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拍摄角度?

如何选择拍摄角度?

一、如何选择拍摄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曼[1](2021)在《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表达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20 50 70》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表达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整地梳理我国女性题材纪录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毕业设计《20 50 70》的创作经验,分别从视听和叙事两大层面展开论述,旨在提炼总结女性题材纪录片中适用于女性意识表达的创作手法,分析不同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为当下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梳理了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女性题材纪录片创作成果,然后从论文和作品两方面阐释了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随后简要介绍了笔者的毕业作品《20 50 70》的创作内容。在第一章中,笔者着重探讨女性题材纪录片和女性意识的概念界定,梳理了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探索方式,主要分为经验式探索和理论式探索两大类。第二章主要从视听语言的表意功能出发,探讨了视觉符号和声音元素对于反映女性境遇、传递女性心理,进而传达女性意识的作用。第三章聚焦于女性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了女性题材纪录片中的叙事视角、叙事情节和叙事结构如何把控作品层次、勾勒文本主题、支撑创作意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总结了毕业设计拍摄与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不足与感悟,并对女性题材纪录片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胡晓鹤[2](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彭佳琪[3](2021)在《电影单叙事、双叙事与多叙事 ——关于电影叙事效果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叙事作为生活叙事的一种延续,是对生活叙事的“典型化”。生活中每个人都处于线性时间之中,时间性是叙事的必然本性。个人生活的线性化相互交织形成复杂、无限多重的社会叙事,只不过这种复杂的生活叙事并不能直接为艺术所用。社会生活的容量无限,但艺术叙事的容量却极为有限。另外,生活叙事的杂乱无序,很难让人去理解、把握,更遑论审美。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在此时得以体现,对生活叙事的筛选、提炼、典型化、想象乃至幻想,使艺术叙事产生了重要审美价值。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于文学和戏剧之后。受前辈艺术影响,在电影发展历史过程中,对叙事方式的探讨始终存在,如严格按照时间和因果逻辑推进情节的线性叙事,因福斯特提出扁平人物进而引发探讨的扁平叙事,由巴赫金提出复调小说而推演出的复调叙事,以及20世纪80年代活跃于银幕的复合叙事等。近些年,学者们又根据故事对时间的态度进一步提出了单线线性叙事、复线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反线性叙事等,在非线性叙事中又细化出若干类型,如网状叙事、环形叙事、多段叙事、数据库叙事等。这些叙事方式的界定各不相同,没有明确分类。出于对电影叙事问题研究一致性考虑,本文将这些叙事分别归纳为单叙事、双叙事和多叙事。单叙事是具有单线叙事倾向的叙事模式,包括线性叙事;双叙事从属于多叙事,但因为其在多叙事中比重较大,因此单独列出讨论,包括双线索叙事、两段式叙事以及双视角叙事;多叙事则囊括了非线性叙事中三条或三条线索以上的叙事模式和反线性叙事模式。电影诞生至今有一百二十多年时间,在初创阶段,电影单纯地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当镜头单纯的记录无法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时,一些电影创作者尝试从经典文学作品或戏剧作品中取材,于是改编成为连接电影与前辈艺术的纽带。电影改编依附于文学作品,是将人物、人物关系、主要情节和其他保留因素,以声画组合的方式在影像媒体上进行的再创作。改编不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直译”,在由文字转化为电影语言时,需要关注到由于文本叙事与电影叙事媒介属性的差异而给予读者和观众自我建构空间的不同。不可否认,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携有迷人的艺术基因。从单个镜头下的片段纪录,到无意中出现的剪辑,再到经由剪辑呈现在银幕上的长片,电影叙事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多变,让人充满探索欲。在电影叙事的发展中,最先出现且至今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方式是单叙事,好莱坞的大多数影片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模式。单叙事并非绝对的单一叙事或线性叙事,而是一种单叙事倾向。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创作者在叙事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倾向,电影内容的主导关系也由此发生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胶片的发展,电影的物理叙事容量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带来对于电影叙事模式的更多探索。双叙事倾向电影比单叙事倾向电影复杂,使得观众从接受相对单纯的叙事倾向作品提升到可以应对和欣赏情节相对复杂的双叙事电影的高度。在电影自身的发展中,电影创作者既需要把故事讲述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把故事讲述丰满。在信息纵横交错传播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能体会到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五十多年前所提出的预言式观点的正确:媒介即是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网状的、立体的,因此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信道的多元使得受众眼中的世界变得饱满起来,电影叙事手法随之悄然改变。然而无论是单叙事倾向故事,还是多重线索故事,都无法单独负起电影的多样审美任务。在单叙事中强化人物和叙事节奏,在多重叙事中建构主题、展现心理及情感的复杂性,这本身即是电影叙事发展的“历史必然”。与单叙事相对清晰、稳定的情节结构倾向不同,双叙事与多叙事倾向电影在电影实践中充当了“破冰船”,用一次又一次的电影实验摸索电影叙事的边界,不断扩大电影叙事的空间,变文字叙事之不可能为镜头叙事之可能。但是,在多叙事的电影实践中需要注意把握好多叙事的“度”。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叙事是有边界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把握不好多叙事的“边界”,那么极易造成电影叙事的困难,甚至形成电影审美灾难。从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说,娱乐消遣永远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需求,从这一级需求来看,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是模糊的。从较高一级来看观众对电影的喜爱,则是更高的精神需求——艺术美感享受。在自我实现的审美需要下,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由于欣赏主体先在感知结构的不同而逐渐清晰明确。采用了多叙事模式、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在推动电影发展时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这种探索往往意味着高淘汰率。电影中表现性叙事与纪实性叙事的比重、影片包含的隐喻性符号与导演风格化倾向的体现,往往会帮助电影创作者在单叙事、双叙事或多叙事模式中做出相应选择。根据创作目的、作品主题与受众特征选择合适的叙事模式,将赋予电影作品更多内涵和价值。对电影单叙事、双叙事与多叙事模式的探究,实则是对不同电影叙事模式阈值的探究,它既是电影审美与接受的“安全范围”,也意味着叙事破界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电影有类型之分,有叙事方式之分,有逻辑是否自洽之分,有能否引发共鸣唤起思考之分,但或许永远不会、不应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评价之分。无论选择单叙事、双叙事还是多叙事模式,在电影故事吸引人的前提下去探索叙事边界,让观众持续保持期待,或许更有意义。

郎尚仪[4](2021)在《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我国纪录片自产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和呈现形式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改变。本文选取冯晓华导演的纪录片进行研究,运用的参与观察法从选题取向、拍摄技巧、剪辑手段、呈现方式、影片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和阐释。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相关的问题对冯晓华进行了采访,根据冯晓华的纪录片创作过程总结出其纪录片对于民族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发现:一、冯晓华在选题时侧重于云南民族文化的讲述,在选题时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并进行了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故事性的讨论。在选题的部分中,使用了“自我”与“他者”的理论阐释冯晓华在选题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对“他者”文化的表述。二、影片制作的拍摄和剪辑阶段,是“自我”意识输出的阶段,也是民族文化呈现的主要阶段。在进行剪辑时,冯晓华导演对于文化的讲述方式和呈现方式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讲述方式采用多案例讲述和单一文化的深入讲述,文化的呈现方式采用虚构式影像的讲述来论述纪录片的虚构性表意。三、在选题的意向到文化的表达中,冯晓华导演的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纪录片的教育价值和纪录片创作的新思路三个方面体现出别样的意义。微信、APP等新播放渠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新的载体,,冯晓华导演的作品在民族文化的呈现中承担起了传播的责任,为民族文化类的纪录片和纪录片的呈现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为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者、鉴赏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张桐[5](2021)在《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拍摄的角度在电视的摄像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拍摄角度的分析对于提高电视的拍摄效果和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这一问题展开介绍,详细分析了电视摄像中的一些拍摄角度的选取问题以及相关原理和拍摄角度中需要注意的主要角度的选择。希望能够为更好地选取拍摄角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电视摄像效果的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如何针对同一事物发掘出其不同层面的特性并赋予其更深层的含义,就需要在拍摄初期多多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在进行初期摄影艺术创作时,摄像师往往都会努力寻找最佳角度来展示作品的最佳方面,通过镜头的不同角度来展示图像独树一帜的视觉效果,而角度的错误选择通常会降低或破坏拍摄对象本身的美感。基于此,如何选择出合适的拍摄角度来增强艺术摄影感是丰富和美化电视节目本身的关键。

祁怀乐[6](2021)在《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文中认为医疗纪录片是对现实医疗生态的记录与再现,利用影像和声音对医疗领域内的事件进行“创造性处理”,借助影像内容可以将信息、思想与观点传播给大众,有很强的教育与传承功能,对临终关怀的观念传播有很大帮助。但目前国内医疗纪录片大多从整个医疗生态环境入手,拍摄场景集中在急诊、手术室、妇产等冲突性较强的科室,以临终关怀为题材的纪录片拍摄数量较少,相关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界针对临终关怀在纪录片领域的传播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临终关怀纪录片内容进行多领域综合分析,探讨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为临终关怀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弥补临终关怀议题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足。本文选取了《生命里》、《人间世》、《一九玖一》、《人生规划》、《有一天我死了》、《人生末路》等国内外现存有关临终关怀题材的医疗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符号学角度探析临终关怀观念在医疗纪录片中的传播表征、传播特点以及对媒介伦理的维护。应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与日韩、欧美的相关医疗纪录片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在叙事风格、拍摄对象以及拍摄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从文化和国情两个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在对比过程中归纳出当下国内临终关怀题材纪录片情节内容单一、创作者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制作者与观众缺乏互动的传播问题以及感性情绪未能有效升华至理性解读、对纪录片播出后舆论场构建能力不足、纪录片内容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通过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以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取长补短地提出多主体共同参与、丰富故事情节、新旧媒体结合的传播策略以及加强拍摄者媒介伦理素养、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明确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契约关系的媒介伦理维护建议。通过探究临终关怀观念在医疗纪录片中传播和媒介伦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事业优化传播路径、扩大传播范围,更好地引起媒体、受众对临终人群的关注和重视,让普通人能够有效地理解临终关怀的观念与原则,促进死亡教育的发展,缓和老龄化日益严峻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更多的临终者能够善始善终。

陆莹[7](2020)在《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文中研究表明摄影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对版权理论结构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因其冲击了人们对作品创造性的传统理解,摄影照片曾经一度被理解为简单的事实记录,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法国、英国和美国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如今,对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已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独创性作为获得版权保护的必要条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包括独创性标准和独创性元素,却一直存在争议。因法律对作品的独创性没有给予明确界定,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常常以拍摄过程中对光圈、焦距、快门速度等技术因素的选择来判断照片是否具有独创性,而忽视照片本身的表达,同时,许多简单而平庸照片,如工业产品图等,在我国都作为摄影作品予以保护,容易造成体系内部独创性标准的混乱。因此,确有必要明确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内涵。本文对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进行较全面的论证,除了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理论构建,主要介绍摄影作品的特殊性及独创性标准。摄影作品在创作方式上有其特殊性,即借助器械(照相机)并运用技术手段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记录下来,使得照片具有高度逼真性与拍摄机械性两大特征,但这并不妨碍照片成为版权法的保护客体。关于摄影作品的独创性标准,世界上主要存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两大阵营,而大陆法系标准要远远高于英美法系标准。第二章主要讨论我国在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司法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法院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存在理解误差,往往以拍摄过程中的技巧运用作为判断标准,违背着作权法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技巧的基本原则;二是实践中采取的摄影作品独创性标准过低,更接近英美法系,造成不同类别的劳动成果在独创性标准上差异巨大,也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第三章着重阐述大陆法系标准下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内涵,提出应将照片本身呈现的内容与效果作为独创性的判断对象,看其是否体现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选择、安排和处理,而非实现效果的技术手段上,并具体分析了摄影作品须具备的独创性元素,既可以对镜头、滤镜、光线和后期制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进行整体考量,还可以从摄影构图、拍摄角度与时机的选择以及对拍摄人物和场景的独创性安排等方面进行细节判断,看其体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眼光。在这一标准下,相当一部分普通照片不满足摄影作品对创造性的高度要求,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同样应当将这些照片排除在着作权保护范围之外。第四章是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摄影作品及普通照片的保护提出建议:其一,在立法上应当采用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建立区分保护模式,将普通照片纳入邻接权的保护范围,同时也应根据独创性高低给予摄影作品不同程度的着作权保护;其二,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间接保护普通照片,充分发挥其兜底保护功能,作为权宜之计。

杨晨[8](2020)在《小天体三维测绘观测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小天体探测已经成为深空探测中的重要项目,对于发展太空经济,验证深空探测技术有重要意义。针对小天体的三维测绘工作是小天体探测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三维测绘工作针对小天体拍摄图像,传送回地面,通过建模程序建立三维模型。由于高清图像只能覆盖极小一部分小天体表面,为了建立完整的小天体三维模型,探测器需要拍摄大量高清图像,对探测器机载存储和通信链路造成压力。因此,对拍摄工作提前进行规划,在保证建模程序能够正确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拍摄资源,成为一项挑战。本文是机器学习方法在宇航任务中的首次探索。首先介绍小天体探测的过程,然后提出了由远及近的“规划-拍摄-建模-再规划-再拍摄”的测绘规划技术路线。在探测器向小天体接近过程中,利用以往构造的粗糙模型,规划下一阶段测绘观测的视线方向。提出了小天体测绘规划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用强化学习方法解决测绘规划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基于光度学(Stereophotoclinometry,SPC)的小天体三维重建方法,分析了算法对于相机指向的要求,设计了奖励函数;然后将探测器的拍摄位置、拍摄方向抽象为动作;最后将过往的拍摄历史抽象为状态。结合小天体探测测绘过程的实际情况,将测绘观测规划任务的要素映射为强化学习的基本要素,建立了测绘观测强化学习的框架。为规划任务与强化学习结合做准备。2)针对小天体测绘规划强化学习中的状态-动作空间维度过大,用于决策的深度神经网络过于复杂的问题,提出了解耦合的神经网络优化方法,简化了网络复杂度,加快训练的收敛速度。论文提出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天体测绘过程中观测效率,降低了天地数据传输量。

景世溪[9](2020)在《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纪实主义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文中指出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是对真实环境下发生的真人真事进行拍摄记录,利用影像呈现给观众,让他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并引发思考。除真实之外,作为观念的纪实主义也是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种题材纪录片都迎来了纪实主义的回归,其中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较快。由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和民生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世纪以来有关医疗事件、医疗现象、医患关系的纪录片大量出现,它们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主要围绕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真实故事进行讲述。这些纪录片在内容和创作方面都体现出纪实主义的风格,同时揭示了医疗体制与医疗现状,让人们对生老病死、伦理道德甚至人性产生深刻思考。该研究以纪录片《人间世》为例,对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纪实主义进行了探讨。绪论中明确了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文献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做了梳理。第二章主要对纪实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它与医疗题材纪录片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厘清了纪实、真实、纪实主义的概念,强调了三者间的区别,并整理了纪实主义在中国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发展。第四章着重分析了纪录片《人间世》中的三种纪实性语言即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造型语言。第五章分析了医疗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体、客体及二者间的关系。第六章总结了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纪实主义强化生命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的两大特点,和目前在主题选择、整体基调、英雄形象、伦理把控上面临的问题。

崔黎明[10](2020)在《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幼儿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的教育应尽量放在三岁前进行,因为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奠定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基础的关键时期。并且幼儿期的孩子们在外表上可爱讨喜,性格上天真烂漫,行为上活泼好动,能够在镜头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都促使我们去用镜头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但目前我国纪录片对于孩子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3-14的儿童,对于1-3岁的幼儿研究较少,并且这些纪录片多是出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去进行拍摄,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孩子们内心的世界,忽视了对于“童心”的挖掘和表现。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对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具有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展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笔者毕业作品的创作经验,从创作的前期策划阶段、创作的拍摄阶段、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三个不同阶段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特点,以及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创作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前期策划阶段注重探寻幼儿生活、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与幼儿沟通以及如何挖掘幼儿题材纪录片的故事性,其次是创作的拍摄阶段要注意拍摄设备的选择、角度、运动镜头、虚构手段、以及拍摄者参与这几方面,最后在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要注重如何将每个镜头形成小故事最终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纪录片。于是笔者分别从叙事结构运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综合运用、节奏的把握这几方面入手。该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有利影响。

二、如何选择拍摄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选择拍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表达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20 50 7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作品汇总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毕业作品《20 50 70》简介
第一章 女性题材纪录片与女性意识概述
    第一节 女性题材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二节 女性意识概念界定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探索方式
        一、经验式探索
        二、理论式探索
第二章 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的视听表达
    第一节 视觉符号指涉女性境遇
        一、行为符号:意识传递的直接呈现
        二、器物符号:意识传递的延展元素
        三、空间符号:意识传递的场景寄托
        四、时间符号:意识传递的动态标志
    第二节 声音元素传递女性心理
        一、人物原声的直接宣告
        二、音响与音乐的间接暗示
第三章 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的叙事表达
    第一节 叙述视角把控作品层次
        一、作品局部的不同视角
        二、作品整体的视角转换
    第二节 矛盾冲突勾勒文本主题
        一、角色冲突:人物内心的焦虑与困惑
        二、两性争辩:思维差异的呈现与对抗
        三、文化偏见:传统观念隐含性别歧视
    第三节 叙事结构支撑创作意旨
        一、女性人物导向的结构选择
        二、女性话题导向的结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 50 70》拍摄事件整理
附录二 《20 50 70》采访内容整理
附录三 《20 50 70》剪辑台本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电影单叙事、双叙事与多叙事 ——关于电影叙事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叙事概念溯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成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文本叙事与镜头叙事
    第一节 叙事理论发展概述
        一、古典叙事理论
        二、经典叙事学
        三、后经典叙事理论
    第二节 电影叙事实践与发展
        一、欧美小说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二、电影作为一种语言
        三、电影叙事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一、自我建构空间差异
        二、依附与反哺
        三、改编:忠于原着,再现精髓
        四、叙事与交流
第二章 作为电影故事基本架构的单叙事
    第一节 电影单叙事历史地位的形成
        一、电影单叙事概念界定
        二、电影单叙事的经典性
    第二节 电影叙事节奏与隐性叙事元素
        一、剧本的叙事节奏
        二、色彩的叙事节奏
        三、音乐的叙事节奏
    第三节 单叙事并不绝对
        一、单叙事是一种叙事倾向
        二、单叙事不意味着单一
第三章 双叙事给电影叙述带来的改变
    第一节 叙事观念与方式的嬗变
        一、跨学科视野下的电影叙事观
        二、电影双叙事的界定
    第二节 电影双叙事分析
        一、双线交替叙事
        二、两段式叙事
        三、双视角叙事
    第三节 双叙事对电影欣赏的影响
第四章 多叙事,电影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第一节 电影多叙事出现的必然
        一、社会变革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二、电影艺术重心的漂移
    第二节 电影多叙事概念界定
    第三节 电影多叙事模式
        一、多角度叙事
        二、拼图式叙事
        三、多线程起点重置式叙事
    第四节 电影多叙事的实验性特征
        一、叙事的实验性
        二、导演意识的实验性
    第五节 电影多叙事的审美边界
        一、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
        二、电影故事的叙事边界
        三、从单叙事到多叙事:电影叙事探索的殊途同归
第五章 叙事与选择
    第一节 电影镜头的两种叙事倾向
        一、表现性叙事
        二、纪实性叙事
        三、只是倾向而已
    第二节 叙事符号的隐喻性与风格化:导演意识与导演选择
        一、隐喻性
        二、风格化
    第三节 电影叙事选择与影片效果
        一、单叙事:故事至上
        二、多叙事:电影审美接受的两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思路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媒介中冯晓华纪录片的呈现
    第一节 电视台
    第二节 视频APP
    第三节 微信公众号
    第四节 电影节
第二章 选题——与“他者”互动
    第一节 纪录片的故事性
        一、主人公的选取
        二、戏剧的预见性
        三、跨地域性
    第二节 人文关怀的视角
        一、尊重民族文化主体性
        二、责任和真情的体现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视角
        一、民族文化多元化
        二、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
第三章 “自我”视角下的“他者”文化呈现
    第一节 虚构式影像的表达
        一、虚拟民族志的书写
        二、虚构与主位影像的表达
    第二节 真实性与艺术价值
        一、真实性
        二、艺术性
第四章 冯晓华纪录片的影响和价值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节 教育价值
    第三节 创作的新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如何选择拍摄高度
    平摄角度的选取
    仰摄角度的选取
    俯摄角度的选取
    顶摄角度的选取
如何选取拍摄方向
    正面角度的选取
    正侧面角度的选取
    斜侧面角度的选取
    反面角度的选取
如何正确选择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
    合理转变思想观念
    合理利用构图技巧
    注重符合观众的审美

(6)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论文内容结构
第一章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中外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一 临终关怀概述
        二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区别
        三 临终关怀事业的国外发展
        四 临终关怀事业的国内发展
    第二节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表征
        一 临终关怀观念的显性表征
        二 临终关怀观念的隐性表征
    第三节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差异
        一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存在的差异
        二 中外医疗记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形成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临终关怀观念利用纪录片传播的优势
    第二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特点
        一 媒介特点:国内使用网络媒体,国外新旧媒体结合
        二 内容特点:紧贴临终关怀原则,还原真实医疗生态
        三 观众特点:感性解读占据主导,不断思考生死意义
    第三节 国内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情节内容过于单一
        二 创作者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三 制作者与观众间缺乏互动
第三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媒介伦理分析
    第一节 尊重与真实: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中需要注重的媒介伦理
        一 尊重被拍摄者的个人权利
        二 纪录片创作的不越界
        三 纪实与真实的平衡
    第二节 侵犯与曲解: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中的媒介伦理失范
        一 感性情绪未能有效升华至理性解读
        二 对纪录片播出后舆论场构建能力不足
        三 纪录片内容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第四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及媒介伦理维护建议
    第一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发展建议
        一 多主体共同参与,加大宣传力度
        二 丰富纪录片情节,避免单一化叙事
        三 新旧媒体结合,加强与观众互动
    第二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媒介伦理维护建议
        一 加强拍摄者的媒介伦理素养
        二 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
        三 明确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契约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医疗纪录片研究样本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摄影作品的特殊性及独创性标准
    第一节 摄影作品的特殊性
        一、高度逼真性
        二、拍摄机械性
    第二节 两大法系对摄影作品独创性的不同要求
        一、英美法系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要求
        二、大陆法系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要求
    小结
第二章 我国摄影作品独创性判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中以拍摄技巧替代独创性判断有误
        一、摄影作品独创性判断的司法现状
        二、以技巧选择为判断标准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我国对摄影作品的创造性要求过低
        一、实践中摄影作品的独创性采取英美法系标准
        二、独创性标准过低导致逻辑漏洞
    小结
第三章 大陆法系下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分析
    第一节 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一、拍摄技巧的选择不是独创性判断的核心
        二、摄影作品须具备的独创性元素
    第二节 普通照片不具有作品的独创性
        一、纯粹复制型照片不构成摄影作品
        二、自动拍摄的照片不构成摄影作品
        三、日常生活中的照片不具有独创性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摄影作品区分保护模式之构建
    第一节 立法上区分保护摄影作品与普通照片
        一、按独创性高低给予摄影作品不同程度的着作权保护
        二、通过邻接权保护独创性低的普通照片
    第二节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间接保护普通照片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小天体三维测绘观测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天体探测任务
        1.2.2 小天体三维建模方法
        1.2.3 强化学习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强化学习方法
    2.1 强化学习基本概念
        2.1.1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2.1.2 值函数、贝尔曼方程
    2.2 策略迭代方法
    2.3 Q学习
    2.4 Actor-Critc方法
    2.5 经验回放与A3C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天体测绘规划解耦合强化学习网络
    3.1 基于光度值的建模方法
    3.2 观测规划任务概述
        3.2.1 任务框架概述
        3.2.2 规划任务定义
    3.3 近距离轨道测绘规划任务的形式化
    3.4 基于Actor-Critic的强化学习观测规划方法
        3.4.1 Actor-Critic框架与规划任务结合
        3.4.2 算法具体流程
    3.5 解耦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3.5.1 全连接网络的局限性
        3.5.2 解耦合的优化设计
    3.6 大规模并行化训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天体测绘观测规划实验与分析
    4.1 引言
    4.2 仿真实验平台
    4.3 可行性验证
    4.4 解耦合对比试验
    4.5 Bennu小行星多轨道实验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纪实主义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医疗题材纪录片
        1.2.2 纪实主义
        1.2.3 《人间世》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关于纪实主义
    2.1 纪实、真实与纪实主义
        2.1.1 纪实与真实
        2.1.2 纪实与纪实主义
    2.2 纪实主义的相关理论
        2.2.1 先驱者们
        2.2.2 安德烈·巴赞与克拉考尔
        2.2.3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
3 纪实主义的发展
    3.1 纪实主义在中国电视中的发展
    3.2 纪实主义在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发展
4 纪实的语言
    4.1 画面语言
        4.1.1 采用适当的景别
        4.1.2 观察事件的镜头
        4.1.3 运用相符的角度
    4.2 声音语言
        4.2.1 真实有效的同期声
        4.2.2 紧扣主题的解说词
        4.2.3 表达情感的音乐
    4.3 造型语言
        4.3.1 传递思想的观念造型
        4.3.2 揭示内心的心理造型
        4.3.3 产生联想的象征造型
        4.3.4 造成多义的模糊造型
5 纪实主义创作中的主客体
    5.1 主体
        5.1.1 摄影师
        5.1.2 创作者
    5.2 客体
        5.2.1 被拍摄者
        5.2.2 被拍摄事件
    5.3 主客体间的关系
        5.3.1 和谐
        5.3.2 距离
6 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纪实主义的特点及问题
    6.1 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纪实主义的特点
        6.1.1 强化生命意识
        6.1.2 承担社会责任
    6.2 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纪实主义的问题
        6.2.1 选择了雷同的拍摄主题
        6.2.2 衬托了过于悲情的基调
        6.2.3 塑造了英雄主义的医生
        6.2.4 忽略了伦理问题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期注意的发展
第二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前期策划阶段
    第一节 熟悉幼儿生活
    第二节 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 基于儿童心理与被摄对象深入沟通
    第四节 幼儿题材纪录片故事性的挖掘
第三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拍摄阶段
    第一节 拍摄设备的选择
    第二节 拍摄者参与的意义
    第三节 换个角度看世界
    第四节 运动镜头的把握
    第五节 虚构手段的应用
第四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
    第一节 多线性交叉叙事结构的运用
    第二节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纪录片与幼儿节奏的统一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长日志》创作回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如何选择拍摄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题材纪录片中女性意识表达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20 50 70》为例[D]. 黄小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电影单叙事、双叙事与多叙事 ——关于电影叙事效果的分析[D]. 彭佳琪. 吉林大学, 2021(02)
  • [4]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D]. 郎尚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问题探析[J]. 张桐. 记者观察, 2021(15)
  • [6]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D]. 祁怀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D]. 陆莹.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小天体三维测绘观测规划方法研究[D]. 杨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纪实主义研究 ——以《人间世》为例[D]. 景世溪.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 崔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如何选择拍摄角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