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一、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铃丰[1](2021)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检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检索CNKI、CBM、维普、Wan Fang Data、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20年10期)、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与hTERT基因检测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相关的文章,检索时间均由建库时间至2020年10月9日。提取纳入文献基本资料并通过QUADAS标准评价研究质量。使用Stata 15.0和Meta-Disc 1.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通过ROC曲线和Spearman相关系数来检验有无阈值效应,若有阈值效应,则拟合ROC曲线并计算AUC及Q*指数;若无阈值效应,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异质性,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然后使用meta回归分析探寻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最后通过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了17篇文献,共1436例患者(乳腺恶性肿瘤852例,乳腺良性肿瘤584例)。结果显示,hTERT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合并敏感度(Sen合并)为0.81[95%CI(0.79,0.84)],合并特异度(Spe合并)为0.83[95%CI(0.79,0.86)],合并阳性似然比(+LR合并)为4.75[95%CI(3.35,6.74)],合并阴性似然比(-LR合并)为0.21[95%CI(0.15,0.30)]以及合并诊断优势比(DOR合并)为26.93[95%CI(15.02,48.28)]。所有结局指标I2均大于50%,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全部因素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主要来源为作者国家,剔除两篇国外文献后行亚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DOR为35.89,AUC=0.9242,Q*=0.8582。结论hTERT基因检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诊断试验的判别效果较好,其有助于临床上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李文芳[2](2019)在《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植物多糖因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及多环节的特点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活跃。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因可通过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或增强机体免疫活性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药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离不开肿瘤模型,其中三维体外组织工程肿瘤培养系统因能更好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研究肿瘤生物学及预测新型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肿瘤基本因素之一,支架的选择尤为重要。脱细胞支架因可较好保留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生理生化及机械性能,已被广泛用于肿瘤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制备一种新型的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并进一步构建3D肿瘤模型,从体外2D、3D培养和小鼠皮下种植瘤等多种肿瘤模型综合考察了 APS的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同时,利用网络拓扑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枢纽基因并实验验证APS体内抗乳腺癌的其它可能机制,以便为APS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多糖的结构及组成与其生物活性有直接关系,本研究选用美国泛华医药的同一批次A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光谱、IR光谱、NMR及HPLC等多种方法,结果表明APS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组成单元主要为α-型吡喃型糖苷键。APS不含核酸和蛋白质,主要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SEM发现APS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多数颗粒为纳米尺度,这与其后续激活巨噬细胞并进一步发挥抗癌活性有直接的关系。以上结果表明APS纯度较高,性状良好,适合后续实验研究。多糖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的杀伤作用和通过提高机体免疫间接抗肿瘤两个方面。本研究首先选用传统的2D肿瘤培养模型,最初确定APS体外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4T1)无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后,从其提高机体免疫发挥抗肿瘤活性出发,体外考察APS介导巨噬细胞上清(Conditioned medium,CM)对MCF-7和4T1细胞的抑制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APS介导CM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APS与巨噬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并进一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有关。APS介导CM抗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4T1的活性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G1和G2期)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CM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凋亡途径进而促进MCF-7和4T1细胞的凋亡。基于3D培养模型较传统2D培养更能模拟体内肿瘤生长微环境且提高药物筛选效率和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评估CM对3D培养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章首先制备脱细胞处理后的猪肺衍生支架并进一步构建体外3D乳腺癌模型,考察MCF-7在脱细胞猪肺支架上的多种细胞行为及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CF-7细胞可在脱细胞猪肺支架不断生长增殖形成肿瘤球。相比2D培养,3D脱细胞猪肺基质培养环境可显着提高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具体表现为降低的细胞生长速率和提高的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此外,3D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显着促进肿瘤细胞的局部缺氧环境。基于此,利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构建的肿瘤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CM对3D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提供了更可靠的平台。CM给药可显着降低细胞活率,减小MCF-7所发展成的肿瘤球尺寸。CM可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促进3D培养MCF-7细胞的凋亡。为了评估本研究所制备新型脱细胞猪肺支架与目前常用的天然及合成材料所构建肿瘤模型的差异,本研究制备壳聚糖/明胶(Chitosan/Gelatin,Chi/Gel)及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支架,并进一步比较了 MCF-7细胞体外在2D培养及三种支架上的细胞行为、乳腺癌蛋白表达、药物敏感性及4T1细胞在2D和3D支架上的体内致瘤性及血管形成情况。结果表明3D培养显着降低了 MCF-7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及促进乳腺癌恶性程度。MCF-7细胞在2D和3D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形态具有明显差异,MCF-7细胞在三种支架均形成“葡萄串”样式堆叠的肿瘤球。PLLA支架因表面最为粗糙且孔径最小,MCF-7细胞体外在PLLA支架生长增殖最快。相反地,将接种4T1细胞的三种支架植入BALB/c小鼠皮下4周后,PLLA支架因在体内降解成乳酸引发炎症,其在体内肿瘤的发展及血管生成方面效果最差。MCF-7细胞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上体外生长增殖优于其在Chi/Gel支架上的,而4T1细胞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上体内肿瘤的发展优于其在PLLA支架上的。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制备的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较之天然和合成材料支架在体外体内肿瘤发展方面呈现出一定优势,适合用于肿瘤生物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比较体外仅从APS激活巨噬细胞后发挥抗乳腺癌细胞活性,本研究经BALB/c小鼠皮下接种4T1细胞肿瘤造模成功后,从对小鼠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评估APS体内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连续腹腔注射APS两周后,APS(200 mg/kg)、5-FU(20 mg/kg)及联合给药组(APS+5-FU)虽然均可显着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但对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显不同。APS可显着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对破坏的胸腺组织及脾脏组织结构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相反地,5-FU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下降,且对胸腺和脾脏结构的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同时,APS能够显着提高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另外,APS能够提高小鼠外周血中IL-2、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APS可能通过修复免疫器官、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和提高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肿瘤作用。APS联合5-FU可提高抗肿瘤效果,缓解5-FU对免疫体统的损伤,适合作为化疗的免疫辅助药物。本研究进一步基于网络拓扑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APS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其它可能机制。本研究从EMBL-EBI数据库中下载7组乳腺癌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通过分析筛选出201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DEG),调节一致的有18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116个。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染色体分离、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考虑到本研究前面所发现的APS介导CM抑制体外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特别对涉及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条目所在DEGs构建蛋白交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并对网络各个节点进行度值分析筛选枢纽基因。结果表明EGFR和ANXA1基因为枢纽基因及共同基因,文献检索结果也表明这两个基因在多数癌症中异常表达。本研究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APS对EGFR和ANX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反调节作用,揭示这可能是APS体内抑制乳腺癌生长其它可能的机制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3D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并证明其在组织工程肿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体外2D、3D培养、动物体内种植瘤等多种肿瘤模型表明APS体内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乳腺癌活性,而且其可有效提高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体外则是激活巨噬细胞后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及阻滞细胞周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PS可下调EGFR和上调ANXA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APS体内抗乳腺癌的另一机制。本研究可为临床使用APS及其协助化疗药物发挥抗乳腺癌活性提供更多实验及理论依据。

庄原[3](2019)在《无机纳米颗粒与核酸纳米材料在肿瘤细胞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是目前人类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传统抗肿瘤药物往往存在靶向能力差、生物相容性差、代谢过快和毒副作用较强等缺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严重限制。此外,针对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肿瘤早期诊断手段,但这种方式对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多种无机纳米颗粒与核酸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检测及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设计和构建了用于检测肿瘤生物标志物端粒酶与miR-21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件,并通过研究细胞器靶向性和肿瘤靶向受体的精准排布探究了精确调控纳米颗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具有特定序列的端粒酶寡核苷酸引物,构建一系列纳米生物传感器,并将之应用于端粒酶提取物和活细胞内端粒酶的高灵敏度检测,实现了肿瘤细胞提取物内低至5个细胞的端粒酶检测,膀胱癌病人清尿与血尿样本的检出率分别达到100%和89.5%。此外,在肿瘤细胞内成功实现了端粒酶的实时荧光检测。(2)基于具有特殊荧光弛豫时间信号的荧光纳米金刚石(FND)与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MNP),制备了生物传感器FND-DNA-MNP,证实了其对肿瘤标志物miR-21的特异性响应。由于荧光弛豫时间信号在生物体内背景极低,此传感器有望应用于活细胞与活体内的单分子miR-21检测。(3)在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DNA折纸纳米结构表面定点修饰具有肿瘤细胞靶向能力的转铁蛋白(Tf),探究Tf的分布方式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细胞摄取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Tf的修饰数量对细胞摄取效率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Tf分子的标记间距,其对载体细胞摄取效率提升的顺序关系是:28 nm>14 nm>>42 nm。此外,Tf在所研究纳米载体上的修饰区域对载体的细胞摄取效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4)用具有线粒体靶向能力的三苯基膦阳离子(TPP)标记抗癌药物硒纳米颗粒(SeNPs),将进入细胞内的SeNPs准确定位至线粒体,提升SeNPs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OS)对线粒体的氧化损伤效率,改善了SeNPs的抗肿瘤效果,使SeNPs的给药量降低以及进一步的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降低成为可能。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构建具有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为肿瘤的早期检测与诊断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细胞器靶向改性及精准调控肿瘤识别靶向受体的排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肿瘤靶向能力,以弥补传统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高毒性的缺点。

赵灿[4](2019)在《汉黄芩素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药汉黄芩素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选择常规有代表性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作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选取不同浓度梯度汉黄芩素作用于乳腺癌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24h、48h、72h),MTS比色法绘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曲线,计算药物的抑制率以及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检测汉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细胞克隆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对MDA-MB-231、MCF-7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对MDA-MB-231、MCF-7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进一步检测汉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免疫蛋白印记)实验以及qRT-PCR(实时荧光定量)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对MDA-MB-231、MCF-7人乳腺癌细胞中TERT(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以及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以及qRT-PCR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对乳腺癌细胞经典Wnt/β连环蛋白通路信号分子蛋白以及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1.汉黄芩素在体外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2.汉黄芩素可以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和侵袭的能力;3.人乳腺癌细胞MCF-7本身不具有迁移/侵袭的能力;4.汉黄芩素在乳腺癌细胞中发挥其抑癌作用的机制与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5.汉黄芩素可以降低人乳腺癌细胞TERT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结论:汉黄芩素在体外细胞水平发挥着良好抑制MDA-MB-231、MCF-7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并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发挥其抑癌作用。

刘雪雯[5](2019)在《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胃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是所有肿瘤病死率的第三位,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的5年存活率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不容乐观。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SWI/SNF复合物是一种ATP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其核心的ATP酶亚基有两种,BRM和BRG1。在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组织和细胞系中有BRM蛋白水平的下调,说明除了ATP酶活性功能,BRM蛋白可能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有研究表明BRM作为一种选择性剪接调控因子,参与调控其他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的核心催化亚基,是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物,hTERT的前体mRNA会发生选择性剪接,产生多种选择性剪接转录本,但是这些选择性剪接转录本都不能翻译成有逆转录酶活性的hTERT蛋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胃癌中BRM蛋白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调用多种数据库分析BRM和BRG1在细胞中的分布,在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病人的生存分析,与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相互作用基因以及GO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第二部分,进行生物学试验,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稳定敲低胃癌细胞中的BRM,利用逆转录PCR,蛋白免疫印迹,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克隆形成和RNA-Seq等方法检测BRM敲低对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BRM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RM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BRG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BRM和BRG1的mRNA和蛋白都有广泛的表达;BRM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而BRG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代表了BRM和BRG1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在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多且易发生突变,在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少;得到BRM的相互作用基因133个,BRG1的相互作用基因213个,有64个基因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重合的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提示BRM和B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采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构建BRM稳定敲低的细胞系,逆转录PCR检测hTERT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全长型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之后用TRAP方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也出现了显着升高,这提示BRM可以通过调控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进而影响端粒酶活性。研究结论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BRM和BRG1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二、生物学实验的结果显示,BRM的敲低可以影响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表明BRM是hTERT选择性剪接的一个调控因子,有望开发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戴薇[6](2019)在《NF-κB和端粒酶启动的肿瘤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目前困扰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的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最新的免疫疗法已被用于癌症治疗,提高了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但由于不可避免的毒副反应使得疗效还与病人对于生命健康的期望相差甚远。NF-κB是一种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型转录因子,通过与细胞核内DNA靶点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生长、分裂和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NF-κB在各种癌症中过度活化,是抗肿瘤药物筛选和癌症治疗的优良靶点。由于NF-κB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NF-κB活性抑制剂因其显着的毒副作用而未能成为临床药物。抑制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应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创制新的肿瘤治疗技术。本研究发展了三种肿瘤基因治疗新技术,并探索了其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1.人肝癌细胞中NF-κB结合靶点和靶基因的鉴定及其应用研究发现,过度活化的NF-κB与肝炎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完整而精确的分子途径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使用Ch IP-seq和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TNFα诱导的人HCC细胞系Hep G2细胞中共计鉴定出699个NF-κB直接靶基因(direct target gene,DTG),包括399个激活基因和300个抑制基因。其中,216个基因(包括126个激活基因和90个抑制基因)是目前已经鉴定出的HCC基因标志物。比较TNFα诱导的Hep G2细胞、LPS诱导的THP-1细胞和TNFα诱导的He La细胞中NF-κB靶基因数目,仅有24–46个NF-κB靶基因由两种细胞系共有,表明本研究鉴定出的NF-κB DTG具有HCC细胞特异性。基因功能注释分析表明,Hep G2细胞中的NF-κB DTG主要富集在经典的NF-κB生物学过程,如免疫系统过程、压力反应、刺激反应、防御反应和细胞死亡,并且涉及MAPK、TNF、TGF-β、趋化因子、NF-κB和Toll样受体KEGG信号通路。部分NF-κB DTG也与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密切相关。此外,82个NF-κB DTG编码的分泌蛋白是目前临床上已经使用的HCC生物标志物,如CCL2和DKK1。最后,通过Ch IP-q PCR和RT-q PCR实验证实,NFKB1、NFKBIA、CCL2、IL1A、IL1B、PTX3、NUDT7、EFNA5、ID4、GPC6、KLF15、DKK1、OAZ2和IGFBP3这14个基因是TNFα诱导的Hep G2细胞中NF-κB DTG。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F-κB相关的分子机制和HCC生物标志物诊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信息。2.NF-κB激活的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疗法及其应用研究转录因子NF-κB在各种肿瘤细胞/组织中过度活化,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和肿瘤治疗的优良靶点。正因如此,过去几十年发展了无数的NF-κB活性抑制剂,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毒副反应,没有一例抑制剂成为临床使用的药物。本研究中,利用NF-κB在肿瘤细胞中高度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发展了一种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疗法,即NF-κB激活的基因表达(NF-κB-activated gene expression,Nage)载体用于癌症治疗。Nage载体通过将NF-κB诱骗子序列(decoy)与最小启动子序列(minimal promoter)融合构成NF-κB特异性启动子(decoy minimal promoter,DMP),DMP与肿瘤细胞内高表达的NF-κB结合,从而激活下游效应基因的表达。本研究首先使用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了NF-κB p65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随后以绿色荧光蛋白Zs Green作为效应基因,证实Nage载体可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效应基因,产生绿色荧光,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效应基因。随后,以CRISPR/Cas9作为效应基因,在靶向端粒重复序列的sg RNA(Tsg RNA)的引导下,Nage载体特异性地诱导多种肿瘤细胞死亡,包括Hep G2、He La、PANC-1、MDA-MB-453、A549、HT-29、SKOV-3、Hepa1-6和RAW264.7,而对正常细胞293T、MRC-5和HL7702不产生影响。最后,将表达Cas9-Tsg RNA的Nage载体包装进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中,构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AAV-Nage,通过静脉注射给药途径注入小鼠体内,显着地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本研究发展的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疗法Nage载体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端粒酶激活的肿瘤基因疗法及其应用研究癌症是由一系列表观基因突变引起的,以多种复杂形式存在的难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端粒酶是真核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RNA聚合酶。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活性在大多数正常细胞中被程序性关闭,而在90%的肿瘤细胞中被重新激活,使其成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靶点。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端粒酶活性抑制剂用于治疗癌症,但由于不可避免的毒副反应均已失败告终。本研究中,利用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发展了一种名为端粒酶激活的基因表达(telomerase-activated gene expression,Tage)系统用于治疗癌症。Tage系统由一段携带端粒酶可识别的3’粘性末端效应基因表达载体、表达d Cas9-VP64人工转录因子的表达载体和靶向端粒重复序列的sg RNA(Tsg RNA)组成。以CRISPR/Cas9作为效应基因,Tage系统有效地杀灭多种肿瘤细胞,包括Hep G2、He La、PANC-1、MDA-MB-453、A549、HT-29、SKOV-3、Hepa1-6和RAW264.7,但对正常细胞293T、MRC-5、HL7702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不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酵母同宗接合切换内切酶(homothallic switching endonuclease,HO)切割产生的4碱基3?粘性末端可被细胞中端粒酶识别并延伸,为Tage系统体内应用奠定基础。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作为基因载体,实现了Tage系统体内安全有效治疗肿瘤的目的。荷载Tage系统的AAV经静脉注射给药,显着地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毒副反应。4.肿瘤干细胞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癌症由不同分化等级和致瘤潜力的肿瘤细胞构成,是一种高度异质性、难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癌干细胞或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具有自我更新、多能分化和无限增殖潜能的肿瘤细胞亚群,对维持肿瘤细胞异质性和致瘤性起关键作用。CSC可抵抗常规抗癌药物,并在肿瘤转移和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中,使用前期发展的两种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疗法,端粒酶激活的基因表达(Tage)系统和NF-κB激活的基因表达(Nage)载体24 h内有效地杀灭旺盛分裂的肿瘤细胞,残存细胞具有CSC自我更新增殖特性。q PCR检测发现,涉及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Wnt信号通路、细胞间粘附以及干细胞标志基因VIM、TWIST、p53、p16INK4α、p21、CD24、CD326、DLL4、JAG1、Notch1、MUC1、DACH1、CD133、CD44、ATXN1、BMP7、CXCR4、GATA3、JAK2、KLF4、LIN28a、LIN28b、MYCN、NANOG和SOX2,在残存肿瘤细胞中均高表达,表明Tage系统和Nage载体可在24 h内有效分离得到CSC。研究发现,NF-κB不仅在各种肿瘤细胞中高度活化,在CSC中也显示出高活性,使其有望成为针对CSC的肿瘤治疗靶点。将前期发展的新型NF-κB活性抑制剂,即NF-κB特异性启动子DMP调控的靶向Rel A的mi R533包装进腺相关病毒(AAV)中,构成肿瘤干细胞基因治疗载体AAV-mi R533。AAV-mi R533有效地杀灭Hep G2 CSC,感染病毒20 d后的CSC仍没有再生长增殖迹象。本研究为分离CSC和开发针对CSC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方法。总之,本研究通过联合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了肝癌细胞中NF-κB的结合靶点和靶基因,发展了三种肿瘤细胞基因治疗新技术—NF-κB激活的基因表达(Nage)载体、端粒酶激活的基因表达(Tage)系统和肿瘤干细胞基因治疗载体,这些基因技术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蓝欢荣[7](2019)在《木犀草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木犀草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被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然而,木犀草素的抗癌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木犀草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并揭示木犀草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MTT法检测木犀草素对MDA-MB-231和Bcap37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IC50。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木犀草素对MDA-MB-231和Bcap3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木犀草素对MDA-MB-231和Bcap3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木犀草素对MDA-MB-231和Bcap37细胞凋亡和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ELISA法测木犀草素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MTT实验表明木犀草素对MDA-MB-231和Bcap37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1.917μM和37.525μM。克隆形成和小室实验表明木犀草素体外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的细胞周期研究表明木犀草素能够浓度依赖性将MDA-MB-231和Bcap37细胞分别阻滞于S期或G2/M期。同时,木犀草素能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凋亡。机制层面,我们发现木犀草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木犀草素处理可抑制IKBα及其下游靶基因c-Myc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水平。结论:木犀草素具有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KBα/c-Myc的磷酸化而抑制hTERT的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为木犀草素治疗乳腺癌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侯小赛[8](2018)在《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研究发现,micromaRNA(miRNA)与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增殖、侵袭、转移、凋亡等阶段,通过对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这表明miRNA有望成为癌症治疗靶点。MicroRNA1182(miR-1182)是micromaRNA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疾病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然而,其对卵巢癌发生发展和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182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潜在的变化规律和作用靶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卵巢癌提供理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2015年03月至2018年03月之间卵巢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癌组织标本,共50例;同时收集癌旁正常卵巢组织标本50例。在第一部分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法观察比较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SKOV3)和正常卵巢组织及细胞(IOSE80)中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在第二部分中,为了研究miR-1182的潜在靶点,我们利用TargetScan,miRDB和microRNA三种公开的算法对其进行了检测,以推测阐明miR-1182的可能靶点,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miR-1182的直接调控靶点,并被实施到下一步的实验中。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在SKOV3细胞中分别设立三个组进行相似的实验(miR-NC组,miR-1182模拟组和模拟物+ hTERT组),使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检测miR-1128对靶基因hTRET表达情况的影响,进而明确miR-11H82与其靶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进一步采用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明确miR-1182对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在侵袭和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1、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我们通过RT-PCR的方法观察了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SKOV3细胞)及正常卵巢组织和细胞(IOSE80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癌组织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见图1-1),与正常卵巢细胞(IOSE80细胞)相比,卵巢癌细胞(SKOV3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1-2),因此我们认为miR-1182在卵巢癌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卵巢癌中hTERT是miR-1182的直接靶标我们利用TargetScan,miRDB和microRNA三种公开的算法推测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miR-1182的潜在靶点,并建立含有hTERT3’UTR野生型和含有hTERT3’UTR突变型miR-1182种子序列的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模拟物增加miR-1182的表达从而导致野生型hTERT 3’UTR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但对突变型却没有影响(P<0.001,见图2-2),这表明可通过调节miR-1182来抑制hTERT的表达水平。3、miR-1182和hTERT的相关性我们在SKOV3细胞中分别设立三个组进行相似的实验(miR-NC组,miR-1182模拟组和模拟物+ hTERT组),通过实时PCR分析和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两种实验可以发现,SKOV3细胞中miR-1182的上调可以降低hTERT的表达水平(图3-1,图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数据表明hTERT受到miR-1182的负调控。4、miR-1182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我们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MTT结果显示,通过转染miR-1182模拟物上调miR-1182后,SKOV3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出现降低趋势,相比之下,下调miR-1182反而促进卵巢癌细胞的生长(见图4-1)。在Transwell实验中,我们发现SKOV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上调miR-1182起到抑制作用。(p<0.05,图4-2,图4-3)。结论:首先实验发现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SKOV3)中的异常表达情况,进而证实hTERT是miR-1182的潜在靶点,hTERT的表达可被miR-1182调节,hTERT受到miR-1182的负调控,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揭示miR-1182/hTERT轴可能成为诊断和治疗卵巢癌的潜在靶点,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喻盼[9](2018)在《ZEB1调控hTERT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世界3大癌症之一,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病率地区可达每8-10位女性中就有1位罹患乳腺癌。癌细胞的无限增殖特性是乳腺癌一切恶性特征的生物学基础,而这一永生特性的维持需要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参与。ZEB1是一种E-box结合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往对ZEB1的研究侧重于它对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诱导以及对肿瘤迁移侵袭特性的调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ZEB1也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特性的调控。ZEB1在乳腺癌中参与细胞增殖调节鲜见报道,且具体的调控机制亦尚未阐明。研究目的:探究ZEB1在乳腺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凋亡的调节方式,验证ZEB1-hTERT这一通路是否在肿瘤细胞增殖调控中起到作用,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对133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提取物进行qRT-PCR检测ZEB1和hTERT在m RNA水平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组织中ZEB1和hTERT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小干扰RNA技术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中人为降低ZEB1表达,或使用过表达质粒载体上调ZEB1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ERT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变化,验证ZEB1对hTERT的调控作用。升高或降低ZEB1表达后对端粒酶的活性和两种乳腺癌细胞中染色体末端端粒长度进行检测,研究ZEB1调控hTERT表达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ZEB1的上调能否抵消hTERT下调所引起的表达水平的下降,恢复hTERT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MTT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分别用于检测同时下调hTERT和上调ZEB1后MDA-MB-231和MCF-7细胞增殖状态和凋亡状态与单独敲除hTERT后细胞状态的改变之间的差异。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用于分析ZEB1与hTERT启动子的结合情况。组织样本及细胞样本的DNA提取物进行碱基测序,用于检测hTERT启动子区域碱基突变情况。免疫共沉淀实验用于检测ZEB1和YAP的结合情况。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用于分析YAP与hTERT启动子的结合情况。构建启动子截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用于检测ZEB1和YAP的相互作用和探究二者在调控hTERT转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YAP的表达变化对hTERT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物造模用于分析ZEB1在机体内对hTERT的调控作用。qRT-PCR和免疫组化用于检测异种移植物中ZEB1和hTERT表达水平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ZEB1的表达和hTERT的表达在m RNA和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中ZEB1对hTERT的表达有正向调控作用。ZEB1的过表达可以诱导端粒酶活性升高,维持端粒长度。ZEB1表达升高可以抵消si RNA引起的hTERT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增殖减弱和细胞凋亡增多。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ZEB1可以与YAP形成转录蛋白复合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结合于hTERT启动子-1051—-957bp处,发挥促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在裸鼠异种移植物模型中,ZEB1对hTERT表达的调控作用依然存在。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ZEB1-hTERT通路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调控中发挥作用。ZEB1可以募集共刺激因子YAP形成蛋白复合体,结合于hTERT启动区域促进hTERT转录活性,上调hTERT的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以往的研究已证实ZEB1可参与乳腺癌EMT的诱导,调节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特性,本研究证实ZEB1也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对ZEB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补充。这为ZEB1作为一个全面参与乳腺癌调控的分子,成为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冯玉珍[10](2017)在《PinX1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乳腺癌的新发病例远超过150万人,形势严峻。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Ki-67的表达情况,乳腺癌被划分为四种不同亚型,依次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乳腺癌。近些年,乳腺癌早期筛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显着降低了 Luminal型及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死亡率。但是,三阴型乳腺癌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令人堪忧。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异质性,完善针对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特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寻找三阴型乳腺癌特异性的生物分子标志物,以实现个体化的综合诊治,降低三阴型乳腺癌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难题。PinX1是一个大小为45KD,由328个氨基酸构成的端粒蛋白复合体(shelterin)相关蛋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nX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下降,可能通过与端粒或端粒酶相互作用抑制肿瘤生长,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目前,人们对于PinX1与三阴型乳腺癌的关系仍知之甚少,PinX1在三阴型乳腺癌的预后、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临床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了 PinX1在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inX1在乳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其次,通过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探究PinX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在5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PinX1的表达与患者ER表达状态、PR表达状态、组织病理学分级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临床分期、pT分期、年龄、P53状态及HER2状态无显着相关性(P>0.05);然后,通过分层分析探究了 PinX1表达与乳腺癌不同亚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PinX1的表达与三阴型乳腺癌密切相关,在三阴型乳腺癌中表达降低。最后,选取一株人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采用G418筛选及CRISPR-Cas9技术构建过表达及敲除PinX1的稳定细胞系,通过划痕、CCK-8、流式、Transwell等功能试验,以进一步验证PinX1可能的作用机制。CCK-8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PinX1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而敲除PinX1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胞的增殖(P<0.05);划痕及Transwell试验验证了过表达PinX1抑制细胞迁移,而PinX1敲除则促进细胞迁移(P<0.05);流式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inX1对细胞的凋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敲除PinX1则抑制了细胞的凋亡。此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物Caspase-3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PinX1促进了 caspase-3的切割活化。本研究表明,PinX1在乳腺癌中低表达,其低表达与三阴型乳腺癌的迁移、增殖等恶性表型密切相关,过表达PinX1促进了 MDA-MB-231细胞的凋亡。因此,PinX1在三阴型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三阴型乳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及分子标志物。

二、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在乳腺肿瘤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2)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多糖结构与抗肿瘤的关系
        1.2.2 多糖抗肿瘤机制
    1.3 APS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APS的结构及组成
        1.3.2 APS的抗肿瘤活性
        1.3.3 APS的其他活性
    1.4 肿瘤模型
        1.4.1 肿瘤模型种类
        1.4.2 3D培养及其优势
        1.4.3 3D肿瘤模型分类
    1.5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功能富集及关键基因分析
        1.5.1 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数据库
        1.5.2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1.5.3 功能富集分析
        1.5.4 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关键基因分析
    1.6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思路
2 APS的结构和组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APS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
        2.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2 糖醛酸含量测定
        2.3.3 UV分析
        2.3.4 FTIR分析
        2.3.5 NMR分析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2.3.7 HPLC分析
        2.3.8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PS的多糖和糖醛酸含量
        2.4.2 APS的纯度
        2.4.3 APS的结构特征
        2.4.4 APS的糖苷键构型
        2.4.5 APS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
        2.4.6 APS的单糖组成
    2.5 小结
3 APS介导巨噬细胞激活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配制
        3.3.2 巨噬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培养
        3.3.3 APS对乳腺癌细胞株的作用
        3.3.4 A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3.3.5 CM对乳腺癌细胞毒作用的评价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APS对MCF-7和4T1无细胞毒性
        3.4.2 APS介导巨噬细胞激活
        3.4.3 CM抑制MCF-7和4T1细胞的增殖
        3.4.4 CM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3.4.5 CM促进细胞凋亡
        3.4.6 CM通过线粒体通路介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3.5 本章小结
4 体外3D肿瘤模型的构建及CM对3D培养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试剂配制
        4.3.2 脱细胞猪肺支架制备及脱细胞效率
        4.3.3 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物理性能检测
        4.3.4 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4.3.5 乳腺癌特定标志物的表达
        4.3.6 CM对3D肿瘤细胞毒性作用的评估
        4.3.7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脱细胞效率
        4.4.2 交联前后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物理性能
        4.4.3 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4.4.4 3D脱细胞猪肺培养上调MCF-7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
        4.4.5 CM抑制3D环境中MCF-7细胞的生长
        4.4.6 CM促进3D培养MCF-7细胞的凋亡
        4.4.7 CM上调Bax/Bcl-2比例
    4.5 本章小结
5 三种不同来源支架构建的肿瘤模型的评估及比较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试剂配制
        5.3.2 三种材料的制备及微观形貌
        5.3.3 细胞活性分析
        5.3.4 乳腺癌特定标志物蛋白表达
        5.3.5 体内局部组织反应
        5.3.6 2D及3D培养的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检测
        5.3.7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三种支架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
        5.4.2 三种支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5.4.3 3D培养提高乳腺癌特定蛋白表达
        5.4.4 4T1细胞在3D支架不同的生长模式
        5.4.5 3D培养促进小鼠体内致瘤性和血管形成
        5.4.6 3D培养降低MCF-7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5.5 本章小结
6 APS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和设备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试剂配制
        6.3.2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6.3.3 小鼠分组及给药
        6.3.4 体重及脏器指数测定
        6.3.5 小鼠肿瘤及免疫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6.3.6 小鼠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实验
        6.3.7 小鼠淋巴细胞的制备及增殖
        6.3.8 APS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6.3.9 肿瘤组织中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
        6.3.10 数据统计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APS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6.4.2 APS提高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
        6.4.3 APS对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6.4.4 APS改善小鼠胸腺和脾脏组织结构
        6.4.5 APS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6.4.6 APS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6.4.7 APS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6.4.8 APS对肿瘤组织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APS体内抗乳腺癌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设备
        7.2.1 药品与试剂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研究方法
        7.3.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7.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7.3.3 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7.3.4 关键基因的筛选
        7.3.5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7.3.6 小鼠给药
        7.3.7 免疫组化分析
        7.3.8 统计分析
    7.4 研究结果与讨论
        7.4.1 识别差异基因
        7.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7.4.3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通路
        7.4.4 特定BP差异基因的PPI网络
        7.4.5 特定BP-PPI共同表达基因
        7.4.6 APS对肿瘤组织中EGFR和ANXA1蛋白表达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无机纳米颗粒与核酸纳米材料在肿瘤细胞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纳米材料与肿瘤诊断
        1.2.1 生物传感器概述
        1.2.2 金纳米材料与肿瘤诊断
        1.2.3 量子点与肿瘤诊断
        1.2.4 纳米金刚石与肿瘤诊断
        1.2.5 磁性纳米材料与肿瘤诊断
    1.3 核酸纳米材料与肿瘤诊断
        1.3.1 核酸纳米材料概述
        1.3.2 核酸适配体与肿瘤诊断
        1.3.3 核酸引物与肿瘤诊断
    1.4 无机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4.1 金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4.2 硒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4.3 硅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5 核酸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5.1 DNA折纸结构与肿瘤治疗
        1.5.2 核酸枝状大分子(Dendrimer)与肿瘤治疗
        1.5.3 基于滚环扩增(RCA)的DNA纳米结构与肿瘤治疗
    1.6 选题思路
第二章 检测端粒酶活性的DNA纳米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1.1 端粒酶与肿瘤诊断
        2.1.2 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
        2.1.3 本章研究目标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端粒酶提取
        2.3.2 引物延伸反应
        2.3.3 体系荧光测试
        2.3.4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试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测试
        2.3.6 端粒酶延伸反应特异性测试
        2.3.7端粒酶活性抑制实验
        2.3.8 S1 核酸酶降解实验
        2.3.9 细胞内端粒酶水平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原理
        2.4.2 AIE效应验证
        2.4.3 端粒酶延伸反应条件优化
        2.4.4 检测体系背景荧光优化
        2.4.5 检测特异性对比
        2.4.6 端粒酶提取物荧光响应测试
        2.4.7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荧光纳米金刚石的生物传感器设计及其应用
    3.1 引言
        3.1.1 MicroRNA与肿瘤诊断
        3.1.2 荧光纳米金刚石概述
        3.1.3 本章研究目标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双链制备
        3.3.2 吸收、荧光光谱测定
        3.3.3 FND-C1 的制备
        3.3.4 MNP-C2 的制备
        3.3.5 生物传感器FND-DNA-MNP的自组装
        3.3.6 传感器对靶标miR-21 的响应
        3.3.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测试
        3.3.8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颗粒粒径变化
        3.3.9 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3.3.10 荧光弛豫时间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原理
        3.4.2 链置换反应的荧光与凝胶电泳表征
        3.4.3 自组装反应优化
        3.4.4 FND与 MNP的投料比优化
        3.4.5 传感器FND-DNA-MNP的表征
        3.4.6 荧光弛豫时间表征
        3.4.7 传感器对靶标miR-21 的原位响应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NA折纸技术探究肿瘤细胞靶向因子的最佳分布
    4.1 引言
        4.1.1 药物载体
        4.1.2 转铁蛋白受体
        4.1.3 DNA折纸纳米技术
        4.1.4 本章研究目标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DNA折纸结构制备
        4.3.2 DNA折纸结构纯化
        4.3.3 生物素的NHS化修饰
        4.3.4 转铁蛋白(Tf)的生物素化修饰
        4.3.5 DNA折纸结构的转铁蛋白定点修饰
        4.3.6 DNA折纸结构的Cy5 荧光基团杂交
        4.3.7 琼脂糖凝胶电泳测试
        4.3.8 DNA折纸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4.3.9 DNA折纸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4.3.10细胞摄取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原理
        4.4.2 DNA折纸结构ONR的设计与表征
        4.4.3 ONR-Tf结构的表征
        4.4.4 ONR结构的Cy5 标记表征
        4.4.5 不同ONR结构的细胞摄取效率对比
        4.4.6 Tf-TfR识别过程抑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粒体靶向无机硒纳米颗粒的抗肿瘤研究
    5.1 引言
        5.1.1 硒纳米颗粒
        5.1.2 ROS与细胞凋亡
        5.1.3 本章研究目标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1 HSA蛋白的TPP功能化修饰
        5.3.2 HSA与 HSA-TPP的荧光标记
        5.3.3 cHSA的制备与标记
        5.3.4 硒纳米颗粒(SeNPs)的制备
        5.3.5 蛋白质的Maldi-Tof-MS表征
        5.3.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试
        5.3.7 SeNP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成像表征
        5.3.8 功能化修饰蛋白与SeNPs的细胞毒性测试
        5.3.9活细胞内线粒体共定位实验
        5.3.10 活细胞内ROS水平测试
        5.3.11 活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试
        5.3.12活细胞内ROS抑制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验原理
        5.4.2 蛋白质HSA的正电荷化修饰与表征
        5.4.3 cHSA@SeNPs的表征与胞内测试
        5.4.4 蛋白质HSA的功能化修饰与表征
        5.4.5 HSA-TPP靶向修饰蛋白的生物相容性探究
        5.4.6 SeNPs的制备与表征
        5.4.7 靶向基团修饰对SeNPs抗肿瘤效果提升的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论文目录

(4)汉黄芩素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汉黄芩素简述
        1.1 汉黄芩素的结构
        1.2 汉黄芩素的生物活性
        1.3 汉黄芩素的抗肿瘤机理
    2. 乳腺癌简述
        2.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2.2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2.3 乳腺癌的治疗
    3.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乳腺癌
    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乳腺瘤
    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意义
实验材料
    1. 细胞系
    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 实验仪器及来源
    4.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1.1. 细胞复苏
        1.2. 细胞换液
        1.3. 细胞传代
        1.4. 细胞冻存
        1.5. 细胞计数
    2. MTS实验
    3. 细胞克隆实验
    4. 细胞迁移实验
        4.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4.2 细胞划痕实验
    5. 细胞侵袭实验
    6. Western blot实验
        6.1 细胞蛋白提取
        6.2 BCA细胞蛋白定量
        6.3 SDS-PAGE电泳
    7. Real-time PCR实验
        7.1 总RNA提取
        7.2 去除基因组DNA
        7.3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7.4 cDNA的合成
        7.5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汉黄芩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2. 汉黄芩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集落形成
    3. 汉黄芩素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
    4. 汉黄芩素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
    5. 汉黄芩素抑制TERT蛋白和mRNA的表达
    6. 汉黄芩素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
讨论与展望
有待深入的内容
创新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SMARCA2和SMARCA4 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SMARCA2和SMARCA4 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组织中的表达
        1.2.2 SMARCA2和SMARCA4 与胃癌患者的的生存分析
        1.2.3 SMARCA2和SMARCA4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1.2.4 SMARCA2和SMARCA4 的相互作用基因和富集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胃癌中BRM缺失对hTERT选择性剪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6 引物及序列
        2.1.7 实验方法和流程
    2.2 结果
        2.2.1 shRNA敲低BRM的效果
        2.2.2 BRM敲低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影响
        2.2.3 BRM敲低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 BRM敲低的RNA测序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TERT前体mRNA选择性剪接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NF-κB和端粒酶启动的肿瘤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F-κB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1.1 NF-κB的生物学特性
        1.1.2 NF-κB的结合靶点和靶基因
        1.1.3 NF-κB与肿瘤
    1.2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癌症治疗
        1.2.1 CRISPR/Cas9 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
        1.2.2 CRISPR/Cas9 系统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1.3 端粒酶与癌症
        1.3.1 端粒和端粒酶
        1.3.2 端粒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4 癌症干细胞
        1.4.1 CSC的生物学特性
        1.4.2 CSC的分离与鉴定
        1.4.3 NF-κB与 CSC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人肝癌细胞中NF-κB结合靶点和靶基因的鉴定及其应用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主要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细胞siRNA干扰
        2.3.2 RNA-seq和数据分析
        2.3.3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
        2.3.4 Ch IP-seq和数据分析
        2.3.5 RT-qPCR
        2.3.6 Ch IP-qPCR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F-κB结合区域鉴定
        2.4.2 增强子区NF-κB的结合
        2.4.3 NF-κB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4.4 NF-κB直接靶基因鉴定
        2.4.5 细胞特异性NF-κB直接靶基因
        2.4.6 NF-κB直接靶基因GO分析
        2.4.7 NF-κB直接靶基因KEGG分析
        2.4.8 编码分泌蛋白的NF-κB直接靶基因鉴定
        2.4.9 qPCR检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F-κB激活的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疗法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主要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载体构建
        3.3.2 细胞培养和转染
        3.3.3 Western blotting
        3.3.4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3.3.5 相对端粒长度检测
        3.3.6 病毒包装和纯化
        3.3.7 病毒滴度测定
        3.3.8 病毒感染
        3.3.9 动物实验
        3.3.10 qPCR检测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细胞系中NF-κB蛋白表达检测
        3.4.2 Nage载体特异性验证
        3.4.3 Nage载体杀灭肿瘤细胞
        3.4.4 相对端粒长度检测
        3.4.5 rAAV-Nage载体杀灭肿瘤细胞
        3.4.6 Nage载体体内肿瘤治疗
        3.4.7 qPCR和 Western blotting检测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粒酶激活的肿瘤基因疗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主要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载体构建
        4.3.2 细胞培养和转染
        4.3.3 细胞活力和增值能力测定
        4.3.4 端粒合成检测
        4.3.5 相对端粒长度检测
        4.3.6 病毒包装和滴度测定
        4.3.7 病毒感染
        4.3.8 动物实验
        4.3.9 qPCR检测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Tage系统特异性验证
        4.4.2 细胞内端粒合成验证
        4.4.3 Tage系统杀灭肿瘤细胞
        4.4.4 相对端粒长度检测
        4.4.5 四碱基粘性末端Tage系统验证
        4.4.6 HO酶在Tage系统中的应用
        4.4.7 Tage系统优化
        4.4.8 rAAV-Tage系统杀灭肿瘤细胞
        4.4.9 Tage系统体内肿瘤治疗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肿瘤干细胞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主要试验材料
        5.2.2 主要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载体构建
        5.3.2 细胞培养和转染
        5.3.3 病毒包装和滴度测定
        5.3.4 病毒感染
        5.3.5 细胞活力测定
        5.3.6 RT-qPCR检测
        5.3.7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Tage系统和Nage载体杀灭肿瘤细胞
        5.4.2 Tage系统和Nage载体连续杀灭Hep G2 细胞
        5.4.3 动态观察和检测残存细胞
        5.4.4 rAAV杀灭残存细胞
        5.4.5 rAAV-mi R533 杀灭CSC
        5.4.6 rAAV杀灭急性白血病细胞
        5.4.7 AML CSC标志基因q PCR检测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个人履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木犀草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3.3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3.4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木犀草素体外对hTERT水平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3.7 木犀草素体外对乳腺癌细胞NF-kB/cMyc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中靶基因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卵巢癌细胞中miR-1182和靶基因hTERT的相关性
    1 前言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miR-1182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相关成果
致谢

(9)ZEB1调控hTERT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hTERT的表达在乳腺癌中与 ZEB1 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结果
        1.hTERT的表达在乳腺癌中与ZEB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2.ZEB1在乳腺癌细胞中促进hTERT的表达,同时增强端粒酶活性
        小结
    第二部分:ZEB1增强端粒酶的活性,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结果
        小结
    第三部分:ZEB1促进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E-box结合序列可能未发挥作用
        结果
        小结
    第四部分:ZEB1与共激活因子 YAP 结合发挥促hTERT转录作用
        结果
        小结
    第五部分:ZEB1在机体内对 hTERT的表达呈正向调控作用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英文缩略词表

(10)PinX1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Pin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三阴型乳腺癌的关系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PinX1对MDA-MB-231生物功能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D]. 唐铃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D]. 李文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3]无机纳米颗粒与核酸纳米材料在肿瘤细胞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庄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汉黄芩素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D]. 赵灿. 厦门大学, 2019(12)
  • [5]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D]. 刘雪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NF-κB和端粒酶启动的肿瘤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D]. 戴薇. 东南大学, 2019(01)
  • [7]木犀草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功能研究[D]. 蓝欢荣. 浙江大学, 2019
  • [8]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D]. 侯小赛. 武汉大学, 2018(01)
  • [9]ZEB1调控hTERT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喻盼.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10]PinX1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冯玉珍.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