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论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一、论英汉植物词语文化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董彦霞[1](2021)在《《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汉语语文词典的一个类别,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和发展,但还存在着严重的内向型倾向的缺陷,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需要借鉴其他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成功经验。“有比较才有鉴别”,又因为词典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释义的好坏,本文就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将2006版《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学汉语》)与第9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高阶》)作为封闭域,比较两部词典对木本植物名词在收词、义项设置、释义内容、释义方式上的异同,以便《学汉语》从中获得编纂启示,进而提高词典的质量。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统计分析了《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收录木本植物名词的情况,还对两部词典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的义项数量和排列顺序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发现《学汉语》不仅在木本植物名词的收录上少于《牛津高阶》,义项数量总体也相对较少;对于义项的排列,两部词典都倾向于使用逻辑顺序和频率顺序。第二章从释义内容入手比较两部词典的释义内容差异,这个过程中,先提取了主要的语义特征,并且分为“义位对等”和“义位不对等”两大类进行分析。“义位对等”中,《牛津高阶》的释义内容总体要比《学汉语》更加丰富;“义位不对等”中,《学汉语》表示“植物、植物的部分”,《牛津高阶》表示“植物的部分”的情况居多。第三章在释义方式的比较中,两部词典对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时都采用了定义式的释义方式,但具体释义时又存在“属”和“种差”选择和排列上的差异,为了更为科学细致地进行对比,笔者在前人总结出定义式释义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部词典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进行了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和分类,该部分的研究以义项为调查对象,发现《学汉语》的35个木本植物名词义项采用了“属+种差”“属+种差+属”“属+种差+属+种差”“种差+属+种差”“种差+属”五种具体的定义式释义方式,而《牛津高阶》中的38个木本植物名词义项采用了“种差+属”“种差+属+种差”“属+种差”三种定义式释义方式。另外,本文对以上的发现进行了量化处理和对比分析,得出相比之下《学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属+种差”和“属+种差+属”这两种定义式释义方式,而《牛津高阶》对“种差+属+种差”和“种差+属”这两种定义式释义方式更为青睐。第四章基于以上与《牛津高阶》比较中发现的《学汉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收词上,建议《学汉语》减少或者改换一些使用频率低的木本植物名词,增加部分使用频率高但未被收录的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上,建议将表示“植物”与“植物部分”的意义分别立项,在义项排列过程中涉及到义项数量较多的木本植物名词,可以借鉴《牛津高阶》中频率顺序进行排列;释义内容上,建议该词典在提高释义内容准确性的同时统一其释义模式;释义方式上,建议统一每个义项中属词的数量和选词标准,还需对种差的分合标准进行统一。

丁艳[2](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王凡[3](2020)在《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形式简洁的、内容精辟的语言单位。熟语是人民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植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经过时间的锤炼已经成为熟语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将俄英语言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进行对比研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熟语的理解,进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本文以俄英语言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语法结构、语义、修辞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分析,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俄英语熟语的概念和范围及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第三章对俄英语中含有植物名称熟语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对俄英语中含有植物名称熟语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对俄英语中含有植物名称熟语的修辞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修辞手法和修辞色彩;第六章为结语,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本文对俄英语言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学习和掌握熟语,多方面地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了解它的经济生活、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同时也揭示了熟语背后的文化差异与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黄思凡[4](2019)在《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三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刘娇[5](2017)在《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中国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这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对外汉语教的关注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汉语教学不只是讲授语音、词汇、句子、语法等基本的语言要素,文化教学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者既要学习好汉语,又要了解中国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汉语中的植物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的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这就给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论文所要研究和力图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比了汉英植物词的文化意义,总结差异及原因,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助益。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状况及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相继使用的教学大纲找出了留学生应掌握的汉语植物词,将其文化意义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并且与英语中植物词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对比。第二部分从地理环境、文化溯源、文化观念、审美心理和汉英语音系统等方面来分析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以西欧文化圈内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对汉语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情况并分析原因。第四部分阐述掌握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必要性,同时,就对外汉语教学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更清楚地表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加着重地展现了汉语文化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期待以此使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方面有所帮助。

穆青[6](2016)在《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独特的外形和习性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在充分利用植物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将各种丰富的联想和象征含义附加在它们身上。从古至今,植物出现在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中,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些附加在植物身上的联想经过时间的积淀,被大众所接受并最终演化成植物词语的固定文化内涵。人们对植物词语的使用也会受到其文化内涵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文化的差异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经常产生误解。植物是日常生活的必要元素,不同语言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因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对比和分析,探讨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特有的用来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形式和内涵有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语言是记录文化、传播文化的主要手段,文化则是语言意义和内涵的主要来源,不同民族独特的世界观、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会体现在其语言之中,语言则会制约其使用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双向的影响制约关系。尤其是词语除了本身具有的概念意义外,还会在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以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为例,不同的文化对植物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相同的植物词语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里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若交流者缺乏这种差异的相关知识,则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甚至冲突。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定义及其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词语的文化内涵概念,作为进一步分析和对比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论基础。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对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研究,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入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异同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第三章首先从四个角度分析和对比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相似,文化内涵不同,只在汉语中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词语以及只在英语中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词语。其次介绍中西方文化中两种灵活运用植物文化内涵的独特风俗。第四章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审美心理、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及宗教信仰几个方面分析导致汉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五章为全文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通过本文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英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成因是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因此通过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加深对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差异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解,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吕艺[7](2015)在《汉英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蕴含民族文化特色。而国俗词语是国俗语义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植物是人类接触最多和利用最早、最广的有生命的物质,植物词的语义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许多植物在表达客体属性意义外都有其特殊的国俗语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英语言文化中植物词的国俗语义。根据国俗语义的本质特点,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应的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分为空缺、相异、相似这几个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通过自然环境、审美意识、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等方面来探究这两种不同语言中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差异的原因,最后尝试研究汉英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希冀本论文能够通过具体的例证对比,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词语文化教学有所启示。

游云红[8](2014)在《“木”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提出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虽短小却内涵深厚,具有很强的说理作用。就“木”参构的成语而言,其语义范围广,多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其语法结构多样,语法功能齐全;其文化意义更是丰富而深远,字里行间总流淌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特色,透露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素养。文章拟从“木”的语义、“木”参构成语的语义、语法结构、语法功能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以期从多角度对“木”参构的成语作较全面的总体研究。

田蔷薇[9](2014)在《英汉植物词隐喻认知的文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从传统语言学上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直到201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认为隐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隐喻性的,在我们认识世界、创造新的意义和接受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隐喻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植物隐喻,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汉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植物词汇,它们的隐喻意义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些植物词的隐喻义从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英汉植物隐喻的认知方式略作论述,并且对两种语言中常见的植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对比和分析,因为隐喻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植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意义隐喻一定要放到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去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化差异来理解隐喻。同时,本文重点从文化角度指出英汉植物隐喻异同的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主要是哲学渊源、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等的不同。除此之外,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植物隐喻表达上异同的原因的分析和探究,指出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隐喻的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英汉两种语境下分析隐喻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文化义。

毕筱菁[10](2014)在《“柳”“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植物类别词语“柳”“桃”的国俗语义为研究对象。“柳”“桃”二词虽概念意义不同,但由于同处汉民族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国俗语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关联。本文旨在揭示二者国俗语义间存在的关联之处,并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出发透视汉民族文化对“柳”“桃”国俗语义之间关联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在国俗语义跨文化对比研究热的现状下,提出从同文化背景国俗语义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柳”“桃”二者的国俗语义。在明确国俗词语实则是多义词的性质后,进一步确立了“柳”“桃”国俗语义义项划分的原则,即稳定性原则、排同性原则和区分性原则。这三个原则为本文划分“柳”“桃”的国俗语义提供了可靠标准。而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柳”“桃”的语料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最终划分出“柳”的十种国俗语义,而“桃”则拥有九种国俗语义。随后,又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及转喻理论引入到“柳”“桃”国俗语义的分析中来,分别对二者国俗语义间的延伸过程作认知上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二者国俗语义的延伸网络。在厘清“柳”“桃”各自所拥有的国俗语义及国俗语义间的延伸过程后,本文对“柳”“桃”二者的国俗语义进行综合对比,不仅从国俗语义具体内容上予以对比,还从二者国俗语义认知机制的角度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本文发现“柳”“桃”二者在国俗语义语义色彩、语义指称类别、始源域特性、目标域语义范畴、隐喻相似关系及转喻映现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性特征,这也是二者国俗语义间的关联之所在。文章最后对“柳”“桃”国俗语义共同折射出来的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古代以物比德的文化观念、古代鬼神崇拜的文化观念以及古代生殖崇拜的文化观念加以分析与阐释。

二、论英汉植物词语文化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汉植物词语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学习词典比较研究
        二、词典释义研究
        三、木本植物名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收词与义项设置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收词比较研究
        一、《学汉语》和《牛津高阶》共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二、《学汉语》中特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三、《牛津高阶》中特有的木本植物名词
    第二节 《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比较研究
        一、《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数量比较分析
        二、《学汉语》和《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义项排列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语义特征选取情况
    第二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比较
        一、义位对等
        二、义位不对等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一、属+种差
        二、属+种差+属
        三、属+种差+属+种差
        四、种差+属+种差
        五、种差+属
    第二节 《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分析
        一、种差+属
        二、属+种差
        三、种差+属+种差
    第三节 《学汉语》与《牛津高阶》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比较
        一、《学汉语》释义方式总结
        二、《牛津高阶》释义方式总结
        三、《学汉语》与《牛津高阶》释义方式总体比较
第四章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优化建议
    第一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收词的优化建议
    第二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义项设置的优化建议
    第三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内容的优化建议
    第四节 《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一、《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不足
        二、《学汉语》木本植物名词释义方式的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PEΦEPA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语料来源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俄英熟语概述
    2.1 俄英熟语的概念和范围
        2.1.1 俄语熟语的概念和范围
        2.1.2 英语熟语的概念和范围
    2.2 俄英熟语的特征
        2.2.1 俄语熟语的特征
        2.2.2 英语熟语的特征
    2.3 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熟语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法结构特征
    3.1 俄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法结构特征
        3.1.1 词组型熟语
        3.1.2 句子型熟语
    3.2 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法结构特征
        3.2.1 词组型熟语
        3.2.2 句子型熟语
    3.3 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法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义特征
    4.1 俄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义特征
        4.1.1 表现人的属性的植物熟语
        4.1.2 与人属性无关的植物熟语
    4.2 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语义特征
        4.2.1 表现人的属性的植物熟语
        4.2.2 与人属性无关的植物熟语
    4.3 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意义特征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修辞特征
    5.1 修辞手法
        5.1.1 俄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修辞手法
        5.1.2 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修辞手法
        5.1.3 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修辞手法对比分析
    5.2 修辞色彩
        5.2.1 感情—表现力色彩
        5.2.2 功能语体色彩
        5.2.3 俄英语中含植物名称的熟语的修辞色彩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汉英植物词的定义
        1.2.2 汉英植物词的分类
    1.3 研究现状
        1.3.1 本体研究中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2 立足于二语教学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3 文化义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概述
    2.1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
    2.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分布统计与分析
3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汉英文化义对比分析
    3.1 汉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1.1 花叶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2 木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3 蔬果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2 英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2.1 花卉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2 蔬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3 坚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3 汉英兼具文化义植物词对比分析
        3.3.1 汉英文化义相近植物词对比分析
        3.3.2 汉英文化义不同植物词对比分析
4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及课堂教学设计
    4.1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
        4.1.1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4.1.2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4.1.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2 植物词课堂教学设计
        4.2.1 以“腊梅”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4.2.2 以“水仙”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1 有代表性的汉英植物词汇总及其文化意义的对比
    1.1 有代表性的汉英植物词汇总
        1.1.1 汉语中有代表性的植物词
        1.1.2 英语中有代表性的植物词
    1.2 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1.2.1 理性意义相同的植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1.2.2 汉语中植物词独有的文化意义
        1.2.3 英语中植物词独有的文化意义
2 植物词文化意义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2.1 地理位置的不同
    2.2 文化溯源的不同
    2.3 文化观念的不同
        2.3.1 婚姻观与生育观的不同
        2.3.2 幸福观的不同
    2.4 审美心理的不同
    2.5 汉英语音系统的不同
3 留学生对汉语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 接受问卷调查的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3.2 分析留学生对汉语植物词文化意义的掌握情况
    3.3 留学生对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
        3.3.1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3.3.2 部分植物词文化意义没有涉及
        3.3.3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
4 对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的必要性及教学建议
    4.1 对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的必要性
    4.2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4.2.1 教师应树立文化对比意识
        4.2.2 采取的教学原则
        4.2.3 采用的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Objective of the Thesis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ulture and Language
        2.1.1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2.1.2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2.2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ords
    2.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otanic Terms
    2.4 Studi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otanic Terms Abroad and at Home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otanic Terms
    3.1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otanic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1.1 Same Botanic Terms with Similar Cultural Connotations
        3.1.2 Same Botanic Term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3.1.3 Botanic Term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s Peculiar in Chinese
        3.1.4 Botanic Term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s Peculiar in English
    3.2 Auspicious Patterns and Language of Flowers
        3.2.1 Auspicious Patterns
        3.2.2 Language of Flowers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Factor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4.1 Natural Environment
    4.2 Thinking Pattern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4.3 Literary Works and Mythology
    4.4 Religious Beliefs
    4.5 Historical Legend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Bibliography
Paper Published

(7)汉英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俗语义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2.2 国俗语义研究在中国取得的具体成果及不足
        1.2.3 国俗语义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俗词语与其中涵盖的植物词
    2.1 国俗词语的定义和特点
        2.1.1 国俗词语的定义
        2.1.2 国俗词语的特点
    2.2 国俗词语的范畴和分类
        2.2.1 国俗词语的范畴
        2.2.2 国俗词语的分类
    2.3 植物词语的定义及分类
第三章 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的对比分析
    3.1 汉、英文化中植物词国俗语义的特有性
        3.1.1 汉语文化中特有的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分析
        3.1.2 英语文化中特有的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分析
    3.2 汉、英文化中植物词国俗语义的差异性
        3.2.1 汉、英共有植物词的国俗语义截然不同
        3.2.2 汉、英共有植物词的国俗语义部分相近
    3.3 汉、英文化中植物词国俗语义的近似性
第四章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差异的原因
    4.1 自然环境
    4.2 审美意识
    4.3 思维方式
    4.4 宗教信仰
    4.5 文化积淀
    4.6 语音系统
第五章 汉英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
    5.2 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的教学原则
    5.3 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的教学方法
    5.4 汉英植物词国俗语义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8)“木”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木”与“木”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木”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木”参构成语的语义内容
    第三节 “木”参构成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 “木”参构成语的语法结构及语法功能分析
    第一节 “木”参构成语的语法结构
    第二节 “木”参构成语的语法功能分析
第三章 “木”参构成语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木”参构的成语与树木崇拜
    第二节 “木”参构的成语与五行
    第三节 “木”参构的成语与汉民族的历史典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英汉植物词隐喻认知的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英汉植物隐喻的理论基础
    一. 隐喻研究概述
        (一) 隐喻的定义和性质
        (二) 隐喻的分类
    二. 中西隐喻研究之比较
        (一) 西方隐喻研究
        (二) 国内隐喻研究
    三. 概念隐喻理论
    四.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第三章 英汉植物隐喻意义对比
    一. 相同的植物词,隐喻意义部分相同
        (一) 玫瑰与rose
        (二) 桃子与peach
        (三) 牡丹与peony
        (四) 桂树与laurel
    二. 相同的植物词,隐喻意义截然相反
        (一) 柳与willow
        (二) 红豆与red bean
        (三) 荷花与lotus
    三. 汉语里独有的植物隐喻词
        (一) 梅
        (二) 竹
        (三) 兰
        (四) 菊
    四. 英语里独有的植物隐喻词
        (一) Lily与百合
        (二) daisy雏菊
        (三) clover苜蓿
        (四) daffodil水仙
第四章 英汉植物隐喻文化义异同的原因
    一. 哲学渊源与神话传说不同
    二. 宗教背景不同
    三. 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
    四. 自然环境的不同
    五. 社会习俗不同
第五章 英汉植物隐喻研究的启迪
    一. 植物隐喻研究与文化教学
        (一) 植物隐喻与跨文化交际
        (二) 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二. 植物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 隐喻与汉语词汇教学
        (二)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柳”“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理由
    0.2 语料来源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5 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新视角及国俗语义义项确立原则
    1.1 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新视角
        1.1.1 旧视角—跨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研究
        1.1.2 新视角—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研究
    1.2 国俗语义义项确立原则
        1.2.1 国俗词语与多义词之间的关系
        1.2.2 国俗词语义项确立原则
第二章 “柳”的国俗语义
    2.1 “柳”的本义
    2.2 “柳”的国俗语义
        2.2.1 春天的代表
        2.2.2 青春易逝
        2.2.3 离别不舍
        2.2.4 怀乡思人
        2.2.5 感怀愁绪
        2.2.6 美丽女子
        2.2.7 青楼妓女
        2.2.8 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
        2.2.9 人类生育
        2.2.10 鬼神信仰:悲悼与辟邪
    2.3 “柳”的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分析
        2.3.1 从“植物之柳”到“春天的代表”及“青春易逝”
        2.3.2 从“植物之柳”到“离别不舍”及“怀乡思人”
        2.3.3 从“植物之柳”到“感怀愁绪”
        2.3.4 从“植物之柳”到“美丽女子”
        2.3.5 从“植物之柳”到“青楼妓女”
        2.3.6 从“植物之柳”到“卑劣品德:轻浮与得势”
        2.3.7 从“植物之柳”到“人类生育”
        2.3.8 从“植物之柳”到“鬼神信仰:悲悼与辟邪”
第三章 “桃”的国俗语义
    3.1 “桃”的本义
    3.2 “桃”的国俗语义
        3.2.1 春天的代表
        3.2.2 青春易逝
        3.2.3 美丽女子
        3.2.4 男女关系:爱情与淫事
        3.2.5 优秀品德
        3.2.6 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
        3.2.7 理想社会
        3.2.8 人类生育
        3.2.9 鬼神信仰:仙寿与辟邪
    3.3 “桃”的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分析
        3.3.1 从“植物之桃”到“春天的代表”及“青春易逝”
        3.3.2 从“植物之桃”到“美丽女子”及“男女关系:爱情与淫事”
        3.3.3 从“植物之桃”到“优秀品德”
        3.3.4 从“植物之桃”到“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
        3.3.5 从“桃源”到“理想社会”
        3.3.6 从“植物之桃”到“人类生育”
        3.3.7 从“植物之桃”到“鬼神信仰:仙寿与辟邪”
第四章 “柳”“桃”国俗语义对比及其共同折射出的文化观念
    4.1 “柳”“桃”国俗语义对比
        4.1.1 “柳”“桃”国俗语义具体内容对比
        4.1.2 “柳”“桃”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对比
    4.2 “柳”“桃”国俗语义共同折射出的文化观念
        4.2.1 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4.2.2 古代以物比德的文化观念
        4.2.3 古代鬼神崇拜的文化观念
        4.2.4 古代生殖崇拜的文化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英汉植物词语文化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木本植物名词释义对比研究[D]. 董彦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3]俄英语言中含有植物名称的熟语的对比研究[D]. 王凡.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D]. 黄思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建议[D]. 刘娇. 辽宁大学, 2017(03)
  • [6]中英植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D]. 穆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7]汉英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吕艺. 南京大学, 2015(06)
  • [8]“木”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 游云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英汉植物词隐喻认知的文化对比研究[D]. 田蔷薇. 西南大学, 2014(09)
  • [10]“柳”“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 毕筱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论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