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刚性角后凸对下腰椎的影响及手术治疗

胸腰段刚性角后凸对下腰椎的影响及手术治疗

一、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对下腰椎的影响及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马铮[1](2021)在《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郑国辉[2](2021)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量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PTK)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并探讨其特征,探究PTK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和发生PTK后骨盆代偿的模式。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82例PTK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9例,女53例,年龄53-76岁(平均63.7±5.6),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所有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测量,包括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UA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LA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正常无症状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由文献中获得。统计分析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及PTK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K患者LKCA为46.4°±14.8°,TK为38.9°±15.2°,LL为37.9°±15.1°,UALL为-1.7°±13.9°,LALL为40.2°±12.0°,PI为50.9°±11.7°,PT为25.3°±11.1°,SS为25.4°±12.9°,SVA为57.1mm±41.8mm。TK、LALL、PI、PT、SVA显着高于正常无症状人群(P<0.05),LL、UALL、SS显着低于正常无症状人群(P<0.05);LL与PI、PT、SS、TK、SVA相关(P<0.05),SVA与PI、PT、LL相关(P<0.05),LALL与PI、SS呈显着相关(P<0.05),UALL与PT、SS、TK呈显着相关(P<0.05)。结论PTK患者在TK、LL、PI、PT、SS、SVA等参数上与正常无症状人群有显着差异,矢状面上,脊柱与骨盆参数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局部后凸的产生使骨盆自身的解剖参数变化,同时骨盆因失平衡发生后倾进行代偿;外科手术干预需要合理规划腰椎前凸的重建目标,以恢复局部后凸的正常序列为主。

王飞,于东睿,孙鹏,毕永民,陈立君,孔德良,赵平[3](2019)在《歼击机飞行员胸腰段椎体楔形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歼击机飞行员胸腰段椎体楔形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相关。方法选取2006年—2010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歼击机飞行员作为观察组。根据年龄分层随机选取同期来院改装体检的40名健康歼击机飞行员作为对照组,2组再根据有无楔形变将分为楔形变亚组和无楔形变亚组。采用脊柱X线分析软件在腰椎侧位片上测量并计算T11-L1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胸腰段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测量腰椎核磁轴位像上突出物最大矢状径,并记录椎间盘突出节段数。结果观察组胸腰段椎体楔形变发生率、楔形变椎体数量、椎体楔形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楔形变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楔形变亚a组比无楔形变亚a组胸腰段后凸角大(P<0.05),而2个亚组间腰椎前凸角、椎间盘突出节段数和突出物最大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楔形变亚b组比无楔形变亚b组胸腰段后凸角大(P<0.05);2个亚组间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歼击机飞行员胸腰段椎体楔形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没有力学影响。

张宝[4](2019)在《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9年1月收住行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0例(男18,女12)。年龄在26到48岁(34.7±6.4)岁。发病周期8-24个月(16.7±5.0)月。后凸顶点位于T10-L3。术前都有腰背部疼痛并明显畸形,Cobb角45°-80°(63.6±9.3)°。其中8例伴神经受损患者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B级1例,C级3例,D级4例。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按时佩戴支具后下床适当活动。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植骨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Cobb角、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均按计划完成,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5个月(24.6±12.1)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神经功能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恢复。VAS评分由术前4-9分(6.1±1.6)分降至术后0-4分(1.7±1.1)分。术后1周复查X线片后凸Cobb角6°-26°(21.7±3.1)°,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6°-28°(24.2±2.6)°。术后随访过程中,患者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采用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王天昊[5](2019)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节段临床演变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柱后凸畸形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如创伤、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t,AS)、脊柱结核Pott’s畸形、休门氏病以及退行性脊柱畸形等。脊柱后凸畸形可能会导致腰背部疼痛,严重者伴有矢状面失平衡,甚至由于压迫神经、脊髓,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这种情况,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截骨的过程需要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以获得矫形空间,为了重建截骨后的脊柱序列、维持矫形效果,则需要进行长节段的内固定。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是脊柱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的一种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主要由于近端交界区应力变化引起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内固定近端节段的后凸增大。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关于PJK的研究都关注于可活动的脊柱节段术后的情况,而对于僵硬的脊柱节段如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患者,其术后PJK的情况暂无相关研究报道。PJK主要是由于内固定术后导致近端交界区应力变化引起的交界节段椎体骨折和内固定失败引起症状,严重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析近端交界节段的生物力学响应对揭示PJK的发生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方法十分重要。以往对于脊柱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实验,多是基于人或动物尸体标本进行研究。该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与对于特定疾病的标本难以获得,并且在对比不同结构、不同部位的力学响应时不够精确。有限元(finite element)有限元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将难以分析的目标结构划分为有限数目的单元集合体,可用于精确模拟脊柱和内固定的结构,通过施加不同的载荷,定性、定量的获取脊柱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响应,从而分析PJK的发生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方法,并指导手术设计目的探究AS后凸矫形并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节段的演变和PJK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建立脊柱后凸畸形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研究近端交界节段椎体、钉、棒的生物力学响应,分析PJK的发生机制,并探究骨质疏松对内固定结构的影响。对比分析横联杆对脊柱-内固定结构生物力学响应,提出横联杆的最佳安装数量及部位,尽可能减少PJK发生。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研究回顾2007年至2013年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PJK的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分别在术前、手术后2周和12个月以及术后2年在收集随访资料,记录手术情况、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在入选的83例患者中,有7例(14.5%)患者出现了为PJK,主要表现为近端交界节段的椎体压缩引起局部后凸。术前,PJK组和非PJK组的平均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分别为13.6°和8.5°(p=0.008)。各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和BMI差异均不显着。PJK组术前的胸腰椎后凸角(50.8°±12.6°)和矢状位偏移距离(21.7cm±4.3cm)显着大于非PJK组。PJK在融合至骶骨患者中发生的比例为41.2%(7/17),显着高于最下固定椎选择在腰5或腰4的患者。与非PJK组相比,PJK组的ODI评分没有显着增加。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第二部分脊柱后凸截骨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为分析脊柱后凸截骨术后的力学响应和PJK发生的力学机制,本课题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脊柱后凸畸形VCD截骨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一名男性脊柱后凸畸形志愿者,该患者行脊柱截骨矫形术并进行脊柱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在腰1椎体进行VCD截骨,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胸10至腰4椎体。于术后两周获取该患者的全脊柱CT断层扫描图像,将CT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应用三维算法生成三维点云数据。将三维点云数据导入3-Matic软件中再进行光滑处理,生成胸椎、腰椎三维几何模型。将模型导入ICEM-CFD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在有内固定的椎体上挖孔预留钉道,将钉棒内固定系统导入模型。将所有组件装配,建立脊柱截骨术后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既往实验研究结果设定有限元模型各结构的材料参数。该模型共包含509580个节点及445722个六面体,包括胸椎、腰椎、椎间盘、椎弓根螺钉、钛棒、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以及棘上韧带。建立好模型之后,根据文献实验结果,对本模型进行验证。该模型的几何外形与患者影像学资料吻合,分段加载试验与文献实验结果吻合,能够有效地模拟脊柱生物力学响应,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分析。第三部分脊柱后凸截骨术后近端交界区的生物力学分析在已建立好的脊柱后凸截骨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进行力学加载,模拟人的日常活动,获得近端交界节段的应力、位移数据,分析PJK发生的力学机制。约束模型中骶椎在所有方向上的自由度,将300N的载荷垂直作用于胸1椎体上终板,模拟轴向压缩工况。在胸1椎体上终板对特定节点施加沿着Z轴、X轴、-X轴10 N·m的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以及侧弯运动。获得不同工况下模型整体应力分布,测定近端交界区椎体的应力(胸6至胸11)、位移(胸9至胸11)。根据文献设定不同骨质条件下骨骼的力学参数,比较分析正常骨质模型与骨质疏松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生物力学响应的差异。轴向压缩时,模型最大应力集中在钛棒上,为118MPa。前屈时,近端椎弓根螺钉所承受的应力最大,为221MPa。后伸时和侧弯时,截骨椎为应力集中部位,分别承受47MPa和68MPa的应力。在各工况中近端固定椎体相对受力较小,而胸11椎体的应力又小于胸10。椎体在轴向压缩和前屈时承受的应力较大。固定融合节段与非融合节段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运动中位移差异明显。不同工况下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脊柱应力分布基本一致,骨质疏松时截骨椎承受应力降低,钉棒应力增加,导致钉-骨接触界面的应力集中,引起内固定失败、椎体骨质破坏、塌陷和骨折。第四部分脊柱后凸截骨术后安装横联杆对脊柱内固定结构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本研究在已建立的脊柱模型基础上增加横联杆结构,研究横联杆对脊柱内固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影响和对近端交界节段的力学保护作用,并提出最佳安装数量和位置。应用已建立好的无横联杆结构的脊柱后凸截骨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nCL),根据横联杆的不同数量与放置位置分别建立单横联模型、近端双横联模型、远端双横联模型、两端双横联模型、三横联模型。约束骶椎的在所有方向上的自由度,在胸1椎体上终板施加载荷模拟不同工况。将280N的轴向压缩载荷垂直作用于胸1椎体上终板,模拟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在胸1椎体上终板对特定节点施加10 N·m的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横联杆的数量、部位对脊柱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与无横联杆相比,横联杆明显减小了脊柱的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平均减小22%。随着横联杆数量的增加,脊柱-内固定结构的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近端双横联结构的稳定效果优于其他双横联结构。随着横联杆数量的增加,应力变化没有呈现线性变化。安装一个横联杆时,脊柱-内固定结构的应力被分散。使用两个横联杆,应力分散效果更为明显。但是,三横联结构使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活动范围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导致远端稳定与近端活动相对抗而引起应力集中。因此双横联结构的应力分散效果最佳。双横联的位置不影响脊柱内固定结构的应力分布,而近端双横联结构的应力分散效果更好。远端横联杆远离力加载位置,而且内固定近端结构的应力大于远端节段结构,所以其对结构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及近端横联杆。由此认为,近端双横联结构是最佳结构。前屈时,横联杆使最上固定椎上方椎体的应力平均减小了19.3%,而固定节段椎体上的应力有所增加。在其他工况中,横联杆对近端交界区椎体应力的影响不明显。横联杆明显减小前屈时近端内固定的应力。在后伸和侧弯时,横联杆增加近端螺钉的应力,而减小了近端钛棒的应力。结论1、回顾分析AS术后PJK的临床演变,证实僵硬的脊柱节段也会发生PJK,AS术后PJK发生率为14.5%,主要表现为近端椎体压缩;PJK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矢状面严重失平衡,近端交界区局部严重后凸,矫正不足以及AS疾病进展。2、以术后CT图像建立的脊柱后凸畸形VCD截骨术后的全六面体单元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脊柱后凸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后的生物力学响应,在实体标本难以获得的情况下提供了精确仿真的生物力学研究平台。3、模拟脊柱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弯的活动,分析近端交界节段的生物力学响应,发现PJK的发生机制是,近端交界节段的应力集中,以及非固定融合节段与固定融合节段的位移差异。预防措施可以从这近端交界节段的应力和位移两个方面来设计。骨质疏松可能增加骨折和内固定失败的风险。4、横联杆能够分散应力,增强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近端双横联结构是最佳安装方式。横联杆能够减小内固定上端椎体以及近端钉棒的应力,减小椎体骨折、钉棒断裂的风险,对PJK起到预防作用。

王春雷[6](2019)在《腰椎融合术后依据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对重建合理腰椎前凸的简易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通过手术恢复合理的腰椎前凸角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利用骨盆入射角推导出重建合理腰椎前凸的预测方程,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62名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作为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指标,并认定为ODI评分在第75百分位截止值下的患者为“生活质量良好”同时被纳入良好健康生活质量(HRQOL)组。在该组中,使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参数与ODI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推出通过手术恢复合理腰椎前凸的预测方程。结果:总共有42例患者末次随访ODI评分小于29(第75百分位截止值)被纳入良好的HRQOL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L、SS和TK是与ODI密切相关的重要参数。PI与LL(r=0.765,P<0.001),SS(r=0.610,P<0.001),PT(r=0.490,P<0.001),TK(r=0.509,P<0.001)具有显着的相关性。LL与SS(r=0.669,P<0.001)和TK(r=0.676,P<0.001)之间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出合理的腰椎前凸的预测方程:LL=0.59×PI+12(r=0.765,P<0.001)。通过验证发现预测的LL与实际LL之间的良好相关性(r=0.52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5.6°,明显小于比其他6种预测方程的平均绝对误差。结论:通过腰椎手术恢复合理的腰椎前凸角的预测方程:LL=0.59×PI+12,这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为中国人群提供更合适,更简单的腰椎前凸预测。它可以作为腰椎矫正手术中恢复合理的腰椎前凸的决策工具,并对提高腰椎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陈金传[7](2018)在《经椎弓根楔形精确截骨和“蛋壳”技术截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楔形精确截骨和"蛋壳"技术截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11月分别行经椎弓根截骨术(PSO)的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楔形组(PSO楔形精确截骨)17例和蛋壳组(PSO"蛋壳"技术截骨)19例。记录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VAS和ODI评分、ASIA脊髓功能分级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术中出血量楔形组明显少于蛋壳组(P<0.05)。随访时间10-18个月[(12.3±4.5)个月]。楔形组和蛋壳组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明显矫正(P<0.05);VAS评分和ODI指数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楔形组矫正丢失角度明显小于蛋壳组(P<0.05)。楔形组术前6例C级3例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4例D级2例恢复至E级;蛋壳组术前8例C级3例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5例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两组患者均有1例出现脑脊液漏;楔形组末次随访未见假关节形成,融合率100%,蛋壳组有4例出现假关节,融合率78.9%。结论 PSO楔形精确截骨术和PSO"蛋壳"技术截骨术均能有效矫正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术后矫正效果满意,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明显。但PSO楔形精确截骨术术中出血更少,能更好地避免术后假关节形成,且融合率较高。

路闯,李辉,祝文钢,代振动,田俊华,贾会光,赵惠强[8](2018)在《后路选择性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截骨方式的选择。[方法]2010年7月2017年10月治疗1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术前伤椎上终板和上后缘完整与移位情况,8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椎体截骨组),1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间隙椎体截骨组),比较分析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两种术式均没有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后凸角、术后侧凸角、术后病椎前后缘高度差无明显差别。[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均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敖霜,贾一明,冷辉,赵宇,隋雨新,张皓[9](2016)在《后路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中期随访评价》文中指出背景:脊柱矫形修复过程中主要的难点是最大限度的矫正后凸畸形同时如何减小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避免出现相应的脊髓神经损伤。目的:探讨后路一期顶椎或椎间隙截骨矫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方法及其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后路一期顶椎或椎间隙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病历资料,治疗前后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度、Frankel分级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通过复查脊柱X射线片或CT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0-36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5.1个月。后凸Cobb角由治疗前的78.4°(38°-110°)矫正治疗后10 d的7°(-8°-24°)。矫正率为90%,末次随访时平均为7.9°,矫形丢失平均0.9°。16例不全瘫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B级0例,C级3例,D级5例,E级8例,较治疗前获得显着改善(P<0.05)。42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治疗后7个月出现融合节段远端螺钉及钛棒松动1例,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双下肢无力1例,一侧下肢疼痛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一期顶椎或椎间隙截骨矫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内固定牢固,融合率高,并发症较少,中期随访效果较满意。

林正龙[10](2015)在《经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病理特点,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和Smith-Peterson截骨术(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9.01至2014.09.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应力性骨折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治疗的16例病人的资料,其中应用PSO术7人,SPO术9人,平均年龄40.75±8.62岁(21-76岁),平均随访时间:6.50±1.60月(3-10月)。通过分析术前和术后Cobb角变化、JOA评分、Frankel分级、影像学资料(X线);比较患者术后外观、生活工作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该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Cobb角平均为:21.61°±22.65°,术后Cobb角平均为:-8.54°±20.49°,术后较术前矫正平均:30.37°±23.65°。病人的JOA评分术前14.13±3.64,术后24.13±1.55,术后JOA评分腰背痛改善率为:69.70±7.43%。Frankel分级术前10例D级,6例E级,术后16例均为E级。结合术后及随访复查的影像学资料(X线)所见,内固定物未见松动和断裂现象,未出现假关节等现象,1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后及随访复查的影像学资料(X线)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未出现假关节等现象。患者外观及生活工作较术前均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特点为起病隐匿,骨质疏松并后凸畸形,其合并胸腰段骨折应力集中,更易出现神经性损伤和骨不连等。2.后路截骨术可显着改善脊柱后凸,重建矢状面平衡,改善外观,恢复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神经系统功能。3.在后路截骨矫正畸形后长节段固定,可靠的椎体间对合、植骨,使植骨融合率更高,疗效满意。

二、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对下腰椎的影响及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对下腰椎的影响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歼击机飞行员胸腰段椎体楔形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椎体楔形变发生率、楔形变椎体数量、楔形变程度比较
    2.2 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突出节段数、最大矢状径的比较
3 讨论

(4)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依据
    2.3 治疗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过程
        2.3.3 术后处理
    2.4 评价标准及指标
        2.4.1 神经功能评价标准
        2.4.2 矫形效果评价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3.3 影像学评价
    3.4 VAS评分对比
    3.5 临床病例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
    4.2 疾病特点及诊断
    4.3 手术的必要性及适应症
    4.4 手术目的及方法
        4.4.1 SPO术
        4.4.2 PSO术
        4.4.3 VCR术
        4.4.4 前方撑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术
    4.5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节段临床演变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脊柱后凸截骨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脊柱后凸截骨术后近端交界节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脊柱后凸截骨术后安装横联杆对脊柱内固定结构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有限元方法在脊柱截骨矫形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腰椎融合术后依据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对重建合理腰椎前凸的简易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融合术中恢复充分腰椎前凸的现行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经椎弓根楔形精确截骨和“蛋壳”技术截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后路选择性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后路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中期随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材料
    1.4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修复前检查
    1.5方法
        1.5.1 修复方法
        体位与显露固定节段
        切除截骨椎双侧横突、小关节突及棘突和椎板
        矫形
        植骨
        1.5.2修复后处理
    1.6 主要观察指标
        影像学评价
        神经功能评价
    1.7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2.2随访情况
    2.3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
    2.4后凸畸形Frankel分级情况
    2.5不良事件
3 讨论Discussion
    3.1胸腰段脊椎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后凸畸形引起的胸腰椎解剖学变化
    3.2本方案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必要性、优势及中期随访结果
    3.3后路一期顶椎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修复方案

(10)经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2.方法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2.影像学检查
    3.手术前后 Cobb 角度数变化
    4.手术前后 JOA 评分变化
    5.手术前后 Frankel 分级变化
    6.典型病例
讨论
    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2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段应力性骨折后骨不连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3 强直性脊椎炎合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诊断
    4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治疗
    5 围手术期的治疗
    6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治疗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对下腰椎的影响及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D]. 马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2]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D]. 郑国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歼击机飞行员胸腰段椎体楔形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J]. 王飞,于东睿,孙鹏,毕永民,陈立君,孔德良,赵平.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3)
  • [4]经后路前方张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结核性角状后凸畸形[D]. 张宝. 青海大学, 2019(04)
  • [5]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节段临床演变及生物力学分析[D]. 王天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腰椎融合术后依据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对重建合理腰椎前凸的简易预测[D]. 王春雷.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经椎弓根楔形精确截骨和“蛋壳”技术截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J]. 陈金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A4)
  • [8]后路选择性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J]. 路闯,李辉,祝文钢,代振动,田俊华,贾会光,赵惠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17)
  • [9]后路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中期随访评价[J]. 敖霜,贾一明,冷辉,赵宇,隋雨新,张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04)
  • [10]经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应力性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D]. 林正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胸腰段刚性角后凸对下腰椎的影响及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