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纤维化50例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纤维化50例

一、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纤维化50例(论文文献综述)

贾为壹,徐尚福,李晋[1](2021)在《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复方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症,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现代医学认为本方有退热,增强免疫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功效,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现已有大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仅处在临床研究方面,且对其机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现有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现有基础研究进行综述,同时论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入研究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机制提供参考,促进经典名方小柴胡汤科学合理的应用于临床。

韩秀丽,王秀娟[2](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指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康静[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导师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量化分析导师运用小柴胡汤的辨治思想、用药规律,呈现潜在的新处方,为临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提供参考依据,开发新思路,并为中医药的继承、传播和发扬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方法通过收集张永康教授门诊运用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医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案213例。首先将病案中患者的症状、舌脉和中药等资料录入Excel表中,进行规范化的预处理。其次,补充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库,如添加中医疾病“汗证”的诊断,以及未收录的中药。再将相关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规范无误的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通过图表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结果,进归纳总结。结果1.一般资料: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2.28,5岁到89岁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41-60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45岁。2.疾病和症状:适应的疾病多种,出现的中医病名一共有50种,频次排名位于前十位的分别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以脾胃病证、脑系病证、肝胆病证居多。主要的症状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3.舌脉:舌色以舌红(48.83%)为主,其次是舌淡(32.86%)、舌暗紫(18.31%);舌形以胖大舌和齿痕舌为主,其频率分别为51.09%、43.48%;苔质中厚苔和薄苔居多,频率分别为56.86%、31.37%;苔色以黄色(56.81%)和白色(43.19%)为主。脉象居多的为沉、滑、细频率依次为61.48%、21.48%、6.86%、10.74%。4.中药:在所使用的201味中药中依据用药频次,筛选出常见的加味药物有:白芍、桂枝、合欢花、陈皮、葛根、白术、茯苓、丹参、厚朴、郁金。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归经在十二经脉都有分布,脾、肺、胃居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柴胡-白芍组合(82次)。挖掘出以党参和北沙参为代表的关联度较高的药对20个、新处方11个。结论本课题从张永康教授临证时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的医案为依托,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讨论。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之症,常见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1-60岁之间。发生脾胃系疾病的频率最多。以舌红或者淡、胖大或齿痕,苔黄为主。加味药物以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类多见。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导师面对阴阳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寒热互结等病机时,以和法为重心,八法并用,扩大了小柴胡汤的主治范畴,寒热并调,刚柔相济,调气和血,用药时不忘顾护脾胃。

郑春榕[4](2021)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藿枳汤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之间,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经肝活检肝脏组织学确诊满足S2-S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采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5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大于等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肝功能、肝硬度值(LSM)、肝活检组织学、病毒学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计脱落病人4人,其中观察组3人,对照组1人。观察组52人疗程达6个月,其中27人疗程达12个月,对照组54人疗程均达12个月。(2)疗程3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更显着(P<0.05)。(2)HBV-DNA阴转率方面,观察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34人,有效率为65.4%,而对照组的证候积分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人达到积分下降30%以上的有效疗效标准,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疗程6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HBV-DNA阴转率情况均较疗程3月时改善显着(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度值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49人,有效率为94.2%,相比对照组达到有效的例数为41人,有效率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12月时:(1)肝硬度值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疗程达12个月的27例患者与对照组同期治疗达12个月的54例患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较疗程6月时改善显着(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27例患者的疗效均达显效及治愈,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1.9%,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肝功能、病毒学水平、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等方面比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更显着,且疗程越长,效果越佳。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在疗程6月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单用恩替卡韦组更佳,且在延长疗程至12月时,效果更加显着。

林艳晨[5](2021)在《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自拟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肝脏炎症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71例乙肝肝纤维化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我科经验方自拟抗纤方治疗,疗程为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2周、2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GGT)、HBV DNA载量,LSM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治疗第24周测定TGF-β1、IL-6、IL-10,将以上数据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的比较:治疗第24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肝功能的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ALT、AST、GG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病毒学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的HBV DNA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肝硬度值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LSM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6)TGF-β1的比较:治疗第24周,两组TGF-β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在降低TGF-β1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TGF-β1水平与LSM的相关分析:TGF-β1水平与LSM呈正相关(P<0.05)。(8)IL-6、IL-10的比较:治疗第24周,两组IL-6、IL-10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IL-6、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IL-6、IL-10水平与ALT、AST、GGT水平的相关分析:患者IL-6水平与ALT、AST、GGT水平呈正相关(P<0.05)。患者IL-10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P<0.05),IL-10水平与GGT水平无相关性(P>0.05)。(10)在试验全过程,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也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疗效方面,自拟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具有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其次,以上疗效改善的机制可能与自拟抗纤方减轻患者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张旭[6](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曹献[7](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陈逸哲[8](2021)在《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总结归纳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应用,并且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从而确定麦门冬汤的常见加减药味、合方出现频率,并对麦门冬汤用药后常见的后续方证变化及所用方药规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麦门冬汤证的症状表现以及后续的病理机转规律。方法:本研究在9年8个月时间内,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门诊临床病例。从这些病案中,筛选服用麦门冬汤患者70人,采集和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痰象、舌象与脉象、配方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本研究计算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比率,以百分率来表示麦门冬汤证最常见加减、服用麦门冬汤后的最常用后续方证变化。结果:在本研究的70例患者基础资料、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药物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的分析中得出患者女性46人(65.71%),略大于男性24人(34.29%),年龄方面,以51~60岁及61~70岁为主,分别占12人(17.14%)及21人(30%)。临床症状有50项,共293次,其中频数占前十名者为咳嗽(17.41%)、口干(11.60%)、咳痰(10.92%)、咽痒(8.87%)、纳差(3.41%)、气短(3.07%)、咽中异物感(3.07%)、不寐(3.07%)、乏力(2.73%)、气喘(2.73%)、咽中不利(2.73%),而舌象舌质以暗红舌(35.87%)、红舌(14.13%)、暗淡舌(11.96%)、裂纹舌(11.96%)、淡红舌(10.87%)为主,苔象以薄白苔(53.42%)、薄黄苔(23.29%)、腻苔(12.33%)为主。脉象以细弦(38.75%)、弦滑(18.75%)、细滑(13.75%)、沉脉(8.75%)为主。痰象当中,以白痰(63.16%)、黏痰(73.08%)、量少(54.17%)或无痰(33.33%)为主。中医病名归类方面,以咳嗽(37.14%)、肺痿(24.29%)、梅核气(8.57%)、虚劳(7.14%)以及内伤发热(5.71%)居多,西医病名归类以间质性肺病(27.14%)、慢性咳嗽(24.29%)、慢性支气管炎(15.71%)居多。并且无论是中西医诊断其病种分类皆以肺系疾病为主。药物加减方面,总共有62味,除麦门冬汤原方药味外,以牛蒡子(48.57%)、当归(40.00%)、黄芩(30.00%)、桑白皮(28.57%)、地骨皮(27.14%)、生石膏(22.86%)的出现频数最高。合方加减上共有13种合方以黄芩泻白散8例(22.22%)、泻白散7例(19.44%)、竹叶石膏汤5例(13.89%)出现频数最高。在70例服用麦门冬汤患者中,有效60例(85.71%),无效10例(14.29%),其中有26例(37.14%)为服用有效的后续变方。分别为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苇茎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温胆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葛根汤1例(3.85%)、小柴胡汤合小青龙加石膏汤1例(3.85%)、小柴胡汤1例(3.85%)、大柴胡汤合合桂枝茯苓丸2例(7.69%)、麻杏石甘汤1例(3.8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例(3.85%)、柴胡桂枝干姜汤2例(7.69%)、半夏泻心汤1例(3.85%)、瓜篓瞿麦丸合猪苓汤1例(3.85%)、乌梅丸1例(3.85%)、丹栀逍遥散1例(3.85%)、九味羌活汤1例(3.85%)、补中益气汤合二至丸1例(3.85%)、孔圣枕中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栀子豉汤2例(7.69%)、麦门冬汤原方合封髓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升麻鳖甲汤1例(3.85%)。其中,柴胡类方证有15例(57.69%),半夏类方证有12例(46.15%),桂枝类方证有7例(26.92%),干姜类方证有5例(19.23%),非经方汤证4例(15.38%),麦门冬汤原方合方汤证4例(15.38%)。统计显示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最常见的为小柴胡汤,其中单用小柴胡汤为11.11%,配半夏厚朴汤、温胆汤、苇茎汤分别占据22.22%、22.22%、22.22%,葛根汤和小青龙加石膏仅占11.11%和11.11%。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的第二常见为大柴胡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结论:1、麦门冬汤对西医疾病如间质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2、结合历代医家经验总结及病案研究,可对麦门冬汤的症状及舌脉象、痰象进行补充。可为张仲景在麦门冬汤原文的简短描述中提供更多实用参考,症状方面可大致归类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及全身表现等症状。火逆上气可补充:“气喘、咳嗽、喷涕、呕吐、咳血、咳唾涎沫不止等症状。”咽喉不利可补充:“咽干、咽痒、咽疼、食难下、痰声不湿等症状。”全身表现可补充:“发热、手足烦热、多汗、口渴等症状。”舌象上可补充:“暗红舌、暗淡舌、裂纹舌、淡红舌等。”脉象上可补充:“脉数、脉细弦、脉弦滑、脉细滑、脉沉等。”痰象上可补充:“痰白黏,量少或无痰。”以上总结可作为麦门冬汤方证现代临床参考。3、单味药及合方配伍加减,从历代文献可以总结出加没食子化痰止咳,加石膏止咳血,加天花粉治消渴,身热,并喘者。加石膏及竹叶止烦呕,降火逆。去半夏加北沙参治肺脉劳伤,血积等证。导师的经验当中,加当归加强治疗咳逆上气,加牛蒡子及山药使脾肺润而下逆气。合泻白散以清热降逆气,加黄芩清肺热及少阳郁热。合柴朴汤以清少阳郁热而兼有太阴里饮者。合清燥救肺汤以宣外感温燥之邪。合酸枣仁汤以治阳明虚热失眠。合栀子豉汤以治阳明郁热失眠,及心胸灼热,或有咳嗽者。4、从六经辨证来看,麦门冬汤方证当属阳明虚热证,在后续变方中,柴胡类方当属半表半里少阳证,提示麦门冬汤证经治疗后,疾病有向半表半里阳证转化趋势。半夏类方可以在麦门冬汤治疗之后,胃体尚虚,未完全恢复运化功能时,加强太阴阳明上下枢机开阖。桂枝类方的出现,有部分是因中途外感,此非麦门冬汤证后续正常病理机转。另外尚有太阴阳明病愈出表后,调和营卫加强太阳固卫之能以防邪气再犯的作用,干姜类方在麦门冬汤治疗后,若因清润太过,反变寒证痰证,或者中途外感,引动太阴伏饮者,则可投之,以再复胃阳,逐饮邪外出。综上对麦门冬汤治疗的一般规律及现代运用提供参考。

窦豆[9](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王颖[10](2021)在《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等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再配合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均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31日),查找小柴胡汤治疗蛋白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制定并按照相应的纳排标准后,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绘制流程图,提取相关资料的数据,采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风险评估。运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10个RCTs,累计9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在调节24小时尿蛋白定量[WMD=-0.374,95%CI(-0.490,-0.258),P<0.001]、血尿素氮[WMD=-1.222,95%CI(-2.111,-0.333),P=0.007]、白介素-4[WMD=11.451,95%CI(7.349,15.553),P<0.001]、白介素-17[WMD=-58.431,95%CI(-68.332,-48.531),P<0.001]、干扰素-γ[WMD=-7.991,95%CI(-11.034,-4.948),P<0.001]等指标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酐[WMD=-3.295,95%CI(-10.263,3.674),P=0.35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但基于对安全性的描述过少,故尚不能对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然而纳入评价的文献质量偏低,故仍需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以提高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提供临床依据。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药理作用机制,为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及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小柴胡汤中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蛋白,利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并获取靶蛋白的基因名,构建小柴胡汤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借助Genecard数据库获取DKD疾病靶点,通过jvenn平台获得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导入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构建PPI网络图;运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通过AutoDockTo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小柴胡汤筛选得到195种活性成分,主要活性成分涉及豆甾醇、槲皮素、β-谷甾醇、黄芩黄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预测到238个相应作用靶点,与DKD的交集靶点为128个,核心靶点涉及IL6、AKT1、VEGFA、TNF、TP53、PTGS2、JUN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条目2242个,细胞组成条目82个,分子功能条目166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333条(P<0.01)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关键靶点PTGS2、AKT1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小柴胡汤中的活性化合物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等影响PTGS2、AKT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起到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功能等作用,为研究小柴胡汤治疗DKD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

二、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纤维化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纤维化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2 小柴胡汤对神经系统病症的临床治疗研究
    2.1 神经精神疾病
    2.2 癫痫
    2.3 坐骨神经痛
    2.4 偏头痛
    2.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6 眩晕
3 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病症的机制研究
4 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展望

(2)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质量控制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数据预处理
    1.7 数据录入与审核
    1.8 数据分析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疾病分布
    2.3 症状分布
    2.4 舌象统计
    2.5 脉象统计
    2.6 中药结果
    2.7 用药模式和组方规律分析
    2.8 新方分析
3 讨论
    3.1 小柴胡汤方证探讨
    3.2 临床资料分析
    3.3 用药规律探讨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柴胡汤的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情况
    2 经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对比情况
        2.1 疗程3月时、疗程6月时两组ALT和 AST变化情况
        2.2 疗程3月时、6月时两组病毒学变化情况
        2.3 治疗前、疗程6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2.4 疗程6月时、12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2.5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2.6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2.7 安全性评价
讨论和分析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2.3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3 藿枳汤加味方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3.1 组方来源
        3.2 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数据整理与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2.2 两组患者肝脏硬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基线比较
    3 疗效评价
        3.1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疗效在治疗前后比较
        3.2 ALT、AST、GGT在治疗前后比较
        3.3 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前后比较
        3.4 肝硬度值在治疗前后比较
        3.5 TGF-β1 在治疗前后比较
        3.6 TGF-β1与LSM、ALT、AST、GGT的关系
        3.7 IL-6 在治疗前后比较
        3.8 IL-10 在治疗前后比较
    4 IL-6、IL-10与ALT、AST、GGT的关系
        4.1 IL-6与ALT、AST、GGT的关系
        4.2 IL-6 处于不同表达状态下ALT、AST、GGT的变化
        4.3 IL-10与ALT、AST、GGT的关系
        4.4 IL-10 处于不同表达状态下ALT、AST、GGT的变化
讨论与分析
    1 西医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评估
    2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疗效评估
        2.1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2.2 自拟抗纤方治疗肝纤维化的处方依据
        2.3 自拟抗纤方对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临床疗效评估
    3 炎症机制探讨
        3.1 IL-6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3.2 IL-10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3.3 IL-6、IL-10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4 安全性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经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麦门冬汤现代临床运用
    2. 麦门冬汤药理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研究
    第一节 麦门冬汤出处及相关条文研究
        1 麦门冬汤出处及沿革
        2 《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桂林古本伤寒论》所载麦门冬汤条文
        3 《肘后备急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4 《备急千金要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5 《外台密要》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6 《圣济总录》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第二节 麦门冬汤历代医家注解
        1 麦门冬汤方义分析
        1.1 论滋养肺胃气津
        1.2 论调畅上下枢机
        1.3 论壮水收逆下气
    第三节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及方药加减运用
        1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
        2 麦门冬汤方药加减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设计方案
        7 资料整理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临床资料和研究结果
        1 病名统计分析
        2 症状统计分析
        3 舌象及脉象统计分析
        4 痰象统计分析
        5 性别、年龄统计分析
        6 二便统计分析
        7 方药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讨论
    第四节 课题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尿的中西医认识与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排标准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1.3 数据提取
        1.4 纳入研究风险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2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及平台介绍
        1.2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筛选
        1.3 靶蛋白基因名的确定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1.4 糖尿病肾病靶点筛选
        1.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1.6 功能富集分析与通路富集分析
        1.7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1.8 分子对接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
        3.2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
        3.3 糖尿病肾病相关靶点
        3.4 PPI网络图
        3.5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6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
        3.7 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活性成分探讨
        4.2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靶点探讨
        4.3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信号通路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纤维化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贾为壹,徐尚福,李晋.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06)
  • [2]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D]. 康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郑春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D]. 林艳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D]. 陈逸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纤维化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