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

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

一、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立[1](2015)在《基于PowerPC的CPCI工业主板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嵌入式单板计算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其功能和性能决定了整机产品的应用。随着嵌入式计单板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单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等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且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基于新的处理器的高性能单板机,但是其价格昂贵,这让很多开发者无力承担。单板的功能跟性能同样重要,单板能提供的功能是开发者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虽然很多单板都提供了不少功能的支持,但对于控制领域的不断发展,功能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大部分单板机无法完全满足应用。因此,研究设计一款性能高、功能多、性价比高的嵌入式单板机就成为有价值的任务。本文针对单板机的特点,以MPC8247处理器作为核心,设计了一款符合CPCI规范并基于PowerPC架构的工业主控板。论文详细的介绍了硬件的设计过程和系统的开发过程。硬件设计过程包括最小系统的MPC8247设计以及外围电路的设计。为了方便开发和调试,设计了JTAG/COP接口和调试串口等。为了满足用户对单板的功能需求,扩展设计了RS232、USB、以太网等通信接口,同时开发了CPCI,总线接口、SATA硬盘接口、JTAG仿真接口,以及设备的热插拔管理电路。选用Linux作为操作系统,对交叉编译、下载、启动过程进行了分析,移植U-boot到单板,移植裁减Linux内核,制作根文件系统,制作jffs2用户文件系统。此次设计的工控主板,能方便构建工程应用所需的自动控制系统,而且功能完善、性能较高、成本较低,该板作为工业主控板的应用将会有较好的前景。

王雪森[2](2013)在《AUV主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UV具有无缆绳束缚、自主控制、可搭载多种传感器的特点,是进行海洋资源探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主控制系统是AUV控制系统的核心,其功能的实现和设计的可靠直接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主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平台搭建、任务规划等多个方面。本文在总结AUV自主控制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托实体AUV,完成对AUV主控制系统的设计。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AUV系统特点,提出一种基于TCP/IP的多节点控制结构,明确主控单元的功能,给出主控制系统节点即主控单元的总体设计。选择基于PC104总线的工控机为主控单元的嵌入式平台,依据需求对PC104模块进行外部扩展,进行平台搭建。(2)详细分析AUV运行过程中主控单元的任务,利用多线程的技术优势,合理规划多个线程,实现多任务并行工作;针对AUV水下作业过程,对航行轨迹进行解耦分析,给出AUV避障控制算法,确定参数取值。(3)分析总结传统的安全性设计方法,提出主动抛载加被动抛载的新思想,设计基于PC104模块和监控子单元的安全冗余结构,实现AUV安全保障的双保险。(4)为验证主控单元的设计,将主控单元和其他节点单元接入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水面操盘实验、下潜实验、AUV水下避障实验、状态监控实验和安全故障实验,分别完成主控单元基本功能的测试、避障控制算法的检验和系统安全保障功能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主控单元不仅实现了预期的基本功能,而且能有效保障AUV系统的安全性。本文不仅设计实现了主控单元的基本功能,更着重对AUV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安全保障的新模式,对以后类似课题或设计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罗长阳[3](2012)在《智慧医疗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自然灾难频发,各种不确定的事故随时发生,现场急救的效率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小病缠身的老年人病情突发频率较高,为及时、准确地治疗突发的病情,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缩短抢救时间,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实施现代创伤救护的新概念和新技能势在必行。本课题结合智慧医疗的发展背景,设计了一种智慧医疗监控终端,用来对病人生理情况及现场救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使更有经验但无法到达救援现场的医生远程指导现场救援,使各种急救更加及时有效,可大大提高现场救援的成功率。本文在符合便携式医疗监控终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了硬件平台选型,然后在选定的硬件平台上为终端构建了系统软件平台,并对各外围硬件的设备驱动程序进行了设计与移植。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各应用功能进行了规划设计,将各应用功能主要划分为无线通信模块、生理数据处理模块和现场监控模块三个功能模块。本文基于3G无线网络利用PPP协议对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了实现,然后在网络连通的基础上对生理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了实现,最后在V4L2框架下利用一系列开源库对现场监控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其中,论文对视频硬件编解码与音视频同步问题进行了专门设计,提高了医疗监控终端的整体性能。本文设计的智慧医疗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特色有:1、本医疗监控终端系统将病人生理情况监控与现场救援情况监控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了远程医疗的监控需求;2、本文对生理信息检测仪器的可扩展连接进行了设计,在本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中可方便添加生理数据处理模块,以支持不同的生理信息检测仪器;3、本文设计了智慧医疗监控终端的Web配置界面,实现了远程操控医疗监控终端。

陈志明[4](2012)在《微小卫星自主编队控制及平台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小卫星编队飞行,可以达到与大型卫星相同甚至比大卫星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应用于分布式雷达、电子侦察、三维立体成像以及空间干涉仪等领域。本文针对微小卫星编队飞行中的分布式自主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仿真及理论验证,最后设计了编队飞行的半物理验证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分析了卫星姿态及相对运动的理论,并给出了卫星编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建立了C-W方程及相对轨道根数法的编飞方程,根据相对运动的解析解对编飞条件进行了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绳系的微小卫星旋转编队方法,通过系绳来维持编队卫星间的构型,并采用整体自旋的方式达到稳定。针对不同系绳控制方式及辅助策略分析了其稳定性,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得到最优的控制策略;(3)提出了一种采用大气阻力进行编队控制的方法,本方法通过对卫星结构进行改造,采用四块气动板实现了利用大气阻力进行编队队形控制及姿态控制的方法,并针对速率阻尼、三轴稳定、队形建立及队形重构进行了控制效果验证,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无污染、绿色可再生性等特点;(4)将信息一致性理论应用至微小卫星编队控制问题中,首先针对相对位置控制,提出一种一致性协同控制方法,适用于空间交会对接及队形引导等编队问题;其次针对卫星姿态同步及姿态跟踪问题,给出了信息一致性的解决方案,适合于编队卫星自主协同任务作业等方面;(5)将对偶四元数应用至编队飞行问题。对偶四元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已经在机械及视觉领域发挥着作用,它具有能将姿态与位置进行统一描述的能力,非常适合卫星编队飞行这种对于轨道及姿态都有要求的应用领域,本文根据对偶四元数建立了卫星运动学模型,并给出了更新方法,最后开创性地将其与信息一致性理论进行结合,成功应用至编队飞行的控制问题,实现了编队卫星相对运动及姿态的协同控制;(6)设计了一套编队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采用多台PC104系统模拟多个编队卫星。该系统可以用来开发卫星管理软件以及验证编队控制算法效果,其地面终端及系统间的通信网络可以用来验证信息一致性算法;(7)在VxWorks操作系统基础上,采用卫星管理与姿轨控一体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开发了嵌入式软件,提高系统集成度,更适用于微小卫星应用;同时软件采用模块化层次化设计,方便移植,提高了可靠性;设计了软件模块的在轨更新策略,利用星地链路通道可以进行软件模块的在轨更新,提高了软件灵活性,延长了卫星寿命。本文的研究在微小卫星的编队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程应用研究具有技术支撑。

朱洪海[5](2009)在《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在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管理和利用好海洋,就必须对海洋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监测。在海洋监测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做的较好,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海洋监测设备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因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海洋监测设备——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本课题旨在尽早改进志愿船自动测报系统的不足,同时利用新技术,结合国家发布的新的国家标准,研制一种新型的智能走航式监测系统,拓宽测报系统安装载体,拓展测报系统的测量海域,完善系统的维护手段,降低数据回放的难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改变我国海洋监测设备落后的状况。本文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当前海洋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本课题的设备选型和设计。本文通过采用对主机的采集卡、中央处理卡、显示器、打印机和通讯设备的选型设计,实现了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有效缩小了设备体积,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布放。通过软硬件结合有效实现了观测数据的大容量存储,降低了人工操作维护的难度,保证了系统输入稳定性。针对志愿船自动测报系统以GPS导航系统测得航向作为船艏向,导致真风计算误差大的问题,本课题引入了方位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船艏向;并针对方位传感器取得的地磁北向和真北向的不一致问题,通过引入能够根据当地地理坐标输出磁偏角的GPS系统,计算出相对应真北的船艏向。由此本课题有效保证了真风计算值精度和准确性。对于通讯系统的信号覆盖区域和通讯费率的矛盾,本课题在通讯系统选型设计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船舶航行范围和其他载体的布放海域,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可选择通过海事卫星收发机、北斗卫星收发机和GPRS/CDMA无线信号收发机的任何一种进行数据通讯。并根据船舶航行的特点,研制了一套智能无线网络通讯和卫星通讯切换装置,本装置可智能选择是通过卫星通讯系统还是GPRS/CDMA无线网络进行观测数据传输。有效提高了海洋监测系统观测数据的传输密度和实时性,并成功实现了观测数据的远程回放,既免除了工作人员的长途奔波之苦,又节约了费用。为了方便系统的调试,并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本课题首先实现了对数据采集板卡的有线在系统编程。同时GPRS/CDMA通讯费用低廉,可满足大数据量传输的需求,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板卡的在系统编程,并实现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升级。通过采用对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本课题对部分功能模块分别编写了操作类,部分操作类最终在本课题实现了代码的复用,甚至有一些操作类还成功应用到其他课题中,有效提高了软件编程速度,减少了代码的维护量。实验证明本课题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基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新课题也正在开始实行。

胡玮[6](2009)在《机械手自动抓取钢卷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钢厂在搬运钢卷时,一般是由操作工人借助车间的吊车来完成。而钢卷的抓取,则是由吊车上安装的机械手臂来完成。机械手抓取物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抓取钢卷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控制机械手精确的定位到目标物位置,完成抓取动作。目前世界上已投入使用的钢卷抓取系统,在工作方式上,一般都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对机械手进行远程手动控制,达到机械手精确定位的目的。这种工作方式,一方面对操作员的要求非常高,否则很难达到很高的精度,所以时常因为操作员的定位不准而使机械手与钢卷发生碰撞而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吊车启停与搬运路线的人工控制,有时会带有一定的随意与盲目性,使吊车运行的效率不高,导致了电能的浪费,增加了搬运成本;若能通过传感器技术实现机械手的自动精确定位,而不需要去手动控制机械手的各个关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益。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钢材制造工业中实现钢卷的自动搬运机器人的设计方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机械手的视觉图像处理算法、运动控制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相应问题。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图像的处理和运动的控制。在图像处理方面,本文以模拟钢卷图像为例,主要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接着,提取钢卷的边缘特征,经过对各种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的分析比较表明:坎尼算子以其定位的准确性、响应的单一性而获得较好的边缘检测效果。针对数字图像的特征,利用获得的图像边缘特征坐标值,描述目标物体的空间位置信息;在运动控制方面,文章讨论了视觉跟踪方面,几种常用的跟踪理论,采用了基于分割的跟踪方法。并且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建立了机械手的动力学简化模型,采用简单的直线插补算法,对机械手的运动路径进行规划。在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上,本文以VisuaI C++6.0为开发平台,使用模块化编程方法,使得代码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和可修改性。并且给出了一些算法的实现原理和代码,介绍了将理论算法转化成实际程序的思想,为以后对该系统进一步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张立学[7](2008)在《基于WiFi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短距离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工业界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而无线局域网(WLAN)更是短距离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热点。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媒体代替传统的电缆,可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本课题正是在基于无线标准WiFi(IEEE 802.11b)基础上进行研究与设计。本课题是一个优质的车载信息服务器,它充分利用“嵌入之星”平台及部分扩展资源,基于WiFi技术,为乘客提供一整套优质的网络服务。用户只需使用自己的无线终端设备(如WiFi手机、PDA、笔记本),即可享受由平台带来的诸多优质服务。其中包括新闻资讯、聊天交友、资源下载、浏览文字图片、在线收听音乐、GPS地理信息显示、用户留言、温湿度播报等等。整个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调度和管理能力,并且呈现出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个性化的交互方式,真正构建了一个新颖、多信息、稳定、易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李科银[8](2008)在《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应急通信网络,广域无线互联网络,车载、船载服务网络、数据采集网络等以服务平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网络结构,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性能,可剪裁,可编程制定业务逻辑,可支持第三方应用集成的网络服务平台。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依照上述背景给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该平台由三部分组成,Mesh网络,客户终端,核心服务平台。应用Mesh网络先进的特性快速组建出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网络。支持Wifi,Zigbee,Bluetooth,GPRS的客户终端通过多协议融合网关接入Mesh网络。核心服务平台上面有宿主操作系统(Windows XP Embedded)和虚拟机中的操作系统(Linux)两个系统平台。解决了用户应用依赖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核心服务平台上的配置与管理服务器以插件的方式扩展诸多功能,可通过Lua脚本语言编写符合用户需求的业务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引擎可以快速的从终端采集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提供给用户。核心服务平台上的虚拟机中运行着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该系统上运行着核心网络服务器,为Mesh网络提供强大的网络服务支持。整个系统均可采用蓄电池供电,并且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充电。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网状网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讲述了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的整体框架设计;第三章详细讲述了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的各模块设计;第四章讲述了基于无线网状网的虚拟化智能服务平台的测试方案及结果;第五章给出了平台应用的一些系统方案。

王松月[9](2007)在《基于ARM920T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8位/16位微控制器由于速度慢、功耗大并且实现Internet协议十分困难,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工业系统对大量信息管理的需要。而工业PC机同样存在体积庞大,环境适应能力差,系统可靠性低等缺点。随着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工业级芯片的不断成熟和嵌入式Linux系统的不断完善,本文提出开发一种新的基于ARM和Linux的嵌入式系统取代单片机和工控机用于工业控制系统通信管理,将基于TCP/IP的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体现了网络化和开放性这一当前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方向。采用具有灵活硬件可重构性的核心板-底版设计方案,完成了核心板和底板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解决了印刷电路板制作的抗干扰和布局布线问题,完成了系统硬件的焊接制作,并最终调试通过了电路板。通过分析嵌入式Linux的系统架构,创新性的提出Ftp—Telenet远程开发模式,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分析了系统Bootloader和内核功能模的代码,并解决了移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完成了嵌入式Linux系统在开发板上的移植。创新性地用动态模块加载法和静态编译进内核法分别开发了系统外扩字符设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和RS422/RS485总线的驱动程序,对比了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根据工业级的特殊性对以太网的要求,开发了外扩网络设备的驱动程序。目前这些驱动程序模块均通过测试可以稳定高效的工作。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集成测试。对于抑制串扰问题做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的匹配电阻大小合适,提高了系统抗干扰性。做实验分别测试了系统的CAN总线、串口和以太网通信模块,证实各个模块工作正常,可以保证系统通信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课题研制的基于ARM920T嵌入式控制系统已经被转化为系列产品,广泛并稳定的应用于南京、武汉、宜昌和长沙等电力行业。

张巍[10](2005)在《GSM-R机车综合平台的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GSM-R系统是适应现代铁路运输高速化和智能化、满足国际铁路联盟要求的新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它在欧洲已经经过了标准制定、系统实验和工程实施三个阶段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继2000年底正式确定将GSM-R系统作为铁路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后,于2004年2月制定了基于GSM-R的铁路通信设备标准。但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总体上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特别是作为GSM-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铁路机车与地面进行实时双向信息传输的载体——机车综合平台通信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工作更是其中重要且需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为此本课题拟以此为研究重点,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着眼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和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符合GSM-R标准的机车综合平台控制软件,为在我国铁路运输中最终全面引入和实现GSM-R系统技术,尽快提升我国铁路通信的整体水平作出一定的积极探索。本课题首先在研究GSM-R基本原理和铁路车载机车综合平台功能、标准以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围绕课题中软件设计所需完成的功能提出了对机车综合平台硬件的选择方案。然后重点阐述了利用集成开发工具——eMbedded Visual C++ 4.0设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NET的机车综合平台软件的过程和方法。其中对GPRS数据模块接入GPRS网络的控制采用AT命令来完成,而GPRS数据传输的功能则应用Winsock编程模型设计来实现,从而使机车综合平台能以GPRS方式实现数据的收发、处理、存储转发等业务功能。最后在工控机UNO2160上运行该软件并进行模拟功能测试,结果证明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表明硬件和软件方案可行。由于本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还具有较好的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二、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werPC的CPCI工业主板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CompactPCI规范和PowerPC架构介绍
    2.1 CompactPCI规范
        2.1.1 单板计算机总线对比
        2.1.2 CompactPCI介绍
        2.1.2.1 技术产生的背景
        2.1.2.2 CPCI技术的发展
        2.1.2.3 CPCI技术的发展方向
        2.1.2.4 CPCI技术的特点
        2.1.2.5 CPCI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
    2.2 PowerPC架构
        2.2.1 PowerPC的发展
        2.2.2 PowerPC的特点
        2.2.3 PowerPC的应用
第三章 硬件设计
    3.1 总体结构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处理器选择
        3.1.3 处理器MPC8247介绍
        3.1.4 总体框架设计
    3.2 最小系统设计
        3.2.1 电源设计
        3.2.2 振荡电路设计
        3.2.3 复位电路设计
        3.2.4 存储设备
        3.2.5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2.6 串行调试接口设计
    3.3 外围电路设计
        3.3.1 CPCI总线电路
        3.3.2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3 USB接口电路设计
        3.3.4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3.5 SATA接口电路设计
        3.3.6 热插拔管理电路设计
        3.3.7 资源管理电路
    3.4 硬件测试
第四章 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与U-boot移植
    4.1 嵌入式开发环境构建
        4.1.1 嵌入式系统选择
        4.1.2 PowerPC-Linux交叉编译环境构建
    4.2 U-boot移植
        4.2.1 U-boot简介
        4.2.2 U-boot移植过程
        4.2.3 U-boot的升级
第五章 Linux内核移植与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5.1 Linux内核启动过程
    5.2 内核配置与编译
    5.3 Linux内核下载
        5.3.1 U-boot的环境配置
        5.3.2 配置ftp服务器并下载内核
    5.4 文件系统的构建
        5.4.1 根文件系统简介
        5.4.2 NFS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5.4.3 ramdisk文件系统构建
        5.4.4 jffs根文件系统构建
        5.4.5 MTD-jffs2文件系统
第六章 其他设备
    6.1 SATA硬盘的使用
    6.2 PCI设备的使用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主要成果
    7.2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AUV主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AUV 及其自主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AUV主控单元的总体设计
    2.1 AUV 控制系统
    2.2 主控单元的功能需求
    2.3 主控单元的总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控单元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硬件平台选择
    3.2 主控单元的硬件平台搭建
        3.2.1 数据存储
        3.2.2 数据接口
        3.2.3 电源管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控单元软件设计
    4.1 主控单元开发环境的建立
    4.2 程序的结构与实现
        4.2.1 AUV 运行各阶段主控单元的任务
        4.2.2 多线程规划
        4.2.3 多任务程序设计
    4.3 AUV 避障控制算法
        4.3.1 避障措施
        4.3.2 避障参数
        4.3.3 算法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UV安全保障功能设计
    5.1 设计原则
    5.2 设计原理
    5.3 监控子单元的总体设计
        5.3.1 总体方案
        5.3.2 MCU 选型
    5.4 监控子单元硬件设计
        5.4.1 电源模块
        5.4.2 系统上电模块
        5.4.3 通信模块
    5.5 监控子单元软件设计
    5.6 安全保障流程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控单元功能测试
    6.1 主控单元基本功能测试
        6.1.1 水面操盘实验
        6.1.2 下潜实验
    6.2 AUV 水下避障实验
    6.3 安全保障功能测试
        6.3.1 状态监控
        6.3.2 故障安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智慧医疗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医疗监控终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医疗监控终端的发展现状
        1.2.2 医疗监控终端的发展趋势
    1.3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难点分析
        1.3.1 主要工作内容
        1.3.2 技术难点分析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应用规划
    2.2 硬件平台选型
    2.3 系统平台设计
        2.3.1 系统平台搭建
        2.3.2 Linux 下设备驱动移植
    2.4 软件模块化设计
        2.4.1 功能模块设计
        2.4.2 Web 配置界面
        2.4.3 生理信息检测仪器可扩展连接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通信模块与生理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USB HOST 驱动实现
        3.1.1 Linux 操作系统下 USB 子系统
        3.1.2 Linux 下 USB 主机驱动实现
    3.2 3G USB Modem 驱动实现
        3.2.1 驱动流程分析
        3.2.2 两种驱动方案
        3.2.3 网络速率提升
    3.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3.3.1 添加内核对 PPP 协议的支持
        3.3.2 拨号应用程序设计
        3.3.3 无线通信模块实现
    3.4 生理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4.1 生理数据接收设计
        3.4.2 生理数据发送设计
        3.4.3 生理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3.5 远程控制多参数监护仪设计与实现
    3.6 Web 配置界面设计与实现
    3.7 生理信息检测仪器可扩展连接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相关技术理论
        4.1.1 V4L2
        4.1.2 EMIPLIB
    4.2 相关驱动实现
        4.2.1 Linux 系统下摄像头驱动实现
        4.2.2 Linux 系统下 MFC 驱动移植实现
        4.2.3 Linux 系统下音频驱动设计实现
    4.3 现场音视频数据采集、编码及传输
        4.3.1 音视频数据采集
        4.3.2 音视频数据编码
        4.3.3 音视频数据传输
    4.4 视频数据硬件编解码实现
        4.4.1 MFC 视频编解码流程
        4.4.2 FFmpeg 视频编码流程
        4.4.3 视频硬件编解码实现
    4.5 音视频同步播放设计
        4.5.1 常用的同步方法分析
        4.5.2 RTP 数据包头格式分析
        4.5.3 音视频同步实现
        4.5.4 音视频同步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服务器工作流程
    5.2 测试内容
        5.2.1 医疗监控终端对生理数据的采集
        5.2.2 生理数据的上传与还原显示
        5.2.3 现场监控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微小卫星自主编队控制及平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动力学基础及模型建立
    2.1 概述
    2.2 坐标系定义
    2.3 基本约定
    2.4 姿态描述方法
        2.4.1 欧拉角姿态描述
        2.4.2 四元数姿态描述
    2.5 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
        2.5.1 姿态运动学模型
        2.5.2 卫星动力学模型
    2.6 相对运动分析
        2.6.1 相对运动动力学分析
        2.6.2 编飞条件分析
        2.6.3 相对运动运动学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编队飞行被动控制研究
    3.1 概述
    3.2 绳系微小卫星的旋转编队飞行
        3.2.1 刚体平衡分析
        3.2.2 绳系三星旋转编队模型
        3.2.3 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
        3.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大气阻力的编队飞行控制
        3.3.1 大气阻力控制方案设计
        3.3.2 大气阻力分析
        3.3.3 控制系统设计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信息一致性编队控制
    4.1 概述
    4.2 信息一致性理论
    4.3 信息拓扑图理论
    4.4 相对位置一致性控制
        4.4.1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姿态同步控制策略
        4.5.1 姿态协同控制律
        4.5.2 姿态跟踪控制律
        4.5.3 稳定性分析
        4.5.4 PWM 控制器设计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1 姿态同步仿真
        4.6.2 姿态跟踪仿真
    4.7 结论
第五章 对偶四元数编队飞行研究
    5.1 概述
    5.2 对偶数及对偶四元数
        5.2.1 对偶数及对偶矢量
        5.2.2 四元数
        5.2.3 对偶四元数
    5.3 对偶四元数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
        5.3.1 运动学方程
        5.3.2 动力学方程
    5.4 对偶四元数编队卫星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仿真结果
    5.5 基于对偶四元数的一致性控制研究
        5.5.1 控制律设计
        5.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嵌入式卫星编队飞行平台
    6.1 概述
    6.2 总体方案设计
        6.2.1 PC104 平台微小卫星系统
        6.2.2 VxWorks 操作系统
        6.2.3 平台软件架构
    6.3 VxWorkS 操作系统环境建立
        6.3.1 BSP 裁减及编译
        6.3.2 硬件接口及驱动的开发
    6.4 卫星管理软件设计
        6.4.1 任务调度
        6.4.2 优先级设计
        6.4.3 软件模块化设计
        6.4.4 软件在轨更新设计
    6.5 系统工作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的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1.4 课题的设计原则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综述
    2.1 系统测量项目
    2.2 系统组成
    2.3 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测报网系统组成
    2.4 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软件组成
    2.5 小结
3 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3.1.1 中央主处理系统设计
        3.1.2 嵌入式操作系统构建
    3.2 数据采集卡的设计
    3.3 显示器的设计
    3.4 键盘和打印机的设计
    3.5 主机箱设计
    3.6 标配传感器设计
    3.7 GPS 设计
    3.8 方位传感器设计
    3.9 通讯系统设计
    3.10 小结
4 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据通讯协议和数据存储格式设计
        4.1.1 数据通讯协议设计
        4.1.2 数据存储协议设计
    4.2 数据采集卡软件设计
        4.2.1 数据采集卡程序设计
        4.2.2 数据采集卡ISP(在系统编程)设计
    4.3 采集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4.3.1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3.2 数据的显示和数据库操作设计
    4.4 数据的通讯传输设计
    4.5 其他软件设计
    4.6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机械手自动抓取钢卷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械手平台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简介
    2.2 系统组成
        2.2.1 机械手平台
        2.2.2 视觉系统
        2.2.3 主控计算机系统
    2.3 工作原理
第3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 摄像机
        3.1.1 CCD图像传感器和CMOS图像传感器的比较
        3.1.2 CCD摄像机的技术指标
    3.2 图像采集卡
        3.2.1 PCI图像卡简介
        3.2.2 图像采集卡的物理特性
    3.3 运动控制卡
        3.3.1 运动控制卡简介
        3.3.2 控制卡的运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3.3.3 控制卡ADT850的技术指标
第4章 系统软件结构及算法设计
    4.1 系统标定
        4.1.1 摄像机模型
        4.1.2 标定过程中各坐标系建立
        4.1.3 空间点在各坐标系中的关系
        4.1.4 模板平面及其图像平面间单应矩阵构造
    4.2 图像处理(钢卷图像预处理和边缘特征提取)
        4.2.1 图像获取
        4.2.2 图像预处理
        4.2.3 边缘特征提取
    4.3 钢卷搬运的最优控制
        4.3.1 视觉跟踪概述
        4.3.2 机械手抓取物体过程
        4.3.3 机械手运动轨迹规划
        4.3.4 视觉跟踪系统的实现
第5章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1 软件结构
    5.2 图像卡的操作
    5.3 运动控制卡的操作
        5.3.1 卡的初始化
        5.3.2 速度的设定
    5.4 功能介绍
        5.4.1 文件的操作
        5.4.2 系统设定
        5.4.3 摄像机标定
        5.4.4 运动控制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WiFi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便携终端的发展趋势
    1.3 车载信息服务器应用需求分析
    1.4 课题所做工作及论文的安排
第二章车载信息服务器组网技术研究与分析
    2.1 GPRS 组网技术研究
        2.1.1 GPRS 概述
        2.1.2 基于GPRS 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组建分析
    2.2 以太网组网技术研究
        2.2.1 以太网概述
        2.2.2 基于以太网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组建分析
    2.3 WiFi 组网技术研究
        2.3.1 WiFi 概述
        2.3.2 WiFi 无线网络结构
        2.3.3 基于WiFi 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组建分析
    2.4 组网技术分析与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WiFi 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车载信息服务器性能优化分析与实现
        3.2.1 高速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实现
        3.2.2 多资源接入的实现
        3.2.3 易操作性的实现
        3.2.4 模块性能稳定的实现
    3.3 硬件功能模块设计
        3.3.1 嵌入式平台
        3.3.2 无线AP(无线路由器)
        3.3.3 CDMA
        3.3.4 电子硬盘
        3.3.5 显示器及触摸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Fi 的车载信息服务软件架构研究与设计
    4.1 Linux 系统
        4.1.1 Linux 系统分析
        4.1.2 嵌入式Linux 的优点
    4.2 资源采集和处理模块的软件设计
        4.2.1 网络资源采集处理的实现
        4.2.2 GPS 实时定位信息采集处理设计
        4.2.3 温湿度信息采集处理设计
        4.2.4 多媒体及旅客查询信息文件处理
    4.3 Web 服务模块
    4.4 游戏和聊天服务模块的软件设计
        4.4.1 Java 技术与JVM
        4.4.2 游戏聊天服务器设计
        4.4.3 客户端游戏聊天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现实环境模拟
    5.2 硬件模块性能测试及其结果
        5.2.1 无线AP 工作状况
        5.2.2 CDMA 模块工作状况
    5.3 Web 模块性能测试
        5.3.1 网站资源采集测试
        5.3.2 资源发布测试
    5.4 游戏及聊天服务模块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无线网状网介绍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
        1.2.1 无线网状网介绍
        1.2.2 无线网状网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智能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与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与要求
        2.1.1 设计目标
        2.1.2 设计要求分析
    2.2 系统体系结构
        2.2.1 信息采集部分
        2.2.2 网络传输部分
        2.2.3 信息处理部分
        2.2.4 系统电源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服务平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平台的网络拓扑方案设计
        3.1.1 MESH 网络对比单跳网络
        3.1.2 MESH 网络节点的设计
    3.2 信息采集节点及多协议融合网关设计
        3.2.1 多协议融合网关设计
        3.2.2 Zigbee 用户终端设计
        3.2.3 Bluetooth 用户终端设计
    3.3 信息处理与核心服务平台设计
        3.3.1 核心服务平台
        3.3.2 上位机使用的控制与管理软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各项性能的测试
    4.1 硬件成品
    4.2 多协议融合网关测试
        4.2.1 测试环境
        4.2.2 测试结果
    4.3 核心服务平台服务测试
        4.3.1 测试环境
        4.3.2 测试结果
    4.4 信息处理引擎测试
        4.4.1 测试环境
        4.4.2 测试结果
    4.5 配置与管理服务器测试
        4.5.1 测试环境
        4.5.2 测试结果
    4.6 Mesh 网络测试
        4.6.1 测试环境
        4.6.2 测试结果
    4.7 平台性能测试
        4.7.1 测试环境
        4.7.2 测试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的具体应用实例
    5.1 灾难救援服务网络
    5.2 旅游网络
    5.3 列车服务网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ARM920T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嵌入式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发展技术史
        1.2.2 嵌入式Linux应用和特点分析
        1.2.3 嵌入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通信控制系统体系架构
    2.1 系统核心处理器ARM概述
        2.1.1 RISC架构微处理器的特点
        2.1.2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
        2.1.3 ARM徽处理器的结构
    2.2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选型
        2.2.1 ARM微处理器的选型分析
        2.2.2 EP9315芯片特点及体系架构
    2.3 通信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与调试
    3.1 系统硬件设计分析
    3.2 核心板电路设计
        3.2.1 EP9315芯片引脚分析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2.3 晶振电路与复位电路
        3.2.4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
        3.2.5 SDRAM接口电路
        3.2.6 JTAG接口电路
    3.3 底板主要电路设计
        3.3.1 CAN总线模块接口电路
        3.3.2 串行接口电路
        3.3.3 以太网接口电路
    3.4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和制作
        3.4.1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3.4.2 电源质量和分配
        3.4.3 布局和布线
    3.5 系统硬件的调试
        3.5.1 硬件整体的检查
        3.5.2 电源、晶振及复位电路的调试
        3.5.3 系统其他部件的调试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4.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架构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研究的关键技术
    4.3 软件开发平台的建立
        4.3.1 开发环境的构建
        4.3.2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4.3.3 建立NFS共享文件系统
    4.4 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与分析
        4.4.1 Bootloader代码分析和移植实现
        4.4.2 基本内核功能模块的代码分析和移植实现
        4.4.3 内核移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外扩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5.1 Linux设备驱动管理概述
    5.2 用动态模块加载法开发CAN总线驱动程序
        5.2.1 CAN总线的主要技术特性
        5.2.2 字符设备的注册
        5.2.3 物理地址到虚拟地址的映射
        5.2.4 CAN总线驱动程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2.5 CAN总线驱动程序的加载
    5.3 用静态模编译进内核方法开发RS422/RS485驱动程序
        5.3.1 串口协议简介
        5.3.2 静态编译串口驱动程序进内核的步骤
        5.3.3 使用两种方法开发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比较
    5.4 外扩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5.4.1 工业以太网通信模型
        5.4.2 工业级的特殊性对网络接口软件的要求
        5.4.3 网络驱动程序的结构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产品应用及系统测试
    6.1 硬件电路设计防串扰仿真实验
    6.2 系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2.1 CAN总线通信模块测试
        6.2.2 串口通信模块测试
        6.2.3 以太网通信模块测试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GSM-R机车综合平台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移动通信的现状与发展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GSM-R 系统
    2.1 GSM-R 系统网络结构
    2.2 GSM-R 与GSM 公网的区别
    2.3 GPRS 业务的功能和特点
第三章 GSM-R 车载机车综合平台硬件组成方案
    3.1 机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3.2 机车综合平台的硬件组成及选择方案
第四章 GSM-R 机车综合平台软件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Windows CE.NET
    4.2 开发工具——eMbedded Visual C++ 4.0
    4.3 开发Windows CE 程序与开发Windows 程序的区别
第五章 机车综合平台软件的程序设计
    5.1 在工控机 UN02160 平台上编程
    5.2 数据通信协议
    5.3 Windows CE 下的串口程序设计
        5.3.1 基于 Windows CE 的串口编程基础
        5.3.2 本文中的串口程序设计
    5.4 机车综合平台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过程
    5.5 GPRS 数据通信程序设计
        5.5.1 设置 GPRS 数据传输模块
        5.5.2 控制 GPRS 数据模块的接口类设计
        5.5.3 GPRS 数据传输的编程基础——Winsock 通信原理
        5.5.4 GPRS 数据传送程序设计
    5.6 机车综合平台软件主程序设计
第六章 软件功能的测试
    6.1 搭建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werPC的CPCI工业主板的设计与开发[D]. 张伟立.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2]AUV主控制系统设计[D]. 王雪森. 天津大学, 2013(02)
  • [3]智慧医疗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长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4]微小卫星自主编队控制及平台开发研究[D]. 陈志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5]智能走航式海洋监测系统[D]. 朱洪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6]机械手自动抓取钢卷系统的研究[D]. 胡玮.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7]基于WiFi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研究与设计[D]. 张立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8]基于无线网状网的智能服务平台设计与研究[D]. 李科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9]基于ARM920T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松月.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GSM-R机车综合平台的软件设计[D]. 张巍. 天津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研祥智能嵌入式平台在GPS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