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与商业化

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与商业化

一、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及商用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娟[1](2021)在《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新型光纤激光器和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PCF)凭借其结构设计可控维度多、自由度大,能够实现传统光纤所无法实现的独特特性,如无尽单模特性、高双折射特性、高非线性特性等,而且其多孔结构也为气体、液体及金属等材料的填充修饰提供了天然的通道,成为当今光纤及光器件领域蓬勃发展的研究方向。基于PCF的滤波器,呈现出高的热稳定性、高消光比、结构紧凑等优势,为解决基于传统光纤滤波器的光纤器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学位论文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基金的支持下,以新型PCF滤波器研究为切入点,提出并研制出多种高性能连续波多波长光纤激光器,以及高灵敏度、结构简单、抗温度干扰的矢量曲率、拉力光纤传感器,并针对生物医学领域体液p H、呼吸氨浓度的测量需求,研制出具有生物兼容性的新型光纤生物传感器。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提出并研制出一种基于拉锥型三芯PCF滤波器的可调谐掺铒多波长激光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研究拉锥型三芯PCF滤波器的拉力调谐特性。基于拉锥型三芯PCF滤波器,构建环形腔掺铒多波长激光器,实现了调谐范围分别为22.22 nm、14.36 nm、8.08 nm的可调谐单、双、三波长激光输出。其中,双波长激光实现的边模抑制比高达52 d B,波长间隔分别为自由谱宽两倍、三倍和四倍。与已报道的绝大多数基于特种光纤滤波器的激光器相比,该激光器具有优异的可调谐特性及高的激光边模抑制比,在光通信及微波光子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提出并研制出一种基于四叶草PCF模式干涉滤波器的可切换多波长激光器。建立了四叶草PCF滤波器的模式干涉理论模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分析滤波器的模式干涉特性及传输特性。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四叶草PCF滤波器的可切换掺铒多波长激光器,实现了边模抑制比达50 d B、峰值功率波动小于1.5 d B的可切换六波长激光器。与相似结构的激光器相比,边模抑制比提高了10 d B、峰值功率波动降低了2 d B。通过对滤波器施加轴向拉力,实现了波长间隔可调谐的双波长激光输出,调谐范围达41 nm,比已报道的多数具有相似结构的多波长激光器提高近一倍。3.设计并研制出一种基于拉锥型双芯PCF的弯曲曲率和应力双参量传感器。通过在熔接点处拉锥,提高了模式干涉强度;采用非对称结构的双芯PCF,实现了双弯曲方向的矢量曲率感测,感测灵敏度分别达18.29 nm/m-1和-18.13 nm/m-1。同时,该传感器对应力改变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实现的最高应力灵敏度为-10.65 pm/με。利用矩阵分析法,排除温度在矢量弯曲测量和拉力测量中的影响。相较其他矢量弯曲传感器,提出的传感器兼具结构简单、高灵敏度、低温度交叉敏感性且可实现多参量同时传感的显着优势。4.设计并研制出一种基于三芯PCF-赛格耐克环结构的高灵敏度拉力传感器。利用在拉力作用下三芯PCF耦合特性的改变,研制出三芯PCF拉力传感器。传感器灵敏度高达-29.8 pm/με,高于近年来报道的多数基于PCF的拉力传感器。由于三芯PCF由纯石英制成,传感器展现出极低的温度交叉灵敏度0.05με/℃。为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三芯PCF模式耦合特性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光纤的占空比为0.84,理论上,在波长1561.47 nm处可将灵敏度提升两倍,为后续开展高灵敏度应力传感器提供了理论指导。5.设计并研制出一种TPPS敏感膜功能化的四叶草PCF氨气传感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TPPS敏感膜对氨气浓度的响应特性。以此为基础,利用完全填充法将TPPS染料填充至四叶草PCF包层的大空气孔中,研制出TPPS敏感膜功能化的四叶草PCF氨气传感器。实现了在0-10 ppm浓度范围内氨气的准确检测,检测精度达0.15 ppm。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50 s,且通过盐酸后处理能够实现可重复使用。TPPS染料和石英光纤均为细胞无毒性材料,满足生物兼容性氨气传感需求。本研究成果打破了目前氨气传感器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生物氨气检测需求的瓶颈,对推进适合生物检测氨气传感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6.设计并研制出一种无染料的U形光纤pH传感器。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将乙基纤维素包裹在二氧化硅网状基质中形成无染料的p H敏感膜。实验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敏感膜具有稳定的不随p H变化的吸收特性,常温下成分均一的特性,和无细胞毒性。将该敏感膜涂覆在U形光纤上,研制出无染料的U形光纤p H传感器。实验研究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测量范围、精度、时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及测量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对在4.5-12.5范围内变化的溶液p H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在7.5-12.5 p H范围内的灵敏度为-0.42 d Bm/p H,在4.5-7.5 p H范围内为-0.14 d Bm/p H。此外,传感器展现出高的温度稳定性,在21℃-39℃温度变化范围内的p H值改变0.12 p H且不同时间段测量的p H值基本一致。传感器的测量范围高于已报道的多数无染料光纤p H传感器,且具有生物兼容性;实现的分辨率达0.02 p H,满足生物医学领域多数体液测量的精度需求。本研究成果为p H光纤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马浩森[2](2020)在《基于单目视觉的旋翼无人机避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由于其构造简单、飞行灵活、易于操控、成本不高的优点,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智能化是无人机发展的一个趋势,而避障是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户外环境下多旋翼无人机的自主避障问题,根据无人机正前方搭载的一台摄像机获取的图像识别障碍物,并控制无人机采用一定的避障策略避开障碍物。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ORB算法有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具有旋转不变性的优点,因此本研究选择了ORB算法,并改进使其具备尺度不变性,以满足本研究的需求并达到降低计算量、提高障碍物识别速度的目的。首先基于双线性插值法缩小原图像,将多个不同缩小系数的图像构建成尺度空间金字塔,各组的尺度即缩小的系数,呈线性增长关系。然后在金字塔的各组中提取FAST特征点,按照FAST响应值排序取前2n个,再按照Harris响应值排序,取前n个,作为该组的特征点,最后在该组中计算BRIEF描述子。本文采用暴力匹配,基于Hamming相似性对前后两幅图像进行特征点匹配,然后根据欧氏距离和特征点所在的组的尺度剔除误匹配,并通过实验和SIFT算法、SURF算法的效果对比,验证了改进ORB算法的性能。在障碍物检测方面,本文将前后两幅图像中物体的尺度比和距离建立联系,然后计算各个匹配特征点的尺度比,根据距离和尺度比的关系筛选出障碍物对应的特征点,按照这些特征点的分布获取障碍物的范围。在避障策略方面,本文根据障碍物的范围以及无人机正前方在图像中所在行判断障碍物是否需要躲避以及躲避的方向,再将物理宽度和像素宽度建立联系,以此为依据判断避障的距离。本文最后在ROS系统中通过三维建模验证了本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障碍物没有被遮挡的情况下识别效果良好,从获取图像到判断出是否需要避障的时间仅有50~120ms,完全能够满足单目视觉避障的实时性需求。

刘银[3](2020)在《扭转型光纤器件及其传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对现代飞行器提出兼具多种气动外形的需求,柔性蒙皮因其可以改变飞行器外形结构而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通过改变飞行器柔性蒙皮的外形能够获得所需的气动特性,从而提高飞行器的性价比。在智能柔性机翼连续变体过程中,形变和飞行环境监测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是实现智能蒙皮的瓶颈之一。本论文以单螺旋和多螺旋扭转结构为核心,设计制作了多种结构的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可判别方向扭转、矢量弯曲、气压、湿度等传感量的测量。在不同光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敏处理研究了若干新颖功能应用,扩展了扭转型光纤传感器的用途。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多芯光纤光栅阵列制备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离焦相位掩模制备方法在多芯光纤上制备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在边芯三角形排布的四芯光纤(Triangularfourcore fiber,TFCF)上制备了 FBG 阵列。对 TFCF FBG 阵列的矢量弯曲、温度、应变和扭转等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了增强TFCF FBG的扭转传感能力,在TFCF上制备了大螺距单螺旋扭转结构,在扭转区域制备FBG并对扭转型TFCF FBG样品进行了可判别方向扭转、矢量弯曲、温度、应变等物理量的传感测量。其次,提出离心扭转变形区域(Off-axis twisted deformation,OATD)作为光分束器和合束器,基于一对OATD构建了马赫-增德尔干涉仪(Mach-Zehnderinterferometer,MZI)并实现了可分辨方向的扭转和应变的同时测量。实验结果显示,OATDs-MZI样品具有非常好的扭转和应变分辨率,其扭转和应变分辨率分别为±0.061 1rad/m和±0.8232με。在OATDs-MZI两个形变点之间的单模光纤(Singlemodefiber,SMF)包层上采用飞秒激光蚀刻了微槽进行气压传感。基于空气微槽的OATDs-MZI的气压灵敏度为-5.183nm/MPa,温度交叉灵敏度为13.3kPa/℃。在OATDs-MZI两个形变点之间SMF的纤芯中采用飞秒激光蚀刻了微腔进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的传感。在不使用任何湿度敏感材料的情况下,样品的湿度灵敏度为-0.144nm/%RH,并且可以实现约68ms的超快湿度响应。再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心多螺旋扭转结构的长周期光纤光栅(Off-axis spiral long periodfibergrating,OAS-LPFG),分析了 OAS-LPFG模式耦合的偏振依赖特性。对OAS-LPFG样品的扭转、温度、应变、弯曲等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等螺距离心多螺旋扭转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变螺距离心多螺旋扭转结构(Varible pitch off-axis spiral structure,VPOASS)的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在VPOASS表面镀制金膜,然后沉积二硫化钨(Tungsten disulfide,WS2)纳米材料制备了一种用于乙醇蒸汽浓度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传感器。通过监测多个共振波谷的损耗强度,可以对乙醇蒸汽浓度、湿度和温度同时进行测量,其分辨率分别为±0.030mg/L、±0.035%RH 和±0.010℃。最后,针对大部分干涉型扭转传感器灵敏度不高和不能判别扭转方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级联结构的可分辨扭转方向的高灵敏度光纤扭转传感器。高扭转灵敏度是由于多模干涉仪(Multimode interferometer,MMI)和多螺旋结构辅助的MZI之间存在空间频率差而产生的游标效应。利用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恢复包络光谱。基于SMF、多模光纤(Multi-modefiber,MMF)和TFCF的混合级联结构在单端应用中非常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SMF、MMF和TFCF提出了一种迈克尔逊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MI)。在上述MI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明胶涂覆螺旋扭转结构增敏的光纤湿度探针。在基于SMF-MMF-TFCF-MMF-SMF(SMTMS)混合级联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螺旋扭转结构辅助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涂覆的湿度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以扭转结构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光纤结构,实现了智能柔性蒙皮形变传感和飞行环境监测,为智能柔性蒙皮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储备。

葛杨俊[4](2019)在《飞机结冰数值模拟中的网格重构及多物理场耦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冰是飞机飞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给飞机飞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时导致坠机事故发生,飞机结冰问题已成为航空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受实验成本、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结冰风洞的实验方法以及飞行试验方法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基于CFD方法的数值模拟成为研究飞机结冰问题重要的研究手段。由于结冰后结构几何外形往往变得比较复杂,对CFD方法中的网格重构方法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结冰过程的计算需要耦合CFD求解器、结冰热力学求解器进行仿真,迫切需要适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多物理场耦合方法。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冰后流场网格重构方法,以改善网格的质量,进而实现多步积冰后较好的预测冰层形状。研究结冰过程中多物理场耦合方法是将流场计算模块、结冰计算模块和网格重构模块耦合起来,协调模块间的数据传递和同步,实现多种软件之间的高效耦合计算。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开发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滴轨迹、碰撞和收集系数求解程序;采用经典Messinger结冰热力学模型,通过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编写了计算结冰厚度和翼型边界点的位移的程序,并进行了验证。2.针对结冰后的物面边界需要重新进行网格重构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扩散方程的动网格计算方法,采用扩散方程描述结点位移,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结点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分析了结点位移之间不耦合的原因,通过引入结点旋转方法,改善网格质量差,该方法通过自编程序实现。3.基于远程过程调用技术,在多物理场耦合平台上,将CFD、结冰计算程序和网格重构程序结合起来计算,实现各计算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同步,以加速结冰数值仿真速度。4.完成了典型结冰算例的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和计算程序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和适应性。

张丛[5](2019)在《考虑内形光顺的防热瓦式热防护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诞生与日益发展成熟,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因为其优异的性能获得了世界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青睐。相较于一般的航天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在再入大气的过程中会遭遇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为了保障运载器在再入过程中的安全,热防护系统应运而生。热防护系统作为再入式运载器的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需要在概念设阶段就对其加以考虑。本文首先针对热防护系统的自动化设计需求,对各个设计节点的热防护系统从热流数据读取与处理、表面辐射平衡温度的计算、防热层备选材料选择、一维传热模型分析与防热层厚度优化设计以及防热层材料的最终选定与结果输出这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分析,并使用Isight完成了设计流程的集成与自动化实现。随后,为了解决由于热流密度分布差异造成的防热材料变更而导致的热防护系统内形曲线不连续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拟合与Hermit形式的三次参数样条差值法的内形曲线光顺算法,并通过Matlab编程语言完成了算法的实现。最后,本文通过一个二维翼型算例,验证了热防护系统自动化设计流程以及内形曲线光顺算法的有效性。

魏江鹏[6](2017)在《小型多功能无人机设计优化与控制》文中提出倾转旋翼无人机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无人机,能够垂直起降,悬停和快速巡航,由于对起降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大大提高了无人机的机动性,适用于航拍、运输、监测等航空领域。巨大的军用和民用价值使得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展了对倾转旋翼无人机的相关研究。倾转旋翼无人机在直升机模式下通过旋翼旋转产生升力,可实现垂直起降、自稳悬停和低速巡航;在过渡模式下通过旋翼和固定翼同时产生升力,通过旋翼产生推力,可实现低速平飞;在固定翼模式下通过固定翼产生升力,旋翼产生推力,可实现高速巡航。本文以倾转旋翼无人机的设计和控制为主线,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建立了无人机整机结构方案,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了物理模型;然后,使用CFD流体力学仿真技术对机翼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机翼尺寸,同时提出了旋翼特性测试方案并设计了旋翼特性测试平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之后确定了旋翼转速与升力的匹配关系;再次,建立了无人机悬停模式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悬停模式下的多回路PID控制系统,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同时建立了无人机过渡模式的数学模型,推导了无人机过渡模式下的倾角-速度包线,并初步完成了过渡模式控制系统的建模;最后,进行样机的制作,搭载现有的飞控板,完成程序的二次开发后进行了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内容可为今后倾转旋翼无人机的设计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春,魏亚飞,张洪瑞[7](2016)在《生产线仿真技术发展及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线仿真技术作为实现数字化工厂的关键技术,预先对生产制造过程评估及解决瓶颈问题,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阐述了生产线仿真的主要内容,回顾了生产线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产线仿真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生产线仿真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中进一步推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赵璇[8](2016)在《飞机蒙皮温度场及局部结冰过程数值仿真》文中认为随着高速飞机及红外特性的发展需求,飞机蒙皮表面温度场的计算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的蒙皮表面温度场的计算往往仅考虑外部气动环境,这与实际蒙皮整体热环境不太相符,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热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对蒙皮的温度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此外,当飞机表面温度较低或者出现气动冷却时,在某些迎风表面处可能会产生结冰现象,进而危害飞行安全。因此在进行飞机整体热环境分析时,了解飞机蒙皮温度场的影响机制,也是飞机结冰预测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针对大型飞机的热分析与防结冰技术的需求,通过将外部热环境视为第三类浮动的热边界条件,实现内、外热环境耦合,并建立了防冰条件下部件表面流动换热的计算模型,开展了结冰冰型的数值预测研究。通过热分析研究,对影响蒙皮温度场的机制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太阳辐照、外部对流换热、内部热源大小及布置方式影响的量化数据;通过防结冰研究,对飞机机翼及发动机唇口的局部结冰现象进行了预测分析。基于此,本文围绕该背景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通过对大型复杂飞机表面温度场耦合传热的机制分析,建立了结构与流场耦合换热的数理模型,将外部的气动对流换热视作浮动第三类热边界以实现流固耦合换热的间接解耦计算,基于CFX平台软件完成外部热环境计算,并结合Sinda/Fluint软件平台,采用热网络法联合蒙特卡洛法,开展不同复杂热边界条件外耦合系统结构间的耦合传热研究。最后以某型飞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对该方法验证其可靠性与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了影响内外耦合换热的各种综合因素,包括太阳辐照、内部热源功率及设备结构布置等对蒙皮表面温度场的影响。基于CFX的Continuous/Particle流体模型求解水滴的运动方程,跟踪水滴轨迹,编制程序提取相关轨迹信息,实现了水滴撞击特性的拉格朗日法计算。并基于上述方法对二维翼型的局部水滴收集系数进行算例验证,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部件结冰的数值研究。由准稳态的热、质守恒关系建立了结冰部件表面的热力学模型,通过编制相关程序实现对提取的CFX流场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预测冰型,并对典型翼型算例进行可靠性验证。最后,根据上述方法完成对翼型和发动机唇口结冰冰型预测,并对其结冰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来流温度、飞行马赫数、液态水含量对飞机表面局部结冰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为大型飞机的热分析与防结冰技术的性能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吴蒙[9](2016)在《第六代战斗机F/A-XX的三维重建及气动/隐身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美国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F-22已经服役十余年,而其他国家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的脚步已经逐步赶上。如我国的J-20、J-31和俄罗斯的T-50等战斗机均已成功试飞,美国的空中优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加快了下一代战斗机即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脚步。本文以美军第六代战斗机F/A-XX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后的三维模型进行气动特性及隐身特性分析,为我国有针对性的研制下一代战斗机提供了参考和指导。首先介绍了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和划代方法,重点对第六代战斗机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基于照片法完成对F/A-XX的外形三维重建,然后对三维模型进行非结构网格的划分,使用FLUENT软件对F/A-XX进行气动计算,分析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状态下的升力特性、阻力特性和升阻比特性等,并对其进行了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起降性能分析。最后,对F/A-XX战斗机进行了雷达目标特性计算,使用物理光学法对战斗机各方位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进行计算,总结出F/A-XX战斗机的隐身性能。

王奇[10](2015)在《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传感器,数据处理,高集成度电机技术的进步,微小型四旋翼的发展成了现实。垂直起降系统在区域监控,建筑搜索,危险环境侦查等方面拥有优势。四旋翼飞行系统为欠驱动,多耦合的系统,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在四旋翼方面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四旋翼项目,以及遇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对于欠驱动的四旋翼系统建立了6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做了数学分析,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些空气动力因素。第二,制作了四旋翼飞行器的原型样机,选用ST生产的STM32芯片作为飞行器的主控制器。同时又选取了三轴陀螺仪和三轴加速度计芯片MPU6050,磁力计HMC5883,气压计MS5611作为传感器的测量单元。主控器用来实现飞行时的姿态解算和飞行控制算法。传感器用来测量飞行器的状态。第三,对于四旋翼的软件设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系统的初始化程序和传感器的数据读取程序。采用卡尔曼滤波方式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控制程序使用到的欧拉角,避免了采用单一传感器进行解算时精度不高的问题。最后介绍了经典的PID算法的实现过程。第四,对于四旋翼控制系统分析后,本课题选取了PID控制方式。把对四旋翼的控制系统划分两部分,分别是姿态角控制系统和位置坐标控制系统。对于两个部分使用控制理论方法证明其具有稳定性。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第五,最后对于设计的四旋翼平台进行测试,选取一个宽阔的实验室进行四旋翼的悬停实验。测试结果证明四旋翼各部分能够保证稳定工作,姿态控制器可以维持四旋翼的悬停状态。本章也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且指出了将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及商用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及商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新型光纤激光器和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光子晶体光纤概述
    1.2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滤波器
        1.2.1 基于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的Sagnac环
        1.2.2 基于PCF的在纤式模式干涉仪
        1.2.3 基于PCF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1.2.4 基于多芯光子晶体光纤的滤波器
    1.3 基于PCF滤波器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1.3.1 可切换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1.3.2 可调谐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1.4 基于PCF滤波器的光纤传感器
        1.4.1 PCF传感器用于结构健康监测
        1.4.2 敏感膜功能化的生物医学光纤传感器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基于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滤波器的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
    2.1 引言
    2.2 多芯光纤的耦合模理论
        2.2.1 双芯耦合模方程的推导
        2.2.2 多芯耦合理论
    2.3 DCPCF滤波器
        2.3.1 DCPCF模式及耦合特性
        2.3.2 基于DCPCF耦合型滤波器
        2.3.3 实验结果及关键技术
    2.4 基于DCPCF-MZI复合滤波器的可调谐双波长激光器
        2.4.1 MZI滤波器的原理
        2.4.2 复合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2.4.3 基于DCPCF-MZI滤波器的激光器的结构及原理
        2.4.4 激光输出特性分析
    2.5 TCPCF滤波器
        2.5.1 TCPCF模式特性分析
        2.5.2 基于TCPCF的耦合型滤波器
    2.6 基于锥形TCPCF滤波器的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
        2.6.1 锥形TCPCF滤波器的耦合特性
        2.6.2 锥形TCPCF滤波器的制作及传输特性
        2.6.3 基于锥形TCPCF滤波器的激光器结构
        2.6.4 影响激光可调谐特性的参数分析
        2.6.5 多波长可调谐激光输出及稳定性测试
    2.7 小结
3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滤波器的可切换多波长激光器
    3.1 引言
    3.2 基于PMPCF-SI滤波器的多波长激光器及输出稳定性研究
        3.2.1 PMPCF的双折射特性分析
        3.2.2 基于PMPCF的 Sagnac干涉仪理论
        3.2.3 PMPCF-SI滤波器制作及传输特性分析
        3.2.4 多波长激光器的结构及输出特性分析
        3.2.5 PMPCF对输出激光稳定性的影响
    3.3 基于四叶草PCF模式干涉型滤波器的多波长激光器
        3.3.1 FLCPCF的模式特性分析
        3.3.2 FLCPCF滤波器的原理及制作
        3.3.3 滤波器传输谱特性分析
        3.3.4 激光器结构及输出分析
        3.3.5 激光器可调谐特性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多芯光子晶体光纤的传感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双锥形DCPCF的多参量传感器
        4.2.1 传感器结构及传感机制
        4.2.2 传感器制备及传输谱分析
        4.2.3 矢量曲率传感特性
        4.2.4 拉力传感特性
        4.2.5 温度传感特性
        4.2.6 传感器性能优化
    4.3 基于TCPCF的拉力传感器
        4.3.1 拉力传感机制
        4.3.2 拉力灵敏度的理论计算
        4.3.3 传感器制作及传输谱测量
        4.3.4 拉力传感测试及结果
        4.3.5 传感器性能分析
        4.3.6 灵敏度优化
    4.4 小结
5 敏感膜功能化的生物医学光纤传感器
    5.1 引言
    5.2 基于倏逝波的光纤传感理论
        5.2.1 直线形EW光纤传感机制
        5.2.2 U形光纤的EW传感理论
    5.3 TPPS染料功能化的FLCPCF氨气传感器
        5.3.1 FLCPCF的特性分析
        5.3.2 TPPS染料膜的吸收特性
        5.3.3 FLCPCF传感器的制备
        5.3.4 传感器的实验测试系统与传输特性
        5.3.5 传感性能分析
    5.4 无染料薄膜功能化的U形光纤PH传感器
        5.4.1 U形光纤的特性分析及制作
        5.4.2 EC/Sol-gel敏感膜的原理及制备
        5.4.3 敏感膜的特性分析
        5.4.4 传感器的制备及传输特性
        5.4.5 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5.4.6 传感器应用前景的讨论分析
    5.5 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总结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单目视觉的旋翼无人机避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人机避障技术
        1.2.1 基于超声波的避障方法
        1.2.2 基于红外线的避障方法
        1.2.3 基于激光的避障方法
        1.2.4 基于机器视觉的避障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无人机视觉避障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外无人机视觉避障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图像滤波
    2.2 摄像机成像原理与模型
    2.3 坐标系
        2.3.1 图像坐标系
        2.3.2 摄像机坐标系
        2.3.3 世界坐标系
    2.4 图像插值
    2.5 单目视觉避障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特征点提取和匹配
    3.1 常用的特征点提取算法
        3.1.1 SIFT算法
        3.1.2 SURF算法
        3.1.3 ORB算法
    3.2 改进的ORB算法
        3.2.1 图像算法需求分析
        3.2.2 改进的ORB算法
    3.3 改进的ORB算法性能实验
        3.3.1 尺度变化图像实验
        3.3.2 旋转变化图像实验
        3.3.3 模糊图像实验
        3.3.4 改进的ORB算法性能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障碍物检测和避障路径规划
    4.1 障碍物检测
        4.1.1 摄像机与物体距离和图像尺度比关系
        4.1.2 匹配特征点尺度比计算
        4.1.3 障碍物的分布范围
    4.2 避障路径规划
        4.2.1 与无人机同一高度的物体在图像中的位置
        4.2.2 避障路径决策
        4.2.3 避障距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5.1 避障系统设计
    5.2 仿真系统环境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扭转型光纤器件及其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目的与意义
    1.2 光纤传感器在形变和飞行环境传感方面的应用
    1.3 光纤光栅与光纤干涉仪的分类
        1.3.1 光纤光栅型传感器
        1.3.2 光纤干涉型传感器
    1.4 光纤螺旋扭转结构
        1.4.1 单螺旋扭转结构
        1.4.2 多螺旋扭转结构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多芯光纤FBG阵列的多功能传感器
    2.1 TFCF热扩散耦合技术
        2.1.1 TFCF的热扩散耦合理论分析
        2.1.2 TFCF热扩散耦合仿真
        2.1.3 TFCF热扩散耦合实验
    2.2 TFCF FBG弯曲与扭转的传感机理研究
        2.2.1 TFCF FBG弯曲传感机理研究
        2.2.2 扭转型TFCF FBG扭转传感机理研究
    2.3 离焦掩膜版法制备TFCF FBG阵列
    2.4 TFCF FBG的传感特性研究
    2.5 扭转型TFCF FBG的传感特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离心扭转结构MZI的传感特性研究
    3.1 传感器的制作和测试
        3.1.1 离心扭转型MZI的传输特性
        3.1.2 离心扭转型MZI的制作方法
        3.1.3 离心扭转型MZI的光谱特性
    3.2 离心扭转型MZI传感特性研究
        3.2.1 离心扭转型MZI扭转传感特性研究
        3.2.2 离心扭转型MZI应变传感特性研究
        3.2.3 离心扭转型MZI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3.2.4 离心扭转型MZI的交叉敏感问题
    3.3 基于微槽的OATDs-MZI气压传感特性
        3.3.1 飞秒激光加工微槽方法
        3.3.2 基于微槽的OATDs-MZI光谱传输特性
        3.3.3 基于微槽的OATDs-MZI气压传感特性
    3.4 基于微腔的OATDs-MZI的湿度传感特性
        3.4.1 基于空气微腔的OATDs-MZI的光场传输特性
        3.4.2 基于空气微腔的OATDs-MZI湿度传感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螺旋扭转结构的LPFG
    4.1 基于多螺旋扭转结构的LPFG光场特性
        4.1.1 电弧放电法制备OAS-LPFG
        4.1.2 OAS-LPFG光场传输特性研究
        4.1.3 OAS-LPFG光场传输仿真和分析
    4.2 OAS-LPFG传感特性研究
    4.3 基于WS_2涂覆扭转型啁啾LPFG的乙醇蒸汽SPR传感器
        4.3.1 乙醇蒸汽浓度光纤SPR传感器的传感机理
        4.3.2 乙醇蒸汽浓度光纤SPR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4.3.3 光纤SPR传感器的乙醇蒸汽浓度传感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螺旋扭转结构的复合型光纤传感器
    5.1 基于改进游标效应的高灵敏度扭转传感技术研究
        5.1.1 高灵敏度扭转传感器透射光传输特性
        5.1.2 制备方法与包络谱特征提取
        5.1.3 高灵敏度扭转传感器传感特性研究
    5.2 基于明胶涂覆的复合型光纤传感器
        5.2.1 传感器的结构与制备
        5.2.2 基于明胶涂覆的湿度传感器制备方法
        5.2.3 基于明胶涂覆的MI传感器的湿度传感特性研究
    5.3 基于GO涂覆的扭转型MZI湿度传感器
        5.3.1 基于GO涂覆的湿度传感器的光场传输特性研究
        5.3.2 基于GO涂覆的湿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5.3.3 基于GO涂覆的湿度传感器的传感特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飞机结冰数值模拟中的网格重构及多物理场耦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飞机结冰现象
        1.1.2 结冰对飞机性能的影响
    1.2 结冰研究方法
        1.2.1 工程估算方法
        1.2.2 实验方法
        1.2.3 数值模拟方法
    1.3 国内外飞机结冰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结冰过程流场和水滴撞击特性数值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空气流场计算方法
        2.2.1 控制方程
        2.2.2 空间离散
        2.2.3 时间离散
        2.2.4 边界条件
    2.3 水滴撞击特性计算方法
        2.3.1 水滴运动轨迹方程
        2.3.2 水滴运动方程求解方法
    2.4 建立结冰热力学物理模型
        2.4.1 质量守恒方程
        2.4.2 能量守恒方程
        2.4.3 守恒方程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2.4.4 冻结系数计算方法
        2.4.5 结冰形状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格重构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扩散方程的动网格方法
        3.2.1 扩散方程计算方法
        3.2.2 有限元方法
        3.2.3 结点旋转方法
    3.3 动网格计算流程
    3.4 数值算例
        3.4.1 二维旋转变形
        3.4.2 球体旋转变形
        3.4.3 三维弯曲变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物理场耦合数据传递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PRC技术的数据交互技术
    4.3 耦合平台架构和设计
    4.4 算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冰数值模拟算例分析
    5.1 引言
    5.2 空气流场计算验证
    5.3 水滴撞击特性计算
        5.3.1 飞行速度的影响
        5.3.2 水滴直径的影响
        5.3.3 翼型弦长的影响
    5.4 结冰算例验证
        5.4.1 NACA0012 翼型算例验证
        5.4.2 NACA0015 翼型算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考虑内形光顺的防热瓦式热防护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各国/地区新型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简介
        1.2.2 热防护系统简介
        1.2.3 TPS系统自动设计方法
        1.2.4 曲线/曲面的光顺算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TPS的集成设计系统
    2.1 引言
    2.2 热流数据的工况筛选与映射
    2.3 表面最高辐射平衡温度的计算
    2.4 设计点材料的初选及材料数据库
    2.5 防热层的厚度优化设计
        2.5.1 传热模型的建立
        2.5.2 厚度优化设计方法
    2.6 设计系统集成的软件实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PS内形曲线光顺算法
    3.1 引言
    3.2 弧长参数化方法
    3.3 最小二乘法拟合
    3.4 Hermit形式的参数三次样条插值
    3.5 TPS内形曲线光顺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设计系统与光顺算法的综合运用
    4.1 引言
    4.2 翼型表面流场计算模型
        4.2.1 研究对象描述
        4.2.2 热流计算模型
        4.2.3 防热层备选材料以及温区划分
    4.3 航天飞机轨道算例
        4.3.1 轨道参数
        4.3.2 热流计算结果
        4.3.3 TPS集成设计结果
    4.4 X-34轨道算例
        4.4.1 轨道参数
        4.4.2 热流计算结果
        4.4.3 TPS集成设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I:TPS防热层材料属性

(6)小型多功能无人机设计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倾转旋翼机的军事应用
        1.1.2 倾转旋翼机的民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人机方案设计
    2.1 整机方案设计
        2.1.1 设计要求
        2.1.2 整体方案
    2.2 无人机细节设计
        2.2.1 机翼翼型曲线的选取
        2.2.2 电机旋翼选型
        2.2.3 动力选择
        2.2.4 机身设计
        2.2.5 倾转结构设计
        2.2.6 材料选择
    2.3 机身重量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翼优化与旋翼特性测试
    3.1 CFD技术介绍
    3.2 机翼建模与气动力分析
        3.2.1 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旋转机翼验证试验
    3.4 机翼尺寸设计
    3.5 无人机整机布局
    3.6 旋翼特性测试系统开发
        3.6.1 测量采用的各传感器
        3.6.2 数据采集模块软、硬件的选择
        3.6.3 测试装置结构设计
        3.6.4 旋翼动态特性数据采集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建模及控制
    4.1 无人机坐标系
        4.1.1 坐标系介绍
        4.1.2 坐标系转换
    4.2 直升机模式动力学建模
    4.3 直升机模式控制系统
    4.4 短舱倾转模式动力学建模
        4.4.1 机身气动力建模
        4.4.2 旋翼气动力建模
        4.4.3 机翼气动力建模
    4.5 短舱倾转模式控制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制作与飞行试验
    5.1 样机制作
    5.2 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
        5.2.1 硬件平台
        5.2.2 软件系统
    5.3 飞控程序设计
        5.3.1 搭建编译平台与二次开发
        5.3.2 固件下载与硬件校准
        5.3.3 PID调试
    5.4 飞行试验
        5.4.1 自稳悬停
        5.4.2 旋翼固定倾角飞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生产线仿真技术发展及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生产线仿真的主要内容
    (1)生产工艺规划设计。
    (2)生产线建模。
    (3)仿真优化。
生产线仿真技术的发展
生产线仿真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生产线仿真技术的应用展望
    (1)抓好生产线仿真系统平台的理论研究及仿真软件的应用。
    (2)充分消化、借鉴其他行业的应用成果。
    (3)重视生产仿真技术的集成应用。
    (4)加强生产线仿真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5)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结束语

(8)飞机蒙皮温度场及局部结冰过程数值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飞机蒙皮温度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飞机结冰数值研究现状
        1.3.1 飞机结冰简介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发展现状
        1.3.4 当前结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理模型及计算方法
    2.1 飞机蒙皮热状况的物理形成机制
    2.2 温度场分析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2.3 蒙皮外部气动热分析的有限体积法
        2.3.1 外流场气动热的守恒方程及离散
        2.3.2 湍流对流模型
    2.4 内外耦合热分析的热网络法
        2.4.1 蒙皮耦合热网络方程的建立
        2.4.2 内外耦合换热的处理方法
    2.5 耦合热分析建模
        2.5.1 气动外形建模
        2.5.2 内部几何结构建模
        2.5.3 机身及内部热网络建模
    2.6 结冰预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7 空气-过冷水滴流场的计算方法
    2.8 表面水滴撞击特性的计算方法的研究
        2.8.1 基本概念
        2.8.2 基于拉格朗日法建立的水滴运动方程
        2.8.3 局部水滴收集系数的计算方法
    2.9 部件表面结冰的热力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2.9.1 结冰表面的热、质输运分析
        2.9.2 基于结冰预测的表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2.9.3 结冰模型求解方法及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蒙皮温度场分析
    3.1 蒙皮外部气动热计算
        3.1.1 外部气动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3.1.2 边界条件与远场、物性选取
    3.2 耦合热分析边界计算结果
        3.2.1 蒙皮绝热温度分布
        3.2.2 气动对流换热系数的提取与影响因素分析
        3.2.3 太阳辐射对蒙皮温度场影响研究
        3.2.4 相关结论
    3.3 内外耦合表面温度场的计算
    3.4 内部热源功率对蒙皮表面温度场的影响
    3.5 热源结构布置对蒙皮表面温度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部件表面结冰数值研究
    4.1 结冰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4.2 结冰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及分析
        4.2.1 局部水滴收集系数计算方法验证及影响因素分析
        4.2.2 结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处理方法验证及分析
        4.2.3 冰型预测的验证
    4.3 机翼表面结冰的计算研究
        4.3.1 不同来流温度对机翼表面结冰的影响研究
        4.3.2 飞行马赫数对机翼表面结冰的影响研究
        4.3.3 液态含水量对机翼表面结冰的影响研究
    4.4 发动机唇口结冰的计算研究
        4.4.1 不同来流温度对唇口结冰冰型的影响研究
        4.4.2 飞行马赫数对唇口结冰冰型的影响研究
        4.4.3 液态水含量对唇口结冰冰型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第六代战斗机F/A-XX的三维重建及气动/隐身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战斗机的划代标准
    1.2 第六代战斗机概述
        1.2.1 世界各国第六代战斗机简介
        1.2.2 发展第六代战斗机的动因
        1.2.3 第六代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和特征
    1.3 F/A-XX战斗机的特点
        1.3.1 F/A-XX战斗机的设计特点
        1.3.2 F/A-XX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A-XX战斗机的三维重建
    2.1 基于目标照片的三维重建方法介绍
    2.2 NURBS曲面造型方法
    2.3 战斗机的外形重建
        2.3.1 F/A-XX战斗机的图片和外形参数分析
        2.3.2 F/A-XX战斗机的三维重建
第三章 F/A-XX战斗机的气动特性分析
    3.1 计算流体力学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
        3.1.1 FLUENT软件简介
        3.1.2 计算空气动力学方程
        3.1.3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
        3.1.4 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
    3.2 计算模型前置处理
        3.2.1 网格生成软件Pointwise简介
        3.2.2 网格生成
        3.2.3 气动计算参数设定
    3.3 F/A-XX战斗机气动特性
        3.3.1 亚声速飞行状态
        3.3.2 跨声速飞行状态
        3.3.3 超声速飞行状态
        3.3.4 亚、跨、超声速飞行状态对比
        3.3.5 纵向静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A-XX战斗机的起降特性分析
    4.1 舰载机的起降技术简介
        4.1.1 舰载机的起飞
        4.1.2 舰载机的着舰
    4.2 F/A-XX起降状态气动特性计算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计算结果
    4.3 相关参数的选取
        4.3.1 飞机总重
        4.3.2 发动机推力
        4.3.3 下滑航迹角
        4.3.4 起飞场长
        4.3.5 相关参数选取结果
    4.4 F/A-XX的起飞特性分析
        4.4.1 离舰速度
        4.4.2 弹射滑跑
    4.5 F/A-XX的着舰特性分析
第五章 F/A-XX战斗机的隐身特性分析
    5.1 雷达隐身技术概述
        5.1.1 雷达目标特性
        5.1.2 外形隐身技术
    5.2 雷达隐身特性计算理论
    5.3 FEKO软件简介
    5.4 F/A-XX战斗机的RCS计算与分析
        5.4.1 计算网格的划分
        5.4.2 求解设置
        5.4.3 F/A-XX战斗机的RCS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四旋翼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四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四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四旋翼飞行器硬件系统设计
    2.1 飞行原理介绍
    2.2 飞行器总体设计框图
    2.3 元器件选型及简介
        2.3.1 控制器选型
        2.3.2 传感器选型
        2.3.3 无线模块选型
    2.4 硬件电路设计
        2.4.1 电源电路设计
        2.4.2 MCU启动系统设计
        2.4.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2.4.4 飞行遥控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旋翼飞行器软件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开发环境及工具
    3.3 软件总体设计
    3.4 软件设计实现
        3.4.1 初始化程序实现
        3.4.2 姿态解算程序实现
        3.4.3 数据交换程序实现
        3.4.4 电池A/D采集程序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校正及飞行器姿态解算
    4.1 引言
    4.2 传感器数据标定
        4.2.1 加速度陀螺仪标定
        4.2.2 磁力计标定
    4.3 飞行器器姿态解算
        4.3.1 惯性导航系统
        4.3.2 常用姿态算法简介
    4.4 卡尔曼融合算法实现及仿真结果
        4.4.1 融合原理说明
        4.4.2 卡尔曼融合实现
        4.4.4 融合结果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行器建模及控制算法仿真
    5.1 引言
    5.2 四旋翼飞行器模型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5.2.1 四旋翼飞行器建模
        5.2.2 子系统设计稳定性分析
        5.2.3 姿态角控制子系统稳定性分析
        5.2.4 高度控制子系统稳定性分析
    5.3 四旋翼控制器设计
        5.3.1 控制器整体结构设计
        5.3.2 姿态角控制器设计
        5.3.3 位置控制器设计
    5.4 控制器仿真实验
        5.4.1 姿态角控制仿真
        5.4.2 位置控制系统仿真
    5.5 四旋翼实物测试
        5.5.1 飞行器硬件测试
        5.5.2 数据传输通道测试
        5.5.3 飞行器参数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及商用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新型光纤激光器和传感器的研究[D]. 唐子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单目视觉的旋翼无人机避障技术研究[D]. 马浩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扭转型光纤器件及其传感特性研究[D]. 刘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4]飞机结冰数值模拟中的网格重构及多物理场耦合方法研究[D]. 葛杨俊.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考虑内形光顺的防热瓦式热防护系统设计[D]. 张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小型多功能无人机设计优化与控制[D]. 魏江鹏. 长安大学, 2017(02)
  • [7]生产线仿真技术发展及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J]. 刘春,魏亚飞,张洪瑞. 航空制造技术, 2016(16)
  • [8]飞机蒙皮温度场及局部结冰过程数值仿真[D]. 赵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第六代战斗机F/A-XX的三维重建及气动/隐身特性分析[D]. 吴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标签:;  ;  ;  ;  

机翼设计软件的完善与商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