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与分析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与分析

一、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水明,邱江建,陈俊[1](2021)在《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观察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B组受伤后立即予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A组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受伤后积极对症处理以降低炎症反应,根据患者炎症反应状态及晶状体实际损害程度择期行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术后第1、2周及第1、3个月裸眼视力水平,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与B组相仿(P>0.05)。A组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0.94±0.13 vs.0.75±0.11)(P<0.05)。术后第3个月,A组前房深度[(3.27±0.47) mm vs.(2.83±0.42) mm]、眼压水平[(14.21±2.67) mmHg vs.(16.77±2.98) mmHg]、泪膜破裂时间[(7.50±1.59) s vs.(6.05±1.13) s]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0.95±0.16)分vs.(1.41±0.28)分]均优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7.50%vs.25.00%)(P<0.05)。结论与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实施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更为理想。

刘延晶[2](2019)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选取在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有80例(80眼)。根据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三组。即包含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三组患者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等眼前节情况,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压检测,通过超生生物显微镜对患者眼前段进行扫描,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检查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悬韧带的情况。参照超声生物显微镜数据内容以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小于1个象限为轻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无玻璃体嵌顿者为中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合并玻璃体嵌顿者为重度组的标准。其中轻度组33例(33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度组29例(29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重度组18例(18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进行联合治疗。统计三组8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中央前房深度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期间三组80例(80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前提高,眼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中轻度组眼压为9.114.8mmHg,中度组为5.216.1mmHg,重度组为10.218.1mmHg。治疗前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其中轻度组前房深度为1.823.28mm,中度组前房深度为1.24.1mm,重度组前房深度为2.24.5mm。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重度组患者眼压均在22mmHg以内,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31.2不等。重度组中18例(18眼)人工晶状体悬吊患者中,1例患者1眼出现人工晶体偏位,视力及眼压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轻度组以及重度组成功率均100.00%,中度组1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未得到明显改善,药物治疗无效后利用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后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应用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悬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较为优秀,安全性较高,根据临床患者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等具体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杨钊,黎海平[3](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朱俊东,谢丽莲,李植源,陈文芳[4](2016)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囊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晶状体前囊夹持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用于外伤性白内障中晶状体后囊大面积破裂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96眼)角膜穿孔伤伴外伤性白内障二期白内障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患者前后囊破损严重程度采取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固定方式而分为3组:A组,64眼,囊袋内植入术;B组(试验组),12眼,前囊夹持法植入术,即用前囊的撕囊口夹持人工晶状体而固定之;C组,20眼,睫状沟固定植入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矫正视力≥0.3者:A组31眼(48.44%),B组6眼(50.00%),C组6眼(30.00%)。术后并发症:A组角膜水肿15眼(23.44%),葡萄膜反应15眼(23.44%),人工晶状体偏心2眼(3.13%),脱位2眼(3.13%),瞳孔夹持1眼(1.56%),晶状体后囊浑浊13眼(20.31%),视网膜脱离1眼(1.56%)。B组角膜水肿3眼(25.00%),葡萄膜反应3眼(25.00%),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心,脱位,瞳孔夹持,晶状体后囊浑浊或视网膜脱离者;C组角膜水肿6眼(30.00%),葡萄膜反应8眼(40.00%),人工晶状体偏心3眼(15.00%),脱位2眼(10.00%),瞳孔夹持3眼(15.00%),视网膜脱离1眼(5.00%),无晶状体后囊浑浊者。结论前囊夹持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适用于外伤性白内障中晶状体后囊大面积破裂,但是能完成前囊居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患者。

刘洪[5](2015)在《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 d内Ⅰ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 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行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较伤后2 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陈军[6](2015)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于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提高视力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于外伤性白内障儿童50例,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持续进行6个月3年的跟踪调查,分析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矫正视力≥0.6者占比80%。术后6个月内,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0.6者占比下降了20%。结论术后50例外伤性白内障儿童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6个月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朱峻,丁国鹏[7](2013)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1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时机。方法:选择外伤性白内障112例112眼,其中Ⅰ期行IOL植入35例,Ⅱ期IOL植入77例,分析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Ⅰ期和Ⅱ期IOL植入者手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两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IOL植入者术后的葡萄膜炎、角膜水肿、IOL前膜及后囊混浊并发症明显多于Ⅱ期IOL植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OL植入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恢复视力唯一有效的方法,Ⅰ期IOL植入虽然术后并发症多于Ⅱ期,经过治疗对术后的视力无影响,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8](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任庆芬,陈振超,舒强,邱旺健[9](2012)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11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时机。方法外伤性白内障116例(116眼)。Ⅰ期行IOL植入79例,Ⅱ期IOL植入37例。结果Ⅰ期和Ⅱ期IOL植入者手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两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IOL植入者术后的葡萄膜炎、角膜水肿、IOL前膜及后囊浑浊并发症明显多于Ⅱ期IOL植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OL植入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恢复视力唯一有效的方法,Ⅰ期IOL植入虽然术后并发症多于Ⅱ期,经过治疗对术后的视力无影响,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

侯跃芳[10](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二、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二、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水平比较
    三、两组术后远期效果比较
    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讨 论

(2)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矫正视力对比
        2.2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眼压对比
        2.3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前房深度对比
        2.4 三组8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3.1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3.2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3.3 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悬吊术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材料
    1.3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不同干预下视力、眼压的比较
    2.2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3两组远期效果评价
3讨论

(6)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2. 角膜散光
3. 术后并发症
讨论

(7)外伤性白内障手术1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
        1.2.2手术方式
2结果
    2.1手术前后视力变化
    2.2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3患者病程及医疗费用比较
3讨论

四、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J]. 陈水明,邱江建,陈俊. 江苏医药, 2021(08)
  • [2]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D]. 刘延晶. 青岛大学, 2019(03)
  • [3]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4]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囊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 朱俊东,谢丽莲,李植源,陈文芳.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02)
  • [5]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刘洪. 中国医药导报, 2015(21)
  • [6]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 陈军.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5(02)
  • [7]外伤性白内障手术112例临床分析[J]. 朱峻,丁国鹏.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7)
  • [8]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9]外伤性白内障手术116例临床分析[J]. 任庆芬,陈振超,舒强,邱旺健.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09)
  • [10]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标签:;  ;  ;  ;  ;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