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霉素致药源性皮炎4例

罗红霉素致药源性皮炎4例

一、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盼倩[1](2020)在《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回顾性研究2016-2018年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致敏药物特征、临床特征、住院费用等资料,为加强合理用药意识、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6-2018年云南省综合三甲医院皮肤科住院药疹病人的性别、年龄、药疹类型、入院时间、用药原因、致敏药物种类、数目、药物开立方式、给药方式、基础病史及过敏史、黏膜累及情况、合并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方法情况、系统累及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资料,将上述资料分为轻型药疹组、重型药疹组和<30岁、31-60岁、61-90岁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使用EXCEL软件收集资料,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 果]1、372例药疹病例主要发生于21-70岁人群。男性43.3%,女性56.7%。轻型药疹组与重型药疹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轻型药疹占73.1%,重型药疹占26.9%,轻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发疹型药疹(54.0%),重型药疹中最常见的是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1.0%)。无论轻型药疹还是重型药疹季节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37.6%)为主要的用药原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数最多有33.6%;其次12.1%因皮肤黏膜系统疾病、7.5%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可疑致敏药物中排名前三的为中药(57.4%);抗菌素(49.3%);非甾体类抗炎药(18.3%)。35.2%病例单一用药致敏,48.1%使用药物超过1种。40.1%为自行用药,轻型药疹组自行用药为主而重型药疹组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P<0.017)。重型药疹组以多种药物致敏为主(P<0.05)。无论轻型药疹组还是重型药疹组均以口服用药为主。致敏药物中中药以中成药(50.6%)及自行用药(50.6%)为主。抗菌素以β-内酰胺类(62.7%)及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44.0%)。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酚氨加敏片(38.2%)及自行用药为主(66.2%)。4、轻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8.0(7.0,10.0)天和4009.2(3374.2,5149.9)元,重型药疹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0.0(8.0,14.0)天和6490.8(4418.7,8475.0)元。重型药疹组比轻型药疹组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及更多的住院费用(P<0.05)。5、重型药疹组黏膜累及、伴随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异常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重型药疹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尿蛋白阳性率、空腹血糖值、钠离子浓度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红细胞、白蛋白、间接胆红素、钙离子、氯离子浓度低于轻型药疹组(P<0.05)。372例病人中有73例病例行EBV检测,40例病例行CMV检测,轻型药疹组和重型药疹组EBV 阳性率分别为25.8%和45.2%,CMV阳性率分别为7.1%和3.8%,两组病毒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6、重型药疹组合并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低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有53.3%的病例有基础病史,重型药疹组有62%的病例有基础病史,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重型药疹组基础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病例数多于轻型药疹组(P<0.05)。7、重型药疹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高于轻型药疹组(P<0.05),轻型药疹组抗组胺药的使用率多于重型药疹组(P<0.05)。8、<30岁组、31-60岁组、61-90岁组药疹类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30岁组女性比例高于31-60岁组(P<0.017)。轻型药疹组31-60岁组因皮肤黏膜疾病用药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基础病有甲状腺疾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的病例多于<30岁组(P<0.017)。重型药疹组<30岁组和31-60岁组因抗菌素使用致敏的病例多于61-90岁组(P<0.017);31-60岁组和61-90岁组基础病有高血压的病例均多于<30岁组(P<0.017);61-90岁组合并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多与<30岁组(P<0.017)。[结 论]1、最常见的轻型药疹是发疹型药疹,最常见的重型药疹是多型红斑型药疹。2、最常见的用药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多因神经精神疾病用药致敏。3、排列前三名的致敏药物为中药、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4、非甾体类抗炎药更常引起轻型药疹,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为主)更常引起重型药疹。5、重型药疹常见多种使用致敏情况,并多以非专科医生开立为主;轻型药疹常见一种用药致敏情况,并以自行服用为主。6、中药的的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常见中成药致敏;抗菌素的开立方式以非专科医生为主,最常见致敏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开立方式以自行服用为主,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酚氨加敏片。7、重型药疹相比轻型药疹会出现更多的内脏系统累及,超过一半的病例有基础病史,以心血管系统(高血压)为主,重型药疹较轻型药疹有更多的病例基础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8、轻型药疹治疗中注意>30岁人群低蛋白血症的管理,重型药疹治疗中警惕61-90岁人群肾功能异常情况。对所有病例需要注意高血压的管理,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提高合理用药意识。9、扩大病毒检测率,积极治疗病毒感染。

莫张英[2](2018)在《重症药疹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等,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重症药疹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药物过敏史、致敏药物、首发症状、并发症、皮疹情况、中医舌脉证候、治疗用药及疾病转归等项目列表登记。所有数据分析均由统计软件SPSS 21.0完成。结果:1.共纳入4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52.89±19.14)岁。重症药疹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JS)多见,占56.82%(25/44)。致敏药以抗痛风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及抗癫痫药为主,其中别嘌醇居首位,为47.73%(21/44)。别嘌醇的潜伏期最长,平均(19.43±5.19)天,且肾损害率高,为80.95%。4种类型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与SJS的粘膜损害率最高,均为100%,ED的粘膜损害率最低为14.29%。继发感染是重症药疹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口腔、创面、肺部、肠道、泌尿道、血等感染。TEN的住院时间为(33.00±14.65)天,住院费用(108792.40±25679.61)元,日最大糖皮质激素用量(4.13±3.58)mg/kg,均比其他三组高。2.病性以实证为主,实证以热、湿、毒为主,入院主证多见湿热毒盛、风湿热证、热毒炽盛,出院证型虚证有所增加。舌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红、暗红、淡暗;舌苔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腻、白、白腻、黄;脉象排名前4位依次为:弦、数、滑、细。3.95.45%的患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糖皮质激素为治疗重症药疹的基础药物,部分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联合使用了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抗组胺药、血液透析等。同时配以中药汤剂治疗,早期以清热祛湿为主,兼以益气养阴为法,后期以补虚为主,清热祛湿为要,主要药类为清热药、祛湿药、补虚药。结论:1.重症药疹类型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EN病情最凶险,及早积极予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快速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2.实践提示血液透析可能对抢救重症药疹合并肾衰竭患者和延长其生存时间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湿”、“热”在重症药疹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祛湿”与“清热”疗法的灵活应用是中医药治疗重症药疹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药类为清热药、祛湿药、补虚药;出院证型中虚证略有增加,虚证可能是疾病后期的发展趋势,在遣方用药时注意适当加予补虚药。4.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具有一定特点,多选择激素+抗组胺药+中药汤剂、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组胺药+中药汤剂的方案。

吴柳云,冯佩英,谢淑霞,陆春,赖维[3](2017)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复致TEN 1例及文献分析》文中提出患者女,83岁。发热4d,伴全身皮肤红斑、水疱、糜烂2d。4d前因口服罗红霉素片,12h后出现高热;2d后躯干皮肤先出现弥漫鲜红斑,迅速扩展至全身,并在红斑上出现多数大小不一的水疱、大疱,破溃后形成鲜红糜烂面,伴明显疼痛。3年前曾口服红霉素3d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史。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安敏美[4](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吴迎秋[5](2015)在《罗红霉素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罗红霉素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服用罗红霉素出现不良反应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际的生活中,罗红霉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医院要加大罗红霉素的管理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对罗红霉素的掌握,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乔立娟,高丽华,付旭东,温秀梅[6](2013)在《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近年来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述。

赵敏,施和建[7](2013)在《81例住院患者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因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可疑药物中抗菌药36例,占比44.44%;抗感冒药、退热药(含非甾体抗炎药)22例,占比27.16%;抑制尿酸合成药11例,占比13.58%;抗癫痫药10例,占比12.35%;中成药类8例,占比9.88%;其他类如精制破伤风抗体、疫苗、降压药等6例,占比7.41%,统计包括联合用药。涉及药物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最大,引起皮肤黏膜损害最严重的药物是别嘌呤醇和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4例为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其中1例死亡,3例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结论:临床一定要加强对上述几大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了解致敏因素,谨慎致敏药物的联合应用。用药时排除高危因素,及时防治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穆平玲[8](2013)在《罗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文中认为罗红霉素(RXM)是法国罗塞尔尤克拉夫公司开发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红霉素的醚肟类衍生物,是一种半合成的、新一代十四元环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且细胞膜的穿透性强,极易渗入肺、肝等组织,而发挥抗菌作用。1987年在法国首次上市,至今已有近10家公司在近20个国家上市。RXM具有量小效高的特点,现就其药理及临床应用的概况做一简述。

刘延江[9](2011)在《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方法对70例发生罗红霉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血管性水肿、药物性皮炎、肝损害、眼部大面积严重出血、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结肠炎以及便秘等。结论随着罗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呈现多样化,临床医生应特别关注,确保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史毅[10](2011)在《罗红霉素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红霉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药对敏感菌株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耳鼻喉科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淋球菌感染除外)、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军团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1药动学及药理学1.1药动学特征Rox耐胃酸,口服吸收好,2次/d给药,有一定的蓄积作用。因此,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体内分布

二、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论文提纲范文)

(1)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苔藓样型药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重症药疹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重症药疹的研究现状
        1.1.1 历史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用药
    1.2 现代医学对重症药疹的研究现状
        1.2.1 重症药疹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
        1.2.2 重症药疹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重症药疹分型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疗效评价
    2.2 采集及评价的内容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总体描述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入院情况
        3.1.3 住院科室
        3.1.4 治疗类别
        3.1.5 既往药物过敏史
        3.1.6 基础病
        3.1.7 住院费用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3.2.1 入院前诊治情况
        3.2.2 致敏药物
        3.2.3 住院时间
        3.2.4 入院诊断
        3.2.5 病性及证候
        3.2.6 舌脉象
        3.2.7 潜伏期
        3.2.8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2.9 肝肾损害
    3.3 并发症
    3.4 治疗
        3.4.1 首要治疗
        3.4.2 糖皮质激素
        3.4.3 其他药物及治疗
        3.4.4 对症支持治疗
        3.4.5 护理
        3.4.6 药物不良反应
        3.4.7 中药
    3.5 治疗效果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资料回顾
        4.1.1 一般资料
        4.1.2 临床资料分析
    4.2 治疗情况
        4.2.1 中医辨证用药
        4.2.2 现代医学用药
        4.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4.3 电子病例系统评价
    4.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复致TEN 1例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4)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罗红霉素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
    2.2 罗红霉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3 罗红霉素的变态反应
3 讨论

(6)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药理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呼吸道感染
    2.2 治疗儿科感染
    2.3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2.4 治疗皮肤和牙周组织感染
    2.5 治疗五官感染
3 不良反应
    3.1 常见不良反应
    3.2 罕见不良反应
        3.2.1 便秘
        3.2.2 药物性皮炎
        3.2.3 肝损害
        3.2.4 眼部大面积严重出血
4 结论

(7)81例住院患者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ADR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致病药物分类
    3.3 潜伏期
    3.4 皮疹类型及严重程度
    3.5 治疗及转归
4 讨论
    4.1 联合用药因素
    4.2 超适应证用药
    4.3 与病毒感染相关性
    4.4 与基因相关性

(8)罗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体外抗菌活性
    1.2 体内抗菌活性
    1.3 药物相互作用
2 药动学特征
3 药理学作用
4 临床应用
    4.1 呼吸道感染
    4.2 治疗泌尿生殖感染
    4.3 五官感染
    4.4 治疗其他疾病
5 副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5.1 过敏性反应
    5.2 引起肝损坏
    5.3 药物性皮炎

(9)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呼吸道感染
    2.2 治疗泌尿生殖感染
    2.3 治疗五官感染
    2.4 弓形虫感染
    2.5 治疗其他疾病
3 不良反应
    3.1 过敏性反应
    3.2 头痛
    3.3 血管性水肿
    3.4 药物性皮炎
    3.5 肝损害
    3.6 出血反应
    3.7 便秘
    3.8 脱发
4 讨论

(10)罗红霉素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动学及药理学
    1.1 药动学特征
    1.2 药理作用
2 作用机制
    2.1 抗菌作用机制
    2.2 体外抗菌活性
    2.3 药物相互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呼吸道感染
    3.2 五官感染
    3.3 泌尿生殖系感染
    3.4 皮肤感染
4 副反应
    4.1 罗红霉素引起肝损害
    4.2 罗红霉素致便秘
    4.3 罗红霉素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
    4.4 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2]
5 讨论

四、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372例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研究[D]. 吴盼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重症药疹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D]. 莫张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复致TEN 1例及文献分析[J]. 吴柳云,冯佩英,谢淑霞,陆春,赖维.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03)
  • [4]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5]罗红霉素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分析[J]. 吴迎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09)
  • [6]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乔立娟,高丽华,付旭东,温秀梅. 科技视界, 2013(33)
  • [7]81例住院患者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J]. 赵敏,施和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16)
  • [8]罗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J]. 穆平玲. 山东畜牧兽医, 2013(03)
  • [9]罗红霉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探究[J]. 刘延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4)
  • [10]罗红霉素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J]. 史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02)

标签:;  ;  ;  ;  ;  

罗红霉素致药源性皮炎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