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的高危低氧血症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观察

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的高危低氧血症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观察

一、对高危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性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玮贝[1](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子诗[2](2021)在《选择性肺段通气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前列。目前对肺癌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胸科手术肺隔离技术是保护健侧肺、且使术野清晰的保障,但在肺隔离单肺通气(OLV)过程中常发生低氧血症。提高吸入氧浓度是改善OLV低氧血症常用方法,但可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预防OLV低氧血症综合肺保护流程,并找到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进行各肺段通气的方法;能否在上述流程基础上,在OLV期间选择性肺段通气,以达到进一步改善氧合及降低PPCs的效果呢?本研究拟观察OLV期间选择性肺段通气技术能否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期间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及降低PPCs发生率。目的观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期间接受选择性肺段通气能否改善围术期氧合及降低PPCs的发生率。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分组纳入分析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男41例,女49例,年龄19~65岁,体重指数18~25kg/m2,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OLV期间吸入氧分数(Fi02)1.0(A 组)、OLV 期间 FiO2 0.7 组(B 组),OLV 期间 FiO20.7+选择性肺段通气组(C组),每组30例患者。1.2 麻醉处理患者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直接动脉压,常规麻醉诱导插管后摆放手术体位,纤支镜下确认双腔管对位准确。进行OLV预处理,钳夹双腔管术侧Y型接头三次,每次OLV 1min,恢复双肺通气1min,循环3次。手术开始前3min启动OLV,按照实验设计调整各组Fi02。各组OLV结束肺复张满意后,恢复双肺通气,调整FiO2 0.5至术毕。1.3 选择性肺段通气的实施左上肺叶切除术选择左下肺基底段;左下肺叶切除术选择左上肺固有段;右上肺或右中肺切除术选择右下肺基底段;右下肺切除术选择右上肺前段,在纤支镜下放置肺段通气导管,连接吹氧装置,吹氧2L/min。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前FEV1%,麻醉时间、OLV时间、术前血红蛋白、麻醉用药量、出入量、术野暴露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指标、Sp0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LV过程中,B组有3例Sp02下降至90%以下,予处理后Sp02回升。三组均无暂停手术进行间歇双肺通气的患者。C组在肺萎陷15min和45min的氧合指数高于A组和B组(P<0.05或0.01)。术后第一天A组的IL-6、IL-10高于C组(P<0.05),术后第三天A组的IL-6 高于C组(P<0.05)。三组术后的pro-BNP、CK均高于术前(P<0.05),A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pro-BNP升高的幅度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发生PPCs共9例,高于B组的1例,C组的2例。A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和住院时间较B、C组长(P<0.05)。结论在预防OLV低氧血症综合肺保护流程基础上,选择性肺段通气可进一步提高患者OLV期间氧合指数,减轻心肌损伤,降低PPCs发生率,缩短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

陈红梅[3](2021)在《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发生产一种新型的可以替代人工方法自动、安全与有效地打开患者气道的仪器,并对该仪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实证研究。方法:1.2019年5月结合课题组成员前期已被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和研究结果,与第三方合作单位(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生产一个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实物产品。2.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选取82例重庆市某高校医学院学生为操作者。所有操作者在仪器体位夹角90°、95°、100°和人工仰头抬颏4种条件下,按照随机顺序打开同一个心肺复苏人体模型的气道,再使用同一个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需重复进行5次试验,故1名操作者在1种条件下总共打开气道5次和通气10次。每种条件下的试验流程完成后休息2分钟。研究结束后10分钟内,所有操作者利用智能手机完成一项《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偏好度调查表》电子调查问卷。主要结局指标为通气成功次数,利用Friedman检验或结合Bonferroni校正比较各组间通气成功次数的差异。次要结局指标为设备偏好度。3.2020年12月利用方便抽样选择9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为受试者,按照1:1:1比例随机分配至仪器90°组(n=30)、95°组(n=30)和100°组(n=30)。先由1名研究助理使用仪器打开所有清醒状态下受试者的气道并持续维持30分钟,研究期间由2位独立研究人员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在研究结束后立即、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观察受试者有无发生与该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另外,在研究开始前10分钟和结束后10分钟还要测量受试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指标,以及还需在研究结束后使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来评估受试者有无疼痛和明确其程度。主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次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和2时点生命体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各组受试者VAS评分的得分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各组间或组内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4.利用方便抽样选择2021年1月至3月期间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电子支气管镜诊治的患者360例。经支气管镜诊疗常规处理后,由1名研究助理按照随机顺序分别在仪器体位夹角90°、95°和100°情况下打开受试者的气道,当第一个随机顺序的角度打开气道后,由具备丰富支气管镜操作经验的且提前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师从受试者的鼻部或口腔进入气道,采集和保存此时最清晰的声门视野的电子图像,并保持支气管镜操作杆的方向和位置不变,然后再由研究助理调整剩下的两个角度,相同研究流程下采集相应的图片。此外,研究结束后立即、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电话随访观察受试者有无发生与该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研究结束后由3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具有丰富气管插管经验的临床医师阅读图片结果。有效性试验阶段的主要结局指标为Cormack-Lehane分级,采用Friedman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安全性试验阶段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结果:1.2020年9月,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发生产最终结束。该仪器具有测控角度、测控高度、准确与迅速定位、持续气道开放、保护颈椎、实时与动态显示六大性能,其性能已通过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的检测,并成功被授权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该仪器的适用范围为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气管插管、困难气道、心肺复苏等患者。2.82名操作者均顺利完成人体模型试验。仪器90°组、95°组、100°组和人工组的通气成功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8次(IQR,6-9次)、10次(IQR,8-10次)、10次(IQR,8.75-10次)和7次(IQR,5-9次);4组间的通气成功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8.657,P<0.001)。仪器95°组和10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显着多于人工组和90°组(调整后P<0.001);仪器9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也多于人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仪器95°组和10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相似(调整后P>0.05)。此外,与人工方法打开气道相比,47.6%的操作者更愿意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选择使用该仪器;而在非紧急情况时,87.8%的操作者更愿意选择使用该仪器。3.9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安全性试验和随访。其中,57例(63.3%)受试者在使用该仪器后至少出现了一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头皮痛(30/90,33.3%)、前额皮肤压红(12.2%,11/90)和头皮麻木(11.1%,10/90)。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只有1例受试者出现了重度头皮痛。全部的不良反应均在研究结束后30分钟内消失,访视窗内无任何继续存在或出现其他新的不良反应。3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所有受试者在研究开始前10分钟和结束后10分钟的生命体征变化无临床参考意义。4.临床试验阶段共入组360例受试者,其中216例完成有效性试验,343例完成安全性试验。纳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和未被纳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一致(P>0.05)。超过80.0%的受试者的CL分级为I级,3种角度之间的CL分级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仪器90°相比,角度增加到95°时,有3例(1.4%)受试者的CL分级由II级优化至I级;增加到100°时,有8例(3.7%)受试者的CL分级得到了优化。仪器角度从95°增加至100°时,也有5例(2.3%)受试者的CL分级得到了改善。此外,343例受试者在研究结束后和访视窗内均未报告出现任何与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及VAS评分均为0分。结论:1.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是一种新型、自动、无创、操作简便、多功效、多特性、适用范围广的医用辅助设备。2.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可以代替人工方法有效地打开人体模型的气道,其体位夹角为95°和100°时的通气效果均显着优于人工方法,以及它获得了大多数操作者的偏爱。3.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安全、无创、耐受良好,且不存在与角度大小相关的安全性问题。4.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在体位夹角90°~100°下均能安全且有效地打开支气管镜诊治患者的气道,其在改善声门视野暴露方面虽没有体现出与角度大小相关的明显优势,但建议使用优先考虑选择100度。

梅菊[4](2021)在《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多模式喷射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FOB)治疗的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82岁,BMI 18.4-29.1,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n=20)、多模式喷射通气组(S组,n=20)。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H组采用高频喷射通气,S组采用多模式喷射通气。记录患者入室(T0),高频喷射通气或多模式喷射通气15min(T1)、30min(T2),恢复自主呼吸即刻(T3)四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R、MAP、Sp O2,同时检测动脉血气记录PH值、Pa CO2、Pa O2,检测血糖、皮质醇、CRP和IL-6浓度;记录术中因PETCO2>80mm Hg(1mm Hg=0.133k Pa)暂停手术操作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未见低氧血症发生。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2,3时HR升高,两组患者T13时IL-6、Sp O2和Pa O2升高,H组患者T2,3时MAP、血糖、皮质醇升高,H组患者T1?3时PH值降低而Pa CO2升高,H组T3时CRP升高,S组T2时PH值降低,S组T3时MAP、血糖、皮质醇升高(P<0.05);与H组比较,S组T2时HR、MAP降低,T1?3时PH值升高、Pa CO2降低,T2,3时血糖、皮质醇和IL-6降低,T3时CRP降低(P<0.05)。H组因术中PETCO2(29)80mm Hg暂停操作的有3例,S组0例。结论: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气道管理中,多模式喷射通气效果优于高频喷射通气。

张雷[5](2021)在《婴幼儿胸腔镜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胸腔镜手术日益成熟,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切口美观,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近几年胸腔镜应用于婴幼儿也得到了有效验证。由于婴幼儿在解剖、生理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别,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尤其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能无法耐受单肺通气,因此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对于麻醉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低氧血症是胸腔镜手术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的并发症[1],大多数以低氧血症为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以单因素为主,如导管的选择及插管位置,麻醉药物和患者体位的变化等。多因素分析相比单因素的独立分析而言,结果更为可靠。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较少,尤其是婴幼儿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相关文献更少。本研究着重研究单腔导管用于婴幼儿胸腔术中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旨在探寻引起胸腔镜术中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降低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以期为小儿胸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目的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小儿外科0-72月患儿为观察对象,观察婴幼儿胸腔镜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低氧血症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婴幼儿胸腔镜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预测和防治婴幼儿胸腔镜术中低氧血症提供可靠参考,从而提高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169例婴幼儿胸腔镜下先天肺囊腺瘤、肺隔离症、膈肌修补、漏斗胸矫形等手术临床病历资料,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最终收集148例患者的性别、月龄、术前HGB、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单肺通气侧、超声心动图/胸部CT以及不同时间点MAP、HR、Sp O2。先对这些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从而筛选出P<0.1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单腔气管导管用于小儿胸腔镜手术术中低氧血症相关因素,为预测和防治小儿胸腔镜手术低氧血症的发生提供参考。结果148例病例术中低氧血症(Sp O2<90%)的发生率为25%(共37例)。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29)0.05),各年龄段之间低氧血症发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29)0.05),各手术分级之间低氧血症的发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29)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有4个因素与术中的低氧血症有关,分别是插入气管导管前MAP(r=-0.136 P=0.099)和Sp O2(r=0.221 P=0.007)、插入气管导管后Sp O2(r=0.319 P=0.000)和术中低氧血症时的MAP(r=-0.151 P=0.067)。在logistics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中有2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均为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插入气管导管前Sp O2(OR=2.404 P=0.045)和插入气管导管后Sp O2(OR=6.137 P=0.000)。结论插入气管导管前、后患儿Sp O2<97%是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插管前后患儿血氧饱和度的降低,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将增加。

呼玮,陈谨[6](2019)在《无创正压通气下气管镜检查在低氧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下行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11月于我院住院需接受气管镜检查、治疗并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实验组在无创正压通气下行气管镜检查;对照组在鼻导管吸氧下行气管镜检查。分别观察两组气管镜检查前、操作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指标及变化,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进镜率、终止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进镜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均发生变化,且实验组一次性进镜率更高(P均<0.05)。两组气管镜操作终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且无死亡病例。结论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下行气管镜更加安全有效。

张东莹[7](2019)在《单肺通气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胸科手术单肺通气(single-lung ventilation,SLV)期间,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控制其相关影响因素维持脑氧饱和度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随机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和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择期胸科手术且需要单肺通气的患者175例,其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05例,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0例。入选标准:1)年龄≥55岁;2)接受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且需要单肺通气;3)预期手术时间≥2小时。排除标准:1)拒绝参加本研究;2)急诊手术;3)严重视力、听力及语言障碍影响谵妄评估;4)精神分裂症病史;5)严重认知功能损害,如昏迷、痴呆;6)ASAⅣ级及以上;7)研究人员认为其具有不宜参加该研究的情况。符合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即被排除。静脉诱导后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SLV管理,麻醉维持采用1-3%七氟烷持续吸入,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或间断推注舒芬太尼0.1-0.2μg/kg维持镇痛,间断推注顺式阿曲库铵或罗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将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以保证合适的麻醉深度。调节呼吸参数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5mmHg之间。麻醉过程中中若收缩压(SBP)<90 mmHg或降低超过基础值的30%,给予麻黄碱6mg或去甲肾上腺素4μg推注;若心率(HR)<50次/分,给予阿托品0.5mg推注;若SpO2低于92%,重新定位双腔气管导管位置,并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5-8mmHg。FORE-SIGHT脑氧监测仪持续采集患者入室至麻醉拔管后的rScO2,为了避免脑氧饱和度监测会导致麻醉医生在麻醉管理时会产生偏倚,我们在研究期间会将脑氧饱和监测仪的屏幕覆盖,麻醉医生需要根据临床麻醉的常规指标进行麻醉管理。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既往史、脑氧饱和度基础值及术中监测数据、麻醉相关信息、手术相关信息、术中不良事件、液体入量、出血量及尿量。根据单肺通气期间rScO2的最低值是否小于65%或者较基础值降低20%以上,将患者分为低rScO2组(L组)和正常rScO2组(N组)。统计学分析患者rS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rScO2基础值为69%(67,73),最低值为63%(58,67)均发生于SLV期间。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约61%(n=107)的患者出现了局部脑氧饱和度降低。单因素分析示,低氧血症、低血氧与rScO2降低呈正相关;与全麻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rScO2降低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氧血症、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胸科手术SLV期间rScO2会出现降低;低血压、低氧血症、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为rScO2降低的相关因素;低氧血症为rScO2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身麻醉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rScO2的保护性因素。

汪潜云[8](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杨生岳[9](2014)在《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1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对气管-支气管黏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低温、日温差大、寒冷季节时间长,所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在秋冬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发病,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高原本病的发病率高于平原。1.1病因在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为

彭粤铭[10](2014)在《脑状态监测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无痛内镜要求患者在无痛苦、无意识的同时,能够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肢体的躁动。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2011年的回顾性研究和台湾长庚医院的临床研究均发现,在没有明确禁忌症的情况下,表面麻醉、镇静和镇痛的联合使用可以使所有支气管镜检查病人更加耐受镜检的刺激并提高患者对此项检查的满意度,还能达到降低并发症的作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和脑状态指数监测是一种直观的镇静状态评估技术。1998年,英国在高龄患者全麻手术中应用脑状态监测控制麻醉深度,有效降低了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风险和意外。2002年,美国将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广泛应用在ICU持续镇静的危重患者中,为间断镇静提供有力支持,达到缩短机械通气患者的平均待机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的目的。2003年起国内也陆续出现此类研究的报道:2005年,脑电双频监测下咪达唑仑靶控输注应用于SICU患者镇静监测和2006年脑状态监测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意识状态的评估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脑状态监测已经广泛应用与各种手术和重症的监护中,但目前国内外尚将无脑状态监测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报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门诊行无痛纤支镜检查时间短、操作少,而且多数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无基础疾病,镇静药物对血压、血氧等方面的影响不明显,较少出现心律、血压明显下降的情况,从节约医疗成本方面考虑没有给患者进行镇静监测;第二,监护室内危重患者有严密的床边监测技术支持,ICU的医生多为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专科医生,异常情况一经发现,大都可以的到有效的纠正与处理,所以没有常规对此类患者镜检时的镇静深度进行监测。事实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内镜对咽喉的刺激常会导致患者的强烈不适、咳嗽、呕吐等症状,导致操作无法顺利完成;患者咽喉部的反应还常常伴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等,冠心病患者甚至有突发心肌缺血危及生命的可能。虽然床边监护仪器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变化,但是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危重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何避免这种异常波动才时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将脑状态监测这种简单、客观、实时、无创、实用的监测方法引入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可以使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以更精准的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持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也为镜检的护理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目的将脑状态监测仪(cerebral state monitor)应用于急诊监护室(EICU)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镇静评估中,客观评价镇静深度,根据实际镇静深度调控镇静剂的使用剂量和频率,实现个体化的镇静,达到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指导护理观察和配合,降低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发生率的目的。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1)来源及数量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ICU病房收治的需要行床边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用随机分组法分成2组。(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EICU内具有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诊疗适应症的患者;②无酗酒、及长期使用麻醉药等病史;③血流动力学稳定。排除标准: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期;②急性呼吸窘综合征早期;③凝血功能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重度休克的患者;⑤存在器质性脑功能损害的患者。⑥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2.研究方法(1)分组方法及评价标准分组方法:将60个号码牌随机装进信封密封后备用。实施临床随机时,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受试对象按进入临床的先后顺序对应随机卡信封的序号,拆开信封按照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的分组方案实施临床治疗。观察组连接脑状态监测仪,在持续监测患者镇静深度的情况下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对照组应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同时完成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或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次;最终比较两组患者镇静药的总量和频次、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改变、并发症和异常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工作量及护理质量的差异。(2)脑状态监测方法本研究观察组所用的脑状态监测仪器是UP-800意识水平多参数监测仪及其子机,本研究所用的主要是该仪器的子机部分。该仪器子机以数据线通过连接在患者前额部、颞部及耳后乳突部的电极片获取患者的自然脑电信号经模糊逻辑分析器导出的CSI量化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及意识水平,即可了解患者的镇静深度。(3) Ramsay评分法充分镇静:Ramsay评分5、6级;诊断和治疗性操作:Ramsay评分3、4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属于治疗性操作,所以对照组镇静深度应控制在Ramsay评分3、4级。(4)治疗方法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应用Olympus纤支镜完成检查及治疗。所有病例均在迈瑞T5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监测下进行常规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根据患者的体重及术前医护共同评估的结果,两组患者先静脉推注负荷剂量的丙泊酚,直至达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镇静目标,再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开始纤支镜检查、吸痰或肺泡灌洗,并留取痰液或肺泡灌洗液送细菌培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每三分钟记录心率、脉搏、呼吸及有创血压;观察组持续评估镇静深度,对照组每三分钟评估一次,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追加静脉推注异丙酚的量,使达到目标镇静深度。(5)护理措施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给予同样的护理措施。操作前,向患者细致说明无痛纤支镜检查的目的方法治疗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中,除配合操作外,着重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注意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前期征兆,例如喉痉挛、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烦躁等。操作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30分钟。3.评价指标60例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并分别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在操作前、,操作后和操作中的值(每3分钟记录一次);用雅培血气分析仪iSTAT300记录操作前后血气分析的主要结果;记录操作过程中并发症和异常事件的种类和发生频数;记录护士工作量,包括镇静相关工作量和病情相关工作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同镇静深度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医护人员操作的影响。4.统计学方法(1)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2)操作前后的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心率、pH值、PO2、PCO2)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检测,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3)重复测量的生命体征结果,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法统计分析。(4)给药频数、给药累积剂量的统计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5)护理工作两和工作时间的对比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6)并发症和异常事件发生频数是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7)患者舒适度和医生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用t检验分析。研究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有统计学差异,而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在操作前后的差值和连续测量的最大差值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化较小,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血气分析方面,操作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值比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值,提示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能更好地恢复到正常范围,有统计学差异(P<0.001)。2.镇静药物使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给药次数显着不同(Z=3.891,P<0.001),观察组的给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镇静药物使用的总量也有统计学意义(Z=4.442,P<0.001),观察组使用镇静药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了脑状态监测仪实时观察镇静深度可以有效控制镇静药物的使用。3.并发症、异常事件及护理配合本研究中观察的并发症包括明显喉痉挛和大量出血,(并发症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在血流动力学分析处讨论),异常事件包括烦躁和脱管。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并发症和异常事件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但在整个操作中,通过直观的镇静评价,可以在达到预期镇静效果的同时,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由于观察组镇静评价方式的直观性,使操作中护士用于评估镇静深度的时间大大减少(P<0.001),有统计学差异。配合操作的护士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配合操作,提高了护理配合的质量。研究结论将脑状态监测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可以使我们对患者镇静深度做出正确、可靠地评估,降低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完善整体护理的内涵。

二、对高危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性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危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性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选择性肺段通气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麻醉管理
        2.3.1 麻醉前准备及麻醉过程
        2.3.2 动脉穿刺部位
    2.4 围麻醉期干预性措施
        2.4.1 对照组(A组)方法
        2.4.2 OLV期间FiO_20.7组(B组)处理方法
        2.4.3 OLV期间选择性肺段通气组(C组)处理方法
        2.4.4 本研究的技术流程图
    2.5 围术期液体治疗及循环支持
    2.6 术中低氧血症的处理
    2.7 观测指标及时点
    2.8 数据记录
    2.9 统计学处理
    2.10 主要仪器和药品
        2.10.1 主要仪器
        2.10.2 主要药品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野评价、麻醉用药量和出入量
    3.3 三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的比较
        3.3.1 组间比较
        3.3.2 组内比较
    3.4 SV、CO、CI、SVV的比较
    3.5 围术期血气分析值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围术期炎症因子及心肌标志物比较
        3.6.1 三组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的比较
        3.6.2 三组患者围术期心肌标志物的比较
    3.7 术后转归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OLV期间低氧血症发生机制及处理
        4.1.1 OLV期间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
        4.1.2 OLV期间低氧血症的处理
        4.1.3 OLV期间发生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
    4.2 OLV相关性肺损伤及肺保护通气策略
        4.2.1 OLV相关性肺损伤
        4.2.2 OLV肺保护通气策略
    4.3 高浓度氧致肺损伤的机制
        4.3.1 炎症反应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4.3.2 氧化应激反应
        4.3.3 细胞凋亡坏死
    4.4 选择性肺段通气导管的设计
    4.5 降低FiO_2联合选择性肺段通气对OLV低氧血症的改善及肺保护作用
        4.5.1 对围术期氧合的影响
        4.5.2 对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4.5.3 对术后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
        4.5.4 对术后转归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创新性
    4.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综述 单肺通气期间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损伤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有效性初步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安全性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耗材
        1.4 药品及备用药品
    2.方法
        2.1 术前访视
        2.2 麻醉前准备
        2.3 麻醉与气道管理
        2.4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5 血样的采取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7 观察指标
        2.8 质量控制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
    3.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的比较
    4.两组患者应激激素和炎症因子的比较
80mm Hg暂停手术操作例数的比较'>5.两组患者因P_(ET)CO_2>80mm Hg暂停手术操作例数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气道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婴幼儿胸腔镜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技术新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无创正压通气下气管镜检查在低氧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气管镜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比较
    2.2 两组一次性进镜率、终止率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7)单肺通气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值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1 病因
    1.2 病理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防治
2 高原肺炎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
        2.1.1 病原学
        2.1.2 流行病学
        2.1.3 临床表现
        2.1.4 临床诊断依据
        2.1.5 病原学诊断
        2.1.6 治疗
        2.1.7 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2.1.8 预防
    2.2 医院获得性肺炎
        2.2.1 流行病学
        2.2.2 病原学
        2.2.2. 1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
        2.2.2. 2 病人内在因素和治疗的影响
        2.2.2. 3 病原学特点[19]
        2.2.3 临床特点
        2.2.3. 1 临床表现
        2.2.3. 2 并发症
        2.2.3. 3 辅助检查
        2.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5 治疗
        2.2.6 预防
3 高原肺水肿
    3.1 流行病学
    3.2 发病诱因
        3.2.1 寒冷
        3.2.2 劳累
        3.2.3 呼吸道感染
        3.2.4 其它
    3.3 发病机制
        3.3.1 PAH
        3.3.2 肺静脉血回流受阻
        3.3.3 肺血容量增加
        3.3.4 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3.3.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3.6 其它
    3.4 临床表现
        3.4.1 病史
        3.4.2 临床表现
    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1 诊断
        3.5.2 鉴别诊断
        3.5.3 治疗措施
        3.5.3. 1 氧疗
        3.5.3. 2 绝对卧床休息
        3.5.3. 3 氨茶碱
        3.5.3. 4 血管扩张剂
        3.5.3. 5 减少肺血容量
        3.5.3. 6 糖皮质激素
        3.5.3. 7 抗生素
        3.5.4 预防
4 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1流行病学
    4.2 病因
        4.2.1 个体因素
        4.2.2 环境因素
        4.2.3 感染
        4.2.4 社会经济地位
    4.3 发病机制
    4.4 临床表现
        4.4.1 症状
        4.4.2 病史特征
        4.4.3 体征
    4.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
        4.5.1 肺功能检查
        4.5.2 胸部X线检查
        4.5.3 胸部CT检查
        4.5.4 血气分析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4.6.1 诊断
        4.6.2 鉴别诊断
    4.7 COPD分期
    4.8 治疗
        4.8.1 稳定期治疗
        4.8.1. 1 教育与管理
        4.8.1. 2 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4.8.1. 3 药物治疗
        4.8.1. 4 氧疗
        4.8.1. 5 康复治疗
        4.8.1. 6 外科治疗
        4.8.2 急性加重期治疗
        4.8.2. 1 药物治疗
        4.8.2. 2 氧疗
        4.8.2. 3 机械通气
        4.8.2. 4 预防
5 高原支气管哮喘
    5.1 流行病学
    5.2 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诊断标准
        5.2.2 分期[33]
    5.3 分级[33]
    5.4 相关检查
    5.5 鉴别诊断
    5.6 治疗
        5.6.1 长期维持治疗
        5.6.1. 1 治疗目标
        5.6.1. 2 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5.6.2 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5.6.3 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5.6.4 哮喘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6 高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1 流行病学
    6.2 病因
    6.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6.4 临床表现
    6.5 实验室检查
        6.5.1 诊断标准[34]
        6.5.2 鉴别诊断
        6.5.3 H-ARDS的治疗
        6.5.3. 1 原发病治疗
        6.5.3. 2 呼吸支持治疗
        6.5.3. 3 药物治疗
        6.5.3. 4 机械通气
        6.5.3. 5 ARDS机械通气实施
7 预防

(10)脑状态监测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中后生命体征变化
    3.3 血气分析结果
    3.4 镇静药用量及给药次数
    3.5 并发症及异常事件发生率
    3.6 护理工作量(时间)对比
    3.7 患者舒适性调查和医生的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讨论
    4.1 脑状态指数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
    4.2 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讨论
    4.3 血气分析结果的讨论
    4.4 镇静药物剂量计及给药次数的讨论
    4.5 并发症及异常事件发生率
    4.6 护理措施的实施和工作量的讨论
    4.7 患者舒适度和操作医生满意度结果的讨论
    4.8 监测指标影响因素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5.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对高危低氧血症患者在无创性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选择性肺段通气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林子诗.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陈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D]. 梅菊.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婴幼儿胸腔镜手术术中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D]. 张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无创正压通气下气管镜检查在低氧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呼玮,陈谨. 中国现代医生, 2019(32)
  • [7]单肺通气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D]. 张东莹.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 杨生岳. 高原医学杂志, 2014(04)
  • [10]脑状态监测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D]. 彭粤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的高危低氧血症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