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ushi Nakajima 和他的作品“Mountain Moon”

Atsushi Nakajima 和他的作品“Mountain Moon”

一、中岛敦及其作品《山月记》(论文文献综述)

高鑫[1](2021)在《有关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对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国和日本先行研究进行对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现象的差异性,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研究的背景,进一步探究了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进展。

王雅麒,陈婷婷[2](2021)在《中岛敦作品中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以《山月记》《弟子》《李陵》为例》文中指出分析研究了自幼成长于汉学世家的日本作家中岛敦所着的《山月记》《弟子》和《李陵》3部翻案小说中的5位中国古代文人形象,通过文本细读,探索了这五位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认为中岛敦创造这些形象各异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是希望借他们来表达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在乱世之中的个人思考和理想追求。

尼凯凯[3](2021)在《中岛敦文学中的“人格阴影”研究——以《山月记》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岛敦在改编中国古典传奇《人虎传》时,主人公李征异化成虎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心理描写,进一步明确了其作为现代小说的独特光芒和价值。本文结合荣格的"阴影理论",运用原型批评法考察《山月记》中虎的原型就是李征内心的"阴影",进而用历史传记批评法考察虎的原型与中岛敦的生平、成长经历和创作经历之间的关联,这些改编正是作者生活中"阴影"的投射。

王佳慧[4](2020)在《中岛敦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典的关系 ——以《山月记》《名人传》《李陵》为中心》文中指出职业作家生涯短暂,如同“一颗划过文学史的流星”一般的中岛敦,留下了诸如《山月记》、《光风梦》、《李陵》等名作,在其死后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得以留名文学史。虽然中岛敦留下的作品数量绝对称不上多,但其作品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性,有着强烈的作者个人风格,是一位能让读者在读过其作品后久久回味的作家。在关于中岛敦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最受到重视的主题便是“中岛敦文学与中国古典的关系”这一主题。在中岛敦的作品中取材于中国古典的作品有八部之多,占其作品的很大一部分。笔者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对比研究中岛敦取材于中国古典的作品与原作后,发现中岛敦并非只是单纯的将中国古典作品改写成日语小说,在其中也加入了很多自己想法与想象。从这些改动中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思想。因此,笔者选取了《山月记》、《名人传》以及《李陵》三篇与中国古典原作比较,借此来探讨中岛敦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典的关系。在绪论中,笔者将对先行研究做出论述,提出论文中要讨论的问题,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将论述中岛敦的一生与他的家庭环境。重点讨论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家庭环境对中岛敦的文学创作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将分别介绍《山月记》、《名人传》和《李陵》,并与原作做出对比。在本论文的中岛敦改写作品与原作比较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基于原作加工的部分,第二是经过作者本人意志对原作进行更改的部分,第三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的原作中没有的部分。而且,还会对贯穿这三部作品的道教思想做出讨论。在结论部分,笔者会总结之前所讨论的比较与分析,阐述结论,尝试着提出今后研究的课题。虽然中岛敦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取材于中国古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中也有很多作家本人的改编,改写的部分正是中岛敦研究的关键。

占春婷[5](2020)在《中岛敦《山月记》的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岛敦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着名的作家,其代表作《山月记》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经典。《山月记》于1943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从此以后中国学者开始了近80年的译介和研究的历程。据数据显示,中国现存的《山月记》中译本达十种之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卢锡熹译本、郑秀美译本、孙大寿译本、韩冰·孙志勇译本等四个中译本。笔者在熟读了日文版的中岛敦的《山月记》和几个不同译者的中文译本之后,发现每个译本之间不仅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误译、异译的现象。接下来笔者观察了中国国内关于《山月记》译本的比较研究情况,发现此领域目前尚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于是笔者选取了韩冰和孙志勇、陆求实、孙大寿这三个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以界内有名的翻译目的论理论为理论,先是介绍了中岛敦和《山月记》的大致情况,然后简单介绍了翻译理论,接着分别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词汇、语法这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得出结论,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翻译研究给自己今后的中日翻译工作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于立杰[6](2019)在《中岛敦作品主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岛敦作为日本着名的作家,受汉学影响较深,其作品虽然数量并不很多,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思想,为世人所称赞。中岛敦作品取材较广,有的取自当地的见闻、生活,有的取自中国古代传奇文学,有的取自日本动乱社会的体验,但可以从中体味到中岛敦作品的主线,充满了迷茫、孤寂与悲观的人生理念。

纪岚馨[7](2019)在《中岛敦版和森见登美彦版《山月记》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见登美彦是日本年轻一代中极具吸引力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新译奔跑吧梅洛斯》于2009年由祥云社出版,其中共收录5篇改编小说,首篇便是《山月记》。早在1942年2月日本昭和时期着名作家中岛敦,就以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为蓝本,改编并发表了《山月记》。森见登美彦与中岛敦新旧两个版本的《山月记》虽同为描写人变身为兽的作品,但由于作者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作品中注入了新的思考、价值,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社会整体意识、大众普遍的心理需求,使改编作品焕然一新。笔者试图以两个版本《山月记》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视角,通过研究作品中的差异,发掘森见登美彦作品的独特之处。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介绍两部作品的作家及作品梗概。其次,基于先行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文学比较等理论,在充分分析新旧《山月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作品中人物设置的作用、改编的内容、主人公由人变兽的原因、变身为不同动物的寓意以及变兽之后的状态这五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的异同点。最后,从作家自身的经历及社会背景方面讨论作品发生改编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明确两部作品框架大致相同,都是借助于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将现代人个体的孤独、焦虑、不安的自我意识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均在渴望以诗作成名和以跻身俗世为耻之间摇摆不定,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社会规范、文化价值难以达成一致或取得平衡,对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否定,陷入自我存在的痛苦泥沼而不能自拔,狂悖的本性难以抑制,身心撕裂,终变身为兽。借兽之身表现面对悲惨人生、命运无常之时,人是何等脆弱与无力。旧版《山月记》通过主人公李征大量的内心独白,突出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矛盾冲突的心理。且,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国内社会混乱,为确保举国一致,多次发动镇压优秀思想的事件,扼杀教育、思想、言论、表达自由的民主权利。作者借助改编作品,抒发了自己对战争、扼制言论自由和优秀思想的批判、及对社会的不满。而新版《山月记》,时代转换为现代,故事发生地变为日本京都市吉田附近,出场人物更多,并增加了女性角色,使作品结构更为丰满。作品通过“他者”的视角强化主人公斋藤的自我意识。他渴望以写作立世,当失去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以及感情告白失败时,不断咀嚼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挫折,产生强烈的不安,对自我的怀疑,失去自信,不断叩问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我的堡垒轰然崩溃塌陷,陷入自我折磨的沼泽不能自拔,失去做人的资格,而变身成兽。另外,女性角色的描写,折射出现代日本年轻人的思考方式,彰显了日本当代女性追求精神独立和恋爱自由的生活方式,体现时代发展的潮流。此外,关于变身成不同动物的改编,也蕴含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寓意。旧版《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最终变身成老虎,老虎残暴的生性和李征自私自利的个性相通。新版《山月记》的主人公斋藤最终变身成天狗,天狗喜欢捉弄人,但却并不吃人。斋藤性格孤僻,注重自我意识,崇尚自由,和天狗有很多相似之处。相比较下,新版《山月记》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改编作品并不仅仅是对原着的复制和解说,不同时代的作品体现新的思考,新的价值。因此改编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森见登美彦的《新译奔跑吧梅洛斯》这本书中共收录了五部改编作品,这些将作为我今后的研究课题。

鲍卉[8](2018)在《中岛敦文学作品的宿命论 ——以《山月记》《李陵》《牛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中岛敦1909年出生于东京,1942年因哮喘病发作逝世。他如流星一般划过日本文坛,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其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自幼便受汉学熏陶的中岛敦,在其作品里展示了他深厚的汉学底蕴。他积极汲取中国古典作品的精华,使中国古典小说题材焕然一新,重新注入自己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将自己的孤独与迷茫、痛苦与挣扎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在日本文坛中独树一帜,中岛敦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汉学优势,创作了诸如《山月记》、《李陵》、《牛人》、《名人传》、《盈虚》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日本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及主题等大都与原典有所出入。而笔者正是要通过这些不同之处,来发掘中岛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首先,笔者在本论文中通过对比研究,以《山月记》、《李陵》、《牛人》三部作品展开分析,通过与中国原典《人虎传》、《汉书》、《春秋左氏传》的对比,探讨二者的异同,进而比较中岛敦作品中人物与原典人物的差异,分析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中的宿命论特征。本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序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先行研究、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主体部分则先从文本与原典的差异及人物性格对宿命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而深入挖掘三个作品所体现的宿命论特征。“结论”部分,则是通过以上各章节的分析得出作品的宿命论具有“无常性”“偶然性”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这三方面的特质。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中岛敦文学所体现的宿命论并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宿命论。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限,但是只有选择积极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命运的不公和无常,超越个人荣誉及生死,才能创造人的价值,实现意志的自由。

郭玲玲[9](2018)在《世界文学背景下的《山月记》》文中研究表明《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虽取材于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但其主题变身以及自我告白式手法等创作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本文以《山月记》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证该作品与《人虎传》《变形记》《化身博士》《变身狐狸的夫人》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其次比较分析五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变身原因、过程、结果,指出其创作中的世界文学背景,以及近现代日本文学创作中的世界文学"野心"。

魏海燕[10](2017)在《关于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中岛敦作为近现代日本文学发展巅峰时期出现的着名作家,在他仅仅33年的生命中,为日本文坛创造出许多经典着作。围绕这位传奇作家及其作品,中日两国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本文以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岛敦及其文学作品的先行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比两国在中岛敦文学现象研究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学研究上的不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岛敦的文学作品内涵。

二、中岛敦及其作品《山月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岛敦及其作品《山月记》(论文提纲范文)

(1)有关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背景
二、中国学者对中岛敦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
    (一)以中岛敦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先行研究
    (二)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
三、日本学者对中岛敦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
四、结束语

(2)中岛敦作品中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以《山月记》《弟子》《李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翻案小说”的创作背景
二、 作品中的文人形象
三、 文人形象的内涵
四、 结 语

(3)中岛敦文学中的“人格阴影”研究——以《山月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山月记》中“虎”的原型分析
三、中岛敦内在阴影的多元因素分析
    (一)性格因素
    (二)诗作因素
    (三)心理因素
四、结语

(4)中岛敦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典的关系 ——以《山月记》《名人传》《李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序论
1. 作家の形成
    1.1 中岛敦の生涯
    1.2 中岛家の儒学者
2. 『山月记』と『人虎伝』の比较
    2.1 『人虎伝』からの取材
    2.2 『山月记』における再创作
        2.2.1 『人虎伝』の内容に基づいて加笔する场合
        2.2.2 『人虎伝』の内容を変更する场合
        2.2.3 『人虎伝』にない内容を加笔する场合
    2.3 『山月记』における道教思想
3. 『名人伝』と『纪昌学射』の比较
    3.1 『纪昌学射』からの取材
    3.2 『名人伝』における再创作
        3.2.1 『名人伝』の内容に基づいて加笔する场合
        3.2.2 『纪昌学射』の内容を変更する场合
        3.2.3 『纪昌学射』にない内容を加笔する场合
    3.3 『名人伝』における道教思想
4. 『李陵』と李陵事件の比较
    4.1 李陵事件からの取材
    4.2 『李陵』における再创作
        4.2.1 李陵事件の内容に基づいて加笔する场合
        4.2.2 李陵事件の内容を変更する场合
        4.2.3 李陵事件にない内容を加笔する场合
    4.3 『李陵』における道教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5)中岛敦《山月记》的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动机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と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の新规性
第一章 中岛敦と『山月记』について
    第一节中岛敦について
    第二节中岛敦の作品『山月记』の绍介
第二章 スコボス理论
    第一节 スコボス理论の由来
    第二节 スコボス理论の定义
    第三节 スコボス理论の原则
第三章 人物描写の翻訳
    第一节 言语描写の翻訳
    第二节 动作描写の翻訳
    第三节 心理描写の翻訳
    第四节 外见描写の翻訳
    第五节 まとめ
第四章 他の描写の翻訳
    第一节 语汇
    第二节 文法
    第三节 まとめ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6)中岛敦作品主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岛敦及其主要作品
二、中岛敦生活的时代
三、中岛敦作品的主旨分析

(7)中岛敦版和森见登美彦版《山月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と问题提起
    1.2 先行研究
        1.2.1 旧『山月记』について
        1.2.2 新『山月记』について
    1.3 研究方法と理论
第二章 新旧『山月记』の比较
    2.1 作家と作品
        2.1.1 中岛敦と旧『山月记』について
        2.1.2 森见登美彦と新『山月记』について
    2.2 新旧『山月记』の差异
        2.2.1 出场人数の差异
        2.2.2 场所、时代、失踪前後状态の违い
        2.2.3 変身原因の差异
        2.2.4 天狗と虎の违い
        2.2.5 変身後状态の违い
第三章 経典改编の原因
    3.1 时代背景の影响
    3.2 作家自身の経験
        3.2.1 旧『山月记』の李徴と中岛敦の対比
        3.2.2 新『山月记』の斎藤秀太郎と森见登美彦の対比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岛敦文学作品的宿命论 ——以《山月记》《李陵》《牛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と问题提起
    1.2 先行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理论
第二章 『山月记』『李陵』『牛人』とそれぞれの中国原典の差异
    2.1 中岛敦とその文学活动
    2.2 『山月记』と原典『人虎伝』の差异
        2.2.1 内容の変化
        2.2.2 表现手法の差异
    2.3 『李陵』と原典の『汉书』の差异
        2.3.1 内容の変化
        2.3.2 表现手法の差异
    2.4 『牛人』と中国の『春秋左氏伝』の差异
        2.4.1 内容の変化
        2.4.2 表现手法の差异
第三章 三作品における人物の性格が宿命への影响
    3.1 『山月记』における李徴
        3.1.1 李徴の性格の分析
        3.1.2 李徴と袁傪の性格の対比
    3.2 『李陵』における李陵
        3.2.1 李陵の性格の分析
        3.2.2 李陵と司马迁、苏武の性格の対比
    3.3 『牛人』における叔孙豹
        3.3.1 叔孙豹の性格の分析
        3.3.2 竖牛と叔孙豹の性格の対比
第四章 三作品における宿命论
    4.1 『山月记』における运命の无常论
        4.1.1 「虎」における荒诞性
        4.1.2 环境描写における物寂しさ
    4.2 『李陵』における运命の偶然论
        4.2.1 李陵人生における偶然性
        4.2.2 「他者」に対する徘徊
    4.3 『牛人』における运命の圧力に対する人间の无力感
        4.3.1 运命における悪意
        4.3.2 运命に対する人间の无力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谢辞

(9)世界文学背景下的《山月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山月记》与《人虎传》《变形记》等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
2《山月记》与其余四部作品的影响关系
    2.1 变身原因
    2.2 变身过程
    2.3 变身结果
3《山月记》的世界文学意义
4 结语

(10)关于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学者对中岛敦文学作品的研究
    (一) 以代表作为中心的先行研究
    (二)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
三、日本的中岛敦文学研究
四、结语

四、中岛敦及其作品《山月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关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对比[J]. 高鑫. 散文百家(理论), 2021(10)
  • [2]中岛敦作品中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以《山月记》《弟子》《李陵》为例[J]. 王雅麒,陈婷婷.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中岛敦文学中的“人格阴影”研究——以《山月记》为中心[J]. 尼凯凯. 百花, 2021(03)
  • [4]中岛敦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典的关系 ——以《山月记》《名人传》《李陵》为中心[D]. 王佳慧.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中岛敦《山月记》的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占春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岛敦作品主旨研究[J]. 于立杰. 北方文学, 2019(26)
  • [7]中岛敦版和森见登美彦版《山月记》的比较研究[D]. 纪岚馨. 西北大学, 2019(12)
  • [8]中岛敦文学作品的宿命论 ——以《山月记》《李陵》《牛人》为中心[D]. 鲍卉. 西北大学, 2018(01)
  • [9]世界文学背景下的《山月记》[J]. 郭玲玲.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8(02)
  • [10]关于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比较[J]. 魏海燕.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标签:;  ;  ;  ;  ;  

Atsushi Nakajima 和他的作品“Mountain Moo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