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一、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马冰倩[1](2020)在《完善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县级政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行政区域单位,研究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水平。本文选取河北省高碑店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对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并收集对完善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议;运用综合分析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借鉴深圳市、浙江省其他地区县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本文紧密结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立足高碑店市实际,提出了总体规划、加大供给、全面动员、配强队伍、健全机制等具体对策。

温演驰[2](2020)在《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类型,自形成设立以来就以实现公益为其根本宗旨,主要承担为社会提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职能。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运用国有或公共资源提供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资源配置不合理、政事不分等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尝试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但因客观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主观思路不清晰,改革几陷于停顿。直至2011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思路开始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原有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并创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我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市场资源配置属性,因此也成为天然的改革试验地。法人治理结构源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却对西方的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属性相类似的非营利组织、高校、公立医院等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将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可行性。我国也的确在广东、上海、浙江、重庆等地进行了先期的试点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随着试点改革不断深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相关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外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思想与认识准备不足、模式生搬硬套、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内部配套制度缺失、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党组织作用不明确等,严重掣肘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历程,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理论、相关试点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剖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借鉴域外经验,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以期为全国各地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供理论及经验参考。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八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着重论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及概念进行概述,并追踪理论溯源,为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阐述并分析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背景、探索历程以及各省市试点改革情况,总结揭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以深圳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了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环境背景、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试点探索情况,并通过对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问卷调查以及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的比较访谈,分析总结当前深圳市试点改革的成效及面临的瓶颈;第五章以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为对象,从实证角度论证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因素,其中研究表明“政策落实不达预期、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是制约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关键问题;第六章研究了日本、美国、新加坡公益组织的治理情况,总结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第七章从目标、原则、内外部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其中外部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内部措施包括明确理事会成员配备、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界定党组织与理事会权力关系;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

赵子漩[3](2020)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贵阳市是西南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紧随时代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给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策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政治经济学、图书馆政治学、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其次,在本文的调研部分,对广州、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对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读者调查,总结现状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调研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且符合贵阳本地特色的完善策略,包括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基础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本文涉及的重要研究方法有: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第一,基础理论部分。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查阅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数据库及藏书的方法,收集丰富的有关于本研究的文献,通过筛选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素材和理论基础。第二,调研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各个图书馆实地参观、对馆长馆员进行专家访谈、获取服务数据等,得到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素材。运用问卷调查法,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针对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参与行为、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并得出研究所需的结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即视角创新和观点创新。一、视角创新。采用适用性的理论视角,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黏性,注重对于实践工作的适用性指导,提出的策略具有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二、观点创新。本文提出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等六大方面的优化策略,不仅为贵阳市,也希望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城市图书馆提供有效指导。

苏笑悦[4](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李旭丽[5](2020)在《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深圳,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致力于构建国际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提出外部指向性需求。同时文化软硬件建设是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但因城市发展政策、时序、经济及功能配套等的原特区内外差异,深圳市域范围内仍然存在以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为代表的非均衡现象;深圳作为典型移民城市,因人口的多元化与动态增长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需求的差异化;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以单向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未形成设施供给、使用和评价主体等广泛参与的规划决策与评价反馈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施配置不合理问题。基于以上城市发展及现状背景,文章以深圳市市区级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研究对象,梳理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分析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现状,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设施配置实践,提出深圳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面临的三个典型适配性差异问题: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失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差异矛盾、服务与反馈的管理连接不足。针对现状典型问题,分析设施配置需求、以公平效率结合、供给需求适应和文化价值认同为价值导向,借鉴系统规划理论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主要思想,从“地”的适配性、“人”的适配性及“服务”的适配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测量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与城市空间、人口之间,设施本身服务能力和实际效用之间的契合和匹配程度。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得到标准化赋值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包括整体、分维度和分类型结果,以期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水平的相对综合的认识。研究对深圳市市区级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进行适配性综合评价。通过GIS空间分析及多种量化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结果为: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整体适配性呈较高水平,设施服务适配性最高,空间适配性最差,博物展览类设施配置适配水平相对较高,表演艺术类设施最低。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形成反馈建议并提出优化对策:形成连续的文化空间体系规划控制;构建多中心等级梯度空间布局;实现适应需求的规划控制;强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的合力与分力;完善需求—供给—运营—评价—反馈配置机制。

程子媛[6](2020)在《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体空间的功能逐步被线上活动取代,吸引力持续下降,面临着一系列的活力问题。因此,结合时代特征重新思考建成环境不可替代的意义,并依据此改善与提升线下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研究者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事实上,当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将人们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人们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建构其社会交往圈层,建成环境承载人的社会交互活动的意义随之凸显。但目前针对建成环境的分析,鲜少从人的社会交互视角切入来深入探讨当下建成环境的重要属性,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更是缺失。为此,本研究从“社会交互”角度来探究建成环境内涵,并建立相关的活力测评方法,从而为时代背景下的建成环境活力营造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下的空间现象与问题,首先从社会交互视角重新探讨了建成环境的意义,提出假设——当今时代建成环境的重要属性是其社会交互属性。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围绕假设进行建成环境的社会交互内涵解析及相关活力测评方法研究。第一,文献综述,通过梳理现有建成环境活力的研究内容与趋势,论证构建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基础理论研究,针对性地从社会交互行为切入,结合历史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述不同视角下的社会交互行为认知,从理论上论证建成环境的社会交互内涵。第三,方法构建,在充分认知社会交互视角下建成环境属性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学人际交往的相关量化研究和自然界的规模法则,构建建成环境活力的基础表征方式。与此同时,梳理与辨析建成环境活力的影响因素,建立具体的建成环境活力量化测评方法。第四,实证验证,选取典型建成环境——福田中心区展开量化实证研究,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开展理论测算与实证分析,以验证研究建立的社会交互视角下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的正确性。通过理论与实际验证,证明社会交互视角是认知建成环境活力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以此构建的建成环境社会交互度测评方法与实际建成环境活力情况基本吻合,该研究假设具有正确性。本研究提出的社会交互度相关理念及其测算方法预期能够为深入认知建成环境的社会交互内涵、提升数字化时代建成环境的吸引力、规划建设富有活力的实体空间提供有益启示。

韩理[7](2019)在《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城市居民邻里之间交流非常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十分淡漠。社区图书馆做为一种激活社区生活的因素,应扮演着城市客厅的角色,为市民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及交流的场所,从而増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成为引导社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社区图书馆的社区属性,以居民的行为需求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指出当前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与案例,重新定义社区图书馆,并基于此提出了关于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虽然数量很大,但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且普遍以“室”的形式存在,规模小,功能配置单一,空间环境冷漠,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笔者综合居民行为模式以及空间评价结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提出社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复合化、人性化、信息化,并基于此认为社区图书馆应该兼具图书阅览、终身教育、休闲娱乐、信息传播与交流四大功能。最后,基于当前“备受政策、资金、场地限制”的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现状,笔者提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社区图书馆建筑布局形式,分别阐述其优劣性以及适用原则,并针对两种布局形式下的建筑平面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外部空间设计、个性化设计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标准化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格局中引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整个社区图书馆网络,同时也可激活社区中一些僵化的公共空间,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増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刘子玉[8](2019)在《深圳市观演建筑演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人才流动和竞争中,成功的城市都是那些能够提供丰富文化生活以及为艺术家和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们提供各种邂逅相识机会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观演建筑的数量和质量与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影响着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深圳市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的腾飞以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居民对文化、精神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提出了“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更高城市定位,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观演建筑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文化设施,承载了城市的演艺梦想也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因此对深圳市历年来观演建筑“量”和“质”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从历史经验中总结不足能更好的认知现在并展望未来。本文以时间为轴,用历史角度审视深圳市观演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对象和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首先概述了我国近现代观演建筑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观演建筑的变化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将搜集到的深圳市多个已建成和正在开展的观演建筑实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格整理,分三个时期对它们的整体情况进行概括,并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各时期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观演建筑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和总结。第三章从城市层面展开详细论述,在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要求和城市布局结构的影响下,分析了深圳市三个时期观演建筑在城市中分布情况与布局变化特点。第四章从建筑层面入手,不同时期政策和市场背景下,从观演建筑的功能组成、综合型观演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模式和内外空间组织方式三个大方面对三个时期深圳市观演建筑的特点分别展开论述,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同时态下观演建筑的共性。第五章首先对上一章三个时期案例层层剖析的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并探析深圳市观演建筑多方面的演变特征;然后指出现阶段发展的不足之处,引入国外优秀案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指明未来深圳市观演建筑优化发展的方向。希望本次的研究能为未来深圳市观演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程亮[9](2019)在《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域,满足市民、读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科技的创新、大环境的变迁为图书馆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科技进步,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的宽度、广度以及便利性也给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何转变重塑服务理念,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供给;如何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公共图书馆活力;如何建立公共图书馆公众参与的效能评价制度,建立起良好的人才队伍,已经是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时期公共文化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为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在介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基本概念基础上,指出了研究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宝贵经验,以福田区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着重对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科技运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指出好的方面的同时分析现状、指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读者服务内容上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服务理念滞后,服务效能低下,提出服务理念重塑,以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就图书馆现实情况和读者满意度调查,提出提升优化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提出科技和应用创新有待加强和深化,要更加注重和紧跟人的需求,运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成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提升读者服务内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上,福田区图书馆需要将总分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活力,促进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本文通过对福田区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国内欠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一面“镜子”,为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微末的智慧和力量。

刘琪[10](2019)在《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式的空间布局难以有效承载社区职能,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本的社区文化设施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社区交往平台,更是社区重要的活力来源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许多社区图书馆由于选址不佳、服务内容单一等,与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相冲突,致使对居民逐渐失去吸引力,成为了形同虚设的配套设施。目前,学术界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较多,但从活力的视角研究设施的空间布局的学术成果较少,而设施周边的活力直接关系到设施的使用效益,也反映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捷性。本文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GIS和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特征、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社区图书馆周边的敏感性和迟钝性活力构成要素,为社区图书馆的布局优化提供策略,进一步为打造社区中心的可行性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呈现不均衡、不公平的特征,部分社区图书馆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相互分散,与人群日常活动范围不匹配,需要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调整;进而对社区图书馆周边的空间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空间的规模集约性、地块肌理性和功能密度是社区图书馆周边活力产生影响的敏感性要素,交通可达性和社区设施区位是迟钝性要素,以及不同的社区性质下的社区图书馆的活力影响要素会有所差异,社区图书馆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要素,另外,社康中心能够作为社区图书馆选址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最后,以“社区中心”为布局新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其一,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完善了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的定量研究;其二,建立了物质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完善了微观层面的空间活力的研究;其三,将活力提升与布局优化相结合,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完善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公共文化服务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2.3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2.2.4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三章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满意度调查
    3.1 高碑店市基本情况
    3.2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3.2.1 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备
        3.2.2 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3.2.3 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3.2.4 较为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3.2.5 自身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影响力日益增大
        3.2.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有所提升
    3.3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相关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3.4 高碑店市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调研分析
        3.4.1 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3.4.2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氛围现状调查及分析
        3.4.3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调查及分析
        3.4.4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四章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4.1.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4.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
        4.1.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队伍力量较弱
        4.1.4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程度较低
    4.2 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全员参与的格局未形成
        4.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经费投入不足
        4.2.3 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参与决策、问效考核等相关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深圳市、浙江省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5.1 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5.1.1 提升“硬件”,公共文化设施完善
        5.1.2 打造“亮点”,文化品牌极具地方特色
        5.1.3 突出“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
    5.2 浙江省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5.2.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多样化
        5.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多元化
        5.2.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特色化
        5.2.4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
        5.2.5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制度化
第六章 完善河北省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6.1 总体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化
    6.2 加大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
        6.2.1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6.2.2 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形式
        6.2.3 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
    6.3 全面动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6.3.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6.3.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6.3.3 发掘群众内在活力
    6.4 配强队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专业化
        6.4.1 提升一批现有文化人才
        6.4.2 引进一批外来文化人才
        6.4.3 打造一批储备文化人才
    6.5 健全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化
        6.5.1 畅通渠道,建立健全群众互动机制
        6.5.2 突出实效,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6.5.3 严格监督,建立健全追究问责机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
    1.1.2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内在需求
    1.1.3 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事业单位
    2.1.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2.1.3 法人治理结构
2.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2.2.1 理事会的内涵与运行
    2.2.2 管理层的权责与构成
    2.2.3 监事会的职能与设置
2.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3.1 共同治理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必要性的生成逻辑:明确定位、共办共治、激发活力
    2.4.2 可行性的生成逻辑:理论可行、政府支持、试点有效 第3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与现状
3.1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出的背景
    3.1.1 我国法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1.2 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确立过程
    3.1.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规范与完善
3.2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
    3.2.1 制度创新探索
    3.2.2 借鉴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结构探索
    3.2.3 全国各地试点经验探索
3.3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成效
    3.3.1 促进厘清政事关系
    3.3.2 探索创新治理模式
    3.3.3 推进整合各方资源
    3.3.4 促进坚守党管干部
3.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面临的问题
    3.4.1 外部层面:法规财政保障不足,利益群体潜在抵触
    3.4.2 内部层面:制度机制运行紊乱,自主管理沦为形式 第4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案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4.1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法规政策环境
    4.1.1 具有法制保障优势
    4.1.2 具有先行示范优势
    4.1.3 具有人力保障优势
    4.1.4 具有财政保障优势
    4.1.5 实行“三不定”政策
4.2 深圳市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4.2.1 管委会模式: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4.2.2 理事会模式:深港产学研基地、南方科技大学
    4.2.3 董事会模式: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4.3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过程
    4.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4 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访谈调查分析
    4.4.1 访谈对象
    4.4.2 访谈设计
    4.4.3 访谈记录
    4.4.4 访谈结论
4.5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成效
    4.5.1 自主管理权限逐步增大
    4.5.2 分权制衡架构逐渐完善
    4.5.3 多元主体共治成效初显
    4.5.4 联合监管体系日趋成熟
4.6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瓶颈
    4.6.1 外部瓶颈:法规制度仍不完善,潜在约束制约自主管理
    4.6.2 内部瓶颈:运行体系仍不健全,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 第5章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治理架构完整性
    5.1.2 治理环境差异性
    5.1.3 治理因素多样性
5.2 调查设计
    5.2.1 总体构思
    5.2.2 样本统计
5.3 调查问卷分析
    5.3.1 政策支持下的全面推广
    5.3.2 经验学习下的探索推进
    5.3.3 地区实践下的改革尝试
5.4 统计数据分析
    5.4.1 变量测量
    5.4.2 因子分析
    5.4.3 认知程度及交叉分析
5.5 调查实证结论
    5.5.1 政策落实效果未达预期
    5.5.2 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
    5.5.3 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 第6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
6.1 日本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1.1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特点
    6.1.2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治理
6.2 美国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2.1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特点
    6.2.2 美国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
6.3 新加坡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3.1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特点
    6.3.2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治理
6.4 经验总结
    6.4.1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4.2 利益各方广泛参与决策
    6.4.3 强化公益组织独立地位
    6.4.4 探索多样法人治理模式 第7章 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7.1 明确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价值目标
    7.1.1 强化法人地位
    7.1.2 维护运作秩序
    7.1.3 保障运行效益
    7.1.4 坚守公益使命
7.2 确立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基本原则
    7.2.1 权责法定原则
    7.2.2 权责明确原则
    7.2.3 协调运转原则
    7.2.4 各方制衡原则
7.3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措施
    7.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7.3.2 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
    7.3.3 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
    7.3.4 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7.4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措施
    7.4.1 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理事配备
    7.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督
    7.4.3 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
    7.4.4 界定党组织理事会权力关系 第8章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3)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日益重要
        1.1.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健全
        1.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为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1.3.2 有利于提高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1.3.3 有利于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图书馆
        2.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政治经济学
        2.2.2 图书馆政治学
        2.2.3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
3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借鉴
    3.1 典型案例选取依据
    3.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4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经验总结
        3.4.1 服务体系架构日趋成熟
        3.4.2 制度建设完善
        3.4.3 阅读推广精彩纷呈
        3.4.4 重视残障人士服务
        3.4.5 注重文化传播
        3.4.6 注重数字化建设
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贵阳市基本情况介绍
    4.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析
        4.2.1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分析
        4.2.2 贵阳市各图书馆基础数据与服务特色
        4.2.3 贵阳市各层次重点公共图书馆服务案例
        4.2.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4.3 用户调研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3 问卷调查结论
5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服务体系架构不完善
    5.2 基础条件较弱
        5.2.1 资金不充裕
        5.2.2 馆舍面积不足
        5.2.3 人员条件有待提高
        5.2.4 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不高
    5.3 基础阅读服务不丰富
    5.4 阅读推广活动较单调
    5.5 弱势群体服务不充分
    5.6 数字文化服务不到位
6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6.1 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
        6.1.1 构建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6.1.2 完善制度建设
        6.1.3 图书馆与各级服务点相辅相成
        6.1.4 实体图书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6.1.5 多元化渠道拓展服务点
    6.2 夯实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
        6.2.1 争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6.2.2 多渠道解决馆舍不足
        6.2.3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性
        6.2.4 完善多种信息资源
    6.3 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
    6.4 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
        6.4.1 基本策略
        6.4.2 重点模式设计
    6.5 重视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6.5.1 未成年人服务
        6.5.2 老年人服务
        6.5.3 残障人士服务
        6.5.4 农民工服务
    6.6 升级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
        6.6.1 引进相关基础设施和阅览设备
        6.6.2 建立公共数字阅览室
        6.6.3 充分利用贵阳大数据优势
        6.6.4 开展数字阅读推广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部分问卷调查数据图表
致谢

(4)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文化与空间
        1.2.2 公共文化设施
        1.2.3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文化发展规划研究
        1.3.2 文化设施规划研究
        1.3.3 文化设施评价研究
        1.3.4 小结
    1.4 理论引介
        1.4.1 系统规划理论
        1.4.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城市案例及深圳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城市文化设施配置案例研究
        2.1.1 西方城市相关规划研究
        2.1.2 西方城市设施布局研究
        2.1.3 亚洲城市相关规划研究
        2.1.4 亚洲城市设施布局研究
        2.1.5 对比总结与经验借鉴
    2.2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基础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2.2 深圳地理人口概况
        2.2.3 深圳文化发展历程
        2.2.4 文化设施配置标准
        2.2.5 时空发展布局脉络
    2.3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特征分析
        2.3.1 数量类型规模
        2.3.2 空间分布格局
        2.3.3 设施建设形式
        2.3.4 使用情况调查
    2.4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差异
        2.4.1 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失配
        2.4.2 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差异矛盾
        2.4.3 服务与反馈的管理连接不足
    2.5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需求分析
        2.5.1 深圳文化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2.5.2 深圳人口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2.5.3 深圳空间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3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3.1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价值取向
        3.1.1 公平效率
        3.1.2 需求适应
        3.1.3 文化认同
    3.2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目的
        3.2.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3 体系构建思路方法
        3.2.4 评价体系技术框架
        3.2.5 评价-反馈机制构建
    3.3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内容及方法
        3.3.1 评价维度
        3.3.2 评价指标
        3.3.3 指标权重
        3.3.4 评价层次
        3.3.5 评价标准
4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评价
    4.1 设施-空间适配评价
        4.1.1 城市格局协调性
        4.1.2 空间功能关联性
        4.1.3 空间分布集聚度
        4.1.4 服务范围覆盖率
        4.1.5 公共交通覆盖率
        4.1.6 道路交通可达性
    4.2 设施-人口适配评价
        4.2.1 人口密度匹配性
        4.2.2 人口结构匹配性
        4.2.3 人口规模覆盖率
        4.2.4 人口分布覆盖率
    4.3 设施-服务适配评价
        4.3.1 功能结构完整性
        4.3.2 服务半径有效性
        4.3.3 服务能力满意度
        4.3.4 服务水平满意度
    4.4 评价结果
        4.4.1 总体评价结果
        4.4.2 分维度评价结果
        4.4.3 分类型评价结果
    4.5 评价反馈
5 结论总结与优化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优化对策
        5.2.1 连续的文化空间体系规划控制
        5.2.2 均衡特区设施配置,形成多中心等级梯度空间布局
        5.2.3 适应需求的规划控制
        5.2.4 强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的合力与分力
        5.2.5 完善需求—供给—运营—评价—反馈配置机制
    5.3 拓展思考
    5.4 创新点
    5.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B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C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今建成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活力问题
        1.1.2 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会交互模式发生转变
        1.1.3 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研究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建成环境
        1.4.2 空间活力
        1.4.3 社会交互
        1.4.4 社会交互度
    1.5 文献综述
        1.5.1 从认知论的角度来解析建成环境活力
        1.5.2 从技术论的角度来解析建成环境活力
        1.5.3 从社会交互的角度来解析建成环境活力
        1.5.4 国内外研究解析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历史发展视角的社会交互行为认知
        2.1.1 前数字化时代的空间发展沿革与社交行为分析
        2.1.2 数字化时代的空间发展沿革与社交行为分析
    2.2 空间研究视角的社会交互行为认知
        2.2.1 从空间感知来认知空间
        2.2.2 从空间行为来认知空间
        2.2.3 从人类聚居来认知空间
    2.3 社会心理视角的社会交互行为认知
        2.3.1 社会交互活动的重要性
        2.3.2 线下社会交互的独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构建
    3.1 测评方法的基本分析原则
        3.1.1 分析原则建立的依据
        3.1.2 以分形理论为指导的分析原则
        3.1.3 以时空结合为指导的分析原则
        3.1.4 以典型城市人为立场的分析原则
    3.2 测评方法的假设及其量化表征
        3.2.1 社会交互度圈层假设
        3.2.2 自然界的规模数列假设
    3.3 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3.3.1 社会交互的形成要素
        3.3.2 活力的来源要素
    3.4 影响因素辨析及其量化方法构建
        3.4.1 主体要素分析
        3.4.2 场所要素分析
        3.4.3 影响因素总结
        3.4.4 事件要素分析
    3.5 测评方法的计算流程及公式总结
        3.5.1 计算流程
        3.5.2 计算公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验证
    4.1 实证研究对象介绍与分析
        4.1.1 对象概况
        4.1.2 现状问题
    4.2 实证研究对象活力测评解析
        4.2.1 确定分析层次
        4.2.2 界定研究范围
    4.3 宏观尺度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分析验证
        4.3.1 划分与编号
        4.3.2 测算与结果
        4.3.3 验证与分析
    4.4 微观尺度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分析验证
        4.4.1 划分与编号
        4.4.2 测算与结果
        4.4.3 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热力图原图记录
附录二 微观尺度社会交互度测度原始数值与最终结果
附录三 微观尺度现场活动强度统计记录
致谢

(7)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缘起及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选题缘起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社区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1.3.1 社区图书馆相关概念
        1.3.2 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2.1.1 区域规划布局
        2.1.2 选址
    2.2 外部空间分析
        2.2.1 独立设置出入口
        2.2.2 共用出入口
    2.3 室内空间分析
        2.3.1 指标控制
        2.3.2 功能配置
        2.3.3 平面布局
        2.3.4 室内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图书馆中读者行为模式与空间环境评价对应研究
    3.1 案例选取与建筑概况
        3.1.1 沙头街道图书馆建筑概况
        3.1.2 悠·图书馆(鹏兴社区)建筑概况
    3.2 调研过程
    3.3 行为观察调研及分析
        3.3.1 预观察
        3.3.2 行为地图绘制
    3.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基本资料
        3.4.2 行为习惯
        3.4.3 环境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规划模式转变与新定位
    4.1 服务人口布局
    4.2 多样化的选址类型
    4.3 社区图书馆的新定位
        4.3.1 发展趋势
        4.3.2 功能定位
    4.4 社区图书馆规划设计原则
        4.4.1 运用大数据了解用户多元需求
        4.4.2 引导居民参与式设计
        4.4.3 建立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5.1 集中式布局与分散式布局
        5.1.1 两种布局模式的定义
        5.1.2 集中式布局原则
        5.1.3 分散式布局原则
        5.1.4 两种布局模式的优劣分析与选用
    5.2 建筑平面设计
        5.2.1 弹性平面设计原则
        5.2.2 平面流线
        5.2.3 空间划分
    5.3 室内空间设计
        5.3.1 室内主格调
        5.3.2 色彩的运用
    5.4 外部空间设计
        5.4.1 独立出入口外部空间设计
        5.4.2 共用出入口外部空间设计
    5.5 为特殊群体进行个性化设计
        5.5.1 为老年人而设计
        5.5.2 为儿童而设计
        5.5.3 无障碍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地址信息一览表
附录B 深圳市部分社区图书馆建筑概况一览表
附录C 问卷调查原文

(8)深圳市观演建筑演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深圳市观演建筑发展概况
    2.1 我国近现代观演建筑发展历程
        2.1.1 早期剧场建设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末)
        2.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剧场建设(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
        2.1.3 改革开放以来“大剧院”风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2 深圳市观演建筑发展概况
        2.2.1 第一时期(1979-1999年)
        2.2.2 第二时期(2000-2009年)
        2.2.3 第三时期(2010年至今)
    2.3 深圳市观演建筑统计分析
        2.3.1 不同时期观演建筑规模统计
        2.3.2 不同时期观演建筑类型统计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市观演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变化
    3.1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政策变化
        3.1.1 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政策
        3.1.2 深圳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配置政策
    3.2 深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3.3 深圳不同时期观演建筑分布情况
        3.3.1 第一时期观演建筑分布情况
        3.3.2 第二时期观演建筑分布情况
        3.3.3 第三时期观演建筑分布情况
    3.4 深圳市观演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变化特点
        3.4.1 特大、大型观演建筑的布局与城市中心体系相契合
        3.4.2 中、小型观演建筑的布局与住宅开发、城中村的分布密切相关
        3.4.3 近年特大型观演建筑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相联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不同时期观演建筑分析
    4.1 第一时期(1979-1999年)
        4.1.1 影响因素
        4.1.2 观演建筑的功能组成
        4.1.3 综合型观演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模式
        4.1.4 观演建筑内外空间的组织方式
    4.2 第二时期(2000-2009年)
        4.2.1 影响因素
        4.2.2 观演建筑的功能组成
        4.2.3 综合型观演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模式
        4.2.4 观演建筑内外空间的组织方式
    4.3 第三时期(2010年至今)
        4.3.1 影响因素
        4.3.2 观演建筑的功能组成
        4.3.3 综合型观演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模式
        4.3.4 观演建筑内外空间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观演建筑演变探析
    5.1 观演建筑的功能组成演变
        5.1.1 观演单元内部功能演变
        5.1.2 与其他功能复合演变
        5.1.3 存在的不足与国外案例的引入
    5.2 综合型观演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模式演变
        5.2.1 与文化、体育设施的水平序列式布局转向垂直立体
        5.2.2 与商业设施的整合与分离并向街区式分散
        5.2.3 存在的不足与国外案例的引入
    5.3 观演建筑内外空间的组织方式演变
        5.3.1 观演功能单元内部交通的可视化与共享化
        5.3.2 观演建筑与其他馆体间的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
        5.3.3 存在的不足与国外案例的引入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深圳市观演建筑案例汇总
致谢

(9)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二、国内对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键概念
        一、公共图书馆及创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总分馆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与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福田区图书馆概况
    第二节 福田区图书馆功能定位及职责
        一、角色定位:多元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二、职能定位:知识信息服务支撑者
        三、资源定位:信息资源集聚和服务阵地
第四章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亮点
        一、以读者为中心建立多元服务体系
        二、打造立体化阅读空间创新体验式阅读
        三、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合作
        四、运用实现互联网+实现数字化阅读
    第二节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不足
        一、服务理念、标准与文化强区目标尚有差距
        二、管理模式和科技运用还需深化
        三、图书馆专业人才成长与发展机制还需健全
第五章 优化建议
    第一节 践行服务理念,增强读者满意度
        一、探索个性化、泛在化服务
        二、向需求靠拢,让读者“点菜”下单
        三、倡导科学管理,激发内外动能
    第二节 多层次着手提升服务效能
        一、强化硬件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二、寻求政府支持,推进“理事会”改革走向深入
        三、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创造读者需求
        四、拓展宣传营销,增强活动影响力
    第三节 加强队伍人才建设
        一、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
        二、创新人才机制,深化激励改革
        三、筑巢引凤,加强人才引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田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2 福田区社区图书馆阅读推广问卷调查表
附录3 福田区图书馆“选书帮”服务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4 对福田区图书馆领导、工作人员的访谈纲要
附录5 正文中引用的人物访谈记录表
致谢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框架
    1.4.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本概念解释及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
        2.1.1.社区图书馆
        2.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1.3.社区中心
        2.1.4.城市空间活力
    2.2.研究综述
        2.2.1.社区图书馆相关研究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2.2.3.社区中心相关研究
        2.2.4.城市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2.2.5.研究述评与小结
    2.3.深圳市基本概况
        2.3.1.深圳市基本情况
        2.3.2.深圳市空间结构
    2.4.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2.4.1.调研地点
        2.4.2.问卷设计
        2.4.3.问卷发放与收回
第3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3.1.1.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网络体系
        3.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概况
        3.1.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布局形式
    3.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3.2.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格局
        3.2.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
        3.2.3.社区图书馆可达范围分析
        3.2.4.社区图书馆可达人口分析
    3.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调研现状分析
        3.3.1.出行方式与花费时间分析
        3.3.2.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分析
        3.3.3.居民需求和使用行为习惯分析
        3.3.4.花费时间与使用频率分析
    3.4.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周边设施分析
        3.4.1.整体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和覆盖率
        3.4.2.各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分析
        3.4.3.社区图书馆与最近社区服务设施距离分析
    3.5.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人群活动分布分析
        3.5.1.人群活动时空变化
        3.5.2.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图书馆分析
        3.5.3.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和量化
        4.1.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
        4.1.2.活力表征数据量化
    4.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的选择和量化
        4.2.1.区位中心性
        4.2.2.地块肌理性
        4.2.3.交通可达性
        4.2.4.规模集约性
        4.2.5.功能多样性
        4.2.6.社区性质
    4.3.数据来源与获取方式
第5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
    5.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
        5.1.1.区位中心性
        5.1.2.地块肌理性
        5.1.3.交通可达性
        5.1.4.规模集约性
        5.1.5.功能多样性
        5.1.6.社区性质
    5.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与表征值分析
        5.2.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分析
        5.2.2.社区图书馆活力表征分析
    5.3.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分析
        5.3.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与活力表征值的相关性分析
        5.3.2.社区图书馆活力共性影响要素分类
        5.3.3.社区图书馆活力差异化影响要素分类
    5.4.案例分析
        5.4.1.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2.混合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3.混合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4.工业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1.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相关结论
        6.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活力相关结论
    6.2.建议
        6.2.1.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建议
        6.2.2.社区图书馆选址优化建议
        6.2.3.社区中心布局与选址建议
    6.3.创新点
    6.4.研究局限与展望
        6.4.1.研究局限
        6.4.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完善高碑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D]. 马冰倩. 河北大学, 2020(03)
  • [2]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 温演驰. 吉林大学, 2020(08)
  • [3]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D]. 赵子漩.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4)
  • [4]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D]. 李旭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社会交互视角下的建成环境活力测评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为例[D]. 程子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韩理. 深圳大学, 2019(09)
  • [8]深圳市观演建筑演变探析[D]. 刘子玉. 深圳大学, 2019(09)
  • [9]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D]. 程亮. 深圳大学, 2019(10)
  •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D]. 刘琪.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