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五个隐忧

改善民生的五个隐忧

一、改善人民生活的五大隐忧(论文文献综述)

雷婉璐[1](2019)在《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司法改革整体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六年来,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与分析的。对此,本文选取“功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功能是评价一项制度、政策或方案是否值得创设、是否值得存在以及是否值得改革的重要指标。如果改革能够有效实现其功能预期,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积极的客观后果,就具有了在社会结构中存在并持续存在的理由。如果改革不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预期,甚至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客观后果,就可能被废弃或继续改革以契合现有的社会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发挥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司法责任制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是什么?司法责任制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制度设计之初的功能预期?司法责任制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客观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客观后果?如何对这些客观后果进行正负评价?在对这些问题的逐步回答中,通过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和客观功能的描述,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检视和评估,提出如何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进路与具体方略,以期能够为司法责任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实现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上的知识增量,同时为司法责任制改革中某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与理论上的证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并采用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作为主要研究框架对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一事项进行功能分析,旨在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和客观功能进行描述与评价。对功能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客观评价的恰当视角,也是对其存废以及如何改进的有效途径。司法责任制改革从改革内容来看,包括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即让审理者裁判,和司法问责制改革,即让裁判者负责。在问题意识作为改革基本方法论的前提下,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意识在于司法裁判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现象影响了审判权的正常运行,违背了司法规律,导致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全,由此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在于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运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问题意识在于司法问责制度在以往的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其功能预期在于消除这些困境,对法官进行有效问责。但是,在对司法责任制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进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司法责任制改革还产生了诸多与改革初衷不符的反功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功能发挥途径受到阻碍,消解了改革的积极效果,因而应当进行一种改革思路的转向,寻求阻碍改革功能发挥途径的关键因素,认真对待作为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的法官需求,加大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充实司法改革的理论储备,为改革进一步提供正当性基础,化解司法改革举措推行的难度。司法问责制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司法问责事由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司法问责制本身的功能预期设定超过了制度所能承载的限度,从而对现有的司法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部分功能发挥失灵的现象;另一部分是司法问责主体和程序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改革的司法化导向不足。针对不同的原因,应当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案。就司法问责的实体改革而言,应对司法责任制的功能预期进行适当的减负,司法责任制的功能预期应当集中在对司法公信力的维护与恢复上,对于其他司法责任制无法承载的功能预期应当寻找适当的功能替代物。制度预期的设定直接决定了该制度的模式和内容。在对司法责任制制度功能预期合理减负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法官惩戒制。将法官不当行为和裁判结果错误均纳入法官惩戒的事由当中,对法官不当行为的惩戒采用“仅需行为造成公众对司法公信之损害即可”的标准;对于裁判错误则区别对待,在法官行为良好的前提下,如果属于明显而低级的错误则可能受到追责,反之免责。就司法问责的程序改革而言,我国应当进一步对司法问责程序进行司法化改造。

贺睿博[2](2019)在《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剖析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构建县域连续性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与实现模型,明确整合型支付的内涵与设计,探索整合型支付在连续性服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靶点、作用路径及作用方式,提出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为医保支付促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相关的文献,了解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关键变量与二者关联研究的热点,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行为相关理论内涵与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文献支撑。(2)现场干预与调查法。本研究基于在河南省信阳市两县所做的干预实验,现场干预已完成连续性临床路径制定与推行,以及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沟通工作,相关调查针对两县展开。(3)专家咨询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专家咨询完成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以及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12.0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以梳理连续性服务的实现路径与整合型支付的作用路径。(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医保住院数据库进行再入院数据筛选与倾向得分匹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以分析县乡之间住院服务的连续性;对医生与患者调查问卷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5)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使用系统动力学中因果循环图与动态反馈建模分析对整合型支付在实现连续性服务过程中作用环节与作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构建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结果】(1)识别出县域连续性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并进行分类,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卫生部门管理者(政策落实)、医保部门管理者(资金管理)、患者及家属(质量与费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管理者(效益与发展)、临床科室主任及医生(收入与风险),共9类,他们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连续性服务的实现。(2)服务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多数卫生院具备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但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通过连续性服务优化县域就诊结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入院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他们往往不考虑入院患者之前诊疗的情况,县乡之间的服务连续性较差。(3)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视角下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连续性服务19个关键要素。使用Nvivo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发现,社会层面的政策效应、价值导向、经济效应主要作用于组织层面的机构运行、机构管理,关系层面的机构内部关系、机构间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组织层面与关系层面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层面的连续性服务提供。理想情景与现实情境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社会层面医保经济效应缺失导致其他层面实现路径的堵塞。(4)整合型支付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整合型支付能够满足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同时提升县级医院经济效益,增加乡镇卫生院收益以及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以息县脑梗塞为例,整合型支付实施县级医院可获得181.34万元的“激励补偿”,较强能力卫生院增加339.54万业务收入,能力一般卫生院增加23.19万业务收入,患者自付费用减少174.91万元,人均降低737.39元)。(5)构建了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模型。整合型支付无法直接作用于连续性服务,而是通过对政策落实、机构效益、机构协作关系、领导对连续性服务支持与患者自付费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连续性服务实现,其中机构效益、领导支持、机构协作与患者依从性为最主要变量,而床位使用压力、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程度与患者依从性是影响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最直接的变量。【结论与建议】结论: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医保支付导向性作用缺失,使各层面的实现路径出现断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间服务连续性程度较低。整合型支付能够有效促进连续性服务的实现:在社会层面,发挥经济效应、政策效应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在组织层面,能够提高机构经济效益和领导对连续性服务的支持,从而降低床位使用压力以及提高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的程度,通过与个体层面的医生收入关联而影响其服务提供;关系层面,有助于打破县乡间利益壁垒,改善机构间协作关系,通过多次沟通与配合逐步建立信任;以及整合型支付有效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从而提高依从性。建议:县域在开展整合型支付时,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保障供需双方利益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领导成本效益意识的提高,以及机构内部管理的相应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医疗与医保的良性循环。【创新与不足】创新:基于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多视角、多层面确定了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的关键要素,并梳理实现路径及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是服务整合与机构协作探索的延伸,也为县域开展连续性服务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兼顾多方利益的整合型支付概念与设计,明确了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及其之间相互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流图阐述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是医保支付理论研究的拓展,突出了医保对医疗服务系统建设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型支付的实施策略。不足:尽管研究阐述了整合型支付的作用机制,但由于整合型支付与连续性服务实践较少,难以对机制进行验证;虽然调查涵盖了多方的直接参与者,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研究基于在中部地区河南省两县开展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同样适合东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验证。

李振水[3](2017)在《总额预付制对北京市属公立医院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促进形成合理医疗费用的关键。我国建立基础医疗保障制度以来,不断膨胀的医疗费用仍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调配医疗资源流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医疗保险的支付不仅对医务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还会对整个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必须重视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通过文献调查、比较研究、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4所试点医院在实施医保预付制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医保总费用的变化情况、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针对数据中的服务量、次均费用、人次人头比、药占比等变化状况。对总额预付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以期为北京公立三级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提供有效指导。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随着总额预付制的实施,医保患者服务量和医药费用相对稳定并逐年上升,同时,医保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药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新技术与新诊疗项目的增加、耗材采购及使用问题突出、收治重症患者的增多等因素有可能造成医院总额预付的超支,没有明显推诿患者、过度服务及分解就医出现。实施总额预付取得的成果,包括有效的控制了医保基金支出增速;患者的次均费用和住院药占比均有所降低;提高医保部门自身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表现在医保部门的管理不够精细化;对医疗过程缺乏监管;医院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分解就医和推诿病人的现象不可避免。结合北京及国内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总结现有问题,提出继续完善北京市施行的总额预付制管理对策,应综合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合理测算指标总额,完善考核;学习国外预付制成功的经验,推进按病种付费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抓住目前医改的整体形势,“三医联动”,完善医药服务的定价机制;建立总额预付定价机制,在医疗和医保机构之间引入谈判机制。

崔清妍[4](2016)在《“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的基础山,确立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在当前新形势下,要想稳步实现这个总目标和人民的愿望,归根结底是要做好人才工作。对于经历了“7·5”事件后的新疆来说,人才更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才能谈稳定谈发展。随着对安全形势的担忧,新疆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制约着新疆方方面面的发展进度。新疆经济基础薄弱,在关于人才的问题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急需对人才进行培养、开发和利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以及查询相关数据对新疆人才流失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阐述了“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产生的新状况和新特点,以及当前新疆所面临的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人才流失现象,提出对于安全形势的担忧成为“7·5”事件后后新疆人才流失的新刺激点和重要原因,从而,在这样的分析前提下,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和思考。由于官方对于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缺失,从而给本文论据部分的展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者只能通过间接数据、问卷调查及访谈信息等对论点进行支撑。在分析新疆人才流失的原因时,主要突出了“7·5”事件后新建人才流失问题出现的新状况和新特点,进而引出安全形势的下降对于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的激化作用,同时,安全形势的下降也被列为新疆人才流失的新的首要影响因素。对于对策和建议,也是基于此基础上。至此,使得全文不再只是单纯分析人才流失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安全形势对于新疆人才流失,乃至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吴寅博[5](2016)在《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安排,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贫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各项规则制度不够健全,存在一系列的隐患。村镇银行的创设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强大续航能力,真正服务于广大贫困的农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刺激疲软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若使村镇银行健康稳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制度的完善和配套设施的齐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准入制度的构建。因此,本文首先深入浅出的分析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运行背景,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其“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横向与国外相关银行的制度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最后,针对我国村镇银行试点运营的情况,提出对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构想。从而进一步响应国家的宏观政策,使村镇银行成为“扶贫致富”、繁荣新农村建设的标兵。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村镇银行的基本理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其设立环境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进而阐释市场准入制度是其最重要的环节,并对其制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得出需求和供给是制约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成本--效益”的共赢。另一方面,从经济法学分析不完全竞争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的重要性,从而站在经济法学的角度上分析其市场准入制度在运行中所面临的窘境。第三部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注册资本金制度、主体资格制度、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业务准入制度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其运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隐患。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外相关银行的制度进行分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在国外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美国社区银行、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经验。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借鉴和移植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第五部分是提出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构想。通过第三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结合第四部分域外的前车之鉴。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独特国情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其主体资格制度、注册资本金制度、业务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等方面更加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为村镇银行的高效、科学、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周婷[6](2016)在《我国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问题历来是政治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历史经验表明,卫生筹资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调与互补对于提高卫生资金筹集与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医疗卫生服务的诸多特性有别于普通商品,如其社会效益往往大于个体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市场失灵”的问题,基于个人成本效益分析的决策往往造成消费不足,因此,政府应进行干预和调控;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可能存在低效、反应迟缓、寻租等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失灵”的发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补充。建国以来,政府和市场在我国卫生筹资中的作用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二者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也引发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广泛研究与讨论。本文以我国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为研究主线,在理论阐释、历史考察、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和医疗机构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国内外案例,探寻了政府与市场作用的最佳比例范围,并揭示了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剖析了我国医疗机构筹资机制及其对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卫生筹资结构的目标,并指出了改善筹资公平性与效率的途径。关于我国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如何结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公共)与个人(家庭)在筹资中的最佳比例问题。本文首先考察了WHO卫生绩效排名前20名国家的筹资情况,发现除个别国家(如新加坡、瑞士)由于其医疗卫生体制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卫生支出占比较低外,大部分国家的占比介于70%-80%之间,平均占比为74%,占比中位数为76%,最高值达到87%。此外,本文还使用1995-2015年203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来考察政府卫生筹资占比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政府与市场筹资的最佳比例。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而对于中高收入国家,非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即政府筹资比例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峰值在80%左右。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建议,我国未来可以75%-80%为政府卫生筹资占比的政策目标。考虑到医疗费用只是卫生总费用的部分,从上述目标推断医疗费用中政府与个人支付比例的政策目标,政府筹资在医疗费用中的最佳占比约为72-78%,相应地个人占比约为22%-28%。从卫生筹资公平性的角度,本文对城乡、地区和医保制度之间政府与市场占比的差距进行了比较,并进而提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财政分权制度、社会医疗保险碎片化、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三个方面,并基于此提出建议。从医疗机构的筹资补偿机制层面,本文通过对“补供方”与“补需方”两种模式的利弊及国内外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建议对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医院主要采取“补供方”的模式,由政府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将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性服务与疾病管理与控制上来;而对三级医院则更多地采取“补需方”的补偿方式,即由各类医保购买服务,以鼓励市场充分竞争,并满足参保人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本文对医疗机构的微观激励问题给予特别关注,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重视使各类医疗机构的微观激励与社会目标更好吻合的问题。如果二者保持一致,就容易形成正面激励;如果二者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就容易形成负面激励或“坏的市场经济”,造成医疗行为的扭曲。例如要从源头上解决药价虚高、过度医疗的问题,就要消除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价格扭曲和以药补医等“坏的市场经济”,否则仅靠行政手段则难以奏效。本文还通过对支付方式的比较,提出应以预付制为核心,根据其特点与利弊综合运用不同手段,以减少医疗服务供方道德风险的发生。本文还对以英、美、德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卫生筹资体制的改革与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趋势是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均向更为混合的“中间道路”靠拢,即在医疗卫生体制中政府作用较强的国家逐渐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而市场作用较强的国家则加强政府干预,这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以改善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在卫生筹资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尤其对具有外部性、公共品、收入再分配等性质的医疗卫生领域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同时,市场在卫生筹资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应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卫生筹资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功能。在我国未来卫生筹资制度的发展中,应强调同时运用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使二者统一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与效率的提高。

徐敏[7](2016)在《基于转换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的医保费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医疗保障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改革的“缓冲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参保人群的“广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近年来医疗费用增长迅速,使得某些疾病患者负担加重甚至难以承担,某些医保经办机构也出现财政赤字,难以为继。研究表明:医疗费用已成为我国居民继食品消费、教育消费后的第三大日常消费,若不及时控制将导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下降。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费用控制的研究,总体而言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关键。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通常是一种第三方支付方式,这样的支付方式下关联着医、保、患三个群体不同的利益目标,从而导致各自不同的激励,这往往造成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矛盾。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不断变换对医院的付费方式,医保与医药始终在博弈中追求平衡。经过国内外不断探索,目前有五种基本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按服务项目付费(fee for service)、总额预付制(glob budget)、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按服务单元付费(service unite)和按病种付费(diseases related to groups)。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实行以来,各种方式都已经在某些地区进行了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各种方式均是围绕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展开的,它们侧重不同,各有利弊。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但这种方式弊病诸多,因为这种支付方式下医院的收入与所提供的服务量成正比且医疗市场信息本身在医患之间的高度不对称,这很可能会导致医疗服务者在利益的驱动下鼓励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采用名贵进口药材,重复门诊,多次住院等浪费医保基金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患者与医院通过不正当的方式(骗保行为)合力挤占统筹基金的现象。鉴于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医疗服务市场特殊的地位,对其费用的控制是医保费用控制的关键和核心。为此,2012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提出“在未来几年里,在所有医疗保险统筹地区实行总额预付制”。总额预付制(glob budget),此方式因为在提供医疗服务以前就已经将相关费用划拨给了医院,因此医院在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不会任意扩大服务项目而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费用控制效果十分明显。实行总额预付制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的测算每家医院的预算总额。现行的预算总额的测算方法主要依赖于各家医院各自往年的医疗总费用、人均费用及病人总数。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这些医疗保险费用预算总额的测算方式是基于单个样本的估计问题,结果不稳定,预测精度不高。此外,部分医院为了在下一年得到更多的医疗保险费用预算,可能人为地调高往年的医疗总费用。因此在进行医保基金分配时我们还应考虑验证往年医院提供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国内关于医保费用分配及监控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周鑫,吴正虎(2010)、胡苏云(2012)、刘鹏涛、芦巧玲、魏佳(2010)、马晓静,钟东波,杨立群(2009)),鲜有文献通过数理模型来定量分析。李好奇,林华珍等(2015)在总额预付制前提下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了医疗保险费用预算总额的测算及监控方法,他们方法在测算费用时,不只依赖于往年的费用与病人数,同时也基于同期、同类别其他医院的费用与病人数,因此更加的客观与科学。但是实际情况中,医疗卫生数据通常是偏态的,研究发现偏态性通常会造成估计是有偏的或无效的(Manning(1998), Mullahy (1998), Blough et al. (1999), Manning et al.(2005))。针对偏态数据,目前有两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对其进行建模,一种是传统的广义线性模型及其拓展(Basu and Rathouz,2005; Blough et al.,1999; Chiou and Muller,1998);第二种是转换模型(Carroll and Ruppert,1988, page 116; Manning,1998; Mullahy,1998; Manning et al.,2005)。相比广义线性模型(GLM),转换模型在因变量与自变量关系十分复杂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模型转换引入一个特殊分布(比如正态的、同方差或者对称分布)来简化模型,以此得到更有效的估计(Ruppert,2001)。本文使用的模型是在李好奇,林华珍等(2015)研究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基础上的一个改进,针对住院医保费用数据严重的偏态性采用了转换模型进行变换,再基于同期同类别其他医院的不同病种费用情况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自动识别费用不合理医院。该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1.转换函数的估计采用的是非参数方法。通常的参数方法要求预先设定一个具体的模型形式,然后利用数据估计出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这样的假定下当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跟设定的模型差距较大的话,往往会造成有偏估计。如: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原本是指数型关系,若我们简单的利用线性模型则不能完全刻画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进行预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医疗数据十分复杂,无法通过先验信息以确定转换函数具体形式,因此我们采用非参数方法来估计转换函数。此方法在估计过程中以数据驱动来自动选择模型形式,所以更加稳健;2.该模型通过“漂移值”来表明医疗费用中由医院本身引起的差异,因此可比较不同医院间“漂移值”大小来自动识别费用不合理的医院。3.模型在估计费用时所采用的数据不仅包括本医院所涉及的不同病种费用,同时也借鉴了同时期同级别的其他医院不同病种的费用,因此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将该模型应用于四川省2011年部分城镇职工住院医保费用数据(涉及684家医院、283种疾病),我们发现:基于转换函数的混合效应模型相较于李好奇、林华珍(2015)他们的方法能更好的拟合数据,并给出了每家医院相关疾病费用的合理参考;最后通过该方法初步识别了23家费用相对不合理的医院,为医保费用的测算与监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对于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鲁於[8](2016)在《完善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额预付制是一种从供给层面控制医疗费用的工具。相较于其他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因具有最佳的控制费用效果而倍受青睐,上海市从2002年开展总额预付试点,并很快全面推广到所有公立医院。然而,制度在控制费用的同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对上海总额预付制实施情况做以评估和修正,以适应民情和“新医改”的需要。论文主要分四大部分、七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研究基奠。开篇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框架和方法等,通过第二章对相关概念、理论支撑和研究综述的梳理,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三章、第四章,陈述上海总额预付制的发展沿革及制度试点以来的具体做法,并从医患双方的感知调查中洞悉制度推行中积极经验和运行现状。第三部分即论文第五章,主要从中观维度剖析制度实施情况。依据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制度设计初衷,从制度效果(费用控制、受益程度)、实施效应(参保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回应、资源配置公平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揭露制度运行发展的障碍和问题。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基于以上政策做法和定量模型的推演,结合典型国家的总额预付制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独特之处和可复制的经验,以上海市医保实际情况为基准,提出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的具体策略和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宏观视角的政策研究、微观视角的感知调查、以及中观视角的制度评估相结合,从政策演变和实证评估两个维度对总额预付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深度解剖。

刘蔚欣[9](2016)在《上海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行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连年超过GDP增速,个人卫生总支出占比总费用已超警戒线,“看病贵”成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新医改在2009年颁布,力推被誉为“控制医疗费用最有效”的支付制度——总额预付制。上海地区已于2002年开始探索、实践这一制度,积累逾十余年经验。本文以上海市公立医院为研究主体,将其在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总额预付制下的行为模式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内容,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搭建理论模型的定量分析、案例数据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支付制度下公立医院的行为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按服务项目付费阶段,采用理性经济人假设,构建公立医院与患者就医博弈的模型,得出公立医院采取合理或过度医疗行为与患者的经济水平相关;构建公立医院与医疗机构监管博弈模型,得出公立医院合理医疗的概率与监管成本负相关,与社会负面损失成本、受到处罚正相关的量化公式。总额预付制阶段,采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到结论:公立医院采取合理或过度医疗行为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公立医院合理医疗的概率也与按服务项目付费阶段的三个要素相关;此外添加了公立医院与医疗机构的预算博弈,得到公立医院需通过内部制度改善,实现结余,才能达到与医疗机构争取预算的纳什均衡。案例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入手,得到总额预付制实施后医院的医疗行为改善,医疗费用控制、费用结构均得到优化的结论。通过分析模型公式与案例数据发现,总额预付制对于上海市公立医院的医保支出确实起到控制作用,同时通过预算协商模式倒逼医院改革,然而总额预付制下患者自费费用上升、公立医院主导患者就医的问题也亟待探讨。最后提出建议:公立医院可探索多元支付方式、构建医疗联合体解决总额预付制的制度缺陷;医疗机构需提升监管效率,纠察公立医院的违规行为;患者可借助互联网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通过对公立医院、医疗机构、患者提出相关建议,期待总额预付制能更加行之有效地运行。

程华[10](2015)在《我国微型金融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微型金融作为一种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其摆脱贫困的创新工具与制度,自诞生起,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其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为业界与学术界广泛关注。微型金融以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为目标客户,为他们提供持续可得的金融服务。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不同于正规金融组织的形式、工具和制度创新,为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一系列旨在帮助穷人提高收入、平滑消费、管理风险、支持生产的金融服务。我国的微型金融机构的现状怎样?微型金融机构减缓贫困的影响作用如何?微型金融减缓贫困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是什么?本文将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本文首先对微型金融的基本理论及贫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主要界定了微型金融的内涵,功能及微型金融机构的类型,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微型金融的减贫作用。其次,本文介绍了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农村的贫困现状,并疏导了微型金融机构减贫的具体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农村信用社1978-2012年的数据为例,对我国微型金融机构对农村贫困的减缓作用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微型金融的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减缓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在短期,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再次,本文对国外微型金融机构减贫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微型金融减贫的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现实意义主要在于构建了微型金融对农村减贫影响的分析框架以及对我国微型金融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基于此提出了我国微型金融减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改善人民生活的五大隐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人民生活的五大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三、现有研究述评
第一章 司法责任制概述
    第一节 司法责任的概念分析
        一、多学科视角下的“责任”概念
        (一)法学研究中的“责任”概念
        (二)心理学研究中的“责任”概念
        (三)道德责任
        二、司法责任的双重属性
        (一)内在规定性与外在规定性
        (二)前瞻性与溯及性
        三、“司法责任”的身份问题
        (一)司法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角色责任
        (二)司法责任的客体是公平正义
        (三)司法责任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四、“司法责任”的蕴含问题
        (一)司法责任制具有特殊的制度目的
        (二)司法责任具有特殊的构成要件
        (三)司法责任具有独立的追责体系。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概念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司法责任制
        二、近现代司法责任制
        三、当代司法责任制
    第三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战略地位
        二、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审理者的内涵
        (二)裁判者的内涵
        三、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二)明确司法人员职责和权限
        (三)审判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四)法官履职保障制度改革
        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逻辑构成
第二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第一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一)制度与实践的背离
        (二)我国司法问责事由的现状与困境
        (三)我国司法问责主体与程序的现状与困境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一)统一司法问责的范围
        (二)整合司法责任的类型
        (三)消除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负面效应
        (四)保障司法问责主体的中立性
        (五)司法问责程序的科学化
第三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正功能
        (一)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重新定位
        (二)法官员额制改革已全面完成
        (三)审判团队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四)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探索
        (五)推行领导办案常态化
        (六)专业法官会议的建立
        (七)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追责
        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反功能
        (一)审判权独立运行的可能障碍
        (二)案多人少矛盾加剧
        (三)改革效果差异性较大
        (四)改革的同步性欠缺
        (五)法官离职现象加剧的风险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一、司法问责制改革的正功能
        (一)事后追责
        (二)增强法官的责任心
        (四)加强法官的责任感
        (五)促进法官进步
        (六)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建立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反功能
        (一)责任形式的乱象仍然存在
        (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负面效应并未根本消除
        (三)法官惩戒主体与程序的部分弊端依然存在
第四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改革对象对改革效果的消解
        二、改革推行方式对改革效果的消解
        (一)改革推行过程的行政化特征
        (二)改革推进方式的消极影响
        三、改革举措的针对性不强
        (一)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不强
        (二)不同层级法院的针对性不强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超负
        (一)我国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多元性
        (二)我国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逻辑断裂
        (三)司法问责制的功能替代物
        二、司法问责程序改革的司法化导向不足
        (一)我国法官惩戒程序的定性
        (二)法官惩戒程序改革司法化不足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完善思路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必然性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历史因果性
        (二)矛盾论视域下的司法责任制改革
        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认真对待改革对象
        (二)加大司法改革政策制定的开放性
        (三)司法改革理论的进一步充实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完善思路
        一、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减负
        二、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模式选择
        (一)欧美国家的行为-结果模式
        (二)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重构
        三、我国法官惩戒主体与程序的理论探索
        (一)法官惩戒事由的发现机制
        (二)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完善路径
        (三)法官惩戒程序的司法化改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现场干预与调查
        1.3.3 利益相关者分析
        1.3.4 专家咨询
        1.3.5 再入院数据筛选技术与倾向得分匹配
        1.3.6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1.3.7 案例分析
        1.3.8 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质性分析
        1.3.9 ROCCIPI框架分析
    1.4 研究思路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行为相关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连续性服务
        2.2.1 连续性服务内涵与发展
        2.2.2 连续性服务关键变量
    2.3 整合型支付
        2.3.1 医保支付内涵与发展
        2.3.2 医保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相关研究
        2.3.3 整合型支付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
    2.4 本章小结
3 县域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3.1.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3.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3.2.1 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
        3.2.2 服务接受方利益诉求
        3.2.3 机构管理方利益诉求
        3.2.4 服务提供方利益诉求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
    3.4 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机制分析
    4.1 县域连续性服务现状与实施
        4.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4.1.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
        4.1.3 县域住院服务连续性评价
        4.1.4 连续性服务设计与实施
    4.2 县域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4.2.1 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4.2.2 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4.2.3 其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响因素分析
    4.3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模型构建
        4.3.1 关键要素确定
        4.3.2 实现路径梳理
        4.3.3 实现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整合型支付设计及作用机制分析
    5.1 典型案例:河南省息县协作医疗
        5.1.1 “一条路径走到底”的服务提供
        5.1.2 “分段支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
        5.1.3 经验总结与思考
    5.2 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测算
        5.2.1 整合型支付的设计
        5.2.2 整合型支付的效果
    5.3 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
        5.3.1 专家基本情况
        5.3.2 专家咨询结果
    5.4 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分析
        5.4.1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5.4.2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反馈基模生成
        5.4.3 整合型支付作用路径梳理
        5.4.4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以连续性服务为导向的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
    6.1 县域内开展整合型支付ROCCIPI分析
    6.2 社会层面——顺势而动,分阶段实施
    6.3 组织层面——以功能定位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益
    6.4 关系层面——破除县乡利益壁垒,建立协作机制
    6.5 个体层面——兼顾医患双方利益,保障持续运行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与价值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工具

(3)总额预付制对北京市属公立医院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基本概念解析
        2.总额预付制测算方法
        3.总额预付调整因素
    (二)论文的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博弈理论
        3.道德风险理论
二、北京市实施现状及情况分析
    (一)北京市总额预付实施现状
    (二)北京市四家试点单位实证分析
    (三)预付制实施后取得的效果、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三、国内试点地区总额预付制实施摡况和对比分析
    (一)国内医疗机构实施情况
        1.镇江总额预付制的实施情况
        2.上海总额预付制的实施情况
        3.天津总额预付制的实施情况
    (二)国内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的优劣分析
        1.总额预付制的优势
        2.总额预付制的缺点
        3.总额预付的机遇
        4.医保总额预付的挑战
    (三)总额预付制对医保机构的影响
        1.对医保基金的影响
        2.对年度测算指标的影响
    (四)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影响
        1.对医疗服务提供者产生影响
        2.对医务人员产生的影响
    (五)国内实施情况对北京市实施的启示分析
四、国外总额预付制比较、借鉴分析
    (一)加拿大的实施情况
    (二)澳大利亚的实施情况
    (三)德国总额预付制的实施情况
    (四)日本的实施情况
    (五)国外实施情况对北京市实施总额预付的借鉴分析
五、北京市属公立医院总额预付制的完善路径
    (一)继续推广完善北京市总额预付制
        1.医保付费应采用多种支付方式的组合
        2.以精细化为目标,确定医疗机构总额
        3.合理的考核机制
    (二)学习国内外实施预付制的成功经验
        1.推行按病种付费管理
        2.完善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
    (三)对公立医院补偿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1.完善医疗、医药、医保之间的改革联动
        2.优化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确保制度落实
    (四)创新总额预付定价机制,推行谈判制度
        1.应该确立总额预付定价机制
        2.引入谈判制度,建立协商机制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语

(4)“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人才研究相关理论
        1.人才定义
        2.人才流动及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相关理论
一、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的历史回顾
    (一)新疆人才队伍建设概况
        1.人才培养状况
        2.人才引进状况
    (二)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的产生
    (三)90年代至“7.5”事件以来人才流失问题的发展
二、“7·5”事件后人才流失的新状况、新特点
    (一)人才流失日益严重
    (二)流失层次增多
    (三)流失领域广阔
    (四)流失涉及的地区广泛
三、“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人才流失对于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
    (二)人才流失对于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人才流失对于文化方面的消极影响
    (四)人才流失对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
四、“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安全形势的担忧成为人才流失的新的重要原因
    (二)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人才流失的刺激
    (三)家庭因素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新疆人才流失的影响
    (四)经济待遇对新疆人才流失的影响
    (五)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对新疆人才流失的影响
五、对策、建议
    (一)要把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抓
    (二)营造良好融洽的民族关系
    (三)优化当前社会环境
    (四)创造有利于人才留下的政策环境
    (五)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激发人们对新疆的朴素情感
    (六)人才要以新疆稳定和发展为己任
    (七)对于人才要注意培养和保护
    (八)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践意义
    (一)村镇银行的运行环境
        1.村镇银行的概念及性质
        2.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4.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简述
    (二)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三)建立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意义及价值
二、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1.村镇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2.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二)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经济法理论基础分析
        1.不完全竞争理论
        2.政府失灵理论
三、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体资格准入制度
        1.主发起人制度的分析
        2.股权设置结构的问题分析
    (二)注册资本金制度
        1.注册资本的限额分析
        2.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注册资本金制度
    (三)业务准入制度
        1.业务对象的范围不够明确
        2.异地存贷业务的限制
        3.对自身特色业务缺少话语权
    (四)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1.高管的选用资格规定过于笼统
        2.对高管的任职资格要求太过僵硬
        3.一般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规定的缺失
四、国外相关制度的概况与借鉴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况与借鉴
        1.美国社区银行的简介
        2.美国社区银行的独特之处
    (二)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况与借鉴
        1.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简介
        2.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独特之处
    (三)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1.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概况
        2.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独特之处
五、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议
    (一)主体资格准入制度完善
        1.股权设置结构的分析
        2.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分析
        3. 我国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建议
    (二)注册资本准入制度的完善
        1.注册资本制度的功能分析
        2.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设置的因素
        3.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的设置分析
    (三)业务准入制度的完善
        1.明确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
        2.关于异地存贷款规定的分析
        3.实行利率市场化
        4.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
    (四)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完善
        1.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资格分析
        2.一般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结构
        二、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经济学理论及概念
        二、经济学流派关于政府与市场角色与定位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中作用的变迁
    第一节 建国以后政府占主导的卫生筹资体制(1949-1979年)
        一、城镇地区政府主导下的卫生筹资体制
        二、农村地区政府推动下的卫生筹资体制
        三、对建国后我国城乡卫生筹资体制的评价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导向的卫生筹资体制(1979-2003年)
        一、政府对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逐步退出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
        三、对改革开放后城乡卫生筹资体制的评价
    第三节 新时期政府加强作用的卫生筹资体制(2003年至今)
        一、政府在卫生筹资中主导地位的重新发挥
        二、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大力推动
        三、对新时期我国卫生筹资体制的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国家层面卫生筹资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中的最佳比例分析
        一、政府卫生支出水平的影响因素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总量中的占比
        三、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中作用的最佳比例探讨
    第二节 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公平性方面的作用
        一、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现状分析
        二、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欠佳的原因分析
        三、改善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的途径探讨
    第三节 我国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中作用的案例比较分析
        一、政府发挥财政托底作用——神木案例
        二、公立医院民营化——宿迁案例
        三、医药分开与提升医务人员薪酬并举——三明案例
        四、三地案例对我国卫生筹资模式选择的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医疗机构筹资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在我国医疗机构筹资来源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的不同模式分析
        二、我国三级医疗机构的筹资来源分析
        三、我国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筹资来源分析
    第二节 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及其影响
        一、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不同支付方式
        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的实践
        三、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支付与医疗价格扭曲
    第三节 我国医疗机构激励机制对政府卫生筹资效率的影响
        一、我国政府卫生筹资总体效率表现
        二、我国医疗机构激励机制对政府卫生筹资效率的影响
        三、扭转我国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政策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卫生筹资影响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政府卫生筹资影响健康水平的研究动态
        一、政府卫生筹资影响健康水平的国外研究动态
        二、政府卫生筹资影响健康水平的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二节 政府卫生筹资与健康水平:基于国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说明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计量结果和解释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达国家政府与市场在卫生筹资中的作用及其启示
    第一节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其弊端
        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举措
        三、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第二节 美国政府对市场化卫生筹资模式的干预
        一、美国市场化卫生筹资模式及其弊端
        二、美国奥巴马政府新医改的举措
        三、对美国奥巴马医疗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干预与市场作用的平衡
        一、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与特征
        二、德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相关举措
        三、对德国医疗卫生筹资制度改革的评价
    第四节 英、美、德三国卫生筹资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英美德三国卫生筹资制度改革历程的特征总结
        二、英美德三国卫生筹资制度改革中政府和市场作用分析
        三、英美德三国卫生筹资制度及其改革的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转换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的医保费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学术价值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医疗保险基本支付方式
    2.1 研究支付方式的意义
    2.2 各支付方式及其优缺点
    2.3 五种支付方式效率与控费比较
    2.4 骗保行为的产生及其主要方式
    2.5 支付方式与骗保行为之间的关系
    2.6 医疗保险改革方向
3. 模型介绍
    3.1 多元线性模型
    3.2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3.3 医疗卫生数据的偏态性研究
        3.3.1 广义线性模型
        3.3.2 转换模型
4. 改进的混合效应模型
    4.1 基于转换模型的混合效应模型
    4.2 具体算法实现
5. 实例结果分析
    5.1 数据预处理
    5.2 医疗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基于转换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医疗数据研究
        5.3.1 费用测算
        5.3.2 费用不合理医院的识别
6.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完善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总额预付制的概念界定
    2.2 总额预付制的理论基础
        2.2.1 道德风险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上海市总额预付制的发展沿革与实践
    3.1 上海市总额预付制的发展沿革
        3.1.1 实施背景
        3.1.2 政策演变
        3.1.3 推进过程
    3.2 上海市总额预付制经办管理实践
        3.2.1 工作流程
        3.2.2 具体做法
    3.3 上海市总额预付制的特点
        3.3.1 分阶段渐进式推进总额预付制
        3.3.2 多方协调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3.3.3 采用弹性约束和奖罚并举的复合管理机制
第四章 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感知调查
    4.1 医方感知调查
        4.1.1 对预付额度的看法
        4.1.2 对医方工作行为的影响
        4.1.3 对总额预付制的评价
    4.2 患方感知调查
        4.2.1 认知情况
        4.2.2 就医感知
第五章 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综合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维度的确定
    5.2 总额预付制的综合评估
        5.2.1 费用控制效果评估
        5.2.2 参保人受益情况评估
        5.2.3 医疗服务质量评估
        5.2.4 资源分配公平性评估
        5.2.5 医疗资源分配效率评估
    5.3 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的问题分析
        5.3.1 预付额度的测算缺乏合理精细的方法
        5.3.2 供方道德风险问题层出不穷
        5.3.3 医疗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六章 典型国家总额预付制的比较和经验借鉴
    6.1 典型国家支付方式概述
        6.1.1 英国模式
        6.1.2 德国模式
        6.1.3 加拿大模式
    6.2 典型国家制度运行情况比较
        6.2.1 总额预付制度类型比较
        6.2.2 总额预付分配比较
        6.2.3 费用控制效果比较
    6.3 经验借鉴
        6.3.1 探索与我国医保制度匹配的总额分配方式
        6.3.2 以总额预付制为主体,配合其他付费制度发力
        6.3.3 控费用与提质量并举,注重医疗服务监管
第七章 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的完善策略
    7.1 总体思路
    7.2 关键环节
        7.2.1 探索完善多种支付制度的有机结合
        7.2.2 考核评估与激励双管齐下
    7.3 具体完善策略
        7.3.1 总额测算环节:“分阶段+分类型+分方式+弹性预算”策略
        7.3.2 道德风险防控:“第三方评估反馈”策略
        7.3.3 医疗服务环节:监控改善策略
        7.3.4 其他配套支撑
    7.4 对策建议
        7.4.1 政府应发挥宏观统筹作用
        7.4.2 医保机构应转变角色发挥监管作用
        7.4.3 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7.4.4 参保人应强化合理就医和监督意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针对医方的问卷
    附录 2:针对患方的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上海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看病贵”成社会难题
        1.1.2 总额预付制缓解上海医保缺口
        1.1.3 公立医院行为模式变化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疗保险体系的相关理论
        2.1.1 参与主体分析
        2.1.2 医疗保险的特点
    2.2 医疗保险费用的相关理论
        2.2.1 医疗保险费用构成及增长原因
        2.2.2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相关理论
    2.3 总额预付制的相关论述
        2.3.1 国内总额预付制文献综述
        2.3.2 国际总额预付制文献综述
    2.4 模型理论综述
        2.4.1 博弈论
        2.4.2 理性经济人
        2.4.3 道德风险理论
        2.4.4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模型建立:按服务项目付费
    3.1 背景介绍
    3.2 博弈分析:公立医院与患者的就医博弈
        3.2.1 博弈过程
        3.2.2 模型假设
        3.2.3 参数设定
        3.2.4 结果分析
    3.3 博弈分析:公立医院与医疗机构的监管博弈
        3.3.1 博弈过程
        3.3.2 模型假设
        3.3.3 参数设定
        3.3.4 结果分析
第四章 模型建立:总额预付制
    4.1 背景介绍
    4.2 博弈分析:公立医院与医疗机构的预算博弈
        4.2.1 博弈过程
        4.2.2 模型假设
        4.2.3 参数设立
        4.2.4 结果分析
    4.3 博弈分析:公立医院与患者的就医博弈
        4.3.1 博弈过程
        4.3.2 模型假设
        4.3.3 参数设定
        4.3.4 结果分析
    4.4 博弈分析:公立医院与医疗机构的监管博弈
        4.4.1 博弈过程
        4.4.2 模型假设
        4.4.3 参数设定
        4.4.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医疗保险运行效果分析
    5.1 上海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营分析
    5.2 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运营分析
        5.2.1 控费效果显着
        5.2.2 医院管理效率提升
        5.2.3 医院偏爱自费患者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总额预付制实现有效控费
        6.1.2 总额预付制下患者自费费用上升
        6.1.3 公立医院主导患者就医选择
        6.1.4 医疗机构需提升处罚金额
        6.1.5 预算额度倒逼医院改革
    6.2 研究建议
        6.2.1 探索多元支付方式
        6.2.2 构建医疗联合体
        6.2.3 医疗机构需提升监管效率
        6.2.4 借互联网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
    6.3 研究限制
    6.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微型金融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微型金融对贫困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微型金融的相关理论
        2.1.1 微型金融机构的概念与特征
        2.1.2 微型金融机构的类型
        2.1.3 微型金融的理论基础
    2.2 贫困的定义与度量
        2.2.1 贫困的定义
        2.2.2 贫困的度量
    2.3 微型金融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
        2.3.1 微型金融对减缓贫困的直接影响
        2.3.2 微型金融对减缓贫困的间接影响
第三章 我国微型金融机构与农村贫困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3.1.1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2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3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4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2 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3.3 微型金融机构减缓贫困的具体途径
        3.3.1 信贷支持以提供必要的资本
        3.3.2 提供必要的其他金融及非金融服务
第四章 微型金融对我国农村减贫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的构建
    4.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特征
    4.3 实证研究方法
    4.4 实证分析过程
        4.4.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4.2 Johansen协整检验
        4.4.3 误差修正模型
        4.4.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4.5 脉冲响应函数
    4.5 实证结果总结
第五章 国外微型金融减贫的成功经验借鉴
    5.1 典型的国外微型金融机构及其减贫经验
        5.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及其减贫模式运行
        5.1.2 印度尼西亚微型金融机构及其减贫业务特点
        5.1.3 印度微型金融体系的减贫项目和计划
        5.1.4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及其减贫机制设计
    5.2 国外微型金融减贫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减贫的政策建议
    6.1 扩大微型金融覆盖范围
    6.2 推行小额贷款利率市场化
    6.3 拓宽微型金融机构融资渠道
    6.4 加强微型金融风险管理
    6.5 增强微型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6.6 完善微型金融监管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改善人民生活的五大隐忧(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D]. 雷婉璐. 吉林大学, 2019(02)
  • [2]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D]. 贺睿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总额预付制对北京市属公立医院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振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4]“7·5”事件后新疆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 崔清妍. 新疆大学, 2016(02)
  • [5]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D]. 吴寅博. 河南大学, 2016(03)
  • [6]我国卫生筹资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D]. 周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09)
  • [7]基于转换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的医保费用控制研究[D]. 徐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8]完善上海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研究[D]. 鲁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2)
  • [9]上海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行为模式研究[D]. 刘蔚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我国微型金融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D]. 程华. 西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改善民生的五个隐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