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非甾体类药物性消化性溃疡病及急性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内镜特征分析

60例非甾体类药物性消化性溃疡病及急性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内镜特征分析

一、非甾体类药物致消化道溃疡病及急性胃肠粘膜病变60例内镜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平[1](2021)在《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目的 研究心脾同治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预测其治疗CH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心脾同治方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 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 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HD疾病靶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经Uniprot数据库校正后,使用Venny2.1分析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蛋白互作(PPI)分析,将PPI网络文本文件导入Cytoscape3.7.2中,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将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基因本体论(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利用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推测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作用通路。结果 经机体外源化学物吸收(ADME)筛选后,提取黄芪活性成分20种、白术活性成分7种、当归活性成分2种、丹参活性成分64种、黄连活性成分14种、莪术活性成分3种,其共同作用于224个靶点基因;检索OMIM、DrugB 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HD疾病靶点基因1990个,二者取交集,筛选出交集靶点129个。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PPI分析,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15个,包括主要有STAT3、JUN、AKT1、MAPK1、TNF、TP53、RELA、MAPK14、MAPK8、IL6、APP、VEGFA、CXCL8、EGFR、FOS。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方基于2209条生物过程、148项分子功能、96项细胞组成、193条信号通路,发挥调治CHD的作用。结论 预测心脾同治方可以通过PTGS2、PTGS1、SCN5A、ADRB2等关键靶点,调控FSS、AGE-RAGE、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从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维度共同发挥效用。二、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科学评价心脾同治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心脾同治法治疗CHD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1.筛选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CHD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限制;干预措施方面,试验组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心脾同治中药治疗,对照组为CHD常规西医治疗;疗程≥14天;结局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各四个,分别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与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3.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包括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疗效指标及文献的质量评价等。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5.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424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7篇,总样本量为1460例,其中试验组748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症状有效率(RR=0.22,95%Cl=[0.1 7,0.26],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RR=1.34,95%C1=[1.25,1.44],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27,95%C1=[1.13,1.42],P<0.00001)、hs-CRP(MD=-2.29,95%Cl=[-2.80,-1.77],P<0.00001)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分析纳入文献的心电图疗效发表偏倚,基本呈不对称散点分布,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8项研究观察了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其中3项研究出现了不良反应。试验组出现轻微胃部不适、腹泻、头晕,坚持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发生轻度头晕、腹泻,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二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病例,停用他汀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胃部不适者加用抑酸药后好转,考虑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有关。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证据质量均为低级。结论 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与hs-CRP,其干预CHD具有一定疗效,具备较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故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提供支撑。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目的 通过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探究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配伍规律。方法 基于前述Meta分析研究中的心脾同治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中药名称。在二次核对处方数据的基础上,将心脾同治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块,设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筛选并分析高频药物组合及其关联特征,本研究不进行熵聚类新方药物组合分析。结果 17首处方共涉及中药40味,累计使用170频次,前10位高频中药依次是黄芪、丹参、党参、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红花、当归、赤芍。心脾同治药物的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脾、心二经用药频率最高。取支持度为6,共得到57个常用药物组合,包括27组对药、22组角药和7组串药,共涉及9味中药。设置支持度为6、置信度为0.9,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8个。结论 脾胃受损,元气不足,继发气滞、湿蕴、痰阻、瘀血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故辨治胸痹可从脾治心。本研究通过分析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初步探明了胸痹辨治中心脾同治法及其用药的规律特征。心脾同治用药特点可概括为:立足心脾、寒温并用、甘以健脾、苦以燥湿、辛以活血。补气健脾、祛湿化浊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四味药为主导,和血药与活血药合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可谓心脾同治法中活血祛瘀之主帅。黄芪、丹参在心脾同治中常作为君药使用,使用剂量较大,“黄芪-丹参”为心脾同治中最经典的药对。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实践验证。

李明宽[2](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徐东强[3](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候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脾胃病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制定临床资料观察表,进行调查、归纳,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一般情况、胃镜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信息、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的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36.7%)>肝胃郁热证(19.2%)>肝胃不和(14.3%)>脾胃湿热(13.3%)>胃络淤阻(10.8%)>胃阴不足证(5.8%)。2.职业分布:工人34例(28.3%)>无业24例(20.0%)>退休22例(18.3%)>个体17例(14.2%)>职员11例(9.2%)>农民7例(5.8%)>学生3例(2.5%)>教师2例(1.7%)3.性别与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女=3:1。年龄分布:中年人>老年人>青年人。各中医证候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女性患者占比高于其他症候;各中医证候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与饮酒分布:吸烟占全部病例的23.3%,饮酒占全部病例的33.3%。各中医证候与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与饮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饮酒率高于其他症候。5.HP感染分布:HP感染率43.3%。各中医证候与HP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其他证候。6.胃镜下表现:溃疡类型:DU 63.3%,GU 28.3%,CU 8.3%。DU:GU2.15:1。溃疡数量:溃疡数量为单个63例(52.50%),溃疡数量为多个的为57例(47.5%)。溃疡面积:<0.5cm2为78例,≥0.5cm2为25例,≥1cm2:为17例,各中医证候与溃疡类型、溃疡数量、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U的四诊信息: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多见红舌,薄白苔。脉象以脉沉细为主。8.PU的常用药物分布概况:使用次数前十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党参、白芍、茯苓、当归、柴胡、半夏、香附。9.各个证候常用药物:肝胃不和基本方药为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枳壳。肝胃郁热基本方药为白芍、柴胡、香附、黄连、黄芩、栀子、延胡索。脾胃湿热基本方药为薏苡仁、半夏、甘草、黄连、栀子、茯苓。脾胃虚弱基本方药为甘草、白术、党参、陈皮、当归、黄芪、半夏。胃络淤阻基本方药为党参、延胡索、甘草、黄芪、郁金、白术。胃阴不足基本方药为当归、神曲、山楂、沙参、莱菔子、玉竹、生地。结论:1.本病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多见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细。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症状为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2.中医证候与性别、饮酒、HP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3.男性较女性、中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患本病。4.PU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主。

邬云霞[4](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单中心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近10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UGIB(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探讨我院UGIB的病因构成变化,以及诊疗情况、病死率等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UGIB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性别构成、职业(非轻体力劳动者、中重体力劳动者)、民族、年龄【青年组(年龄≤40岁)、中年组(年龄>40岁而≤60岁)、老年组(年龄>60岁)】与UGIB的关系,收集关于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内镜下套扎硬化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是否输血、平均入院天数及是否院内死亡等资料,分析我院UGIB患者的病因构成、年龄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数据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资料:共有2456名患者入组,男女发病人数比约为2.1:1,青年组差异最大为4.2:1,老年组最小,随着年龄的增长比率趋于缩小。平均发病年龄为65.7±15.0岁,男女发病年龄在相同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入组患者中老年组占67.2%(1650例),中年组为26.2%(622例),青年组为6.6%(162例)。(2)临床资料:我院UGIB死亡率约4.6%(112例),老年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8.6%,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中、老年两组最主要死因均为EGVB(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我院UGIB患者单纯药物止血成功率为54.4%,老年组成功率高,中年组内镜、介入、外科手术干预率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我院UGIB输血率达31.5%,青、中年两组比例相近,老年患者输血率偏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输血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住院时间也呈现类似变化,老年组最短,青年组最长。(3)病因构成:PU(peptic ulcer,消化性溃疡)仍占我院UGIB病因构成的首位,为28.7%(706例),EGVB居第二位占比26.8(657例),急性胃粘膜病变为第三位占比13.2%(323例),然后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比12.6%(311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居第五位占比10.2(250例),贲门粘膜撕裂症占比5.0%(123例)。(4)病因与年龄:不同年龄组最常见病因不同,青年组、老年组最常见为PU,中年组最常见的病因为EGVB;消化性溃疡在青年组中发病率达51.2%,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EGVB病因组中,中年组发病率高其他两组,青、老年组发病率无显着差异;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导致的出血随年龄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比率也呈类似变化;在UGIB病因构成中急性胃粘膜病变在青年组发病率最高,老年组次之,中年组最低。(5)病因与性别、职业、民族:我院UGIB五种常见病因发病率与性别、职业无明显相关性。基于本院入组病例研究发现EGVB病因组中蒙古族发病率与汉族发病率相近,均高于其他民族;蒙古族和汉族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出血率高于其他民族,其他病因组发病率各民族间无显着差异。结论(1)我院UGIB最常见的病因为PU,其次是EGVB。(2)青年组和老年组主要出血原因为PU,中年组为EGVB;我院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的UGIB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3)不同年龄组间治疗方式存在差异,老年组单纯药物治疗率高于其他两组,内镜下套扎硬化治疗、介入、外科手术治疗率中年组最高,老年组最低。(4)我院UGIB患者死亡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

陶琼芳[5](2021)在《内镜下喷洒紫倍煎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在内镜下喷洒紫倍煎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后的止血效果及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目的是为了本病的治疗寻求一种止血速度快且安全性高的措施。方法:选取50例诊断为ANVUGIB患者,同时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消化科住院,5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和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喷洒紫倍煎),每组25例,内镜下治疗前均予抑酸、营养支持等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予内镜下治疗,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对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止血时间、即时止血率、再出血率、粪便隐血试验转阴时间、总有效率进行观察与比较,并用统计学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32±1.93天与8.96±3.02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止血时间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3.52± 1.50天与为5.64±1.95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3.即时止血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的即时止血率分别为92.0%与68.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4.再出血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再出血率分别为4.0%与24.0%,与对照组再出血率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5.粪便隐血试验转阴时间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隐血试验转阴时间分别为为4.84±1.79天与6.28±2.11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6.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与7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ANVUGIB患者,运用内镜下喷洒紫倍煎联合药物注射具有显着的止血效果,患者的止血率和总有效率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及粪便隐血转阴时间均能有效缩短,并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陈宏伟[6](2021)在《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收集本院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本地区ANVUGIB的临床特点。2.收集入院后明确诊断为ANVUGIB并经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完善统计学分析,识别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加深临床医生对本地区ANVUGIB认识的同时,提高诊治水平,对再出血高危患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及时的救治,并最终提高再出血高风险人群的生存率。方法:1.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检索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完善一般信息、病因诱因和疾病转归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分析。2.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诊断为ANVUGIB且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的137名患者进行纳入。对住院期间经内镜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收集,制定调查表,详细登记符合入排标准的每一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并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18例)和未出血组(119例)。3.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调查资料表,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21.0统计软件被用来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rsonχ2检验或连续校正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后继续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NVUGIB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先设立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一)临床特点1.性别年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其中男性561人(75.91%),女性178人(24.09%),男女比例3.15:1,平均年龄51.28±17.72岁,平均住院天数9.30±5.93天。其中<40岁(青年)组193例,40岁-60岁(中年)组307例,≥60岁(老年)组239例。2.入院主诉:47.50%的患者以黑便为第一主诉入院,27.20%的以呕血为第一主诉,24.22%的患者入院时同时存在呕血和黑便,多数ANVUGIB患者以明确消化道出血主诉入院。3.循环及HB含量:13.26%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压,24.76%的患者存在心动过速,10.15%的患者休克指数>1.0,0.95%的患者休克指数>1.5,多数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75.78%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贫血,中度以上贫血者占比50.48%,2.03%的患者存在极重度贫血(HB<30g/L)。入院时HB<70g/L的患者占比27.33%,33.02%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进行了限制性输血治疗。4.发病诱因:53.18%的病人在出血前并未发现存在明确出血诱因,在出血前服用阿司匹林、NSAIDs药物、糖皮质激素、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药物的患者占据21.92%,饮酒后出血的患者占据16.10%,进食生冷食物2.84%、服用华法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2.30%、劳累2.17%、情绪激动1.49%。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出血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出血(P<0.05)。5.病因:在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后发现,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73.34%),在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占29.89%,十二指肠溃疡占54.80%,复合型溃疡占13.65%。消化道恶性肿瘤为第二常见原因(10.83%),急性胃粘膜病变排名第三(9.74%)。此外,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住院ANVUGIB占据了1.49%的比例,包括ESD/EMR术后出血、EST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所有ANVUGIB的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入院后使用了促凝血类药物。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急性胃粘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更常见与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显着更高(P<0.05)。6.结局转归:在73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141例患者经过了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率19.08%。137例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当即成功止血,内镜下立即止血率为97.16%。有18人在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发出血,72小时再出血率为13.14%。对比内镜治疗止血后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未在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二)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比较72h内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在性别、入院主诉、首测心率、首测血压、首次查HB水平、PLT水平、PT/APTT延长与否、血白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10);将单因素分析p<0.10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显示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四个方面,实验组(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未出血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是影响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地区ANVUGIB发病诱因前3位依次为药物、饮酒和进食生冷食物,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ANVUGIB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2.本地区ANVUGIB病因前3位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少见的原因有Dieulafoy病、Mallory 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常见于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组的发生率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显着更高。3.ANVUGIB经内镜止血治疗后立即止血率为97.16%,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出血率为13.14%,提示经上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警惕再出血。4.初次止血治疗后72h内再出血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住院期间出现内镜止血成功后早期再出血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给予更频繁和密切的关注,必要时进行内镜复查。5.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是接受内窥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医师因予以更密切和频繁的关注,以早期发现再出血,提高患者预后。

杨丽[7](2020)在《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早期胃癌、胃腺瘤等胃粘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出血是其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ESD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6%-26.9%,大部分ESD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被指南推荐用于减少ESD术后出血,但PPI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标准方案。目前ESD术后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参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案。指南推荐对高出血风险消化性溃疡,采用大剂量、持续输注PPI(80mg+8mg/h)进行治疗。但ESD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与消化性溃疡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消化性溃疡大部分和高酸状态相关;而人工溃疡是ESD术后产生的医源性溃疡,ESD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胃癌,而早期胃癌常伴有重度萎缩性胃炎,多为低酸状态。其次是两者患者年龄不一样,消化性溃疡好发于中青年人;而胃早癌ESD术后人工溃疡以高龄患者居多。第三是消化性溃疡可以穿透整个胃壁,损伤的血管可为穿透肌层的大血管;而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通常来自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血管,很少穿透至固有肌层,在这种环境下的止血通常是比较容易的。第四,人工溃疡创面是通过内镜医师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处理的,出现喷射性出血、活动性渗血以及血管残端等活动性出血的机会较消化性溃疡明显减少。因此我们认为ESD术后人工溃疡,发生大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溃疡更容易愈合。ESD术后如何应用PPI,目前没有明确证据。仅有2篇来自韩国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两个研究都是在ESD术前开始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两个试验均没有明确定义ESD术后出血的随访时间,二次内镜检查时间均在ESD术后第二天进行,两个试验结果显示间断和持续PPI预防ESD术后出血无明显差异。一篇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系统评价,亦显示在高出血风险的消化性溃疡中,间断PPI的治疗效果不劣于持续PPI的治疗。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PPI有增加肠道感染、腹泻、肺炎的风险;影响微量元素和钙的吸收,增加骨折等风险。同时研究显示使用PPI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较对照组提高了80%以上。因此,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间断PPI预防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疗效,对于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治疗实践以及PPI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综合评价间断PPI(40mg 2/日)在ESD术后人工溃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SD术后人工溃疡PPI应用提供科学证据。研究方法:以国内九家三甲医院拟行内镜下胃ESD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组,综合评价间断PPI治疗胃粘膜病变ESD术后人工溃疡的出血率、溃疡愈合率和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从2017年09月30日到2019年07月30日期间,在全国9家中心共筛选了526例诊断为胃粘膜病变的患者,其中487例患者适合内镜下ESD治疗。其中16例患者由于严重的合并症,25例患者由于服用抗凝药,8例患者为ESD术后复发病变,24例患者拒绝ESD手术治疗,一共73例患者被排除。最后41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09例患者为间断PPI治疗组(A组),205例患者为持续PPI治疗组(B组)。两组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BMI、民族、工作性质、学历、吸烟和饮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包括既往胃切除术、病变部位、术前病理诊断、病变部位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ESD术后人工溃疡短径、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短径和ESD术后留置胃管情况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4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持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6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两组术后追加根治性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ESD术后7天共有14例患者出血(14/209,6.7%,95%CI 3.3%-10.5%),持续PPI治疗组有12例患者出血(12/205,5.9%,95%CI 2.9%-9.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绝对危险度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0.84%(-3.83,5.5)。NNH(number need to harm,NNH)为119。在ESD术后1天、3天、7天的出血风险用生存曲线计算,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进一步明确出血与治疗方法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术后7天出血率和病变部位萎缩程度(P=0.004,OR=1.807,OR 95%CI 1.205-2.712)和BMI(p=0.04,OR=1.209,OR 95%CI 1.009-1.450)相关。为更进一步评估ESD术后出血和治疗措施之间的关系,我们校正了年龄、性别、学历、吸烟、饮酒、BMI、病变部位、萎缩程度、病理诊断、Hp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溃疡长径、肝功、肾功、血糖和凝血功能。经上述相关因素校正后,我们未发现ESD术后出血与治疗措施(连续与间断PPI)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8例(8/14,57.14%)患者ESD术后出血接受了内镜治疗,有5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1例患者没有呕血黑便症状为ESD术后第七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创面渗血。有1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失败进行了外科手术止血。持续PPI治疗组有6例患者(6/12,50%)ESD术后接受了内镜止血治疗,有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1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3例患者为ESD术后第7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出血。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愈合情况采用畸田隆夫的分期方法,在ITT分析中,间断PPI治疗组有121例病变(121/209,57.9%)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愈合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瘢痕期。持续PPI治疗组,有122例病变(122/205,59.5%)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5,21.5%)处于愈合期,有39(39/205,19%)例病变处于瘢痕期。结果显示两组溃疡愈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875)。在414例患者中,有212例(212/414,51.20%)患者ESD术后1月完成了胃镜检查,纳入PPA分析。PPA分析结果和ITT分析结果一致。有5例患者同意进行ESD术后72小时胃内p H监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PPI注射后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均超过50%。其中3例患者(1例为间断PPI治疗,2例为持续PPI治疗)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超过90%。所有414例患者ESD术后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出院后未观察到出血,没有穿孔和感染发生。在间断PPI治疗组,住院中位时间为10.0天(8.0-12.0),和持续PPI治疗组相似,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973)。间断PPI治疗组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3129.0元(19331.9-29888.7),持续PPI治疗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5707.3元(21391.0-31525.2),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16)。结论间断PPI在预防ESD术后出血的疗效不劣于持续PPI治疗,并且不影响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的愈合率。因此我们认为间断PPI在ESD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方面可以达到和持续PPI治疗一样的效果。背景: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23%,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9%-6.5%。胃肠道淋巴瘤是异质性非常强的一组疾病,对于不同的地理分布、人群种族和环境因素,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有比较大的区别。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大部分肿瘤细胞来源于NK细胞,少部分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该肿瘤在亚洲及南美洲发病率较高,在西欧和北美罕见。研究显示ENKTCL在中国内地的发病率占全部淋巴瘤的7%-15%,在中国香港为13%左右,该肿瘤是具有“亚洲特色”的一类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结外非B细胞淋巴瘤。ENKTCL-N主要发病部位在面部中线的器官和组织,尤其是鼻腔,常常累及副鼻窦、鼻咽部、口咽部和腭部。其次可发生在胃肠道、皮肤、睾丸、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极少累及骨髓,部分患者可出现嗜血综合征。相对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的NK/T细胞淋巴瘤少见,但该病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缓解率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有限,导致该类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极差。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没有大宗的临床病例报道,多以个案或小样本病例报道为主,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了解甚少。但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亚洲人,在中国人群的比例较高,且该病预后极差,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们中心13例确诊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患者的生存曲线和治疗。第二部分,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评价了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最后通过我们单中心的病例报告和文献系统评价初步了解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结果: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2011.1-2016.12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确诊27例肠道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其中13例(13/27,48%)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本研究。纳入患者确诊中位年龄为39岁(15-71岁),其中9例患者为男性,4例患者为女性。从患者有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8月(2-9月)。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13,76.9%)、胃肠道出血(6/13,46.2%)和腹泻(3/13,23.1%)。在确诊时,6例患者(6/13,46.2%)有B症状(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4例患者(4/13,30.8%)乳酸脱氢酶升高。根据Mussoff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进行临床分期,Ⅰ期有10位患者(10/13,76.92%),Ⅱ期有2位患者(2/13,15.38%),Ⅲ期有1位患者(1/13,7.69%)。在13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通过一次胃镜和内镜下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5.3块组织;3例患者通过两次内镜和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7.7块组织;7例患者最后通过外科手术标本确诊,每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1-3次内镜检查。所有13例患者均为多发性病变,9例患者病变在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患者病变在小肠,1例患者病变在十二指肠。13例患者在内镜下均表现为多发性溃疡,溃疡直径大小约1.5cm-6cm。内镜下形态,有9(9/13,69.2%)例患者表现为溃疡型病变,4(4/13,30.8%)例患者表现为溃疡浸润型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中,13例标本均有坏死,12例观察到溃疡。有9例病变位于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病变位于小肠,1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7例外科手术标本中有5例观察到病变侵犯至浆膜层,1例标本中发现亲上皮表现,有3例标本发现隐窝萎缩表现。有7例(7/13,53.8%)标本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11(11/13,84.6%)例标本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的多形性肿瘤细胞。11例标本中发现血管中心性表现,3例发现神经趋向性,2例发现神经节细胞增生。这些病例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3、TIA-1、颗粒酶B阳性,CD20、CD5阴性。有10(10/13,81.3%)例标本表达CD56。13例标本的Ki-67指数为30%-70%。所有标本均可以见到EBER弥漫阳性。12例患者进行了T细胞基因重排,均为多克隆。7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是因为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由于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治疗。7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1周死于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2例患者不愿意接受术后化疗。6例患者只接受了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包括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强的松),CTOD(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COT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强的松),TAOD+L-ASP(阿糖胞苷,吡柔比星,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and CVTL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截至我们随访时,13例患者中有10(10/13,77%)例已经死亡,另外3例生存患者为近9个月确诊患者。所有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为1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有5例患者确诊后1周内死亡,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3例患者是由于消化道穿孔行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在院外因为穿孔行手术治疗,术后1月消化道大出血至我院再次急诊手术治疗。按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是否接受紧急手术以及是否接受化疗对总生存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获得306篇文献,查阅参考文献补充2篇文献,初步检索得到共308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共获得166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145篇;共有21篇文献纳入进行全文筛选,排除个案报道6篇、综述3篇,样本量<10的文献2篇,最后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文献共包含292例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有2篇来自韩国,其余8篇均来自中国。10篇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1篇为多中心研究,其余9篇均为单中心研究;10篇文献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有1篇文献未描述病变的内镜下特点;1篇文献未详细描述生存期及随访情况。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位年龄为33-45岁,发病最小年龄为7岁,最大年龄为79岁。总共纳入的292例患者中,男性202例,女性90;男:女比例为2.24: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穿孔。病变位于食管的患者有2例,胃有10例,小肠(包括十二指肠)有108例,回盲部有33例,结直肠有109例,多部位累及有60例。报道了病变内镜下具体形态的患者有119例,其中溃疡有111例,包块有8例。胃肠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191例(191/292,65.4%),大部分为在病程中发生消化道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20.9%(61/292),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为44.5%(130/292),单纯化疗患者为23.3%(68/292),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占10.3%(30/292)。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月-12.7月,最短的生存期为1天,最长的生存期为66月。结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它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多见于青年男性,临床特征不典型,内镜多表现为溃疡病变,预后极差。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年轻的亚洲男性不明原因的多发、深、大不规则溃疡,且易于发生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应该考虑NK/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在这类患者中,建议在溃疡底部和溃疡边缘突出组织进行重复的深挖活检,必要时可进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周朝阳[8](2020)在《内镜联合大剂量PPI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武新胜[9](2019)在《根除Hp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多年来,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 APT)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治疗的主要方式,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会使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有文献提示尤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会有不同程度升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该细菌为胃肠道易感细菌,可在约60%人群中发现;该细菌主要定植于人体胃窦近幽门部,通过释放尿素酶、酯酶、蛋白酶等物质介导,从而可诱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导致胃腺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同时又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Hp感染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成为近年来逐渐专注的科研课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合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进行Hp根治。探讨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及Hp感染对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影响;研究根除Hp对降低此类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于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时是否需要行根除Hp治疗,目前尚无共识。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及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根除Hp对降低此类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将56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分为Hp阳性组(n=308)和Hp阴性组(n=260),又将Hp阳性组分为Hp阳性根治组(n=208)和Hp阳性未根治组(n=100),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抗动脉粥样硬化、泮托拉唑保护消化道黏膜治疗,Hp阳性根治组患者采用“四联方案”根除Hp治疗2周;3组患者随访1年,收集病例资料包括。按照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每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血压、吸烟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并分析其每项与消化道出血的关联性。记录上消化道出血和血红蛋白(Hb)变化情况,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Cr)、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并对恶性心血管不良事件记录,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再发率。结果:1.随访1年结果显示,19例Hp阳性患者(6.17%)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统计学检验,发现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年龄、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心力衰竭、Hp感染的病人在出血组占比较高,而BMI、高脂血症、高血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性不显着(P>0.05)。2.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分布有差异的单因素变量: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纳入Logistic回归(LR法)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其他因素不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Hp阳性根治组5例(2.40%),Hp阳性未根治组14例(14%),Hp阴性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Hp阳性未根治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与Hp阳性根治组和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根治组与Hp阳性未根治组Hb、LDL、CRP差异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阳性根治组与Hp阴性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PT、Cr及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Hp阳性未根治组较Hp阳性根治组、Hp阴性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DAPT致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Hp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使患者获益。

徐鸿波[10](2019)在《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朝医升阳益气汤在胃溃疡治疗中的效果和机制,以提供更多的对于胃溃疡治疗的数据,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朝医方剂。方法:1.将60只大鼠根据编号随机分为六组(升阳益气汤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每组各10只)。2.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诱发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通过灌胃的方法注入无水乙醇(每只0.5mL/100g),造成急性胃溃疡模型。3.每日一次定时灌胃,连续14天,升阳益气汤高剂量组:6g/kg,药液2m 1;升阳益气汤中剂量组:3g/kg,药液2ml;升阳益气汤低剂量组:1.5g/kg,药液2ml。阳性对照组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参考60kg成人每日用量,0.15 g/粒,2次/天),给药前用蒸馏水溶解,给药量为40mg/kg·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服。4.禁食24小时,取血清,按试剂说明书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谷胱廿肽过氧化酶(GSH-Px)的含量,并测定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结果:1.转化生长因子:测定的转化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前列腺素E2:测定的PGE2,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组高于阳性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高剂量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治疗组略高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升阳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溃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升阳益气汤中、高剂量组溃疡指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气汤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升胃溃疡大鼠的前列腺素E2、表皮生长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降低转化生长因子的含量有关。

二、非甾体类药物致消化道溃疡病及急性胃肠粘膜病变60例内镜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甾体类药物致消化道溃疡病及急性胃肠粘膜病变60例内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综述一 现代医学冠心病与消化系统的整体性
        1.1 消化系统是诱发CHD的重要病因靶位
        1.2 CHD合并消化系统障碍或疾病状态
        参考文献
    2 综述二 心脾同治法防治CHD
        2.1 心脾同治法的概述与源流
        2.2 CHD从脾治心的理论依据
        2.3 心脾同治法的相关方剂与中药
        2.4 心脾同治方的概况与前期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心脾同治方成分及作用靶点的筛选
        1.3 CHD疾病靶点基因的检索
        1.4 网络药理学相关网络的构建
    2 结果
        2.1 心脾同治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2.2 CHD疾病靶点
        2.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2.4 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2.5 GO富集分析
        2.6 KEGG富集分析
        2.7 心脾同治方成分-CHD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3 讨论
        3.1 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活性成分分析
        3.2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核心靶点基因分析
        3.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发表偏倚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7 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软件
        1.3 数据处理及录入
        1.4 组方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处方的基本特征
        2.2 药物频次统计
        2.3 药物气味归经统计
        2.4 药物剂量统计
        2.5 药物组合分析
        2.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2)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2 病例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4.治疗方案
        4.1 治疗方法
    5.观察指标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5.2 疗效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疗效评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7.统计分析方法
    8.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8.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PU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内治法治疗PU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
    2.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1 定义及诊断标准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研究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依据及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2 观察指标
    4.资料统计
    5.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PU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5.1.2 PU职业分布情况
        5.2 PU诱因
        5.2.1 吸烟与饮酒
        5.2.2 HP感染
        5.3 溃疡类型分布
        5.4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5.5 证候分布情况
        5.5.1 性别与证候
        5.5.2 年龄与证候
        5.5.3 吸烟与证候
        5.5.4 饮酒与证候
        5.5.5 证候与HP感染
        5.5.6 证候与溃疡类型
        5.5.7 证候与溃疡面积
        5.5.8 证候与溃疡数量
        5.6 PU药物使用情况
        5.7 各证候用药情况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讨论
        6.2 诱因(吸烟、饮酒、HP感染)的分析讨论
        6.3 四诊信息分析
        6.4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6.5 中医证候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6.5.1 性别、年龄与证候的关系
        6.5.2 吸烟饮酒与证候的关系
        6.5.3 HP感染与证候的关系
        6.5.4 溃疡类别、数量、面积与证候的关系
        6.6 PU用药规律
        6.7 证候与用药规律
    7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上消化道出血单中心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变化及原因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内镜下喷洒紫倍煎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ANVUGIB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ANVUGIB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ANVUGIB的病因
        1.3 ANVUGIB的治疗
        1.4 ANVUGIB的预后评估
    2. 祖国医学关于ANVUGIB的研究进展
        2.1 ANVUGIB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ANVUGIB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ANVUGIB的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主要药物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3.1 观察指标
        3.2 判定标准
    4. 数据统计方法
    5. 统计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病情资料分析
        5.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总结与讨论
    1.理论依据
    2. 紫倍煎方解
    3. 紫倍煎药味的药理分析
    4. 临床运用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溃疡出血分级标准
    表2 入院观察表
    表3 治疗后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739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ANVUGIB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诊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间断和持续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粘膜病变内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试验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3.2 ESD术后7天出血率
        3.3 ESD术后人工溃疡愈合情况
        3.4 胃内pH值监测
        3.5 随访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单中心研究
        2.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3.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课题申请
致谢

(9)根除Hp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胃粘膜大体观
    2.2 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浓度检测结果
    2.3 各组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检测结果
    2.4 各组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检测结果
    2.5 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浓度检测结果
    2.6 测定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测定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学
    3.2 大鼠胃溃疡模型制造方法的筛选
    3.3 中医与朝医对“证”的认识
    3.4 升阳益气汤的组方分析
    3.5 关于指标的选定
    3.6 朝医升阳益气汤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
    3.7 今后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非甾体类药物致消化道溃疡病及急性胃肠粘膜病变60例内镜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D]. 吴小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东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上消化道出血单中心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邬云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内镜下喷洒紫倍煎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D]. 陶琼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宏伟. 皖南医学院, 2021
  • [7]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D]. 杨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8]内镜联合大剂量PPI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D]. 周朝阳. 南华大学, 2020
  • [9]根除Hp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D]. 武新胜.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10]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徐鸿波.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60例非甾体类药物性消化性溃疡病及急性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内镜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