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监测措施的功效评价

食物中毒监测措施的功效评价

一、食物中毒监控措施的效果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郑开伦[1](2021)在《广州市湿米粉生产链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南方地区,湿米粉属于一种传统风味的特色食品,年均消费量超200万吨。但由于湿米粉含水量高、营养物质丰富,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长时间的高温储存条件等因素,为湿米粉的微生物生长和腐败变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南方各地报道的湿米粉食物中毒案例数量呈增长趋势,湿米粉的微生物污染逐渐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是湿米粉中最常见且毒性较低的污染菌,控制其在湿米粉中的含量对于减少湿米粉的微生物污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湿米粉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实际污染情况研究,提高湿米粉食品安全水平。研究目的1.了解广州市湿米粉企业的卫生状况,为制定湿米粉卫生标准或生产规范提供参考资料。2.了解在湿米粉生产、运输过程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分布情况、检出率及检出量,分析湿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可能来源,确定关键控制点。3.初步构建湿米粉运输过程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定量分析市售湿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暴露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从2020年3月-2020年9月,在广州的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南沙区、黄埔区等8个行政区中各随机抽取2家湿米粉企业(部分行政区只有1家湿米粉企业,则只抽取1家),最终抽取11家湿米粉生产企业作为本次卫生学调查的调查对象。调查湿米粉的企业卫生学情况包括生产工艺、企业情况、生产工艺、基础设施配备情况、管理制度等;生产加工湿米粉各环节样品的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检测,包括生产原料大米33份,淀粉33份,米浆33份,湿米粉成品33份;原料处理间、熟化成型间、成品包装间及运输车间的设备表面样品240份;空气样品44份。经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统计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湿米粉企业的卫生调查结果:有36%的企业仓储地面出现裂缝或不平整、有82%企业的贮存原料未与墙壁、地面保持合适距离、45%家企业未配备完善的通风设施;有36%的企业出现排水不畅及积水;36%企业清洗管道不完全;100%的企业未备有空气、温湿度控制设备;55%的企业未及时记录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36%的企业未建立个人培训档案,45%的企业未开展培训效果评估;45%的企业未具备检验室与资质检验人员、36%得企业未保存产品留样记录;73%的企业无产品批次记录或生产批次记录不合理的现象、未建立产品撤回或处理记录、无总结报告等;45%家企业的生产标签不规范。2.在原料仓库、原料处理间、熟化成型间、成品包装间的空气中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平均菌落数低于1 CFU/皿。各车间的空气中蜡样芽孢杆菌落数无显着差异(H=3.173,P=0.366>0.05),各车间中的空气菌落总数无显着差异(H=5.074,P=0.166>0.05)。原料仓库、原料处理间、熟化间、成品包装间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和蜡样芽孢杆菌数两者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3.各设备表面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总体检出率为42.50%,其中原料处理间(生区)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56.79%(46/81);熟化成型间和成品包装间(均为熟区)的检出率分别为33.68%(32/95)、20.68%(6/29);运输车间表面的检出率为51.43%(18/35)。经二项式分布检验,搅拌池、切刀、运输车厢内部的检出率显着高于总体检出率42.50%,传送带、风扇、称的检出率显着低于总体检出率42.50%。四个车间之间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577,P<0.05)。多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原料处理间、熟化成型间和成品包装间之间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运输车间表面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与其他三个车间无明显差异(P>0.05)。4.大米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93.94%(31/33)、检出量为1.93±0.52 log CFU/g;淀粉检出率为30.30%(10/33)、检出量为1.42±0.35 log CFU/g;米浆的检出率为66.67%(22/33)、检出量为2.95±1.15 log CFU/g;成品的检出率为51.50%(17/16)检出量为2.77±1.27 log CFU/g。大米和淀粉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浆和成品之间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米与米浆、成品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淀粉与米浆、成品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5.预测市售的湿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浓度的90%区间为1.68 log CFU/g-5.28 log CFU/g,平均浓度为3.44 log CFU/g,超过5.0 log CFU/g标准限值的概率为14.7%。研究结论1.调查的湿米粉企业均存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情况等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问题,需制定相应的卫生规范及加强监管。2.湿米粉中的蜡样芽孢杆菌主要来源于原料大米,米浆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明显高于大米,高温熟化环节不能有效杀灭蜡样芽孢杆菌,需控制米浆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数量。3.搅拌池、切刀、运输车厢等设备表面的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高于平均值,可作为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加强清洁消毒。4.预测广州市售的湿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风险较高,14.7%的市售湿米粉超过标准限定值。

谢宇[2](2020)在《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涉及亿万个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学校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紧抓不放的一项管理任务。随着我国体制深层次改革的加速和发展模式的转换,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期,再加上学生这个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而且中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应急反应能力弱,自我防御能力低,学校又具有人口密度高、安全隐患大的特点,因此,中小学生的安全受到教师、学校、家长、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纵观近几年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凸显了当前中小学脆弱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本文以上海市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选取近几年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通过综合分析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提出系统而全面地解决和改进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方案和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对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文献研究综述。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逐一论述,主要详细阐述突发事件、中小学突发事件、中小学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整体治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理论,为论文的后续论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第四章典型案例描述,介绍三种类型的校园突发事件发生背景及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结合相关案例,剖析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结出上海市中小学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借鉴和汲取,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的结果,从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社会力量深化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加强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系统解决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切实性对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问题,既能提出实质性的对策有效预防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又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突发事件给中小学和社会带来的伤害,使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构建周密的、系统的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完善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乃至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丛露滋[3](2020)在《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文中提出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的人数约为20万至40万人次,其中超过70%的食物中毒事件来自食品经营单位。由此看出,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不容忽视,而如何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如何加强对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且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是政府监督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食品经营单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角度出发,对目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地区现状、法律法规依据、原因分析、事后处置、赔偿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现今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先进发达区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对策。本文研究选取甘井子区食品安全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访谈研究对象。通过对3类对象的访谈,探究甘井子区处置食物中毒事件时面临的问题,接受访谈对象和专家的建议,分析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的发展方向,研究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相关问题及成因,通过与先进国家或区域的比较,构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提出适合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提高区域食品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5个问题:一是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二是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三是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四是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针对存在问题,本文在方案设计中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三是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四是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五是落实到位保障制度。解决食物中毒事件问题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立法推动、政策保障、建立预警机制、各部门统筹配合、监管人员转变思想提升素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自律、发挥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等,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

刘龙飞[4](2020)在《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下,马拉松作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由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薄弱,加上赛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猝死、损伤及突发事故等风险问题频发。业余选手作为马拉松赛事最主要的参赛人群,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参赛体验,甚至还危及生命安全。当前国内关于马拉松选手参赛风险问题的研究并不完善,特别是业余选手参赛理论体系及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研究以运动风险和系统安全管理为主要理论依据,在参考现有研究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配合实证分析,对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系统,并力求使该系统具有良好普适性和预测性。首先,在阐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马拉松选手面临的共性风险入手,基于系统安全管理理论,识别出业余选手参赛风险源,构建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指标。借助德尔菲法筛选和确定预警指标,最终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的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定量的角度评估了各指标权重。其次,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做了模型训练和检验。应用广州马拉松业余选手调查问卷数据,对模型实用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取得良好效果。最后,针对识别出的风险问题,根据风险应对基本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并构建了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为马拉松业余选手和相关人员提供参赛风险理论参考,且对促进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张羽[5](2020)在《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产业也得到了高质量成长。新食品种类的增加,新食品技术的出现,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近年来出现的“疯牛病”、“瘦肉精”、“地沟油”、“僵尸肉”和“外卖卫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不仅危害了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社会公共治理能力产生了质疑。如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让人民吃得放心,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议题。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预防,但现有研究多是通过对食品安全事件事后系统分析的途径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预警,而忽视了食品安全情报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下大数据、互联网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数据获取更为便利,决策者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有关食品安全情报,能够在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过程中对风险状态做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对决策方案,缩短决策时滞,从而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因此,本文试图从情报流的视角出发,对结合情报流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从情报流的视角对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进行深入探讨,基于情报流视角识别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利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过程,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设计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结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从情报流的视角识别了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和直接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之间内在影响关系。本文从情报流的视角提取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并建立了情报流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发现,监管力度不足,舆情信息活跃程度和个人安全风险意识是情报流视角下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加工环境不卫生、加工程序不合理和食用程序不当,则是造成食品安全风险或者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最为表层的原因所在。研究发现为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价和识别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扩展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角度。(2)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影响因素及策略。结果发现,为了降低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进行虚假食品安全情报流转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降低食品监管者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管者的监督能力,加大对发生虚假情报流转行为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来实现。为了提高食品监管者参与食品安全情报的监管效率,可以通过提高监管者的监督能力,加大对虚假情报流转中的食品生产者的惩罚力度,减少销售者接受生产者提供的虚假情报所获得的收益,加大对虚假情报流转中的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来实现。对食品安全情报流控制策略的探讨,进一步延伸了食品安全风险以及追溯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边界。(3)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在分析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的流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径向基核函数和粒子群算法确定了支持向量机模型中的最优参数,通过以搜集到的2018年间60个食品抽检项目的风险状态为研究样本,对预警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验证。结果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具有较好学习和泛化能力,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2%,较好地解决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分类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4)设计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对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非功能需求和系统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将整体的预警系统划分为情报获取模块、预警分析模块、模型预警模块、预警管理模块和基础信息模块等5个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将预警系统设计为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支撑层、应用层和接入层等5个层级的系统架构,详细阐述了情报获取、预警分析、模型预警、预警管理的系统功能实现的具体内容。所提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能够为预警系统的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与借鉴。

洪雅真[6](2020)在《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风险激增的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传统食品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需求。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初具雏形,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主体权力意识使得协同治理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而协同治理在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上所体现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可以说,协同治理是实现餐饮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在需求、实现餐饮行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协同学、治理理论以及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紧接着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并结合国外治理经验和协同治理理论提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完善和解决措施。论文共分为6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介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在协同治理理论以及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包括概念内涵、参与主体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协同治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对L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以及各主体参与现状进行阐述;第四章对主要从公共部门、餐饮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媒体等几个方面对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问题的存在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餐饮食品安全合作治理的先进经验。第六章提出完善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最后做出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和汇总。

樊菁[7](2020)在《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配餐企业相比一般食品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相比一般快餐、酒店等餐饮企业,又具有产品储存时间长、冷链运输、二次加热、空中食用等特点,而且航空食品不仅提供给旅客,也提供给机组人员,因此航空食品的安全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航空配餐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航空配餐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简称FSSC 22000)是一项全球性的、可审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了行业特定的前提方案、ISO 22000以及其他附加要求。本课题对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FSSC22000如何在航空配餐企业中实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FSSC 22000的由来、结构和认证范围,其拥有完整的前提方案、先进的附加要求,覆盖了来料、仓管、生产、配送、垃圾处理等完整的食品供应链,涵盖了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当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更适合航空配餐企业的安全需求;2.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通过对比GB31641和ISO/TS 22002-2:2013,评估差异性前提方案条款,确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通过建立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防护程序、预防食品欺诈程序和过敏原管理程序,从而落实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附加要求;3.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对标ISO 22000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包括核心原理HACCP、食品安全目标、应急准备和响应、可追溯性系统等;4.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为例,引入FSSC 22000后,旅客投诉量率连续三年下降,食品安全目标均能较好完成,体系文件增加“过敏原的管控”、“食品防护计划”、“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等内容,监控范围更加全面,证明FSSC 22000适合且有助于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陈友磊[8](2020)在《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中式餐饮品类众多,各种工艺差异较大,工艺也比较复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餐饮的发展,产品工业转化困难,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用来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必要。目前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体系比较多,研究最多是ISO 22000体系,但是研究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运用研究较少,特别是将体系与中式连锁餐饮具体结合的研究处于空白。本研究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实施ISO 22000体系,验证该体系在中餐饮连锁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施过程中有别于其他企业在独立的模块中推进体系,在A公司推行过程中将中央厨房和门店这两个独立模块合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推行实施ISO 22000体系,制定出符合A公司实际情况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建立有关验证性措施,验证和评估在A公司实施ISO 22000体系的效果。有对在饭堂和航空食品上实施ISO 22000体系研究,但在中餐饮连锁公司研究还处于空白,A公司成功实施对于其他中餐饮公司推行该体系实施提供了借鉴。(2)运用调查分析法及归纳法,对A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并形成有关记录,为制定实施体系的详细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判别树法及流程图法,对A公司产品全流程工艺链条进行危害分析,制定了危害分析表,确定了A公司实施的HACCP计划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并建立了纠偏措施,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HACCP计划表。运用验证法对A公司推行体系的效果进行评估。(3)在A公司实施ISO 22000体系中,中央厨房有11个关键控制点,门店有9个关键控制点。从内部的质量考核指标包括产品工业转化率、客诉投诉件数、产品内部控制合格率、运输温度到货合格率、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到外部的考核指标第三方审核分数、门店平效比,对比之前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实施体系的效果证明了在A公司推行ISO 22000体系是有效的。该体系在A公司的成功实施对于其他中餐饮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广亚[9](2020)在《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国。近年来,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风险评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概率暴露评估、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中相关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为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支持,以降低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国家猪肉中兽药残留标准的差异,建立了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美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猪肉中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发生的猪肉兽药残留安全事件的分布、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中兽药残留安全事件在时空上呈聚集分布,且热点聚集区域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构建暴露评估模型对国产猪肉中铅、砷、镉、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猪肉中的砷对2到4岁年龄段人群的致癌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探究了猪肉供应链中导致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预防我国猪肉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西班牙的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均较低。采用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法构建了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售卖时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水平、购买后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通过分析猪肉供应链中沙门氏菌浓度的变化,建立了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每1万人中约有51人因食用猪肉而罹患沙门氏菌病。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1)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污染情况,评估了3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三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使用暴露限值法和数学模型法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基于食用植物油中铅、砷、镉、铬的污染水平,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铬的致癌风险超出最大可接受水平。(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8年山东、黑龙江两省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两省都需加强对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的风险管理。进一步采用灰度关联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GRA-ISM)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食用植物油安全的主要化学性风险因素是苯并芘、砷、酸价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另外,使用熵权层次分析法集成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食用植物油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十折交叉验证及独立测试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994和0.992,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基于本文建立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采用MVC分层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套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http://www.biotechshu.com:8080/porkandoil),该系统可以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进行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辅助。

许春梅[10](2020)在《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健康与安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往往是突发性的,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社会影响,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防范工作成为社会发展课题,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事前注重预防,事中有效把控,事后抓好总结,预防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此类举措将对人民生活健康起到保障作用。2018年8月25日,在桂林帝禾国际大酒店,前来参加学术会议的500余人在该酒店用过晚宴之后,许多人均出现了高烧、腹泻症状,上百名人出现了食品安全危机端倪。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各大部门组织展开调查,对食品安全隐患展开追究,2018年9月1日,初步判断此次食品安全危机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同时,相关监管局和公安部门都对此次事件进行了立案,并严格追查,成立负责小组,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行政拘留。“8·25”桂林食物中毒也进一步说明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危机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需要提高危机意识,远离食物中毒,这是时刻需要谨记的问题。该篇论文以“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案例研究”为研究主题,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对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管理的案例进行了描述,包括概述、问题、原因和典型性;再次,预警机制、控制管理、应对处置三个方面对中毒危机管理事件进行了关键要素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借鉴和启示,即事前注重预防,把握处置主动权、事中迅速协调,确保及时稳妥处置、事后抓好总结,不断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水平。

二、食物中毒监控措施的效果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中毒监控措施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湿米粉生产链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湿米粉企业卫生学调查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湿米粉企业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情况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湿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初步风险暴露评估
    4.1 资料
    4.2 暴露模型评估工具
    4.3 风险暴露评估模型构建
    4.4 模拟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湿米粉卫生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突发事件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二、特点
    第三节 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概念
        二、特点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整体治理理论
        二、危机管理理论
        三、应急管理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第一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情况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逐渐受到各方重视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逐步加强
    第二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引起重视
        二、应急预案框架初步形成
        三、突发事件应急教育逐步加强
第四章 典型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上海光明小学踩踏事件(此处为化名)
    案例二:上海中芯国际学校食品安全事件
    案例三: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砍人事件
    第一节 上海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家庭、社会缺乏正面监管校园安全的适用方式
    第二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急管理主体专业素质不够
        二、应急管理流程存在障碍
        三、应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五章 解决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三、整合社会力量深化部门协同合作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二、加强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食物中毒相关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监管属性的研究
        1.2.2 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研究
        1.2.3 新体制下食物中毒处置模式和政策性的研究
        1.2.4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大连市甘井子区应急处置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现状描述
    2.2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调查
        2.2.1 访谈目的和方法
        2.2.2 访谈对象和访谈设计
        2.2.3 访谈结果
    2.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存在问题
        2.3.1 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2.3.2 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
        2.3.3 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
        2.3.4 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
    2.4 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
        2.4.2 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
        2.4.3 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
        2.4.4 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
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设计
    3.1 理论依据
        3.1.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
        3.1.2 危机管理理论
        3.1.3 政府规制理论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3.2.1 国内经验借鉴
        3.2.2 国外经验借鉴
    3.3 方案设计
        3.3.1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目标
        3.3.2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原则
        3.3.3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总体思路与内容
    3.4 可行性分析
        3.4.1 政策支持分析
        3.4.2 社会需求分析
        3.4.3 实施效果预测
4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
    4.1 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
    4.2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
    4.3 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
    4.4 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4.5 落实到位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致谢

(4)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1.1.2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
        1.1.3 马拉松赛事风险问题的持续出现
        1.1.4 马拉松赛事风险预警研究的现实所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马拉松赛事研究
        1.5.2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研究
        1.5.3 预警理论研究
        1.5.4 体育领域的预警应用研究
        1.5.5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风险预警
        2.1.2 马拉松业余选手
        2.1.3 业余选手参赛风险
    2.2 参赛风险预警理论基础
        2.2.1 运动风险理论
        2.2.2 系统安全管理理论
    2.3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1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1.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3.1.2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因素识别
        3.1.3 预警指标筛选与确定
        3.1.4 预警指标理论内涵
    3.2 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层次分析法在预警指标权重确定中的运用
        3.2.3 基于MATLAB的权重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
    4.1 BP神经网络模型基本理论
        4.1.1 BP神经网络原理和学习过程
        4.1.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及数学实现
        4.1.3 BP神经网络用于风险预警的优势
    4.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2.1 样本数据来源与处理
        4.2.2 预警期望输出与警情划分
        4.2.3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2.4 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训练
        4.2.5 BP神经网络模型检测
    4.3 预警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应对策略与预警管理系统
    5.1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应对策略
        5.1.1 参赛风险应对基本方法
        5.1.2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具体应对策略
    5.2 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情报流的相关研究
        1.2.2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的相关研究
        1.2.3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
        1.2.4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食品安全的内涵界定
    2.2 情报流理论
        2.2.1 情报流的定义
        2.2.2 情报流的结构特征
        2.2.3 情报流的工作原理
    2.3 风险管理理论
        2.3.1 风险的内涵
        2.3.2 食品安全风险的分类
        2.3.3 风险管理的内涵
        2.3.4 风险管理的特征
        2.3.5 风险管理的原则
    2.4 社会治理理论
        2.4.1 社会治理的内涵
        2.4.2 社会治理的特征
    2.5 情报流与食品安全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情报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1 问题的提出
    3.2 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
    3.3 风险因素识别模型构建
        3.3.1 DEMATEL-ISM模型的设计
        3.3.2 数据的获取与应用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DEMATEL模型分析
        3.4.2 ISM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假设
    4.3 情报流控制的分阶段博弈分析
        4.3.1 食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4.3.2 食品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4.3.3 食品销售者与监管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4.4 情报流控制的全过程博弈分析
        4.4.1 博弈收益分析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
    5.1 问题的提出
    5.2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流程及指标
        5.2.1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流程
        5.2.2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指标的警度分类与准则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警模型构建
        5.3.1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5.3.2 支持向量机的建模过程
        5.3.3 数据搜集与处理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确定
        5.4.2 关键参数寻优
        5.4.3 预警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设计
    6.1 系统需求分析
        6.1.1 系统业务流程
        6.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6.1.3 系统功能需求
    6.2 系统框架结构
        6.2.1 预警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6.2.2 预警系统的总体架构
    6.3 系统功能实现
        6.3.1 情报获取功能的实现
        6.3.2 预警分析功能的实现
        6.3.3 模型预警功能实现
        6.3.4 预警管理功能实现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协同治理
        2.1.2 食品安全
        2.1.3 餐饮服务
    2.2 研究支撑理论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3 餐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主体必要性分析
        2.3.1 政府
        2.3.2 消费者
        2.3.3 媒体
        2.3.4 餐饮企业
        2.3.5 社会组织
第三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3.1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概况
        3.1.1 L区餐饮业发展基本情况
        3.1.2 L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历程及治理现状
        3.1.3 社会组织参与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3.1.4 媒体参与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3.1.5 L区公众参与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3.2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3.2.1 多元主体发展不平衡
        3.2.2 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
        3.2.3 缺乏共同的利益导向
第四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失灵原因探究
    4.1 政府协同治理主体监管责任弱
        4.1.1 政府多部门联动机制未理顺
        4.1.2 餐饮业监管队伍专业度不够
        4.1.3 协同治理监管效能差
    4.2 非公共部门主体协同治理缺位
        4.2.1 餐饮企业监管责任缺失
        4.2.2 消费者主观意识偏差
        4.2.3 媒体“博眼球”心态
        4.2.4 行业协会组织结构松散
    4.3 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不健全
        4.3.1 餐饮业协同治理联动机制不健全
        4.3.2 共享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4.3.3 信息披露利益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国外食品安全合作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经验借鉴
        5.1.1 美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5.1.2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全程监控
        5.1.3 美国县(郡、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特征研究
    5.2 日本经验借鉴
        5.2.1 日本及都道府县食品安全监管特征研究
        5.2.2 多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以FCP为例
        5.2.3 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以日本生协为例
    5.3 欧盟经验借鉴
        5.3.1 以预防为主的统一协调监管
        5.3.2 第三方参与的科学委员会
        5.3.3 欧盟餐饮环节监管特征研究
    5.4 国外餐饮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完善路径
    6.1 优化L区政府协同治理的主导作用
        6.1.1 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
        6.1.2 优化协同治理监管手段
        6.1.3 强化餐饮监管队伍建设
    6.2 培育非公共部门主体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理念
        6.2.1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6.2.2 培育引领公共精神,民主决策逐步开放
        6.2.3 促进主体责任落实,履行行业自律公约
    6.3 构建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
        6.3.1 细化职能分工,重塑协同治理体系
        6.3.2 重新定位调整,完善信息披露利益机制
        6.3.3 加入多元主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参与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FSSC 22000概况
        1.1.1 FSSC 22000由来
        1.1.2 FSSC 22000结构
        1.1.3 FSSC 22000认证范围
        1.1.4 FSSC 22000研究与应用现状
    1.2 航空食品的安全管理
        1.2.1 航空食品的特点
        1.2.2 航空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面临的新挑战
        1.2.4 航空配餐业中引入FSSC 22000的重要性和适宜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
    2.1 前提方案
        2.1.1 条款对照及差异分析
        2.1.2 评估及更改前提方案
        2.1.3 检查前提方案的执行情况
    2.2 附加要求
        2.2.1 食品防护
        2.2.2 预防食品欺诈
        2.2.3 过敏原管理
第3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 对标ISO22000 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3.1 核心原理HACCP
        3.1.1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3.1.2 危害分析
        3.1.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4 建立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
        3.1.5 建立监控程序
        3.1.6 建立纠正措施
        3.1.7 建立验证程序
        3.1.8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
    3.2 食品安全目标
        3.2.1 食品安全目标的制定
        3.2.2 食品安全目标的实施
    3.3 应急准备和响应
        3.3.1 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3.3.2 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3.3.3 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3.3.4 保障措施
        3.3.5 后期处理
        3.3.6 应急演练及培训
    3.4 可追溯性系统
    3.5 过程风险管控
        3.5.1 新原料风险评估
        3.5.2 新产品风险评估
        3.5.3 新设备风险评估
        3.5.4 新餐谱分析
    3.6 建立监管机制
        3.6.1 专项验证
        3.6.2 实验检测和验证
        3.6.3 内部审核
    3.7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
    3.8 改进工作
第4章 FSSC 22000运行效果评价
    4.1 旅客投诉指标
    4.2 食品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4.2.1 异物检出率
        4.2.2 食品召回事件
    4.3 体系文件
        4.3.1 食品防护计划
        4.3.2 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
    4.4 审核发现
        4.4.1 内部审核
        4.4.2 外部审核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餐饮安全管理研究综述
        1.2.1 国内餐饮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外餐饮安全研究现状
    1.3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况
        1.3.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1.3.2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1.3.3 ISO22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1.3.4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实施现状
        1.3.5 实施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线路
    1.8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食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 A中餐饮连锁公司情况概述
        2.1.1 A中餐饮连锁公司简介
        2.1.2 A中餐饮连锁公司组织结构图
    2.2 A中餐饮连锁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2.2.1 中央厨房的质量管理现状
        2.2.2 餐厅内部的质量管理现状
        2.2.3 内部审核管理流程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2.4 供应链管理体系
        2.2.5 原料配送与管理
        2.2.6 质量检测技术管理
        2.2.7 消费者客诉及意见管理制度
    2.3 A公司的质量管理问题
    2.4 A公司的外部考核结果较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SO 22000 体系在A公司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3.1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
        3.1.2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的可行性
    3.2 A公司实施ISO 22000 体系的程序
    3.3 组建ISO 22000 体系推行实施小组
    3.4 制定ISO22000 体系推行实施小组及成员的培训方案
        3.4.1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导入前培训
        3.4.2 ISO22000 体系的日常培训
    3.5 A公司产品加工工艺的分类及描述
        3.5.1 中央厨房产品分类和描述
        3.5.2 华为区域门店产品分类和描述
    3.6 A公司中央厨房和门店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3.7 确定前提方案(PRP)和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
        3.7.1 A公司中央厨房和门店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要求
        3.7.2 A公司原材料采购、储存、操作、运输和产品处置要求
        3.7.3 人员管理和管理制度
    3.8 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3.8.1 危害控制点的CCP判别
        3.8.2 危害识别
        3.8.3 危害分类
        3.8.4 危害分析
        3.8.5 确定关键限值
        3.8.6 监控措施的建立
        3.8.7 纠偏措施的建立
        3.8.8 验证程序的建立
    3.9 制定A公司的中央厨房和门店的HACCP的行动方案
    3.10 ISO22000 体系在A公司有效进行与实施的措施
        3.10.1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0.2 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意见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公司实施ISO22000 体系的效果
    4.1 A中餐饮公司内部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4.2 A公司外部考核成绩的提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9)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1.1 猪肉安全问题的概述
        1.2 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2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1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2 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3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3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涉及的计算机技术
        3.1 Java EE技术
        3.2 Java Web开发技术
        3.3 MVC开发模式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1.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2 国产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3 国产猪肉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4 基于故障树的国产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2 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1 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评估
        2.2.2 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
        2.2.3 国产猪肉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2.1.2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
        2.1.3 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2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2.2.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2 基于GRA-ISM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3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的预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1.2 风险评估系统的结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主界面模块的实现
        2.2 参数输入和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2.3 业务控制模块的实现
        2.4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块的实现
        2.4.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2 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4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实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厘定及理论基础
        1.3.1 概念厘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
        1.5.2 本文不足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2.1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2.1.1 初步形成了危机管理体制
        2.1.2 基本完善了危机预案体系
        2.1.3 基本健全了危机管理法规
    2.2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危机预警机制有待完善
        2.2.2 危机决策能力有待提高
        2.2.3 危机沟通能力有待加强
        2.2.4 责任追究程度有待明确
        2.2.5 政府信息公开有待透明
第三章 “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管理的案例描述
    3.1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情况概述
        3.1.1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背景
        3.1.2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经过
        3.1.3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追究
    3.2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暴露的问题
        3.2.1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预防准备不足
        3.2.2 食品监督管理不力
        3.2.3 应对处置不当
    3.3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3.1 对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风险未做评估
        3.3.2 食品安全知识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
        3.3.3 预防准备严重缺失
        3.3.4 对食品各流通环节未做出把控
    3.4 “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的典型性分析
        3.4.1 危机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3.4.2 城市食品安全危机教育需要强化
        3.4.3 政府和公众在信息沟通上的障碍有待化解
        3.4.4 城市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3.4.5 城市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需要加强
第四章 “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分析
    4.1 传统危机管理中的预警机制分析
        4.1.1 建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4.1.2 经验型危机管理中预警机制的不足之处
        4.1.3 现代科学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可借鉴之处
    4.2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预警机制缺陷
        4.2.1 预警准备不足
        4.2.2 预警信息传递不到位
        4.2.3 预警工作落实不到位
    4.3 归因分析
        4.3.1 危机宣传不到位
        4.3.2 预警机制不完善
        4.3.3 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不高
第五章 “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管理的“控制管理”分析
    5.1 传统危机管理中的控制管理机制分析
        5.1.1 建立危机管理控制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5.1.2 经验型危机管理中控制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
        5.1.3 现代科学型危机管理中控制管理机制的可借鉴之处
    5.2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控制管理缺陷
        5.2.1 决策指挥不科学
        5.2.2 社会舆论引导不到位
        5.2.3 民众危机意识淡薄
    5.3 归因分析
        5.3.1 控制管理体制不健全
        5.3.2 媒体舆情引导不充分
        5.3.3 民众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不强
第六章 “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危机管理的“应对处置”分析
    6.1 传统危机管理中的应对处置机制分析
        6.1.1 建立危机管理应对处置机制的必要性
        6.1.2 经验型危机管理中应对处置机制的不足之处
        6.1.3 现代科学型危机管理中应对处置机制的可借鉴之处
    6.2 桂林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应对处置缺陷
        6.2.1 快速响应机制的不足
        6.2.2 跟踪反馈不到位
        6.2.3 信息传递不及时
    6.3 归因分析
        6.3.1 后续跟踪工作有待加强
        6.3.2 危机事后总结工作还需完善
        6.3.3 监督问责机制须进一步强化
第七章 完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借鉴和启示
    7.1 事前注重预防
        7.1.1 加强宣传教育
        7.1.2 完善预警机制
        7.1.3 加强人员培训
    7.2 事中迅速协调
        7.2.1 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
        7.2.2 充分发挥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7.2.3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社会动员机制
    7.3 事后抓好总结
        7.3.1 扎实做好后续工作
        7.3.2 认真总结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7.3.3 完善落实督导问责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食物中毒监控措施的效果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湿米粉生产链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调查[D]. 郑开伦.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D]. 谢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 丛露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马拉松业余选手参赛风险预警研究[D]. 刘龙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D]. 张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6]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D]. 洪雅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D]. 樊菁. 集美大学, 2020(05)
  • [8]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陈友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9]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D]. 周广亚. 上海大学, 2020(02)
  • [10]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8·25”桂林食物中毒事件案例研究[D]. 许春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食物中毒监测措施的功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