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一、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1](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白志敏[2](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EN-NHL)是一组涉及许多器官的异质性恶性肿瘤,其在肿瘤部位、自然病史、生物学表达、预后因素及治疗选择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胃肠道是EN-NHL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以胃部累及多见,其次是小肠及回盲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影响胃肠道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占39-58%。尽管PG-DLBCL早期预后良好,但仍有小部分有复发风险,预后较差,需要积极的治疗,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等。在免疫肿瘤学的时代,PG-DLBCL的预后和预测指标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较晚的Lugano分期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为PG-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G-DLBCL的整体预后依赖于肿瘤特征和宿主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广泛的探究其他预后因素,如宿主免疫状态及分子标志物等。甲状腺是原发性NHL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但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仅占EN-NHL的1-2%。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被认为是原发甲状腺淋巴瘤的危险因素。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中,罹患PTL的风险是无甲状腺炎患者的40-80倍。早期诊断有助于PTL的更好的治疗,并且确保在不需要根治性手术的情况下提高治疗的成功率。PTL的治疗选择建立在组织病理分型、分级和疾病分期的基础上,目前有效的治疗有全身化疗(包括生物制剂)和局部放疗。本研究首先分别对原发于胃及甲状腺的EN-NHL患者(PG-DLBCL和PTL)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索PG-DLBCL和PTL的预后因素;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PTL致病过程中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为PTL的早期诊断及靶点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的72例PG-DLBCL初发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电话随访。2、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2例PG-DLBCL的CD10、Bcl-2、Bcl-6、MUM1、Ki67的表达情况。3、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PG-DLBCL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4、多种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PG-DLBC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5、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所收治的39例PTL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对PTL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6、GEO数据库下载微阵列数据集,应用GEO2R筛选DLBCL与HT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8、PPI网络构建及Hub基因的确定。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评估。结果:1、PG-DLBCL的临床特征:72例PG-DLBCL患者中,男38例(53%),女34例,发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54岁。诊断时病变部位胃窦部31例(43%),胃体部38例(53%),胃底3例(4%);外周血淋巴细胞<1.0*109/L 18例(26%),低白蛋白33例(46%),CD4/CD8<1 38例(58%),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19例(2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20例(28%),Lugano分期II2~IV 39例(54%),IPI高-中/高危组20例(28%)。2、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根据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2例(30%),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35例(49%),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在淋巴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CD10、Bcl-6、Bcl-2和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8/56)、74%(34/46)、65%(17/26)和66%(35/53),增殖指数Ki67>70%者57例(80%)。免疫表型的生存分析显示,CD10、Bcl-6和MUM1在随后的OS中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3、淋巴细胞免疫表型:采集PG-DLBCL患者初诊时的静脉血5ml,应用Multi TEST IMK试剂盒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1 38例(58%)。4、PG-DLBCL患者的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以α=0.05水准,与较差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有升高的乳酸脱氢酶水平、IPI评分≥3分、β2-MG水平升高以及CD4/CD8<1。多因素分析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为CD4/CD8<1。5、P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39例PTL患者以女性为主,占82%,发病年龄31-82岁,中位年龄59岁。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7~134个月)。所有PTL患者均诊断为DLBCL,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ugano分期III~IV 11例(28%),IPI评分≥3分5例(13%),根据Hans分型,non-GCB 16例(53%),血沉(ESR)升高者18例(67%),LDH升高者25例(64%),β2-MG升高者13例(33%),甲状腺功能减退者10例(31%)。单因素分析确定了PTL的预后因素,β2-MG水平升高的PTL患者较β2-MG水平正常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减少(P=0.021);IPI评分≥3分的PTL患者预后较差(P<0.001)。COO分型、ESR水平升高、LDH水平升高和HT状态对不良预后无显着影响。6、通过GEO数据库下载两组微阵列数据集GSE74266及GSE29315,应用GEO2R分析工具筛选出15种DLBCL与HT均上调表达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15种均上调表达的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GO功能分析包括生物学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成分(CC)3个部分;GO BP分析表明,15种上调的DEGs在免疫效应过程,对其他生物的反应,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中都显着富集;GO MF分析中,最显着的富集项为非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而在GO CC功能分析中,溶酶体、溶解空泡、核小体及核内膜的组成成分最显着富集。此外,DEGs的KEGG途径主要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肿瘤的转录失调、胞浆DNA传感通路和急性髓系白血病。8、通过STRING工具构建DEGs的PPI网络,共鉴定出10种Hub基因,包括IL10RA,IL6,STAT3,IL10,IL4,CXCL10,CXCR3,CCL5,GZMB及PRF1。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10种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其中CXCL10、CXCR3、IL6和IL10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但对DLBCL的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初诊时的CD4/CD8比值低与PG-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代表宿主免疫力CD4/CD8比值优于其他预后因素,可能有助于临床免疫肿瘤治疗患者的选择。2、PTL的临床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和高β2-MG水平与PTL的不良预后有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IL6、IL10、CXCL10和CXCR3基因可能成为HT向PTL转变过程中新的诊断靶点。此外,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参与PTL的生成。

刘晓娟[3](2021)在《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改善老年NHL的生活质量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实践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血液内科门诊治疗的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30例患者均予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胶囊、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口服治疗,持续服药6个月。在患者治疗前,治疗1、2、4、6个月后分别记录浅表淋巴结大小、血β2-MG、血LDH、免疫球蛋白IgM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腹部CT,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体力ECOG分级表、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能力(CGA)量表的评分,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体能状态及综合能力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方面等安全性指标。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进行描述与分析,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的NHL患者以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中医临床有效率为76.7%。对CT资料完整的24例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疾病进展2例,西医临床有效率为75%(18/24例)。2.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血清β2-MG、LDH、IgM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血清β2-MG、LD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2-MG:治疗前(3.93±1.84)μg/ml vs 治疗后(3.08±1.75)μg/ml(P<0.05);LDH:治疗前(236.57±53.37)U/Lvs 治疗后(226.73±74.72)U/L(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浅表淋巴结较前缩小,治疗前(2.91±3.22)cm2 vs治疗后(2.20±2.67)cm2,前后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4.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6个月后,30例NHL患者CGA中的体能状态、营养状态、情绪认知状态均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30例患者对此方案耐受良好,未出现因不良反应退组的病例。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比较血象处于略有上升与保持平稳的状态。WBC 计数:治疗前(3.89±1.60)×109/L vs 治疗后(4.87±2.01)×109/L;Hb 计数:治疗前(100.67±28.58)g/Lvs 治疗后(110±28.57)g/L;PLT 计数:治疗前(108.80±29.51)×109/L vs治疗后(129.73±46.36)×109/L。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WBC、Hb、PLT轻中度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节拍式化疗方案临床疗效尚佳,可改善老年NHL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薛丹丹[4](2021)在《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来那度胺在抗肿瘤、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来那度胺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到2021年2月发表的,有关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及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文献,搜索结果不受地理区域及种族的限制,提取出与研究主题相符的文献数据,并通过Stata15.1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观察指标有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3级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31项研究,包括R2-CHOP组7项,R-CHOP组24项。有效性结果示:R2-CHOP组与R-CHOP组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总反应率分别为92%[95%CI:87%-97%]和88%[95%CI:86%-91%];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5%[95%CI:70%-81%]和66%[95%CI:62%-70%];2年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9%[95%CI:63%-76%]和73%[95%CI:69%-76%],其中R2-CHOP组中GCB组和非GCB组合并率分别为65%[95%CI:46%-84%]和68%[95%CI:60%-76%];2年总生存期分别为81%[95%CI:73%-88%]和82%[95%CI:80%-85%]。对15mg来那度胺组和25mg来那度胺组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示:15mg来那度胺组和25mg组的ORR分别为86%[95%CI:76%-96%]和97%[95%CI:95%-100%],CR分别为74%[95%CI:63%-84%]和76%[95%CI:69%-82%],PFS分别为73%[95%CI:60%-85%]和66%[95%CI:55%-78%]。安全性结果示:R2-CHOP组与R-CHOP组的≥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AE)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9%vs52%)、血小板减少(23%vs6%)和贫血(17%vs9%),≥3级非血液学AE最常见的是为感染(23%vs18%)、胃肠道反应(7%vs5%)、神经病变(5%vs5%),不良反应停药/死亡(4%vs5%);亚组分析结果示:15mg与25mg来那度胺组的≥3级血液学AE最常见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9%vs62%)、血小板减少(17%vs31%)和贫血(16%vs17%),≥3级非血液学AE最常见的是为感染(28%vs24%)、胃肠道反应(11%vs5%)、不良反应停药/死亡(1%vs5%)。结论:R2-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要优于标准的R-CHOP方案,安全性不如R-CHOP组,但患者大都可以耐受,并可以通过支持治疗(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生素预防)和调整剂量进行有效管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来那度胺25mg组比15mg组更能提高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尤其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选择25mg的来那度胺组。R2-CHOP方案对于初治的非GCB样DLBCL患者效果良好,且和GCB样DLBCL患者的2年PFS差异不大,对于非GCB样DLBCL患者来说,可以是一种新的选择。

刘莎[5](202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和B淋巴细胞(CD19+)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表达水平,分析对照组与研究组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1)DLB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表达水平则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稍下降,Ig M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较化疗前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LBCL患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较化疗前显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则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均较前稍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LBCL患者化疗无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较化疗前略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较前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水平较前略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DLBCL患者化疗前,化疗有效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均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稍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DLBCL患者化疗后,化疗有效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较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略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与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虽较化疗前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虽较化疗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细胞及Ig A、Ig G、Ig M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化疗无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水平略低于对照组,Ig M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LBCL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以细胞免疫抑制为主,与体液免疫关系不确切。(2)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表达水平与DLBCL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动态监测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可作为DLBCL患者免疫功能监测、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张静[6](20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复发难治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并通过分析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其复发难治的危险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DLBCL患者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缓解率,并采用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DLBCL患者复发难治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此外,根据IPI评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低危组(0-2分)和高危组(3-5分),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生存分析。结果1.71例患者中,45例(63.4%)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11例(15.5%)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总缓解率为78.9%。至随访结束时,复发难治患者为25例(35.2%),死亡为17例(23.9%),中位OS和EFS均未达到,平均OS为60个月,平均EFS为52个月。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B症状(P<0.001),较低水平的血红蛋白(Hb)(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0.042)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P<0.001),以及较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0.002)、β2-微球蛋白(β2-MG)(P=0.011)及乳酸脱氢酶(LDH)(P=0.017)与复发难治明显相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有B症状(P=0.033)及较高水平β2-MG(P=0.048)是复发难治DLBCL的独立危险因素。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B症状(P<0.001),较低水平的Hb(P=0.008)及LMR(P=0.005),以及较高水平的β2-MG(P=0.038)、hs-CRP(P=0.008)、LDH(P=0.002)的患者OS明显短于对照组,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有B症状(P=0.026)及较高水平β2-MG(P=0.038)DLBC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4.对生存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6个临床观察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低危组(P=0.013)还是高危组(P=0.027),初发时具有B症状的患者,其OS均明显短于无B症状患者。而Hb水平、LDH水平、hs-CRP水平、β2-MG水平以及LMR水平对患者OS的影响在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CHOP方案治疗DLBCL的缓解率接近80%,但有35%左右的患者会表现为复发难治。有B症状及较高水平β2-MG是DLBCL复发难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OS独立相关,望被纳入新的DLBCL预后积分系统。第二部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索不同维持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以下指标进行随访并研究:1.是否采用维持治疗及方案选择;2.患者维持治疗时机选择及维持后无疾病生存时间;3.患者维持治疗后血液学、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相关治疗毒性;4.患者有无维持后复发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结果71例DLBCL患者中,11例于化疗达到CR后进行维持治疗。其中,6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维持治疗,5例患者接受中药维持治疗,其中,中药组成以补虚、解毒、化痰、化瘀四类药物为主。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至随访结束时,该11例患者均未复发,且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2例患者经R-CHOP方案化疗达到CR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服用中药进行维持治疗,监测其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在本研究中,利妥昔单抗和中药用于DLBCL维持治疗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其中,中药维持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未来经进一步验证后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佳音[7](2020)在《DA-EPOCH±R方案与改良ESHAP±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副作用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约占 NHL 的 30~40%。DLBCL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在成人中发病率较高,为一组具有极强异质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上以弥漫性分布的恶性大B淋巴细胞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侵袭性的病程,其典型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随着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问世以后,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与泼尼松)方案作为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大幅度提高了 DLBCL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一线化疗无应答,或者部分患者经过治疗达到缓解后再次复发。目前,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标准二线化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暂无最佳推荐。尽管给予挽救性治疗,然而大部分患者仍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本研究将对比分析临床常用的二线化疗方案DA-EPOCH±R与改良ESHAP±R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疗效、副作用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价值。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579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筛选出接受DA-EPOCH±R方案或改良ESHAP±R方案治疗的患者共161例,统计161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并建立随访数据。2.回顾性研究161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资料。对比分析接受DA-EPOCH±R方案与改良ESHAP±R方案治疗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对比两方案的副作用。3.分析接受DA-EPOCH±R方案或改良ESHAP±R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血清LDH水平、β2微球蛋白、细胞起源等特征,寻找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比较DA-EPOCH±R组和改良ESHAP±R组的分类变量,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绘总体及各亚组生存曲线,以Log-rank法分析两组间的生存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如果双侧P值<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特征:161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0岁(12-77岁),其中难治型患者125例(77.6%),复发型患者36例(22.4%),Ann Arbor分期为 Ⅲ/Ⅳ期 121 例(75.2%),IPI 评分 3-5 分 98 例(60.9%)。其中 DA-EPOCH±R组患者 83 例(51.6%),改良 ESHAP±R 组患者 78 例(48.4%),DA-EPOCH±R组与改良ESHAP±R组患者组间的病例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近期疗效:DA-EPOCH±R组的ORR显着优于改良ESHA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5%vs.51.3%,P=0.036)。3.远期疗效:161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1-76个月),可随访到现存患者71例(44.1%),死亡患者70例(43.5%),余20例(12.4%)已失访。161例患者的2年PFS为41.1%,2年OS为45.3%,中位PFS为6个月,中位OS为29个月。DA-EPOCH±R组的PFS和OS均优于改良ESHA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年 PFS:46.7%vs.25.8%,P=0.039;2年 OS:54.7%vs.33.3%,P=0.046)。4.副作用:DA-EPOCH±R组与改良ESHAP±R组的副作用可分为血液学毒性与非血液学毒性,其中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粘膜炎等,两组间各项副作用的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中,IPI评分(χ2=15.300,P<0.001)、细胞来源(χ2=6.608,P=0.010)、血清LDH(χ2=5.683,P=0.017)及二线化疗疗效(χ2=16.512,P<0.001)是影响DA-EPOCH±R组患者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IPI评分(χ2=43.973,P<0.001)、累及结外病变数(χ2=7.086,P=0.008)、血清 LDH(χ2=7.412,P=0.006)、二线化疗疗效(χ2=22.848,P<0.001)与改良 ESHAP±R组患者的预后相关。DA-EPOCH±R组与改良ESHAP±R组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IPI评分、二线化疗疗效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1.DA-EPOCH±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的临床疗效优于改良ESHAP±R 方案。2.DA-EPOCH±R方案与改良ESHAP±R方案的副作用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IPI评分可作为复发/难治性DLBCL的预后预测指标,经二线化疗后缓解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王严[8](2020)在《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lymphoma,TL)是指低度恶性的惰性淋巴瘤转化为其他高侵袭性的淋巴瘤亚型,可发生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e lymphoma,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以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转化型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缓解后易复发,更容易出现多重耐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在惰性淋巴瘤的转化过程中,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年发病率约为2%-3%,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治疗仍以R-CHOP方案为基础。迄今为止,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对比性分析较为罕见,为探讨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淋巴瘤病区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5例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45例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IPI评分、β2-MG、LDH、B症状以及有无骨髓侵犯。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灶组织中CD30、CD21、CD10、CD5、CD3、Bcl-2、Bcl-6、Mum-1 以及 Ki-67 的表达情况,并对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前后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CD21及Ki-67的变化情况。入选患者均采用CHOP± R方案治疗6个周期,对比分析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及远期疗效。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近期疗效分析使用秩和检验,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病理形态学:显微镜下可见滤泡性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过程中,淋巴滤泡结构被弥漫分布的大B细胞取代,且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破坏增多,CD21的表达下降,Ki-67的表达增强。2、一般临床资料: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26.7%(4/1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4.4%(2/4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IPI评分及骨髓侵犯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I评分:χ2=4.808,P=0.028;骨髓侵犯:χ2=3.951,P=0.047)。3、一般病理特征: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60.0%(9/1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93.3%(14/1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28.9%(13/4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60.0%(27/4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CD21、CD3、Mum-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21:χ2=4.808,P=0.028;CD3:χ2=4.689,P=0.030;Mum-1:χ2=4.339,P=0.037)。4、近期疗效: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CR率及ORR有差于原发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的趋势(CRR:46.6%vs 62.2%;ORR:73.3%vs 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远期疗效:截止到2019年5月1日,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4-85)个月,中位PFS为22个月,中位OS为61个月。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3-7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预后差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PFS:χ2=4.680,P=0.031;OS:χ2=4.448,P=0.035)。结论(1)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2)经传统化疗治疗后,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远期预后较差。

马欣然[9](2020)在《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它异质性强,侵袭度高,若无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生存预期不足1年。传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在利妥昔单抗问世后,在CHOP方案基础上加入利妥昔单抗的R-CHOP方案使弥漫大B淋巴瘤的一线治疗缓解率大幅上升至70%以上。尽管治愈率很高,仍有大约30-40%的患者在一线缓解后复发或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疾病。对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而言,常给予大剂量的挽救化疗方案,随之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超过60%的患者并不符合移植条件,这给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对于这部分复发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并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探索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有效的新型挽救性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阿帕替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研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多靶点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高度选择性地与之结合,进一步抑制其下游Ras/Raf/MEK/ERK通路,从而起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通过血流向远处转移的作用。2014年阿帕替尼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腺癌患者。除此之外,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肿瘤中,阿帕替尼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成为抗血管生成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淋巴瘤与实体肿瘤一样,其生长、进展、转移与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有体外及动物体内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显着抑制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异种移植模型的生存时间。本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关于阿帕替尼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探索性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该研究纳入的患者例数较少,且并未专一探讨阿帕替尼在具体病理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阿帕替尼单药及与二、三线化疗方案联合时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了其安全性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阿帕替尼应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的可能性,也为进一步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口服阿帕替尼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43例,根据是否联合化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21例,以阿帕替尼500mg/天作为初始剂量,每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服用该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每周期因不良反应造成的治疗间隔不超过7天;阿帕替尼+化疗组22例,应用阿帕替尼的剂量和周期同阿帕替尼组,同时接受DHAP、ICE或GDP方案应用(①DHAP方案:顺铂20mg/m2静脉输注d1-4,阿糖胞苷2g/m2静脉输注q12h d2,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②ICE方案:异环磷酰胺2g静脉输注d1-3,卡铂400-500mg静脉输注d1,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③GDP方案:吉西他滨1g/m2静脉输注d1、d8,顺铂75mg/m2分3-4天静脉输注,地塞米松20mg静脉输注d1-5)。患者服药前6个月内每2个月评估一次疗效,6个月以后每3个月评估一次疗效,并详细记录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分级、干预措施、恢复情况等。服药期间在出现3级或以上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或2级或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时允许1周以内的治疗间隔或必要时下调阿帕替尼的剂量(剂量下降阶梯为500mg/天、500mg与250mg间隔服用、250mg/天)。以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作为近期疗效的评价指标,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则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和GraphPad Prism软件,检验水准α=0.05。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至随访截止时间,阿帕替尼组有7名患者获得病情缓解,包括1名CR和6名PR,分别占总人数的4.8%和28.5%。阿帕替尼+化疗组则有14名患者获得病情缓解,CR占18.2%,PR占45.5%。阿帕替尼组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ORR分别为33.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DCR分别为57.1%、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阿帕替尼组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中位PFS 分别为 7.2 个月(95%CI4.9-9.5)、10.0 个月(95%CI 6.2-13.8),PF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阿帕替尼组的OS为8.2个月(95%CI 4.7-11.7),而阿帕替尼+化疗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中位随访时间为12.8个月(95%CI 8.4-17.2),43名患者的中位服药时间为8.1个月(95%CI 4.2-12.0)。2.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3级以上不良反应较少,无致命的严重不良反应,亦无不良反应相关的患者死亡。阿帕替尼组中记录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56.4%)、蛋白尿(38.1%)、手足综合征(33.4%)、白细胞减少(33.4%)、乏力(33.4%)。阿帕替尼+化疗组亦常出现高血压(56.4%)、乏力(40.8%)、蛋白尿(44.6%)和手足综合征(31.8%)等不良反应,除此之外,伴随常见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分别占63.6%、72.5%。最常出现的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在阿帕替尼+化疗组占9.1%,在阿帕替尼组则占13.5%。同一名患者中常可观察到二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3.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帕替尼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等原因出现了治疗间隔和用药剂量的调整。第一次治疗间隔或剂量调整多记录于开始服药的第一个周期内,距开始服药时间的天数的中位数为18天(四分位间距,13-22)。所有患者中,有11名(25.6%)患者始终以原剂量服药,而14名(32.6%)患者因不良反应将药量由500mg/天调整至500mg/天与250mg/天间隔服用,另有18名(41.8%)患者经历了两次剂量调整,将阿帕替尼剂量调整至250mg/天。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历了短暂的治疗间隔,占患者总人数的72.1%。4.本研究中,ECOG评分、Ann Arbor临床分期、是否联用化疗与患者的PFS和OS均呈显着相关,其中ECOG评分0-1分、Ann 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以及选择阿帕替尼与化疗方案联用的患者PFS和OS均延长。除以上因素外,是否出现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不良反应亦与PFS相关,出现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患者PFS长于未出现者。结论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近期疗效优于阿帕替尼单药,且不良反应可耐受。2.出现阿帕替尼相关手足综合征和乏力的患者倾向于获得更长的PFS。

左伟莉[10](2020)在《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一类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亚型,在国内约占NHL的50.7%。B细胞淋巴瘤常见的抗原表达研究最多的是CD20抗原。CD20抗原是一种非糖基化疏水磷酸跨膜蛋白,分子量大小是33Kda至35Kda,且具有一个细胞外环状结构与四个跨膜区域。同时作为广谱B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物,CD20广泛表达于从前B细胞至成熟B细胞的多个发育阶段,但在B淋巴细胞发育首尾二端,包含浆细胞、pro-B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阶段CD20表达丢失。另外CD20抗原在B细胞活化、分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CD20蛋白表达于90%以上B细胞淋巴瘤,约有95%至98%的DLBCL表达CD20,所以,CD20成为单克隆抗体类免疫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抗原。除此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DLBCL若没有特殊说明指的是CD20阳性的DLBC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D20阳性DLBCL,关于CD20阴性的DLBCL的报道却很少见,因为该病仅占所有DLBCL的1%~2%。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CD20阴性的DLBCL通常局限于具有成浆细胞特征和终末B细胞分化的DLBCL的几种变异亚型,最常见的亚型包括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大B细胞淋巴瘤。此外鉴于此病的罕见性,现今全球病例通常均通过个案分析形式给予报道,故在诊断与治疗此病等方面临床医师尚缺乏全面性。此项研究分析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知水平,使漏诊率、误诊率下降,为更为深入地探究此病给予更多的证据支持与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MUM-1、Ki-67、CD20、CD79a、Bcl-6、CD3、CD10、CD43、CD21、CD5、Bcl-2 及 CyclincD1 等)检测诊断是CD20阴性DLBCL病人,这17例中,有2例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没有行任何治疗且失访,有1例确诊后行化疗干预,方案为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DXMS)+多柔比星脂质体,病情缓解后出院,之后失访,未知预后,另外的14例患者病例资料完善。于本院病案查询系统内查询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性别、有无B症状、发病部位、ECOG评分、临床分期、结外受累状况、乳酸脱氢酶(LDH)值等状况并记录。同时借助软件SPSS21.0来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CD20阴性DLBCL在男女不同性别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为53岁,儿童少见;(2)CD20阴性DLBCL好发于淋巴结外器官,受累部位较多;包括骨髓、腹腔、鼻腔、纵隔、上颌窦、皮下软组织等,临床表现不特异;(3)CD20 阴性 DLBCL Ann Arbor 分期:Ⅲ、Ⅳ 期 11 例(78.57%);伴随 B 症状 8 例(57.14%);Ki-67≥80%11 例(78.57%),结外受累数≥2 有 12例(85.71%);(4)CD20阴性DLBCL的治疗方案各异,在具体选择方面,主要基于病人自身免疫情况、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等开展个体化治疗,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以CHOP样方案和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EPOCH、Hyper CVADMA方案)为主。该研究中虽然一线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的初始疗效(完全缓解率55.56%、部分缓解率33.33%、疾病稳定率11.11%)优于一线传统CHOP样化疗方案(部分缓解率66.67%、疾病稳定率33.33%),但两者对OS、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427、P=0.271);(5)该研究CD20阴性DLBCL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4.5个月。多因素预后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P=0.012)为预后不良因素。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结外受累数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预后无影响。结论:(1)CD20阴性DLBCL为罕见的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低生存率、不典型的细胞形态、侵袭性高及化学免疫治疗耐药性;(2)CD20阴性DLBCL预后差,获得短暂缓解后易复发,B症状是其预后不良因素,高剂量强度化疗对预后无影响;

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免疫肿瘤治疗时代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结果
        3.1 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PG-DLBCL患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3 利妥昔单抗时代PG-DLBCL的治疗方式和对预后的影响
        3.4 PG-DLBC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39 例PTL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PTL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
        3.3 PT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的生存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与Hub基因的确定
        3.7 CXCL10、CXCR3、IL6和IL10 可作为PTL的诊断性标志物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祖国医学对NHL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
    2. NHL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初治NHL的治疗选择
        2.2 复发难治性NHL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药物
        2.2 观察内容
        2.3 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中医疗效判定
        3.3 西医疗效判定
        3.4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3.5 安全性指标
    病例1
    病例2
第三章 讨论
    1. 本研究采用扶正消瘤散结汤的理论依据
    2. 本研究采用节拍式化疗的理论依据
    3. 结果讨论
        3.1 中医疗效分析
        3.2 西医疗效分析
        3.3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3.4 安全性评价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点及质量评价
    2.3 评价指标
    2.4 偏倚分析
    2.5 敏感性分析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化疗方案
        1.1.3 检测方法
    1.2 观察指标
    1.3 疗效标准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一、挽救性化疗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靶向治疗
    四、免疫调节剂
    五、蛋白酶体抑制剂
    六、抗体药物偶联物
    七、免疫治疗
    八、总结
第三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复发难治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部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DA-EPOCH±R方案与改良ESHAP±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副作用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病例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型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9)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D]. 白志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D]. 刘晓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来那度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薛丹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D]. 刘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静. 东南大学, 2020(01)
  • [7]DA-EPOCH±R方案与改良ESHAP±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副作用及预后因素分析[D]. 李佳音. 郑州大学, 2020(02)
  • [8]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D]. 王严. 郑州大学, 2020(02)
  • [9]阿帕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D]. 马欣然. 郑州大学, 2020(02)
  • [10]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左伟莉.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