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

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

一、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娟[1](2021)在《技术时代精准教学中人的主体身份的偏位与复归》文中研究指明当下,精准教学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当,产生了一些教学乱象,主要表现为人对大数据过度推崇、人表现的"无为"、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方式"如出一辙"。这使得人的主体身份偏位,导致人的求真精神被压制、人的自由生长被规制、人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谁是精准教学主体"的错判、"唯大数据主义"对教学方式的赋魅、对主体价值的消解。为复归人的主体地位需确立人是主体的精准教学观,践行具身实践的精准教学活动方式,实现人与大数据技术的共融。

王芮瑞[2](2021)在《高中生未来取向、情绪智力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

高君[3](2021)在《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文中指出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内新冠病毒的爆发与蔓延致使教学形式发生了线上与线下的变更交替,这一改变对学生学习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且如今教育改革的热潮同样凸显出培养和优化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了解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现状,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一套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且也有利于社会更有效地推行教育改革。首先,本研究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小学三、四年级用),对沈阳市某小学47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水平的现状调查;其次,根据现状调查结果与该校实际情况,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取向与叙事疗法相关理论设计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再次,依据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后,再分别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基于前后测验的量化分析与实验干预后的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中等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3)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4)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与实践需要,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针对促进学习适应性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由此丰富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依据。

常睿[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梁洁宁[5](2021)在《教育支持视角下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行动研究 ——以G社区YX学校的教育实践为例》文中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因语言、文化等特殊性出现心理上、文化上、学校适应上的种种问题。接收这些儿童的学校因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严重不足,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在政策支持下,需要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援助和支持,如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民办学校的合作平台下,本研究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为出发点,运用教育专业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改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的不良适应状况,更好地促进了该群体的教育融合。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价值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明研究思路,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G社区YX小学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情况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结合访谈和观察得出相关结论,发现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是学校适应的行动研究过程,通过三轮的社会工作干预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学校适应问题。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反思,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教育管理建议。本研究提出,要从打工子弟学校、本地政府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开展教育管理。学校亟需完善内部的教育支持结构;本地政府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国家方面要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制度保障。

石磊[6](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张家雯[7](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吴皖宁[8](2020)在《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绘画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以沈阳市X小学六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亲社会行为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等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个人心理发展层面,亲社会行为是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而,了解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将提高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内容融入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且拥有一套可操作实践的干预手段,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加快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首先,本研究对423名X小学六年级小学生采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其次,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存在问题并依据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和绘画心理辅导理论,结合该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提升亲社会行为的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再次,根据前测选取两个同质性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对实验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基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绘画心理辅导实验干预结果及效果三方面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独特性。(2)本研究实验干预(绘画心理辅导)能有效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育。(3)本研究设计的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具有较好的效果与针对性。最后,面对现实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方面提出提升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切实建议,以促进我国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

邓梅[9](2020)在《减轻负面评价恐惧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耐挫力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体进入青春期,身心迅速发展,特别是自我意识增强,变得更加注重自我形象,害怕他人给予自己负面评价,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他们可能产生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耐挫力是个体在面临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现状调查基础上,开展减轻负面评价恐惧团体辅导课程,改善高中生耐挫力水平。采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和《高中生耐挫力问卷》对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某中学高中生进行施测,探究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现状及两者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40名被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开展8次团辅课程,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课程结束后,对干预组进行后测,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得分显着高于常模,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二年级负面评价恐惧得分显着低于高一、高三年级,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变量上未产生显着差异。(2)高中生耐挫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耐挫力总分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上未产生显着差异。(3)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耐挫力总分及部分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负面评价恐惧可以负向预测耐挫力。(4)对高中生实施减轻负面评价恐惧的团辅课程效果显着,干预组的耐挫力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李小红[10](2020)在《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S社区L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救助,社会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及婚恋观的变化,儿童的生存发展条件变得严峻,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出现大量困境儿童。面对各种风险因素,困境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受到困扰,出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处理问题、行为问题等,这些负面影响对于他们的抗逆力水平提出了挑战,因此提升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儿童逆境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儿童权益保护文件,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护体系,试图从宏观层面促进对困境儿童的保护。但是困境儿童的保护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力量,因其实务特性,在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推进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次研究采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重庆市S社区困境儿童进行深入观察,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收集困境儿童资料,对其问题、需求、抗逆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估、测量。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困境儿童在心理、行为、人际交往方面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总体抗逆力水平较低,受到内外保护因子的影响。内在保护因子包括效能感,即胜任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乐观感,即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及目标制定能力;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给与的关怀关系、适度高期望和有意义的参与。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识别、激活、增强组员的抗逆力。本研究从优势视角出发,从困境儿童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入手,开展抗逆力水平提升小组活动。活动过程中,工作者采用鼓励支持、澄清、系统观察、授权、催化等小组工作技巧,促进小组发展、成熟及目标的实现,从提高组员自信心、自控力,引导组员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归属感、问题解决能力、目标制定能力等方面,提升成员抗逆力水平。活动结束后,工作者进行量表后测,采访组员及其重要监护人,进行目标完成度及活动满意度问卷调查,达成对小组活动成效的评估。研究结果证明,小组工作是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未来可以整合多种社会工作方法,营造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更加重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建立符合区域本土化特色的困境儿童保护机制。

二、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时代精准教学中人的主体身份的偏位与复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准教学中人作为主体偏位的乱象
    (一)人对大数据过度推崇
    (二)人在精准教学中的“无为”
    (三)不同学科教师精准教学方式“如出一辙”
二、精准教学中人作为主体偏位
    (一)人的求真精神被严重压制
    (二)人的自由生长被数据规制
    (三)人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
三、精准教学中人作为主体的偏位归因
    (一)对“谁是精准教学主体”的错判
        1. 人对大数据技术的依附性。
        2. 人对大数据价值的夸大。
    (二)“唯大数据主义”对教学方式的赋魅
    (三)精准教学中对主体价值的消解
四、精准教学中人主体地位的复归
    (一)确立人是主体的精准教学观
    (二)践行具身实践的精准教学活动方式
    (三)实现人与大数据技术的共融

(3)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程序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新
        1.5.2 取向新
        1.5.3 技术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绘画心理辅导
        2.1.2 学习适应性
    2.2 绘画心理辅导相关文献综述
        2.2.1 绘画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
        2.2.2 绘画心理辅导的应用研究
    2.3 学习适应性相关文献综述
        2.3.1 学习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3.2 学习适应性的实践研究
    2.4 绘画心理辅导与学习适应性的适配性相关综述
        2.4.1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2.4.2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
        2.4.3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方法的完善
        2.4.4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环境的适应
        2.4.5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健康的提升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研究对象
        3.1.2 实验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统计分析法
        3.2.4 自然实验法
        3.2.5 质性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工具
        3.3.2 质性分析工具
    3.4 研究假设
        3.4.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假设
        3.4.2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假设
        3.4.3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假设
        3.4.4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效果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过程设计
        3.5.2 控制变量设计
    3.6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
        3.6.1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3.6.2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方案阶段设计
        3.6.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体方案设计
        3.6.4 绘画心理辅导具体实施过程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4.1.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4.2 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分析
        4.2.1 实验组A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2 对照组B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3 对照组C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4 实验组A班与对照组B班后测差异比较
        4.2.5 实验组A班与对照组C班后测差异比较
        4.2.6 对照组B班与对照组C班后测差异比较
    4.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结果分析
        4.3.1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4.3.2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访谈调查结果
    4.4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4.4.1 案例分析D
        4.4.2 案例分析E
        4.4.3 案例分析F
第5章 讨论
    5.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结果讨论
        5.1.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结果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学习适应性差异检验结果讨论
    5.2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讨论
        5.2.1 实验干预前后组内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性检验结果讨论
        5.2.2 实验干预后组间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性检验结果讨论
    5.3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结果讨论
    5.4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实施效果讨论
    5.5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学校层面: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习
        6.1.1 丰富潜在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6.1.2 运用积极教育以增进学生集体归属感
        6.1.3 重视心理辅导以促进学生情绪积极化
    6.2 家庭层面: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乐学习
        6.2.1 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6.2.2 改善并尊重孩子的学习空间
        6.2.3 了解并鼓励孩子的学校生活
    6.3 学生层面: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使自己会学习
        6.3.1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6.3.2 进行适当的自我奖励
        6.3.3 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附录B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C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教案设计
附录D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第一次访谈提纲
附录E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第二次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教育支持视角下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行动研究 ——以G社区YX学校的教育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流动儿童
        (二)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三)学校适应
        (四)教育支持
        二、国内外现有研究
        (一)国外现有研究
        (二)国内现有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正义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所在社区和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情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非结构式访谈法
        三、参与观察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归纳调查结论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总结研究发现
第三章 G社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概况
    第一节 G社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概况
        一、昆明G社区YX小学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二、重点干预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自身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情况分析
        一、学习适应现状
        (一)学习习惯较差
        (二)学习兴趣不高
        二、人际关系适应现状
        (一)交往单一
        (二)关系紧张
        三、心理适应现状
        (一)缺乏自信心
        (二)容易发脾气
        四、行为适应现状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过程
    第一节 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行动计划
        一、行动研究背景
        二、行动总体目标
        三、行动实施计划
    第二节 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行动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行动目标
        (二)儿童天地“自习室”
        (三)儿童书法兴趣班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行动目标
        (二)生命教育课程之“朋辈关系”
        三、第三论行动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行动目标
        (二)生命教育课程之“自我认识”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
        二、教育支持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
        三、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效果
    第二节 讨论和建议
        一、教育管理启示
        (一)打工子弟学校完善内部的教育支持结构
        (二)本地政府构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三)国家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的制度保障
        二、行动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YX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访谈提纲
    附录 B Y学校流动儿童父母的家访提纲
    附录 C Y学校老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绘画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以沈阳市X小学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程序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2.1.1 亲社会行为概念界定
        2.1.2 亲社会行为理论概述
        2.1.3 亲社会行为测量方法
        2.1.4 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2.2 绘画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2.2.1 绘画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2.2.2 绘画心理辅导理论概述
        2.2.3 绘画心理辅导研究现状
    2.3 以往研究不足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对象
        2.3.3 研究领域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研究对象
        3.1.2 实验研究对象
        3.1.3 访谈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统计法
        3.2.4 实验法
        3.2.5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工具
        3.3.2 访谈工具
    3.4 研究假设
        3.4.1 小学生六年级亲社会行为现状假设
        3.4.2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干预效果假设
        3.4.3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过程设计
        3.5.2 控制变量设计
    3.6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
        3.6.1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3.6.2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阶段与设计思路
        3.6.3 绘画心理辅导具体方案
        3.6.4 绘画心理辅导具体实施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
        4.1.1 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总体现状情况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差异检验结果
    4.2 绘画心理辅导干预有效性结果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差异比较
        4.2.2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2.3 对照班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4.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差异比较
    4.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调查结果
        4.3.1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过程评价结果
        4.3.2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效果评价结果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小学六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结果讨论
        5.1.1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现状结果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亲社会行为差异检验结果讨论
    5.2 绘画心理辅导干预结果讨论
    5.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分析
        5.3.1 课程效果分析
        5.3.2 课程不足与展望
    5.4 建议
        5.4.1 社会层面:加大亲社会行为信息宣传力度
        5.4.2 学校层面:增强班级亲社会行为培养
        5.4.3 家庭层面:注重家长以身作则示范亲社会行为
        5.4.4 个人层面:提升个体主动性以维持亲社会行为发展
    5.5 本研究创新之处
        5.5.1 新角度
        5.5.2 新形式
    5.6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亲社会行为问卷
附录 B 绘画心理辅导过程性评价反馈表
附录 C 绘画心理辅导总体评价反馈表
附录 D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减轻负面评价恐惧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耐挫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现状
        1.3.3 耐挫力的研究现状
        1.3.4 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关系
    1.4 研究假设
第二章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关系探究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假设
        2.1.3 研究对象
        2.1.4 研究工具
        2.1.5 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总体状况
        2.2.2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2.2.3 高中生耐挫力总体状况
        2.2.4 高中生耐挫力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2.2.5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关系
    2.3 分析与讨论
        2.3.1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整体情况的比较
        2.3.2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2.3.3 高中生耐挫力整体情况的比较
        2.3.4 高中生耐挫力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2.3.5 高中生负面评价恐惧和耐挫力的关系比较
第三章 高中生耐挫力的干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假设
        3.2.4 研究设计
        3.2.5 研究步骤
    3.3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3.3.1 团体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
        3.3.2 团体辅导课程的现实依据
        3.3.3 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
    3.4 干预结果
        3.4.1 团体辅导前的同质性检验
        3.4.2 干预组前后测数据差异检验
        3.4.3 对照组前后测数据差异检验
        3.4.4 干预组和对照组后测数据差异检验
        3.4.5 干预组课程反馈表结果
    3.5 干预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5.1 干预组和对照组结果分析与讨论
        3.5.2 课程反馈表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创新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
    附录2 高中生耐挫力问卷
    附录3 课程反馈表
    附录4 团体契约书
    附录5 团体辅导教学设计示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S社区L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困境儿童相关研究
        1.2.2 抗逆力相关研究
        1.2.3 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访谈法
        2.3.3 观察法
    2.4 研究思路
    2.5 理论基础
        2.5.1 生态系统理论
        2.5.2 优势视角理论
        2.5.3 理性情绪认知理论
        2.5.4 小组动力学理论
3 L项目实施地及困境儿童情况介绍
    3.1 项目实施地介绍
    3.2 S社区困境儿童的基本情况
    3.3 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较低的表现
        3.3.1 心理方面
        3.3.2 行为方面
        3.3.3 人际交往方面
4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设计
    4.1 介入原则
    4.2 介入目标
        4.2.1 总目标
        4.2.2 分目标
    4.3 活动方案
    4.4 评估方法
        4.4.1 服务对象评估
        4.4.2 监护人评估
        4.4.3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5 抗逆力小组活动实施过程
    5.1 第一节小组活动
        5.1.1 活动内容
        5.1.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1.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2 第二节小组活动
        5.2.1 活动内容
        5.2.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2.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3 第三节小组活动
        5.3.1 活动内容
        5.3.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3.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4 第四节小组活动
        5.4.1 活动内容
        5.4.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4.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5 第五节小组活动
        5.5.1 活动内容
        5.5.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5.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6 第六节小组活动
        5.6.1 活动内容
        5.6.2 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5.6.3 社工运用的技巧
    5.7 跟踪回访
6 抗逆力小组活动评估
    6.1 服务对象评估
        6.1.1 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的变化
        6.1.2 社工观察评估
        6.1.3 小组成员分享感受
        6.1.4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6.2 监护人评估
    6.3 社工自我评估
        6.3.1 社工角色完成度评估
        6.3.2 社工专业技巧运用评估
7 总结、反思与建议
    7.1 总结
    7.2 反思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困境儿童及其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2 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测量表
    附录3 抗逆力小组活动评估表
致谢

四、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时代精准教学中人的主体身份的偏位与复归[J]. 陈立娟.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0)
  • [2]高中生未来取向、情绪智力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王芮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D]. 高君. 沈阳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教育支持视角下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行动研究 ——以G社区YX学校的教育实践为例[D]. 梁洁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11)
  • [6]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绘画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以沈阳市X小学六年级为例[D]. 吴皖宁. 沈阳大学, 2020(12)
  • [9]减轻负面评价恐惧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耐挫力的干预研究[D]. 邓梅. 淮北师范大学, 2020(09)
  • [10]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S社区L项目为例[D]. 李小红.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