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I/O监控模块设计

远程I/O监控模块设计

一、远程I/O监控模块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郭润梅[1](2021)在《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全面做好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升级工作,不仅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关键措施,而且是达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在高职教学中,很需要一种能够把PLC、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气动与液压、数控加工等多种知识融入在一起实现工业生产的先进实训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简称FMS,是一个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加工系统,发展迅速,在众多工业领域内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应用。但是,相较国外来看,国内在FMS领域的起步更晚,高校配备的FMS实训设备相对落后。本文以包含总控单元、执行单元、立体仓储单元、CNC加工单元、打磨加工单元、CCD视觉检测单元、成品分拣单元组成的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为模型,研究了模拟的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平台,并对实训平台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满足了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首先,介绍了柔性制造系统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柔性制造系统所实现的技术为基础,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ABB机器人集成通讯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这些技术为实现系统的过程控制和监测提供了技术基础。接着对柔性制造系统的布局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训任务需求确定了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总体设计。其次,对柔性制造系统构建与集成,主要硬件的设计与选取,尤其是对各部分的性能参数指标等进行了探索,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硬件方面,对I/O分配表和电气控制主电路以及各模块接口电路进行设计。在软件方面,采用PLC控制技术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并完成了系统软件总体设计、初始化方案设计、紧急处理系统设计、各单元的软件设计。在通信方面,采用S7-1200PLC完成组网控制,利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中转设备进行通信,选定的组态软件是WinCC,每个单元配置远程I/O模块,总控单元PLC通过工业以太网与各单元控制器和远程I/O模块实现流程信号交互和信号监控,构成一个完整整体,在主站(上位机)的统一控制下协调各单元工作,从而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的过程控制。最后,基于WinCC对柔性制造系统进行了监控界面的设计。在分析了学生能力目标后,对本实训平台进行了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并且组织学生对实训项目进行了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对系统的电路、气路和通信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完善之后继续以分拣实验为例再次进行系统的调试与运行。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验证了所研究搭建的实训平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盼婷[2](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工业领域各大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有效管理和大量生产数据的高效存储。沥青搅拌站为我国的公路、桥梁领域提供着重要材料。目前,我国搅拌站的发展,一方面,一个企业一般有多个搅拌站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站点大都位于偏僻的郊外,每个站点就像一片信息的孤岛,不能及时分享生产数据而且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故障处理周期长,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半自动化的生产和半信息化的管理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拥有“一体化”的平台,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集成化,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模式。另外,搅拌站的生产一直以来都是用量多、生产过程复杂、成品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加强搅拌站生产的质量监督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平台设计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具体工作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设计上位机数据采集方案完成控制系统与远程系统数据交互的接口。第二,搭建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通信,完成现场、云平台及远程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三,基于HT For Web技术的监控,利用HT For Web技术,创建可视化界面,模拟现场生产过程,完成远程界面的可视化实时监控,为远程监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第四,根据沥青搅拌站日常的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需求,设计了 GPS地图、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管理等五大功能部分,实现了所有站点在地图上集中显示,生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远程共享,保证了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管理。整个系统在Visual Stdio 2017集成环境下,基于.Net平台,结合MVC的设计模式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并将系统部署上“云”。最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系统各部分均可正常运行,整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提高搅拌站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加快传统行业向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刘鑫[3](2021)在《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文中研究说明地铁空调机组在投入运营后使用频繁,易出现空调机组故障,其中因轴承故障引起皮带摩擦冒烟导致现场设备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地铁的平安运营。目前地铁空调机组设备监控信息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平台以及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中较为分散和单一,仅对空调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逐站监控。同时,由于线网空调机组设备众多,控制中心调度及专业人员在设备监控及巡检过程中按照固有模式难以覆盖到所有空调机组设备,无法对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发展趋势进行提前预警,或者获知空调机组轴承出现了故障。因此,研究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以现有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为平台,通过获取实时监测数据判断空调机组轴承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轴承故障状态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论文首先对空调机组轴承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分析对比了多种轴承性能监测方法,研究确定了轴承运行状态的优劣参数及诊断标准,设计了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软硬件方案,利用地铁现有设备及网络平台,通过增加振动传感器、数据监测点等措施,实现了轴承状态检测及振动超限时的报警与停机;同时对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各站空调机组设备监控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为设备监控及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方便、直观的监视操作界面。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监控系统完成后,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目前该系统已在西安地铁线网中进行安装应用,系统上线后故障预防效果明显。

储承贵[4](2021)在《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激光晶体材料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光电子材料之一,在工业、医疗、军工等多领域广泛应用。上称重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由多个功能子系统组成,包括提拉与旋转运动控制、重量控制、温度控制等子系统。提拉与旋转运动系统中的低速爬行、称重系统中电源和机械振动对称重的干扰、晶体生长温度梯度变化导致的晶体生长力不足、各子系统总线异构的实时互联和晶体生长过程数据的有效利用等问题,是影响晶体生长的主要因素。在提拉与旋转运动系统中,采用机械优化设计和速度控制器+低通滤波器+陷波器的复合控制方案,提高了电机运动的跟随精度和稳定性;在重量控制系统中,为了克服电源和机械振动的干扰,采用滑动窗口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法对称重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从而保证称重精度和稳定性;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将温度环作为晶体生长串级回路的副回路,采用欠生长控制策略,保证了温度梯度变化下晶体的生长力;针对系统集成中多总线设备并存的问题,提出基于I/O映射的多总线异构系统实时互联方案;针对晶体生长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存储和利用的问题,采用云存储的方式,解决了海量生长数据的存储问题,并通过云服务器进行晶体生长画面的云发布,实现了晶体生长过程的远程实时监控和动态显示。实验表明,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复合控制方案保证了电机低速运行的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低速运动中的爬行问题;称重装置能够实现重量的精准测量,重量误差小于±0.1g;晶体生长采用串级回路控制,保证了晶体的生长力,通过对晶体生长数据的分析,直径误差小于±1mm,晶体生长稳定;开放式控制网络有效地解决了多总线异构的问题,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协同控制问题;云上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为深入研究晶体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为实现晶体智慧生长奠定了基础。

张向向[5](2021)在《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大型设备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分布式机电系统的发展,但大型分布式机电设备为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多地域分布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管理、数据储存与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型工业生产中的分布式机电设备存在分散性、监测节点多元化、设备管理复杂化等特点,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监控中,每个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即是一个边缘节点,位于边缘节点的设备数据信息是对分布式机电设备进行高效监测与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边缘节点开发的融合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开发了网络化的远程分布式机电设备监测及边缘节点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处于不同地域的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设备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布式机电系统的信号特点,设计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嵌入式FPGA开发和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边缘节点信号的可靠、高速采集及传输等功能。(2)为提高边缘节点数据分析的效率,利用一阶差分法有效剔除原始采样信号的奇异点,随之对信号进行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判定各模态与原始信号的相关程度,从而准确获取真实运行信号与噪声源信号,实现机电系统边缘节点的信号预处理功能,以提高分布式机电系统边缘节点对本地数据的过滤、分析的效率及其准确性。(3)结合System Link技术实现信号的远程传输,完成在远程终端的信号监测,设计远程监测方案,在远程系统终端实现对边缘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高效管理,采用远程软件驱动等部署技术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升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4)为了验证所设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实验室三台机电设备作为平台监测与管理对象,使用本文技术验证设计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监测平台能够可靠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经所开发的边缘节点预处理技术实现边缘节点信号的提取与重构,通过终端服务器能够良好地监测远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设备软硬件管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具有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之后课题组平台设计的开发及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怡琳[6](2021)在《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物流公司管理商用车车队存在的各类安全性问题以及现有车联网系统存在的下列不足,包括防盗功能不够完善,数据传输安全性不高,通信规范程度有待提升,汽车电子软硬件耦合性高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物流公司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其中主控制器以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为标准开发,远程平台与车载终端实现JT808交通标准通信,车内网络实现CAN总线安全通信,该系统可以帮助商用车实现互联互通,协助物流公司实现车队安全管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为彻底隔离底层硬件和上层软件,提升代码重用性与可靠性,提高开发效率,本文设计了基于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的安全防盗主控制器。基于AUTOSAR分层架构,将主控制器功能设计成应用层中软件组件形式,并设计软件组件之间交互的接口,同时将主控制器的外设驱动、通信以及调度中断以模块化形式在基础软件层实现。2.为防止CAN通信总线上明文传输的数据受到攻击,本文在XXTEA异或加密算法和HMAC认证算法的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动态加密机制来提升CAN通信安全性,并设计了计数器更新机制来规避计数器溢出风险。该机制有效防御了针对CAN总线的重放攻击和数据篡改攻击。3.面向物流公司数量庞大的商用车终端接入和通信数据规范化需求,设计了一个基于JT808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使用负载均衡模块将大量接入终端均匀分布到各个服务器上,使用连接中心模块实现终端鉴权、上行数据的解码和下行数据的编码。4.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由前端输入模块、主控制器、远程信息处理终端、设备接入平台、远程信息管理平台组成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具有刷卡解锁、远程控制、授权时间段管理、终端接入及鉴权、用户隔离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并对该系统展开安全风险评估和系统功能测试。

钱建民[7](2020)在《虚拟化环境下面向NUMA架构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云计算以及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了支撑当前各类应用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云计算不仅可以给云上应用提供灵活的资源供给和安全的空间隔离,还可以提升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小资源维护成本。然而随着云上应用的资源访问规模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当前云计算虚拟化技术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应用对性能的要求,特别是缺乏一个高效的虚拟机资源管理机制。同时由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架构向非一致性内存访问架构(NUMA)的转变,使得资源访问的性能开销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远程访问延迟和共享资源竞争对虚拟机的性能影响极大。更严重的是虚拟化技术透明化的资源管理方式,给虚拟机的资源访问优化又带来了一层新的挑战。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当前各种云上应用在NUMA平台上的性能开销,借鉴了当前NUMA架构的服务器发展趋势以及虚拟机资源管理方式的不足,采用了定量实验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应用层、操作系统层和虚拟化层分别提出了三种基于NUMA架构的虚拟机资源管理优化策略。1)首先面对上层应用复杂多变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访问行为,当前虚拟机资源管理方法无法精确地优化不同类型应用在NUMA平台上的性能瓶颈。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动态自适应的虚拟机资源管理策略。根据不同应用的资源需求建立了虚拟机带宽性能模型,通过自适应的虚拟机性能瓶颈定位方法来确定当前虚拟机中所运行的应用的性能瓶颈。对于虚拟机当前所遭受的NUMA性能瓶颈,本研究同时设计了动态资源管理策略来消除相对应的性能瓶颈,从而达到了针对虚拟机中的不同种应用都可以做到性能上的优化。2)其次由于操作系统中不精确的节点互联拓扑描述机制,当前虚拟机资源调度机制无法在异构NUMA架构上实现高效的资源调度和性能优化。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面向异构多核服务器的拓扑感知的资源调度机制。首先,研究以对称和非对称的NUMA节点互联拓扑为场景,分析出了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访问距离参数的不精确性以及调度机制的低效率。基于此,本研究利用节点间资源访问延迟来作为距离度量尺度,同时对虚拟机资源访问行为进行动态监测,精确地将虚拟机的资源调度到最优的NUMA节点上,避免了在非对称的NUMA节点互联服务器上的性能损失。3)最后针对当前虚拟化层资源管理方法无法高效的优化复杂多资源访问应用的性能,本研究提出了负载感知的全局资源亲和度优化方法。研究通过运行典型的应用来剖解虚拟机在宿主机的各种资源访问路径,分析内存以及I/O子系统中资源亲和度和共享资源负载均衡对虚拟机的性能影响。基于实验结论,研究提出了负载感知的全局资源亲和度优化方法,通过资源重调度的方法优化内存和I/O资源访问的亲和度,同时利用负载重均衡机制均衡资源访问时的负载,提高了虚拟机的性能和宿主机的资源利用率。

詹昌义[8](2020)在《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首要的一个辅助控制工段,在火电厂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作用。输煤系统重点涵盖了锅炉所需燃料煤的卸载、储存、输送和调配等四个环节,将煤从储煤场运送到锅炉煤仓间,保证火电厂锅炉的煤炭供给,是火电厂安全生产和可靠运转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系统。由于火电厂输煤系统具有分散性高、场地面积大、作业环境恶劣、通讯距离远、人工作业成本高等多重特点,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手段来提高输煤系统自动化程度,以满足火电厂锅炉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是输煤控制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小型火电厂输煤系统为分析对象,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剖析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和输煤设备配置的基础上,研究了输煤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控制方式;设计了PLC控制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网络化控制方案和基于该方案的输煤控制系统总体结构。2、在对输煤控制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输煤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和PLC控制电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输煤PLC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功能设计。3、以WinCC组态软件为依托平台,开发了该输煤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系统画面,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各种图形界面和监控功能,实现了输煤系统远程监控功能。

余家敏[9](2020)在《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振动摩擦焊接是一种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高效环保的绿色加工技术。针对本课题“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阅读和综述了本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与基本内容。通过阅读文献,撰述了目前振动摩擦焊接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论文章节进行了阐述。二,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工艺标准。引进了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M836H振动摩擦焊接机设备。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要求,简单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学微积分、电磁学理论、机械振动学理论,详细分析和计算静态进程模式与动态进程模式下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导电的电磁力理论。同时利用Matlab建立了电磁振动头的数学模型,确立的电磁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1.8mm,频率范围为210-260Hz,调频点为227Hz。三,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总体方案的设计,其中总体方案设计包括逻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自动、周期模式。硬件系统的设计阐述了硬件设计原理,分析了PLC的I/O,设计了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硬件设计原理和I/O分析,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气元件。按照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接线和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四,根据硬件设计和控制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与HMI画面逻辑控制的设计。针对PLC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对系统压力整定程序、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针对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主要对主菜单、频率振幅调整、参数设置、系统监控画面等进行设计。五,针对系统的PLC通信功能设计,完成了CC-LINK系统配置、参数设置、站点设置。随后对PLC通信控制的软元件进行了分配,设计了CC-LINK配置程序、FX3U-4AD通信程序与FX3U-4DA通信程序并完成了系统调试。

文志豪[10](2020)在《云平台下Spark Paa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性能的提升以及技术的革新,近年来PaaS平台迎来了蓬勃发展。各种主流的开发框架和计算框架开始向云上迁移,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PaaS平台提供的主要是基于单节点的框架或服务,比如程序开发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对于分布式框架,由于在云上集群化部署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在PaaS平台上的应用并不多。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作为目前最流行的大数据处理框架之一,开发人员对其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人工部署一套Spark集群需要整合大量的计算资源,花费大量时间,集群资源的后续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Spark集群服务,基于ansible自动化部署和管理工具,构建了一个具有集群自动化部署和管理功能的Spark PaaS平台,方便用户上传数据、提交并运行Spark任务。本文首先对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确定了构建Spark PaaS平台的可行性。接着对一些主流的自动化部署工具进行了研究分析,为ansible工具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的需求,提出了本平台的系统架构,将其划分为多个功能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通信模块、数据库模块、基础功能模块、集群管理模块、大文件传输模块,HDFS操作区模块、远程桌面服务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等模块。之后,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对于基础功能和集群管理模块,通过ansible服务,实现了小文件传输、远程命令执行、集群部署和删除、集群监控等功能。对于大文件传输模块,实现了分片快速上传以及断点续传功能。对于远程桌面服务,实现了自动登录功能。对于HDFS操作区模块,实现了通过web页面与HDFS进行交互的功能。最后,对Spark PaaS平台进行搭建部署,再对平台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证明本Spark PaaS平台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具有良好的体验。

二、远程I/O监控模块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I/O监控模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柔性制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柔性制造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柔性制造系统研究现状
        1.2.3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柔性制造系统的实现技术
    2.1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工业控制网络技术
        2.1.1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现场总线技术
        2.1.2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以太网通信技术
    2.2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PLC和机器人技术
        2.2.1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PLC技术
        2.2.2 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机器人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3.1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
        3.1.1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
        3.1.2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工作流程
        3.1.3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布局设计
    3.2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总体方案和各模块功能
        3.2.1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3.2.2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各模块的功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硬件设计
    4.1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硬件配置
        4.1.1 远程I/O模块的硬件配置
        4.1.2 CCD视觉检测模块硬件配置
        4.1.3 上下料搬运机器人模块硬件配置
        4.1.4 移动轨道硬件配置
    4.2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4.2.1 总控单元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设计
        4.2.2 各单元I/O接口电路的设计和I/O端子分配
    4.3 气动控制原理图的设计
    4.4 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4.5 实训平台的硬件搭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平台的软件设计
    5.1 柔性制造系统的软件设计
        5.1.1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5.1.2 系统初始化设计
        5.1.3 系统紧急处理设计
        5.1.4 各典型单元的软件设计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监控和组网设计
    6.1 控制系统组网设计方案
    6.2 总控单元PLC通讯组态设置
        6.2.1 S7-1200PLC硬件组态
        6.2.2 S7-1200PLC TCP-IP通讯组态
    6.3 工业机器人组态设置
        6.3.1 标准 IO 板配置 DSQC652
        6.3.2 远程I/O模块配置
        6.3.3 配置I/O信号
    6.4 视觉系统通讯设置
        6.4.1 视觉检测单元通讯方式的设置
        6.4.2 机器人与视觉系统的通讯设置
    6.5 基于WinCC的系统监控
        6.5.1 WinCC概述
        6.5.2 基于WinCC的系统监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生能力目标与教学实训项目开发
    7.1 学生能力目标
    7.2 典型教学实训项目开发
        7.2.1 机械安装与调试实训项目
        7.2.2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安装及接线实训项目
        7.2.3 气动元件的安装与调整实训项目
        7.2.4 PLC的使用与调试实训项目
        7.2.5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与调试实训项目
        7.2.6 工业网络通讯实训项目
        7.2.7 系统维护和故障检测实训项目
        7.2.8 综合项目的编程与调试实训项目
    7.3 分拣实训项目实施举例
        7.3.1 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
        7.3.2 学生能力训练情况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2)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搅拌站设备控制及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和研究
    2.1 ASP.Net MVC设计模式
    2.2 Mini UI前端框架
    2.3 HT for Web技术研究
        2.3.1 数据容器与视图组件
        2.3.2 JSON矢量图
        2.3.3 数据绑定与动画
    2.4 ECharts可视化框架
    2.5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沥青搅拌站控制系统及生产流程介绍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业务功能需求
        3.2.2 非功能性需求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4 系统详细设计
        3.4.1 I/O数据点分析及设计
        3.4.2 数据通信设计
        3.4.3 系统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3.4.4 前后台数据交互设计
        3.4.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3.5 数据库系统设计
        3.5.1 Power Designer介绍
        3.5.2 数据库设计概述
        3.5.3 部分数据表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云平台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实现
    4.1 云服务器选择
    4.2 Web API服务端开发
    4.3 C#数据采集(上位机)
    4.4 基于MQTT协议通信的实现
        4.4.1 MQTT代理服务器实现
        4.4.2 MQTT客户端实现
    4.5 远程监视界面实现
        4.5.1 基本图元及属性设计
        4.5.2 视图编辑器实现
        4.5.3 监视界面实现
    4.6 远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4.6.1 GPS地图模块实现
        4.6.2 系统登录/注册模块实现
        4.6.3 系统界面框架实现
        4.6.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4.6.5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4.6.6 故障报警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发布与测试
    5.1 系统发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数据通信测试
        5.2.2 远程监控界面测试
        5.2.3 业务功能模块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分析
    2.1 空调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2.2 空调机组轴承结构及原理
    2.3 轴承常见故障以及产生原因
    2.4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典型事件分析
    2.5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危害
    2.6 本章小结
3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架构与理论分析
    3.1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架构组成部分
    3.2 状态信号采集的理论分析
        3.2.1 空调机组轴承状态监测方法选择
        3.2.2 振动测量方式
        3.2.3 空调机组轴承振动传感器的选择与固定方式
        3.2.4 空调机组轴承振动测点的选择
        3.2.5 被测空调机组的运行条件
        3.2.6 空调机组轴承的控制
    3.3 状态信号特征值的理论分析
        3.3.1 振动信号的特征值
        3.3.2 时域振动振幅特征的描述
    3.4 状态识别与决策理论分析
        3.4.1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的诊断方法
        3.4.2 轴承故障的简易标准
        3.4.3 振动烈度的分级
        3.4.4 轴承通用振动评价标准
        3.4.5 运行限值
    3.5 本章小结
4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4.1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1.1 系统设计思路
        4.1.2 站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入
        4.1.3 空调机组轴承状态监控系统硬件组成
    4.2 Systemat ICS平台
    4.3 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4.3.1 中心ISCS-BAS监控功能
        4.3.2 车站ISCS-BAS监控功能
        4.3.3 BAS子系统设备现场布置原则
        4.3.4 BAS子系统设备监控功能
        4.3.5 BAS与通风空调专业的接口
    4.4 本章小结
5 空调机组设备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5.1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硬件部分实现
        5.1.1 振动传感器选型
        5.1.2 传感器安装位置与数量的选择
        5.1.3 传感器安装方式的确定
        5.1.4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硬件部分实现小结
    5.2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软件部分实现
        5.2.1 BAS系统部分PLC软件编程
        5.2.2 综合监控系统软件编程
        5.2.3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软件部分实现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监控系统现场安装与测试
    6.1 测试整体情况
    6.2 测试图谱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晶体生长方法研究
        1.2.2 晶体生长控制技术研究
        1.2.3 晶体生长质量主要因素研究
        1.2.4 多总线异构系统
        1.2.5 人机交互与过程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第二章 基于云监控的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2.1.1 设计要求
        2.1.2 设计思路
        2.1.3 系统集成方案
    2.2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2.2.1 主控制器系统
        2.2.2 提拉与旋转运动控制系统
        2.2.3 重量控制系统
        2.2.4 温度控制系统
        2.2.5 控制网络系统
        2.2.6 人机交互与过程数据存储系统
第三章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设计
    3.1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3.1.1 多总线异构网络实时互联
        3.1.2 开放式控制网络的设计方案
        3.1.3 软PLC控制系统
    3.2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设计
        3.2.1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2 主控处理单元系统设计
        3.2.3 提拉法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2.4 称重系统设计
        3.2.5 温控系统设计
        3.2.6 辅助系统设计
        3.2.7 人机系统设计
        3.2.8 数据库系统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4.1 软件平台设计方案
    4.2 云存储的设计
        4.2.1 云数据库配置与创建
        4.2.2 云数据库设计
        4.2.3 云存储的实现
    4.3 远程实时监控设计
        4.3.1 监控平台web发布技术
        4.3.2 组态画面的Web云发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晶体运动系统测试
    5.2 称重装置测试
    5.3 控制网络测试
    5.4 数据存储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布式机电系统概述
    1.3 分布式机电系统的远程监测与管理现状
        1.3.1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介绍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技术及方法
    2.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与管理结构
        2.1.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功能需求
        2.1.2 关键技术分析
    2.2 虚拟仪器应用
        2.2.1 Lab VIEW开发工具
        2.2.2 Compact RIO控制器
        2.2.3 System Link技术
    2.3 总体框架设计及功能介绍
        2.3.1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硬件架构
        2.3.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软件架构
    2.4 本章小结
3 边缘节点在线监测功能开发
    3.1 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研究
        3.1.1 基于c RIO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3.1.2 机电系统信号特点及采集设计
    3.2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架构
    3.3 系统配置模块
        3.3.1 登录模块
        3.3.2 硬件参数配置
        3.3.3 采集参数设计
    3.4 边缘节点采集系统功能实现
        3.4.1 嵌入式FPGA开发
        3.4.2 RT程序设计
        3.4.3 传感器标定及数据转换
        3.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3.4.5 数据通信
        3.4.6 数据存储与回放
    3.5 本章小结
4 边缘节点数据预处理方法
    4.1 基本理论
        4.1.1 一阶差分法
        4.1.2 变分模态分解
        4.1.3 相关性分析
    4.2 基于最优VMD的预处理方法
        4.2.1 最优K值确定
        4.2.2 预处理流程
        4.2.3 预处理性能指标
    4.3 预处理方法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5.1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
        5.1.1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平台的实现
        5.1.2 远程系统通信
    5.2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设计
        5.2.1 Lab VIEW程序设计
        5.2.2 网页化数据显示设计
    5.3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管理设计
        5.3.1 设备管理
        5.3.2 软件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实验室机电设备的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环境搭建
        6.1.1 实验环境搭建
        6.1.2 机电设备概况
    6.2 数据采集与传输验证
    6.3 边缘节点信号预处理
    6.4 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现状
        1.2.1 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现状
        1.2.2 AUTOSAR发展现状
        1.2.3 车辆网络通信技术
        1.2.4 车辆防盗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工作和章节安排
2.基于AUTOSAR的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2.1 AUTOSAR技术基础
    2.2 系统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
        2.2.1 系统设计目标
        2.2.2 系统总体架构
        2.2.3 系统主要功能
    2.3 防盗相关方法实现
        2.3.1 信息预置
        2.3.2 解锁流程
        2.3.3 上锁流程
    2.4 系统实现关键点
        2.4.1 基于AUTOSAR软件架构设计主控制器
        2.4.2 CAN总线安全通信
        2.4.3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实现
    2.5 本章小结
3.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分层结构
    3.2 AUTOSAR开发环境搭建
        3.2.1 硬件平台
        3.2.2 软件平台
    3.3 应用软件层设计
        3.3.1 Simulink工作流
        3.3.2 软件组件模型设计
        3.3.3 软件组件代码生成
    3.4 基础软件层设计
        3.4.1 MCU驱动
        3.4.2 PWM驱动
        3.4.3 CAN驱动
        3.4.4 配置文件移植
    3.5 本章小结
4.车辆总线安全通信机制
    4.1 CAN总线网络安全分析
    4.2 小型加密算法
    4.3 HMAC认证算法
    4.4 基于XXTEA和 HMAC算法的动态加密机制设计
        4.4.1 安全消息报文设计
        4.4.2 发送端加密认证流程
        4.4.3 接收端解密验证流程
        4.4.4 计数器值更新机制
    4.5 安全通信机制性能测试
        4.5.1 加密有效性验证
        4.5.2 数据新鲜性验证
        4.5.3 数据完整性验证
        4.5.4 工作效率测试
    4.6 本章小结
5.基于JT808 协议的车-云交互平台
    5.1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标准
    5.2 远程信息处理终端
    5.3 基于JT808 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设计与实现
        5.3.1 总体架构设计
        5.3.2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5.3.3 连接中心模块实现
        5.3.4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远程信息管理平台
    5.5 本章小结
6.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及功能测试
    6.1 安全风险分析
    6.2 安全风险对策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虚拟化环境下面向NUMA架构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云计算和虚拟化概述
        1.1.2 服务器架构的演变
    1.2 NUMA架构下的资源管理
        1.2.1 NUMA架构的性能问题
        1.2.2 NUMA感知的资源管理策略
    1.3 虚拟化环境下资源管理的挑战
        1.3.1 虚拟机资源管理的难点
        1.3.2 当前虚拟机资源管理方法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动态自适应的虚拟机资源管理策略
    2.1 引言
    2.2 研究背景和动机
        2.2.1 NUMA感知的虚拟机资源管理策略
        2.2.2 资源管理策略的效率分析
    2.3 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
    2.4 动态自适应的虚拟机资源管理策略
        2.4.1 虚拟机带宽性能模型
        2.4.2 虚拟机性能瓶颈分类方法
        2.4.3 虚拟机资源管理算法
    2.5 虚拟机动态资源管理策略及性能实验
        2.5.1 实验设置和方法
        2.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异构多核服务器的资源调度机制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和动机
        3.2.1 异构的NUMA互联拓扑结构
        3.2.2 不对称互联拓扑对虚拟机性能的影响
    3.3 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
    3.4 拓扑感知的虚拟机资源调度系统
        3.4.1 虚拟机资源访问监测模块
        3.4.2 底层拓扑结构探测模块
        3.4.3 虚拟CPU调度模块
    3.5 拓扑感知的虚拟机资源调度系统实验分析
        3.5.1 实验平台及配置
        3.5.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局资源亲和度的性能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和动机
        4.2.1 虚拟机全局资源访问路径
        4.2.2 全局资源亲和度对虚拟机的性能影响
    4.3 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
    4.4 负载感知的虚拟机全局资源亲和度优化方法
        4.4.1 虚拟机全局资源亲和度建模
        4.4.2 底层共享资源负载监控
        4.4.3 虚拟机资源调度器
    4.5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4.5.1 实验平台配置
        4.5.2 测试应用和方法
        4.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8)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国内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火电厂输煤系统分析研究
    2.1 火电厂输煤系统简介
        2.1.1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组成
        2.1.2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特点
    2.2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分析
        2.2.1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分析
        2.2.2 输煤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功能分析
        3.1.1 输煤系统控制功能
        3.1.2 输煤系统控制要求
        3.1.3 输煤系统控制方式
    3.2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3.2.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
        3.2.2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构成
        3.2.3 输煤监控系统网络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4.1.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4.1.2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4.2 主要设备的选型
        4.2.1 电动机的选型
        4.2.2 部分输煤检测、保护装置选型
        4.2.3 PLC选型
        4.2.4 主要网络设备选型
        4.2.5 上位机设备选型
    4.3 输煤系统主电路及控制原理图设计
    4.4 输煤系统I/O控制电路设计
        4.4.1 I/O地址分配
        4.4.2 PLC硬件组态以及I/O端子接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输煤控制系统软件概述
    5.2 输煤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5.2.1 输煤系统PLC控制主程序设计
        5.2.2 上煤PLC控制程序设计
        5.2.3 配煤PLC控制程序流程设计
    5.3 系统监控组态画面设计
        5.3.1 上位机组态监控的主要功能
        5.3.2 系统登录管理功能设计
        5.3.3 系统监控主画面设计
        5.3.4 系统报警画面设计
        5.3.5 报表管理画面设计
        5.3.6 煤仓煤位趋势图画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
    1.2 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1.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文献综述
        1.3.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及意义
        1.3.1.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
        1.3.1.2 课题文献综述的意义
        1.3.2 课题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提要
        1.3.3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1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3.2 课题的发展趋势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3.4.1 文献研究的结论
        1.3.4.2 课题的研究意见
        1.3.4.3 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的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章节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及设备介绍
    2.1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固体振动摩擦阶段
        2.1.2 振动摩擦临界阶段
        2.1.3 振动平衡阶段
    2.2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优势
    2.3 振动摩擦焊接的工艺标准
    2.4 振动摩擦焊接设备介绍
        2.4.1 机架
        2.4.2 隔音罩
        2.4.3 液压系统
        2.4.4 气动和真空系统
        2.4.5 升降台
        2.4.6 振动头
        2.4.7 电控柜
        2.4.8 安全光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振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1 电磁力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2 电磁力能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 静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1 单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3.2 多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1 无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2 有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5 电磁振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5.1 电磁振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3.5.2 电磁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与建立分析
        3.5.3 电磁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3.5.3.1 静态阶段仿真分析
        3.5.3.2 共振临界阶段仿真分析
        3.5.3.3 阻尼衰减阶段仿真分析
        3.5.4 电磁振动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4.2.1 逻辑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4.2.2 系统的控制方式
    4.3 硬件系统的设计
        4.3.1 硬件设计原理
        4.3.2 PLC的I/O分析
        4.3.3 电气元部件选择
        4.3.4 系统接线设计
        4.3.5 系统电路设计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4.4.1 软件设计的简述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4.2.1 系统压力整定程序设计
        4.4.2.2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4.4.2.3 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4.4.3 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PLC通信功能设计
    5.1 PLC通信设计简述
    5.2 PLC通信参数设置
        5.2.1 CC-LINK系统配置
        5.2.2 站点设置
        5.2.3 参数设置
    5.3 PLC通信控制程序设计
        5.3.1 软元件分配
        5.3.2 CC-LINK配置程序
        5.3.3 FX3U-4AD通信程序
        5.3.4 FX3U-4DA通信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
    6.1 实验调试设备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调整
    6.3 参数设定调试
    6.4 自动模式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7.2 本课题创造性成果
    7.3 应用前景预测与评价
    7.4 课题研究展望与设想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云平台下Spark Paa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2.1 云计算概述
        2.1.1 云计算服务
        2.1.2 虚拟化技术
    2.2 自动化部署工具
        2.2.1 Puppet
        2.2.2 Saltstack
        2.2.3 Ansible
    2.3 Spark相关技术
        2.3.1 HDFS
        2.3.2 Spark
    2.4 Zabbix监控系统
    2.5 Apache Guacamole远程桌面
第三章 Spark PaaS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3.1 Spark PaaS平台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非功能需求
    3.2 平台架构设计
        3.2.1 自动化部署工具选择
        3.2.2 平台架构
    3.3 控制中心通信模块设计
        3.3.1 I/O模型
        3.3.2 通信接口设计
    3.4 数据库模块设计
        3.4.1 容灾备份分析
        3.4.2 负载均衡和高可用分析
        3.4.3 整体结构设计
        3.4.4 数据库表设计
    3.5 平台详细设计
        3.5.1 基础功能模块设计
        3.5.2 集群管理模块设计
        3.5.3 大文件传输模块分析与设计
        3.5.4 HDFS操作区模块分析与设计
        3.5.5 远程桌面服务模块分析与设计
        3.5.6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5.7 日志管理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ark PaaS平台的实现
    4.1 控制中心通信模块实现
        4.1.1 控制中心实现
        4.1.2 客户端实现
    4.2 数据库模块实现
        4.2.1 数据库配置
        4.2.2 数据库操作层实现
    4.3 基础功能模块实现
        4.3.1 小文件传输和在线文件编辑
        4.3.2 远程命令执行和配置文件修改
    4.4 集群管理模块实现
        4.4.1 集群创建
        4.4.2 集群删除
        4.4.3 集群监控
    4.5 大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4.6 HDFS操作区模块实现
    4.7 远程桌面服务模块实现
    4.8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4.8.1 用户添加功能
        4.8.2 用户登录认证功能
    4.9 日志管理模块实现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2.1 测试环境配置
        5.2.2 测试环境搭建
    5.3 测试与分析
        5.3.1 功能测试
        5.3.2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的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远程I/O监控模块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制造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验开发[D]. 郭润梅.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展盼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D]. 刘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储承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5]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张向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怡琳. 浙江大学, 2021(01)
  • [7]虚拟化环境下面向NUMA架构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钱建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詹昌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余家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云平台下Spark Paa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文志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远程I/O监控模块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