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基自由基反应动力学

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基自由基反应动力学

一、用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自由基反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臧帆,秦松,马丞博,李文军,林剑[1](2020)在《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藻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文中提出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 PBP)是红藻、蓝藻和部分隐藻中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自PBP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对其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PE)是PBP的一种,由α,β和γ三种亚基组成.其中γ亚基具有连接和稳定的作用,使PE能够以稳定的(αβ)6γ的形式存在. PE可以共价连接藻红胆素和藻尿胆素等色基,对短波长的蓝、绿光具有较强的吸收效率,使红藻和蓝藻能够在深水弱蓝、绿光环境中高效地捕获和传递光能.高纯度的PE与生物素、单克隆抗体等蛋白结合稳定,可以作为荧光免疫等技术中的荧光探针;同时, PE具有抗氧化及抗炎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肝肾毒、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缓解作用.本文主要对PE的结构、制备及光学活性和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PE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我国海洋藻类的高值化加工和应用提供参考.

纪乃茹,李月,姜泽东,王力[2](2020)在《红毛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红毛藻是产于福建南日岛一带海域的海藻,含有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红藻多糖、不饱和脂肪酸、藻胆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还可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工程检测。从红毛藻组成成分、功能及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在未来的研发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红毛藻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任宁娜[3](2019)在《藻红蛋白的新分析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藻红蛋白(R-phycoerythrin,R-PE)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无毒、稳定、水溶性的捕光色素蛋白。R-PE具有保守、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明亮的光致发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pH稳定性;具有高吸光系数、高荧光量子产率、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等优良的光学性能。这些优异的性能使R-PE在生物分析和生物医学中作为模型蛋白和荧光标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PE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它可以通过非共价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DNA进行非特异性结合,因此,探索R-PE与DNA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拓展R-PE作为DNA传感分析工具的应用。然而,据我们所知,R-PE-DNA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至今鲜有报道。除此以外,R-PE表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残基,有研究表明,医用消毒剂中的主要成分邻苯二甲醛(o-phthalaldehyde,OPA)与氨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衍生化反应,衍生产物的荧光强弱变化可以反映OPA浓度的大小。由此,基于R-PE优良的光学性质以及表面含有丰富氨基酸残基的双重特性,本论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OPA检测的比率型荧光探针。鉴于R-藻红蛋白本身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独特的光学特性,本论文构建了两种以R-PE为核心的荧光探针,分别用于检测DNA和OPA,具体内容如下:1、本论文基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介导的R-藻红蛋白(R-PE)与DNA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检测DNA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在PDADMAC的存在下,R-PE可以有效地吸附在BHQ2标记的单链DNA(BHQ2-ssDNA)上形成稳定的R-PE/ssDNA复合物,通过R-PE与BHQ2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使R-PE的荧光被显着猝灭。在DNA靶目标出现后,由于刚性双链的形成,BHQ2-ssDNA从R-PE表面释放出来,同时R-PE的荧光也随之恢复。该荧光生物传感器线性检测范围为0.5100 nM,检测限为0.17 nM,灵敏度较高,同时对单碱基识别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该传感器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良好,同时在测量过程不需要额外的清洗步骤和较长的孵育时间,适合于快速的分析。本方法为DNA分析方法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核酸检测和分子传感提供了一个前景广泛的平台。2、基于R-藻红蛋白与邻苯二甲醛的衍生化反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检测邻苯二甲醛的荧光比率型探针。R-藻红蛋白经SDS去折叠后将所有的伯氨基团裸露出来,之后在β巯基乙醇存在的碱性环境中,与邻苯二甲醛相互反应可以衍生出一种发蓝色荧光的异吲哚类物质,在该体系中,随着邻苯二甲醛浓度的增加,R-藻红蛋白本身的荧光信号逐渐减弱,衍生出的异吲哚类物质发出的蓝色荧光信号逐渐增强,一强一弱的荧光变化构成了高灵敏的比率型荧光探针。与传统的非比率型荧光探针相比,操作简单,不受光源强度和仪器灵敏度的影响,所以其探针的选择性与灵敏度更高,在5100μg·mL-1的线性范围内,最低检测限为1.7μg·mL-1。根据R-PE探针与OPA反应时溶液产生的颜色变化,本文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快速的利用肉眼来比色检测OPA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探针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李文军[4](2017)在《新型藻胆蛋白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光合作用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化学反应,通过捕光体系对光能高效的吸收,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藻胆体是红、蓝藻中主要的捕光天线复合物,也是光合放氧生物的两大捕光蛋白复合物类型之一。藻胆体由藻胆蛋白和连接蛋白构成,藻胆蛋白则是由藻胆素色基与脱辅基蛋白通过共价键联接而成。藻胆蛋白通过构成有序的藻胆体,使藻胆体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能,并且能量在藻胆体内能够以95%以上的效率传递到光反应中心。藻胆蛋白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体外重组藻胆蛋白,不仅为研究藻胆蛋白的能量传递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为开发生物传感器的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天然和基因重组藻胆蛋白的制备、光谱特性以及应用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以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为材料,研究了B-藻红蛋白(B-PE)的高效分离纯化方法。首先利用渗透压法对细胞进行破碎,使B-PE从紫球藻中释放到溶液中,然后分别利用超滤法,硫酸铵盐析法和壳聚糖吸附法对B-PE进行粗提,最后用SOURCE 15Q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纯化。纯化后得到分析级的B-PE,纯度(A565/A280)可达5.1,回收率高达68.5%,为商业化生产分析级B-PE提供了参考。SDS-PAGE电泳表明B-PE的α和β亚基分子量为1820 kDa,γ亚基的分子量约为27 kDa。光谱数据表明,B-PE在545 nm和565 nm有2个吸收峰,在498 nm处有1个肩峰,荧光发射峰在575 nm和620 nm。对B-PE在250750 nm范围内圆二色谱(CD)数据的解析表明,B-PE在近紫外区260 nm和305 nm有两个CD峰,分别由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产生,两种芳香族氨基酸可能共同处于疏水的蛋白微环境中。推测B-PE在PEB139α/PEB158β和PEB82α/PEB82β两个位置,形成耦合的激子对,4个耦合分子内以激子分裂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其它色基之间则以福斯特共振进行能量传递,最后对B-PE内能量传递的途径进行了预测。2.对MAC工程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进行了3次10 L密度发酵,获得大量表达MAC的菌体。MAC(链霉亲和素-藻蓝蛋白α亚基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的比率可达43%,菌体密度OD600最大达到12.5,收集到MAC菌体湿重总量达到约400 g。随后对工程菌的破碎条件进行优化,并对MAC的进行了层析纯化。SDS-PAGE结果表明,纯化后的MAC仅有一个亚基,分子量为在76 kDa附近,与预期的蛋白分子量相符。MAC在近紫外-可见光区共有3处吸收峰,分别位于340 nm和370 nm和625 nm;在575 nm还有一个肩峰,MAC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位于640 nm,圆二色谱中的吸收峰结果与吸收光谱中一致。当对藻胆素或者芳香族氨基酸进行激发时,能够获得640 nm的荧光发射峰,表明能量能够通过藻胆素或者芳香族氨基酸传递至发色团。光谱结果表明MAC有正确的构象,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活性。3.构建基于MF0(基因重组藻蓝蛋白α亚基)和氧化石墨烯(GO)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首先用低分子量壳聚糖(CS)修饰氧化石墨烯,制得CS-GO复合物。GO-CS可以非特异性吸附MF0上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造成MF0的荧光淬灭。当体系中存在葡萄糖时,MBP会特异吸附葡萄糖,造成MF0无法再吸附GO-CS,荧光强度增加。通过荧光的强度变化,可以间接对葡萄糖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1 mg/mL,最低检测限(LOD)为0.05 mg/m 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4.选择7种不同特性的藻胆蛋白作为染料敏化二氧化钛光阳极,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并研究其光电特性。结果表明B-PE能够明显提高DSSC的光电性能,得到DSSC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光电转化效率为分别为0.809 A/cm2、0.545 V、0.569和1%。所构建的胶原蛋白/羧基化碳纳米管/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不仅利于DSSC封装,同时可增进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光电池的短路电流,能够作为准固态电解质,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结合晶体结构和圆二色谱数据,解析了藻胆蛋白染料敏化DSSC的IPCE和ICE光谱,为研究藻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王祥法[5](2016)在《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生物探针的研制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一种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蛋白亚基上偶联的藻胆色素使其具有特异性的光谱。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与生物素(Biotin)的结合具有专一、结合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免疫检测领域。本文以藻胆蛋白和链霉亲和素各自的优良特性为基础,构建了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phycobiliprotein)双功能融合分子,该分子既具有藻胆蛋白的优良荧光性质,同时具有与生物素高效特异性结合的靶向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P5(pCDFDuet-cpcA-cpcE/F-hox1-pcyA)载体为基础,利用重叠PCR技术获得sa-cpcA融合序列,再将sa-cpcA亚克隆到P5载体中,获得重组蛋白SA-PCA-PCB的表达载体pCDFDuet-sa-cpcA-cpcE/F-hox1-pcyA。在此基础上,以藻红胆素合成关键基因簇hox1-pebS替换藻蓝胆素合成关键基因簇hox1-pcyA,构建SA-PCA-PEB的重组表达载体pCDFDuet-sa-cpcA-cpcE/F-hox1-pebS。以SA-PCA-PCB为研究对象,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表达条件为:TB培养基,37℃培养菌体OD600达到1.3时,加入2mM乳糖作为诱导剂进行诱导表达,并将温度降低至18℃,诱导表达至22h时,此时重组蛋白纯化收率为60mg/L。经Ni2+亲和色谱纯化获得目标蛋白,且蛋白纯度达到95%以上,对重组蛋白的光谱学性质及生物素结合活性分析表明:SA-PCA-PCB的最大特征吸收λmax在624nm,荧光发射波长λem为646nm,荧光量子产率为0.10,生物素结合活性为2.2U;SA-PCA-PEB的最大特征吸收λmax在556nm,荧光发射波长λem为568nm,荧光量子产率为0.41,生物素结合活性为4.1U。为使重组色素蛋白稳定保持其荧光特性及生物素结合能力,对重组色素蛋白的稳定保存条件进行了探索。较适宜的保存条件为:含750mM NaCl的PBS缓冲液(pH=7.0)中,并添加1mM的EDTA。对比了直接法、间接法以及双抗夹心法对肝癌早期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及稳定性。发现双抗夹心ELISA方法具有浓度线性关系显着,特异性更强等优点。并对双抗夹心ELISA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ELISA检测条件为:捕获抗体为4℃包被过夜;捕获抗体及生物素化检测抗体使用浓度分别为5μg/mL;荧光探针使用浓度为10μg/mL。在此条件下,SA-RPE对AFP的检测在0-50n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19ng/mL。利用上述构建的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SA-PCA-PCB和SA-PCA-PEB)对两种肝癌的早期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进行了检测评价。检测结果表明,在0-50ng/mL范围内两种标志物均有明显线性关系,使用SA-PCA-PCB和SA-PCA-PEB融合探针分子对AFP进行检测,对AFP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1ng/mL和0.25ng/mL;对CEA的检测限分别为1.12ng/mL和0.28ng/mL。这表明,该探针分子已经达到现有肝癌早期检测标准,具有较好的临床检测应用潜力。

刘婷[6](2012)在《藻红蛋白制备荧光标记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红毛藻为原材料,采用硫酸铵盐析和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相结合,快速高效地分离纯化R-藻红蛋白,并将该蛋白与抗体等交联制备荧光标记物,研究其在免疫检测领域的应用。本实验采用pH值线性梯度和盐浓度线性梯度相结合的混合梯度方式对吸附于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的蛋白进行洗脱,从而分离纯化到纯度(A565/A280)大于6.0藻红蛋白。根据其可见光光谱学特征判断藻红蛋白属于R-藻红蛋白,荧光发射峰位于572nm左右。SDS-PAGE结果显示,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9和21 kDa。Native-PAGE结果表明,纯化效果良好。采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交联R-藻红蛋白与亲和素(Avidin),SDS-PAGE和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与亲和素成功交联,且R-藻红蛋白与亲和素的质量浓度比为1:10时,两者交联效率最高。荧光标记物的免疫检测结果表明,R-藻红蛋白标记的亲和素能检测生物素及生物素标记的抗体的存在,且荧光强度大。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N-琥珀酰亚氨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醇(SPDP)交联兔抗胰蛋白抑制剂(STI)多克隆抗体和小鼠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SDS-PAGE和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分别与兔抗STI多克隆抗体和小鼠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成功交联。荧光标记物的免疫检测结果表明,R-藻红蛋白标记物能检测相关抗原的存在,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同时,R-藻红蛋白标记兔抗STI多克隆抗体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SPDP与R-藻红蛋白的摩尔比为80:1,SPDP与兔抗STI多克隆抗体的摩尔比为100:1时,两者交联效果最好,故R-藻红蛋白标记小鼠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也按此摩尔比进行。采用SPDP和2-四氢酚噻(2-IT)交联R-藻红蛋白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F)、羊抗小鼠IgG和小鼠抗兔IgG。SDS-PAGE和荧光检测结果表明,R-藻红蛋白分别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羊抗小鼠IgG和小鼠抗兔IgG成功交联。荧光标记物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标记的Anti-HBs/F能检测到1.9μ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R-藻红蛋白标记的羊抗小鼠IgG能检测到0.03 mg/mL的鲫鱼小清蛋白;R-藻红蛋白标记的小鼠抗兔IgG能检测到5.625μg/mL的章鱼原肌球蛋白。这些R-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均有较好的特异性,且荧光强度大。利用R-藻红蛋白荧光探针有望缩短免疫杂交的检测时间,简化操作过程。

王翠芹[7](2011)在《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与分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藻红蛋白作为坛紫菜中的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已广泛应用到食品、轻工业、化妆和医药等行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藻红蛋白主要是从红藻中分离提取获得,现已报道的分离纯化工艺多为破壁粗提,盐析沉淀粗分离再结合多步色谱层析纯化获得,这种工艺存在多种问题,比如细胞破碎不充分,提取效率较低、盐析沉淀操作步骤繁琐、多步柱层析成本较高等等,使得藻红蛋白生产难以工业化,高纯度藻红蛋白价格十分昂贵,极大限制了藻红蛋白的广泛应用。故本文针对坛紫菜R-藻红蛋白分离纯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比了多种破壁粗提技术并加以条件优化,结合两步色谱层析,建立了坛紫菜R-藻红蛋白分离纯化新工艺,为藻红蛋白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1)坛紫菜R-藻红蛋白是胞内蛋白,破壁技术作为藻红蛋白提纯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原料的利用率和藻红蛋白的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本研究比较了4种具有大规模提取应用前景的粗提技术——溶胀法、化学处理法、超声波法和搅切法对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提取效果,以R-藻红蛋白提取得率、纯度和提取时间为参数,确定搅切法为最佳粗提技术,并对这种方法的物料比、搅切转速和搅切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物料比为1:30,搅切速度18000rpm下作用5-6min,即可获得较高得率和纯度的R-藻红蛋白粗提液。(2)针对盐析沉淀粗分离步骤繁琐、高纯度藻红蛋白制备多步色谱层析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藻红蛋白工业化生产,直接选用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规模的离子交换介质和凝胶过滤介质进行柱层析,结合超滤浓缩分离纯化R-藻红蛋白粗提液,并对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种类、缓冲液种类、pH及洗脱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最后确定Q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介质,50mmol/L磷酸钠缓冲液(pH6.0)为初始缓冲液,采用洗脱液盐浓度分步洗脱(0-0.10-0.35-1.00mol/L NaCl),收集盐浓度为0.35mol/L时的颜色馏分;50kDa超滤膜对其超滤浓缩纯化;浓缩后上样Sephacryl S-300 HP层析柱,50mmol/L磷酸钠缓冲液(pH7.0、0.15mol/L NaCl)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7mL/min,得到纯度为11.23的目标馏分。对凝胶过滤层析收集目标馏分进行光谱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馏分在565nm和498nm处各有一特征吸收峰,在540nm处有一肩峰,荧光发射峰位于576nm,而且符合高纯度R-藻红蛋白的三个指标:A565/A280>4.0、A620/A565<0.02和A565/A498.5>1.5。非变性电泳图谱出现一个条带,变性电泳图谱出现两条带,它们分子量分别是16.0kDa和18.0kDa,均与R-藻红蛋白标品条带一致,故目标馏分为高纯度的坛紫菜R-藻红蛋白。

付学军[8](2010)在《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 Grev)藻胆体中的藻胆蛋白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 Grev)是海洋大型红藻之一,红藻的藻胆体以超分子复合体形式附着在类囊体膜上作为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 PSⅡ)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为PSⅡ传递光能。目前,光合作用光反应机制研究以原核蓝藻、绿色植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捕光色素复合体研究主要在蓝藻、绿藻及高等植物中进行。红藻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远落后于蓝藻、绿藻及高等植物。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单细胞红藻-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中进行。红藻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和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 AP)研究更少。红藻藻胆体特征对深入认识其结构、功能及光系统进化非常重要。本研究围绕多管藻藻胆体的分离纯化方法及藻胆蛋白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采用两次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了多管藻藻胆体,确立了高效制备多管藻藻胆体的方法;利用层析法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了多管藻藻胆体中含量较高的藻红蛋白(phycoeryanin, PE)和含量较低的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研究了纯化的藻胆蛋白的光谱特性、等电点等,提出了藻胆蛋白在藻胆体中的聚合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多管藻藻胆体分离纯化利用超声破碎,增溶,两次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纯化藻胆体。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2%(v/v)的NP-40增溶1.5 h,用1.0mol/L-2.0mol/L蔗糖密度和1.0mol/L蔗糖进行两次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138000×g,3.5h),获得多管藻的完整藻胆体(F675/F576=5.25),多管藻完整的藻胆体粒径在210 nm左右。2.藻胆蛋白分离纯化比较了分离纯化多管藻R-藻红蛋白(R-PE)的不同方法。结果表明先经过Sephadex G-150分子筛柱层析,再经离子交换柱层析是纯化多管藻藻胆体中R-PE的最有效手段,可使其A565/A280=4.95。多管藻R-藻蓝蛋白(R-PC)经过Sephadex G-150分子筛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后,再经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7%(w/v),pH7.5的分离胶,3%(w/v),pH5.5的浓缩胶)纯化,使R-PC的A618/A280=5.25。R-PE和R-PC离子交换柱层析的洗脱条件分别是:R-PE采用0-400 mmol/L的NaCl溶液(25 mmol/L的PBS缓冲液配制)共500 ml进行梯度洗脱;R-PC用50-400 mmol/L的NaCl溶液(25 mmol/L的PBS缓冲液配制)共500 ml线性梯度洗脱。R-PC离子交换后,分别用400 mmol/LNaCl溶液和1.5 mol/L NaCl溶液洗脱离子交换柱,又洗脱下两个组分,分别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5%(w/v),pH7.5的分离胶,4%(w/v),pH5.5的浓缩胶),可分离出别藻蓝蛋白。3.藻胆蛋白的特征分析对纯化的R-PE, R-PC和AP进行了光谱性质,等电点,分子量等分析。结果如下:R-PE的等电点在pH4.7左右;分子量为247kDa; SDS-PAGE的结果显示R-PE有α,β,γ,γ’四种亚基(SDS-PAGE的条件为13-21%(w/v),pH9.0的分离胶和4%(w/v),pH6.8的浓缩胶);R-PE有两种不同的六聚体形式(α17.6β19.2)3γ29.5(α17.6β19.2)3和(α17.6β19.2)3γ31.0(α17.6β19.2)3,两种聚合体的等电点非常接近;变性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显示R-PE亚基的等电点在pH5.0-5.8之间,α/β的等电点为pH5.0和pH5.8。R-PC的等电点在pH5.7;SDS-PAGE的结果表明R-PC有α、β和β’三种亚基,没有γ亚基和无色多肽(SDS-PAGE的条件为12%-21%(w/v),pH8.8的梯度分离胶和4%(w/v),pH6.8的浓缩胶);R-PC两种不同的六聚体形式(α17.5β21.3)6和(α17.5β22.6)6;R-PC的α/β亚基的等电点为pH5.1和pH5.2。AP的等电点在pH5.5, SDS-PAGE的结果表明AP有α、β两种亚基(SDS-PAGE的条件为13%(w/v),pH 9.5的分离胶和4%(w/v),pH6.8的浓缩胶);经两次非变性电泳透析得到的AP1和由400 mmol/L NaCl洗下组分经非变性电泳得到的AP2有两种无色多肽,它们都有两种聚合体形式(α17β18.5)3L1和(α17β18.5)3 L2,由1.5 mol/L NaCl洗下组分经非变性电泳得到的AP3没有无色多肽,只有一种聚合体形式(α17β18.5)3。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大型红藻藻胆体中藻胆蛋白特征、藻胆体结构及其与蓝藻、单细胞红藻藻胆体的差异;为藻类叶绿体进化,光合作用机理及光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基础,为海洋红藻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唐伟,李天才[9](2010)在《藻胆蛋白质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藻胆蛋白的提取原料主要来自于红藻和蓝藻;细胞破碎的方法主要有反复冻融法、化学试剂处理法等5种方法;提取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法等3种;分离纯化的方法主要有层析法等3种;藻胆蛋白其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抗氧化和消炎活性,提高免疫活性。

苏忠亮,程江峰,梁成伟,刘均洪,张媛媛[10](2008)在《藻胆蛋白的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藻胆蛋白抗病毒、抗癌症、抗氧化、消炎等方面的活性研究和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及癌症治疗、荧光分子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二、用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自由基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自由基反应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藻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藻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 藻红蛋白的规模制备
3 藻红蛋白的应用
    3.1 光学活性
        3.1.1 荧光探针
        3.1.2 用于光动力治疗
    3.2 生物活性
        3.2.1 抗氧化性
        3.2.2 抗炎活性
4 展望

(2)红毛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毛藻生物性质
2 红毛藻组成成分及功能特性
    2.1 组成成分
    2.2 功能
        2.2.1 美白、抗氧化
        2.2.2 提高免疫力、抗肿瘤
        2.2.3 调节血压、血脂
        2.2.4 降血糖作用
        2.2.5 抑菌作用
3 红毛藻应用及前景
    3.1 添加剂
        3.1.1 色素添加剂
        3.1.2 饮料添加剂
        3.1.3 化妆品添加剂
        3.1.4 冻藏保护剂
    3.2 功能性食品
    3.3 疾病治疗
    3.4 荧光探针
    3.5 环境监测
4 结语

(3)藻红蛋白的新分析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藻红蛋白的概述
        1.2.1 藻红蛋白的分类
        1.2.2 R-藻红蛋白的空间结构
        1.2.3 R-藻红蛋白的色素分子和能量传递
        1.2.4 R-藻红蛋白的理化及光谱特性
    1.3 藻红蛋白的应用
        1.3.1 在食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1.3.2 在医学保健领域的应用
        1.3.3 在肿瘤光动力学治疗方面的应用
        1.3.4 作为荧光探针的应用
        1.3.5 在能量传递方面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阳离子聚合物介导的R-藻红蛋白与DNA非共价相互作用的DNA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R-PE溶液的制备
        2.2.3 R-PE的表征
        2.2.4 DNA传感器的条件优化
        2.2.5 阳离子聚合物PDADMAC的介导
        2.2.6 荧光寿命分析
        2.2.7 DNA靶目标的检测
        2.2.8 实际样品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R-PE的表征结果分析
        2.3.3 DNA传感器的可行性分析
        2.3.4 传感器的最优条件选择
        2.3.5 PDADMAC的介导结果分析
        2.3.6 反应机理的验证与分析
        2.3.7 靶目标的检测及灵敏度
        2.3.8 DNA传感器的选择性
        2.3.9 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藻红蛋白与邻苯二甲醛衍生法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4 荧光光谱
        3.2.5 探针的条件优化
        3.2.6 选择性实验
        3.2.7 实际样品的检测
        3.2.8 比色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3 探针与OPA反应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
        3.3.4 探针的最优条件选择
        3.3.5 反应动力学实验
        3.3.6 探针的灵敏度分析
        3.3.7 探针的选择性分析
        3.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3.3.9 比色型探针的实用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型藻胆蛋白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藻胆体
    1.3 藻胆蛋白
    1.4 藻胆体和藻胆蛋白能量传递机制
    1.5 藻胆蛋白基因工程
    1.6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1.6.1 细胞破碎
        1.6.2 分离纯化方法
    1.7 藻胆蛋白的应用
        1.7.1 藻胆蛋白的医药应用
        1.7.2 藻胆蛋白的光学应用
    1.8 生物传感器
        1.8.1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1.8.2 石墨烯及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9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9.1 基于生物光合作用分子的敏化太阳能电池
        1.9.2 藻胆蛋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10 本论文的内容及意义
2 紫球藻藻红蛋白的高效制备与光谱分析
    前言
    2.1 实验方法与仪器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剂
        2.1.3 紫球藻的培养及生长情况观察
        2.1.4 培养基的配制
        2.1.5 紫球藻的细胞破碎
        2.1.6 B-PE粗提液的超滤
        2.1.7 B-PE的硫酸铵盐析
        2.1.8 B-PE的壳聚糖吸附
        2.1.9 B-PE的SOURCE 15Q色谱层析
        2.1.10 B-PE的不同色谱方法纯化效率比较
        2.1.11 B-PE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12 B-PE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紫球藻生长状况及荧光光谱
        2.2.2 紫球藻的细胞破碎
        2.2.3 B-PE粗提液的超滤
        2.2.4 B-PE粗提液的硫酸铵盐析
        2.2.5 B-PE的壳聚糖吸附
        2.2.6 B-PE的SOURCE 15Q色谱层析
        2.2.7 B-PE的不同色谱方法纯化效率比较
        2.2.8 B-PE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9 B-PE的吸收光谱与圆二色谱光谱分析
        2.2.10 B-PE的荧光光谱分析及能量传递途径探讨
    2.3 小结
3 基因重组藻蓝蛋白MAC的制备与光谱分析
    前言
    3.1 实验方法与仪器
        3.1.1 仪器及设备
        3.1.2 试剂
        3.1.3 药品配制
        3.1.4 培养基的配制
        3.1.5 MAC工程菌的摇瓶培养
        3.1.6 MAC工程菌的 10 L发酵
        3.1.7 MAC工程菌浓度和纯度测定
        3.1.8 MAC工程菌的超声破碎和镍离子亲和层析
        3.1.9 MAC的SDS-PAGE电泳
        3.1.10 MAC的光谱性质测定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种子生长过程曲线及种龄的确定
        3.2.2 发酵培养基成分及条件的优化
        3.2.3 MAC工程菌的 10 L发酵
        3.2.4 MAC工程菌的超声破碎条件优化和镍离子亲和层析
        3.2.5 MAC的SDS-PAGE凝胶电泳
        3.2.6 MAC的吸收光谱分析
        3.2.7 MAC的荧光光谱分析
        3.2.8 MAC的圆二色谱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基因重组藻蓝蛋白MF0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引言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4.1.1 仪器及设备
        4.1.2 试剂
        4.1.3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4.1.4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GO-CS)的制备
        4.1.5 基因重组藻蓝蛋白MF0的制备及SDS-PAGE电泳
        4.1.6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4.1.7 吸收光谱、圆二色谱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4.1.8 传感器的葡萄糖检测
        4.1.9 葡萄糖传感器的特异性研究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GO和GO-CS的AFM表征
        4.2.2 GO、CS和GO-CS的UV-Vis表征
        4.2.3 MF0的表征
        4.2.4 传感器的最适体系和条件
        4.2.5 传感器的葡萄糖检测
        4.2.6 传感器的特异性
    4.3 小结
5 藻胆蛋白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5.1.1 仪器及设备
        5.1.2 试剂
        5.1.3 TiO_2电极的构建和敏化
        5.1.4 藻胆蛋白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及I-V性能测试
        5.1.5 藻胆蛋白敏化后TiO_2光阳极表面的表征
        5.1.6 藻胆蛋白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测试
        5.1.7 复合导电凝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1.8 藻胆蛋白光谱性质的测定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藻胆蛋白敏化后的TiO_2光阳极表面CLSM表征
        5.2.2 藻胆蛋白敏化后的TiO_2光阳极表面FE-SEM表征
        5.2.3 藻胆蛋白敏化后的TiO_2光阳极横截面FE-SEM表征
        5.2.4 敏化电池的光电性能测定
        5.2.5 藻胆蛋白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测试
        5.2.6 复合导电凝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生物探针的研制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认识藻胆蛋白
    1.2 藻胆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光谱学特征
        1.2.1 藻胆蛋白结构及功能
        1.2.2 藻胆蛋白光谱特征
    1.3 藻胆蛋白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1 作为天然色素及添加剂
        1.3.2 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1.3.3 藻胆蛋白作为光敏剂的应用
    1.4 链霉亲和素结构与功能以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1.4.1 链霉亲和素结构与功能介绍
        1.4.2 链霉亲和素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1.5 荧光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1.6 藻胆蛋白荧光标记及检测中的应用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荧光探针的构建
    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1.1 基因模板及引物设计
        2.1.2 DNA限制性内切酶及试剂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4 实验仪器
    2.2 SA-PCA-PCB表达载体构建方法
        2.2.1 重组质粒构建构建方案
        2.2.2 质粒提取及基因克隆
        2.2.3 重叠PCR及T载体连接
        2.2.4 sa-cpcA基因的亚克隆
        2.2.5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验证
    2.3 SA-PCA-PEB表达载体构建的方法
    2.4 实验结果讨论
        2.4.1 SA-PCA-PCB表达载体的构建
        2.4.2 SA-PCA-PEB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组荧光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主要酶类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2.2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3.2.3 重组蛋白的性质表征
        3.2.4 重组蛋白稳定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3.2 SA-PCA-PCB的分离纯化及表征
        3.3.3 SA-PCA-PEB的分离纯化及表征
        3.3.4 重组蛋白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荧光探针在早期肝癌检测中的应用评价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所用蛋白及酶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4.2 三种不同免疫检测方法的对比
        4.2.1 直接ELISA法与间接ELISA法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4.2.2 间接ELISA法与双抗夹心法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4.3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条件的优化
        4.3.1 抗体包被温度对免测结果的影响
        4.3.2 AFP捕获抗体及生物素化检测抗体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3.3 荧光探针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3.4 商业化藻红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SA-RPE对AFP检测的应用评价
    4.4 重组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对早期肝癌标志物的检测评价
        4.4.1 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对AFP检测的应用评价
        4.4.2 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对不同肝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
        4.4.3 SA-PCA-PEB与商品化SA-RPE检测结果对比
    4.5 实验结果讨论
        4.5.1 直接ELISA法与间接ELISA法的结果结果对比
        4.5.2 间接ELISA与双抗夹心ELISA检测结果对比
        4.5.3 双抗夹心法检测条件的优化结果
        4.5.4 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对AFP检测结果的应用评价
        4.5.5 两种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探针分子对不同肝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
        4.5.6 SA-PCA-PEB与商品化SA-RPE检测结果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藻红蛋白制备荧光标记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标记免疫分析
    1.2 荧光标记免疫分析
    1.3 藻胆蛋白概述
        1.3.1 藻胆蛋白与藻红蛋白
        1.3.2 藻红蛋白的分类
        1.3.3 藻红蛋白的结构与组成
        1.3.4 藻红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1.4 藻红蛋白的应用
        1.4.1 在荧光免疫技术中的应用
        1.4.2 在医药保健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1.4.3 在食品行业和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1.5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
        1.5.1 藻红蛋白的荧光特性
        1.5.2 藻红蛋白标记方法
        1.5.3 蛋白质交联与交联试剂
    1.6 本研究的目地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所用的抗体
        2.1.2 实验所用的抗原
    2.2 试剂
    2.3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2.3.1 藻红蛋白纯化所用溶液
        2.3.2 SDS-PAGE所用溶液
        2.3.3 Native-PAGE所用溶液
        2.3.4 藻红蛋白标记亲和素所用溶液
        2.3.5 藻红蛋白标记抗体所用溶液
        2.3.6 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所用溶液
        2.3.7 Dot blot所用溶液
    2.4 仪器
    2.5 方法
        2.5.1 藻红蛋白的制备
        2.5.2 藻红蛋白的光谱测定
        2.5.3 藻红蛋白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2.5.4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2.5.5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的鉴定
        2.5.6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条件的优化
        2.5.7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的免疫检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
    3.2 藻红蛋白的光谱测定
    3.3 藻红蛋白的纯化效果及分子量测定
    3.4 藻红蛋白标记亲和素条件的优化
    3.5 藻红蛋白标记兔抗STI IgG条件的优化
        3.5.1 SPDP/R-藻红蛋白不同摩尔比对R-藻红蛋白的光谱影响
        3.5.2 SPDP/R-藻红蛋白不同摩尔比对R-藻红蛋白相对荧光强度影响
        3.5.3 R-藻红蛋白在不同浓度的SPDP下引入的取代基团数
        3.5.4 SPDP与兔抗STI IgG不同摩尔比对兔抗STI IgG效价的影响
        3.5.5 兔抗STI IgG在不同浓度的SPDP下引入的取代基团数
    3.6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的鉴定
        3.6.1 藻红蛋白标记兔抗STI IgG
        3.6.2 藻红蛋白标记小鼠抗鲢鱼小清蛋白IgG
        3.6.3 藻红蛋白标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3.6.4 藻红蛋白标记羊抗小鼠IgG
        3.6.5 藻红蛋白标记小鼠抗兔IgG
    3.7 藻红蛋白荧光标记物的免疫检测
        3.7.1 藻红蛋白标记亲和素的免疫检测
        3.7.2 藻红蛋白标记兔抗STI IgG的免疫检测
        3.7.3 藻红蛋白标记小鼠抗鲢鱼小清蛋白IgG的免疫检测
        3.7.4 藻红蛋白标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免疫检测
        3.7.5 藻红蛋白标记羊抗小鼠IgG的免疫检测
        3.7.6 藻红蛋白标记小鼠抗兔IgG的免疫检测
第4章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与分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藻红蛋白的概论
        1.1.1 藻红蛋白与藻胆蛋白
        1.1.2 藻红蛋白的结构与组成
        1.1.3 藻红蛋白的分类
        1.1.4 藻红蛋白的理化性质
    1.2 藻红蛋白的应用
        1.2.1 在免疫荧光技术方面的应用
        1.2.2 在食品行业和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1.2.3 在医药保健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
    1.3 藻红蛋白的提取与粗分离
        1.3.1 破壁粗提
        1.3.2 粗制方法
    1.4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
        1.4.1 吸附层析
        1.4.2 离子交换层析
        1.4.3 凝胶柱层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粗提技术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及设备
        2.1.3 细胞破碎方法
        2.1.4 坛紫菜R-藻红蛋白得率和纯度的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胀法
        2.2.2 化学处理法
        2.2.3 超声破碎法
        2.2.4 搅切法
    2.3 本章小结
3 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离子交换介质种类的选择
        3.2.2 缓冲液种类的选择
        3.2.3 起始缓冲液pH的优化
        3.2.4 洗脱液盐浓度的优化
        3.2.5 上样体积的优化
        3.2.6 洗脱流速的优化
        3.2.7 离子交换层析的放大
        3.2.8 不同孔径超滤膜的选择
        3.2.9 凝胶过滤层析
    3.3 本章小结
4 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分析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2.2 荧光光谱分析
        4.2.3 Native和SDS-PAGE电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 Grev)藻胆体中的藻胆蛋白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藻胆体的结构与功能
        1.1 藻胆体的特性
        1.2 藻胆体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2 藻胆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1 藻胆蛋白的种类与分布
        2.2 藻胆蛋白的色基——藻胆素
        2.3 藻胆蛋白的亚结构及聚集形态
        2.4 藻胆蛋白分子的进化
        2.5 藻红蛋白的特性
        2.6 藻蓝蛋白的特性
        2.7 别藻蓝蛋白的特性
        2.8 藻胆蛋白的应用研究
    3 藻胆体及藻胆蛋白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3.1 研究材料
        3.2 藻胆体及藻胆蛋白分离纯化、结构特性
        3.3 藻胆蛋白的应用
    4 红藻及多管藻的生长特点与分布
    5 本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多管藻藻胆体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藻胆体
        2.2 藻胆体的光谱性质
        2.3 藻胆体的粒径测量
    3 讨论
        3.1 藻胆体的制备
        3.2 不同表面活性剂增溶藻胆体粗提液的效果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多管藻藻胆体中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藻胆体的的解离
        1.3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PBS解离的藻胆体
        2.2 R-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
        2.3 R-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2.4 Sephadex G-150柱层析分离的其他组分分析
        2.5 Sepharose CL-4B柱层析分离的其他组分分析
    3 讨论
        3.1 藻胆体的解离与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3.2 Sephadex G-150柱层析分离的其他组分分析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多管藻藻胆体中藻胆蛋白的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藻胆蛋白的光谱测定
        1.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5 藻胆蛋白的分子量测定
        1.6 等电聚焦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R-藻红蛋白的特征分析
        2.2 R-藻蓝蛋白的特征分析
        2.3 别藻蓝蛋白的特征分析
        2.4 解离藻胆体的Sephadex G-150柱层析中小分子藻红蛋白的特性研究
        2.5 离子交换层析中与藻蓝蛋白混合的藻红蛋白的特性研究
    3 讨论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讨论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 关于藻胆体和藻胆蛋白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
    3 关于藻胆蛋白特征分析的结果
    4 本研究的意义与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符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9)藻胆蛋白质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藻胆蛋白的提取
    1.1 提取原料
    1.2 细胞破碎方法
        1.2.1 反复冻融法
        1.2.2 超声波破碎法
        1.2.3 组织捣碎法
        1.2.4 化学试剂处理法
        1.2.5 溶胀法
    1.3 提取方法
        1.3.1 盐析法
        1.3.2 等电点沉淀法
        1.3.3 超滤法
2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2.1 层析法
        2.1.1 吸附层析法
        2.1.2 凝胶层析法
        2.1.3 离子交换层析法
    2.2 双水相萃取法
    2.3 利凡诺 (rivanol) 沉淀法
3 藻胆蛋白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抗肿瘤作用
    3.2 抗病毒活性
    3.3 抗氧化和消炎活性
    3.4 提高免疫力
4 展望

(10)藻胆蛋白的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藻胆蛋白的活性研究
    1.1 藻胆蛋白对细胞增殖和机体免疫的刺激作用
    1.2 藻胆蛋白的抗病毒活性
    1.3 藻胆蛋白的抗氧化和消炎活性
2 藻胆蛋白的应用
    2.1 作为天然色素
    2.2 藻胆蛋白的抗肿瘤作用
        2.2.1 藻胆蛋白对肿瘤的直接抑制作用。
        2.2.2 完整藻胆蛋白对癌症的治疗作用。
        2.2.3 脱辅基藻胆蛋白对癌症的治疗作用。
    2.3 藻胆蛋白荧光特性的应用

四、用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自由基反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藻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J]. 臧帆,秦松,马丞博,李文军,林剑. 科学通报, 2020(07)
  • [2]红毛藻研究进展[J]. 纪乃茹,李月,姜泽东,王力. 食品工业, 2020(02)
  • [3]藻红蛋白的新分析特性研究及应用[D]. 任宁娜.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新型藻胆蛋白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李文军.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7(07)
  • [5]藻胆蛋白/链霉亲和素生物探针的研制及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 王祥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藻红蛋白制备荧光标记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 刘婷. 集美大学, 2012(07)
  • [7]坛紫菜R-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与分析鉴定[D]. 王翠芹.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8]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 Grev)藻胆体中的藻胆蛋白特征分析[D]. 付学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藻胆蛋白质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张唐伟,李天才. 生物技术通报, 2010(01)
  • [10]藻胆蛋白的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 苏忠亮,程江峰,梁成伟,刘均洪,张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0)

标签:;  ;  ;  ;  ;  

脉冲辐解法研究藻胆蛋白与羟基自由基反应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