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

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

一、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晏晓英,药明,武发新[1](2016)在《2015年吉林省酸雨监测及近年来形势简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2007-2015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全省仅有长春、前郭和白山等3个观测站年降水平均p H值达到了酸雨程度,其中长春和前郭酸雨频率较高,分别为52.9%和41.4%;全省发生酸雨次数、强酸雨次数和年降水平均p H值达到酸雨程度的站数均少于多年平均值,酸雨影响范围呈缩小趋势;自2010年以来,全省每年的年降水平均p H值都没有达到酸雨程度,年酸雨站次明显减少,年酸雨频率也呈降低趋势。2007-2014年,吉林省酸雨区主要是西部的前郭,中部的长春,东部的吉林、蛟河、通化与长白,而2015年仅有长春市和前郭县是酸雨区,均为中度酸雨区。

姚芳芳[2](2016)在《酸沉降类型和喷施方式对木荷和湿地松幼苗生理生态及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酸沉降是目前和将来影响人类福祉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南方是继欧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沉降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省酸沉降尤为严重。酸沉降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导致林冠稀疏,土壤酸化,甚至造成森林衰退。由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状况、酸沉降强度、类型和持续时间等不同,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大气酸沉降特征及其对亚热带常见树种生理生态和生长的综合影响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我们以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基地,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对大气湿性酸沉降进行监测,研究降水酸度和离子组成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以一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苗为对象,研究不同酸度(pH 3.5和pH 2.5)、酸沉降类型(SO42-:NO3-分别为8:1和0.7:1)和喷施方式(叶面喷施和土壤灌溉)对幼苗生理生态及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探讨植物对酸沉降的综合响应机理以及导致该森林生态系统衰退的关键因素,以期为酸沉降危害严重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童大气降水酸化程度非常高,雨量加权平均pH值为4.37,酸雨发生率达93.6%。大气降水中阴、阳离子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40.7μeq·L-1和158.9μeq·L-1,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冬春季污染显着高于夏秋季。降水中阴离子以S042-和N03-为主,阳离子以NH4+和Ca2+为主,SO42-/NO3-当量比由15年前的4.32—6.42逐渐下降到1.9,说明该地区酸沉降类型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复合型转变。海盐对天童大气降水离子组分有一定贡献,但对酸度的影响并不显着。2)重度酸沉降处理(pH 2.5)显着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和交换性酸含量,耗尽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特别是钙离子),降低土壤pH值;中度酸沉降处理(pH3.5)下土壤pH值变化不显着,表明土壤对酸沉降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只有当添加的H+超过了阈值,土壤才发生进一步酸化。短期硫酸型酸沉降处理(SAD)对土壤的酸化作用大于硝酸型酸沉降处理(NAD)。土壤酸化会随着酸沉降的累积而逐渐加剧,土壤终将出现因钙、镁等养分缺失和有毒元素铝的活化而引起的养分失衡状况。3)木荷和湿地松幼苗生理生态和生长对酸度增加的响应不一致。酸沉降对木荷幼苗叶片可见伤害随酸度增加而增大。试验第一年,高强度酸处理通过气孔因素与叶绿素下降等非气孔因素的共同作用,降低木荷叶片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次年,酸沉降显着提高木荷叶氮和叶绿素含量,并引起光合速率的小幅增加;但是连续两个生长季的酸沉降处理未引起木荷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的显着变化。酸处理下湿地松针叶未出现明显受害症状,酸度增加对湿地松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显着,但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进而促进生物量累积。此外,湿地松的快速生长降低了土壤中氮的积累,可缓解酸沉降带来的土壤酸化,因此更能适应酸沉降环境,是南方酸沉降区优质的造林树种。4)幼苗生理和生长对SAD和NAD的响应并不一致。中等强度酸沉降处理下(pH 3.5), NAD对木荷叶片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累积的抑制效应大于SAD;高强度酸沉降下(pH 2.5), NAD的施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酸沉降对木荷生理和生长的负效应,并对湿地松侧枝生长和生物量累积产生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过量的氮输入造成的高氮可能会引起植物养分失衡,抵消由于高氮浓度诱导的净光合速率增加的潜力。由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由于酸沉降中H6等离子的毒害作用与营养物质施肥效应的不同,决定了植物对不同类型酸沉降响应的差异。5)由于喷施方式的不同,酸沉降通过与植物叶片的直接接触和通过酸化土壤的间接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和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并不同步。叶喷处理对木荷幼苗第一年饱和光合速率的抑制显着大于土壤处理,并引起相对生长速率的下降,说明木荷在短期内受到了直接的酸胁迫伤害;另外,短期土壤喷施(特别是NAD)可显着提高幼苗叶氮和叶绿素含量,进而促进湿地松的生长。然而,酸沉降加剧了土壤酸化,且土壤交换性铝离子和交换性氢离子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虽然酸沉降通过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但其负效应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凸显。综合来看,天童大气降水酸化程度非常高,且酸沉降类型逐步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复合型转变。林木生长对酸沉降的响应因物种、酸沉降强度、类型和喷施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酸沉降对敏感植物的伤害随酸度增大而加剧;木荷在短期内受到了直接的酸胁迫伤害,但在现有的降水酸度下,长期酸沉降导致的土壤酸化和养分缺失可能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酸沉降的酸化和施肥效应的不同,决定了植物对不同类型酸沉降响应的差异。未来持续酸沉降背景下,特别是酸沉降类型由SAD到NAD的转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酸沉降的长期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林静雯,李莹,周垂帆,刘爱琴[3](2014)在《森林生态系统铝毒危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铝毒是酸性条件下抑制林木生长、造成森林大面积衰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铝毒害机理及植物的耐铝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研究者对植物铝毒报道多限于农作物,对林业铝毒的综述性报道还不多见。文中从森林土壤铝毒产生的原因、铝毒害机理、林木响应机制、铝毒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铝毒的研究进展,对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林业铝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开展林业铝毒研究提供参考。

刘滔[4](2013)在《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文中提出华南地区的酸沉降可能影响到森林土壤元素循环。本文选取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长期的模拟酸沉降控制实验样地,对保护区内不同演替阶段的三种森林土壤在受到酸沉降影响后,土壤酸度和盐基离子(K+、Na+、Ca2+、Mg2+),尤其交换性Ca2+离子的动态变化、相关性及其对酸沉降的不同响应机制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森林相比,马尾松林具有显着高于另外两个林型的pH值,3个森林土壤pH都随土壤酸度的下降而减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3年的酸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为: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同一年中旱季pH值高,雨季pH值低;2012年6月比2009年12月相比,三种森林土壤pH分别下降了1.2%、3.2%、2.9%;此外,模拟酸处理pH愈低,三种森林土壤pH值愈小,其中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除2011年6月)各酸处理间土壤pH值差异性不显着性,季风林在累积酸处理18个月后,差异性达到了统计显着水平(P<0.05)。(2)3年的酸沉降添加没有显着改变三个森林土壤交换性酸(H+、Al3+)含量,但本研区交换性酸含量普遍较高,尤其是混交林土壤交换性酸高达150.63±7.64mmol·kg-1;在三种森林中,酸沉降H+的输入,均导致了土壤铝被活化,其交换性Al3+含量分别为40.32±1.28mmol·kg-2;136.48±4.76mmol·kg-1;102.91±3.28mmol.kg-1。(3)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对酸沉降的响应随林型不同而不同,随酸处理时间长短以及酸处理pH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盐基离子对酸沉降的响应也各不相同,其淋溶释放大小关系为K+>Na+>Ca2+>Mg2+;除马尾松林K+、Na+,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与土壤pH均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负相关,其中Mg2+的相关性程度及范围最好,其次为Ca2+、Al3+、K+、Na+;三种森林土壤元素含量均表现为:Ca2+>Mg2+>K+、Na+,且它们都是表层高于深层土壤。三种森林土壤盐基离子(除混交林和季风林Na+)含量都很低,尤其是K+、Mg2+,平均值分别为0.64±0.09mmol·kg-1、0.81±0.08mmol.kg-1;3年的酸沉降加剧了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林营养元素K+、Na+、Ca2+、Mg2+的流失,从而可能造成植被营养匮乏。(4)我国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普遍存在着盐基离子的淋失,赤红壤缺钙尤为突出,交换性Ca2+成为南方酸性土壤中阳离子丰缺的指示离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交换性Ca2+含量对酸沉降的响应因森林类型、土壤深度、酸沉降pH和处理时间的不同而不同:3种森林林型土壤交换性Ca2+平均含量大小关系为,季风林(2.44mmol·kg-1)>混交林为(2.10mmol·kg-1)>马尾松林(1.87mmol·kg-1);在整个土壤剖面层,3种森林土壤表层对酸沉降的响应强度均高于中下层土壤,且土壤交换性Ca2+含量均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随着酸处理pH值的降低,3个森林土壤交换性Ca2+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年累积酸处理后,三种森林土壤交换性Ca2+的淋失量大小关系为马尾松林(0.67mmol·kg-1)>混交林(0.37mmol·kg-1)>季风林(0.18mmol·kg-1)。

蔡梦莎[5](2012)在《模拟不同酸雨处理对杜英(Eleocarpus glabripetalus)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酸雨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是持久的,对森林的危害尤为严重。改进实验设计,深入研究酸雨对林木影响作用过程,比较酸雨对林木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及其影响的大小,揭示酸雨对林木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选取了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两种亚热带常见阔叶林建群种,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模拟了三种酸雨淋洗方式:(1)酸雨只对树木叶片直接淋洗但不进入土壤;(2)酸雨直接进入土壤,而不对树木叶片进行淋洗;(3)酸雨对树木叶片的直接淋洗后输入土壤。同时设定三种酸雨梯度,通过测定幼苗的生长指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一方面通过研究在相同酸雨梯度下,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幼苗的生长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同时在时间上从5月、8月、11月3个月份上分析2种植物幼苗分别对酸雨的响应模式,以寻求它们各自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1:pH2.5与pH4.0的酸雨浓度下,地上与全淋处理可以促进杜英幼苗的株高生长;而pH4.0与pH5.6的土壤处理可以促进石栎幼苗的株高生长。2:在pH2.5与pH4.0酸雨浓度的全淋处理的杜英SPAD与其余各组间有显着差异;3:5月,两种植物在pH2.5的全淋处理与pH5.6的土壤处理,其中石栎还有pH5.6的地上处理下的Fv/Fm与Fv/Fo明显高于其余处理。而单比较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时,石栎在不同浓度酸雨下春季、夏季不同处理的Yield要高于杜英。本实验得出的结论: pH2.5、4.0酸雨浓度下的全淋处理对杜英的生长与相对叶绿素含量、最大量子产量、PSⅡ潜在活性与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有着促进作用,而pH4.0与pH5.6处理下的土壤处理对于石栎的生长与相对叶绿素含量、最大量子产量、PSⅡ潜在活性与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顶级树种的杜英与石栎,对不同处理的酸雨响应机制不同,中度与重度的全淋处理对杜英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中度及轻度的土壤处理对石栎幼苗有促进作用。

向仁军[6](2012)在《中国南方典型酸雨区酸沉降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中国以煤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若干年内不会有本质的改变。煤使用量的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了酸沉降的本体气体(SO2, NOx)排放量逐步增加;酸性物质(气体或气溶胶)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降落到地面,不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侵害。酸沉降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选择中国南方的三个典型酸雨区重庆市、湖南省、贵州省的铁山坪、蔡家塘、雷公山建立了3个国际高标准的小流域酸雨观测站,利用EMEP监测网络推荐的标准采样和化学分析方法,对酸沉降进行系统的研究,其创新性结果如下:研究区域(湖南蔡家塘、贵州雷公山、重庆铁山坪)内典型森林小流域(2001-2004年)大气干沉降主要酸性物质均为SO2、SO42-、N02;主要碱性物质均为NH4+、Ca2+、K+、NH3,并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征(春、冬季污染严重);区域内大气降水均出现严重的酸化现象,年平均pH值顺序为铁山坪(4.12)<蔡家塘(4.62)<雷公山(4.96)。蔡家塘与铁山坪大气降水和森林穿透水中的阴离子均以8042-为主,阳离子以NH4+为主;雷公山大气降水阴离子以CI-为主,阳离子以NH4+为主,森林穿透水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K+为主。并且森林穿透水中的各种离子组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蔡家塘、雷公山、铁山坪离子总量分别增加2.75倍、1.79倍、4.63倍。大气降水经树冠和地表植被,发生了强烈的离子交换反应,降水pH值明显升高。常年酸沉降条件下,树冠层对SO42-、NO3-、Mg2+、NH4+和Na+具有吸收作用,以S042-、N03-最为明显。SO42-、Ca2+和Mg2+冠层淋溶百分率随降雨量的增加明显减少;Ca2+、K+(?)CI-随着pH的增加,其冠层淋溶百分率呈增加趋势;森林冠层离子的淋溶序列为:K+>Ca2+>Cl->Mg2+>SO42->NO3->NH4+>Na+。小流域降水中氮和硫的浓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输出浓度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总氮输入以NH4+为主;森林氮沉降接近欧洲最大氮沉降穿透值25kg·/(hm2·a),输出通量主要受降水量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未出现大量的N03-的输出,大部分被生态系统截留。S042-的输入通量均明显高于输出通量,保持较高的净截留量。SMART和(?) MAGIC模型机理类似,考虑到二者的互补性,采用MAGIC和SMART结合模型进行硫沉降临界负荷计算,计算得出韶山硫沉降临界负荷为1.76keq/(hm2.a);与用单一MAGIC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MAGIC和SMART结合模型计算出的硫沉降临界负荷更接近实测值。研究区域土壤酸化较为严重,酸化程度为铁山坪>蔡家塘>雷公山;主要与各地区酸沉降的缓冲容量有直接关系。氮、硫沉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土壤酸化进程,其中氮沉降产生的H+通量高于硫沉降。但由于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活性钙,能够保持较高的Ca/Al比值,酸沉降未出现明显的铝毒效应。

刘楠[7](2011)在《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庆北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802)”,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及水质的影响,以期为重庆水源涵养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样地计8个:马尾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I1)、四川大头茶×四川山矾混交林(I2)、毛竹林(I3)、灌丛(I4)、马尾松×广东山胡椒混交林(I6)、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林(I7)、及毛竹×四川山矾×马尾松混交林(I8)等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裸地(I5)作为对照。首先,统计分析2002-2009年的降雨和径流监测数据,得出了该地区的降雨和产流特征。第二,首次在该地区森林水质研究中引入空气质量监测和云雾水水质的监测,了解空气质量和云雾与降雨化学性质的关系;在2007-2010年期间,对实验地区降雨、林内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水质进行监测与分析,通过对降雨、林内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分析,揭示典型林分不同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质效应及影响水质变化的原因;首次对该地区枯落物对酸雨的响应进行人工模拟试验研究,探讨典型林分枯落物对酸雨水质的影响。第三,研究了酸雨影响下森林优势乔木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储量以及其碳储量的特征,并以这三个对象为三个层次,研究了三个层次间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酸雨影响下的典型林分土壤、枯落物养分储量和酸缓冲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第四,使用单因子评价、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灰色关联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典型林分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1)缙云山2002年-2009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233.2mmm,主要集中在4-10月份,暴雨多发生在6-9月,且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缙云山典型林分径流量以5-8月最多,地表径流量占全年的51.05%-65.90%,地下径流量占55%-68.4%。有林地对降雨、径流的调节作用要优于裸地,林地中毛竹林(I3)调节径流的能力最差,马尾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I1)和四川大头茶×四川山矾混交林(I2)较优。(2)缙云山地区主要空气污染气体为SO2。云雾水pH平均值(3.45)小于同期降雨pH平均值(4.04)且所含的离子浓度高于雨水。该地区降雨酸化严重,有向复合型酸雨转化的趋势。(3)对典型林分不同层次水质效应的分析表明:①降雨呈酸性,林冠层使降雨pH值降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pH比降雨有明显的升高,其中地表汇流阶段对水体pH的缓冲作用最大。降雨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在其经过林冠层之后,除了Na+以外,其全部呈现增加的趋势。②除Ca2+外,典型林分对降雨输入的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作用,对SO42-、NH4+、Mg2+、Mn和A13+的削减主要阶段是地表汇流阶段,对N03"、K+、Na+和Fe的截留则主要是土壤层。③地表径流元素浓度与枯落物或者土壤中该元素的储量关系不大;壤中流相应元素的浓度与土壤中该元素的储量具有一定的关系,除了Mg2+和Mn(仅在I2、I4壤中流检出)外,其余元素在壤中流的浓度与其在土壤中的储量均具有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4)枯落物酸缓冲潜力综合评价结果为:P3(-82.01)>P7(-93.85)>P8(-94.98)>P6(-95.90)>P1(-97.58)>P4(-100.08)>P2(-103.16), I3枯落物的缓冲潜力最大,I2最小。土壤酸缓冲潜力综合评价结果为P6(29.37)>P4(23.23)>P8(22.71)>P7(18.50)>P1(15.39)>P2(13.61)>P3(13.22)>P5(11.31),林地土壤缓冲能力优于裸地,I6的缓冲能力最大,I1最小。(5)对I1、I2、I3、I4、I6、I8等6种典型林分枯落物进行的模拟酸雨淋溶实验的结果表明:6种枯落物对模拟酸雨pH值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在pH值2.7、3.5和4.5酸雨作用下,林分I8的枯落物层对pH值的缓冲效果最好。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6种典型林分枯落物淋滤液中的盐基离子(Ca2+、Mg2+、KNa+、H4+)、Al3+、Fe、Mn浓度呈现增加的趋势。林分I8的淋滤液中Ca/A1的摩尔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较容易受到铝毒危害。当酸雨pH值降低到2.7时,在几种林分中,林分I8的Fe(4.4μmol/L)、Mn(10.7μmol/L)的含量均为最高的,表明该林分较易受到重金属的危害。(6)对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水质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马尾松×四川大头茶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水质效应。

李卿叁[8](2011)在《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铝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占地壳总重量的7.45%,仅次于氧和硅,是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和无机矿物元素。在自然界中铝通常以难溶性的硅酸盐或氧化铝的形式存在于一系列含铝矿物中,其它的铝则以各种化学形态存在。土壤中铝的存在形态可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生态与环境。自从德国林学家Ulrich等提出森林衰退的铝毒害学说之后,土壤各形态铝的毒性和铝毒害形成机理就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的研究较早,国内对铝毒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成为研究热点。近些年来,林木连栽而引起的地力衰退问题已成为林业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认为地力衰退与有毒铝形态在土壤中的积累有很大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壤中的铝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植物铝胁迫]、植物的抗铝毒机制、模拟实验研究土壤铝毒形成机理和缓解土壤铝毒的措施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自然状况下的土壤铝毒害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较少。目前有关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铝形态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研究资料较少。杉木多代连栽林地土壤中是否存在铝毒害现象,有效证据仍不充分,还处于争论之中。有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了在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内已建立的5个森林生态系统模式(包括天然常绿阔叶林模式、老龄杉木林模式、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模式、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模式和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模式)作为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模式的系列样地,采用实地定位研究方法,着重对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过程中土壤全铝、各形态铝和酸度组成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采用模拟酸雨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及同种酸度不同酸化时间对土壤中铝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为探索酸雨引起铝毒害的机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还采用人工模拟技术手段,对添加不同树种凋落物和外源碳酸钙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揭示土壤铝形态在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过程中变化规律、土壤铝毒害机理、制定铝毒害的缓解技术措施以及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系统土壤全铝含量差异较小,二代杉木林(包括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和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全铝含量略高于老龄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林,各系统土壤总铝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2)土壤交换性铝是生物毒性最强的一种铝形态。各系统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差异较大,二代杉木林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低于老龄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含量,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含量最低,可见杉木连栽未造成土壤交换性铝积累。各系统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一月和十月较高,四月和七月较低。(3)土壤单聚体羟基铝是生物毒性仅次于交换性铝的一种铝形态。各系统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差异较大,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其它系统,呈现出一定的积累现象。各系统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十月较高,其它月份较低,这与Driscoll等[79]提出的,酸化土壤单核铝秋季含量最高的规律基本一致。(4)各系统土壤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差异相对较小,各系统土壤酸溶无机铝含量季节变化规律相对不明显,而各系统土壤腐殖酸铝含量季节变化规律较为明显,一般是七月含量较高,其它月份含量较低。(5)坡位对土壤全铝和各形态铝含量影响不大,坡向对土壤全铝和交换性铝含量影响较大,土壤全铝和交换性铝含量均高于阴坡,而坡向对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土壤腐殖酸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影响较小。(6)各种形态铝占土壤全铝的比例大小为:腐殖酸铝>酸溶无机铝>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总体来看,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各形态铝以及活性铝在全铝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而其它系统相对较低,这说明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受铝毒害的潜在危险较高。(7)土壤各铝形态与土壤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土壤交换性铝(EX-Al)与交换性总酸(EX- AC)显着正相关,可以用直线方程:EX-Al = 0.0193 EX-AC+0.1827 (r =0.375*)拟合,交换性铝与土壤pH值极显着负相关,可用方程:EX-Al= -0.2606 pH+1.4916 (r=-0.547**)拟合;单聚体羟基铝(Hy-Al)与有机质(OM)显着正相关,可用直线方程:Hy--Al=0.001OM+0.024 (r=0.394*)来拟合,与pH值显着正相关,可用方程:Hy-Al=0.0555pH -0.1915(r=0.352*),与CEC极显着正相关,可以用直线方程:Hy-Al =0.0071CEC-0.0401 (r=0.607**)来拟合。(8)各系统土壤交换性Al(中和滴定法)含量差异较大,二代杉木林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低于老龄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含量,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含量最低,可见杉木连栽未造成土壤交换性铝积累。各系统土壤pH值差异较大,二代杉木林土壤pH值高于老龄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林的pH值,正好与土壤交换性Al含量变化规律相反。各系统土壤交换性Al含量季节变化不明显,而各系统土壤pH值季节变化较明显,一般呈现一月>四月>十月>七月的规律。(9)各系统土壤经不同pH值模拟酸雨浸提后,土壤浸出液中铝含量都随模拟酸雨pH值降低而升高,在模拟酸雨的pH值大于3.5时,各系统土壤浸出液的铝含量随着模拟酸雨pH值降低而缓慢增加,当模拟酸雨的pH值小于3.5时,土壤浸出液中铝含量急剧增加。在5个系统中,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土壤经不同pH值酸雨浸提后土壤浸出液中有较低的铝含量,这说明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土壤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强,是5个系统中最不易受铝毒害影响的系统。各系统土壤经pH3.5模拟酸雨连续浸提5次和15次后,各次土壤浸出液中铝含量随着模拟酸雨浸提次数增加而增加。(10各系统土壤经不同pH模拟酸雨浸提后,浸出液中Al/Ca比值,随着pH降低而增大。经pH4.5和pH3.5浸提后,天然常绿阔叶林、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和91年二代杉木人工林Al/Ca比值大于3.0,经pH2.5酸雨浸提后,各系统Al/Ca比值均大于3.0,随着模拟酸雨pH值降低,各系统开始受铝毒害的影响,可见酸化是导致铝毒害的原因之一。土壤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随pH值降低而升高,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与酸雨pH值的关系不明显。(11)各系统土壤经酸雨浸提后,土壤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与初始土壤含量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后其含量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各系统土壤长期酸化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有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则有增加的趋势,土壤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变化不大。此外,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长期酸化后,土壤中的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最高,土壤浸出液中含铝量也是最高,可以推断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在5个系统中,最易受酸雨影响而产生铝毒害。(12)添加凋落物对土壤各形态铝含量和土壤pH值都有明显影响。加入凋落物培养后,各处理土壤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基本上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酸溶无机铝、腐殖酸铝含量和土壤pH值则基本上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杉楠混合处理不仅有较好的降低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的效果,增加土壤pH值、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的效果也很好。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经营中,杉木与楠木树种混交,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在杉木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积累,以避免或降低铝毒害。(13)各处理土壤交换性铝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随加入凋落物分解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各处理土壤酸溶无机铝含量、腐殖酸铝含量和pH值则随着加入凋落物分解时间延长而升高。(14)添加外源碳酸钙对土壤各形态铝和pH值均有明显的影响。土壤中加入碳酸钙培养后,土壤已经检测不到交换性铝,各处理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有随着加入碳酸钙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酸溶无机铝含量、腐殖酸铝含量和土壤pH值基本上随着加入碳酸钙增加而升高,同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因此,采用添加外源碳酸钙的方法对土壤各形态铝和pH值的调控有明显的效果。(15)二代杉木林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低于老龄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林。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其它系统,呈现出一定的积累现象,但各系统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同时,各个系统土壤Al/Ca比值也均小于3.0,因此,根据目前铝毒害一些评判指标,认为在本研究区域内杉木连栽导致土壤铝毒害可能性很小,模拟酸雨试验结果表明,93年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对酸雨较为敏感,一旦遭受酸雨而出现铝毒害的潜在风险较高。

杜春艳[9](2010)在《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导致的燃料的大量消耗,使我国的酸沉降问题愈演愈烈,我国南方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三大酸沉降区,而且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地处中南的湖南更是受到酸沉降的严重污染,酸雨频率长期居高不下。森林生态系统为酸沉降提供了巨大的接受面,过量的酸沉降可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土壤酸化,甚至使森林衰退。那么,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过程并及时提出酸沉降的控制措施,对防止森林衰退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论文选择具有典型亚热带特征的湖南韶山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韶山的大气沉降特征和酸沉降下韶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响应过程,可为我国乃至世界酸沉降下的森林生态响应研究积累宝贵资料,同时为韶山的酸沉降控制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研究课题组2001年2004年在韶山针阔叶混交林设置了4个标准样方进行气象、气体和气溶胶、降雨、林内穿透水、凋落物和地表径流的监测,研究了韶山大气干湿沉降的典型特征,采用正定矩阵方法(PMF)对韶山降雨和气溶胶的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深入分析了韶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盐基离子、营养氮及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韶山森林冠层、亚冠层和凋落物层对酸沉降的酸化缓冲影响作用机制,并采用收支平衡理论评估了韶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饱和状况,采用稳态模型计算了韶山森林的氮沉降临界负荷,最后尝试采用BP神经网络对韶山降水和地表水酸度进行了预测,研究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1)韶山降水酸性较强,年均pH值均低于5.0,酸雨频率非常高,普遍达到90%以上,大气降水中离子基本平衡,SO42-/NO3-比值在1.72-5.65之间,韶山降水仍属于硫酸型降水,该比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氮氧化物的贡献在增强。采用沉降速率法和净穿透通量法估算韶山大气中硫的干沉降通量月均值分别为188 mg m-2 month-1和105.25 mg m-2 month-1。采用正定矩阵方法(PMF)对韶山降雨和气溶胶的离子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韶山气溶胶和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农业源,另外,交通排放源和高空远距离输送对降水成分来源也有一定的贡献。(2)韶山森林冠层及亚冠层对酸沉降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缓冲作用,植被对酸性降水比较敏感,冠层的缓冲作用较亚冠层强烈。韶山森林冠层和亚冠层盐基淋溶总通量分别为259.84 meq m-2 a-1和63.3 meq m-2 a-1,其对H+的吸收通量分别为165.9 meq m-2 a-1和40.9 meq m-2 a-1,冠层和亚冠层盐基淋溶总通量要高于其对H+的吸收通量,这主要是与韶山森林的弱酸滤出消耗盐基阳离子有关。韶山森林凋落物淋滤液pH值均高于表层土壤pH值均值,但由于凋落物中盐基阳离子不足以抵消凋落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的酸化作用,在春、夏、秋季并不能降低雨水酸度,而是增加其酸度,但在冬季是一个较强的酸缓冲系统。(3)韶山森林冠层、亚冠层和凋落物层DOC浓度对降雨酸度并不敏感,亚冠层对DOC表现出一定的吸附或吸收作用,韶山森林DOC的积累主要出现在凋落物层,年总净增量达到11.08 g m-2 a-1。地表径流中DOC浓度与其pH值呈正的相关关系,但通过地表径流输出的DOC浓度很低,输出通量亦较少。(4)韶山森林无机氮输入以NH4+-N为主,年均总输入量达到3.136 g m-2 a-1,但尚未超过氮沉降临界负荷估算值,地表径流中无机氮输出以NO3--N为主,输出通量平均值为0.22 g m-2 a-1,仅占输入总无机氮的7%,即有超过90%以上的无机氮被截留,尽管韶山森林有高氮的输入,但是其生态系统还没有达到氮饱和状态。(5)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降水和地表径流的酸度进行了模拟预测,选择SO42-、NO3-、Ca2+、NH4+的浓度与组合因子(Ca2++NH4+)/(SO42-+NO3-)作为输入,以降雨pH值作为输出,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均在±0.5个pH值单位之内,而选择降雨酸度和前一次地表径流酸度作为输入,以地表径流的pH值作为输出,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均在±0.15个pH值单位之内,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较高,可以用来粗略预测韶山降雨和地表径流的酸度。

李佳[10](2010)在《模拟酸雨对4种浙江省常见阔叶和针叶树种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年来浙江地区的酸雨污染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pH值下降,酸雨频度增加,酸雨面积扩大。严重的酸雨胁迫必然会对浙江省的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酸雨可能会通过影响植物的生理结构、种间相互作用,甚至改变物种的遗传特性,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结构和功能。因此,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森林组成中常见的阔叶树种青冈(Quercus glauca)、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和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幼苗,通过测定这4种植物幼苗在不同酸雨处理下光合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绿素荧光、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株高、地径的季节变化,并且通过比较不同年际间同一时期的植物幼苗光合规律的变化,试图分析出酸雨处理对这4种植物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选择出抗酸幼苗提供一定的依据。实验设置了3个酸雨处理:pH2.5、pH4.0、pH5.6(CK),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分析4种植物幼苗不同季节光响应曲线:酸雨对青冈、细叶青冈、马尾松的光合的季节变化影响比较大。特别是pH2.5酸雨处理细叶青冈的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光合参数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指示出细叶青冈的光合在pH2.5酸雨胁迫下受到胁迫的趋势;马尾松夏季pH4.0、秋季pH2.5,杉木夏季pH2.5,秋季pH2.5表现为对酸雨胁迫的促进作用;青冈秋季pH4.0显示为促进。在暗呼吸速率反应模式中,特别是夏季pH2.5酸雨下青冈和细叶青冈降低了Rd,而马尾松pH4.0酸雨和杉木pH2.5酸雨处理下增加了Rd。通过气体交换参数的分析得出:4种植物幼苗的不同酸雨处理下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三者的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顺序大小基本一致。秋季马尾松、杉木都有着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而青冈的水分利用效率变低。2)经过夏季光合日变化的变化测定,发现:酸雨处理对4种植物幼苗的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和对应的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4种植物幼苗不同酸雨处理下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与日均Gs、Ci、Tr、WUE和光照强度PAR之间的分析,发现各酸雨处理下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间有比较高的相关性。3)酸雨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最大的是青冈,2009年春季、秋季数据表明酸雨提高了Fv/Fo、Fv/Fm的值;对杉木,秋季酸雨提高了Fv/Fo、Fv/Fm的值;而对细叶青冈、马尾松的Fv/Fo、Fv/Fm的值变化不大。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夏、秋季pH2.5、pH4.0促进了青冈叶绿素的增加。秋季pH2.5促进了细叶青冈叶绿素的增加。秋季马尾松pH2.5、pH4.0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杉木秋季pH2.5、pH4.0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显着上升。2009年的数据表明,酸雨处理对马尾松株高影响最大,在pH2.5和pH4.0酸雨胁迫下的株高都高于对照。但4种植物幼苗地径的影响都不显着。叶绿素荧光、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光合的变化不太一致。4)通过不同年际同期光合数据分析显示:Pnmax显示,青冈对酸雨的反应情况为从2007年pH4.0酸雨促进,到2009年无差异。细叶青冈从2007年无差异到现在pH2.5酸雨抑制。马尾松从2007年无差异变化,到2009年pH4.0酸雨促进。杉木从2007年无差异变化,到2009年pH2.5酸雨促进。经过3年酸雨处理,对马尾松、杉木的光合具有促进作用,对青冈、细叶青冈的光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吉林省酸雨监测及近年来形势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015年酸雨监测分析
    2.1 年降水分析
    2.2 年酸雨数据统计
    2.3 酸雨的月际变化
3 近几年酸雨变化分析
    3.1 年降水平均p H值
    3.2 酸雨站次和站数
    3.3 年酸雨频率
    3.4 酸雨区变化
4 总结与讨论

(2)酸沉降类型和喷施方式对木荷和湿地松幼苗生理生态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气酸沉降现状
        1.1.1 酸沉降的来源和形成
        1.1.2 大气酸沉降状况及变化趋势
        1.1.3 酸沉降与森林衰退
    1.2 酸沉降对陆生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1.3 酸沉降对陆地植物影响的过程和机理
        1.3.1 酸沉降对植物的可见伤害和阈值
        1.3.2 酸沉降破坏植物膜系统
        1.3.3 酸沉降影响叶片营养状况
        1.3.4 酸沉降改变植物叶绿素含量
        1.3.5 酸沉降影响光合作用
        1.3.6 酸沉降影响植物生长
        1.3.7 不同类型酸沉降生物效应的差异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天童地区湿性酸沉降特征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化学分析
        2.2.3 引用数据来源
        2.2.4 数据分析
    2.3 模拟酸沉降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植物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方法
        2.3.4 植物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2.3.5 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
        2.3.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天童地区湿性酸沉降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天童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3.2.2 降水主要离子与酸度的关系及来源解析
        3.2.3 天童大气化学及其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海洋对天童大气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3.3.2 天童大气降水化学年际变化特征
        3.3.3 天童降水化学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酸沉降强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2.2 酸沉降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2.3 木荷和湿地松土壤化学性质比较
        4.2.4 土壤化学性质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4.3 讨论
        4.3.1 酸沉降对土壤酸度和养分的影响
        4.3.2 酸沉降下土壤铝毒效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酸沉降强度、类型和喷施方式对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酸沉降对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2.2 酸沉降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5.2.3 酸沉降对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
        5.2.4 酸沉降对植物细根元素含量的影响
        5.2.5 叶片光合特性相关性分析
        5.2.6 土壤养分与植物养分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酸沉降强度对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
        5.3.2 SAD和NAD对植物生理影响的趋同和趋异比较
        5.3.3 酸沉降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对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酸沉降强度、类型和喷施方式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可见伤害症状
        6.2.2 酸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6.2.3 酸沉降类型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6.2.4 喷施方式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6.2.5 基于通径分析的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6.3 讨论
        6.3.1 酸沉降对幼苗的可见伤害及微形态分析
        6.3.2 酸沉降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的影响
        6.3.3 植物生长对酸沉降的综合响应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天童大气酸沉降特征及来源分析
        7.1.2 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7.1.3 酸沉降强度对不同树种生理生态和生长的影响
        7.1.4 SAD和NAD对幼苗生理生态和生长特征影响的差异
        7.1.5 酸沉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林木影响的差异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森林生态系统铝毒危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土壤铝毒产生的原因
    1.1 酸沉降加剧
    1.2 人工林集约化生产
2 铝对林木的毒害
    2.1 林木对铝的吸收
    2.2 林木对铝的运输
    2.3 铝在林木体内的分布及存在形态
    2.4 林木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
3 铝毒对其他森林生物的危害
4 防治措施
5 研究展望

(4)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2 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2.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南亚热带自然概况
        2.1.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样地概况和样方设计
        2.2.1 样地概况
        2.2.2 实验设计
第三章 长期(3年)酸沉降下森林土壤元素变化
    3.1 研究结果
        3.1.1 酸沉降下各林型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
        3.1.2 酸沉降下土壤交换性酸(H~+、Al~(3+)的动态变化
        3.1.3 酸沉降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动态变化
    3.2 讨论
        3.2.1 酸沉降下土壤酸度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子
        3.2.3 酸沉降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动态特征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土壤对酸沉降的响应机制
    4.1 研究结果
        4.1.1 酸沉降对森林土壤pH值的影响
        4.1.2 土壤交换性算(氢、铝)对酸沉降的响应
        4.1.3 土壤盐基离子对酸沉降的响应
        4.1.4 三种森林土壤pH和各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2.1 酸沉降对土壤酸化和交换性酸的影响机理
        4.2.2 酸沉降对土壤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酸沉降下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CA的迁移变化规律
    5.1 研究结果
        5.1.1 酸沉降下马尾松土壤中Ca的迁移变化规律
        5.1.2 酸沉降下混交林土壤中Ca的琴艺变化规律
        5.1.3 酸沉降下季风林土壤中Ca的迁移变化规律
    5.2 讨论
        5.2.1 酸沉降对马尾松土壤Ca的影响
        5.2.2 酸沉降对混交林土壤Ca的影响
        5.2.3 酸沉降对季风林土壤Ca的影响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模拟不同酸雨处理对杜英(Eleocarpus glabripetalus)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雨及危害
        1.1.1 酸雨形成原因
        1.1.2 酸雨危害
        1.1.3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2.4.2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4.3 生长状况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
第三章 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生长状况影响
    3.1 相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高生长的影响
        3.1.1 相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高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下在不同月份对两种植物高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在不同月份对杜英高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在不同月份对石栎高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径生长的影响
        3.3.1 相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径生长的影响
        3.3.2 相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石栎径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在不同月份对两种植物径生长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在不同月份对杜英径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在不同月份对石栎径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相对叶绿素含量的
        4.1.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石栎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 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4.2.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 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石栎 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4.3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 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
        4.3.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 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石栎 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
    4.4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 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的影响
        4.4.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杜英 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的影响
        4.4.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石栎 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5.1.2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1.3 不同浓度不同酸雨胁迫方式对两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2 结论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中国南方典型酸雨区酸沉降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酸沉降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1.1 酸沉降简介
        1.1.2 酸沉降研究简史
        1.1.3 酸沉降研究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典型酸雨区的化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1.2.1 国外典型酸雨区的化学特性
        1.2.2 国内酸雨地域分布及其化学特征
        1.2.3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与影响
    1.3 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研究现状
        1.3.1 酸沉降临界负荷简介
        1.3.2 酸沉降临界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及思路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区范围
        2.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2 流域监测和采样点分布
    2.3 研究区自然状况
        2.3.1 地形
        2.3.2 气候
        2.3.3 植被
        2.3.4 土壤
        2.3.5 水文
    2.4 研究方法
        2.4.1 降水的采样
        2.4.2 二氧化硫、硫酸盐、硝酸、氨、硝酸盐及铵的采样方法
        2.4.3 二氧化氮采样方法
    2.5 质量保证
        2.5.1 降水的采样和降水样品中主要离子测定的质量保证
        2.5.2 大气采样和大气样品中各项因子测定的质量保证
    2.6 仪器设备及分析
        2.6.1 仪器设备
        2.6.2 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氨、钠、钾、钙和镁的测定
        2.6.3 碘化物吸收法——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
        2.6.4 电导率
        2.6.5 pH值
    2.7 小结
第三章 南方典型酸雨区大气酸沉降化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大气干沉降组分与化学特性
        3.2.1 蔡家塘研究区域大气干沉降组分与化学特性
        3.2.2 雷公山研究区域大气干沉降组分与化学特征
        3.2.3 铁山坪研究区域大气干沉降组分与化学特征
    3.3 大气湿沉降组分与化学特性
        3.3.1 大气降水离子特征分析
        3.3.2 森林穿透水离子分布
    3.4 小结
第四章 酸沉降作用下森林生态系统冠层淋溶及硫氮变化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酸沉降作用下森林生态系统冠层淋溶研究
        4.2.1 降水pH值变化特征
        4.2.2 冠层对降水中离子的吸收效果
        4.2.3 淋溶随降雨量的变化
        4.2.4 淋溶效果对pH的影响
        4.2.5 冠层淋溶序列分析
    4.3 酸沉降作用下森林生态系统硫与氮的变化特征研究
        4.3.1 研究假设及数据处理
        4.3.2 水量的输入和输出特征
        4.3.3 硫、氮输入和输出浓度
        4.3.4 硫、氮的输入、输出通量特征
        4.3.5 硫与氮的截留通量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的选用与参数的建立
        5.2.1 临界负荷主要计算模型及其特点
        5.2.2 模型选用的依据
        5.2.3 SMART和MAGIC结合模型的结构
    5.3 模型的应用
        5.3.1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校验
        5.3.2 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计算
    5.4 讨论
        5.4.1 森林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计算的不确定性
        5.4.2 盐基离子沉降量的变化对酸沉降临界负荷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南方典型酸雨区酸沉降的环境效应
    6.1 引言
    6.2 酸沉降对土壤的酸化效应
        6.2.1 酸沉降下土壤的酸化与缓冲能力
        6.2.2 氮沉降对土壤酸化速率的影响
        6.2.3 硫沉降对土壤酸化速率的影响
    6.3 酸沉降对南方典型酸雨区土壤中铝的活化效应
        6.3.1 降水酸度对土壤中铝释放的影响
        6.3.2 酸沉降下南方典型酸雨区土壤铝活化特征
        6.3.3 土壤溶液中钙铝比值
    6.4 酸沉降胁迫下土壤中盐基离子淋溶特征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二、获奖情况

(7)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森林与水质研究进展
        1.1.1 森林坡面产流与侵蚀产沙研究
        1.1.2 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性质及养分研究进展
        1.1.3 酸雨与环境酸化
    1.2 水质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特征
        2.2.4 水文特征
        2.2.5 土壤特征
        2.2.6 植被特征
    2.3 研究区环境质量概况
        2.3.1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3.2 酸雨污染状况
        2.3.3 水环境质量状况
    2.4 样地布设
    2.5 研究方法
        2.5.1 空气质量检测
        2.5.2 降水、径流观测
        2.5.3 水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2.5.4 径流泥沙含量水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2.5.5 土壤、植物叶片及枯落物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5.6 枯落物层模拟酸雨淋溶试验
        2.5.7 数据分析
3 降雨及典型林分产流特征
    3.1 降雨时间及雨量特征
        3.1.1 降雨时间分布
        3.1.2 降雨量分级和雨强分析
        3.1.3 典型暴雨及雨强分析
    3.2 典型林分产流特征
        3.2.1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时间分布特征
        3.2.2 暴雨产流特征
    3.3 小结
        3.3.1 缙云山降雨特征
        3.3.2 典型林分产流特征
4 典型林分的水质净化功能
    4.1 地表径流侵蚀产沙特征及其与浊度的关系
        4.1.1 地表径流产沙量
        4.1.2 地表径流泥沙含量与浊度的关系
    4.2 典型林分不同层次的水质效应
        4.2.1 降雨化学性质
        4.2.2 典型林分不同层次对水质的影响
    4.3 小结
        4.3.1 典型林分地表侵蚀产沙与浊度
        4.3.2 典型林分水化学效应
5 典型林分酸缓冲性能
    5.1 优势乔木
        5.1.1 叶片C、N、P
        5.1.2 叶片Ca、Mg、K、Na
        5.1.3 叶片Fe、Mn
        5.1.4 叶片Al
    5.2 枯落物层
        5.2.1 C、N、P
        5.2.2 Ca、Mg、K、Na
        5.2.3 Fe、Mn
        5.2.4 Al
        5.2.5 枯落物层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5.2.6 枯落物养分评价
        5.2.7 枯落物酸缓冲潜力的评价
    5.3 森林土壤
        5.3.1 有机碳(SOC)
        5.3.2 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
        5.3.3 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
        5.3.4 阳离子交换量(CEC)
        5.3.5 交换性盐基
        5.3.6 Fe和Mn
        5.3.7 交换性Al
        5.3.8 土壤养分评价
        5.3.9 土壤酸缓冲潜力评价
    5.4 森林不同层次间元素含量的关系
    5.5 小结
6 典型林分径流水质综合评价
    6.1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6.2 水质评价
        6.2.1 单因子评价
        6.2.2 综合指数评价
        6.2.3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6.2.4 灰色关联评价
        6.2.5 BP网络评价
        6.2.6 不同径流水质评价方法对比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综述
    2.1 土壤铝的形态及化学性质
        2.1.1 土壤固相铝的形态
        2.1.1.1 交换态铝
        2.1.1.2 羟基铝聚合物
        2.1.1.3 有机配合铝
        2.1.1.4 含水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2.1.2 土壤溶液中铝离子的形态及其毒性
        2.1.2.1 游离 Al3+ 与单核羟基铝
        2.1.2.2 多核羟基铝
        2.1.2.3 有机结合态铝
    2.2 影响土壤中铝及其形态的因素
        2.2.1 pH 值对土壤中铝及其形态的影响
        2.2.2 有机质对土壤中铝及其形态的影响
        2.2.3 温度对土壤中铝及其形态的影响
        2.2.4 其它因素对土壤中铝及其形态的影响
    2.3 铝毒的阈值
    2.4 土壤铝毒害机制
        2.4.1 铝影响土壤养分的吸收代谢及其有效性
        2.4.2 铝抑制有丝分裂与 DNA 的合成、破坏激素平衡
        2.4.3 影响酶的活性,破坏膜的结构和功能
        2.4.4 铝毒抑制植物生长
        2.4.5 促进有毒元素的释放
        2.4.6 加速盐基离子的淋失
    2.5 缓解土壤铝毒的措施
        2.5.1 施用石灰
        2.5.2 施用有机肥、绿肥等改良土壤
        2.5.3 施用弱酸性或中性改良剂
        2.5.4 施用有机酸
        2.5.5 减少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
        2.5.6 培育和筛选耐铝的作物品种
3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4 研究方法
    4.1 样地设置及土壤采集
    4.2 土壤各形态铝的浸提及测定方法
        4.2.1 土壤各形态铝的浸提方法
        4.2.2 土壤各形态铝的测定方法
    4.3 土壤全铝的测定方法
    4.4 土壤其它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4.5 添加凋落物对土壤铝形态影响的模拟实验方法
    4.6 添加外源碳酸钙对土壤铝形态影响的模拟实验方法
    4.7 模拟酸雨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实验方法
        4.7.1 模拟酸雨的配制
        4.7.2 不同pH 值酸雨的配制
        4.7.3 模拟酸雨量的估计
        4.7.4 模拟酸雨实验的设计方法
        4.7.5 测定方法
    4.8 数据处理
5 结果分析
    5.1 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过程中土壤铝形态和酸度组成的时空变化
        5.1.1 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过程中土壤铝形态的时空变化
        5.1.1.1 研究区域土壤各形态铝的总体特征
        5.1.1.2 土壤全铝变化规律
        5.1.1.3 土壤交换性铝变化规律
        5.1.1.4 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变化规律
        5.1.1.5 土壤酸溶无机铝变化规律
        5.1.1.6 土壤腐殖酸铝变化规律
        5.1.1.7 土壤各形态铝的组成变化
        5.1.1.8 坡向和坡位对老龄杉木林土壤铝形态的影响
        5.1.2 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过程中土壤酸度组成的时空变化
        5.1.2.1 研究区域土壤酸度组成的总体特征
        5.1.2.2 土壤PH 值变化规律
        5.1.2.3 土壤交换性总酸变化规律
        5.1.2.4 土壤交换性氢的变化规律
        5.1.2.5 土壤交换性Al 变化规律
        5.1.3 土壤各形态铝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5.1.4 各系统土壤铝形态和酸度组成指标的聚类分析
    5.2 模拟酸雨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机理
        5.2.1 模拟酸雨对土壤浸出液铝含量的影响
        5.2.1.1 不同浸提次数对土壤浸出液铝含量的影响
        5.2.1.2 不同pH 值酸雨对土壤浸出液铝含量的影响
        5.2.2 模拟酸雨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
        5.2.2.1 不同浸提次数对土壤铝形态含量的影响
        5.2.2.2 不同pH 值酸雨对土壤铝形态含量的影响
    5.3 添加凋落物和外源碳酸钙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机理
        5.3.1 添加凋落物对土壤铝形态和pH 值的影响
        5.3.1.1 土壤各铝形态
        5.3.1.2 土壤pH 值
        5.3.2 外源碳酸钙对土壤铝形态和pH 值的影响
        5.3.2.1 土壤各铝形态
        5.3.2.2 土壤pH 值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沉降及其研究进展
        1.1.1 大气沉降概念及研究进展
        1.1.2 酸沉降及研究进展
    1.2 酸沉降的森林生态响应
        1.2.1 森林林冠层对酸沉降的缓冲研究
        1.2.2 森林凋落物层对酸沉降的缓冲研究
        1.2.3 森林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氮的动态平衡研究进展
    1.3 BP神经网络及其在酸沉降研究领域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选题目的
        1.4.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地概况及监测采样分析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样方设置和仪器位置
        2.2.1 样方的设置
        2.2.2 采样仪器的分布
        2.2.3 样品采集
    2.3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2.3.1 分析方法
        2.3.2 数据处理
第3章 韶山大气沉降特征及酸沉降源解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韶山森林小流域降水的分配
        3.3.2 韶山大气降水化学
        3.3.3 韶山森林气体和气溶胶化学及其对降雨酸度的影响
        3.3.4 韶山大气干沉降通量的估算-以硫沉降为例
        3.3.5 韶山酸沉降的源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韶山森林地表植被层对酸沉降的酸化缓冲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冠层及亚冠层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及缓冲影响
        4.3.2 凋落物层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及酸化缓冲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沉降下韶山森林溶解性有机碳动态及影响因子探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穿透水和凋落物层淋滤液DOC浓度和pH值动态
        5.3.2 韶山森林DOC浓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5.3.3 韶山森林DOC通量及地表植被层的净增量
        5.3.4 韶山森林地表水中DOC的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酸沉降下韶山森林氮饱和及氮沉降临界负荷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降雨和地表径流水量和酸度的季节分布
        6.3.2 降雨和地表径流中的无机氮浓度季节特征
        6.3.3 韶山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中的氮通量
        6.3.4 韶山森林氮饱和状况
        6.3.5 韶山森林氮沉降临界负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韶山降水及地表水pH值预测
    7.1 引言
    7.2 BP神经网络模型
    7.3 预测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7.3.1 降雨pH值预测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7.3.2 地表水pH值预测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韶山降水pH值预测结果
        7.4.2 韶山地表水pH值预测结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着作、专利与获奖情况
致谢

(10)模拟酸雨对4种浙江省常见阔叶和针叶树种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雨污染概况
    1.2 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酸雨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1.4 酸雨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1.5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1.6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7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实验测定方法
        2.3.2.1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3.2.2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3.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2.4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3.2.5 生长量的测定
        2.3.2.6 实验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光响应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的光响应曲线
        3.1.2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的光合参数
        3.1.3 4 种植物幼苗光合参数酸雨、季节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分析
        3.1.4 酸雨胁迫下4 种植物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日变化
        4.1.2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气体交换日变化
        4.1.3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日均净光合速率、日均水分利用效率
        4.1.4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日均净光合速率与各因子间相关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的阶段性光合比较
    5.1 结果与分析
        5.1.1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2007 年、2009 年光合速率比较
        5.1.2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2007 年、2009 年光合参数比较
        5.1.3 种植物幼苗光合参数酸雨、年份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6.1.2 酸雨处理下4 种植物幼苗的相对叶绿素含量
        6.1.3 种植物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酸雨、季节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的生长量
        7.1.2 种植物幼苗株高、地径的酸雨、季节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分析
    7.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光合作用影响
    8.2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8.3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分析
    8.4 不同酸雨处理对4 种植物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8.5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吉林省酸雨监测及近年来形势简析[J]. 晏晓英,药明,武发新. 气象灾害防御, 2016(04)
  • [2]酸沉降类型和喷施方式对木荷和湿地松幼苗生理生态及生长的影响[D]. 姚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森林生态系统铝毒危害研究进展[J]. 林静雯,李莹,周垂帆,刘爱琴. 世界林业研究, 2014(06)
  • [4]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D]. 刘滔.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5]模拟不同酸雨处理对杜英(Eleocarpus glabripetalus)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D]. 蔡梦莎.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6]中国南方典型酸雨区酸沉降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向仁军. 中南大学, 2012(02)
  • [7]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 刘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8]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卿叁.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9]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D]. 杜春艳. 湖南大学, 2010(08)
  • [10]模拟酸雨对4种浙江省常见阔叶和针叶树种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D]. 李佳.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6)

标签:;  ;  ;  ;  

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