.81、15.55±2.18,活动能力(AC)17.45±2.59、10.93±1.28,总分维度平均分154.26±14.89、107.48±8.33,结果以上维度及总分平均分中医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情感(EF)38.7±5.87、34.38±4.92焦虑(WO)23.45±4.83、20.55±3.78,两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本研究中医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相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6.88±2.97、18.93±2.10,系统症状(SS)26.6±4.27、30.43±1.81,情感(EF)41.85±7.07,38.7±5.87,结果在以上各维度平均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困乏(FA)23.73±5.18、25.29±3.79,活动能力(AC)16.67±3.51、17.45±2.59,焦虑(WO)26.27±5.66、23.45±4.83,总分维度平均分152.02±23.0、154.26±14.89,几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表明:性别与腹部症状(AS)、系统症状(SS)方面具有负相关,男性患者的得分高于女性患者,而在其他方面无相关。年龄在各个方面无相关性。婚姻与情感(EF)、焦虑(WO)方面具有正相关性,而在其他方面无相关性。文化程度与系统症状(SS)方面具有正相关,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系统症状(SS)方面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职业在各个方面无相关性。医疗费用类型在总分、焦虑(WO)方面具有正相关.病程与困乏(FA)、焦虑(WO)具有负相关,病程越长,困乏(FA)、焦虑(WO)方面的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干预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为临床制定高效、安全操作方便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和科学参考。

魏义胜[10](2010)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评价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联合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和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对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把郑州大学第一附院和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的慢性肝炎诊断标准的120例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用药的方法为:在使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对照组用药的方法为:单用拉米夫定。两组患者给药剂量为: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天一片,一日一次;双虎清肝颗粒的用法为1袋/次,3次/天;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的用法与双虎清肝颗粒相同,中药服用48w,两组拉米夫定疗程个体化,观察随访24w。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包括:开始治疗时的基础水平,治疗12w后、24w后、48w和72w后检查肝功能相关的五项、定量观察乙肝病毒DNA变化;并用慢性肝病量表对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最后再比较YMDD变异株在治疗前及治疗48w和72w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数据经分析:治疗组所有的乙肝患者在治疗12w、24w、48w和72w后,ALT复常率,即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概率分别为86.7%,93.3%,96.7%和93.3%,均比对照组(76.7%,78.7%,75%,73.3%)要高;统计结果显示:12w与24w的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8w与72w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数据分析得出:治疗组的HBeAg转阴率在治疗后12w、24w、48w和72w分别为13.3%,18.3%,30.0%和28.3%,均高于对照组(10.0%,15.0%,26.7%,20.0%),而治疗组HBeAg转阴率12w、24w、48w和72w之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在治疗12w、24w、48w和72w后分别为6.7%,13.3%,20.0%和16.7%,都比对照组(3.3%,6.7%,16.7%,11.7%)高,而HBeAg/HBeAb转换率12w、24w、48w和72w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其HBV-DNA转阴率在治疗后12w、24w、48w、72w分别为58.3%,78.3%,90.0%,85.0%,均高于所有入选对照组的患者(51.6%,63.3%,70.0%,53.3%);12w和24w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8w及72w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两组YMDD变异株在治疗后的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在治疗后48w和72w分别为6.7%和15.0%,都比对照组(26.7%和40.0%)的低,并且与对照组比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之间疗效相比:治疗组48w不应答、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结果分别为13.3%、21.6%和75.0%。72w不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结果分别为23.3%、16.7%和68.3%。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两组治疗前、24w、36w、48w比较六大类症状记分,结果做t检验,统计得出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六大类症状记分差异非常明显(P<0.001)。各个症状记分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表明两组有相当的疗效在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异常,并且在治疗期间及用药结束后随访24w都没有发生不良反应,表明药物的安全性非常好。结论:拉米夫定+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HBV-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可以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引起的乙肝YMDD病毒的变异,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恢复,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方面效果要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并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草仙乙肝胶囊并用胸腺肽对慢性乙肝患者HBV抗原阴转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仙乙肝胶囊并用胸腺肽对慢性乙肝患者HBV抗原阴转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作用机制及大鼠血浆中代谢物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Y001-GY005 体外抗HBV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受试化合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2.2 MTT法测定GY001-GY005对HepG2 细胞的毒性
        2.3 ELISA法测定GY001-GY005对HBe Ag和 HBsAg的影响
        2.4 FQ-PCR法检测GY001-GY005 对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
        2.5 FQ-PCR法检测受试物对细胞内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GY001-GY005对HepG2 细胞的毒性
        3.2 GY001-GY005 对野生型和拉米夫定耐药型HBV抗原的抑制作用
        3.3 GY001-GY005对HepG2.2.15 细胞和HepGRL1 细胞HBV DNA的抑制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GY005抗HBV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受试化合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2.2 细胞收集
        2.3 细胞总RNA提取
        2.4 总RNA样品纯度检测
        2.5 总RNA样品完整性检测
        2.6 cDNA链的合成与PCR扩增
        2.7 扩增产物凝胶图像半定量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GY005 大鼠体内代谢物初步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GY005 大鼠灌胃给药
        2.2 全扫描方式检测大鼠血浆中可能的代谢物
        2.3 大鼠血浆中代谢物比对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法确证大鼠血浆中水解代谢物
        3.2 全扫描方式分析大鼠血浆中其他可能的代谢物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药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库的建立与中药规范化处理
        1.6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药物的四性分析
        2.2 药物的五味分析
        2.3 药物的归经分析
        2.4 慢乙肝的常见证候分析
        2.5 药物的频数分析
        2.6 药物的归类统计
    3 药物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分析
        4.2 方剂的证候分析
        4.3 药物的频数分析
        4.4 药物的归类分析
        4.5 常见药物的聚类分析
        4.6 数据挖掘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4.7 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参碱的来源
2 苦参碱的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抗肝损伤作用
3 苦参碱的全合成
4 苦参碱类衍生物
5 苦参碱传统制剂
    5.1 注射剂
        5.1.1 葡萄糖注射液
        5.1.2 氯化钠注射液
    5.2 肠溶片
    5.3 胶囊
    5.4 滴丸制剂
    5.5 栓剂
6 苦参碱新制剂
    6.1 靶向制剂
        6.1.1 脂质体剂
        6.1.2 隐形脂质体剂
        6.1.3 微粒、微丸制剂
        6.1.4 微球制剂
        6.1.5 纳米粒制剂
    6.2 凝胶剂
    6.3 缓控释制剂
    6.4 透皮吸收制剂
        6.4.1 醇质体剂
        6.4.2 微乳制剂
7 展望

(4)中药多成分嵌段共聚物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纳米递药系统研究现状
        1.1 中药单成分纳米递药系统研究现状
        1.2 中药多成分纳米递药系统研究现状
        1.3 组织分布影响因素
    2. mPFG-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递药系统研究现状
        2.1 m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特点
        2.2 m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载药方法
        2.3 m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应用
    3. 抗乙型肝炎中药的研究进展
        3.1 单味药及复方药
        3.2 中药有效成分
    4. 模型药物研究及立题依据
        4.1 模型药物
        4.2 立题依据
第二章 SH双载药纳米粒的工艺与处方优化
    1. 仪器与试剂
    2. SH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方法与结果
        2.2 讨论与小结
    3. 包封率的测定
        3.1 方法与结果
        3.2 讨论与小结
    4. SH双载药纳米粒的工艺优化
        4.1 方法与结果
        4.2 讨论与小结
    5. SH双载药纳米粒的处方优化
        5.1 方法与结果
        5.2 讨论与小结
    6. SH双载药纳米粒冷冻干燥研究
        6.1 方法与结果
        6.2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SH双载药纳米粒特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外观形态
        2.2 粒度分布与Zeta电位的测定
        2.3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2.4 透射电镜分析
        2.5 体外释药性能
        2.6 SH双载药纳米粒包封与释药规律探讨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SH双载药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1. 生物样品中SH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与动物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与小结
    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2.1 材料与动物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SH双载药纳米粒靶向性研究
    1. 生物样品中SH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与动物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与小结
    2. 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2.1 材料与动物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3. 基于FIVE技术的肝靶向性研究
        3.1 材料与动物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SH双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研究
    1. 材料与细胞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细胞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2.3 细胞形态学考察
        2.4 MTT法检测供试品对HepG2.2.15细胞毒性实验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对HepG2.2.15细胞周期的影响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4.1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4.2 细胞形态学考察结果
        4.3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4.4 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SH双载药纳米粒细胞摄取的研究
    1. 材料与细胞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细胞
    2. 实验方法
        2.1 FITC标记的SH-NPs的制备
        2.2 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摄取实验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摄取实验
        2.4 内吞抑制剂对细胞摄取抑制作用的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SH双载药纳米粒抗乙型肝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1. D-GalN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1.1 材料与动物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与结论
    2. 对HepG2.2.15细胞中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细胞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主要创新点

(5)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单味
    1.2 复方
    1.3 延缓和阻止肝纤维化
2 作用机理
    2.1 抗乙肝病毒 (HBV)
        2.1.1 体外抗乙肝病毒 (HBV) 作用
        2.1.2 体内抗乙肝病毒 (HBV) 作用
    2.2 调节免疫
    2.3 保肝作用
    2.4 抑制HBX作用
    2.5 抗肝纤维化作用

(6)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进展
        1.1 对慢乙肝的传统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认识
        1.2 中医药抗病毒研究的进展
        1.3 对核苷类药物耐药后中医研究进展
        1.4 对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抗病毒认识
    2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2.1 叶下珠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
        2.2 苦味叶下珠的生物学特征
        2.3 苦味叶下珠化学分析及药理作用
        2.4 基础抗病毒实验研究
        2.5 临床研究
        2.6 争议及其原因分析
        2.7 结语与展望
    3 核苷类药物治疗
        3.1 核苷类药物
        3.1.1 拉米夫定
        3.1.2 阿德福韦酯
        3.1.3 恩替卡韦
        3.1.4 替比夫定
        3.1.5 替诺福韦酯
        3.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4 免疫调节治疗
        4.1 病毒清除要靠机体免疫
        4.2 病毒性肝炎的Th1/Th2免疫应答
        4.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分类及对策
        4.4 免疫治疗原则
        4.5 免疫治疗展望
    5 中药抗病毒免疫治疗进展
        5.1 CBV免疫功能和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5.2 中医药对CHB的免疫调控作用
        5.3 疏肝健脾补肾方药调节CHB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6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及YMDD变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6.1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研究进展
        6.2 HBV的基因分析技术
        6.3 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下珠复方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1.1 体外抗病毒作用
        1.1.1 材料和方法
        1.1.5 HBsAg. HBeAg的检测
        1.2 结果
    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药物组成及制备
        2.1.3 给药方法
        2.1.4 实验步骤
        2.1.5 实验内容
        2.2 结果
        2.2.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的影响
        2.2.2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DNA的影响
        2.2.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2.4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肝组织HBcAg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2.2.5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的结果
        2.2.6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组织上清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的抗病毒作用
        2.3.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Tg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2.3.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 DNA与脾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相关性的实验结果
    3 叶下珠复方治疗CBV的疗效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3.1.3 观察指标
        3.1.4 疗效诊断
        3.1.5 统计学处理
        3.1.6 随机分配方法
        3.2 结果
        3.2.1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
        3.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3.2.3 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A/G、SB)复常情况
        3.2.4 疗效
        3.2.5 YMDD基因变异情况
        3.2.6 讨论
    4 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LRHB)的疗效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选择
        4.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4.1.3 观察指标
        4.1.4 疗效判断
        4.1.5 统计学处理
        4.1.6 随机分配方法
        4.2 结果
        4.2.1 入院患者基线情况
        4.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4.2.3 治疗前后肝功能复常情况
        4.2.4 疗效
        4.2.5 3组疗前后T细胞亚群均值变化
        4.2.6 3组治疗前后NK细胞、IL-2均值比较
        4.2.7 3组治疗前后HBV-DNA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4.2.8 3各实验组治疗前后血清HBV-DNA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4.5 讨论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录1 药物对HBV Tg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变化图
附录2 药物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病理图片
附录3 叶下珠复方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图
致谢

(7)叶下珠复方体内、外抗HBV和保护肝损伤的作用以及治疗CHB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2.1 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2.2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
        2.3 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2.4 干扰素α(TFNα)治疗
        2.5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3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
    4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4.1 证候分型研究
        4.2 中药复方临床疗效评价
    5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优势环节的研究进展
        5.1 抗病毒治疗
        5.2 抗肝脏炎症治疗
        5.3 免疫调节治疗
        5.4 抗纤维化治疗
    6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叶下珠复方抗乙型肝炎病毒及保护肝损伤作用研究
    1.体外抗病毒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体内抗乙型肝炎病毒(DHBV)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叶下珠复方保护肝损伤的作用
        3.1 叶下珠复方对CCL_4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3 讨论
        3.2 叶下珠复方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第三部分:叶下珠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诊断
        1.5 统计学处理
        1.6 随机分配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
        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2.3 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A/G、SB)复常情况
        2.4 疗效
    3 讨论
第四部分:全文结论
第五部分: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录1 叶下珠复方体内抗DHBV实验中各组鸭肝脏病理图片
    附录2 叶下珠复方CCL_1致大鼠肝损伤实验肝脏组织病理图片
    附录3 叶下珠复方抗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图片
致谢

(8)银杏叶提取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分泌抗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银杏叶提取物对 HepG2.2.15 细胞分泌病毒抗原 的影响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银杏叶提取物对 HL-7702 细胞和树鼩原代肝细胞感染人 HBV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干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 辨证分型的研究
        (三) 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
        (四) 中医治疗的研究
    二、西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一) 抗病毒治疗
        (二) 保肝降酶治疗
        (三) 抗肝纤维化治疗
        (四) 中西医结合研究
    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生存质量
        (一) 常用研究工具
        (二) 生存质量的中医内涵
        (三) 慢性乙型肝炎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研究步骤
    四、研究结果
        (一) 发病概况
        (二) 三组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一、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三、中医药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研究
    四、今后工作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草仙乙肝胶囊并用胸腺肽对慢性乙肝患者HBV抗原阴转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作用机制及大鼠血浆中代谢物初步鉴定[D]. 陈亚娟. 郑州大学, 2019(07)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规律的研究[D]. 韩礼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4)
  • [3]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J]. 和欢,尚新悦,宋少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7)
  • [4]中药多成分嵌段共聚物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Ⅱ)[D]. 管庆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概况[J]. 蒋菁蓉,张天洪,钟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04)
  • [6]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D]. 朱明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叶下珠复方体内、外抗HBV和保护肝损伤的作用以及治疗CHB的疗效[D]. 郑阿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银杏叶提取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分泌抗原的作用[D]. 杨芳.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干预疗效评价[D]. 王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10]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魏义胜. 郑州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草仙益肝胶囊联合胸腺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抗原转阴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