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了,世界变宽了——山西大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带来新变化

制度变了,世界变宽了——山西大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带来新变化

一、体制一变天地宽——山西大同市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革带来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边云涛[1](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王铁梅[2](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向铮[3](2016)在《基于产业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资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城市。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于19世纪洋务运动时期,在建国后为配合我国推行重工业战略,经历了蓬勃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国家战略性能源安全供应体系提供了保障。由于资源储量的有限性,经过持续高强度的开采,受限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可持续发展观念淡漠,从计划经济切换至市场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资源利用率没有得到保障,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开采成本大幅攀升,失业人数激增,下岗职工无力承担生活开支等问题,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凸显,有些城市甚至面临矿衰城竭的问题,城市的竞争力急速滑落。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引导产业转型逐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转型效果也良莠不齐,即便是在山东一省,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究竟哪些因素对山东煤城的转型促进作用更加具有决定性,这些因素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通过对于问题的研究,能够科学的分析找到更值得关注和对发展影响力更大的因素,帮助决策者制定城市转型提升过程中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是本文研究的实践目的。本文对产业转型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1)提出问题和收集问题相关材料部分(第1章、第2章、第3章):第1章主要简述了对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现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研究的意义和思路做出简述。第2章对相关概念界定、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衡量尺度,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明确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目标和产业转型的概念。第3章分门别类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回顾了国内外对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差异,寻找到了较为空白的区域,为本文的研究寻找到了切入点。(2)我国煤炭产业综合分析及关于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部分(第4章):第二部分首先通过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东,山东环比各省区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现有能源结构和煤炭发展趋势,说明了煤炭产业的重要性及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的紧迫性。其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构建了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综合计算出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基准城市作为参照。再次,对山东煤城进行随机抽样后完成了样本城市与基准城市间的单项指标动态分析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讨论,得出了关于山东煤城转型灵活性的研究结果。(3)关于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灵活性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路径研究(第5章):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四个主要矛盾。对其中可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因子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研究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并讨论了假设检验结果。(4)结合数据结论对实践经验进行吸取和借鉴部分(第6章):以数据结论的基础,有选择和重点地吸取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值得山东煤城转型提升借鉴的精华。对相关国家的转型模式和提升政策作出了归纳和吸取,分析了其措施方法对山东煤城的启示。(5)关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竞争力系统性提升路径及策略和保障顺利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部分(第7章、第8章):第7章主要结合第五章的定量分析与第六章定性分析的内容,首先从产业角度讨论了新主导产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涉及新主导产业的选择规律、误区、模式等问题。然后又从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展开讨论了提升竞争力的策略。第8章是在通篇对问题研究后对于如何能够以更为柔顺和平滑的方式促进山东煤城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做出的思考和建议。讨论了发展过程中对山东煤城的政策支持在财税引导、金融体系建设、土地使用方式、资本运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及通过对参与国际竞争打破资源诅咒等政府治理方面的问题。

滕晶[4](2013)在《寿光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与研究》文中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发展不仅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持续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提出的课题,以实地调查研究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总结归纳出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及取得的成效,深入剖析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加快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梳理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系统分析了西方产权理论、马克思的集体所有制理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双层经营体制、股份合作制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2)总结归纳了国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模式及启示。(3)立足实地调查,全面分析了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出了寿光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五种模式”并进行了分析说明。(4)系统分析了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包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村收不抵支负债较多、村级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村级班子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等。(5)通过对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统一千群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选用能人治村、夯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创新思维模式、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等。

姜省[5](2012)在《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邑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中部,是我国着名的侨乡。近代这里发展出了可观的中小城镇群,其层级完善,空间结构清晰。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经历市政改良,形成了以骑楼为特征的、具有典型岭南地域特征的市容市貌。本文对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城镇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构建了区域城镇体系-城镇整体空间布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研究体系。与此相对应,以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前提,对中心城镇的选址、整体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以骑楼街市为主、以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为标志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关注近代市政规划与管理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较为全面的阐释了近代四邑地区城镇的近代化特征。首先,以近代四邑侨乡的商业经济繁荣为切入点,对其城镇层级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近代四邑地区的城镇归结为中心城镇、小城(圩)镇两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其数量、等级、规模、密度、空间分布与结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总结其与侨乡经济、交通网络、地方社会力量间的关系。第二,对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市政管理与规划监管进行了分析,对各县工务部门的职能、机构设置、例规章程以及监督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的市政管理和科学的城镇规划是近代四邑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不仅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加快了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受益者负担制度的普遍推行则是城镇基础设施近代化的有力保障。第三,对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城镇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心城镇的位置、空间分布与扩展的特征,认为连城式、组团式、带形是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典型的整体空间格局。对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骑楼街市的基本构成、道路网络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街坊式布局、格网式布局、条带式布局三种道路格局是近代四邑中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形态。小城(圩)镇的空间结构以骑楼街复合圩场为特点,是传统坐商与圩廊相结合的大型圩市形态的延续。以典型的中心城市——台山城为例,分析了其在近代城市职能转型之后,城市整体空间的扩展,其格局转变为以旧县城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组团式形态。城市中部和西翼的内部空间以均质特征格网式道路网和拼贴街坊式道路网为主体,形成了网络交错,自成一体的商业空间形态;城市东翼为三大中学构成的文教区,城市周边则被三大城市公园环绕,具有花园城市的特点。第四,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近代四邑地区的公共空间发展与公共建筑建设。公园是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公共空间,对其选址、空间布局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同时,关注了近代四邑地区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建设精美的文化教育建筑和医疗建筑、市政建筑等,对其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热衷公益的传统与强国富民的社会理想是近代四邑地区城镇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袁连升[6](2005)在《长生公司新条例环境下的销售渠道策略》文中认为《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实施,把疫苗真正地推向了市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垄断疫苗供应的格局被打破,疫苗流通渠道被拓宽。新的营销环境要求长生公司必须调整渠道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新条例给疫苗市场带来的变化,结合长生公司在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新环境给长生公司带来的机会与威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特点选择渠道策略。本文认为长生公司应以渠道为主,实施差异化的渠道策略,加大公司品牌的宣传,提高产品认知度,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朱奚红[7](2005)在《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是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世界的城市化已跨过工业文明阶段进入新全球化与新城市化双向紧密关联的后工业文明阶段。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知识经济在深刻地变革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同时,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一切:从人的素质到城市风貌,从社会组织到价值观念,从城市结构到城市功能,等等。总之,世界城市的发展总体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城市管理从基本理念到具体运作都必须有个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提出了当今城市科学研究和管理科学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后工业社会中城市管理的哲学理念和具体运作是什么?所以本课题研究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的基本定位是把城市放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去研究的。当然,处于世界大格局中的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其城市化进程应如何遵循一般规律,又克服西方城市化过程的弊病,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运作应作怎样的选择。这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本课题综合运用哲学、城市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知识通过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批判的方法等进行反思和考察。全文从三个向度展开研究:从历史到现状——通过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理论的历史研究中,特别是对现代城市的批判性研究中,把握当代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对当代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分析,把握当代城市管理的回应,这种回应又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应。从共性到个性——当代城市管理理念是当代管理理论甚至是当代哲学思想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辐射,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对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宏观把握中,解决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本文共六章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2章),是基础部分,包括城市、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理论的考察,为研究当代城市管理搭建一个理论平台。第二部分(3-4章)是核心部分,包括当代城市管理的哲学理念和基本特征。第三部分(5-6章),是研究的目的,包括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运作。全文从研究城市管理的对象——城市入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城市本质和城市发展的规律,从而把握后工业社会城市的特点。受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和任平(《时尚与冲突》)影响,把城市的发展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古代和中世纪城市——神灵的家园;(2)近代城市——理性的象征;(3)现代城市——人性的异化。对城市作这样的回顾,主要想在历史中把握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人工的物化环境,透过城市所有的物质形态,可以找到隐藏在背后人的因素,城市的历史反映了历史中人的意识和行为,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认识和研究城市,必须放在时代背景中去把握,在时代的精神中体会。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概括这样几条规律:在城乡关系上表现为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差别)——城乡融

常建刚[8](2004)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技体制的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它有助于改变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局面,提高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企业的产权理论的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产权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现时情况,提出了科研院所产权多元化的改革思路。根据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特征、产权关系及其各种因素,明确了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在转制中产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对陕西省省属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调研结果的整理分析,研究了省属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的具体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以此解决省属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阶段中产权明晰问题。针对科研院所转制形成的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为促进其今后的深入发展,本文又进一步研究了对骨干人员采取的产权化激励方式,即将基本工资、短期及长期激励相结合的使用方式。针对大多数转制后的科技型企业为非上市企业,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受到制约的现实情况,本文构建了虚拟股票期权的应用模型。最后,以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已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实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彭红斌[9](2002)在《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文由导言和正文组成。导言部分介绍了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四个问题、选题依据与意义、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对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对外贸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理解以及论文主要观点等内容。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章)是理论部分,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46章)是基础分析,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78章)是战略措施选择,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一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基本特征及类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量性增长与质性发展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只有组成一体才能形成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时间上与空间上协调的、可控与不可控共存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包括量性增长较快、质性发展不足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量性增长不足、质性发展较快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以及质—量性协调发展的系统等三种类型。这三者各有其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和平衡两大基本的子机制。其中动力机制是以持续均衡的方式提供系统的能量,它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以及竞争压力四个方面;平衡机制则以间断的方式对系统运行进行导向或修正,它包括政府管制机制、市场机制、自律机制、社会机制以及国际规范机制等。两大子机制在外贸可持续发展系统实际的运行中,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第三章探讨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平衡能力指标体系三大体系,其中每一指标体系中包括若干个具体指标。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当代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政治环境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在增强,国际政治格局向“一超多强”过渡;国际交往中,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现实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成为中心,“经济外交”的地位日趋凸显;强权政治与贫富悬殊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当代科技环境也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科技进步正日益服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表现为:在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WP=3>在国际贸易结构上,日趋高级化;绿色浪潮的兴起,赋予国际贸易新的内涵:绿色贸易应运而生;在国际贸易手段上,网络贸易兴起;在贸易政策上,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并行发展,管理贸易政策盛行;技术壁垒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等。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目前中国的政局稳定,国力在增强,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较好,基本上能保证本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突出。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入世”会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它将为中国经贸的发展提供多种的机遇,但也冲击着人们思想观念、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与政策、国内的法律体系等,还会造成目前国内某些产业部门的生存危机。第六章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呈现出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发展不足的现状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外贸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外贸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外贸结构不合理;还存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增长贫困化趋势。第七章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点与措施。战略目标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目前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转变为质性与量性发展相协调的系统,由目前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战略基点在于推进外贸创新,包括外贸观念创新、体制与政策创新、市场创新、外贸商品构成创新以外贸工具创新等。战略措施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以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绿色贸易、海外投资、加工贸易、电子商务以及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等。第八章提出了中国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协调好的六大关系。这六大关系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

焦祖尧[10](2000)在《牧童遥指杏花村》文中提出 引子大年三十回家,想欢欢喜喜过个年,却过得并不“欢喜”。高玉文这大半辈子,除了在机关工作,就是在企业里干活。企业干的时间比在机关于的时间长,在这些年月里,每逢过大年,老高在外的次数多,在家的次数少。那时常说

二、体制一变天地宽——山西大同市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革带来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制一变天地宽——山西大同市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革带来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2)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1.1 村庄历史沿革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1.2 新区概述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1.3 企业发展历程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1.4 小结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2.7 小结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5.1 政府主导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5.2 农民主体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5.3 企业支持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讨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基于产业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综述
    2.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衡量尺度和分类
        2.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2.1.2 资源型城市的衡量尺度
        2.1.3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发展困境
        2.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概念和提升目标
        2.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2.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目标
    2.4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发展规律分析
        2.4.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构成分析
        2.4.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律分析
    2.5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概念
        2.5.1 产业转型能力内涵的界定
        2.5.2 产业转型能力的特征
第3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3.1.1 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3.1.2 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现状
        3.1.3 国外对于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3.2.1 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3.2.2 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现状
        3.2.3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3.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文献研究中存在的提升空间
第4章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4.1.1 世界能源结构和煤炭发展趋势与我国异同
        4.1.2 我国自身能源结构与煤炭发展趋势
        4.1.3 山东煤炭发展趋势与各省区间异同
    4.2 关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评价理论依据及基准选取
        4.2.2 指标计算方法
        4.2.3 评价基准的选择
        4.2.4 山东煤城样本数据来源与选择
    4.3 指标项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分析
        4.3.1 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与基准城市间指标的动态分析
        4.3.2 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间部分经济规模指标分析
        4.3.3 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间经济绩效分析
        4.3.4 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间经济结构分析
        4.3.5 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间技术研发能力分析
    4.4 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综合评价
        4.4.1 评价方法
        4.4.2 评价过程
        4.4.3 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与结果评价综合分析
        4.5.1 转型灵活性较强的山东煤城
        4.5.2 转型灵活性中等的山东煤城
        4.5.3 转型灵活性较弱的山东煤城
第5章 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5.1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对比分析及竞争力提升主要矛盾的归纳分析
        5.1.1 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5.1.2 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5.1.3 国内外模型对比分析
        5.1.4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主要矛盾的归纳分析
    5.2 关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主要影响因子的假设检验
    5.3 研究方法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采集
        5.3.3 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检测
        5.4.2 整体拟合度分析
        5.4.3 基于回归系数计算的假设检验
    5.5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5.5.1 转型时机的选择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影响显着
        5.5.2 向非煤产业转型对城市竞争力提升有一定影响
        5.5.3 科技创新对城市竞争力提升有明显影响
        5.5.4 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竞争力提升有一定影响
        5.5.5 对外开放对城市竞争力提升有明显影响
    5.6 本章小结与结果综合分析
        5.6.1 捋顺转型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子间的关系
        5.6.2 建立科技文化和人才文化
        5.6.3 提升开放意识,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机制
第6章 结合数据结论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例进行分析和经验借鉴
    6.1 国内外典型转型实例经验总结
        6.1.1 美国休斯敦经验总结
        6.1.2 德国鲁尔区经验总结
        6.1.3 日本九州经验总结
        6.1.4 英国伯明翰经验总结
        6.1.5 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情况
        6.1.6 山东省枣庄市的转型情况
    6.2 外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模式对比分析
    6.3 外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分析
    6.4 外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经验对山东煤城的启示
第7章 关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竞争力系统性提升路径及策略
    7.1 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
        7.1.1 新主导产业选择规律辨析
        7.1.2 新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7.1.3 新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7.1.4 新主导产业应具备的特点
        7.1.5 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7.1.6 综合评估后选择与城市自身竞争优势匹配的产业
    7.2 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旋律
    7.3 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加
    7.4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
第8章 关于通过保障产业转型顺利推进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财税金融保障支持力度,增加山东煤城转移支付年限
    8.2 将税收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
    8.3 参照国家经验,加强政策性资金融通体系的建设
        8.3.1 试点山东煤城转型政策性银行
        8.3.2 将以企业为导向的投融资变更为以项目为导向
        8.3.3 以山东煤炭城市单位推动政府债券的创新发行
    8.4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环境保障体系
    8.5 以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力度推进国企向更为现代化的企业进行改革
        8.5.1 引入能够长期合作的民营资本,降低国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8.5.2 进行资产化重组和整合
    8.6 以更加适宜的土地政策配合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园区化发展
    8.7 驱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以打破资源诅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及项目参与情况
致谢

(4)寿光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有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研究综述
        1.2.2 国外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寿光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1 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2.1.1 科学流转土地增收
        2.1.2 发展“边角经济”增收
        2.1.3 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增收
        2.1.4 依托农业产业化增收
        2.1.5 经营集体资产增收
    2.2 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开阔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
        2.2.1 严格选优,提升带头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力
        2.2.2 培训培强,增强带头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战斗力
        2.2.3 强化约束,激活带头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原动力
    2.3 突出工作重点,下大力解决后进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问题
        2.3.1 选贤任能,塑强锻硬班子
        2.3.2 清障除碍,优化发展环境
        2.3.3 强化帮扶,促进平衡发展
    2.4 强化激励保障,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源动力
        2.4.1 积极落实配套政策
        2.4.2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第三章 寿光市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3.1.2 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
        3.1.3 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3.1.4 部分村收不抵支,负债较多
        3.1.5 村级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3.1.6 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3.1.7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
    3.2 问题存在的原因
        3.2.1 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战斗力
        3.2.2 干部队伍结构老化,年龄偏大
        3.2.3 村干部能力差,缺乏创新开拓意识,无所作为
        3.2.4 发展集体经济的氛围不够浓厚
        3.2.5 部分村基础条件不足
        3.2.6 外部持续扶持不够
第四章 寿光市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4.1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三个优势
        4.1.1 县域发展优势
        4.1.2 农业产业优势
        4.1.3 政策环境优势
    4.2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三个劣势
        4.2.1 思想方面的劣势
        4.2.2 土地收益方面的劣势
        4.2.3 集体资产方面的劣势
第五章 各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成功案例分析与启示
    5.1 成功案例分析
        5.1.1 流转土地增收案例
        5.1.2 发展“边角经济”增收案例
        5.1.3 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增收案例
        5.1.4 依托农业产业化增收案例
        5.1.5 经营集体资产增收案例
    5.2 几点启示
        5.2.1 发展村集体经济首先要有发展思路
        5.2.2 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
        5.2.3 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多种经营道路
        5.2.4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注重发挥“领头雁”效应
第六章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6.1 统一干群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6.2 选用能人治村,夯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
    6.3 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4 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6.5 科学发展、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村级经济着力点
    6.6 加强组织领导,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6.7 健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发展集体经济动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近代城镇与研究成果
        1.1.1 中国近代城镇的概念和内涵
        1.1.2 中国近代城镇的研究成果
        1.1.3 研究成果述评
    1.2 四邑侨乡与研究成果
        1.2.1 侨乡与四邑侨乡
        1.2.2 四邑侨乡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发展的条件
    2.1 四邑侨乡的自然地理条件
        2.1.1 四邑侨乡的地形地貌特征
        2.1.2 四邑侨乡的气候条件
    2.2 近代四邑侨乡的形成
        2.2.1 近代四邑侨乡形成的经济基础
        2.2.2 近代四邑侨乡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3 近代四邑侨乡的经济特征
        2.3.1 侨汇支持下的消费型经济
        2.3.2 近代四邑侨乡社会的经济门类与发展
    2.4 近代四邑侨乡的社会特征
        2.4.1 近代四邑侨乡的地方自治
        2.4.2 近代四邑侨乡的社会力量与特征
    2.5 近代四邑侨乡的文化特征
        2.5.1 四邑侨乡的传统文化特征
        2.5.2 近代四邑侨乡的文化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四邑侨乡的城镇体系与分布特征
    3.1 清代四邑侨乡的市镇体系特点
        3.1.1 清代四邑侨乡的市镇发展
        3.1.2 清代四邑侨乡市镇体系的层级
        3.1.3 清代四邑侨乡市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与结构
    3.2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发展的基础
        3.2.1 城市发展与城市衰落理论
        3.2.2 侨汇侨资的支持
        3.2.3 近代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与推动
        3.2.4 近代四邑侨乡的交通机械化与城镇地理区位的变迁
    3.3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体系的演变与特征
        3.3.1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职能分化
        3.3.2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位序-规模(Rank-Size)分布
    3.4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3.4.1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体系的扩展
        3.4.2 近代四邑侨乡的中心城镇以台山、开平最为密集
        3.4.3 近代四邑侨乡的中心城镇呈“T”字形的空间分布
        3.4.4 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的外向发展
        3.4.5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双城隔江争利的布局
        3.4.6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空间分布的变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四邑侨乡的市政制度与城镇管理
    4.1 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近代市政的发展
        4.1.1 中国传统城市的管理
        4.1.2 近代中国市政的发端
    4.2 近代中国对西方市政的学习与尝试
        4.2.1 近代欧美市政改革与运作
        4.2.2 中国对近代市政理论的学习途径
        4.2.3 近代中国大型城市的市政改良成果
    4.3 近代四邑侨乡的市政管理机构与运作
        4.3.1 城际关系理论与近代四邑侨乡的市政制度
        4.3.2 近代广州的市政管理与架构
        4.3.3 近代四邑侨乡的市政制度
    4.4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市政管理的成果
        4.4.1 城镇建设与管理的例规章程
        4.4.2 进行地形测绘
        4.4.3 进行城镇规划设计
        4.4.4 法制化管理推进建筑设计与营造
        4.4.5 受益者负担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形态特征与空间结构
    5.1 中国传统城市的形态特征
        5.1.1 关于城市形态的三种主要理论
        5.1.2 中国传统城市的形态特征
    5.2 四邑侨乡传统城镇的形态特征
        5.2.1 四邑侨乡传统城镇的选址
        5.2.2 四邑侨乡传统城镇的整体形态与空间结构
    5.3 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5.3.1 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的位置
        5.3.2 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的整体空间特征
    5.4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5.4.1 城市道路系统与格局
        5.4.2 以骑楼街市为主体的中心城镇形态
        5.4.3 以骑楼街复合市场为特征的小城(圩)镇形态
    5.5 近代台山城的形态演变与特征
        5.5.1 明清新宁城的形态特征
        5.5.2 近代台山城的发展与形态演变
        5.5.3 近代台山城的形态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
    6.1 近代城市政府主导的城镇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发展
    6.2 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的公园建设与特征
        6.2.1 公园在近代中国的意义
        6.2.2 近代中国公园的发展
        6.2.3 近代四邑侨乡的的城镇公园发展与建设
    6.3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公共建筑发展与特征
        6.3.1 文教建筑
        6.3.2 市政建筑
        6.3.3 交通建筑
        6.3.4 医院建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发展演变的动因与当代意义
    7.1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发展与建设的动因
        7.1.1 市政改良成功的范型:广州的影响
        7.1.2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流行与影响
        7.1.3 近代四邑侨乡的商业繁荣促进城镇发展与建设
        7.1.4 近代四邑侨乡的社会力量左右城镇发展进程
        7.1.5 近代四邑侨乡的文化转型加快城镇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建设
        7.1.6 近代市政管理制度化与房地产商业化保障城镇建设的推进
    7.2 近代四邑侨乡城镇形态演化的当代意义
        7.2.1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小城镇的繁荣
        7.2.2 以华侨为代表的民智、民力的重要作用
        7.2.3 城镇建设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长生公司新条例环境下的销售渠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疫苗流通新条例对长生公司渠道策略的影响
    第一节 疫苗行业发展现状及长生公司概况
    第二节 新条例颁布后市场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新条例对长生公司销售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 新条例颁布后长生公司的市场定位
    第一节 疫苗行业的分析
    第二节 长生公司的SWOT分析
    第三节 长生公司的市场定位
第三章 长生公司的销售渠道调整
    第一节 长生公司销售渠道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渠道冲突的分析
    第三节 长生公司渠道策略
第四章 长生公司的销售渠道管理
    第一节 渠道考评
    第二节 渠道冲突的管理
    第三节 对于疫苗行业渠道冲突管理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7)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的新意和价值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参与资料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城市和城市管理
    第一节 城市管理的对象—城市
    第二节 城市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第三节 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管理的理论考察
    第一节 城市管理思想的萌发与演进
    第二节 城市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中国城市管理思想及实践
第三章 当代城市管理的哲学理念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
    第三节 系统的理念
第四章 当代城市管理的特征和趋势
    第一节 城市管理主体:一元与多元
    第二节 城市管理方法:刚性与柔性
    第三节 城市管理手段:综合性与数字化
    第四节 城市管理行为:行政与市场
第五章 当代城市的宏观管理
    第一节 城市战略管理
    第二节 城市化与当代中国城市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 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形象战略
    第四节 城市更新与城市管理创新
第六章 当代城市的微观管理
    第一节 城市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城市管理的职能与内容
    第三节 城市管理的运作机制
主要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8)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思路
2 产权理论
    2.1 企业理论
    2.2 产权理论
    2.3 产权制度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2.4 科研院所产权多元化改革
3 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研究
    3.1 科研院所产权界定与企业效率
    3.2 陕西省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调研
        3.2.1 调研提纲
        3.2.2 调研结果整理分析
    3.3 陕西省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3.3.1 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
        3.3.2 陕西省科研院所产权改革的实现形式
        3.3.3 陕西省科研院所产权界定
    3.4 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有关配套政策
4 科研院所改革产权化激励探讨
    4.1 人力资本产权化激励
    4.2 科研院所改革产权化激励方式
    4.3 虚拟股票期权(PSOP)激励
    4.4 科技型企业激励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实例分析
    5.1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产权制度改革
    5.2 分析及评价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对相关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二、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三、 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涵义的认识
    五、 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
    六、 主要观点与见解
第一部分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一、 量性增长
        二、 质性发展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概述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机制
    第三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
        二、 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三、 平衡能力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 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
        二、 国际经济环境
        三、 科学技术环境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一、 国际贸易的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
        二、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上:日趋高级化
        三、 绿色浪潮的兴起,赋予国际贸易以新内涵:绿色贸易应运而生
        四、 在国际贸易手段上:网络贸易兴起
        五、 在贸易政策上: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行发展,管理贸易政策盛行
        六、 技术壁垒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节 加入WTO,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六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第二节 中国外贸体制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第四节 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第三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外贸创新
        第二节 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三节 确立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其它战略措施
        一、发展商岸贸易
        二、发展绿色贸易
        三、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进料加工贸易
        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第八章 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第一节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
        第三节 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第四节 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第五节 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关系
        第六节 对外贸易与金融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体制一变天地宽——山西大同市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革带来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3]基于产业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 向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4]寿光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与研究[D]. 滕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6)
  • [5]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D]. 姜省.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长生公司新条例环境下的销售渠道策略[D]. 袁连升. 吉林大学, 2005(03)
  • [7]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D]. 朱奚红. 苏州大学, 2005(05)
  • [8]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常建刚.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
  • [9]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D]. 彭红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10]牧童遥指杏花村[J]. 焦祖尧. 黄河, 2000(04)

标签:;  ;  ;  ;  ;  

制度变了,世界变宽了——山西大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带来新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