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冬小麦品种旗叶的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

不同年龄冬小麦品种旗叶的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

一、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1](2021)在《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老芒麦隶属禾本科(Poaceae)披碱草属(Elymus),是青藏高原高寒区乃至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区重要建群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对退化草地改良、种草养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经实践证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其种群稳定性逐渐下降和产量降低等,这是导致老芒麦不能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主要瓶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3年、4年和5年)“青牧1号”老芒麦为材料,比较其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营养价值、光合特性、解剖结构(叶、茎和根)、叶片超微结构变化和细胞程序性能死亡(PCD)典型现象等特征变化规律,探讨老芒麦种群衰退特征,为延缓老芒麦衰老起始或延缓衰老技术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年限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稳定性、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影响较大。随生长年限增加,老芒麦鲜草和干草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3年生老芒麦鲜草产量最大,4年和5年生分别较其显着下降了34.22%和52.45%(P<0.05),干草产量分别下降了22.88%和39.35%(P<0.05),种子产量亦是3年生较高,4年和5年生分别较3年生显着下降了12.72%和34.17%(P<0.05)。老芒麦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定性,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变差;干草产量构件中,株高、茎粗、单位面积总分蘖数和单株鲜重,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3、4和5年生产量与单株鲜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中,每生殖枝小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均随生长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3、4和5年生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2)同一生长年限老麦芒,随物候期的推进其粗蛋白(CP)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同一物候期,CP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则与之相反。3年生老芒麦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粗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最大,达163.18和143.95,均分别显着高于同期4年和5年生老芒麦13.36%、38.29%和12.93%、39.85%(P<0.05)。通过对老芒麦同一生长年限不同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同一物候期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表明,其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为:初花期3年生>盛花期3年>初花期4年>初花期5年>盛花期4年>盛花期5年>蜡熟期3年>蜡熟期4年>蜡熟期5年生老芒麦。(3)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环境和光合参数在不同物候期均存在差异。同一物候期老芒麦,随生长年限增加其株高逐年递减,如拔节期3年生株高较高,4和5年生老芒麦较3年生分别降低9.63%和21.36%,4年生老芒麦旗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均达到最大,且与3年或5年生差异显着(P<0.05)。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出现光抑制现象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蜡熟期时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导致。(4)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茎和根解剖结构差异较大。3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宽、中脉突起度、下表皮厚和叶厚为优势稳定性变异,其均值高于相对应的总体(3、4和5年生)均值,且变异系数分别低于相对应的总体变异系数39.78%、48.76%、20.92%和77.63%,有利于叶片提高抗寒性和抗旱性。同理4年生老芒麦叶片的后生木质部导管高和导管宽性状为优势稳定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低于总体变异系数27.45%和17.87%,有利于叶片高效运输水和养分。5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高和宽、上表皮厚和叶厚为劣势不稳定变异。3和4年生老芒麦在茎的输导功能基础结构(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面积、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较5年生老芒麦在总数量和总面积方面更具有优势。5年生老芒麦根的有效输水组织结构均处于劣势,根的运输能力较3年和4年生老芒麦差,具体表现为根的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均显着低于3年和4年生老芒麦。(5)不同生长年限对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影响较大,且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伴随着典型的细胞程序性(PCD)死亡现象。开花期时,株龄对叶绿体内基粒片层的垛叠和排列影响较为明显,随生长年限增加基粒片层逐渐松弛状态且排列扭曲,甚至部分片层结构消失。叶绿体中嗜饿颗粒,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其数量增加趋势。蜡熟期老芒麦叶绿体开始发生解体,随生长年限增加其解体程度愈发剧烈。蜡熟期时,可观察到细胞核具有固缩染色质边缘化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现象,证明老芒麦叶片衰老是受细胞程序性控制,是一种自发的死亡状态,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老芒麦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启动愈早。总体而言,随着老芒麦生长年限增加,其草产量种子产量及稳定性和构成性状均出现降低趋势、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叶片呈现明显的程序性死亡特征。尤其5年生老芒麦以上特征变化最明显。由此可见,3~4年是老芒麦生长关键时期,该时期是对其进行调控对延缓草地利用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连慧达[2](2020)在《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陕西省是冬小麦品种改良和冬小麦良种繁供的传统优势基地之一,该区域为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水分亏缺同样成为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氮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性状变化趋势,为小麦产量提升及育种工作中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用1940s-2010s年间陕西省麦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旱地冬小麦品种,在2017-2019年采用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旱地冬小麦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的产量及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旗叶及穗部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演变规律;并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交互作用下植株生理、水氮利用率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陕西1940s-2010s年代的旱地冬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氮肥施入水平的提高而显着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品种改良进程逐步提高,现代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增强;N180处理下籽粒产量变化从4258 kg·ha-1(1940s)到6578 kg·ha-1(2010s)。两年平均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无论在何种氮素条件下,产量均与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N180条件下,产量与总穗粒数也呈现显着水平,说明在氮充足条件下,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品种改良过程中,现代小麦品种接近理想株高,2000s后育成品种的株高逐步趋于稳定;冬小麦各时期分蘖数的变化随着品种改良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氮素后小麦的株高和分蘖数增加;现代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干物质累积能力及对氮素的适应性;促进冬小麦开花前营养生长是产量改良的生物学基础之一。(2)小麦氮素利用效率随品种改良进程逐渐提高;2000s和2010s的品种比其他年代的品种,在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偏相关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及籽粒蛋白产量中表现出的能力较高。各品种在返青到开花期间,氮素积累量最多、积累速率最大,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小麦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5.38%和21.75%;随着品种改良及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氮积累量同样增多;另外各生育阶段氮素的分配在小麦品种改良中起到重要作用,使花前和花后氮素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更加平衡。叶片氮素分配率的提高可能是氮素运转改善的主要原因,选择开花前叶片氮素积累量较高、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低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多的冬小麦品种,可以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无论哪种氮素水平下,现代品种的籽粒氮氮素分配量总体仍高于过去的早期品种。(3)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冬小麦旗叶SPAD值和光合作用均持续升高。而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品种改良进程SPAD值表现出波动变化,现代品种于灌浆后期仍保持着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净光合速率并未随着品种更替而升高,早期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也处于较高的值;而灌浆期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9.11%和18.42%(开花期)、8.78%和14.85%(灌浆期)。各时期穗部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现代品种的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净光合速率相比早期品种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在氮素充足条件下;在穗部农艺性状中,2010s的现代品种尤其是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均表现出优良的品种特性;增加氮素后,各小麦品种的穗长,芒长,穗粒数及穗部籽粒重均增加;遮穗后,小麦的穗长生长受到抑制,穗部籽粒重降低,而小穗数和芒长增加。(4)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减轻水分胁迫下作物的光抑制作用,提高冬小麦产量相关参数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旗叶光合能力。在水氮交互各条件下现代品种比早期品种可以产生更高的产量。当氮水平较高时,现代冬小麦品种通过吸收更多的氮素改善旗叶的伸长和光合速率,并获得更多的干物质,而早期品种变化幅度较低;干旱和低氮条件下,均降低了各年代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现代品种在响应水氮运筹过程中的氮素积累量、水分和氮素利用率及偏相关生产力均高于早期品种。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也随氮素的增加和品种改良逐渐增加,但在干旱及低氮条件下,由于降低了光合作用及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各年代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较高的氮肥施用并不能显着提高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然而在过去80年旱地冬小麦品种改良进程中,在适量氮素施入状态下,现代冬小麦品种能够优化组织器官氮素分配,增加旗叶、穗部光合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小麦水氮利用效率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干旱低氮条件下,与老品种相比现代品种也能够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降低蒸腾速率,最终提高了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增加最终的产量。了解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对水氮供应的综合响应机制,能够为提高旱地冬小麦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产量潜力及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比拉力·艾力[3](2020)在《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于2018年2019年,在塔里木大学农学实验站网室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冬小麦邯郸5316为供试品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三种播种方式,分别为条播(B1)、穴播(B2)和撒播(B3);副区为四个密度处理,分别为M1(315×104粒·hm-2)、M2(510×104粒·hm-2)、M3(705×104粒·hm-2)和M4(900×104粒·hm-2)四个水平。对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的组合小区进行群体与个体生长动态、生理特性、群体环境和产量等指标进行观测,筛选高质量、高产最佳组合,为进一步研究滴灌冬小麦生产行为、节水,合理种植技术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滴灌冬小麦在B3条件下冬前分蘖最多,冬前总茎数最大,但麦苗素质较差;B1、B2群体茎蘖增长较平稳,成穗率比B3相比分别高15.38%和57.69%。小麦乳熟期株高在B2和M3处理组合下最高为86.4 cm,B2最终株高比B1、B3分别高2.10%和4.42%,且适宜密度范围内,随密度显着增长。在抽穗期LAI达到最大值,B1和B3的LAI早期增长较快,B2的较慢,其表现B3>B1>B2;适宜范围内,LAI有显着的正向密度效应。B2和M3处理组合平均叶倾角最大,B2平均叶倾角比B3和B1大。在籽粒形成期B1和M3处理组合下光截获率最大为75.26%,B1在全生育期比B2、B3提高9.36%和4.18%;并适宜范围内,随密度显着增大。单株地上部总干重符合“S”曲线变化,乳熟至蜡熟期B2和M1处理组合最大为3.81 g·株-1,并B2比B1、B3提高了6.97%和4.78%,适宜范围内,且有负向密度效应。茎秆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变化是相反,B2的抗倒指数比B3、B1分别提高0.71%和9.30%,且有负向密度效应。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光合效率最大时期,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分别在14:00和18:00点有高峰值,18:00点时最大,在16:00点出现“午休”现象,B3和低密度下“午休”更严重。B1、B2光合速率大于B3,其中B2的平均SPAD值、Pn、Gs和Tr最高,Ci最低,并在一定范围内,有负向密度效应。组合处理中B2M1的平均SPAD、Pn、Gs和Tr最大,B2M2其次,并B2M2的Ci最低,光合效率最优。抽穗-灌浆期小麦群体环境最易恶化,扬花期冠层相对湿度表现为先降后增的趋势,在8:00点左右最高、16:00点最低,播种方式间表现为B1>B2>B3,并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有正向密度效应;反而冠层温度14:00点时最高,播种方式间表现为B3>B2>B1,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有负向密度效应。三种播种方式平均产量相比B2比B3、B1分别增产3.63%和6.97%,并B2M2处理产量最高为8 329.4 kg·hm-2。在同一种播种方式下小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随密度显着减少;千粒重、小穗数、穗长和穗粒数均在B2M1处理下表现最大,分别为45.06 g、20.92个、14.38 cm和31.9个,其次是B2M2处理,分别为44.96 g、20.56个、14.18 cm和31.75个;在三种播种方式下平均千粒重表现为B2>B1>B3;小穗数、穗长和穗粒数表现为B2>B3>B1,不同密度处理下千粒重,小穗数,穗长和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从播种方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程度CV来看,密度(4.63%)大于播种方式(3.37%),可见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本试验结果筛选出的最佳处理组合为B2M2处理,其基本苗数为349.50×104·hm-2,单株分蘖为1.66个;平均重心高度37 cm左右;群体在孕穗、抽穗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60、7.62和5.31;拔节至孕穗期叶倾角在63°左右;平均光截获率55.3%;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在乳熟期达到3.49g/株;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为49.5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0.68μmol·m-2·s-1、18.84μmol·m-2·s-1和25.06μmol·m-2·s-1;全生育期冠层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23.04℃和50.76%;平均茎秆抗倒指数为1.53N·cm-1;小穗数为20.56个、收获穗数583.51×104·hm-2、千粒重44.96 g、穗粒数31.75个。以上条件下B2M2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为8 329.4 kg·hm-2。

刘文清[4](2020)在《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旱作农田覆盖管理体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关于秸秆覆盖冬小麦增产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减产的报道逐渐增多。小麦秸秆覆盖后由于其高碳氮比在分解过程中容易导致土壤氮的固定,降低土壤氮有效性。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素亏缺可能是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尚待加以验证。本研究基于10年覆盖定位试验,在2018和2019年进行了补施氮肥微区试验,测定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过程及小麦开花-灌浆期光合特征等指标,旨在深入探讨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稳产机理。试验包括四种处理:生育期全量秸秆覆盖处理(9000kg·hm-2,HSM)、生育期半量秸秆覆盖处理(4500 kg·hm-2,LSM)、夏闲期全量秸秆覆盖处理(9000 kg·hm-2,FSM)和不覆盖对照处理(CK),冬小麦开花后补施氮肥量为50 kg·hm-2。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长期秸秆覆盖后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处于动态平衡,近两年试验土壤全氮较10年长期秸秆覆盖试验下降15.61%。在开花-灌浆期,近两年试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较10年长期秸秆覆盖试验明显降低,小麦氮素利用率明显较弱。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2.98%和25.08%。半量秸秆覆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不覆盖处理提高幅度最大。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后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较不施肥处理平均提高17.08%和58.40%。全量秸秆覆盖结合补施氮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较不覆盖处理提高效果最为明显。较为充足的氮素供应改善了土壤-作物间氮素转化,为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提供保障。(2)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长期秸秆覆盖导致小麦开花-灌浆期光合特征参数明显降低,生育期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光合速率下降15.07%。秸秆覆盖处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不覆盖处理分别下降8.93%和3.41%。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处理胞间CO2浓度高2.17%。生育后期补施氮肥明显增强了小麦光合作用,全量秸秆覆盖处理光合速率较不覆盖处理高23.61%。全量秸秆覆盖处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不覆盖处理高33.30%、20.74%,胞间CO2利用率提高。秸秆覆盖结合补施氮肥处理优化了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曲线。补施氮肥提高了各处理光合速率最大值,但没有改变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全量秸秆覆盖结合补施氮肥处理激发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二次峰值的出现。(3)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2017-2019两年小麦籽粒产量均值较2008-2017年籽粒产量平均低8.14%。土壤氮素含量的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减产。与10年覆盖试验相比,除基本苗外,2017-2019年其他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后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株高、生物量、千粒重显着提高,生育期全量秸秆覆盖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较不覆盖处理高30.27%和1.54%。综上,秸秆覆盖结合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增加了土壤中碳氮含量,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生育后期补施氮肥有效改善了冬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提高了冬小麦开花-灌浆期光合速率。秸秆覆盖结合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处理后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达到了冬小麦稳产增产的效果。

黄桂荣[5](2020)在《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水资源危机日趋加剧,探讨冬小麦品种(系)的WUE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效用水品种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开发提供指导。本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筛选WUE差异显着、株型不同的10个冬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8年连续3个生长季在中国农科院环发所顺义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雨养和补充灌溉2种水分处理,株型差异大的2个品种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试图探讨基因型之间WUE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重点揭示基因型、株型、密度、土壤水分条件等多因素对群体冠层特性及群体耗水量的影响。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型之间产量、耗水量和WUE均存在显着差异。WUE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水分条件次之。产量和耗水量受水分条件影响最大,其次为基因型影响。两种水分条件下,石家庄8号和晋麦47的产量和WUE较高,908092和京411的WUE较低,二者产量均较低,但耗水量较高。(2)株型通过影响冠层特性显着影响耗水量。群体耗水量与CTD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叶片平展、株型松散的晋麦47群体内部叶片互相遮挡,CTD较大,耗水量低;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京411,群体水热交换阻力小,CTD较小,耗水量较大。(3)种植密度与株型互作显着影响冠层特性,进而影响冬小麦耗水量,而且受土壤水分条件影响。雨养和补灌条件下晋麦47高密种植耗水量较高,中密和低密较低,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雨养条件下,京411的3个种植密度的耗水量存在显着差异,高密>中密>低密。补灌条件下京411高密与中密耗水量之间无显着差异,二者显着高于低密。(4)雨养和补灌条件下,随着生长发育进程,δ13C值从灌浆前期到灌浆后期持续增加,10个供试冬小麦基因型δ13C值的高低排序没有太大变化,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期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组成与产量群体水平的WUE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5)两种水分条件下,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均呈现基因型间显着差异性。雨养条件下增加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前提,补灌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作用较大。不同基因型间的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生长速率差异显着,产量的增加潜力来自于生物量的增加。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显着提高,相同种植密度下紧凑型冬小麦产量均显着低于松散型冬小麦。

邓霞[6](2020)在《小麦灌浆期SPAD值对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不仅是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三因素-两水平法布置试验处理,在灌浆期探究小麦上三叶(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SPAD值的日变化、生长季变化、产量及产量性状,并分析SPAD值与产量和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小麦的栽培管理及更好地实现增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探讨小麦在全国的地理空间分布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大田作物叶绿素监测与营养快速诊断奠定基础。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灌浆期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的日变化规律分析可知,三个位置的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6:00-18:00之中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此外由三个位置功能叶片的SPAD值出现波峰的时间可知,旗叶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倒二叶,最后为倒三叶。(2)通过对灌浆期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的生长季变化规律分析可知,三个位置的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呈降低趋势,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三个位置的功能叶片SPAD值的大小会趋近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这个顺序,且在同一时期不同样地之间,同一样地不同时期之间差异性显着。(3)通过对产量及产量形状的分析可知,在均为免耕的处理下,玉米秸秆还田,施氮量为280 kg,生长期浇两次水的产量最高,而玉米秸秆不还田,施氮量为210 kg,生长期浇三次水的产量最低;在均为常耕的处理下,玉米秸秆不还田,施氮量为280kg,生长期浇两次水的产量最高,玉米秸秆还田,施氮量为280 kg,生长期浇两次水的产量最低。样地的不同组合处理对小麦的株高、穗长、不孕小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对小麦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着;样地1的产量与其他7块样地均有差异性,而这其他7块样地之间的差异性不显着。(4)通过对灌浆期小麦的SPAD值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小麦的SPAD值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灌浆期小麦叶片的SPAD值可以预测产量。(5)样地1的管理措施能使小麦的SPAD值与产量同时增加,即玉米秸秆还田,施氮量为280 kg,生长期浇两次水且免耕的处理是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李威[7](2019)在《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立对照(CK)、轻度干旱(G1)、中度干旱(G2)及重度干旱(G3)四个不同水分等级,观测不同干旱处理下的冬小麦光合特性、植株形态、灌浆速率及产量指标的变化,全面系统地研究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光合特性、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对冬小麦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这三个时期的Pn日均值都为CK≈G1>G2>G3,G1和G2在三个发育期都呈现出“双峰型”模式;G3则是不明显的“单峰型”模式。干旱等级越重,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越低。(2)冬小麦蒸腾速率与干旱等级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G1、G2和G3在各个时期均呈现出“双峰型”模式。Tr日均值在三个时期均表现为CK>G1>G2>G3,但CK与G1无极显着差别,G2与G3相比CK具有极显着差异。随着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进行,不同处理间Tr的差距越来越小。(3)各处理的WUE日变化大多都呈现类似“M”型的“双峰值”特点,部分呈现“单峰型”或“三峰型”。G1与G2的冬小麦在拔节期至灌浆期的WUE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三个时期的WUE日均值总体表现为G1≥G2≥CK>G3。整个发育期G3都要显着低于其他处理。G1和G2相比较CK略有上升。(4)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Gs日均值均为CK>G1>G2>G3,干旱等级加重,冬小麦气孔导度日均值降低。拔节期时各处理差距最大,成熟期和灌浆期各干旱处理与CK的差距逐渐缩小,表明随着发育期推进,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Gs的影响在逐渐弱化。(5)冬小麦的Ci与干旱等级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干旱等级增加,Ci值极显着降低。三个时期的Ci日均值总体表现为CK>G1>G2>G3。干旱等级越重,Ci日均值越低。G1与CK在三个发育期无显着差距,G2与G3在拔节期干旱胁迫后Ci值迅速降低,与CK差距较大,抽穗期时G3与CK差距进一步增加,但灌浆期时,各干旱处理与CK的差距大幅缩小。冬小麦光合作用所有指标均随着发育期推进表现出了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6)干旱胁迫会造成冬小麦叶面积显着减少、株高显着降低、茎粗显着减小、根系干重显着减小、次生根数减少及根冠比升高。拔节期干旱对冬小麦植株形态影响贯穿于拔节期至成熟期间的每一个发育期,根冠比在抽穗期后表现出了适应性,冬小麦根冠比则自拔节期后逐渐缩短各处理差距,表明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地上部分影响大于根系。这也体现了干旱逆境对冬小麦植株形态影响较大,除次生根及根冠比外其他植株形态指标难以恢复。(7)干旱会造成冬小麦扬花期滞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显着。CK的扬花始期大约在4月11日左右,G1为4月13日,G2为4月16日,G3则为时间最晚的4月18日。轻度干旱对比对照扬花始期滞后约2天,中度干旱滞后5天左右,而重度干旱则滞后约7天。G1、G2与G3的灌浆持续期分别相比对照平均减少约2.2天、6.46天及10.36天。这表明干旱胁迫会减少冬小麦灌浆持续期,这也使得干旱等级较重的冬小麦出现早熟现象。干旱提高了冬小麦平均灌浆速率。G3的平均灌浆速率约为0.93mg/grain·d,为各处理最大值,G2与G1较为接近,平均速率都为0.91mg/grain·d,CK则是0.87mg/grain·d,为各处理最低值。干旱与灌浆最大速率成反比。CK的灌浆最大速率为1.43mg/grain·d,G1为1.36mg/grain·d,G2 为 1.25 为 mg/grain·d,而 G3 则是最低 1.21mg/grain·d。CK、G1、G2及G3最大灌浆速率距花后天数分别约为23.33天、21.83天、21天和18.97天。这说明干旱胁迫会造成最大灌浆速率距花后天数提前,G1、G2与G3分别提前约1.5天、2.33天及4.36天。(8)干旱等级与单株小穗数、单穗粒数、不孕小穗率、千粒重及单株粒重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与单株小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不孕小穗率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干旱等级越高,单株小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粒重均极显着降低,而不孕小穗率则显着升高。G1千粒重达到36.64g,略高于CK的36.51g,G2与G3平均分别为31.55g和28.28g,三种干旱处理的冬小麦千粒重相比较对照的降低率分别是-0.36%、13.58%和22.53%,当干旱程度达到G3时,冬小麦千粒重最低。干旱等级与冬小麦单株粒重存在负相关关系。CK单株粒重平均达到1114mg左右,G1单株粒重达到856.64mg,G2为619.01mg,G3平均480.19mg。G1相比较CK减产率约15.48%,G2较CK减产约38.92%,G3较CK减产约52.62%。

莫飘[8](2019)在《四川丘陵旱地高产冬小麦品种特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四川小麦单产水平在全国偏低,提升空间大,尤其是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是限制该区域整体产量提升的瓶颈。良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适合于四川丘陵旱地的高产小麦品种特征特性不明。鉴于此,本试验选用来自西南地区不同年代的32个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并与品种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于四川丘陵旱地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同时揭示四川丘陵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为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品种支撑。具体结果如下:1、两年研究结果显示,高产品种均值产量为5210.0 kg·hm-2,比低产品种高70.1%;其分蘖力0.83、小穗数17.39、有效穗292.05×104 No·hm-2、穗粒数36.33、粒容量1.1×104粒·m-2、千粒重53.05 g分别较低产品种高221.9%、20.7%、1.6%、40.1%、39.4%、15.6%。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表明今后在保证一定千粒重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粒数或穗粒数是实现四川丘陵旱地高产的关键。2、高产品种开花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截获率,叶绿素含量高且上层叶片持绿时间长。开花期高产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为17.97μmol·m-2·s-1,较低产品种高52.4%;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为81.8%,较低产品种高2.8个百分点;其旗叶和倒二叶开花期、花后20d、花后30d的SPAD值均显着高于低产类型,其中花后30d旗叶SPAD值46.91和倒二叶SPAD值42.50较低产类型分别高14.7%、18.3%。开花期旗叶、倒二叶SPAD值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可将其作为田间鉴定高产品种指标。3、从物质生产来看,高产品种具有花前和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快、干物质积累量高、干物质重籽粒分配比例大、收获指数高的特点。高产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59.76 kg·hm-2·d-1、积累量8278.14 kg·hm-2分别较低产类型高12.0%、18.7%,同时其花前干物质贡献率达46.07%,较低产类型高79.6个百分点;花后干物质积累速率为54.97 kg·hm-2.d-1、积累量为2531.85 kg·hm-2较低产类型分别高32.2%、23.5%;成熟时,籽粒干物质比重达44.09%,比低产类型高36.4个百分点,收获指数达到0.48,比低产类型高41.2%。4、高产品种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高。氮素吸收效率为0.99 kg·kg-1、氮素利用效率为34.72 kg·kg-1、氮素生产效率为34.21 kg·kg-1分别较低产类型高41.0%、35.8%、88.0%。高产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为55.62 kg·hm-2,较低产品种高138.6%。综上,适合于丘陵旱地的高产小麦品种特征为:开花期旗叶净光合速率高16.4917.97μmol·m-2·s-1,光能截获率大79.28%83.21%,开花期旗叶SPAD(>50)和倒二叶SPAD(49.2750.83)大且持绿时间长;同时花前干物质贡献率高38.2%56.8%、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快39.2764.81kg·hm-2·d-1,收获指数大0.460.50;也具有氮素吸收率高0.911.04 kg·kg-1,花后氮素积累量大的特点;高产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特征为有效穗263.14315.92×104 No·hm-2、穗粒数35.3437.68、千粒重45.9957.36g,测试品种中川育25、昌麦34、绵麦1419、川麦98适宜在丘陵旱地种植。

张雅雯[9](2019)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小麦物质积累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品种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豫麦49-198、郑麦0943、百农418、许科316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1(120 kg·hm-2)、N2(210 kg·hm-2)、N3(300 kg·hm-2),综合研究小麦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光、热、氮资源的利用效率,并结合产量、品质的研究,探讨品种间差异,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拔节期和开花期,4个品种小麦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灌浆期,豫麦49-198、郑麦0943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大,百农418、许科316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三个生育期,4个品种小麦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Fv/Fm值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大。2、增加施氮量能显着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且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氮素的吸收能力不同。氮肥、品种均对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显着影响。4个小麦品种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在施氮量为300kg·hm-2时最高,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在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最大。3、成熟期,豫麦49-198、郑麦0943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高,百农418、许科316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高。4个品种营养器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达到最大。4、豫麦49-198和郑麦0943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热量利用效率均在施氮量为210kg·hm-2时最高,百农418和许科316则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高,且各氮肥处理间存在显着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氮肥、品种及二者互作对小麦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热量利用效率均有极显着影响。5、4个品种籽粒Fe、Zn、Cu元素的含量均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高,Mn元素含量则在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最高。豫麦49-198籽粒中Fe、Mn、Zn、Cu产量、郑麦0943籽粒Fe、Zn、Cu产量以及百农418和许科316籽粒Zn的产量均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最高,百农418籽粒Fe、Mn、Cu的产量和许科316籽粒Fe、Cu的产量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高,郑麦0943和许科316籽粒Mn的产量在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品种间相比较,豫麦49-198和百农418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微量元素产量相对较高。综合来看,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光热资源利用效率、产量均最高;百农418、许科316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光热资源利用效率、产量最高,豫麦49-198和百农418微量元素产量相对较高,考虑氮肥的投入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产量、营养品质等因素,本研究中,施氮量210 kg·hm-2和豫麦49-198结合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冯帆[10](2018)在《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上重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小麦经历了多次品种更替,近年来小麦产量发生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对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冬小麦产量仍是小麦生产的目标之一。品种改良是促进小麦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不符合生产实践需要性状的品种被淘汰,特征性状优秀的品种保留下来并得到了更新。研究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探究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增加的生理机制和形态机制,对小麦栽培育种工作中性状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为突破产量提升的限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黄淮海麦区1940s-2010s间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冬小麦在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构成性状、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特性、株高构成、抗倒伏特性、光合能力、源库关系的演替规律,以期为未来的冬小麦栽培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方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自1940s至今,黄淮海麦区冬小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实现的,单位面积穗数变化不大。收获指数随着年代更替显着增加,地上生物量无明显变化。矮秆基因的引入增加了G3、G4位的粒数,1940s至2010s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增加在4个粒位均有发生,不同粒位上粒数和粒重增加的进程不同,G4位对单穗平均粒重和穗粒数的相对贡献率随着品种更替显着增加,但仍远远低于G1、G2、G3位,总体符合G1>G2>G3>G4的规律。(2)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冬小麦花后同化物积累与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呈现出显着增加的趋势,而花前同化物无明显变化趋势。花后同化物积累量的增加对产量的提升具有极显着作用,且贡献最大,花前同化物积累量、花后同化物积累量、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率对产量增加均具有显着的直接作用。(3)品种改良过程中0-200cm土层的根干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0-100cm土层根干重密度显着增加。生育后期干旱增加了现代品种在100-200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干旱促使现代品种的根系更多的向深处生长。农田耗水量随着品种更替未呈现明显变化,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升。(4)在品种演变过程中,小麦群体结构及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的无效分蘖数减少,花后叶面积指数显着增加。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株高显着降低,每一节间长度均缩短,但是各个节间缩短的比例不同。穗下节占株高的比例显着增加,而第4节间和第5节间占株高的比例显着降低。第4节间的茎粗、壁厚、物质充实度均随品种更替显着增加,抗折力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开花期与乳熟中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SPAD均随品种更替显着增加,并且与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5)自1940s至今,黄淮海麦区冬小麦品种的源库特性发生了变化。缩源处理减缓叶片衰老,减库处理加快叶片衰老,早期品种叶片SPAD值比现代品种对缩源、减库处理更为敏感,叶片间的补偿能力强于现代品种,绝对源随品种更替呈现降低的趋势。缩源处理降低灌浆中期茎、叶、鞘部位的干重,促进同化物向库中运输;减库处理增加茎、叶、鞘干重,现代品种对缩源处理更为敏感,早期品种对减库处理较为敏感,绝对库随品种更替具有增加的趋势。缩源处理下花后同化物积累量降低,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量、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随品种更替有所增加,减库处理下随着品种更替花后同化物积累量降低,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量增加,而花前同化物花后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降低,早期品种源大库小,源的大小和源间补偿作用强于现代品种,现代品种具有源小库大的特点。(6)缩源处理降低了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粒重的下降在4个粒位上均有发生,G3、G4粒位响应强于G1、G2粒位;减库处理增加了单穗粒重和千粒重,G1、G2粒位响应强于G3、G4粒位。近轴端籽粒可优先获得同化物,粒重受籽粒灌浆过程中同化物竞争和库容大小的共同影响。减库处理下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幅度随品种更替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现代品种源限制强于早期品种。黄淮海麦区冬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源库相关特性的变化集中在绝对源、相对源、相对库上,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均具有源库双限制,源库特征指数随品种演替显着增加,源库比显着下降,源库类型由源大库小型演变为源小库大型。

二、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植物衰老的概述
        1.2 植物衰老机制
        1.2.1 营养胁迫假说
        1.2.2 衰老因子假说
        1.2.3 激素调节假说
        1.2.4 细胞程序性死亡假说
        1.2.5 氧自由基理论
        1.3 植物衰老与生长特性的关系
        1.4 植物衰老与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关系
        1.5 植物衰老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1.6 植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7 植物衰老与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关系
    2.依据及其意义
    3.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物候期标准和取样标准
        1.3 试验方法
        1.3.1 鲜、草产量和鲜干比测定
        1.3.2 草产量组分测定
        1.3.3 老芒麦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测定
        1.3.4 种子产量组分测定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析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分析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分析
        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稳产性评价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性状和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性状分析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2.4.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2.4.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稳产性分析
        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分析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分析
        2.3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
        3.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响应特征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指标差
        2.2 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1 拔节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2 开花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3 蜡熟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3 株龄和光照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4 株龄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 光照强度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1 拔节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2 开花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3 蜡熟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差异
        3.2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的叶片光合特性随光强变化关系
        3.3 各物候期老芒麦的叶片对光照强度和株龄响应差异
    4 小结
第五章 高寒区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解剖结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采样方法
        1.3.2 制片方法
        1.3.3 显微测量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角质层比较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和泡状细胞数目比较
        2.1.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中脉维管束及导管大小与数目比较
        2.1.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中脉突起度比较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数量比较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总面积比较
        2.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比较
        2.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髓腔横切面积比较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原生和后生木质部导管数目及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比较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和根横切面面积比较
        2.3.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与中柱横切面比率比较
        2.3.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比较
    3 讨论
        3.1 各株龄老芒麦的叶片解剖结构形态差异
        3.2 各株龄老芒麦的茎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3.3 各株龄老芒麦根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旗叶超微结构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取样方法
        1.3.2 透射电镜切片制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拔节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2.2 开花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2.3 蜡熟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附录
    版图Ⅰ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版图Ⅱ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版图Ⅲ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2)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
        1.2.1 小麦产量及构成
        1.2.2 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累积
        1.2.3 抗倒伏特性
    1.3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3.1 氮肥利用现状
        1.3.2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4 小麦品种改良对氮素的响应
    1.5 水氮互作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干物质累积对氮素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气候状况
        2.1.3 供试材料
        2.1.4 试验设计
        2.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1.6 株高、叶面积及分蘖数
        2.1.7 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
        2.1.8 干物质积累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2.2.2 氮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3 氮肥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2.2.4 氮肥对分蘖数及群体变化的影响
        2.2.5 氮肥对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分配及差异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及运转特性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氮含量及氮积累量的测定
        3.1.4 氮效率及氮转运的计算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特征的影响
        3.2.2 氮肥对地上部氮素分配的影响
        3.2.3 氮肥对花前、花后氮素转运及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
        3.2.4 氮素利用效率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品种更替过程中旗叶及穗部光合对氮素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旗叶光合能力及SPAD测定
        4.1.4 穗部农艺性状及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肥处理下旗叶SPAD的动态变化
        4.2.2 氮肥对开花期、灌浆期旗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氮肥对穗部农艺性状的影响
        4.2.4 氮肥对穗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5 氮肥处理下穗重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对水氮互作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5.1.2 样品收获及测定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2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5.2.3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氮吸收利用特性
        5.2.4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和与产量相关因素
        5.2.5 PCA分析
    5.3 讨论
        5.3.1 水氮互作对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2 水氮互作对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影响
        5.3.3 水氮互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3.4 水氮互作对产量及相关成分的影响
        5.3.5 PCA分析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响应水氮交互的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国际小麦生产近况
        1.1.2 我国小麦生产近况
        1.1.3 新疆小麦生产近况
    1.2 小麦播种方式和密度的研究进展
        1.2.1 播种方式与密度对群体与个体生长动态的影响
        1.2.2 播种方式与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1.2.3 播种方式与密度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播种方式与密度对产量指标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生长指标
        2.3.2 生理指标
        2.3.3 气象数据
        2.3.4 产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方法及计算公式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对滴灌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3.1.2 对滴灌冬小麦分蘖的影响
        3.1.3 对滴灌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1.4 对滴灌冬小麦叶面积的影响
        3.1.5 对滴灌冬小麦叶倾角的影响
        3.1.6 对滴灌冬小麦光截获率的影响
    3.2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对滴灌冬小麦叶片和茎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2 对滴灌冬小麦颖片和穗轴干重累的影响(颖片+穗轴)
        3.2.3 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干重的影响
        3.2.4 对滴灌冬小麦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对滴灌冬小麦SPAD值的影响
        3.3.2 对滴灌冬小麦单叶光合(Pn)的影响
        3.3.3 对滴灌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3.4 对滴灌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3.5 对滴灌冬小麦旗叶胞间CO_2 浓度(Ci)的影响
    3.4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冠层小气候的影响
        3.4.1 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4.2 对冠层气温的影响
        3.4.3 对全生育期微环境的影响
    3.5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抗到指数的影响
        3.5.1 对滴灌冬小麦茎粗的影响
        3.5.2 对滴灌冬小麦单茎重心高度的影响
        3.5.3 对滴灌冬小麦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
    3.6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1 对滴灌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对滴灌冬小麦总产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播种方式与密度对光合作用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群体小气候的影响
    4.4 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群体质量
    5.2 产量
    5.3 最佳组合表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1.2.2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
        1.2.3 秸秆覆盖的增产效应
        1.2.4 秸秆覆盖的减产效应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小麦长期秸秆覆盖定位试验设计
        2.2.2 冬小麦覆盖微区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测定
        2.3.2 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
        2.3.3 光合特征的测定
        2.3.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3.5 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碳氮库和产量的影响
    3.1 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3.1.1 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3.1.2 秸秆覆盖对土壤矿质氮生长季动态的影响
    3.2 秸秆覆盖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4.1 补施氮肥措施下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4.2 补施氮肥对土壤矿化氮含量的影响
        4.2.1 补施氮肥对小麦花后生育期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2.2 补施氮肥对小麦花后生育期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补施氮肥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5.1 补施氮肥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5.1.1 秸秆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1.2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5.1.3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5.1.4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5.2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2.1 秸秆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2.2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2.3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日变化的影响
        5.2.4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5.3 补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6.1.2 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
        6.1.3 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种类及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1.2.2 水分条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群体结构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研究方案与试验设计
        2.3.1 大田不同基因型观测试验
        2.3.2 大田不同密度控制试验
        2.3.3 生育进程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其测定方法
        2.4.1 土壤质量含水量测定
        2.4.2 土壤蒸发量测定
        2.4.3 田间耗水量计算
        2.4.4 植物蒸腾量测定
        2.4.5 冬小麦冠-气温差变化
        2.4.6 生物量积累及干物质分配的测定
        2.4.7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2.4.8 产量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4.9 叶面积指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3.1 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WUE、产量和耗水量
    3.2 补灌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WUE、产量和耗水量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株型对群体结构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4.1 不同株型冬小麦京411与晋麦47的形态学、生理蒸腾及冠层特性
    4.2 晋麦47和京411及其6个NILs的耗水量
    4.3 冬小麦叶片蒸腾生理特性和冠层特性与蒸散耗水量的关系
    4.4 讨论与小结
        4.4.1 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蒸散耗水量没有显着相关性
        4.4.2 平展叶型植物耗水量更少
        4.4.3 CTD与ET呈负相关关系
        4.4.4 品种形态学特性显着影响群体冠气温差
第五章 种植密度及其与株型互作对耗水特性的影响
    5.1 株型与密度互作影响形态学特征
    5.2 株型与密度结合影响CTD
    5.3 株型与密度互作影响蒸散耗水量
    5.4 讨论与小结
        5.4.1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5.4.2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LAI的影响
        5.4.3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CTD的影响
        5.4.4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ET的影响
        5.4.5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下耗水量与群体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六章 不同基因型的群体蒸腾与蒸发耗水分配特性
    6.1 不同基因型的蒸腾耗水量和蒸发耗水量
    6.2 不同基因型的CTD比较
    6.3 蒸散耗水分量及腾发比与冠层特性之间的关系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不同基因型产量的影响因素
    7.1 品种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影响
    7.2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构成因素
    7.3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干物质积累、运转与分配
    7.4 不同密度下不同基因型的籽粒产量
    7.5 讨论与小结
        7.5.1 叶片δ~(13)C
        7.5.2 产量构成因素与干物质累积、运转与分配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小麦灌浆期SPAD值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冬小麦叶绿素研究进展
        1.2.2 SPAD研究进展
        1.2.3 SPAD的影响因素
        1.2.4 SPAD对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灌浆期SPAD值的日变化特征
        1.3.2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灌浆期SPAD值的生长季变化特征
        1.3.3 小麦的SPAD值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田间试验设置
        2.2.2 小麦叶片的SPAD值测定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叶片灌浆期SPAD值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3.1 灌浆期小麦旗叶SPAD值日变化规律
    3.2 灌浆期小麦倒二叶SPAD值日变化规律
    3.3 灌浆期小麦倒三叶SPAD值日变化规律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叶片灌浆期SPAD值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分析
    4.1 灌浆期小麦旗叶SPAD值的变化规律
    4.2 灌浆期小麦倒二叶SPAD值的变化规律
    4.3 灌浆期小麦倒三叶SPAD值的变化规律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小麦的产量性状特征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1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5.1.1 株高
        5.1.2 穗长
        5.1.3 结实小穗数与不孕小穗数
        5.1.4 穗粒数
        5.1.5 千粒重
    5.2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3 小麦SPAD值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人为干预对小麦的影响
        6.2.2 气候变化对小麦的影响
        6.2.3 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安徽省干旱灾害
        1.1.1 干旱的定义与分类
        1.1.2 安徽省干旱情况及成因
    1.2 安徽省冬小麦生育期划分
    1.3 干旱对冬小麦的影响
        1.3.1 干旱对冬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1.3.2 干旱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1.3.3 干旱对冬小麦粒重与灌浆速率的影响
        1.3.4 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1.3.5 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1.4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2 引言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2.1 研究内容
        3.2.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3.3.1 研究资料
        3.3.2 试验设计
        3.3.3 模拟干旱处理
        3.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1.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1.2 冬小麦抽穗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对不同干旱逆境的响应
        4.1.3 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变化
    4.2 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2.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旗叶蒸腾速率影响
        4.2.2 冬小麦抽穗期旗叶蒸腾速率对不同干旱逆境的响应
        4.2.3 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蒸腾速率变化
    4.3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2 冬小麦抽穗期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干旱逆境的响应
        4.3.3 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4.4 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气孔导度变化
        4.4.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旗叶气孔导度影响
        4.4.2 冬小麦抽穗期旗叶气孔导度对不同干旱逆境的响应
        4.4.3 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气孔导度变化
    4.5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胞间CO_2的影响
        4.5.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旗叶胞间CO_2的影响
        4.5.2 冬小麦抽穗期旗叶胞间CO_2对不同干旱逆境的响应
        4.5.3 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冬小麦灌浆期胞间CO_2的变化
    4.6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6.1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拔节期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4.6.2 不同干旱胁迫下冬小麦抽穗期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4.6.3 不同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4.7 冬小麦植株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4.7.1 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叶面积变化
        4.7.2 冬小麦株高在干旱逆境下的变化
        4.7.3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茎粗的影响
        4.7.4 干旱逆境下的冬小麦根系干重的分析
        4.7.5 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次生根数量变化
        4.7.6 干旱条件下冬小麦根冠比的变化
        4.7.7 不同干旱胁迫下冬小麦植株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4.8 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灌浆速率分析
        4.8.1 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灌浆速率变化
        4.8.2 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灌浆速率指标相关性
    4.9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4.9.1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单株小穗数的影响
        4.9.2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不孕小穗率的变化
        4.9.3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单穗粒数的影响
        4.9.4 冬小麦千粒重对不同干旱胁迫的响应
        4.9.5 不同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单株粒重的影响
        4.9.6 不同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各产量指标的相关性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四川丘陵旱地高产冬小麦品种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品种评价方法研究
        1.2.2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2.3 不同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1.2.4 不同冬小麦品种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研究
        1.2.5 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分蘖成穗特性
        2.4.2 冠层截获与旗叶光合特性
        2.4.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4.4 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效率
        2.4.5 产量与产量构成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3.1.1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类型分类
        3.1.2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3.1.3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分析
        3.1.4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穗部性状分析
        3.1.5 产量构成与产量的关系
    3.2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冠层光能截获与旗叶光合特性分析
        3.2.1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冠层光能利用分析
        3.2.2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旗叶光合速率分析
        3.2.3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SPAD值分析
        3.2.4 产量构成与光合特性参数的关系
    3.3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
        3.3.1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分析
        3.3.2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分析
        3.3.3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分析
        3.3.4 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生产的关系
    3.4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分析
        3.4.1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分析
        3.4.2 不同产量类型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3.4.3 产量构成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3.4.4 相关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适合于四川丘陵旱地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
    4.2 适合于四川丘陵旱地的小麦品种冠层光能截获与旗叶光合特性
    4.3 适合于四川丘陵旱地的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不同氮肥水平下小麦物质积累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品种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肥利用研究进展
        1.2.2 光热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2.3 小麦产量和品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植株群体形态指标
        2.2.2 旗叶光合特性
        2.2.3 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2.4 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
        2.2.5 产量及考种
        2.2.6 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含量
        2.2.7 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计算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氮量下小麦植株生长生理的品种间差异比较
        3.1.1 群体动态
        3.1.2 株高
        3.1.3 开花期叶片特征
        3.1.4 旗叶叶绿素含量
        3.1.5 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v/ Fm
        3.1.6 旗叶净光合速率
    3.2 不同施氮量下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品种间差异比较
        3.2.1 籽粒灌浆动态
        3.2.2 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3.2.3 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3 不同施氮量下小麦资源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比较
        3.3.1 不同品种小麦氮素利用
        3.3.2 不同品种小麦光热资源利用
    3.4 不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品种间差异比较
        3.4.1 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3.4.2 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和蛋白质产量
    3.5 籽粒产量、资源利用效率与物质转运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4.1.2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4.1.3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4.1.4 小麦资源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10)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品种演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变化
        1.2.2 矮秆基因的引入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1.2.3 品种改良对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1.2.4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光合特性
        1.2.5 品种改良中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变化
        1.2.6 品种更替对水分利用的作用
        1.2.7 株高及株高构成对品种更替的响应
        1.2.8 品种演替过程中抗倒伏特性的变化
        1.2.9 品种改良对源库关系的作用
        1.2.10 黄淮海麦区冬小麦品种改良进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演替规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品种更替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品种改良过程中地上生物量及收获指数的变化
        2.2.3 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2.2.4 产量相关性状相关分析
        2.2.5 品种演替过程中小麦穗不同位置籽粒粒数和粒重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演替规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更替中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变化
        3.2.2 品种改良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2.3 品种更替中水分利用的变化
        3.2.4 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相关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群体结构及光合特性演替规律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种更替中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数的变化
        4.2.2 品种演替过程中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4.2.3 品种更替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4.2.4 品种更替对株高构成的影响
        4.2.5 品种更替中抗倒伏相关指标的变化
        4.2.6 品种演替过程中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2.7 品种演替构成中旗叶SPAD值的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源库关系演替规律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花后顶三叶SPAD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5.2.2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花后茎叶鞘干重动态变化的影响
        5.2.3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同化物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5.2.4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单穗粒重的影响
        5.2.5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5.2.6 不同年代冬小麦源库特征指数
        5.2.7 不同年代冬小麦源库特性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D]. 金鑫.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D]. 连慧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不同播种方式与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D]. 比拉力·艾力.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4]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碳氮库的影响[D]. 刘文清. 西北大学, 2020(02)
  • [5]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 黄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小麦灌浆期SPAD值对产量的影响研究[D]. 邓霞.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 李威.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四川丘陵旱地高产冬小麦品种特征特性研究[D]. 莫飘.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不同氮肥水平下小麦物质积累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品种差异研究[D]. 张雅雯.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替规律[D]. 冯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标签:;  ;  ;  

不同年龄冬小麦品种旗叶的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