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

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

一、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1](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苏翠芬[2](2017)在《云南Q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确的市场定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竞争。一个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发展目标可以制定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计划,一步步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借助文化建设,提高职员凝聚力,增强个人责任感,促使计划的贯彻落实。根据各个阶段的具体计划,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人力物力的分配,可以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本文以Q种业公司的发展作为例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种业公司要面对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挑战,在众多的种业企业当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的种子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使种业行业更加集中,而行业集中度愈高,意味着市场的竞争力愈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合资后的云南Q种业公司尚处于一个过渡期,要想适应竞争力巨大的市场环境,成为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企业,就必须加强公司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公司能收获更多的盈利,通过健全经营管理体系,完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确保云南Q种业公司能够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进步。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进一步深入探讨Q种业公司的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评估,根据云南Q种业公司的内外部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公司提供方向性指南,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希望以云南Q种业公司的个例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先例,发挥借鉴参考的价值。

杨珍珍[3](2016)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新兴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励植物育种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农业育种的热情,从而增强了农业育种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利于种子产业的发展。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迅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湖南是农业大省,种子强省,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的影响,能一定程度上推进种子培育的创新,加强种子企业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加快科研机构、企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内种业产业的发展,站住国内种子主战场,抗衡国外跨国种子企业,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归纳法。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湖南种业发展概况,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育种创新、种子企业的影响,湖南种业种植推广情况,以及湖南种业发展相关的植物新品种管理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出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相对薄弱、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与分布构成不尽合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的联动机制不强、种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农作物种植推广的面积发展不平衡、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审理相关政策相对薄弱。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湖南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为从社会引导教育、普及教育与专业培训、植物新品种保护人员和队伍管理与培训三个方面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普及;简化申请程序,缩短授权时间,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和均衡性;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加强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管理;构建种子企业以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种子企业人才、智力及科研支持的“基地+中心+人才库”的发展体系;科学规划,加大财政与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管理体系,加大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等。

高万鹏[4](2016)在《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世界各国历来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安全一直是国际话题。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也是影响着国家以及地区间安全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国发展的目标。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深化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双创”活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也曾强调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大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在新阶段,不管是整个中国,还是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新疆兵团大农业,在特殊体制下,更要做好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的主题是对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与探索。首先通过对农业科技相关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提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阐述和现状分析,展开对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政策、创新、服务、推广体系做出全面的考察、评价和总结,并结合兵团其他师市的特点,比较一师阿拉尔市科技支撑体系一些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典型,得出一些典型和经验,结合一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一师阿拉尔市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服务推广体制有待提高、服务及推广渠道狭小、人员配备不足等突出问题的对策,提出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提出具有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力求方法和机制有创新,达到成果应用的有效性,以求很好的为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实践,揭示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对提高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支撑所发挥的作用和农业现代化的进行展望,为加快推进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在一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

戴化勇,苗阳,吉小燕[5](2016)在《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聚焦农业转基因作物,在分析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和成效。同时结合国外资料以及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典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安全评价过程、监管执法等环节对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及产业化的建议。

曹成欣[6](2016)在《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山东区是多个国家级、省级战略规划的叠加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现代农业也较快发展,取得很大成效。然而,在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条件限制下,该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方面尚未能全面“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做到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在当前,面向“十三五”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进一步凝练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探寻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于明确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及方向、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富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SWOT和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机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和结论。(1)界定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认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区域(国家、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经济社会条件综合作用并受到国内外政治背景、政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其综合体的标准样式;基于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理论、农业多样化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区域优势导向演进理论等相关理论,建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现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初步建立了相互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类体系。(2)在综合分析环渤海山东区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探讨了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有针对性地优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提出了“面向需求、因地制宜、着眼落地”的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原则,对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了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总体框架和组织实施模式2部分。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空间模型、现代农业发展概念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模式3部分;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实施模式包括宏观组织实施模式和微观组织实施模式2部分。(4)研究了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模式的实现机制,以“对接国家战略与政策、对接山东省规划与政策、协调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为对策,提出了保障该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模式顺利实现的5项保障措施,即协调与合作机制、市场与政府调控机制、工农协调城乡融合机制、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机制、要素推动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既面向国家和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可为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提质升级、提高农业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曹向斌[7](2013)在《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以下简称兵团十三师)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科研项目管理日益得到兵团十三师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普遍重视,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是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管理和利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了现代项目质量管理的理念、发展趋势,以及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成果,利用实际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座谈等方法,对兵团十三师的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采取头脑风暴法、专家座谈法建立了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改进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流程,建立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融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实际意义,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了案例验证,更具有可操作性,还对提高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旨在紧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兵团十三师对当前科研项目管理的迫切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实施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减少科技工作失误,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在区域内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彭玮[8](2012)在《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始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业科研体制僵化、品种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八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分为七个章节,主要是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有关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对中国种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是导致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世界种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的800余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湖北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体制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人才结构、销售收入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农户用种行为及市场监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快国内资源整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湖北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品种选育水平逐步提升、良种供应能力逐步提高、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技术实现了高新化、科研成果实现了产权化、种子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子经营实现了市场化;通过对我国种子生产与品种研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种子生产基地模式与种子经营模式。我国近三十年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尚未达到成功的标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尚未成为农业科研主体,必须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与中国种业发展相似,也是有政府管理到过渡阶段、垄断阶段、市场化竞争阶段,说明种业发展的规律应该走向市场化;种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是种业发展巨大推动力,同时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以法治种,保证质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政府引导,合理分工,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技术推广,同时注重立法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明确各级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分工,合理解决人员分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研体系。3、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湖北省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全国农业大省、用种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全省21家科研机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体制约束导致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全省106家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湖北省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经营型企业,无力进行种子科研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全省672户种子种植户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妇女、老人、儿童比例的提高对保障种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户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进行购买种子,同时农户对种子品牌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忠诚度,种子企业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大部分农户认为种子价格偏高,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种子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混乱,市场监管急需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科技创新能不强、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种业发展环境不佳。4、建立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四个方面,量化未来湖北省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为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内容,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根据湖北种业资源禀赋条件和未来十年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结合湖北种业优势和特色,按品种对湖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业区域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根据重点内容和区域布局设计重点项目,更加具体的规划出湖北省种业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有一个宏观发展规划和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三是要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四是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五是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贾文华[9](2008)在《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发展棉花生产的关键,探索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策略,对提高棉花种子质量,规范市场,发展棉花生产,提升河南棉花大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河南省历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棉花种子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同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的战略。1、河南省种子生产的战略通过研究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中存在种子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技术不规范,种子质量总体不高;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种子包装、标识不符,种子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净化种子市场;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种子生产布局,扩大种子生产规模;严把种子生产质量关,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提高种子加工和包装质量,加强棉花种子质量检验等战略措施。2、河南省种子经营战略针对河南省品种经营中存在市场主体多元化,核心企业优势不明显;育、繁、推脱节,难以发挥联合的优势;无序竞争,市场监管困难;品种多、乱、杂,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提出了产业政策推动,扶持企业发展;以知名企业为核心,促进企业联合、整合,走大品牌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品种权保护;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地方棉花协会或棉农合作社,架起棉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健全良种补贴办法,促进名牌企业发展和优良品种推广;加速棉花种子信息体系建设,促进种子产销衔接和协调;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子经营,提高名牌企业和优良品种占领市场的能力。3、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的应用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种子经营。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充实科研团队,严格生产管理,升级加工设备,培训营销队伍,完善服务体系等,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显示出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社梅[10](2007)在《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的研发成功是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技术进展的标志,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稳定棉花生产、增加植棉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扭转了美国转基因棉花垄断中国转基因棉种市场的严峻局势,为防止我国的棉花生产受制于人,保障我国棉纺业持续、安全、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对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及推广机制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如何,科研投资数量、结构怎样,投资收益及其分配如何,推广应用的机制是否合理,等等,都是需要通过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本文正是从科研投入角度入手,通过问卷与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到了大量有关转基因棉花从研究到推广的一手资料,并借助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计量工具——DREAM模型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全国涉及转基因棉花研究的29家单位的调研,初步搞清了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以及体系内各研究主体的功能定位与合作机制,并得出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其次,以相关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总量,投资与使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了详细估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变动基本符合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规律,这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投资结构的合理确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再次,应用DREAM模型,分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杂交种子和常规种子四种情况,对当前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在整个技术寿命期(事后1997-2005年,事前2006-2015年)内科研投资的经济收益、内部收益率进行了测算,也对单产水平、农药使用量、品种寿命期等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另外,还以单价转基因杂交棉花鲁棉研15号和双价转基因常规棉花SGK321为例分别说明品种的不同性状对收益计量的影响。研究得出: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回报率为60.57%;转基因杂交棉花投资回报则要高出转基因常规棉花近25个百分点;杂交棉的面积每提高1%,收益增加近1000万;单产水平的变动比农药和品种使用寿命对收益的影响更大。最后,本文对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与美棉的推广机制进行比较。美棉是集繁育推一体化的公司制,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是农业科研单位、政府推广部门和公司联合推广的模式。相比之下,国产棉在明确推广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种子纯度和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政府应继续加大转基因棉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鼓励私人投资,为国产转基因棉花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技术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基础;(2)大力发展转基因杂交棉花,重视不同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的促进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转基因棉花的经济收益;(3)构建转基因棉花推广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种子硬软件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快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进程。

二、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云南Q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分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2.1 战略经营理论
        2.1.1 战略分析理论
        2.1.2 战略选择与评价
        2.1.3 战略实施与控制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模型
        2.2.2 波特五力
        2.2.3 SWOT模型
3 云南Q种业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1 云南Q种业公司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
        3.3.1 政策法规环境(Politieal)
        3.3.2 经济环境(Eeonomie)
        3.3.3 社会环境(Soeial)
        3.3.4 技术环境(Teehnologieal)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发展趋势
        3.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公司内部环境
        3.4.1 组织架构
        3.4.2 人力资源
        3.4.3 财务分析
        3.4.4 市场分析
        3.4.5 运营管理分析
        3.4.6 技术分析
    3.5 SWOT分析
        3.5.1 外部分析
        3.5.2 内部分析
    3.6 战略选择
        3.6.1 差异化战略
        3.6.2 成本领先战略
        3.6.3 目标集中战略
4 云南Q种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
    4.1 公司使命和愿景
    4.2 公司战略目标
    4.3 公司业务战略
    4.4 战略制定
        4.4.1 人力资源战略
        4.4.2 营销战略
        4.4.3 财务战略
        4.4.4 技术战略
5 云南Q种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5.2 企业文化建设
    5.3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5.3.1 人才资源保障
        5.3.2 信息资源保障
    5.4 员工培训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介绍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2.1.2 植物新品种的特征
        2.1.3 种子产业概念
        2.1.4 种子产业化概念
    2.2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公约
        2.2.1 UPOV公约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2.2.2 TRIPS协议与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2.3 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2.4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2.4.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设
        2.4.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概况
第3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湖南种业发展概况
    3.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育种创新的影响
        3.2.1 湖南与我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数量比较分析
        3.2.2 湖南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的分布情况
        3.2.3 湖南种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
    3.3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种子企业的影响——以隆平高科为例
        3.3.1 隆平高科基本概况
        3.3.2 隆平高科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分析
        3.3.3 隆平高科主要种子产业体系情况
        3.3.4 隆平高科种子科技创新成果情况
    3.4 植物新品种保护前后湖南种业种植推广的情况
        3.4.1 湖南各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3.4.2 湖南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3.4.3 湖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
        3.4.4 湖南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情况
        3.4.5 湖南主要农作物产量情况
        3.4.6 湖南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3.4.7 湖南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3.5 湖南种业发展相关的植物新品种管理与政策分析
        3.5.1 湖南种业发展的管理情况
        3.5.2 湖南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情况
第4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相对薄弱
        4.1.2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与分布构成不尽合理
        4.1.3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的联动机制不强
        4.1.4 种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
        4.1.5 主要农作物种植推广的面积发展不平衡
        4.1.6 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审理相关政策相对薄弱
    4.2 湖南种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2.1 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和仅重视育种科技成果
        4.2.2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高远
        4.2.3 科研单位、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的选育成果转移机制不健全
        4.2.4 种子企业科技人才、智力与科研支持综合能力不平衡
        4.2.5 政策扶持的导向性决定种植推广面积的不平衡
        4.2.6 植物新品种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及执法不严
第5章 促进湖南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种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普及
    5.2 简化申请程序,缩短授权时间,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和均衡性
    5.3 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加强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管理
    5.4 构建种子企业“基地+中心+人才库”的发展体系
    5.5 科学规划,加大财政与政策扶持力度
    5.6 健全管理体系,加大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理论
    2.1 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基本理论
第3章 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3.1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发展历程
        3.1.1 一师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探索阶段
        3.1.2 一师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推进阶段
        3.1.3 一师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发展阶段
    3.2 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
    3.3 农业现代化建设手段与成效
    3.4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3.4.1 农业科技政策由来
        3.4.2 农业科技政策成果
        3.4.3 农业科技政策方向
    3.5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5.1 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3.5.2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3.5.3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重点
    3.6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6.1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及服务形式
        3.6.2 农业科技服务成果
        3.6.4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重点
    3.7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7.1 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及形式
        3.7.2 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3.7.3 农业科技推广方向
第4章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面临的问题
    4.1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政策问题
        4.1.1 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4.1.2 农业科研的政策法规体系待完善
        4.1.3 缺乏保护农业科技成果的政策法规
        4.1.4 农业技术市场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出台
        4.1.5 农业科学技术奖励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4.1.6 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无保障措施
    4.2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4.2.1 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制度未健全
        4.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4.2.3 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精神
        4.2.4 农业科技创新受体意识淡薄
    4.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4.3.1 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
        4.3.2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不足
        4.3.3 农业科技人员专业不对口
        4.3.4 岗位设置不科学,分配不合理
        4.3.5 经费投入比例失调
    4.4 一师阿拉尔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4.4.1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4.4.2 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
        4.4.3 推广队伍业务知识结构不匹配
        4.4.5 培训体制需待健全
        4.4.6 科技特派员发展态势不佳
        4.4.7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发展慢
第5章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介绍与借鉴
    5.1 美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1.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5.1.2 国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借鉴
    5.2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2.1 浙江省农业科技支撑政策体系
        5.2.2 浙江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5.2.3 建立并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5.2.4 国内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学习和借鉴
第6章 完善一师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对策
    6.1 颁布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实现科技健康发展
        6.1.1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开发的政策法规
        6.1.2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的政策法规
        6.1.3 建立市场的管理贸易的有关政策法规
        6.1.4 健全农业科学技术奖励的政策法规
    6.2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6.2.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6.2.2 合理优化布局农业科技力量,培养农业创新人才
        6.2.3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素质、转变观念
    6.3 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3.1 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人员管理体制
        6.3.2 完善农技服务人员配备体制建设
        6.3.3 吸纳专业对口的农技服务人员
        6.3.4 合理设置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岗位
        6.3.5 调整经费投入实现良性发展
    6.4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6.4.1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转换,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6.4.2 进一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
        6.4.3 合理优化推广队伍知识结构
        6.4.4 深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6.4.5 实施团场科技特派员制度
        6.4.6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判断
    ( 一) 粮食进口的扩大化要求安全监管能力匹配
    ( 二) 技术研发的分散化倒逼安全监管重心调整
    ( 三) 种子市场的碎片化促使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安全管理思路滞后产业发展
    ( 二) 安全管理范围和职责划分模糊
    ( 三) 安全评价制度有待优化
    ( 四) 安全监管体制漏洞较多
    ( 五) 重点环节监管较宽松
四、政策建议
    ( 一) 调整安全管理思路
    ( 二) 扩大安全管理范围
    ( 三) 完善安全评价制度
    ( 四) 确立监管执法依据
    ( 五)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6)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优化理论基础
        1.2.2 环渤海山东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3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
        1.2.4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模式实现机制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SWOT分析法
        1.3.4 系统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关于现代农业概念内涵
        2.1.2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关于现代农业概念内涵
        2.2.2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优化理论基础
    3.1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3.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理论
        3.2.1 农业现代化理论
        3.2.2 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理论
        3.2.3 农业多样化理论
        3.2.4 成本-效益理论
        3.2.5 区域优势导向演进理论
    3.3 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分类
4 环渤海山东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环渤海山东区概况
        4.1.1 区位与自然资源
        4.1.2 经济与社会
    4.2 环渤海山东区农业发展现状
        4.2.1 区域农业发展现状
        4.2.2 各地市农业发展现状
        4.2.2.1 东营市
        4.2.2.2 滨州市
        4.2.2.3 潍坊市
        4.2.2.4 烟台市
    4.3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5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
    5.1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原则
        5.1.1 面向需求
        5.1.2 因地制宜
        5.1.3 着眼落地
    5.2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方案
        5.2.1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体框架
        5.2.2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实施模式
    5.3 案例分析
        5.3.1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5.3.2 区域引领型蔬菜产业:潍坊市寿光蔬菜产业集团
        5.3.3 标准化生产型水产业: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3.4 全产业链循环型农业:瑞东农牧(山东)有限责任公司
6 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模式实现机制
    6.1 基本原则
        6.1.1 对接国家战略与政策
        6.1.2 对接山东省规划与政策
        6.1.3 协调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6.2 实现机制
        6.2.1 协调与合作机制
        6.2.2 市场与政府调控机制
        6.2.3 工农协调城乡融合机制
        6.2.4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机制
        6.2.5 要素推动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或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兵团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科研项目理论
        1.3.1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
        1.3.2 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
        1.3.3 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
    1.4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1.4.1 项目及项目管理
        1.4.2 质量及质量管理
        1.4.3 项目质量管理
        1.4.4 项目质量的四个支柱
    1.5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理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 科技管理现状
        2.1.1 科技管理部门现状
        2.1.2 科技管理现状
    2.2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2.2.1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调查情况
        2.2.2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2.3.1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2.3.2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流程的构建
    3.1 建立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流程的意义
    3.2 建立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3.2.1 项目质量启动阶段
        3.2.2 项目质量计划阶段
        3.2.3 项目质量保证阶段
        3.2.4 项目质量控制阶段
        3.2.5 项目质量终止阶段
    3.3 改进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流程
        3.3.1 项目立项
        3.3.2 项目组织实施
        3.3.3 项目成果验收
        3.3.4 项目后评价
    3.4 建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3.4.1 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
        3.4.2 项目组织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3.4.3 项目成果验收评价指标体系
        3.4.4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3.5 小结
第四章 融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4.1 科研项目的立项
    4.2 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
    4.3 科研项目的成果验收
    4.4 科研项目的后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应用及提高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5.1 案例应用
        5.1.1 项目立项阶段
        5.1.2 项目组织实施阶段
        5.1.3 项目成果验收阶段
        5.1.4 项目后评价阶段
        5.1.5 应用后效果分析
    5.2 提高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8)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1.4.2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1.4.3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1.4.4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1.4.5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1.4.6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2.1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2.1.1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2.1.2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2.2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2.2.1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2.2.2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1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3.1.2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3.2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2.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3.2.2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3.3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3.3.1 登海模式
        3.3.2 屯玉模式
        3.3.3 奥瑞金模式
        3.3.4 德农模式
    3.4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3.4.1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3.4.2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4.2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4.2.1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4.2.2 市场发展迅速
        4.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4.2.4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4.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4.3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4.3.1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4.3.2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4.3.3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4.3.4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4.3.5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4.4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4.4.1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4.4.2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5.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2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2.1 科研水平分析
        5.2.2 科研体制分析
    5.3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3.1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5.3.2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5.3.3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5.4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5.4.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5.4.2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5.4.3 市场监管情况
        5.4.4 其他
    5.5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5.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5.5.2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5.5.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5.6 本章小结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6.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6.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6.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6.2.1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6.2.2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6.2.3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6.2.4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6.3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3.1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3.2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4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6.4.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6.4.2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6.4.3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6.4.4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7.2.2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7.2.3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7.2.4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7.2.5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6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7.3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1 世界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2 中国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2.1 概况
        1.1.2.2 存在问题
        1.1.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1.1.3.1 概况
        1.1.3.2 存在问题
        1.1.4 中外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比较
        1.1.4.1 比较优势
        1.1.4.2 比较劣势
    1.2 棉花种子与经营的研究概况
        1.2.1 棉花种子生产战略研究概况
        1.2.1.1 研究概况
        1.2.1.2 存在问题
        1.2.2 棉花种子经营战略研究概况
        1.2.2.1 棉花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
        1.2.2.2 棉花种子经营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1.2.2.3 缺乏突破性品种,科技含量、种子质量不高
        1.2.2.4 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低
        1.2.2.5 棉花种子市场进入障碍较小
        1.2.2.6 棉种产业得到发展
2 引言
    2.1 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
    2.2 棉花种子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3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和经营的主要品种分析
        4.1.1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新更换情况
        4.1.1.1 1950-1969 年
        4.1.1.2 1970-1979 年
        4.1.1.3 1980-1986 年
        4.1.1.4 80 年代中期-1993 年
        4.1.1.5 1994-2000 年
        4.1.1.6 2001-2007 年
        4.1.2 21 世纪我省棉花品种利用现状
        4.1.2.1 我省棉花品种的种植情况
        4.1.2.2 我省棉花品种的利用情况
        4.1.2.3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换的效益分析
    4.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4.2.1 棉花种子生产的特点
        4.2.1.1 棉花生产用种量越来越小,需求量增加
        4.2.1.2 杂交棉制种基地规模化程度高
        4.2.1.3 制种基地不稳定,制种质量难保证
        4.2.1.4 种子生产基地的保护没有法律依据
        4.2.1.5 棉花的生育特性不利于种子质量控制
        4.2.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4.2.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4.2.2.2 健全良种繁殖推广体系
        4.2.2.3 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搞好棉花种子标准化生产
        4.2.2.4 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化程度
        4.2.2.5 严把种子质量关,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纯度
        4.2.2.6 提高棉花种子加工包装质量
        4.2.2.7 加强我省棉花种子质量检验
    4.3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战略
        4.3.1 棉花种子经营的特点
        4.3.1.1 种子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4.3.1.2 品种和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4.3.1.3 棉花种子市场潜力大
        4.3.2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策略
        4.3.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4.3.2.2 加强企业联合,进行品牌整合,走名牌、大品牌战略
        4.3.2.3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产权保护
        4.3.2.4 增强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4.3.2.5 理顺品种管理体制,促进公平竞争
        4.3.2.6 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发展棉农合作组织
        4.3.2.7 充分发挥棉花协会的作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棉花品种
        4.3.2.8 处理好良种补贴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4.3.2.9 加速河南省棉花信息体系建设
        4.3.2.10 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业经营工作
    4.4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策略应用实例
        4.4.1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
        4.4.2 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10)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转基因作物科研投入及其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
        2.1.1 关于转基因作物科研投入的研究进展
        2.1.2 关于转基因作物推广与产业化研究的进展
    2.2 转基因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及经济剩余分配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转基因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的研究
        2.2.2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剩余分配研究
    2.3 农业科研成果投资收益测算方法的研究综述
        2.3.1 直接效果比较法
        2.3.2 生产函数法(Econometric approaches)
        2.3.3 经济剩余法
        2.3.4 其他方法
    2.4 简要述评
    2.5 与本研究相关的转基因棉花管理政策
第三章 论文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3.1 农业科研投资的界定及计算方法
        3.1.1 农业科研投资的界定
        3.1.2 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的界定
        3.1.3 农业科研投资的计算办法
    3.2 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的计算
        3.2.1 DREAM模型的一般原理
        3.2.2 DREAM模型在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中的应用
    3.3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相关理论
    3.4 研究所利用的数据
第四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及投资结构
    4.1 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体系
        4.1.1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机构及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
        4.1.2 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体系
    4.2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结构
        4.2.1 投资总量以及按照用途划分的投资量
        4.2.2 按照投入来源划分的投资量
        4.2.3 按照研究内容划分的投资量
    4.3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强度变动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总体经济效益的测算
    5.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及推广费用
        5.1.1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数据的估计
        5.1.2 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面积及推广费用的估计
    5.2 国产转基因棉花生产费用及单产水平变动情况
        5.2.1 生产成本比较
        5.2.2 单产水平比较
        5.2.3 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5.3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5.3.1 单产增长率y和成本变动比例c的计算
        5.3.2 供给曲线移动比例k的计算
        5.3.3 对消费者生产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5.4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
        5.4.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收益
        5.4.2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的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的科研投资收益分析
    6.1 单价杂交抗虫棉品种的科研投资收益分析-以鲁研棉15号为例
        6.1.1 鲁棉研15号的科研与推广费用
        6.1.2 鲁棉研15号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6.1.3 鲁棉研15号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6.1.4 鲁棉研15号的科研投资收益
    6.2 双价转基因常规棉花品种科研投资收益的分析-以SGK321为例
        6.2.1 SGK321双价抗虫棉的科研与推广费用
        6.2.2 SGK321双价抗虫棉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6.2.3 SGK321双价抗虫棉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6.2.4 SGK321双价抗虫棉的科研投资收益及分配
    6.3 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投资收益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机制及与美棉的比较
    7.1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应用的基本情况
        7.1.1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面积及其变化
        7.1.2 中美转基因棉花的推广区域分布
        7.1.3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品种变化
    7.2 美棉推广模式:合资公司+名牌产品
        7.2.1 美棉推广主体
        7.2.2 美棉推广框架
    7.3 多元化的国产棉推广模式
        7.3.1 国产棉推广主体
        7.3.2 国产棉推广框架
    7.4 中美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推广比较分析
        7.4.1 推广背景比较
        7.4.2 推广品种比较
        7.4.3 推广主体比较
        7.4.4 推广框架比较
        7.4.5 推广战略比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国产转基因棉花产业化体系及投资结构的研究结论
        8.1.2 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研究结论
        8.1.3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体制比较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投资政策建议
        8.2.2 提高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的政策建议
        8.2.3 完善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体制的政策建议
    8.3 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的预测
    8.4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DREAM软件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发展现状
    附录2: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项目调研表
    附录3:鲁棉研15的审定公告
    附录4:SGK321的审定公告
    附录5:国产抗虫棉的产业化历程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云南Q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苏翠芬. 云南大学, 2017(05)
  • [3]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杨珍珍.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4]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高万鹏.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5]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面临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J]. 戴化勇,苗阳,吉小燕.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5)
  • [6]环渤海山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曹成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兵团十三师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曹向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3(08)
  • [8]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 彭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9]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贾文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10]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D]. 张社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杂交棉制种新技术通过评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